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范文大全
  • 古典文学
  • 职场知识
  • 中国文学
  • 公文书信
  • 外国名著
  • 寓言童话
  • 百家讲坛
  • 散文/诗歌
  • 美文欣赏
  • 礼仪知识
  • 民俗风情
  • 谜语大全
  • 名言警句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11课《中国建筑特征》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1-04-24 18:08:50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必修 人教版 设计方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方案 本文关键词:必修,人教版,设计方案,中国建筑,单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方案 本文简介: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本文作者的有关情况,掌握相关文学常识。2、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3、掌握文章中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方案 本文内容: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作者的有关情况,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3、掌握文章中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2、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筛选文章主要信息,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作者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和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中外著名建筑图片)观察图片,选择属于中国特色的建筑。谈一谈为何这样选择,通过图片对比,说说中国建筑有什么特点,最好用所学的成语描述。

    明确:从颜色上,中国建筑以鲜艳的红、绿、黄

    为主色调,从装饰来看,雕刻、绘画、塑像融合其中,其他。(成语:如雕栏玉砌、金碧辉煌、美轮美奂,鳞次栉比、登堂入室,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琼楼玉宇、碧瓦朱甍、富丽堂皇、钩心斗角

    中国的建筑可谓博大精深,刚才我们只是见识了一鳞半爪,下面让我们跟着梁思成先生更深入地走进中国建筑之中,感受中国建筑的特征。

    (过渡)先了解我们的作者梁思成

    二、简介作者:(展示图片)

    梁思成,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梁思成是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1947年曾参与纽约联合国大厦的设计工作,另外,他和夫人林徽因都是清华大学国徽设计组的负责人。

    (过渡语)筑专家是怎么向我们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

    三、感知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1、解题:中国建筑——研究对象;特征(主关键词)——研究方向

    2、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快速扫描课文,“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以下九点”

    (分组合作:一、二大组的同学梳理一至五的特征。

    三、四大组的同学梳理六至九的特征。

    (请找出关键词、关键句,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归纳这些特点。)

    第二部分:中国建筑九个基本特征

    一: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投影:人民大会堂图片)

    二:在平面布置上,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

    “有户外空间”。(插图为典型四合院的平面图及实物图)

    (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三:中国建筑的以木材结构为主。由立柱和横梁组成的“间”字构架来承托上面的重量。(投影:“由立柱和横梁组成的“间”字构架来承托上面的重量。”插图为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立体图)

    四:“斗拱”是由一些斗形方木块和弓形短木构成的,它可以“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斗拱的装饰作用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投影:“斗拱的组成”图,武汉归元寺的斗拱图)

    五:举折,举架的使用可以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投影:举架图例及斜面屋顶)

    (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六:屋顶有巨大的装饰性,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投影:武汉归元寺“华武玄门”的屋顶)

    七:在使用朱红和彩绘等色彩装饰上,中国建筑是最大胆的。(投影:朱红与彩绘建筑图片)

    八:建筑构件经过各种形状的加工取得了高度装饰的效果。(投影:“霸王拳”“三福云”“脊吻”“瓦当”“门环”图片。)

    九:在建筑材料上,有色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都有很强的装饰性。(投影:木刻、彩漆、浮雕、琉璃图片)

    (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提问: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我们一个明晰的印象。那么,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这些特征的?

    学生思考。

    (投影:九大基本特征关键词——“个别建筑的构成”“群体建筑的构成”“木材结构”“斗拱”“举折举架”“屋顶的装饰作用”“颜色的选择”“部件的装饰作用”“材料的装饰作用”)

    提问:请大家再次观察关于九大特征的关键词,明确写作顺序。

    明确:作者从结构特征说到装饰特征,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投影,写作顺序)

    (过渡)展示韩国仁政殿的图片,提问:通过学习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后,大家来判断这是不是中国的建筑呢?

    明确:学生很可能会误认为中国的建筑。其实这是韩国的建筑。为什么韩国的建筑和中国的建筑会有如此惊人的相似呢?好,我们来看第一二自然段。看中国建筑还有一些什么特征呢?

    找关键词:“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表时间的词“公元前15世纪”“3500年来”讲的是历史的发展。

    第一部分:

    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

    地域分布是广阔的,不独局限于中国境内,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陆: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历史则源远流长,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公元前1500年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

    浏览文章

    “14——20”自然段,点击关键词。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三部分: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

    这种风格,既有一定之规,“有一定的约束性”,表现出“千篇一律”的一面;又可以灵活创新,“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表现出“千变万化”的一面。作者以“词汇”和“文法”为喻,说明了“建筑的‘文章”’的构成原理,并进而与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相比较,说明中国建筑一直坚持木架结构法,并把它发展得尽善尽美,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第四部分: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指出同一性质的建筑,各民族“建筑语言”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心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

    3、根据各部分找到的关键词,共同写出本课的提纲(小组合作,写出提纲。)

    (投影:结构提纲)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

    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

    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

    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

    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是学习的重点。

    (展示:文章框架结构示意图)

    四、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投影)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投影、图片)

    【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五、合作探究

    1、什么是“斗拱”“举架”?

    2、为什么你能很准确的找到斗拱和举架?本文文体是科学小论文。

    科学小论文的特点:科学性、创造性、实践性

    3、本文除了以上的特点之外还有的特点就是语言准确,比喻形象,深入浅出。结合课后练习二分析本文运用比喻的妙处。

    补充:文体知识

    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作品。“科普”一词就是指“科学普及”。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作为基本载体。不过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它有以下特点:

    (1)科普作品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阅读对象主要是不熟悉该学科的非专业人士。但这种专业性是有限制的。这就和一般的文学作品或娱乐作品区分开来。

    (2)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在叙述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普通读者兴趣。这就和专业学术文献区分开来。

    (3)科普作品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严谨性。想象与科学现实之间的差别一般需要明确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证读者不会混淆两者。这就和科学幻想作品(简称科幻)区分开来。

    (4)科普作品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等,已增加可读性。这就和一般的科学新闻、科学纪实或科学报告区分开来。

    本文的语言特点

    六、问题探讨

    (ppt展示材料)北京解放前,毛泽东曾秘密派人拜访梁思成,请教北平城内历史古迹的保护问题,梁思成先生把北平重点文物的位置准确地标在北平军事地图上。毛泽东下令围城部队一定要对城内射击目标逐一精确计算,力求勿使炮弹损毁文化古迹。

    一个月后,1949年1月,傅作义召集北平的学者名流开会。著名画家徐悲鸿说:“北平是一座闻名世界的文化古城,这里有许多宏伟的古代建筑……希望傅作义将军顾全大局,服从民意,使北平免于炮火摧毁。”

    康有为先生年逾花甲的女儿康同璧慷慨陈辞:“北平有人类最珍贵的文物古迹,这是无价之宝,绝不能毁于兵燹。”

    很快,北平和平解放了。

    解放初期,梁思成曾就保护北京城墙奔走呼吁,并为此蒙受不公正对待。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新建筑越来越多,全国到处高楼林立。像梁思成先生描述般的建筑越老越少见了,北京旧城改造,把许多城门、城墙、城楼、胡同、四合院拆了,全国各地的情况一样。

    图片:中国目前的建筑(受西方的影响)

    少数回归民族传统的建筑(如北京西站)

    如果梁思成活到今天,他会是什么样的感受?会有什么样的行动?大家谈谈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命运?

    篇2:人教版高一政治生活政府的职责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政治生活政府的职责教学设计 本文关键词:政治生活,高一,教学设计,人教版,职责

    人教版高一政治生活政府的职责教学设计 本文简介:《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是高一《政治生活》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二框题的内容。第二单元与第一单元的内容有内在的联系,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这是由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阐述了政府的性质与职能,公民在生活中要学

    人教版高一政治生活政府的职责教学设计 本文内容:

    《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是高一《政治生活》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二框题的内容。第二单元与第一单元的内容有内在的联系,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这是由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阐述了政府的性质与职能,公民在生活中要学会依法寻求政府的帮助。通过对政府工作原则的学习,进一步说明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学情分析】

    当前社会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的评价各有各的说法,中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对政府也有了自己的看法。但由于中学生的世界观尚在形成之中,容易受到不良现象的影响,看到少数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就认为所有的政府官员都腐败,对政府产生一些负面的评价。这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形象,削弱政府的权威和公信力,阻碍政府的施政。所以有必要用事实和辩证的观点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我们的政府,让学生了解政府、评议政府和感受政府的作为,学会正确处理公民与政府的关系,形成正确的权力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基本要求;了解我国为公民向政府求助或投诉的途径与方式。

    能力目标: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学会用辨证的思维来观察问题、认识问题,既要看到我国的绝大部分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都能对人民负责,又要看到个别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做得还不够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关注我国政府的表现,积极寻求政府和国的帮助,参与评价政府,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团结与合作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教学难点: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设计思想】

    新课程提倡活跃的课堂氛围、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及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并要求设计出师生互动模式,从而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本课即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教学环节的设计,对教材内容作适当处理,发掘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学策略与方法】

    本框拟采用情景教学、讨论、讲授等教学法,并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引入新课:让学生站在深圳市市民的角度上,引导他们回答最关注深圳市的什么问题,接下来与学生一起“解读2007年3月21日深圳市长的《政府工作报告》”——探究与共享:

    教师:让学生归纳市长承诺的内容,想一想,市长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政府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学生阅读完材料回答,教师归纳:市长最关注的问题是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增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教师:我们作为深圳市的市民,市长的承诺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通过回答第一个问题,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回答完之后教师归纳:

    正是有了市长的承诺,政府才能帮助市民解决实际困难,使市民感受政府的作用,享受政府提供的服务,获得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让学生充分体味到政府是与我们联系最密切的国家机关〕

    教师:市长代表市政府作公开承诺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目的:要政府切实履行职能,增强服务功能。

    好处:一方面,有助于市民更多地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相信政府为人民服务,从而积极地支持政府的工作。

    另一方面,使政府履行职能的情况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自觉地接受群众监督,从而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服务意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处理好公民与政府关系的重要性〕

    二、

    讲解新课

    ﹙一﹚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板书)

    教师:我们刚刚一起解读了深圳市长的《政府工作报告》,知道一个政府要想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就要为广大老百姓解决困难,办实事,为人民服务,政府就是通过实际解决这些日常问题来做到为人民负责,这也是政府的责任。

    引导学生归纳出: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

    教师:为什么政府的责任是对人民负责呢?

    学生:(略)

    教师归纳:这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所以,政府应以对人民负责为基本原则。政府怎样才能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呢?

    学生:(略)

    教师归纳:

    1.

    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板书)

    因为态度影响思想,思想影响行动,行动影响办事的效果。

    〔多媒体展示材料〕

    两会结束后,温总理曾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出了最让他感动和痛心的事。

    他说:“我最感动的是人民对政府的支持。这种支持来自鼓励,也来自批评。而且总是那么热情、一贯。我最觉得痛心的问题是我这三年的工作,还没能够把人民最关心的医疗、上学、住房、安全等各方面问题解决得更好。”总理为什么会为这些事情痛心,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引导学生回答:因为没有更好地解决人民的实际问题,总理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作好。由总理的歉意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政府的工作人员,就应该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

    〔多媒体展示材料〕

    温总理告诉我们,必须懂得一个真理,这就是,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必须秉持一种精神,这就是公仆精神。政府工作人员除了当好人民的公仆以外,没有任何权力。总理的这番话旨在说明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能损害人民利益,不能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

    教师归纳: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不仅仅是政府工作的要求,也是宪法的要求。

    〔多媒体展示材料〕

    《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

    2.

    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板书)

    (多媒体展示材料:情景探讨)

    情景一:前安徽省副省长、贪官王怀忠想把阜阳建成中国第一大市,修建一座与“大都市”计划相匹配的大机场。因为当时阜阳机场只能停小飞机。他认为这有损于阜阳“大都市”的形象,必须建一个大机场。机场开工时,市政府工作人员、教师、农民等每人被摊派了数百元的机场建设费,机场共耗资3.2亿。由于客源严重不足,在勉强营运一年后,被迫关闭,现在成了野鸟们的乐园。

    情景二:展示图片——重庆市忠县黄金镇政府修建了一座宫殿式的办公楼。清理政府部门豪华楼堂馆所,已被中纪委、监察部确定为2007年的一项重要任务。全国政协常委、监察部副部长陈昌智表示,如果国家工作人员涉及到这方面的违纪行为,将被追究责任。

    教师:请问上述材料所述是“求真务实”吗?怎样才能做到“求真务实”呢?

    引导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求真务实,对人民政府来说,就是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服务意识,努力使政府的各项工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引导学生讨论:谈谈你对“形象工程”的看法?

    教师归纳:

    “形象工程”增加了政府的财政的开支,劳民伤财;影响了政府在人民群众的形象,损害了政府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情意;助长某些政府工作人员弄虚作假的不良作风,滋长了腐败;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强调“形象工程”只是少数政府官员的行为,大部分政府官员是求真务实,为人民服务的。

    再次展示多媒体材料,让学生体会上述道理。

    ?

    深圳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任务:

    ?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完善劳动力市场

    ?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

    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海港、空港建设

    ?

    加大交通综合整治力度

    ?

    努力完善城市能源资源保障体系

    ?

    落实人口和出租屋分级分类管理制度

    ?

    大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

    ?

    3.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板书)

    教师:什么叫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学生:(略)

    教师引导学生举例: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补充。

    〔多媒体展示材料〕

    (二)求助有门,投诉有道(板书)

    演示实例——民工讨薪

    曾经有媒体报道:山东烟台一名来自河南的民工为向天水沐浴城讨要装修工钱,竟怀抱自己8个月大的孩子站在烟台三站市场一约30米高的楼顶高喊:“天水沐浴城,还我血汗钱。”手中婴儿在寒风中发出阵阵哭声。其鲁莽举动令数百名围观市民心惊胆颤。为防不测,消防官兵在楼下迅速搭起了救生气囊,民警和部分消防官兵登楼救助。约以个多小时,天水沐浴城一名职工手拿工钱将男子唤下。

    从这则新闻中,我们能品出民工的无奈。但是,我们不赞成民工这种过激的行为

    ,更不提倡用这样的方式解决问题

    教师:如果同学们遇到了这样相类似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生一:到劳动部门投诉。

    生二:打市长热线电话。

    生三:……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课本也列举了四种方法,接着让学生说出各种方法的优点,并用表格形式列出:

    途径

    热线电话

    电子政务

    设立信访部门

    行政裁决、行政诉讼、行政复议

    特点

    快捷、迅速、直接

    便捷、透明度高、效率高

    联系群众,了解社情民意

    为公民提供的法律途径

    教师:公民遇到困难求助于政府,因为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与我们联系最密切的国家机关,这不但有利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能促进政府不断改进工作。

    课后探究〔让学生学会向政府部门求助或投诉〕:

    1.查询深圳市市长、各区长专线电话及主要行政职能部门的热线电话。

    2.网上查询深圳市政府的电子政务发展情况。

    3.查阅深圳市信访部门的相关情况(如办公地点,接访地点等)。

    4.了解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

    【总结】

    〔请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之后教师补充〕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同学们需要重点掌握政府要真正做到对人民负责,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并且要深入理解什么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此外,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懂得向政府求助,善于向政府求助,这样做不仅有利于维护公民自身的利益,也有利于改进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课堂练习】

    山西省临汾市拥有号称世界上规模最大建筑的“华门”,还有长相与天安门酷似的观礼广场,仿造北京天坛祈年殿建设的天坛广场,更有高达21米的汉白玉石雕饰而成的“中国第一华表”。但在2004年7月13日,国家环保总局首次公布113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空气污染综合指数排名情况,空气污染最重的10个城市第一名是临汾;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10个空气污染最重的城市,临汾依然是第一名。看着城里落成的“世纪广场”,老百姓心痛而无奈地称为“面子广场”。

    (1)这则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材料说明该市政府搞乐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没有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违背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2)针对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作为高素质公民,你应该如何做?

    我们应该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人民应该监督政府的行为,及时采用政府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的热线电话、信访、电子政务等途径监督、反馈政府的行为,促使政府不断改进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点评】

    这节课的内容共三个目题。在学习第一个目题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并结合深圳市四届人大三次会议这一热点事件,与学生一起解读市长的《政府工作报告》,做到从学生关注的实际生活出发,利用学生对时间的情感投入去体验、感受,进而反思,增强了课堂的实效性。

    在学习第二目题的时候,首先设问,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政府的责任为什么是对人民负责?这样就巩固了第一单元所学知识。接下来再质疑,政府如何做才是对人民负责呢?具体是怎样的工作态度,怎样的工作作风,怎样的工作方法?通过创设教育情景、师生互相配合,生生互动,借助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形成结论,尊重学生学习知识需要一个过程。

    第三目的学习,首先给大家讲《民工讨薪》典型案例,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身在其中,亲历其事”,增强了课堂的参与度。同时对公民求助或投诉的方法进行探究,升华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使学生对公民向政府求助或投诉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当然,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也很明显,教学方法也可再做调整,比如可以让学生调查研究本地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如何为人民服务,进而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政府如何做才是对人民负责,而不是急于先给学生结论。此外,教学准备应做得更为充分一些,比如关于公民求助或投诉的渠道,可以让学生事先在网上查阅深圳市政府为我们提供的各种形式的相关资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利用多媒体与大家交流。最后,一定要注意语言的严谨与精练,要抱着虔诚的态度用心去雕琢好每一节课,尽力处理好每个教学细节。

    9

    篇3:人教版语文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

    人教版语文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 本文关键词:故都,人教版,设计方案,单元,语文

    人教版语文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 本文简介:《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作者单位:江西省龙南县职业中专作者姓名:邱霞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重点字词的音义。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3、欣赏充满诗意的故都之秋,领悟作者深沉的情感。4、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教学重点:把握作者如何通过对比衬托手法,抓住事物

    人教版语文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 本文内容: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

    作者单位:江西省龙南县职业中专

    作者姓名:邱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重点字词的音义。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3、欣赏充满诗意的故都之秋,领悟作者深沉的情感。

    4、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把握作者如何通过对比衬托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景状物,体会情景

    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

    如何结合时代特征,明白作者心境,理解文章的感情(深远幽思中的孤独)。

    教学思路:

    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1.

    以语言鉴赏为突破口。

    2.

    重视诵读美读。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中,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文章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的特点,以及揣摩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

    设疑讨论

    4.

    重点品读“清晨静观”和“秋风秋雨”两段,这里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融情入景,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内容:

    1、学生集体、个性朗诵,教师范读,了解、品位作者的语言魅力。

    2、整体感知,合作学习。先学习开头和结尾(因写法相同),后学习课文中心:五幅秋景图;理清其“形”,领悟其“神”,体会散文“形”“神”的辨证关系。

    教学方法:

    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教学手段:

    探究与拓展,挖掘作品深层次的内涵;帮助学生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秋天,有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否则又怎能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

    客呢?从故到今,关于“秋”

    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

    篇名句数不胜数。那同学们能否举出几例?(多多益善)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这些诗句的共同特征都是景情交融,借秋景抒发自己的心情。那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又是怎样一番情致呢?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的秋》去领略吧。

    二、

    走近作者及本文背景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出版有《达夫全集》《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郁达夫选集》等。(略提及《沉沦》中的“零余者”,并与俄罗斯作家笔下“多余人”作比较)

    1934年7月,这个时候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本人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他“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于是写下了本文。(多媒体课件展示)

    三、

    题解

    “故都”点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眷念之意。“秋”确定了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昭示本文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取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

    四、教学过程结构

    (一)、整体感知

    1、朗诵课文,思考两个问题:本文的“文眼”是哪句话?本文写景集中在哪几段,重点写了些什么?

    F文眼是“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写景集中在3-7段,重点写秋天的“味”。

    2、分析1、2自然段,完成表格

    特征

    感受

    北国之秋

    清、静、悲凉

    想饱尝一尝

    南国之秋

    慢、润、淡

    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F1、2自然段为文章总起部分: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来表达对故都的秋的依恋。那本文其他地方还用了这

    样的手法吗?(最后一部分13-14自然段)

    3、分析13-14自然段,上面提到其也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但是否全部相同,谁来分析一下?

    F不同之处:与前文呼应,运用形象的比喻来体现两者的不同:

    本体:

    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

    相似点:秋味

    黄酒

    之与

    白干

    不烈

    稀饭

    之与

    馍馍

    不浓

    鲈鱼

    之与

    大蟹

    寡味

    黄犬

    之与

    骆驼

    少形

    喻体:

    通过对比、比喻,突现了北国之秋的可爱、可恋,此描述可以说是不惜笔墨的。作者深爱着故都的秋,他甚至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来留住秋的身影,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作者心中对秋的深爱。

    (二)、主体部分

    五幅秋景图,主要写了什么景物?突现了秋的什么?(指导学生作疏理全文结构的训练)

    秋味:

    1、秋色:

    (1)“小院清晨”

    (2)“槐树落蕊”

    2、秋声:

    (3)“秋蝉残声”

    悲凉

    (4)“闲话秋雨”

    (5)“秋果奇景”

    赞美秋

    【学生听读】

    师:“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那么这种“秋味”是什么?“故都的秋味”可用文中哪些词说明?

    生:“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三个词)

    师:清、静是客观的实景,悲观是主观的情感。

    师: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在哪些段落进行了集中的描写?

    【学生自读,附带任务】(引导学生概括出五幅图画)

    小院清晨;槐树落蕊;秋蝉残声;闲话秋雨;秋果奇景

    1、圈出文中呈现色彩的词语。2、标出文中传递声音的事物的名称。

    生:诵读。

    师:请说出呈现出色彩的词语。

    生:芦花、柳影、夜月、青天、蓝朵、落蕊、枣子,还有“青布单衣”

    师:由物及人,视野更开阔,找得好。我们来看这些呈现色彩,从色彩的冷暖看,这些色彩多属于――

    生:冷色。故都的秋集中了黑白蓝灰等多种冷色调。

    师:那么,这种色调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生:冷清,孤独。

    师:故都的秋色是这样的冷清,故都的秋声呢?

    生:鸽飞声、蝉声、风雨声、问答声……息列索落应是风雨交加,如果没有风,那么雨就会“润物细无声”,还有清扫落蕊的声音

    师:写这么多声音,有什么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的呢?为什么?

    生:无。如果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怎能听见驯鸽飞翔的声音?又怎能将息利索落的雨声纳于耳畔?又怎能对都市闲人的寒喧声听得如此清晰?这些声响都不很大。作者是以动(声)衬静,以声音反衬了故都的寂静。这正达到了王籍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师:分析得不错。

    (三)、问题探究

    1.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下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揣摩点:作者饱尝到了故都怎样别具一格的秋“味”?)

    F

    天的颜色是“很高很高的碧绿”,比南方的天有“味”;

    那花开的有“味”,因为它多蓝白,或凄然于“破壁腰中”或默然于众人脚下,由稀疏的秋草陪衬;

    那蝉叫得有“味”,因为在南方,则“非要到郊外或山上才能听得到的”;

    那雨下得有“味”,因为它比南方的雨下得奇,下得像样;

    那风刮得有“味”,因为它使故都成了尘沙灰土的世界;

    那都市闲人侃得有“味”,因为那方言的合辙而美妙,“倒来得正好”。

    2.在北平即使不出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揣摩点:从这秋晨一景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有怎样的思想感情?)

    F

    这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秋晨生活场景,在“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下,在那秋晨的光影里,作者竟可以泡一碗浓茶,细数叶缝间筛下来的光缕的数目,或静观破壁腰上的牵牛花,显然,这是流露出作者的一份惬意,一份沉醉,这是一种文化人悠静恬适的审美心理。与“皇城人海”相比,于“一椽破屋”独居,显然又具有一种隐士之风,而这隐逸中难免有“孤单”感觉,作者能够自己细细品味这“孤单”的感觉,便是一种最美的“创造”,是一种对社会的洁身自好,静对秋光、秋花,是一种孤芳自赏,而“赏”到的这“十分的秋意”,也不过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伤交织的情怀的着落点。

    3.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揣摩点:从这幅“落蕊图”中,你能品味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F

    对于秋之落叶,在杜甫笔下是“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壮阔景观,是“秋风扫落叶”的荒凉情景,而在郁达夫笔下,则是静得连人的耳鼻都无从把握,只有通过“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才感觉出“铺得满地”的落蕊的存在,读之仿佛有亲临其境之感,使人不由得感到景之细腻景之真切,而此景中正是作者一种微妙的难以名状的情悸的真实写照,是作者沉醉其中所深藏的孤独、落寞和感伤情怀的自然流露。

    4.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揣摩点:对于这“衰弱的残声”的秋蝉,作者称之为“家虫”为何意?)

    F

    一方面作者认为秋蝉的残声,是北平的特产,点明在烘托北国秋意中是必不可少的,用到处都能听见它们的啼唱,说明了它是北国悲凉的秋声中的主角,因而称之为“家虫”,另一方面,把秋蝉当作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也暗合了作者的内心对它的喜爱之情。对北国秋声中这一“高音”的情有独钟。

    5.在北国秋雨图中,作者特意加入了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

    F

    在一层秋雨过后,两个都市闲人就从故都的秋景中走出来了,眉目已被忽略,但却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从他们那“咬着烟管”的举止里,那“缓慢悠闲”的声调中,我们不难品出一个“闲”字来,那是一份闲适,一份潇洒,而从那简短的对话中,便开始了感情和心绪的交流。一个“唉,天可真凉了——”另一个“一层秋雨一层凉啦!”从彼此的叹答中,使我们感觉到他们已陶醉在彼此说话的腔调和韵味中,陶醉在这种腔调所唤起的有一定社会内容的落寞和感伤中,陶醉在彼此感情契合的雨后之秋的凉意之中。作者正是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

    6、文中写“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

    F

    这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等等,都是细小的声音,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就能给人以幽静的感觉,说明这个地方寂静无声。

    7.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F

    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8.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有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F

    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之秋。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以朗读的方式去感知了《故都的秋》的基本内容,感受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征,下一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布置作业(仿写)

    即使是硬骨头鲁迅先生,在医学救国的理想受挫、弃医从文又陷入低谷之时,也曾躲在北京的绍兴会馆抄写古碑,暂时用种种方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

    即使是有骨气,宁肯饿死也不食美国的救济粮的朱自清,也曾借素淡朦胧的荷塘月色来表现自己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与彷徨。

    即使是

    ,也曾用

    教学设计理念:

    1、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通过五幅秋景图描写北平的秋色所流露出来的深远幽思和孤独感。

    2、通过本文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的学习,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组织形式:

    教材版本:人教版

    学科:语文

    年级:高中一年级

    册别:第二册

    章节: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