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竞聘演讲
  • 会议发言
  • 爱国演讲
  • 就职演说
  • 开业开幕
  • 思想学习
  • 征文演讲
  • 经验材料
  • 述职报告
  • 调研报告
  • 工作汇报
  • 年终总结
  • 申报材料
  • 学习体会
  • 企划方案
  • 活动方案
  • 技巧经验
  • 模板范例
  • 思想宣传
  • 经济工作
  • 工作报告
  • 组织人事
  • 反腐倡廉
  • 慰问贺电
  • 先进事迹
  • 思想汇报
  • 入党申请书
  • 党会发言
  • 先进性教育
  • 入团申请书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调查报告
  • 实习报告
  • 和谐社会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作文范文
  • 自我鉴定
  • 讲话稿
  • 自查报告
  • 中国共产党东北财经大学委员会

    时间:2020-09-26 12:11:37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共产党 东北财经大学 委员会

      关于印发东北财经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的通知

     各单位、各部门:

     现将《东北财经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国共产党东北财经大学委员会 东 北 财 经 大 学

      中 国 共 产 党 东 北 财 经 大 学 委 员 会 东 北 财 经 大 学

     东北财大委发〔2018〕25 号

      -2- 2018 年 4 月 9 日

     东北财经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

     为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根据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和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及《辽宁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 “十三五”发展规划、第九次党代会报告及学校长期愿景,制定本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落实“四个服务”,践行“五大发展理念”,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以“彰显特色、打造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为导向,牢固树立“大人才观”“大教学观”“大科研观”“大管理观”和“大文化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对标先进和创新发展,继续深入实施学科引领、人才强校、质量提升、国际化和特色发展五大战略,

      加快推进具有东财特色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二、建设目标 (一)学校总体目标 —— 近期目标。到 2022 年建校 70 周年,学科引领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建成以应用经济学为龙头,工商管理和统计学为两翼,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理论经济学等学科为支撑的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高水平经管学科群,该学科群的建设将带动学校整体建设水平的全面跃升。人才培养模式、人事管理制度、科研体制机制等改革进一步深化;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汇聚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水平跻身国内一流大学行列;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产生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国际合作领域进一步扩大,国际化办学水平明显提升;大学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基本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突出的高水平财经大学,并努力跻身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

     —— 中期目标。到 2027 年建校 75 周年,通过打造一流学科群带动学校整体实力跻身国内一流大学行列,实现学校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目标,全面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突出的高水平财经大学。到 2032 年建校 80 周年,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和学科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一大批高水平人才活跃在国内外学术前沿;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稳居国内一流水平,为国家和东北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学校

      -4- 良好的国际品牌和形象基本树立,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且运行良好。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突出的高水平财经大学地位更加巩固。

     —— 远期目标。到 2052 年建校 100 周年,以创建世界一流为引领,重点建设、整体提升,汇聚、培养一批国际知名的经济管理学术大师;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质量达到世界一流商科类院校水平;产生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标志性科研成果;在经管学科群下的若干重要研究领域和方向具有国际话语权。建成主干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特色突出的国际商科类名校。

     (二)学科建设目标 —— 近期目标。到 2022 年建校 70 周年,力争在一流学科建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应用经济学跻身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行列,并将其部分二级学科建成国际一流、国内顶尖学科,形成若干独具特色、国际领先的学科方向。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应用经济学保持在全国前 5%的领先地位,并力争进入全国前2%行列;工商管理和统计学保持在全国 5%~10%行列,并力争进入全国前 5%行列;管理科学与工程力争进入全国 5%~10%行列;公共管理和理论经济学力争进入全国 10%~20%行列;法学力争进入全国前 50%行列;马克思主义理论力争进入全国前 60%行列;外国语言文学力争进入全国前 70%行列。

     —— 中期目标。到 2032 年建校 80 周年,一流学科建设成效更加显著,形成布局科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学科建设体系。

      应用经济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学科水平,统计学和工商管理稳居国内一流学科前列,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和理论经济学力争进入国内一流学科行列,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和中国语言文学力争进入财经类高校同类学科前列。力争在ESI“经济学与商学”(涵盖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和理论经济学)排行榜中进入全球前 1%行列。

     —— 远期目标。到 2052 年建校 100 周年,主干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其它重要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力争在 ESI“经济学与商学”排行榜中进入全球前 1‰行列。

     三、建设思路 学校“双一流”建设思路是:彰显特色、打造一流;重点建设、整体提升;深化改革、协同攻坚;对标争先、创新发展。

     —— 彰显特色、打造一流。坚持特色发展,着力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大学治理、校园建设、大学精神与文化等方面形成东财特色包。以特色发展创一流,整合优质资源,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形成一流影响,不断开创“双一流”建设工作新局面。

     —— 重点建设、整体提升。突出发展重点,整合优势资源,集中力量攻坚,优先支持应用经济学冲击国家“双一流”,将应用经济学率先发展成世界一流学科,着力打造一流学科群,以一流学科群建设带动学校学科整体水平提升,通过学科发展引领一流大学建设和学校综合实力提升。

      -6- —— 深化改革、协同攻坚。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着力破除各个领域中存在的不利于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不利于释放发展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各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加强政策协同,以学科建设为导向来制定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各个领域的相关政策和制度,为“双一流”建设提供持续动力。

     —— 对标争先、创新发展。学校瞄准国内外一流财经类高校,学院和学科瞄准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同类学院和学科。在对标中认清差距、激发动力、找准定位、持续赶超,并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创新谋发展,用创新的思路、理念和举措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双一流”建设跃上新台阶,实现争先进位目标。

     四、建设任务 (一)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深入实施学科引领战略。加强学科建设顶层设计,以一流为目标、绩效为杠杆、改革为动力,坚持“聚焦优势、强化特色、突出重点、与时俱进”的建设原则,通过实施“学科群发展战略”“一流学科突破战略”“一流学科培育战略”和“非传统优势学科提升战略”,持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提升学科专业整体水平。

     1. 着力实施“学科群发展战略”。发展学科群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要依托辽宁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进一步打造以应用经济学为龙头,工商管理和统计学为两翼,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和理论经济学等学科为支撑的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高水平经管学科群。通过学科群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学科资源的整

      合与优化,营造交叉融合、协同创新的学科生态,打造若干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跨学科研究集群平台,组建一批跨学科的研究团队,提升学科群的整体能力,解决单独学科难以解决的重大问题,产生一批有影响力的跨学科研究成果,并带动学校整体学科水平和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

     2. 重点实施“一流学科突破战略”。对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和统计学三个经管学科群内的高峰学科实施“一流学科突破战略”。通过聚焦优势、学科融合、重点突破,全力支持对学校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的应用经济学学科率先冲击国家“双一流”,并建成一支以“万人计划”人选、长江学者等为代表的一流师资团队,打造一批以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高等经济研究院、东北亚经济研究院、自贸区研究院等为代表的高水平学科平台,形成一批以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国内外顶级学术期刊论文、重要智库成果和高水平人才培养等为代表的标志性成果,形成具有东财特色的国内一流应用经济学学科,并在产业经济学、数量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等重要二级学科或学科方向上达到国内顶尖水平,并冲击世界一流。积极推进工商管理学科内部各二级学科之间的协同发展,在巩固提升会计学、企业管理学科优势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萨里国际学院和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合署办公优势,提升旅游管理学科国际化水平,有效依托供应链管理研究中心(院)等高水平学科平台,带动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水平提升。形成国内一流工商管理学科,并力争会计学、内部控制与风险管

      -8- 理、组织与战略管理、公司治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等重要二级学科或学科方向达到国内顶尖水平,并冲击世界一流。加快统计学一流学科建设步伐,巩固和提升经济统计学科方向的传统优势和领先地位,全面提升应用统计、数理统计和大数据学科方向的建设水平,发挥数学与应用数学对统计学的支持作用,扩大高水平学科团队规模,积累更多重大标志性成果,建成国内一流统计学科。

     3. 大力实施“一流学科培育战略”。对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和理论经济学三个经管学科群内的高原学科实施“一流学科培育战略”。继续支持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开展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加强高水平团队和研究成果国际化等方面建设,充分发挥人才与学科特色优势,着力建设大数据管理与决策、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跨学科研究方向,稳步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力争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培养卓越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积极支持公共管理学科全面提升行政管理、社会保障、教育经济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二级学科建设水平,进一步凝练并形成稳定的、特色突出的学科发展方向,加强学科带头人、学科团队及平台建设,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建成国内一流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坚持理论经济学“高标准、国际化”的发展思路,在理论上关注经济理论的前沿动态,在实践中瞄准中国经济改革的重大问题,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信息优势,加强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史,经济思想史,世界经济,人口、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二级学科建设,形成突出的理论经济学学科特色,为应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4. 积极实施“非传统优势学科提升战略”。对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语言文学等学科实施“非传统优势学科提升战略”。非传统优势学科建设单位要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强化特色发展意识,着力实现 “一院一重点,一院一特色”基本目标。法学学科实施错位发展,加强法学和经济学、管理学跨学科研究,加大优势经管学科资源对法学学科的扶持力度,争取在一至两个博士点申报周期内,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逐步建成财经特色突出的高水平法学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充分发挥辽宁省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优势,有效依托辽宁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基地,强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人权、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等方向的建设,为国家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做出积极的贡献。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力争在商务外语翻译方向形成鲜明特色,并在外语教学综合改革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新闻传播学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要进一步发挥部校共建、院媒合作、理论实践相结合的优势,加强广告学、经济新闻、新媒体经济学科方向建设,并积极开展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的研究与教学。数学学科继续发挥对其它学科的支撑作用,加强经济数学、金融数学等学科方向建设,积极推进跨学科合作特色研究,进行“经管类高等数学教学系列改革”。继续支持汉语国际教育、体育经济等学科方向

      -10- 建设。加快发展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兴交叉学科,挖掘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布局。

     5. 坚持以一流学科引领一流专业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底色,要以一流学科引领一流专业建设,积极响应和参与教育部一流专业建设计划,继续优化、调整本科专业,建立与学科相匹配的本科专业体系。大力加强本科专业建设,积极参加国内外本科专业评估与认证,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会计学、金融学、工商管理、财政学、统计学、税收学、保险学、工程管理、旅游管理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水平,以现有优势特色专业为龙头,加强优势特色专业与其它专业相融合,调整专业布局,着力建设一批覆盖面广、特色鲜明、影响力大、对学校学科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的专业集群,建成一批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6. 健全学科建设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以学科建设为导向的各职能部门协同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学科组织建设,适时调整院系设置或整合学科方向,使之更有利于学科力量的集聚和学科建设水平的提升。健全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和一级学科工作小组,进一步完善一级学科协调联动机制。确立学院作为学科建设的主体地位,落实学院学科建设“一把手”责任制,切实发挥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赋予学科带头人更多实质性权力。建立健全稳定的学科建设经费投入机制和学科绩效评估体系与激励约束机制,对学科发展实施动态评估、调整和指导。

      (二)建设一流人才队伍 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文件精神,坚持以学科建设需求为用人导向,不断丰富和拓展“引育用相结合、老中青全覆盖、各岗位人才全面发展”的人才工作体系,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开放包容的工作环境,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建设一支规模适度、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1. 持续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把师德作为教师职业的准入门槛,贯彻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师德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优奖励的首要内容,严格执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制定并实施《东北财经大学师德师风建设方案》,继续开展“师德建设月”活动,评选表彰师德模范,发挥典型示范和引领作用。以培育“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抓手,引导全校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争做“四有”好教师,全心全意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 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贯彻落实《东北财经大学关于引进高水平人才的实施意见》,加大学科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依托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支持

      -12- 计划等国家和辽宁省高层次人才计划,大力引进和培养一批学科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设立东北财经大学“资深教授”岗位,充分发挥学术造诣高深、社会影响力大、对学校有突出贡献的老教授的引领示范作用;实施“星海学者支持计划”,着力培养一批中青年学科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通过海外院长(中心主任)、特聘教授(研究员)、客座教授等形式,柔性引进一批国内外高层次人才。

     3. 不断加强梯队建设和优秀青年人才培养。着力加强梯队建设,加快师资队伍新老交替步伐,增强师资队伍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扩大海外优秀博士引进规模,提高具有海外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构建青年教师支持体系,建立完善传帮带机制,建立健全入职培训、岗位锻炼和能力提升的成长配套机制;完善师资博士后制度,扩大博士后招生规模,提高博士后在学校科研工作中的参与度和贡献率;实施“青年骨干教师海外提升计划”,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高水平大学做访问学者或进行博士后研究;办好“青年骨干教师学术训练班”,加强青年骨干教师的学术能力、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

     4. 进一步加大高水平团队培育力度。由“引人育人”,向“引团育团”转变,培育高水平团队。积极争取国家和辽宁省创新团队、教学团队等项目,建设高水平团队。建立和完善高水平团队支持机制,探索以团队为单元进行评价考核与资源配置。对产出

      重大标志性成果的高水平团队,在经费投入上给予绩效奖补,构建以“人才团队、科研项目、基地平台、重大成果”正反馈环为目标的高水平团队发展模式。

     5. 全面加强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专业化的管理队伍和一流的师资队伍犹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是“双一流”建设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条件。要更加重视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牢固树立管理为学科、教学和科研服务的理念,加快培养和引进各类专业管理人才,着力提高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工作能力、管理与服务水平,建设一支专业、高效、精良的管理服务队伍,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管理和服务保障。

     6. 继续完善人事管理制度体系。结合学科特色、学科定位和学科发展规划,构建以学科为导向的师资招聘和人才引进制度。实施“人才特区”政策,赋予学院和科研机构更大的人才引进自主权。推进人事二级管理,建立有利于激励校院两级积极性的二级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分类管理,制定分类评价标准,实行分类支持模式和考评机制,健全教师考核评价与退出制度,完善职称评审制度。探索实行“常任轨制度”,对海外归国博士探索实行教师常任轨制度,对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非海外归国的事业编制专任教师尝试允许其进入常任轨,探索编制管理和年薪制管理双轨制的实施路径,激发师资队伍活力。推进绩效与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的教师及行政人员绩效考核制度,探索建立以质量和绩效为导向的薪酬分配与激励机制。

      -14- (三)培育卓越财经人才 “双一流”建设的根本在于培养一流人才。继续坚持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具有优良品德、人文情怀、科学素养、国际视野,富有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财经人才。

     1. 切实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挖掘和运用各学科专业、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 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本科教育是立校之本。要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并完善“招生、培养、就业、校友”联动工作机制,优化育人环节,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招生宣传的精准度和有效度,发展优质生源基地,完善招生选拔机制,扩大大类招生范围,增加外省招生规模,提高整体生源质量。学习贯彻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实施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东

      财风格的通识教育体系;完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选修课与必修课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丰富优质课程资源;加强一流学科核心课程群建设,围绕核心课程群统筹推进高水平教材、教学团队和专业教学案例库的“一体化建设”;在国家教学成果奖及辽宁省教学成果奖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加强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探索基于现代网络技术的慕课、微课、SPOC 课程建设及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推动校际间交流、合作与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积极推广启发式、研讨式和案例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积极探索采用多样化的课程考核方式;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进一步健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积极开展辅修与双学位教育,探索设立优等学位制度;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加强教师发展中心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师能力提升机制。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本科就业指导和校友工作,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完善就业支持政策,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3. 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研究生教育是强校之路。要继续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提升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积极探索研究生招生改革,逐步实施夏令营机制、暑期学校等招生宣传方式;继续扩大硕博连读试点,探索实现本硕博连读机制,并建立和完善硕博连读和本硕博连读的分流淘汰、动态优化选拔机制,逐步实现博士生招生“双轨制”

      -16- (即“一轨”是硕博连读制或本硕博连读制,“一轨”是申请考核制);完善博士生导师制度,完成由身份制向岗位制转变;落实硕士生双导师制,特别是专业硕士双导师制;继续优化硕士研究生结构,适当扩大专业硕士比例;继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进一步扩大与国内外名校、强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力度;实施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教学、分类指导培养计划,完善以提高学术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和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DBA 博士授权点建设;参与并完成中国 MBA 高质量认证;在研究生教育成果奖等教学成果奖励上取得新突破;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建立专项资金鼓励研究生在读期间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鼓励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在国内外一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建立研究生学术评价和考核机制,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

     4.。

     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简称“双创教育”)是财经类大学的必修课和基础课,与学校卓越财经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吻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将双创教育置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将双创教育与通识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将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鼓励各人才培养单位结合自身的学科专业特点,开展有特色的双创教育;建设一支校内外、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创教育导师队伍;建设“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实训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等融为一体、具有鲜明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

      系和实训实践平台,提高双创教育的育人和企业(项目)孵化功能;加强与兄弟院校、行业、社会组织的合作,积极开展跨校、跨学科、联合培养的双创教育。

     (四)打造一流科研实力 着力实施质量提升战略。坚持“顶天立地”的科研工作方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积极推进科研评价机制和管理机制创新,逐步实现科学研究由以规模、数量为主的外延式发展向以质量、特色、效益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型。

     1. 积极推动科研评价与奖励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建立针对不同学科专业和不同研究成果形式的分类评价标准;继续完善科研奖励政策,优化奖励结构,建立以学科重大标志性成果为导向的科研奖励机制,向对学校发展和“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贡献的科研成果倾斜。

     2. 大力支持基础研究和跨 学科研究。鼓励和支持教师及科研人员把个人科研兴趣与学科发展需要有机结合,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积极开展原创基础研究;同时,支持和引导教师及科研人员面向学术前沿,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开展跨学科联合研究。建成若干特色学术团队或创新群体,争取产生一批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基础研究成果和跨学科研究成果,不断提升学校学术话语权,为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理论体系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18- 3. 着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本着有利于学科建设、有利于人才成长、有利于提升社会服务水平的原则,重点建设一批“三高”科研平台,即高水平科学研究、高水平人才培养和高水平智库服务的科研平台。继续建好以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为代表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及各类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经济运行与财政政策研究基地(部省共建基地)、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升级与对外开放协同创新中心、辽宁(大连)自贸区研究院、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等已有优势科研平台;着力打造高等经济研究院、东北亚经济研究院、普惠金融研究院、中国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供应链管理研究院(中心)、中国(东北)旅游大数据暨旅游产业研究中心、辽宁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基地等为代表的特色新型科研平台;鼓励学科交叉融合,加强跨学科科研平台建设,力争在国家级、省部级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基地等平台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4. 持续推进标志性科研成果建设。努力孵化更多标志性科研成果,重点解决高水平和国际化科研成果总量不足问题;稳步提高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顶尖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努力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重大标志性科研项目的立项数量,尤其是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立项数量上要有大突破;逐步解决不同学科在国家级科研项目申报数和立项数上差距过大的问题,争取有更多学科在国家级科研项目

      方面实现新突破;加强重大评奖的支持与培育工作,在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辽宁省政府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等高级别科研奖励上力争取得更大成绩;承担一批资金数额大、有较大影响力、对地方经济有重大贡献的重要横向课题。

     (五)提供优质社会服务

     将“双一流”建设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实施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计划。一方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导向,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对学科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切实发挥学校在财经领域的思想库、人才库和智囊库作用,着力提高学科建设对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术思想传播的贡献度。

     1. 积极开展战略研究和政策咨询。面向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发挥财经高校学科优势,打造若干彰显东财特色、具有重要影响的财经领域新型智库,深入开展战略研究和政策咨询,为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特别是为东北地区、辽宁省政府部门和企业等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保障。建立并公开发布宏观经济景气指数、高质量发展指数、城市发展活力指数,形成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东财指数”。鼓励各学科建设单位和教师主动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开展研究合作,提供高水平决策咨询研究服务。鼓励教师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咨询专家等职务,为政府部门制订政策法规、发展规划、行业标准提供咨询建议。

     2. 深入推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加强与各级政府、

      -20- 大中型企业、各类协会组织的战略合作,围绕一流学科优势,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校企校政共建二级学院或研究院、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培训基地建设、双创基地建设、高等职教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社会协作型智库建设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积极探索建立省外研究基地,着力推动青岛金融研究院建设,深入开展与三亚市创意产业园管理委员会、中融教育文化产业发展集团的三方战略合作。鼓励二级学院利用自身学科优势开展不同形式的政产学研合作,更好的服务国家和东北经济发展。创新校企联盟运作机制,鼓励一流学科牵头建设校企联盟并加强实施,尤其注重发挥辽宁省金融业校企联盟在金融领域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高水平就业创业、校企协同创新方面的积极作用。

     3. 聚力打造高品质教育服务品牌。合理整合全校优势教育资源,全力打造具有财经特色的高品质教育服务品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学校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网络教育的社会声誉和地位,探索网络教育合作办学新模式。创新培训和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升培训和继续教育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培训与继续教育,创建优质培训品牌。加强财经干部教育中心建设,将其打造成一流的财经干部培训基地,与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密切合作,积极承担各级党政管理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任务。充分发挥国家级重点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优势,形成辐射东北区域、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龙头。

      4. 不断提升“一社两刊”影响力。积极促进出版事业的发展,强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立足高校、服务教学和科研的使命,突出财经专业教育出版的特色,更好地发挥学术交流与传播的窗口和平台作用。继续加强学术期刊建设,着力提升《财经问题研究》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的排名,将《东北财经大学学报》发展成“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鼓励各省级及以上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办好自己的学术期刊,进一步提高《产业组织评论》等现有辑刊的办刊质量和层次,适时创办能够凸显学科特色的新学术期刊,不断扩大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充分发挥学术期刊对学术发展的引领作用。

     (六)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坚持用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其成为全校师生的基本遵循,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充分发挥其教化育人作用,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觉和制度自信,形成具有东财特色的一流大学精神和一流大学文化。

     1. 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实践具体化、系统化,积极开

      -22- 展多样化的、师生员工喜闻乐见的活动,增强学生爱国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实践创新能力。

     2. 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现代化,增强师生的中华文化自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挖掘和创新发展,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以中国经典经济学研究中心为主要平台,积极开展中国本土经济学的挖掘和整理工作,探索中国本土经济学的现代表达与实践验证,同时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管理学智慧,为解决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问题及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

     3. 积极传承创新优秀东财文化。传承弘扬、创新发展“博学济世”校训精神,形成独具一格的东财文化和精神气质。加强校史挖掘研究,开展校史校情宣传教育,增强师生学校发展自信。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着力打造彰显东财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文化产品和校园环境,形成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校园文化氛围。办好“之远讲堂”和“星海论坛”。培育健康积极的东财校友文化,营造“校友情系母校、母校关怀校友、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校友文化氛围,使学校成为广大校友的精神家园。

     (七)推进和提升国际交流合作 深入推进国际化战略。坚持对外开放办学,紧密结合国家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建立学校系统性、全方位、多层次国际交流与合作新格局。以学科建设为导向,稳步提升师资队伍、人才

      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国际化水平,力争在 ESI、QS 等国际学科专业排名中有所突破,实现学科乃至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提升学校在国内国际教育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1. 扎实推进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创新国际化人才引进、聘用和管理的体制,建立灵活有效的选才用才机制;通过聘用海外院长、特聘教授、千人计划项目、外国专家项目等吸引海外高水平人才;加大海外优秀博士引进力度;邀请一批国外著名学者来校短期工作和学术交流;逐步培养一批学者在国际组织、学术机构和学术期刊担任职务;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尤其是在会上作特邀报告或主旨发言;鼓励和支持教师赴海外高水平大学和学术机构研修;在教师职称评聘、考核以及日常管理中进一步强化国际化导向。

     2. 积极推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推进以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为重点的双语或全英文课程建设和国际前沿课程建设,建立一套与国际接轨、持续改进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积极推进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稳步发展境外办学项目,加快国际校园建设步伐。适时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开办新的中外合作项目,扩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招生规模,提升办学层次,提高国际合作办学质量。积极发展来华留学教育,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规模,提升留学生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打造“留学东财”品牌。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做大做强跨境教育。争取孔子学院建设和发展取得新突破,办好

      -24- 与国家汉办共建的“孔子学院绩效评价与财务管理研修基地”。推动本科专业开展国际评估,并进行相应教学改革。在工商管理学院通过中国高质量 MBA 教育认证的基础上,整合相关工商管理学科建设单位,组织申请 AACSB 认证直至通过。推动其他专项学位项目积极申请相关的国际认证,对接国际标准,构筑全方位人才培养国际化体系。

     3. 着力推进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开展实质性和高水平的国际科研合作,与国外高水平大学或科研院所合作建设联合研究平台,扩大国际合作研究领域;加强与相关学科领域国际顶尖学者的学术交往与合作,联合参与国际重大课题研究或发表高水平国际学术论文;定期举办具有重大影响的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紧跟国际学术前沿,不断提高在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争取在 UTD24、FT50 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以及 ESI 高被引论文方面实现新突破;积极参评国际科研奖项并力争获取名次。

     五、保障措施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1. 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校党委在“双一流”建设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办学治校能力和水平;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打造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

     2. 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

      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育人能力,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加强宣传思想阵地管理,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坚定广大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3. 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规范完善二级单位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提升班子整体功能和议事决策水平,进一步发挥二级单位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高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切实提高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4. 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始终保持反“四风”高压态势,进一步完善学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积极发挥纪委监督执纪问责职能,切实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到实处,营造廉洁高效、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二)改革和完善内部治理体系 1. 进一步加强治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基本

      -26- 架构。以《东北财经大学章程》为依据,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完善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等议事决策程序和运行机制,提高学校决策的水平和执行力。切实发挥学术委员会、发展规划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等专业委员会在学校治理体系和“双一流”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2. 不断完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持续推进教代会、学代会、团代会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健全和完善学校民主管理机制,不断丰富民主管理参与形式,切实保障广大师生员工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3. 着力增强学院办学活力。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逐步扩大学院在学科建设、职称评审、人才选聘、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自主权,鼓励和支持二级学院进行院级治理体系改革。基于学院主要办学指标、关键业绩指标建立考核评价体系,逐步推进以学院事业发展规划为依据的目标考核评价,探索对学院实行任期考核。实现权责利统一,增强学院办学活力。

     (三)构建和完善社会参与机制 1. 建立健全理事会制度。筹备设立东北财经大学理事会,建立健全理事会制度,制定理事会章程,着力增强理事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健全与理事会成员之间的协商、合作机制,充分发挥理事会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咨询、协商、审议、监督等功能。

     2. 探索建立顾问委员会制度。研究国内外大学顾问委员会或战略咨询委员会的设立情况及其运行机制和相关制度,并适时设

      立东北财经大学顾问委员会或战略咨询委员会,为学校教育综合改革和“双一流”建设提供战略指导和决策咨询。

     3. 持续完善对外合作长效机制。扩大开放办学,提升学校对外战略合作水平,构建资源共享、协调有效、互利共赢的对外合作长效机制,建立稳固的校政、校企、校地、校所合作关系,赢得更多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支持学校改革发展和“双一流”建设,进一步加强与英国萨里大学的全面合作。

     4. 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积极参加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和学位点授权点合格评估以及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适时引入学科国际评估。通过参加评估,帮助学校了解自身优势与不足,促进学校内涵建设,提高学科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四)改进和完善支撑服务体系 1. 切实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资源的服务支撑能力;加强业务系统建设与整合,持续完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信息技术与学校核心业务的深度融合,实现教学管理和教学手段现代化;加强公共数据库建设与应用,开展数据挖掘和决策支持;统筹配置信息化资源,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信息化强力支撑。

     2. 着力提升办学资金保障能力。努力加强财源建设,积极探索多元化筹集办学资源的渠道和方式。注重发挥校友会和教育基

      -28- 金会作用,筹集更多社会捐赠资金。深化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调动各方积极性,多渠道、宽口径筹集建设基金。进一步完善学校财务管理和资金管理体系,积极推进内部控制建设,有效改进预算管理,不断提升资金管理和资产管理专业化水平,切实增强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工作,完善审计监督机制。发挥老干部在筹措办学资金中的作用。

     3. 继续提升校园建设和 后勤服务水平。着力提升“绿色东财”“平安东财”“智慧东财”与“和谐东财”建设水平。坚持精致、环保、节约的绿色理念,推进校园绿色发展;持续完善校园建设规划,加强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消防和安保体系建设,确保校园安全;立足学校学科体系和发展需要,建设资源丰富、设施先进、服务高效、学科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与服务体系;加强档案资源的建设和利用,提供更加全面、精确和快捷的档案信息服务;推进后勤管理改革,加强后勤服务规范化、科学化,提升后勤服务保障水平。

     (五)建立和完善组织实施保障机制 1. 建立健全 “双一流”建设协同推进机制。建立健全学校整体建设方案、一级学科建设方案、二级学科建设方案层层落实、协同推进机制,形成全校整体性方案实施体系。

     成立由书记、校长任组长的“双一流”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在校党委领导下,全面负责“双一流”建设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等重大事项的决策。领导小组下设

      办公室,设在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承担“双一流”建设日常管理。

     发展规划委员会承担学校阶段性或中长期发展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的审议工作,承担专项资金项目及其他与学校发展相关的重大项目的研究、论证与审议工作,以确保学校各项事业的建设目标与“双一流”建设目标保持一致,切实将“学科引领”战略落到实处。

     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负责编制学校整体建设方案,合理制定分阶段目标任务和路线图,明确各阶段建设和改革任务及发展路径,确保各项建设和改革任务得到落实。

     各职能部门以学科建设为导向制定或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并负责职责范围内专项建设任务的组织、协调、实施工作,及时发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建议。

     各一级学科建设工作小组在学科建设与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组织和协调作用,负责牵头编制和落实一级学科建设方案。

     各学院对学科建设负主体责任,学院“一把手”负主要领导责任,具体落实“双一流”建设任务。各学院要科学编制建设方案,提出具体的建设目标、任务和周期,明确改革举措、资源配置等安排。

     2. 不断完善“双一流”建设资源配置机制。学校统筹辽宁省“双一流”建设专项资金、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资金和自筹资金,合力支持“双一流”建设。通过加强顶层统筹,强化动

      -30- 态调控,提高建设成效。紧密结合“双一流”建设实际,优化资源配置和安排,进一步增强学校统筹安排经费能力,提高资源配置和资金使用效率,实现资金与建设目标匹配。对冲击国家“双一流”的应用经济学学科在资源分配上给予重点倾斜和支持。

     3. 有效建立“双一流”建设绩效考核机制。建立健全“双一流”建设绩效评价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按照“公正客观、注重实效、权责一致”的原则进行“双一流”建设绩效考核,将“双一流”建设资金分配与绩效挂钩,对资源配置进行动态调整,对建设成效显著的单位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引导各学科争创一流、办出特色。

     4. 着力强化“双一流”建设宣传工作机制。加强“双一流”建设宣传工作,营造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关心支持“双一流”建设的良好氛围,凝聚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参与“双一流”建设的强烈共识,引导全校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双一流”建设的历史进程。同时,积极向外界宣传学校“双一流”建设最新成果,不断提升学校学科声誉,不断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力,并进一步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更大支持。

      东北财经大学办公室印发

      2018 年 4 月 6 日印发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