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范文大全
  • 古典文学
  • 职场知识
  • 中国文学
  • 公文书信
  • 外国名著
  • 寓言童话
  • 百家讲坛
  • 散文/诗歌
  • 美文欣赏
  • 礼仪知识
  • 民俗风情
  • 谜语大全
  • 名言警句
  • 读《红星照耀中国》心得体会

    时间:2020-09-23 00:00:45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红星 心得体会 照耀

     读《红星照耀中国》体会

      已有不少人介绍我读这本书,于是怀揣好奇之心的我悄悄扣开了《红星照耀中国》的门,想一探究竟:它的魅力之处藏于哪里?斯诺又是一个怎样的人,竟会让如此多的人为之敬仰? 在我静静地品读书中原味的时候,我也不再贸然怀疑那些推荐我读此书的人那份冥冥的感动,徜徉于一个人见证并勾勒出来的历史画卷中,慢慢去读懂中国,读懂人格,读懂一种精神。

     作为一个外国人,在战乱的年代凭经历真实刻画出中国革命的面貌,我们看到了斯诺文字的流淌,更看见一个新闻人的职业精神,一个人的高尚品格。

     详实的记录,生动活泼的描述足以呈现一副陕甘宁边区真实的生活图景。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宛如一副中国革命的油彩画,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细腻感人的环境描写,让即使处在战火纷飞、物质条件差的陕北的你,也能从斯诺的笔中感受到那里人的温情、革命的热烈和自然环境的美丽。可以说这一切都归于斯诺内心丰富的情感,敏锐的观察力。他能洞察人心,能抓住人的本质;更能用细腻的笔法,简洁的语言呈现现实。当我读到他对人物和环境的描写时,仿佛身置其中,仿佛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国革命的领导者就站在你的面前,而自己正在轻轻地聆听他们的人生经历和革命信仰。我们不可否认这样的文字效果源于斯诺写这本书的高超技巧,而能让读者切身感受到当时的革命环境也正是这本书的魅力之一。

     文字的技巧可以模仿,优美的画卷式描写也可以学会,但一个好的记者并不是单靠文字功底就可以赢得人们对他的敬仰。人们对斯诺的敬仰不仅源于对他所写的一本书的感悟,更是源于他作为人而具有的人格和精神。作为未来新闻人的我们敬仰他,亦是因为他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所具备的素质——展现历史时客观、真实、全面的态度,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独到的分析。《红星照耀中国》也因作者这样的品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好书可以被人千古传诵,而好书的影响力更多源自写书人的人格。《红星照耀中国》就是这样一部经久不衰的新闻传记文学,斯诺就是这样一位影响世人的记者。

     斯诺作为战地记者首先拥有的就是勇气,否则他怎么会上前线?怎么会冲破封锁线来红区?又怎么会冒着生命危险回头找藏在枪支中的采访记录和录像? 斯诺客观的报道也让人为之一惊。他,一个外国人,一个与国民党政府有交往的美国记者,孤身处于红区;他面对的是从未交往过的红军,他该给予怎样的报道?客观、真实地呈现他所看到的,这便是斯诺给出的答案。他没有因为身处红军的控制范围就说一些奉承讨好的话;他偶尔会在共产党高尚的品质和简朴的生活上加几句溢美之词,也全因为这些都是真实的情况;他会对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抱以敬佩的态度,因为他切身体会到这些共产党的领导人的一言一行值得他敬仰;他也会说一些共产党的“坏话”,因为他了解的事实亦是如此。在他犀利的笔触下,他敢于说别人不敢说的话,写别人不敢写的报道。例如他会说红军没收地主的土地、财物也是一种抢劫,他也可以直言不讳地指出红军政策的某些缺陷,他可以说共产党可能在他视线之外做一些和国民党部队行为相似的事情,总之,我们在《红星照耀中国》看到的是一个外国记者以客观、独立的视角记录红军的革命、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政策。或许你在这本书上看不到全面的否定和肯定,可是正是这种真实的记录让你可以毫无理由的信服他笔下的每一个故事。

     客观非事实,事实却可以客观的表现出来。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以他看到的事实为依据,即使是听到的红军领导人的介绍,他也会以一种推断的表现方式呈现给读者,他会说这是哪位领导人说的,不是“我”亲身经历的。斯诺就是这样把自己看到和听到的清晰区分开来。

     看《红星照耀中国》像吃海带,兼具“菜”和“鱼”的营养。它不枯燥,非纯粹的政治报告;它不滥情,非纯粹的文学作品;它不虚幻,是单纯的客观事实报道;它不官腔,展现的是一个普通人看到的世界;它不冷漠,里面清楚明白地写着斯诺个人的见解;它不繁杂,一名老百姓也能读懂它要说的故事„„ 客观真实的描述,主客观的明显分离,生动细致的刻画,犀利又不乏幽默的文笔,《红星照耀中国》从此在我们心里经久不衰;坚强勇敢的品质,直言不讳的率真,认真严肃的工作态度,作为作者的斯诺又教会了我们这样的品质。斯诺就是这样,看过他的作品,我们记住的不只是这本书的存在,更是这样一个独具人格的新闻人。

     读一本好书,读懂一个人;先会做人,然后才能做一个好的新闻人。

     读《红星照耀中国》体会

      网络可以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只要我们不是不加分辨的统统“拿来”。我有了一本美国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翻译的《红星照耀中国》,作家出版社 xxxx 年出版。是网络帮我实现了读这本书的梦想。

     记不清有多少年了,我一直想有这样一本书。可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多次走进书店,咨询营业员,莫不失望而归。2xx1 年的秋天,我去了中国的大西北,我把邂逅《红星照耀中国》列为那次旅程的重要议程,满怀志在必得的心气。在革命圣地延安,我们走进一个历史纪念馆,这里兼卖一些书籍。我找遍书架,居然没有这本书。向营业员咨询,营业员居然不知道有这样一本书。对我来说,没有比这件事情更让我失望的了。我的想法似乎很简单,能在这里买到这本书,就有了文本以外的意义:至少,这里是书中部分人物故事的发生地。对于一个人来说,渴望得到而无法得到的东西,在一个人的心里肯定给它留下一隅。翻看这本书,想想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还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林彪„„那时候,陕北革命根据地受到国民党的严密封锁,封锁不仅限于经济上的,更有精神层面的,对外遮蔽延安的真相,不让外面听到边区的声音。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是第一个突破国民党封锁的西方记者,他把真实的延安,真实的红军,介绍给了西方,不但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些领袖人物介绍到外面,还把共产党准备联合国民党,共同抗日的声音发了出去,通过事实的客观报道,校正了在人们心中被歪曲了的共产党和红军的形象。我多次参加新闻写作培训班,一些授课的人都把《红星照耀中国》作为新闻写作的一个范例,愈发增加了我索幽探微的兴趣。在延安这片土地上,斯诺是真正的接了地气。在这片热土上,他试图去解开一个个让世人难以解开的“谜”,力量薄弱的红军在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中,为什么能够突破重围,胜利到达陕北?为什么能够突破敌人的封锁,夺取一个个战斗的胜利?“我曾几次同毛泽东一起去参加过村民和红军学员的群众大会,去过红色剧院。他毫不惹眼的坐在群众中间,玩得很高兴。我记得有一次在抗日剧社看戏,休息的时候,群众一致要求毛泽东和林彪来一次合唱。林彪是红军大学的校长,只有二十八岁。他以前是蒋介石参谋部里一个著名的年轻军校毕业生。林彪像一个小学生似的涨红了脸,讲了几句很得体的话,请女共产党员

     代替他们唱支歌。逃脱了点名表演。”(《红星照耀中国·在保安》)

     这本书,图文并茂,收入了 1937 年版插图 16 幅,1938 年版插图 47 幅,1939年版插图 32 幅。这些插图弥足珍贵,真实的记录了边区军民的生产生活和革命斗争,还有文艺演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这些有血有肉、有血性的革命者,通过斯诺的一支笔,展示给世人,使那些“青面獠牙,共产共妻”的谎言不攻自破。

     这本书是书主通过“百世汇通”快递的,原书主是刘延民,我感谢他,舍掉他的“有”,给了我一个“有”,使我梦想成真。

     读《红星照耀中国》体会

      这本书过去读过,今天是再读,书名叫《红星照耀中国》,过去叫《西行漫记》。

     这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于 1937 年写成的一部报告文学作品,记述了作者在陕北革命根据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尽管作者是一位西方记者,但通过翔实的材料,处处歌颂了中国共产党、工农红军、根据地的老百姓,批评了国民党反动派祸国殃民的政策。书中涉及面极广:共产党产生的背景,中国革命的社会根源,工农红军的觉悟、纪律、战术,共产党的各项政策,统一战线以及中共同共产国际的关系,等等。可以说,是一部中国革命的生动的教材。

     要知道,当时,中国革命在国内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和镇压,在国际上(特别是在西方世界)得不到丝毫的支援,甚至没有丝毫的同情。在此背景下,作者冒着危险,不畏艰辛,深入山沟、前线采访,站出来介绍中国革命,赞扬中国革命,实在是难能可贵!

     时至今日,中国革命成功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取得了日新月异的成就。这是值得大书特书、大赞特赞的盛世!

     然而,一些网络大 v 们却常常大放厥词,“呲必中国”,岂非咄咄怪事!

     他们在斯诺面前,显得多么可笑、可鄙!

     

     他们口头上声声代表人民,实质上是站在人民的对立面的反动立场上,其面目狰狞可恶!他们是当年围剿和镇压中国革命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幽灵再现,是西方世界围堵、颠覆人民中国的忠实走狗!每一个有正义感的中国人,对他们都切齿痛恨 那些涉世不深的喜欢读“呲必中国”博客的无知青年们,快快来读读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吧。红星照耀中国,中国革命成功了。红星照耀中国,中国更加辉煌。红星照耀中国,全世界人民瞩目、向往。我相信,红星一定会照亮他们的心田,照亮他们的方向。

     读《红星照耀中国》体会

      《红星照耀中国》(RedStar Over China)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 19xx年 6 月至 10 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这是网上的评论。可是,此前,我从没有读过这本书。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已经是 2xx7 年 9 月 28 日的晚上。我迫不及待地读,刻不容缓地读,直至凌晨 2 点,终于读完全书。第二天,我的眼睛肿胀得几乎无法睁开——吸引我的,不是论抗日战争、共产党的基本政策、游击战术、俄国的影响等,而是经历了艰难的长征之后,在红色旗帜下的那些人,那些故事。

     通过“红色大门”、与作者一起遭遇白匪追击之后,我读到了书生出身的“造反者”周恩来——他是大官僚家庭的儿子,先后就读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先后在法国、英国、德国学习,先后组织了上海罢工、八一起义,是党的创建人,是著名的革命组织者„„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都包含在这个红军创建者的故事之中。

     在《苏维埃的掌权人物》《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中,我读到了现年四十四岁的毛泽东。童年、在长沙的日子、革命的前奏、国民革命时期、苏维埃运动、红军的成长,不仅呈现了他个人的成长轨迹,而且呈现了红军的成长历史。

     在书中,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从没吃过一次败仗的红军大学的校长林彪,一家被灭口 66 人、让斯诺懂得“阶级斗争”的红色窑工徐海东,人生五十始的教育委员徐特立,还有平均年龄在 25 岁以下的强渡大渡河的英雄们,觉得别人整天唱歌花费太多时间的电气专家朱作其,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 16 岁的江西老表,已经 64 岁自称是年纪最大的红军战士老李,担心记者把自己写进专著、被外国人误以为“鸡巴”而影响红军声誉的红军小鬼向季邦„„ 他们,虽然出身不同,但是都几乎遭遇了不同程度的人生悲剧,都经历了诸多九死一生的战斗,都无一例外的,参加了红军,跟随“红星”的旗帜,来到了陕甘宁这片红色的神奇土地,在苏区工厂积极工作,在红军大学认真学习,在政治课上自由讨论,在空闲时间观看红色剧社的演出,参加识字游戏,阅读墙报,唱歌„„不管是领袖、将领,还是普通战士,他们的身上,都闪烁着理想的光芒,散发着一种不可征服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和热情。他们的故事,就是 19xx年,红星照耀下的中国历史的缩影。中国红军的恢弘历史,就是由这许多的人,伟大的人和普通的人,共同写成的。所以,埃德加.斯诺才会在《序》中说,“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这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所以,这一本书如果是一种正确的记录和解释,那就是因为这是他们的书。” 读完了这本书,我找到了引导学生阅读的方法,那就是,和孩子们一起,再一次慢慢走进这本书,去书中寻找那些写下中国红军历史、创建苏维埃共和国、随时准备投身抗日洪流的了不起的人,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从人物和故事入手,感受红军的精神,理解作品的主题。

     读《红星照耀中国》体会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是新闻的传奇,也是出版的传奇。

     近日我重读此书,不由地想起位于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的斯诺的墓,以前我常路过那里。斯诺若在天有灵,看到这几十年中国的巨变,看到中国和美国之间波澜起伏的复杂关系,看到现今特朗普又发起贸易摩擦,大概会有一种沧桑之感吧。当然,如果他知道自己的书在 80 年后还有那么多人在读,甚至还收进中国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也一定会感到欣慰。

     19xx 年 6 月,斯诺冒着生命危险,长途跋涉进入陕甘宁边区,他带着对红军和革命政权的许多疑问,想要“揭秘”所谓“赤匪”的真相。他是第一个在陕甘宁边区进行采访的西方记者。但事实吹散了斯诺心中的疑团,是真相征服了这位执着的记者,他为英美报纸写了一系列的通讯报道,轰动一时,后来结集出版,就是《红星照耀中国》(原中译本名为《西行漫记》)。斯诺打破了新闻封锁,让西方人看到在贫瘠的中国西北土地上,那些中国共产党人正在为争取民主独立而进行极其艰苦的斗争,这些人的使命感、远见卓识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斯诺的报道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当时国际上对“红区”的偏见,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新闻之伟力。《红星照耀中国》因此成为纪实文学的经典之作。

     经典也在改变我们。记得初读《西行漫记》,大约在 50 多年前,那时我颇有些惊讶:原来我们崇拜的伟人和英雄,都有着那样可亲的、生活化的一面,他们的理想信念相同,可是性格禀赋各异,言行举止透露各自的人格魅力。伟人和英雄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们的精神气质一直在感染我们。《红星照耀中国》问世了那么多年,读来仍然不觉枯燥,写得真实而纯粹,是一个重要原因吧。

     斯诺写工农红军、写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写延安红色政权,他的观察点、态度和语言,都具有鲜明的特色。他的纪实写作毫不做作,是质朴而真诚的。斯诺以“他者”的目光来观察“红区”,他对共产党抗日政策的转述,对“红区”生活的描写,自然也会带有西方记者的立场,但他力图还原真相,没有戴上“有色眼镜”,更没有刻意“过滤”,从而保存了历史的真实与丰满,是那种有质感的真实与丰满。斯诺是记者,又是有天赋的作家,他的报道“很文学”,可读性很强。特别是对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许多革命家的采访,注入了人性的关怀。在他的笔下,这些人物有理想有情怀,有非凡的魅力,但又有人间的味道。在诸如饮食、住宿、开会、舞会、恋爱,甚至房屋摆设、身体语言等有趣的细节中,我们能感受到陕甘宁边区那种特有的气氛,在激越、紧张和进取中,也不无自由

     和舒展,以及个性的张扬。这些记载似乎信笔写成,毫无拘谨。

     《红星照耀中国》的魅力何在?当然来自于边区革命者的奋斗生活,也来自斯诺真实而细致的笔触。他写的是重大的历史,是堪称民族脊梁的伟大人物,大气而有味,如同《史记》,我相信这本书会传流下去。《红星照耀中国》写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故事,却长期以来在西方拥有众多的读者,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现在倡导“讲好中国故事”,怎么才能讲好中国故事?我看可以从斯诺这里得到某些启示:“讲好中国故事”要有媒体的职业素养与人文情怀,有直面真实的勇气担当,还要拓展视野,解放胸襟,了解文化的多样性。

     《红星照耀中国》现在收进了新编的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是作为纪实类作品收录的,主要想引导学生通过这本书的阅读去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与胸襟气度,以传承与弘扬革命传统;还希望学生们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掌握新闻类纪实作品阅读的方法,学会如何观察事物,抓住特点,锻炼眼力和提升表达能力。也让学生了解,新闻报道是纪实,但也有立场态度,有作者的关怀与选择。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让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和选择,是非常必要的。

     我也想到,初中生读《红星照耀中国》,可能会有些困难,但也会有特别的兴趣。要让学生喜欢读书,多读一些经典和品位高的书,尽可能减少低俗文化对他们的冲击,这也是立德树人之需。新编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强调“读书为要”,把培养读书兴趣作为语文教学的“牛鼻子”,是一个大的改进。新教材设计了许多读书栏目,小学一年级就有“和大人一起读”,也就是“亲子阅读”。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次课都有延伸阅读,还有“快乐读书吧”,引导学生读童谣、儿歌、诗词、故事、寓言、童话、小说等等。初中语文每一册都设计有“名著导读”,三年安排 12 本名著,“一课一得”,教给阅读每一类属的方法。正在编写的高中语文教材也安排有“整本书阅读”,以抵御碎片化阅读,达致“读书养性”。我们想以此来推进阅读,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以此为突破口,改变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弊病。这些年语文教学有很多改革,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读书,要把读书变成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这次把《红星照耀中国》收入新编语文教材,也是出于这一期待的一次努力。希望这样的经典作品能带给人们更为长久的润养。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