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竞聘演讲
  • 会议发言
  • 爱国演讲
  • 就职演说
  • 开业开幕
  • 思想学习
  • 征文演讲
  • 经验材料
  • 述职报告
  • 调研报告
  • 工作汇报
  • 年终总结
  • 申报材料
  • 学习体会
  • 企划方案
  • 活动方案
  • 技巧经验
  • 模板范例
  • 思想宣传
  • 经济工作
  • 工作报告
  • 组织人事
  • 反腐倡廉
  • 慰问贺电
  • 先进事迹
  • 思想汇报
  • 入党申请书
  • 党会发言
  • 先进性教育
  • 入团申请书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调查报告
  • 实习报告
  • 和谐社会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作文范文
  • 自我鉴定
  • 讲话稿
  • 自查报告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1000字演讲稿技巧归纳

    时间:2021-05-04 18:07:16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归纳 文化遗产 演讲稿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1000字演讲稿技巧归纳 本文关键词:归纳,文化遗产,演讲稿,物质,保护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1000字演讲稿技巧归纳 本文简介:AthesissubmittedtoXXXinpartialfulfillmentoftherequirementforthedegreeofMasterofEngineering《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1000字演讲稿——要处理好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按照非物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1000字演讲稿技巧归纳 本文内容:

    A

    thesis

    submitted

    to

    XXX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Engineering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1000字演讲稿

    ——要处理好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形态和存在状态,区分不同情况,进行科学的分类保护;另一方面,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利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生活,为当代人服务。要坚持继承和创新的统一,大力推进文化创新。

    ——要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宗教的关系。重点关注宗教领域的音乐、舞蹈、戏曲、绘画等文化表现形式,如藏传佛教的唐卡、五台山的佛教音乐、齐云山的道教音乐、观音传说等。对这些寄生于宗教文化的遗产,应抱有更多的宽容并予以积极保护。

    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一方面要遵守国家的宗教政策,尊重各民族的信仰习惯,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宗教文化的研究,保护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为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发挥积极作用。

    ——要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信仰的关系。要站在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正确看待民间信仰,全面认识民间信仰,立足其文化内涵,弄清哪些东西是保护的对象,哪些应该摈弃。加强对民间信仰系统、全面调查和研究,发挥民间信仰积极有益的一面,同时,尽量注意克服和减少民间信仰的负面作用。引导民众的相关活动,促进民间信仰向健康有益的方向发展。

    ——要处理好民俗与迷信的关系。不能否认,有的民俗活动或多或少含有一些迷信内容。一方面要对那些以坑蒙拐骗、谋财害命、扰乱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迷信行为坚决取缔;另一方面,不能简单地把民俗等同于迷信。如有的少数民族没有文字,其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主要是由祭师、萨满、毕摩等特殊人物进行传承的。对此民俗文化现象,如果一味简单排斥,就无法将这类民族文化遗产继承弘扬。

    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包括民俗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历史的、具体的、科学的研究分析,并进行认真、细致地梳理和科学扬弃,剔除其迷信色彩等落后的因素,提炼出与现代文明要求相适应的、体现时代性和民族性的成分,从而促进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民俗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

    篇2: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阳城蚕桑习俗申报书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阳城蚕桑习俗申报书 本文关键词:阳城,蚕桑,习俗,代表性,文化遗产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阳城蚕桑习俗申报书 本文简介:附件1:项目代码: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代表性项目申报书项目类别:阳城蚕桑习俗保护单位:阳城县孙文龙纪念馆主管部门:晋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山西省文化厅印制二○一三年六月二十日目录一、项目简介‥‥‥‥‥‥‥‥‥‥‥‥‥‥‥‥‥‥‥‥‥‥4二、基本信息‥‥‥‥‥‥‥‥‥‥‥‥‥‥‥‥‥‥‥‥‥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阳城蚕桑习俗申报书 本文内容:

    附件1:

    项目代码:Ⅹ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代表性项目申报书

    项目类别:

    阳城蚕桑习俗

    保护单位:

    阳城县孙文龙纪念馆

    主管部门:

    晋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山西省文化厅印制

    二○一三年六月二十日

    一、项目简介‥‥‥‥‥‥‥‥‥‥‥‥‥‥‥‥‥‥‥‥‥‥

    4

    二、基本信息‥‥‥‥‥‥‥‥‥‥‥‥‥‥‥‥‥‥‥‥‥‥

    5

    1、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5

    三、项目说明‥‥‥‥‥‥‥‥‥‥‥‥‥‥‥‥‥‥‥‥‥‥

    6

    1、分布区域‥‥‥‥‥‥‥‥‥‥‥‥‥‥‥‥‥‥‥‥

    6

    2、历史渊源‥‥‥‥‥‥‥‥‥‥‥‥‥‥‥‥‥‥‥‥

    6

    3、基本内容‥‥‥‥‥‥‥‥‥‥‥‥‥‥‥‥‥‥‥‥

    8

    4、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12

    5、传承谱系‥‥‥‥‥‥‥‥‥‥‥‥‥‥‥‥‥‥‥‥

    12

    6、代表性传承人‥‥‥‥‥‥‥‥‥‥‥‥‥‥‥‥‥‥

    13

    四、项目论证‥‥‥‥‥‥‥‥‥‥‥‥‥‥‥‥‥‥‥‥‥‥

    14

    1、主要特征‥‥‥‥‥‥‥‥‥‥‥‥‥‥‥‥‥‥‥‥

    14

    2、重要价值‥‥‥‥‥‥‥‥‥‥‥‥‥‥‥‥‥‥‥‥

    14

    3、濒危状况‥‥‥‥‥‥‥‥‥‥‥‥‥‥‥‥‥‥‥‥

    15

    五、项目管理‥‥‥‥‥‥‥‥‥‥‥‥‥‥‥‥‥‥‥‥‥‥

    17

    1、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7

    2、资金投入情况‥‥‥‥‥‥‥‥‥‥‥‥‥‥‥‥‥‥

    17

    六、保护计划‥‥‥‥‥‥‥‥‥‥‥‥‥‥‥‥‥‥‥‥‥‥

    18

    1、保护内容‥‥‥‥‥‥‥‥‥‥‥‥‥‥‥‥‥‥‥‥

    18

    2、五年计划‥‥‥‥‥‥‥‥‥‥‥‥‥‥‥‥‥‥‥‥

    18

    3、保障措施‥‥‥‥‥‥‥‥‥‥‥‥‥‥‥‥‥‥‥‥

    19

    4、经费预算及其依据说明‥‥‥‥‥‥‥‥‥‥‥‥‥‥

    19

    5、备注‥‥‥‥‥‥‥‥‥‥‥‥‥‥‥‥‥‥‥‥‥‥

    19

    七、市级专家委员会论证意见‥‥‥‥‥‥‥‥‥‥‥‥‥‥‥

    20

    参与项目论证专家名单‥‥‥‥‥‥‥‥‥‥‥‥‥‥‥

    21

    八、市级文化行政部门审核意见‥‥‥‥‥‥‥‥‥‥‥‥‥

    22

    九、项目申报的其他资料‥‥‥‥‥‥‥‥‥‥‥‥‥‥‥‥

    23

    十、证明材料‥‥‥‥‥‥‥‥‥‥‥‥‥‥‥‥‥‥‥‥‥

    29

    十一、授权书‥‥‥‥‥‥‥‥‥‥‥‥‥‥‥‥‥‥‥‥‥

    30

    十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

    31

    十三、组织机构代码证‥‥‥‥‥‥‥‥‥‥‥‥‥‥‥‥‥

    32

    十四、法人身份证复印件‥‥‥‥‥‥‥‥‥‥‥‥‥‥‥‥

    33

    十五、申报书电子文档‥‥‥‥‥‥‥‥‥‥‥‥‥‥‥‥‥

    34

    十六、DVD格式的视频资料‥‥‥‥‥‥‥‥‥‥‥‥‥

    34

    一、项目简介

    阳城地处山西省东南部,位于太行、太岳、中条三山交汇之处,森林茂密,水源充足,地势西高东低,气候温和凉爽,优越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桑树生长。

    阳城蚕桑习俗源远流长,它发展于西周,兴盛于唐宋,迄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相传黄帝元妃嫘祖娘娘曾于阳城云蒙山教民养蚕,周穆王也驾临获泽(阳城)视察当地蚕桑。

    阳城是全国著名的蚕桑之乡。蚕桑一直是阳城经济的主要支柱,它以独特的功能引领着阳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经济、文化、历史和科学价值,是老百姓致富增收的一项重要内容。

    阳城蚕茧,享誉国外,名冠古今。阳城缫丝厂的白厂丝曾三次获得国家金质奖,成为全国丝织行业中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2007年“阳城蚕茧”被评为全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在数千年的栽桑养蚕、丝织加工历史长河中,始终有一条绵延不断的溪流——蚕桑习俗在渗透传承。它与其它文化相融发展,形成了大量的与桑、蚕、丝相关的诗歌、风俗、礼仪、服饰等文字符号,构成了蚕桑习俗的丰富内涵。由蚕而起,因蚕而庆,为蚕而祭的蚕谣、蚕谚、蚕事、蚕忌和蚕戏等传统习俗,已经深深融入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儿女婚嫁和日常生活中。它不仅丰富了乡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使栽桑养蚕在更广泛的空间里得以传承,这也是阳城蚕桑能随几千年文明史延续至今,并且一枝独秀的历史原因。蚕桑习俗是阳城劳动人民长期智慧的结晶,且不能为现代技术所代替,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必须大力传承发展。

    二、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阳城蚕桑习俗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

    保护单位

    阳城县孙文龙纪念馆

    原真荣

    通讯地址

    阳城县河北镇孤堆底村

    048100

    13753623811

    0356-4923299

    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阳城古称“获泽”,位于山西东南部,黄河流域蚕桑发源地,处于太行、太岳、中条三山交汇之处,面积1968平方公里,辖10镇8乡,总人口41万。

    科学研究和实践证明,适合蚕桑养殖的地理环境大约在东经112°01′-112°38′,北纬35°12′-35°41′之间,海拔650—1200米丘陵地段。土壤为褐土类。褐色土层中铜、铁、锰含量丰富,有机含量1℅左右,氮磷含量较多,适合桑树生长所需的养分。

    阳城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南部山岭陡峭,西北部为丘陵区,以褐色土层为主。中东较平坦,是主要农作物区,芦苇河、西冶河等支流相继汇入沁河。境内森林茂密,水源充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8-12度,无霜期180-200天,年降雨量约650毫米,平均日照时间2676小时,优越的自然气候非常适合桑树生长。

    三、项目说明

    以孙文龙纪念馆为中心的阳城西南、南部和东南部为主要栽桑养蚕区,继而延伸覆盖阳城境内及晋东南一带。

    蚕桑习俗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山西东南部,兴盛于唐宋,迄今已有5000多年的蚕桑生产历史。

    阳城蚕俗民风流传久远,它随着蚕桑发展脉络不断演变、渗透到民间的各个角落。黄帝元妃嫘祖娘娘于云蒙山花石沟教民养蚕的故事,相传至今。《竹书年记》记载:“商汤二十四年,大旱,王祷雨于桑林,雨。”《穆天子传》又载:“天子四日休于获泽,以观桑者,乃饮于桑林”。

    周穆王之所以休于获泽,其目的就是为了视察当地人民的采桑养蚕盛况,并且在桑林之地,召集各国诸侯,大摆饮宴,以示庆贺。

    据同治《阳城县志》记载:“缫户虽多,邑中不织绸缎,皆鬻外。”宣统《阳城乡土志》载:“挽手、黄丝皆系外商驻买,黄丝约二万余斤,挽手六七千有奇。”当时县里的商号东晋福曾为外地的蚕丝商人办理汇兑业务,可见蚕丝贸易也相当可观。民国初年,阳城外销商品中蚕丝为首位。

    “山近无村水近楼,小桥烟火数家秋。客来笑迎烹鸡黍,一话桑麻夜未休。”

    阳城籍人、大改革家、明万历吏部天官王国光这首刻在董封临涧村石碑上的诗文,生动描述了当时蚕桑业的发达盛况。

    解放以后,阳城蚕桑事业有很大发展,阳城县标准化委员会组织质监、农业和蚕桑等部门制定发布并组织实施了《桑蚕一代杂交种繁育技术规程》、《阳城养蚕技术规程》等蚕桑生产技术标准,形成了标准化、品牌化、规范化和产业化的阳城蚕茧生产新格局。1999年阳城县被列为山西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2001年被确立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并顺利通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验收。蚕农收入由2003年的3000余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8000万元,蚕桑产业已真正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阳城缫丝厂的白厂丝曾三次获得国家金质奖,阳城缫丝厂因此成为全国丝织行业中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它生产的梅花牌SE白丝是远销日本、苏联、英国、荷兰、瑞士、印度等20多个国家的免检产品。2007年“阳城蚕茧”被评为全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在数千年的栽桑养蚕、丝织加工历史长河中,始终有一条绵延不断的溪流——蚕桑习俗在渗透传承。它与其它文化相融发展,形成了大量的与桑、蚕、丝相关的诗歌、风俗、礼仪、服饰等文字符号,构成了蚕桑习俗的丰富内涵。由蚕而起,因蚕而庆,为蚕而祭的蚕谣、蚕谚、蚕事、蚕忌和蚕戏等传统习俗,已经深深融入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儿女婚嫁和日常生活中。它不仅丰富了乡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使栽桑养蚕在更广泛的空间里得以传承,这也是阳城蚕桑能随几千年文明史延续至今,并且一枝独秀的历史原因。阳城有2个乡和5个行政村以桑命名,以桑命名的山川沟壑更是数不胜数。

    阳城地处黄河流域腹地,农桑文化发达,历来以耕读传家、民风纯朴著称。栽桑养蚕作为农村的重要生产项目和生活来源,因蚕事而引发的各种习俗已深深融合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儿女婚嫁和日常生活中。它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栽桑养蚕

    1、桑树栽培:(1)桑苗繁育。苗地应选地块平坦,土层深厚,质地疏松、肥沃、排灌较好且光照充足的土地深耕。苗地翻犁后,每亩施腐熟有机肥3000~4000公斤,过磷酸钙15~20公斤,呋喃丹2公斤,然后充分耙碎耙匀,起畦。畦床宽1~1.2米,高15厘米,畦沟宽30厘米。苗床四周要开好排水沟;(2)春播或秋播,发芽率90%左右的种子,每亩播0.75公斤。(3)播后10天内保证苗床有充足水份。7~10天长出两片子叶时,选阴天或傍晚揭草。15~20天后长出4~5片真叶,要除草、追肥。每亩用尿素2公斤冲水施,隔7天一次。经过4~6苗长至60厘米高以上,可根据需要出圃。(4)春秋蚕第一次采叶,需在新梢长有70厘米以上方可采收,并剪去下部其余弱小枝,每篼留3-4条壮枝。每次采叶要留枝条上部5~6片叶,下部叶片可全采。桑枝冬伐时离地面30~40厘米处剪伐;夏伐时平地面剪去所有枝条。

    2、养蚕技术:(1)养蚕设备。养一张蚕需大蚕房20平方米,小蚕房10平方米,蚕具包括温度计、蚕匾、塑料薄膜、蚕网、黑布等。(2)养蚕前7天,将蚕房及蚕具喷洒消毒。(3)蚕种有20%卵点青,就用黑布遮光,第三天早上除去黑布感光孵化3~4小时后可收蚁。(4)小蚕饲养。1~2龄适宜温度为27~28℃,干湿差2~2.5℃。1龄:自顶芽数下第三片,一张蚕种用叶1公斤;2龄:自顶芽数下第四片,用叶3公斤;3龄:自顶芽数下第5~6片,叶色嫩绿色,用叶11公斤,每次喂桑要扩座并防病消毒。(5)4~5龄蚕为大蚕,适温25℃,干湿差3℃,良桑饱食,一张蚕种用叶500公斤;五龄大蚕经过6~7天便开始成熟,上簇后六天即可采茧出售。

    二、缫丝技艺

    缫丝工艺包括煮熟茧的索绪、理绪,茧丝的集绪、拈鞘、缫解、部分茧子的茧丝缫完或中途断头时的添绪和接绪、生丝的卷绕和干燥。具体操作:将无绪茧放入盛入90℃高温汤的索绪锅内,使索绪帚与茧层摩擦,索得有绪茧。除去表面杂乱绪丝,理出正绪。将若干粒正绪茧绪丝合并,经接绪装置轴孔引出,穿过集绪器,利用前后两段相互拈绞成丝鞘(见立缫)。

    把正绪茧放入温度40℃左右的缫丝汤中,以减少茧丝间的胶着力,使茧丝顺序离解。缫至中途落绪时,须将备置的正绪茧绪丝添上。立缫用人工添绪,自动缫由机械添绪。由丝鞘引出的丝,需有条不紊地卷绕成一定形式。加工丝被时,将大块蚕丝分成若干份,在确保蚕丝干净无杂后将蚕丝匀铺三层,用两大块蚕丝将丝被两面全包住,用磨盘在蚕丝被上面压磨,使蚕丝粘合成一个整体,最后手工用纯棉线将蚕丝被与被罩边缘固定,确保蚕丝被胎与被套不脱节。

    三、文化发展

    1、蚕神信仰。(1)蚕神节。蚕神一般都供奉在汤王庙的偏殿里,也有一些集镇建有专门的蚕姑祠和蚕姑洞,还有的在蚕室内张贴蚕神像,在养蚕的每一阶段,都要在家祭祀一番。养蚕到大眠起蚕,喂第一顿桑叶(俗称“投蚕”)时,为使蚕神保佑结出大茧,蚕农要用白面和水调成糊状,炸成油圪朵,祭蚕神;在蚕儿老熟上簇结茧结束后,再次做供品供奉蚕神,俗称“谢蚕神”;在售茧出门时,蚕农要用出过蚁的蚕种纸盖在茧篓上,并把一些桑中和碳块一并放在篓内,俗称“留蚕神”。这是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低下的集中体现,它包含了劳动人民期盼丰收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反映了当时蚕桑生产对经济收入的重要性。

    2、唱蚕戏。旧时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相传是蚕神诞辰,泽城、府底两村轮流给蚕神唱三天大戏,一是感谢蚕神对上年蚕事的保佑,二是希望蚕神对当年蚕事给予照顾。方圆百里的老百姓都来看蚕戏,赶庙会,来蚕神庙顶礼膜拜,祈求多产蚕茧。庙会期间,还进行茧丝绸缎、蚕种桑苗、蚕用具的交易购买,为养蚕做好物资准备。润城天坛山,河北终南山等多处也都在三月初三赶庙会,唱蚕戏,一些乡村也在养蚕前后组织唱戏,酬谢蚕神。后来,由蚕桑行业衍生而来的民间娱乐活动在阳城十分普及。每年正月元宵节县城文艺汇演,均有采桑、饲蚕、缫丝、织绸等内容,形式有灯谜、旱船、灯花、彩担等。1994年横河乡《春蚕舞》获阳城文艺汇演一等奖。2001年县蚕桑中心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表演的《丝光曲》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戏曲《桑园会》被编入《山西地方戏曲汇编》。晋剧、中路、北路、上党梆子、泽州秧歌等,均有《桑园会》剧目。

    3、婚事蚕俗。(1)送蚕添种。新婚媳妇娘家第一年要给女儿“送蚕添种”。即在养蚕前1-2天,女方父母给婆家送蚕种一张或少许,五谷各一升,蚕鞋各两双(女婿及婆母),两个包茧的被单(粗布做成,可包茧铺床),防蝇通风的帘一个,还要带花馍30个。婆婆隆重穿上新衣服,毕恭毕敬地将“蚕种”迎接到家,设宴招待亲家,并将送来的花馍分切成块分赠亲朋邻里,告知娘家来“送蚕”,“蚕神”来到了家。这个风俗不仅寓意着新娘子将蚕运带来婆家,而且还预示着媳妇将成为养蚕行家,发家致富。(2)看蚕。新娘子过门第一年,要独立养一次蚕接受考验。等蚕结茧时,村里德高望重的老蚕娘要评看结蚕情况,看蚕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娘子今后在婆家的生活地位,邻居和家人都会以这一季的收成来评价她。蚕养好了,地位高,养不好,就会被人瞧不起。(3)看老蚕。端午节蚕将老的时候,新媳妇公婆要回访亲家,到娘家“看老蚕”,评看结茧情况,带去亲切问侯,共祝双方蚕茧丰收。去时要带30个圪恋,亲家设宴款待,由长辈作陪。娘家人将圪恋分切成块,分赠亲朋,告知婆家来“看老蚕”。寓意“两小无猜,养蚕卖茧,卖丝甜在心里”。(4)送十五。新婚女儿在农历七月十五,给婆家送焙面娃娃,寓意儿孙满堂。

    4、丧事蚕俗。蚕俗民风,不仅在婚事中表现,同样在丧事中也表现:如死者须穿丝绸,丝绸多少因家庭情况而异,经济好的内外皆穿丝绸衣,铺真丝被。贫困之家,也得用丝给死者做根裤带,否则视儿女为大不孝;棺内放丝、麻、曲、枣、五色布,五谷少许,寓意子孙如丝连绵不断,有吃有穿,红红火火,兴旺发达。此外还有一些行为和语言禁忌。如养蚕期间,亲朋好友不来往,串门,不能在蚕房四周动土修建或锄头,不能随意拍打蚕用具等。许多古老的蚕桑习俗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随着科技进步和蚕桑丝织生产方式的变化,一些精华部分则流传了下来,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制品

    及其作品

    优质桑苗、蚕丝被、丝织品、精美丝绸服饰等;

    蚕姑庙、优秀蚕戏、以蚕桑为内容的多种体裁文学创作等。

    蚕桑习俗源远流长,有着特殊的传承历史,但由于流传年代久远,有的传承人已相继去世,无法追溯。现只能从民国初年孙姓代表人物孙小土(1988年——1968年),将部分蚕桑习俗重新恢复算起。第二代传承人孙文龙同志经过多次调查研究,发现阳城地处山区,普遍存在“一薄、二坡、三跑”现象,认为栽桑养蚕是促进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好途径,因此在全县大力普及蚕桑知识,使蚕桑生产、丝织业成为农村产业的支柱。《山西蚕桑志》、《阳城县志》和《阳城农业志》等多家志书均对其作了记载。传承谱系从民国时期的孙小土算起,也绵延了五代,百余年的历史。

    第一代传承人

    孙小土

    1899年生

    山西阳城河北镇人

    第二代传承人

    孙文龙

    1931年生

    山西阳城河北镇人

    第三代传承人

    孙目林

    1937年生

    山西阳城孤堆底人

    第四代传承人

    原真荣

    1945年生

    山西阳城孤堆底人

    第五代传承人

    孙学亮

    1967年生

    山西阳城孤堆底人

    “蚕桑书记”孙文龙任太行革命老区阳城、武乡、屯留三县县委书记期间,倡导并实现“地埂桑树化”,在晋东南连树三面兴桑旗帜,使阳城1977年成为北方第一个蚕茧万担县。1978年底全县地埂桑达到2000万株,蚕桑总产量达到165万斤,占全省蚕茧总量的一半以上,使阳城蚕桑成为“山西之首、华北之冠”;建起阳城缫丝厂,丝织品享誉全国!武乡蚕桑受到国家农业部的表彰,屯留县五里庄丝织挂毯也走向了世界,为北方蚕桑丝织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他逝后的三十余年里,太行人民时时刻刻都在怀念他。山西省蚕学会不仅追认他为蚕学会理事,而且联合阳城、武乡、屯留三县为他在阳城蚕桑站院内专门为他修建了蚕桑纪念亭。第三代传承人孙目林、第四代原真荣及第五代孙学亮继承“蚕桑书记”孙文龙同志的蚕桑事业,为振兴阳城蚕桑习俗而坚持不懈,并努力工作着。

    四、项目论证

    阳城蚕茧以产量高、质量优而闻名于世。它色泽好、上茧率高、解舒率高、出丝率高、双宫茧少、黄斑茧少、紫印茧少、死笼茧少。“阳城蚕茧”所缫的梅花牌SE桑蚕丝,质地柔软洁白。

    祭拜蚕神祈丰收、养蚕禁忌盼好运、蚕事民俗醇乡风,这些由蚕事延伸而来的娱乐活动,丰富了乡民们的精神生活,使栽桑养蚕在更广泛的空间里得以传承,这也是阳城蚕桑能随五千年文明史一直延续至今,并且一枝独秀的历史原因。阳城有2个乡和5个行政村以桑命名,以桑命名的山川沟壑数不胜数。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阳城蚕桑以其独特的功能引领着阳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纵览史迹,我们可不时看到蚕桑丝织闪烁的光彩。乡村农户以栽种桑树、养蚕织绸而安身立命;诗人骚客以咏蚕喻丝而抒发情怀;达官显贵以生丝绢帛而折税抵赋;天朝上国以送丝送帛而怀柔域外……蚕桑习俗构成了社会多重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有着重要的经济、文化、历史和科学价值。

    蚕丝和大麻、苎麻及棉花一起,是衣服的主要原料。它轻盈柔和,透气性好。即使在化学纤维日新月异的今天,丝织品仍被誉为“纤维女皇”,具有珍珠般的光泽,是其他产品所不能代替的。此外蚕桑在军工、交电等方面也有广泛用途。蚕的蛹、蛾和蚕粪可以在多种领域综合利用,是化工、医药等行业的原料。

    蚕桑文化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标志着农耕文明的成熟。阳城地处蚕桑初始发源地,蚕桑习俗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沉淀,嫘祖教民养蚕和远古圣王桑林观桑的史实记载,更说明了我们祖先很早就创造了蚕桑丝绸这一文明瑰宝。历史上多以文绣锦帛作为高级礼品,礼赠友邦,“化干戈为玉帛”。

    “织彩为文,其价如金”。技术复杂,图案古雅,色彩瑰丽的绵缎是中国传统丝织的精品。

    蚕农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注重对蚕性的观察,不断研究和探索出了一整套蚕桑习俗流程,总结了蚕种的选育、制种、给桑、防病、禁忌等。这些对栽桑养蚕、缫丝技术的系统论述,对当时及后世蚕桑业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阳城人民世代农桑,绵延不绝,蚕桑缫丝又长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是老百姓致富增收的一项重要内容。蚕桑习俗是阳城劳动人民长期智慧的结晶,且不能为现代技术所代替,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必须大力传承发展。

    蚕桑习俗源远流长,有着特殊的传承历史,但由于流传年代久远,不少传承人已相继去世,无法追溯。现只能从蚕桑产业相对发达的阳城南部、东南部、西南部山区算起,而出生于河北镇孤堆底村的“蚕桑书记”孙文龙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任职太行革命老区阳城、武乡、屯留三县县委书记期间,倡导并实现“地埂桑树化”,在晋东南连树三面兴桑旗帜,使阳城名列“山西之首、华北之冠”,武乡蚕桑获得了国家农业部的表彰,为北方蚕桑丝织业走向世界作出了突出贡献!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转型跨越,以煤炭为主的工业经济逐渐占据阳城经济发展的重要舞台,不少青壮年纷纷走出山区,走出农村,加入到都市打工者行列,传统蚕桑业已在风雨中飘摇并不为人们所重视,年轻一代更是对蚕桑习俗中包含的特色文化一无所知。不少地方为了搞乡村建设或追求农田亩产效益,擅自毁损桑园并将桑树砍作他用,蚕姑庙、螺祖庙也多数倒塌无人问津。再加之栽桑养蚕、丝织技术需要从业人员经过长时间磨练学习,而现在的年轻人对这种传统技术性强、学艺时间长,枯燥乏味的蚕俗民风缺乏耐心,兴趣不大,传承断代,人力资源匮乏。栽桑养蚕、缫丝技艺及其珍贵遗产出现了无人接艺状况。所以要想把蚕桑习俗传承下去,就必须有一大批专业的栽桑养蚕技术人员、缫丝人员、老艺人来支撑,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支持。

    由于拥有栽桑养蚕技术、丝织技术的一些艺人仍然健在,只要政府能给予一定的扶持,我们才能在传承、产品开发上准确定位,整合资源,扩大规模,突破创新,将传统的栽桑养蚕技艺、丝织技术及优秀习俗科学化,分类化,多元化,研制出各式各样的纯手工用品,那么保住、传承这项传统的蚕桑习俗还是可能的

    值得庆幸的是,“蚕桑书记”孙文龙同志的故乡孤堆底村已默默兴起了“民间蚕文化复兴热”。独特的蚕桑非遗文化在这里“方兴未艾”,他们正在更为广泛的空间延续和传承蚕桑习俗文化。

    五、项目管理

    1、根据栽桑养蚕流程,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科学编制栽桑养蚕培训课程(文字、图像、视频),大力宣传传统栽桑养蚕技艺知识,力争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技师人才。

    2、根据缫丝技艺流程,整理一系列关于缫丝的文字、图像及视频资料;同时挖掘蚕桑文化,收集相关资料,为建立蚕桑博物馆做准备。

    3、为使栽桑养蚕技艺更好地得以延承,造福人类,孙文龙纪念馆已着手组织技艺人员,开展项目讨论,并已成立了保护小组。

    由于受煤炭产业的影响,阳城普遍出现重商轻农思想。虽然蚕桑习俗所涵盖的栽桑养蚕,丝织生产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支柱产业,但由于人们思想认识不到位,所以对蚕桑习俗的关注和栽桑养蚕的资金投入,仍有较大缺口。

    截止目前,孙文龙纪念馆已投入30万元,初步完成了阳城蚕桑习俗博物园规划建设,并且在全县范围内广泛收集资料,开始对阳城蚕桑习俗展馆进行布展,同时组织资深蚕桑专业人员,启动栽桑养蚕、缫丝技艺、蚕俗文化等培训课程的编制工作。

    六、保护计划

    保护内容

    1、进一步全面细致地开展普查工作,彻底摸清阳城栽桑养蚕、缫丝技艺、蚕桑文化发展的历史沿革及全部状况。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人们对传统习俗的保护意识。

    2、保护健在艺人,建立传承人名录,对身怀绝技的优秀艺人给予生活补贴。

    3、根据蚕桑习俗流程,运用文字、图像、视频等现代技术编制栽桑养蚕、缫丝技艺、蚕俗文化等培训课程,建立蚕桑习俗传承基地,完善太行民俗蚕桑博物园。

    保护措施

    预期目标

    2013年

    以孙文龙纪念馆为首成立拯救蚕桑习俗保护小组,对全县蚕桑追根溯源详尽普查。

    彻底摸清阳城栽桑养蚕、缫丝技艺、蚕桑文化发展历史沿革及状况。

    2014年

    建立蚕桑习俗文化宣传基地,利用各种报刊、网络等媒体,宣传本项目的重大意义,增强对蚕桑习俗的重视与保护意识。

    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宣传本项目的重大意义,达成共识。

    2015年

    征集散落民间的传说资料及图片资料,整理成册,分类存档。

    使蚕桑习俗文化传承和研究初具规模。

    2016

    邀请资深专家坐阵举办研讨会,不断引深传承桑蚕文化理念。

    传承蚕桑习俗,以古鉴今将蚕桑习俗发扬广大。

    2007年

    组织健在技艺人员,建立传承人名录,对身怀绝技的优秀艺人给予生活补助。

    由丰富经验的老艺人,带出一批蚕桑习俗传承人。

    2018年

    根据蚕桑习俗流程,运用文字、图像、视频等现代科技编制栽桑养蚕、缫丝技艺、蚕俗文化等培训课程。

    建立阳城蚕桑习俗传承基地,完善太行民俗蚕桑博物园。

    保障措施

    1、建立健全培训机制和筹建孙文龙纪念馆蚕桑习俗博物馆,组织有经验的栽桑、织造技师,培养新的传承人。

    2、鼓励艺术家、设计师及资深专家进行合作,挖掘、传承、发展蚕桑习俗文化,进一步研发蚕桑栽培技艺及丝织产品。

    经费预算及

    其依据说明

    经费预算

    依据说明

    地方配套资金

    100万

    依据说明(2013年至2017年五年保护经费预算)

    40万

    五年计划中的保护措施,是在实施过程中交错进行的。

    七、市级专家委员会论证意见

    经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组织论证,阳城县河北镇孤堆底村孙文龙纪念馆的“阳城蚕桑习俗”,不仅填补了我国蚕桑业发展的空白,而且具有特殊的文化、技艺价值,是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遗产,保护这项遗产,对发展经济事业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

    同意推荐该项目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市级专家委员会论证组组长(签字)

    二○一三年

    31

    参与项目论证专家名单

    姓名

    联系电话

    注:参与项目论证的专家人数不少于5人。

    八、市级文化行政部门审核意见

    签章:

    二○一三年

    九、相关照片及资料

    嫘祖娘娘于阳城云蒙山教民养蚕壁画,吴言摄于2000年

    刻在青铜器上的采桑图,林云摄于2012年

    小蚕共育,白色透气纱是为了防病、采光、通风,李碧如摄于2009年

    蚕农们正在兴高采烈的养蚕,吴言摄于2009年

    蚕茧收入是农民致富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林云摄于2012年

    阳城缫丝厂生产的白厂丝是远销二十多个国家的免检产品,孙小军摄

    代表性传承人孙文龙被称为“蚕桑书记”,山西蚕学会和阳城、武乡屯留三县为他树碑立传,林云摄于2012年

    特殊地理环境,使地埂桑成为阳城蚕桑发展的特色和支柱,吴言摄于2013年

    时过境迁桑树大多被砍伐,图为仅存的几处桑园之一,吴言摄于2012年

    蚕桑习俗传承人正在细心研究桑树发展和文化状况,吴言摄于2012年

    蚕桑习俗文化源远流长,精美丝织品和蚕桑在多种领域得到综合利用,吴言2013年摄

    阳城蚕桑文化研讨会在西河乡举行,图为展馆一角,吴言2013年摄

    阳城蚕桑习俗传承基地孙文龙纪念馆,吴言摄于2013年

    山西省文化厅:

    根据山西省文化厅《关于申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有关事项的通知》(晋文办发〔2013〕51号)要求,晋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同意,阳城县河北镇孤堆底村孙文龙纪念馆为“阳城蚕桑习俗”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授权者:阳城县孙文龙纪念馆

    二0一三年六月二十日

    山西省文化厅:

    根据山西省文化厅《关于申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有关事项的通知》(晋文办发〔2013〕51号)要求,晋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同意,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使用阳城县河北镇孤堆底村孙文龙纪念馆为“阳城蚕桑习俗”申报材料进行宣传和推广。

    保护单位:孙文龙纪念馆

    二0一三年六月二十日

    篇3: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书(麦秆编)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书(麦秆编) 本文关键词:麦秆,文化遗产,申报,名录,物质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书(麦秆编) 本文简介:附件1:项目代码: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项目类别:传统手工技艺保护单位:秦安县文化馆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印制二○○七年月日注意事项及填表说明一、注意事项(一)封面及表格中“项目代码”按以下标准填写代码:民间文学(Ⅰ),民间音乐(Ⅱ),民间舞蹈(Ⅲ),传统戏剧(Ⅳ),曲艺(Ⅴ)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书(麦秆编) 本文内容:

    附件1:

    项目代码: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

    项目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保护单位:

    秦安县文化馆

    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印制

    二○○七年

    注意事项及填表说明

    一、注意事项

    (一)封面及表格中“项目代码”按以下标准填写代码:

    民间文学(Ⅰ),民间音乐(Ⅱ),民间舞蹈(Ⅲ),传统戏剧(Ⅳ),曲艺(Ⅴ),杂技与竞技(Ⅵ),民间美术(Ⅶ),传统手工技艺(Ⅷ),传统医药(Ⅸ),民俗(Ⅹ)。

    (二)此申报书可在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www.mcprc.gov.cn)、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网站(www.ndcnc.gov.cn)“社文处长专栏”下载,表格各项栏目可根据内容自由扩展版面。

    (三)凡在各项栏目中没有纳入的其它重要内容,可在“备注”一栏中说明。

    (四)表格一律用电脑填写,准确无误,不得弄虚作假。凡填写内容不实、有虚假成分者,一经发现,取消其申报资格。

    二、填表说明

    (一)第一项“项目简介”栏目中,应包括项目的基本情况、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主要价值和影响(字数500—600字),做到文字简练,叙述清楚,准确无误。

    (二)第二项“基本信息”的“保护单位”栏目中,应填写具体承担该项目保护与传承工作的保护单位。每个申报项目只能填写一个保护单位。

    “法人”栏目中,应填写保护单位的法人代表。“通讯地址”、“邮编”、“电话”、“传真”、“电子信箱”栏目中,须填写保护单位的通讯地址、邮编、电话、传真、电子信箱。

    (三)第三项“项目说明”的“基本内容”栏目中,包括:1、项目基本情况;2、具体表现形态。“传承谱系”栏目中,要填写项目清晰的传承脉络,“代表性传承人”栏目中,要填写经过省级专家委员会确定的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四)第五项“项目管理”的“已采取的保护措施”栏目中,应包括已经采取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其他各种保护措施和实施方案。

    (五)第六项“保护计划”的“保护内容”栏目中,保护计划应包括确认、建档、保存、保护、传承、传播、研究等内容。具体可参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

    一、项目简介

    秦安传统手工技艺麦秆编是在素有“羲里娲乡”之称的秦安这一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黄土地上,各民族文化长期不断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中产生、流传、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

    秦安麦秆编历史悠久,传统深厚。考古证明:秦安王尹乡王庙、莲花镇尹家湾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土陶柳条壶与土陶柳条杯就是产生在这块土地上最早的编织品的雏形。后来,历代均有传承,代代不乏能工巧匠。到了清代,草帽、竹席、篓筐等、草、竹、柳制品种繁多,尢以安伏的草帽最具特色,多为商贾收购转销。

    秦安麦秆编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与深刻的文化内涵,有顽强的生命力和艺术价值,融民间生肖文化、民间故事以及人们的美好祝福于一身,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间民俗文化特征。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王尹乡村民郭香莲主创的麦秆编手工艺品有十二生肖、绣球、小提篮、葫芦、鹦鹉伞等三十多个品种。由于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一度在深圳、广州、珠海等沿海地区热销。

    秦安草编工艺主要分布在叶堡、莲花、陇城、王尹、安伏等多个乡镇,仅限于草帽的制作,主要是农民群众利用麦秆、包谷皮通过艺术加工编织成各种既美观、又实用大方的工艺品,如茶垫、提篮、生肖、草帽等,这些工艺品式样新颖、颜色绚丽、工艺精巧,深受广大外地客商的欢迎。草编工艺经过调查可追溯到清代,安伏乡广大群众就以麦秆为原料手工掐辫、编制草编(见秦安县志)

    80年代初,草编工艺品盛极一时,在2002年草编工艺厂职工身份改革转换,草编工艺业化整为零,大多以私营作坊性生产,草编艺人自创品牌,由于产品产量大减,加之销售渠道滞后,没有外贸的搭桥,群众生产的工艺品只能在当地销售,而经济效益低下。据调查唯独王尹乡的郭香莲老人在农闲时节,自创十二生肖、绣球、蔬菜草虫草编工艺品出售外地。其它各乡镇妇女,主要在农闲时节以掐草帽辫为主,收入微薄,造成目前现状主要原因是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农村大多数联产承包大面积果园与蔬菜大棚的生产,利润高、收效快,而麦秆编工艺品现阶段只能是在农闲时节起着家庭经济的辅助作用。现从事经营者甚少,濒临失传,亟待挖掘、抢救、保护、传承。

    二、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传统手工技艺麦秆编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

    保护单位

    秦安县文化馆

    马振寰

    通讯地址

    秦安县文化馆

    741600

    0938-6521046

    电子信箱

    秦安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之北,渭河支流的葫芦河下游。平均海拔1570米,东与清水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接壤,南同秦州区毗邻,西连通渭、甘谷,北接庄浪、静宁县。

    秦安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即诞生在这里,素有“羲里娲乡”之称,县境文物古迹众多,有7800年新石器时代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地湾遗址,有元代建筑群兴国寺,明代建筑文庙大成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0多处,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积淀。

    全县95%的面积为深厚的黄土覆盖,人稠地狭,是甘肃8个人口大县之一,总人口60万人,有6个少数民族,全县所辖17个乡镇,县城座落在兴国镇,南距天水市政府驻地秦州区47公里,西距省城兰州市268公里,310国道横贯县城南北,交通便利。

    秦安传统手工技艺麦秆编主要流行分布在县辖的清水河流域的莲花镇、陇城镇,南小河流域的王尹乡等地的几十个村庄。

    三、项目说明

    分布区域

    主要分布在莲花、陇城、叶堡、安伏、王尹等乡镇。

    考古证明:王尹乡王庙、莲花镇尹家湾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土陶柳条壶与土陶柳条杯,就是秦安最早的编织品的雏型。

    秦安传统手工技艺麦秆编历代传承,代代不乏能工巧匠,到了清代,草帽、竹席、筐篓等草、竹、柳制品种类繁多,尤以安伏的草帽独具特色,多为商贾收购转销。

    民国时期,县内草编已远销省内外,而麦杆编织工艺品,仅限于王尹乡有少量传承。

    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由于农村集体化的生产,大多数编织者都从事农业生产,一度时期几乎停编。

    80年代由王尹乡村民郭香莲传承主创麦秆编手工艺品有:十二生肖、绣球、小提篮、葫芦、鹦鹉伞等30多个小工艺品,再度上市,在她的带动下,王尹村的二十多个自然村50多位村民全部以手工技艺麦秆编小工艺品,代替了传统草编只做草帽的实用性草编,现能做麦秆编织的传人只有郭香莲的女儿张金女、儿媳胡转珍、小女儿张金凤能编织麦杆手工艺品,大多麦杆编织者依靠其四位主创人员辅导编织,为此麦秆编手工技艺传承人稀少,已面临濒危,亟待挖掘、抢救、保护、传承。

    1、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考古证明:王尹乡王庙、莲花镇尹家湾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土陶柳条壶与杯,就是秦安最早的编织品的雏型。

    2、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集生肖文化、历史故事、民俗文化与一身。

    3、有较高的审美性与观赏价值。

    4、主要以上好的麦秆顶端一尺左右,作为选料的基础,经过选料、分类、浸泡、磺熏、编织、破秆、整理、缝制等工序。

    5、附加现代装饰材料,待编织成单件,用针线系在编织好的挂件上。

    6、先将所要编织的工艺品分步编织,然后进行组合成十二生肖、绣球、鹦鹉伞等三十多种麦秆手工技艺工艺品。

    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相关制品:

    一尺左右上好的麦秆,竹签、剪刀、丝线用手工技艺编织。

    相关作品:

    十二生肖、绣球、小提篮、葫芦、鹦鹉伞等三十余种。

    郭香莲,女,1933年出生,秦安县王尹乡人,12岁学艺。传承方式:母传女。

    张金女,女,1964年出生,秦安县王尹乡人,14岁学艺。传承方式:母传女。

    张金凤,女,1968年出生,秦安县王尹乡人,13岁学艺。传承方式:母传女。

    胡转珍,女,1955年出生,秦安县王尹乡人,22岁学艺。传承方式:母传媳。

    郭香莲,女,1933年出生,秦安县王尹乡人,12岁学艺。

    主创传统手工技艺麦秆编,作品有:十二生肖、绣球、小提篮、葫芦、鹦鹉伞等三十余种。

    作品造型生动,色彩绚丽,内容广泛,有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

    2006年由甘肃省文化厅聘为农村实用艺术人才副高级职称。

    四、项目论证

    秦安传统手工技艺麦秆编形成以来,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经过历史的传承有如下主要特征:

    一、所用材料普通:无论是草帽的编织,还是麦秆工艺品的编织,主要用材都是上好的麦秆。

    二、制作工艺独特:不同的是草帽、茶垫、提篮都是用手工掐成扁平式后编织后而成,唯独麦秆编用材考究,经过选料、磺熏、漂白、保湿等工序。

    三、作品形式独特:编织出的工艺品造型生动,惟妙惟肖,色彩绚丽,极具观赏与装饰效果。

    四、有历史、文化、经济、艺术价值。

    一、历史价值。秦安麦秆编历史悠久,传统深厚。考古证明:秦安王尹乡王庙、莲花镇尹家湾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土陶柳条壶与土陶柳条杯就是产生在这块土地上最早的编织品的雏形。

    二、文化价值。秦安麦秆编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与深刻的文化内涵,有顽强的生命力和艺术价值,融民间生肖文化、民间故事以及人们的美好祝福于一身,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间民俗文化特征。

    三、经济价值。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王尹乡村民郭香莲主创的麦秆编手工艺品有十二生肖、绣球、小提篮、葫芦、鹦鹉伞等三十多个品种。由于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一度在深圳、广州、珠海等沿海地区热销。

    四、艺术价值。秦安传统手工技艺麦秆编工艺制作精良,造型生动独特,适于室内装饰,具有较高的审美性与欣赏价值,且种类有:十二生肖、绣球、鹦鹉伞等。

    1、流行地域在缩小,由六七十年代的二十多个乡镇缩小到目前一个乡镇能够编织。

    2、大多传承方式都是家庭式的传承。

    3、传承人只有四个人创意编织,其余村镇处于仿编,造型不太准,亟待抢救传承。

    五、项目管理

    一、成立由政府领导牵头,文化主管部门和业务部门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领导小组。

    二、在保护工程小组的具体指导下,将散见于民间流传的四十余种麦秆编工艺品,聘请主创人员将麦秆编手工技艺工艺品发掘、整理、完整的保护传承。

    三、县政府在论证起草麦秆编手工技艺保护挖掘和对传承人的保护扶持办法。

    四、县政府对年已古稀的少数传承人生活给予补助,定期进行体检,确保其健康,使秦安草编技艺传承下去,发挥较大的经济效益。

    政府以转移支付的形式投入一万元,用于普查、实物征集、拍照建档等早期启动工作。

    六、保护计划

    保护内容

    1、全面深入细致开展搜集、整理、建档工作。

    2、聘请草编主创人中进行培训麦秆编手工技艺。

    3、成立创作队伍,集中培训骨干力量,将其发扬光大。

    4、举办手工技艺展,吸引更多客商,行销全国,形成产业。

    保护措施

    预期目标

    2006-2007

    做好普查、摸底、调查、建档。

    完成建档工作

    2008-2009

    组织主创人员培训骨干。

    形成产业前期准备工作

    2010-2011

    培养创作队伍。

    完成产业

    2012-2013

    举办展览展示会。

    创行销渠道

    保障措施

    1、成立秦安民间文化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分管领导、县政协分管领导任正、副组长,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局、财政局、所在乡镇、专业技术人员为成员,全面组织、协调、督促保护项目的实施工作。

    2、将散见于民间流传的四十余种麦秆编手工技艺工艺品,聘请有主创人员和传人继续发掘整理刊印成册。并将这一麦秆编手工技艺工艺品完整的保护传承。

    3、传承人、老艺人,生活补助到位,定期体检。

    经费预算及

    其依据说明

    经费预算

    依据说明

    地方配套资金

    经费预算,总投入50万元。

    1、

    调查、普查费4万元。

    2、

    资料费6万元。

    3、

    专家咨询费2万元。

    4、

    宣传费8万元。

    5、

    印刷出版费5万元。

    6、

    培训费6万元。

    7、

    举办大型展览展示推销会10万元,并形成产业。

    8、

    差旅费5万元

    生活补助4万元

    1、普查、实物征集,原创样式流传实物。

    2、建档、文本、光盘、传承名录。

    3、整编、规范、审稿。

    4、编印材料、建立保护工作试点,行销等。

    5、出版麦秆编手工技艺图册及文字资料。6、举办骨干力量培训班、培养主创人员50名,分布各乡镇。

    地方财政以转移支付的形式投入一万元,用于普查、实物征集、拍照建档等早期启动工作。

    备注

    七、省级专家委员会论证意见

    省级专家委员会论证组组长(签字)

    二○○七年

    —13—

    参与项目论证专家名单

    姓名

    性别

    年龄

    单位

    专业

    职称

    联系电话

    签字

    注:参与项目论证的专家人数不少于5人。

    八、省级文化行政部门审核意见

    签章:

    二○○七年

    附件2: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

    辅助材料制作要求

    一、申报录像片

    (一)技术要求:

    制式:DVD格式。

    长度:5-10分钟。

    文件类型:应是专为申报书制作的原版录像,而不是任何现成的录像资料(如风光旅游宣传片之类)。

    画外音及字幕:配有普通话解说词,并配以汉文字幕。

    录像片制作:摄制、编辑要保证质量,尽量避免过多使用变焦、距离过近或过远,摄制、剪辑技术过差,音量饱和等。

    (二)录像片内容:

    第一部分:概述(1-3分钟)

    概括说明申报项目的显著特征,及其社会和自然环境。

    第二部分:杰出价值(2-3分钟)

    阐释申报项目对相关区域和中华民族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以及申报理由。

    第三部分:濒危状况(1-2分钟)

    说明申报项目的濒危状况及原因。

    第四部分:保护计划(1-2分钟)

    简明扼要地展示保护计划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步骤。

    二、申报项目照片

    500万像素以上,充分展示申报项目代表性的数码照片3-5张(附文字说明、摄影者或版权所有者的姓名,及其电子版本)。

    三、有助于说明申报项目的其他资料

    (一)

    分布图及其他图表

    (二)附有底片或幻灯片的照片(统一编号,并附文字说明及摄影者或版权所有者的姓名);

    (三)录音带、录像带、CD/VCD/DVD等格式的音频、视频资料,数字化文件;

    (四)历史文献、书面资料、宣传册、简报等;

    (五)其它资料。

    四、证明材料和授权书

    (一)相关区域、群体或传承人同意申报该项目的书面授权证明(可以是书面文件,或录像带、录音带,或其他任何无可辩驳的证据);

    (二)保护单位应出具一份同意使用申报材料进行宣传和推广工作的授权书。

    五、申报材料总目录

    包括申报报告、申报书、辅助资料和证明材料等,标明编号、文件名称、介质类型、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姓名及必要的文字说明和相关信息。

    抄送: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国家民委、财政部、建设部、

    交通部、水利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新闻出版总署、

    体育总局、旅游局、宗教局、中科院、社科院、地震局、气象

    局、海洋局、文物局、中医药局、中国科协、中国文联、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文化部办公厅

    2007年1月29日

    初校:张

    终校:兰

    —18—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