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竞聘演讲
  • 会议发言
  • 爱国演讲
  • 就职演说
  • 开业开幕
  • 思想学习
  • 征文演讲
  • 经验材料
  • 述职报告
  • 调研报告
  • 工作汇报
  • 年终总结
  • 申报材料
  • 学习体会
  • 企划方案
  • 活动方案
  • 技巧经验
  • 模板范例
  • 思想宣传
  • 经济工作
  • 工作报告
  • 组织人事
  • 反腐倡廉
  • 慰问贺电
  • 先进事迹
  • 思想汇报
  • 入党申请书
  • 党会发言
  • 先进性教育
  • 入团申请书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调查报告
  • 实习报告
  • 和谐社会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作文范文
  • 自我鉴定
  • 讲话稿
  • 自查报告
  • 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24-01-25 11:48:41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中医药 传承创新发展 经验交流材料

      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以岗位需求为基础,在市内创建一批示范基地,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形成数量适宜、布局合理的中医培训基地网络。以下是蒲公英阅读网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经验交流材料一

      近年来,XX市积极响应自治区“健康XX”的战略号召,充分发挥中医药技术特点和诊疗优势,全方位探索中医药传承发展的新思路、新格局和新力量,使中医药发展成为了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创新医疗服务方式的重要载体。

      一、顺应变化趋势,立足改善民生,积极探索中医药传承发展新思路

      (一)坚持高位推动,加强统筹协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引领新时代中医药事业不断前进。在中医药事业发展过程中,市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XX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摆上重要位置,加强统筹协调,明确责任分工,形成了“政府牵头、社会参与、多方联动”的工作格局。

      (二)坚持党建助推,凝聚发展动力。近年来,市委、政府坚持以“中医兴阿”的工作理念为牵引,市委、政府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经常深入一线调研指导中医药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民生改善。全市各级党组织也坚持把中医药事业发展纳入到重点工作之一,定期听取中医药工作情况汇报,形成了中西医医疗服务并重、城区中医院与乡镇中医馆连接、党的建设助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坚持多方保障,助力传承发展。近年来,XX市积极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费投入,凡是中医药预算资金足额拨付,凡是中医药项目配套资金足额保障,xx—xx年,累计实施中医药类建设项目XX个,拨付本级配套资金XX万元。同时,坚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投入资金XX万元,在综合医院建设核酸实验室和发热门诊的基础上,在地、县X家中医医院建设核酸实验室和发热门诊,进一步提升了中医医疗机构综合实力。

      二.推进中医药规范化培训,全面推进中医药继续教育。

      以岗位需求为基础,在市内创建一批示范基地,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形成数量适宜、布局合理的中医培训基地网络。遴选我市中医药拔尖人才作为带教老师,对在职医生进行中医药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规范和提高基层中医药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推进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创新发展。

      三、发挥中医传帮带的教育方式,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

      尝试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中医师承教育,完善市级中医药师承教育体系,将师承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并贯穿中医药人才发展全过程。研究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师承教育管理、考核、评价与保障等政策措施,实现师承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鼓励市内医疗机构发展师承教育,建立学术精湛、结构合理、相对稳定、适应多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需求的师承教育指导老师队伍,构建完善市内名老中医培养体系,吸引、鼓励名老中医和市级医疗机构中医药专家通过师承模式培养多层次的中医药骨干人才。

      四、强化中医药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和贡献,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强化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着力形成尊重和实现人才价值导向,健全我市确有专长中医人才、名老中医评选表彰制度,探索建立基层“名中医”评选表彰制度,建立符合中医药行业特点、不同层级衔接、政府表彰和社会褒奖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和岗位薪酬制度。

      五、为民间中医“松绑”,健全中医药传承体系。

      探索一套符合我市实际、有利于评价民间中医从业人员真实能力的考核制度,全面保护民间中医师带徒形式的中医药“赤脚医师”等确有专长人员,继承和发扬具有独特疗效的民间验方和中医诊疗技术,大力开展应用型、技能型中医药人才培养,激励民间中医从业人员以师带徒方式传承和发扬他们的经验、做法,完善民间中医精华传承保障机制,整合优质资源向中医药人才培养集聚。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大中医药事业政策扶持力度,目计划建五层平方米,主要用于做门诊及病区,预算资金2400万元。希望政府在土地利用上考虑中医药发展需要,在项目用地划拨等方面给予支持,解决中医院的发展瓶颈。

      其次尽快出台我市中医药事业扶持政策。建议这个政策以政府正式文件下发。扶持政策的具体内容,一方面要制定对中医服务的扶持政策,增加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将中医经费实行预算单列,逐年增加事业经费;设立中医药事业发展专项经费,支持开展重点学科、专科建设、中医科教、人才培养、适用技术推广、中医突出贡献奖励、农村中医先进集体创建及中医药工作的监督管理等;坚持中医院的公益性质,落实政府优先向中医院倾斜的补助政策,激励其开展中医药服务,尤其要重点支持中医院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完善中医药服务的医疗保障措施,落实中医药医保扶持政策。落实门诊统筹基金用于支付城乡居民在定点的中医院门诊中医药治疗按40%报销政策。实行医保中医药报销倾斜政策,扩大医保中医药支付范围。中医院住院起付标准比同级综合医院住院起付线降低100元,报销比例在原报销基础上提高5%。结合公立医院改革,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的收费项目和标准,调整中医药收费价格,提高中医诊疗费标准、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价格,体现中医医疗服务成本和专业技术价值。

      二是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首先是扎实开展中医药人才培训,推进中医药人才梯队建设,特别是抓好乡村医生的培训,切实提高乡村医生运用中医药技术水平,加快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普及。其次是在人员招录政策上给予倾斜。现有的事业单位招聘办法,对于招聘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尤其是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极为不利。要制定符合基层医疗机构实际的招聘办法,解决基层医疗机构人才严重缺乏的问题。再次是开辟引进人才绿色通道。不仅要引进年轻的大学毕业生,还要注重引进已负盛名的中医专家人才,特别是引进有一定知名度的中年以上中医人才,开辟医疗单位引进所需人才的“绿色通道”。最后是积极做好传统医学师承工作,积极动员基层合格人员参加传统医学确有专长人员考核,组织开展传统医学师承考核,加强中医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把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中医师送出去进修或拜师学习。

      三是加大中医药宣传力度,引导中医药事业“错位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大力推进中医药进家庭、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六进”活动,普及中医药基本理论知识,推广培训中医药“治未病”养生保健知识,让全社会更加了解、支持中医药事业。

      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一般认为,中医在治疗“已病”方面,不如西医“立竿见影”,但是在治疗“未病”和“末病”方面,中医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引导中医“扬长避短”“错位发展”,研究和确立中医药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定位。即:秉持“中”的特色,强化“医”的功能,彰显“药”的疗效。坚守中医药姓“中”,坚持中医为主、西医为辅、中西医结合,推进“五个拓展”:服务对象由单一的诊疗病人,向服务健康、亚健康人群拓展;服务范围由治已病的传统领域,向“治未病”的养生和“治末病”的临终关怀两端拓展;服务内容由治病向预防、保健、养生、康复拓展;服务药剂由传统的“一抓一大把、一煎一大锅、一喝一大碗”,向研制更多更好的中药剂型拓展;服务方式由等病人到医院就诊,向更多地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送服务上门、送宣传上门拓展。

      四是探索中医秘方的保护与开发应用。部分中医医师通过自身多年摸索而形成治疗某种疑难疾病的秘方无法正常传承,也未能有效推广应用。对于这种情况,建议相关部门给符合条件的民间中医秘方授予认定证书,让其享受新药研发等方面的政策优惠。还可以设立民间中医秘方开发基金,对于紧缺、临床疗效显着、开发前景好的民间中医秘方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增强持有者的信心。同时,鼓励秘方持有者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发,所有者还可以将中医秘方转让给企业,或者以入股形式参加中医处方的开发,从而使中医秘方得到有效的推广,产生规模效应,造福广大百姓。

      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经验交流材料二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五千多年文明的结晶,在维护全民健康、促进健康长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xx县结合县情实际,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深刻领会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振兴中医药”战略部署的重大意义。作为获认证“长寿之乡”,xx县养生资源极为丰富,历来是道家文化传播地和养生养老福地。而现阶段人们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康复理疗、修复保健、延年益寿等健康养生需求旺盛,我县利用优秀的自然资源,做到中医药与康养有机结合,打造中医药融合发展的示范高地,谱写健康共富新模式。

      xx县基本情况

      xx地处浙西南、瓯江上游,县域面积1406平方公里,辖3街道、5镇、11乡、203个行政村、12个社区,总人口24万。这里最大的特色是田园。县域中部的松古平原一马平川、良田万顷,是浙西南最大的山间盆地,现今还是“百里乡村百里茶”的茶产业示范区,培育出了中国最大的绿茶产地市场——浙南茶叶市场。这里最深的底蕴是文化。建县于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是丽水之始、处州之根。唐朝道教天师、越国公叶法善、宋代四大女词人之一张玉娘、《永乐大典》总编撰王景都为xx人士;古城古镇古村体系保留完整,拥有国家级传统村落75个,数量居全国第五,被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这里最大的优势是生态。作为国家级生态县、“中国天然氧吧”城市,全县森林覆盖率超过80%,空气环境优良率99.7%,PM2.5年均浓度为20微克/立方米。县域水质达标率100%,出境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水标准,其中达到Ⅰ类水质标准26天。优越的生态引来了中华秋沙鸭、白头鹤等“国保”珍稀水禽到松阴溪筑巢栖居。同时,我县有着丰富中草药资源,境内药用动植物达到2400余种。

      xx县以中医药特色优势,谱写健康共富新模式

      (一)实施数字赋能

      坚持以数字化改革工作方式为指引,着力解决基层缺中医、少中药现状,在县中医医院打共享阳光药房、中医智能诊疗、中医药大数据、中医药统一配送溯源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医智能医联体,实现处方审定、中药饮片、颗粒处方调配、代煎、配送以及业务培训等上下一体服务,群众可随时查询就诊后中药调配到煎煮以及配送的全过程。并以中医药康养智联网云大脑、数字文旅集成系统为载体,形成智能化、可视化、可溯化的康养数字体系。结合xx优渥的自然资源条件,及博物馆、非遗馆、药皇宫,集中医药特色“食养、医养、水养、体养、文养、气养”于一体,进行全域康养体系搭建,让游客健康旅游、快乐旅游,让中医药文化浸润生活。推动特色养生文化的对外传播,提升康养服务能力,促进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

      (二)实施改革赋能

      积极向上争取政策、资金、试点,xx年省中医药管理局在全省拟遴选创建省中医药综合改革先行市5个,拟遴选创建省中医药综合改革先行县(市、区)8个,我县成功入选xx省中医药综合改革先行县试点,系丽水市唯一一个建设单位。县委县政府以xx省中医药综合改革先行区试点建设为抓手,主要领导亲自抓、亲自谋划、亲自破题,充分营造“政府重视中医药、扶持中医药,百姓信任中医药、依靠中医药”的良好氛围,推动中医药综合改革蓄势发展取得新成效。打造真正符合生态文明理念、健康中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文化强国战略的中医药综合改革先行区,构建城乡健康发展共富平台。

      (三)实施人才赋能

      用好用足卫生人才新政,内聚外合,提升优良育人“内生力”,积极参加各地医学院校卫生专场招聘会,创新柔性引才,率先开设xx乡贤名医工作室,开设省级以上名中医工作室5个。入选xx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分院人才培养“山海·飞鹰计划”青年骨干人才高级研修班2名,xx省优秀中西医结合人才1名,国家岐黄工程优才1名;引进中医专业研究生6名。积极组织完成中医临床骨干培训、西医学习中医培训、中医护理培训、中医标准化培训、中医管理培训、中医全科医师和规范化培训。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加强推广工作,继续筛选适宜项目,科学制定项目推广实施方案,进一步提高卫技人员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防病治病能力,不断推进中医药服务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并对康养企业、家政服务业、民宿业等社会面进行适宜技术普及培训。

      (四)实施项目赋能

      全力推进县中医医院迁建项目,项目投资4.7亿元、床位500张,集中医特色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养生、科研教学、体验旅游等为一体、在全省都具有鲜明特色,也是市、县重点建设项目。xx年9月28日开工建设,将于2024年整体搬迁投用。从规划方案公示结束到开工仅用了38天。自项目开工建设以来,全体工作人员攻坚克难,严格按照钱江杯及省标化工地标准施工,并积极争创国家优质工程,在确保安全质量的前提下赶时间、拼进度,提前3个月完成主体工程全面结顶,展现出了全力迈向高质量发展的“xx速度”,期间省、市、县各级部门、领导到工地调研指导,对项目在环保、统计、质量、安全、进度等方面工作给予高度好评,获评xx县投资项目推进(重点经济指标)“金牛奖”。

      (五)实施文化赋能

      将中医知识编入《田园xx》本土教材,以“小郎中,大课堂——中医药养身文化传承”为培养目标,把“中医药进校园”作为学校德育特色项目,在校园内建成中药馆、药膳坊、制药坊,将中医药文化、中医药养生等融入课堂,提升青少年对中医药文化认同感。实施“一宫、一馆、一广场、一小巷、一街区”中医药文化窗口建设,以点带面,打造中医药文化街区。同时,链接全县域乡村博物馆和古村落,组建全域康养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提升xx中医药文化影响力和品牌力。目前,建成药皇宫、松州名医馆、中医药文化广场、酉田七代医馆、中医药科普基地。

      (六)实施产业赋能

      探索林下中药材生态栽培和“中药材+农作物”多模式农作生态种植基地建设,增强道地药材种植培养和资源保护共享能力。目前,全县有中药材基地71个2.3万亩,先后建成珍稀中药材10万级净化组培实验室、山地林下可溯中药材基地7000余亩、数字化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并进入全国中药材供应保障平台,每年可提供20万余株优质中药材种苗。xx年,xx林下经济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列为“林下经济发展典型案例”。建立健全龙头企业培育扶持政策和激励机制,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格局。目前,xx康恩贝中药有限公司复方鱼腥草合剂年产值达3.48亿元;xx振通宏茶业有限公司完成了以菊花、荷叶、鱼腥草、金银花等为原材料的凉茶粉加工生产车间改造,新增产能1.1亿元。

      下一步,xx将全面增强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行动自觉,把握重点,守正创新,全力推动中医药事业提速发展,做好传承、创新、发展文章,加强中医药技术传承、中医药文化弘扬,强化中医药服务模式、数字化、管理体系改革,促进中医药文化、人才、产业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中医药融合发展的示范高地,谱写健康共富新模式。

      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经验交流材料三

      “世界长寿乡”——xx,是世界唯一地处经济发达地区、平原地带的长寿之乡,是中国百岁老人总数最多的县(市)。据xx市民政局xx年初最新统计显示:xx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82.51岁,长寿老人占比是联合国长寿之乡标准的3倍。全市户籍总人口141.1372万人,常住人口122.67万人,百岁老人571人(含虚岁206人),百岁老人占户籍总人口比例0.04%。60岁以上老年人占户籍总人口比例28.45%,占常住总人口比例32.73%。80岁以上老年人占60岁以上老年人比例18.11%,80-89岁老年人占60岁以上老年人比例15.42%,90-99岁老年人占60岁以上老年人比例2.59%。随着xx年、xx年,xx市先后荣获国际自然医学会授予的“世界长寿乡”、“国际健康养生胜地”,“长寿xx”已然成为享誉全球的世界长寿品牌。

      随着“健康长寿”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拓展,人们格外瞩目的是: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是xx又一“长寿密码”;xx地产中医药及其制剂、保健食品、旅游产品,具备了国际级、良好的外向开发延伸空间,前景利好而广阔;在“健康中国”建设中,xx将奋力增添贡献份额。

      丰厚的中医药积淀,成就了“世界长寿乡”——xx

      【积淀之一】

      历史久远。xx自晋朝建县以来,已有1592余年,因其襟江临海,地旷土沃。xx地处北温带,雨量充沛,气温适中,灾害性天气少,加上土质富硒,水源优良,很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因此,xx的中草药资源也十分丰富。据xx县志记载,唐代就有药王孙思邈到xx,为xx种植了大片艾草。一些跌打损伤,或妇女坐月子,都用艾灸、艾熏,或用艾水洗泡,清热解毒,消炎止痛。为纪念药王孙思邈,xx城里建有药王庙。元、明时期,有“白衣真人”“蓬头道人”等名医行走于民间,他们研制的验方治疗头风病等症,“无不见效”。元代镇南王世子在xx建有“万花园”,也采集作中药使用,牛舌头草、芦柴根等消炎清热,银杏果、银杏叶降压活血,他们就地取材,对症治病,对健康长寿大有裨益。

      【积淀之二】设医开馆。

      明洪武年间,县衙开设医训科,管理医生行医事务。明清时期,xx境内中医开设的私人医馆、医寓、诊所遍及城乡。民国初,著名中医陈爱棠、黄星楼等创办《xx医学报》,民国十五年,xx中医学会附设中医学社。民国年间,中医学公会、中医协会等医药团体纷纷涌现,办有《xx医学报》,为反对“废止中医”作出积极贡献。1975年,xx中医与西医分设,专门成立了中医院,现已成为三级医院,医护人员中有高级职称42人,中级职称121人,有省、市、县级名中医10人。

      【积淀之三】名医辈出。

      xx县志中记载的明、清时期有名医242名,家住白蒲的xx粮道吴箎,医术震惊京城朝野,公卿大臣求诊者应接不暇;家住丁堰的xx盐运鹾伊薛宝田为慈禧太后治病载誉而归;知县周景涛应诏为光绪皇帝治病,传为佳话……此外,令皋人称道的良医还有xx等,他们不仅医德高尚、医术高明、救死扶伤,为解决百姓疾苦立下功劳,而且留下大量医学著作,对治病养生颇有研究,成为长寿之乡的传世之宝。

      【积淀之四】著述颇丰。

      xx中医著述颇丰,留下医学著作50余部。1655年,xx人丁其誉撰写的九卷《寿世秘典》,被中医中药界视为经典;20世纪90年代,被中医古籍出版社再版发行。其中,许多验方,如 “黄桂灌肠剂”、“降糖神糊”、“脑心康”、“肿积消”、“肝炎宁”等一直为xx人的健康长寿默默奉献。出生成长于xx,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清代戏曲家李渔在其《闲情偶寄》一书中,专辟“颐养部”,对养生提出了精辟见解。《吴门治验录》最早成书于1821年,记述奉旨为慈禧诊病的《北行日记》成书于1881年,1944年出版了《医案学习法》,1959年出版了《餐菊轩医辑》、《临江庐医稿》。

      【积淀之五】中药辨识。

      xx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共有400余种开发应用。早在明代初年,xx就展开中药材资源开发利用,明清时期走向鼎盛。1986年,xx开展了中医药普查工作,共普查出地产中草药441种,编印了《xx中草药志要》和《xx县中草药资料普查汇编》。杰出的中医人才加上丰富的药材资源,使“医养结合”的xx中医药事业兴旺发达,至今不衰。

      中医药产业多元发展,为擦亮“世界长寿乡”品牌提供了支撑

      早在“十二五”时期,xx全境乡镇医院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建设基本到位,xx年建成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单位(县、市),xx年如期接受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单位(县、市)复评。这一切,为xx中医药产业多元发展、进一步擦亮“世界长寿乡”品牌提供了支撑。

      【特色开发之一】中医药方制剂相继诞生并运用。

      xx市中医院除继承运用传统中医药方剂,如“黄桂灌肠剂”、“降糖神糊”、“脑心康”、“肿夯实了积消”、“肝炎宁”等,随着国家、省、南通市相关特色中医科室的创建,一系列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医药方制剂相继诞生并用于“医养结合”的百姓生活,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和保健养生效果。

      【特色开发之二】中医药相关的食品百花竟放。

      xx圣果银杏科技公司、xx市银杏科技研究所开发了银杏胶囊、银杏茶、银杏酒系列,xx康寿食品厂、xx市永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通康寿果品科技有限公司开发了富硒大紫桃、“富硒五谷杂粮”系列、无花果素食营养餐系列,xx市滋养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发了桑叶茶系列,xx市康硒无花果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开发了无花果酒、无花果茶系列等多种与中医药相关的食品,深受消费者欢迎。

      【特色开发之三】中医药科普旅游观光线路正在形成。

      修建中的xx市东大街药王庙与xx灵威观、xx中医药盆景研究所是承载xx中医药古典文化的博物园,它们与xx市平康果蔬农场、长江药用植物园、xx市康硒无花果采摘园、xx市永康无花果生物园、xx市滋养堂桑叶生物园、xx市银杏产业基地等连成一道独特的xx中医药科普旅游观光线路,目前正在开发形成之中。

      【特色开发之四】中医药服务能级提升,医养结合增实效。

      以xx省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服务能力等级建设为抓手,努力提升中医药适宜技术与康复服务能力与水平。

      其一,中医药专家特别关注和引领乡村中医药事业。家住xx省xx市xx镇草xx村的乡村医生xx(已故),曾任xx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全国著名中医专家。他退休后扎根乡村33年,治疗肿瘤、肝病等内伤杂病及妇幼疾病60000余例,研制中成药71种,出版医学专著9部250万字。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中医学家吴以岭这样评价张谷才:“精研医术,师古而又不泥古,继承中有发扬。论医理法方药,自成一体,临床辨证施治,独辟蹊径。临床经验丰富,常起疑难解沉疴,造福一方。悉得仲景深意,每遇疑难怪证,妙手回春,治疗红斑狼疮、肝硬化、类风湿关节炎等重症更是颇有心得,游刃有余……”。33年中,张谷才先后荣获xx市“爱心大使”、“xx好人”,并被中央文明办列为 “中国好人”候选人。xx年元月12日,被中央电视台“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大型公益活动推选为“特别关注乡村医生”。

      其二,重视并实施中医药人才战略。截至xx年6月,xx先后选拔基层卫生技术人员56人参加省中医药理论与实践技能培训及中医馆骨干人才培养,选派中医临床医生及护理人员81人到市内外三级中医医疗机构进行中长期进修学习。

      其三,弘扬技术特色优势。发挥针刺类、灸类、推拿、牵引、敷熨熏浴等中医适宜技术特色优势,将中医医生与护理人员编入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启动家医中医药签约服务,推进中医与康复、养老相结合。

      其四,持续开展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全市65岁以上老年中医药健康管理率72.97%,达到省定标准要求。九华镇、磨头镇两家卫生院中医馆成功跻身首批省五级馆,江安镇卫生院被纳入第二批省五级馆建设单位,长江镇、石庄镇等镇卫生院正积极筹划五级馆建设,以中医服务进一步提升康复养老水平。

      用足用好“世界长寿乡”国际品牌,“健康中国2030”建设添贡献

      “十四五”时期,是“健康中国2030”建设的第二个“五年时期”。迈入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尤其是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发展中医药的方针政策,坚持以“医养结合”发展为导向、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尽快改善中医药发展环境,把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作为推动“健康长寿xx”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提升xx全民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长寿”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

      【举措之一】改善政策支持环境。

      落实中央发展中医药的指示精神,落实国家发展中医药的方针政策,xx市委、市政府加速制定和完善了与“医养结合”相融合的《xx市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充分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医养结合”公益性需求作为中医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推进继承创新为永恒发展主题,以促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协调发展为重点,以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学术水平为核心,用足、用好“世界长寿乡”这一国际品牌,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xx特色的中医药理论与实践,推进xx市中医药事业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

      【举措之二】加大中医药基础知识普及力度。

      xx将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一并列入《xx市“八五”普法规划》,让全体市民明确中医药的重要地位、发展方针和扶持措施;同时规范中医药从业行为,保障医疗安全和中药质量,特别是依法整治“伪保健”市场,保证法律的贯彻落实,共同为进一步促进xx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编制具有“世界长寿乡”——xx地方特色的中药植物科普校本教材,组织开展中医药科普观光旅游,让学生课堂内外增长知识、激发兴趣,鼓励他们为xx中医药事业在“医养结合”可持续发展中增添后劲。

      打造中医药知识全民普及平台:其一,用足xx市中医院中医药文化宣传平台,为市民常态化地提供中医药知识、文化精神大餐;其二,加大xx东大街“药王庙”的修复投入力度,将修复后的“药王庙”打造成全民中医药知识普及平台;其三,依托国际花木盆景大师xx的“如派花木盆景研究所”,打造“xx中医药盆景研究所(博物馆)”,让中医药知识、兴趣、爱好伴随xx中医药盆景走进千家万户;其四,开展“中医药科普进社区”活动,把中医药知识普及深入到社区群众中去,提高xx市民群众对中医药的文化自信;其五,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医养结合”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开发具有“医养结合”xx地域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和线路,以争创省和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和“中医药健康旅游综合体”为契机,加强中医药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

      【举措之三】加快中医药人才培养。

      强化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基层在职在岗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水平。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推进中医药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培养。完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政策措施,鼓励西医离职学习中医,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开展院长职业化培训和中医临床科室主任等中医药管理人员培训,造就一批高水平中医药管理人才。推进中医药养生保健、康复、养老、健康管理等健康服务人才培养,落实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允许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在乡镇和村开办“医养结合”中医诊所。

      【举措之四】营造培育良好中医药文化氛围。

      深入挖掘、整理中医药文化内涵和原创思维,研究总结中医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与理解,提炼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和精神实质,构建具有中医特点、行业特征并体现时代精神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宣传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和理念,特别是把中医药文化自信力培养融入大国学传承之中,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培养“医养结合”健康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

      培育中医药文化传播人才,建立一支符合中医药文化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加强中医“医养结合”养生保健宣传,推广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技术和方法,适时组织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调查,了解群众需求,制定下一阶段中医药文化传播措施并实施。

      当前,“互联网+中医药”将步入快速增长时期,加速推进信息技术在中医药“医养结合”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建立健全适应“医养结合”的中医药管理和发展的信息化体系,着力打造数字化、智慧型中医药服务模式,建设区域中医药“医养结合”服务信息平台。以xx市中医院为龙头,全面构建并逐步完善以电子病历为中心的大信息系统,整合城乡中医药服务资源,促进“医养结合”的xx中医药信息化水平提档升级。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