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竞聘演讲
  • 会议发言
  • 爱国演讲
  • 就职演说
  • 开业开幕
  • 思想学习
  • 征文演讲
  • 经验材料
  • 述职报告
  • 调研报告
  • 工作汇报
  • 年终总结
  • 申报材料
  • 学习体会
  • 企划方案
  • 活动方案
  • 技巧经验
  • 模板范例
  • 思想宣传
  • 经济工作
  • 工作报告
  • 组织人事
  • 反腐倡廉
  • 慰问贺电
  • 先进事迹
  • 思想汇报
  • 入党申请书
  • 党会发言
  • 先进性教育
  • 入团申请书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调查报告
  • 实习报告
  • 和谐社会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作文范文
  • 自我鉴定
  • 讲话稿
  • 自查报告
  • 第一主题:经济学教育培养体系发言实录

    时间:2020-11-27 12:03:33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实录 经济学 培养

     第一主题:经济学教育培养体系发言实录

     2005 年 6 月 27 日,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 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清华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梁晶工作室共同发起的“中国经济学教育 回顾与展望”主题研讨会在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召开。新浪财经独家图文直播本次会议。此次研讨会为纪念《经济科学译丛》出版十周年而召开,围绕“经济学教 育培养体系、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经济学教育师资体系、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体系”四个主题而进行探讨。

      以下为第一主题:经济学教育培养体系发言实录

      主持人陈雨露:各位来宾,我们现在开会。首先请共同主办单位的代表到主席台就坐。

     各 位来宾、各位院长、各位远道而来的老师们:

      欢迎大家来到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咱们中国经济教育回顾与展望系列研讨会。这次研讨会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发起,人民大 学经济学院、财政金融学院和粱晶工作室主办。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中国经济教育发展进程中西方经济学的引入及其作用”。大家知道在上一个世纪初,老一辈的学 者们回国开始向国人介绍西方经济学理论。在上个世纪 50年代,在当时的环境之下,国内的学者也能够通过苏联的教材有限地了解到西方经济学的原理和资本主义 的运行机制。

      改革开放以后,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共同主办的福特班项目,共举行了11 期,培养了 600 多名国内年轻的学者,通过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知识体系来为中国的改革 开放服务。10 年前,人民大学出版的《经济科学译丛》,促发了国内引进西方经济学经典的热潮,很显然西方经济学有效引入为中国经济学教育发

     展做出了历史贡 献。但是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也同样面临一些问题。比如究竟什么是中国的经济学?有没有中国的经济学?为什么大家强烈地感受到中国经济的崛起,而看不到中 国经济学的崛起?也比如在经济学的教育当中,老师和同学们也存在着这样的困惑:究竟对经济学教育来讲,思想、理念和观点更重要,还是方法更重要?数学在经 济学教育当中究竟应该向学生们强调到什么程度?再比如对西方经济学经典教材和原版教材的使用,究竟应该到什么程度?为什么大家共同盼望的当代经济学原理与 中国的实际完美结合的教材却极少。这些教训到了我们教育机构应当深入讨论的时候。

      今天共有 20 位学者进行主题发言和四个单元的发言。来自全国各地和一些海外的 80 多位院长、系主任和知名的学者将参加今天全天四个单元的讨论。我们相信这 些讨论一定会有助于我们弄清楚这些问题的注解,推动中国经济学教育沿着正确的道路向前发展。

      现在我们开始大会的第一项,大会主题发言。他们是:

     《经济科学译丛》执行副主编海闻;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主任白重恩;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周立群以及《经济科学译丛》副主编、梁晶工作室的梁晶女士。下面首先有请海闻教授演讲。

     海闻(《经济科学译丛》执行副主编):

      谢谢陈校长,谢谢各位。非常高兴我们十年之后来庆祝《经济科学译丛》的出版十周年,同时也纪念中国比较普遍地引进西方经济学教材的十周年。十年以前我们一 起开会,讨论翻译的事情,当时记的非常清楚,是梁晶召开了一个会,请了北京的专家,讨论翻译什么。最后我们提出来要翻译经济学的教科书,这个意见被当时人 民大学出版社采纳了,事实证明这十年来我们做的事情是非常正确的。

      为什么要翻译教科书?因为中国的经济处在转型阶段,中国的经济由原来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第一个经济理论体系,原来传统的经济学,核心是否定市场经 济,强调市场经济失灵,包括市场经济带来的不公平,所以市场经济失灵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解决方法是用计划经济取代。实践证明我们不一定 要推翻市场经济,而是怎么样发挥市场经济作用的同时克服市场经济的弊端。所以我们经济在转型,经济学的理论也需要转型。90 年代初党中央提出我们现在要建 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是我们这次搞《经济科学译丛》的主要背景。就是说适应中国经济的转型,我们要适应经济学理论上的转型,从否定市场经济到以市场经 济作为我们研究对象的教育。

      第二个转型是方法上的转型。在 50 年代以前,基本上理论研究是比较传统的。数学引进了西方经济学以后,使得我们可以从大量一般的现象当中抽象出普遍的理 论,所以即使在西方,它的方法也出现了一个变革。对中国来讲,我们同时施行着一种传统的方法,到现在运用大量的数学、模型描述我们的现在、抽象我们定理的 研究方法。我们的经济学教育同时也面临着这两个任务,一个是理论体系的转变,一个是理论方法的转变。

      怎么样看待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我们现在经常听到说什么时候有我们自己的经济学,我觉得科学并不需要有自己的东西。虽然有很多研究结果,很多名著。大 多数诺贝尔奖都来自西方,他们研究的问题都是人类的普遍现象,

     他们的结论是建立在完整的发达的市场经济下的结论。经济学家大都有共识,在适当的时候我们要 取消西方经济学名字,但现在我们仍然叫西方经济学。我的理解是这些理论很多在西方,首先发现了这些定理,发现了问题,但是我们不能认为西方经济学只研究西 方的经济学问题。

      这里有两种倾向,第一,很多结论在现实当中是有用的,但是到了中国,我们发现很多假设条件跟中国不一样,而且很多情况并不像西方经济学里面那么完美,所以 很多功能并不完全适合中国使用。我们往往把很多西方经济学里面的结论拿过来,这一定会出现很多问题。第二,因为中国的特殊性,而否认理论的普遍性。在现实 中我们有很多特殊的情况,但是不能因为这些特殊情况,否认理论的普遍性。认为西方经济学只适应西方,我们要创造自己的经济学。我觉得很多理论不在于西方、 中方,关键在于建立起能够应用于中国的这些理论,同时也需要从中国的现实当中发展出新的里程来。

      当时开完会以后得到了留美经济学会的很多会员的支持。我当时通过网络让我们所有留美经济学会的会员推荐最好的教科书。当时出这套书的主要用意是普及经济学 知识。经济学不再是几个学者欣赏的东西,而是作为一个普及的知识,这就是我们选教科书,而不是选其他的初衷。这套书有几个特点,第一,我们选的是每个领域 里面最好的三本书,并且是最新的版本。从国内来讲,每个组织翻译的团队都是经过挑选的,翻译的书里面,先把译者译过来看看,不行的话,我们重新挑选译者。

     通过人大出版社和梁晶工作室的工作,我们这套书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当然这跟在座的院长和系领导们的支持离不开。在《经济科学译丛》出版十周年之际,我们 向在座的各位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大家!

     杨瑞 龙(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首先我作为这次大会的主办方,对各位嘉宾、各位教授到人民大学来参加这么一次会议,共同讨论中国经济教育未来与发展表示感谢。第二,我们为什么要办这么一 次会议,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经济转型的阶段,在这个转型当中,我们中国同时面临着市场化进程、工业化进程和国际化进程。随着进程的不断深化, 我们传统的经济学分析范式和传统的经济学教育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使我们经济学教育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必须要进行经济学分析范式和经济学教育形式的 转型。这个转型当中重要的特点是国际化进程,就是从传统的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型。在这个国际化进程当中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西方经济学分 析方法以及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教材的引用。特别是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的教材以及教材模式引入的速度之快,现在我们看来还是令我们大家非 常惊奇的的。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高频率地引进国外经济学教材。

      随着这么一种进程的加快,引发了中国高校的经济学教育模式的变化,在这个变化当中,我们就在思考中国经济学教学的未来走向。本次会议主要是针对这么一种特 点,大家都来思考中国经济学教育的未来走向,在这未来走向当中我们思考了很多问题,刚才陈雨露教授讲了很多思考以外,我们考虑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经济学教育 当中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考虑、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未来经济学教育当中所处的位置?刚才海闻讲,有没有中国经济学,如果有中国经济学的 话,这个中国经济学体系到底是什么?西方经济学到底在里面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根据时代的变迁,我们到底应该按照什么标准修整中国经济学教育方式,如何按照 要求建立适合的教师队伍?我想这些问题,

     今天参加会议的人,以及还有很多没有参加会议的人、教授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办这次会议无非是提供这么一个平 台,让大家对这些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就是提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场所,大家共同探索,使我们中国经济学未来走的更健康一点儿,少付出一些代价。

      第三,不管怎么来评价,我们应该充分肯定西方经济学或者说中国经济学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应该是中国经济学教育变革当中的未来重要趋向。在这么一个趋向过程 当中,我们人民大学在里面扮演着比较重要的角色,从 50 年代开始,人大的经济学教育当中,就列入了西方经济学教学;50 年代高鸿业教授是国内比较早的海 归,在人民大学进行系统的西方经济学教育,对西方经济学传入中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角色;80 年代复旦大学在我们人民大学连续举办了十年福特班。90 年代初 期开始,人大出版社应该对中国经济教育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我们编著的教材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对我们的经济学教育模式进行了变革。所以我们认同这个国际 竞争,在这七八年当中,我们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

      第四,首先说经济学现代化肯定包括国际化,但是我们认为国际化并不是经济学教育的全部内容。尤其是我们认为西方主流经济学,一些西方国家并不是中国教育变 革的唯一模式。我们认为西方经济学进入中国经济学当中还要解决一些问题。这上面有一些分歧,这个就是中国经济学本土化问题。我们在认同经济学国际化进程当 中,怎么来推动现代经济学本土化问题,而本土化问题主要在于能够培养出人才,能够利用国际通用的分析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一是我们觉得在中国经济学教育的 现代化进程当中,我们认为培养学生怎么熟练运用现代的方法解决中国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这个过程当中扮演什么角色,我们针对这个来做一些讨 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到底在未来经济学教育体系中扮演什么角色,如果存在经济学的话,如何在中国构建中国经济学教育体系。今天大家的讨论要开放,要兼容并 包。

     刘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尊敬的陈校长、梁晶女士,各位老师、各位同学,首先我非常感谢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两位院长,邀请我来参加这次会议。首先我谈一下意见。

      第一,改革开放 20 几年来,中国经济学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变化是当代世界少有的,也是令人鼓舞的。我是七几年读书的,我记得清清楚楚,我们入大学, 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没有拿到一本公开出版的教科书。在现代大学教育史上,大学毕业没有一本教科书的恐怕很少有。然后我们七七级全国有多少所有经济学系,我就 问家人应该学什么?家人说不知道,其他人大概也不知道。在那种情况下,我不知道大学还有经济学。现在经济学在中国已经是一个普遍的学科。这里有值得思考的 地方,但是更多的主流层面是令人鼓舞的,说明中国现代化步伐推动了中国经济学的教育、中国经济学的事业。我想这是我们从事经济学教育中的一个信念。

      第二,我们要充分注意中国经济学教育当中的矛盾的复杂性和生动性。所谓复杂性和生动性,伟大的时代给我们创造了机会,而伟大的变革给我们经济学教育不断提 出尖锐的挑战,同时提出亟待处理的问题。我相信下面的讨论可能深入触及到这个问题。这些年来我们大家作为经济学的教育者和学生都会探讨,比如说西方经济学 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大学当中各自应居于什么位置,

     然后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我们提出双轨经济学。中国历史大的思想开放,都是伴随着西方的思想,包括人文的一 些东西,向中国引进和介绍。这个怎样对待,我相信这个问题是矛盾的又是非常尖锐的。

      再比如经济学教育当中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一般分析和数学问题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应当怎么处理,这个也是令人苦恼的事情。比如说外语教学和一般的专业教学 这个之间怎么摆放,这个是西方大学学生不会遇到麻烦的问题。再比如说教育部规定的一系列课程和我们经济学的专业课程关系怎么处理。这一切下来不要说内容 上、方法上、体系上仅仅从教学时间的安排上,恐怕我们都要做出很认真的考虑。所以我们在中国经济学教育过程中,我们对矛盾需要做出的探讨是难以想象的,所 以这是我们重大的责任。

      第三,中国经济学教育的发展包括引进和开放的长期性。刚才海闻教授讲到这本书为什么选择教科书,我记得刚开始参加会议的时候,我想到的问题是教科书是最基 础的,所以我们能不能做一点儿最基础的工作。它有艰巨性和长期性,我觉得这是我们这套丛书在中国教育界当中存在的价值。一个工作没有十年的努力,要想说出 让人尊敬的话是不大可能的。一定要有不断进步的积累。今天在这儿开会,应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教育体系的改造和影响,基础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不是三言两 语能讲清楚的。

      比如现在讲的中国经济学和以前有很多不同,我们要大量地开放、大量地引进,这里有一个问题叫做批判的借鉴。批判的借鉴就是有选择地借鉴,这就涉及到一个问 题,谁来选择,就可能有些人引进来让大家看。所以我们首先要有科学的精神,民主的风气对待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四,在中国的经济学教育发展过程当中,我们一定要拿出历史的胸怀,中国经济学教育的发展在于服务中国经济建设的不需要,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根 本是要解决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从这个命题出发,对待西方的也好,这种指导思想,那种指导思想也好,对待历史也好,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而且应当站在历史的 大潮流面前处理对待这个问题。

     张维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我认为有几件事情对经济学教育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在北京大学成立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这个中心是一个组织的形式,通过人才的引进和一些教育 体系的改革,为中国的大学经济学教育做一些事情。另一件事就是《经济科学译丛》的出版,。我记得当时在选择这套丛书的编辑过程当中,是非常慎重的一件事。

     当时翻译书不是新鲜事,在改革开放以后,有这么大规模的气势,宣传最新版,在国外来讲,宣传一个好的教科书来翻译,这是非常伟大的事情。

      第二,我要强调一点,就是我们仅仅从经济学的教科书翻译过来是不行的,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建设我们很好的师资队伍,在这里我想交流非常重要,而交流也不能仅 仅是开一些各方诸侯在一块开一个研讨会,大家发言,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人才的交流,我觉得在未来的大学非常重要。如果通过各个大学之间,从外部引入的话, 这样我们有可能真正形成中国经济学的繁荣局面。

      第三,我特别强调一下,关于这套丛书的经济普及问题。当老师一开始接任经济学教育的任务,时候长以后,大家可能追求校园内本身的经济学教育,从现在来看, 我们仍然要提醒的是整个校园外的经济学也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在胸怀上来讲,现在有好多的迷雾,可能是经济学知识的贫乏有关系。有一些年

     轻的人缺乏经济学的 概念,这样的话,就不太认识这个,这样就会带来很大负面的影响。我就讲以上三点,谢谢大家!

     林毅夫(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今天是《经济科学译丛》出版十周年的庆祝会。对其在中国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做出的贡献致以崇高的敬意。

      最早的应该是 1901 年北大的陈校长翻译出两本书,接下来从欧洲回来一批经济学家,他们都做了不少努力,这种努力到了 1949 年由于体制的改变,到了 1979 年开始,改革开放以后,也有几次努力,我个人所知道的一次最大的努力是 80 年代初,由世界银行在国外增加学者,我了解到当时邀请一些美国的教授等 研究中国经济,研究出一套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经济学学科教育内容,他们当时也有一个计划,想编写一套教科书,我了解到他们曾经要不少人编写,实际上到现在为 止,我没有看到他们出版任何一本书,这个作为 80 年代很重要的事情,到 90 年代,我想就像刚刚几位发言人提到有很多会长和会员也做了不少努力。他们编写了 两套丛书,也出版了十几本书,在全国的推广也起到了很大作用,总的来讲,如果把过去一个世纪所做的努力从节起来,所做的贡献是无愧的。出的书数目最多,影 响也是最大。这套丛书不仅为经济学教科书跟相关书的出版重新却了一个新的出版格式和要求,同时也为国内关于经济理论、经济政策的讨论打下了一个共同的研 究。今天不管理论现象分析同不同意,都应该是公开的,因素大概有以下几点:

      1、在工作生活中,感觉到有一套新的语言需求,所以经济学可以在学校里面没有教科书,但是大家学生的热情非常高,包括 90 年代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政 府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市场经济体系当中相关经济学在教育里基本上都被承认,这样就是说现在西方主流经济学,不管是人数上还是教育内容上,到现在 应该讲是主导的地位,这是需求方面。

      另一方面,跟梁晶个人的努力也是高度分不开的,因为首先在开始编写这套丛书的时候,梁晶有意识地组织老中青的一些专家学者来帮助编辑。给他选书做了很多很 好的建议,我想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跟梁晶编辑上的细心,书的选择,编采的方式,各种形式离不开他自己的细心。她有独立选择权等等。我想在这个竞争当 中,想做工作的人是很多的,这套书能够出版我想跟梁晶的努力是高度分不开的。

      今天的庆祝会不仅是要庆祝《经济科学译丛》过去十年的成功,更重要是回顾和展望中国经济学教育发展,在这方面我提出五个问题跟大家进行讨论。

      第一,现在经济学教育到底是有意识形态教育还是分析教育?如果是意识形态的教育,当我们出现问题的时候,就到经典里找答案。如果是分析工具的话,我个人主 张现在经济学不是意识形态交易,而是分析方法的教育。

      第二,数学重要还是经济重要?经济学的教育应该以什么东西为本,在这里我想很多人未曾有共识。如果说应该以数学为主的话,我们就理解有不少人再教育有限, 他经常跟我讲这个问题不能用数学来解决,然后就放弃。如果数学是应该学的核心,这个概念是对的。一个现象即使不能用数学分析,同时跟我们教育人类应该以什 么东西为主,比如说应该以逻辑为主的话,尤其在本科的教育上,我们更经济强调的是逻辑,更强调的是直感。还是必须强调逻辑的直感。我个人必须强调的是逻辑 跟直感。

      第三,经济学的发展到底是直线的还是多元的?甚至重复还是方向不可

     预料,如果经济学发展是直线的前沿就很重要。有些学科的发展,比如在物流学上,前沿的理 论是给下一个理论打下基础。经济学是不是这样呢?是不是为下一个经济学学科的发展打下基础?我个人认为不是,因为大部分新的理论不是建立在过去的理论之 上,因此,在这个现象当中,就不能把前人理论太深化了。我个人主张的经济学可能是多元的,也可能是方向不可预测的。

      第四,新理论导致新现象,还是新现象导致新理论?我认为做出一个解释观察现象的社会科学化,应该是新现象导致新理论。如果新理论导致新现象的话,我们就应 该说跟着什么样的理论做什么样的事情,如果是新现象导致新理论的话,我们就不能简单说跟着理论做什么事情。我个人比较倾向新现象导致新理论。

      第五,就是刚刚杨瑞龙讲的关于中国经济学的问题。

      所谓中国经济学到底是研究对象的本土化,在国外有农业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经济学,所谓这些其实跟一般经济学的关系是不一样的,所用的方法是一样的, 只不过研究的对象是不一样的。把这些研究的成果积累在一起,就成了中国经济学。另外一种理解是,要重新建立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里面,方法、规划都不一 样,我个人比较倾向是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国的现象。因此我所得到的成果叫中国经济学现象。以上五点我个人提出来跟大家一起讨论。谢谢!

     白重恩

     :

      很高兴到这里讲一下我的观点。我觉得大家聚在一起谈一些问题和互相交流一下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也祝贺《经济科学译丛》出版十周年,在经济学普及的过程中起 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非常感谢它为经济学在中国的普及做了贡献,在我前面很多专家都讲了很多经济学发展教育的回顾,我在这里做一个经济学的定向,定向到中国 经济学教育的背景上,大家都同意西方经济学基本的框架,说经济追求一个比较稳定的,明确的目标,但是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要考虑它所有的各种约束,如果把这 个分析方法运用到中国经济学教育上说,我们应该怎么样发展。首先就是目标,然后看一下我们所面临的特别的学术,目标是什么?我相信会有很多不同的观点,我 也非常欢迎大家有不同的观点,对我这个观点进行批判,我觉得经济学教育目标或者使命是为经济、工商、政治、法律、社会各界,还有学术界培养掌握经济学基本 理论具有科学能力多层次人才。一个是原理,一个是科学分析能力,这两个是经济学教育的核心,是经济学和其他社会学科有所不同的地方。为什么我列了这么多, 就是因为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不光是利用到经济分析问题,还可以分析其他各个领域的问题。对法律经济学研究也有很多工作,对社会各种现象 经济学研究也有很多发展。反过来这些发展对经济学也会促进作用。所以我们不光是要为这些学科培养人才,也要从这些学科中吸取养分。这是我对经济学教育使命 的一个看法,我觉得这个使命是普遍适用,不光在西方适用,在中国也适用,这一点没有什么特色。

      我们来看一下,我们所面临的从各个方面的约束。首先从教学内容上来说,国际通用的教学内容,我觉得我们也应该遵循,教学内容包括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刚才说 使命里面的前面两点,一个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一个是方法,经济学教育应该侧重两个方面。所以我们在教育中也应该给学生学习一些历史知识。这一点在题目上 是通用的,另外是运用能力,学习基本能力,还要有能力学习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用来分析我们面对的现实问题。

     对研究生来说,还有一个特别,就是培养研究能力,对学科发展有所了解。某些经济问题在成熟的市场比较突出,这是我们特有的内容,我们分析的内容是有特殊的 问题,我们所面临的制度背景也是特殊的,我们应该还是一个发展阶段的经济,市场还不成熟,很多市场的制度还不完善,这一点我们是研究中国问题所必须要了解 的。

      另外与中国经济相关国际和历史经验,中国处于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国家经验对我们应用程序不同,我们要强调和中国相关的国际历史经验。

      最后一点,如何把新的研究成果融合到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这是比较难的过程。因为中国的研究质量是参差不齐,所以我们要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出来。这一 点是我们面临的难点。

      我们谈经济学教育的时候,我们必须要面对现实的问题,就是说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他们能做什么?我们培养人才的时候,要看他们面临的现实是什么,比如说本科 生出路有几条,第一个考本学科的研究生,现在培养研究生问题上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近亲繁殖。还有一个就是考试制度的问题,每个人只能报考一个学校,报 考一个导师,这个考试制度研究生带来很大的风险。这个也促成了近亲繁殖。所以这是和考试制度密切相关的。这一点是学科内部可以改革的事情,我们能够考虑少 一点近亲繁殖,能不能考虑擢升过程中采取一些变更的手段,这是值得考虑的方向。

      另外就是其他学科的研究生,这一点和国外有所不同,这些学科在国外很少有本科,而在中国很多学科都有本科生,所以这就使经济学的学生要考其他专业研究生的 时候就面临一种劣势。这也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还是解决学制的问题。现在的研究基本上是先读硕士,再读博士。因为读硕士的时间比较短,因为在短短的时间 内其他学生很难适应其他学科的环境。

      研究生包括硕士和博士。博士生在大部分学校往往是三年时间,这个时间太短,因为博士生读博士的时候也要考虑这个学生以后的出路怎么样,所以在硕士学习阶段 基础课程比较少,到读博士的时候,因为只有三年的时间,所以也没有多少时间学习基本课程。如果说三年时间内既要学习基础课程又要进行研究,这样时间是不够 的。另外就是指定导师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学生基本上没有什么选择,在考前可以选择,但是在考后就没有改变的机会。我们要培养经济学的人就应该让他们有一 个比较长的时间,比较稳定的环境,又有比较多的选择进行他们的研究。如果是硕博连读有五年的话,就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基础课,这是关于博士生我们所面临的因 素和我认为的一些解决方法。

      硕士生跟博士生培养是有密切关系的。因为硕士生很有可能继续读博,但是读博不是硕士生唯一的目标,还有出国、做其他学术的可能。因为有不同的目标所以教学 的要求不同,所以我觉得应该分流,把那些准备做研究性的人分到硕博连读方面去,而准备做非研究的人就上基础课少的课程。

      硕士生可以选择博士生的课,所以博士生有很多是硕博连读,如果硕士生想读基础课也是有很多机会。我刚才讲的是对学生所面临的问题。

      最后一点,我讲的是教师,经济学教师还没有形成市场,所以要减少近亲繁殖。如果我们在招聘的过程中,尽量避免招本校的博士生,这对经济学的思想交流是有很 重要的作用。另外除了外部市场就是内部市场,内部市场是对经济学教师的评判。这一点来说我们又面临我们一些困难,但是在国外很多专家学推荐信的时候,会非 常好的。在没有同行评价还不是很有效的情况下,我们就要看发表期刊。发表文章就有一个非常,到底看什么样的期刊?我觉得如果大家

     对这个有一个共识,能够认 为哪些是比较高的,哪些是比较低的,这一点是比较重要的。

      我们可能过分地强调应用研究人员,而比较忽视理论研究人员。理论第一可以帮助应用研究人员更新研究方向,第二增强学生的研究领域。

      周立群(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各位同仁,早上好。我发言的题目是《经济学教育国际化》。为了简洁,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谈我自己的观点及中国经济学教育发展趋向。

      就近 20 年的发展来看,经济学教育的国际化,较为集中地展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人才培养目标国际化。随着我国加入 WTO 以及走出去的战略,经济学人才培养的目标,越来越突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培养有国际意识、有国际交往能力以 及国际竞争性的人才。确定这样一个人才培养目标,实际上是对我们经济学培养人才的素质、能力以及支持构架提出了新的要求,国际目标许多高校在人才培养规 格、定位上都做了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未来全球的挑战,我们培养出经济性的人才能够在国际性的人才市场上有更高的适应能力。

      第二,按照这样的目标培养人才就要求我们课程的内容、体系国际化。教材课程、课程内容的国际化,在这个进程中,我们各个高校实际上是加快引进国际通用性 强,可比性强,以及引进教材。这些教材实际上对改变我们的学生经济架构,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实际在缩短。

      第三,如果在教材体制上,因为国际化进程加快,就要求对人才的评价、对它的认证国际化。在这些年里,在经济学科中,国际化的评价和认证越来越多,我们的保 证学已经有了北美学等等。最近几年我们已经注意了国际学术组织和商务组织,对我们国内高校某一特定的专业做出这样的一个评价。实际上是我们培养国际化人才 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我认为随着今后国际化加快,以及在某方面与国际接轨,国际化进程会大大加快,而且一些对国际化的评价也会出现,或者正在探索中,这个包 括我们参与国际化的评价机构,以及国际化的评价机构对我们的人才培养进行评价。

      第四,经济型教育配置的国际化,资金人才以及信息,经济学教育的各种资源,跨过化的流动已经提供了这种资源。在这一方面,我们在师资队伍,以及课程设置以 及教育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在这四方面,实际上是国际化进程很重要的表现。尽管不是唯一的,但是在我看来经济学教育国际化是很重要的趋势。就我们目前发展的 过程来说,我们刚刚处于开始阶段,或者起步阶段,探索国际化进程,加快国际化进程的发展。同时进一步探索国际化进程和本土化有机结合将构成下一步经济学教 育和发展的重要命题,谢谢大家。

      梁晶:

      今天的时间非常紧,现在已经超时了,我只说两句话。《经济科学译丛》到现在已经十周年了,我们搞这样一个纪念活动,但是从我心里并不是真正想纪念十周年活 动,这几年我感到有很多工作需要大家一起探讨,所以这一次想借这个机会讨论这个问题。我们三家把问题列在这儿了,如果可能的话,通过充分的讨论,在一些基 本问题上达成共识,我想这就是我们这次会议的目标。

     主持人陈雨露:

     感谢八位教授非常精彩的主题发言。我想大家也都听明白了,在刚才的发言当中,大家表达了两个意思:一,对经济科学十年来取得的成就,大家表达了真诚的敬 意,另外一个意思为我们今天会议的主题提出了很多重要的论题。这些论题有的是大家感觉到和思考过的,但是刚才为大家深刻地提出来了,有一些问题是原来没有 想到的,这一次土地提出来,我们觉得非常有道理。

      还有一个问题以前提到过,但是刚才又非常有直感地提出了出来。我想任何一个问题都要从三个方面去看待它,所以今天接下来的四个单元里面,大家会从中国经济 学当中人才培养目标、教学体系、师资体系和资源共享的体系方面探讨。每个单元里面都有四位学者来讨论,至少会有四个视角讨论每一个问题。四个单元分别有南 京大学周立群教授,清华大学白重恩教授,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北京大学海闻教授担当主持。

      主持人周立群:

      各位我们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要讨论“经济学教育培养体系”,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前面五位主要发言人的发言时间控制在八分钟,我们后面还有自由讨论,整体节 奏很紧,所有发言人力求简练,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个背景,我们国家目前的经济学教育,在普通高校中,在 03 年有 329 所学校设有学科,约占普通高校的 40% 左右,根据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公布的统计数据,我们从 80 年代初开始恢复学位制度以后,我们从 80 年代初,约占全国人数 14.3%,也就是7 个人中间有一个 是学位,也就是有 10 个获得硕士学位的必有一个经济学,博士学位占博士学位总数的 5.4%,下面我们就经济学教育培养体系,包括本科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 培养模式以及硕博连读学习阶段进行研讨。

     刘伟:

      我想讲三个问题,第一,这里讲本科教育培养体系问题,首先培养体系确定问题,我觉得在本科教学当中,遇到很多矛盾,是体系的机制问题,最核心的是政府、高 校和学生的关系。我们现在很多本科教育是学生选择空间很小,是学生的问题,比如说高校本科考试是全国统一,类似这样的选择机制他们没有办法,你会发现政府 对本科的要求是非常多的,所以我们说我们现在建设大学本科教育培养体系,关键在于个人宣传和高等学校自主政府的指导和规范之间,到底怎么样选择一个合适的 体制,很多矛盾实际上大学本科培养的障碍和局限是源于这个组织。

      第二,关于大学生本科培养当中的问题,第一,大学的学生太多,我总觉得一般综合性大学培养理论分析,大学里 40%的学校都有高深的系统庞大的经济学门类, 而大量最优秀的学生几乎都应用到这个学科。那么多人和各种参差不齐的大学生都学这个,这个我觉得要检讨一下。另外,像北京大学,我觉得学生太轻松了,尤其 是在中国,初中生部分比小学生累,高中生部分比初中生累,大学生比高中生轻松,研究生比大学生还轻松。大学本科教育第三个问题就是过早的专业,在 17、 18 岁就报货币银行学,但是他根本就不知道这个是干什么的,十八岁就定了终身了;对个人来说风险太大,所以专业不能太早设定,第四,大学生教育应该提倡他 们自由,可以充分选择专业。要给学生一些这样的自由,所以我们刚才提出了口号,让学生他的学生方面让我们的工作离学生近一点,让社会的需求离学生近一点。

     最后,讲一个小问题。关于教材,本科教育的教材建设太重要了,教材建设一定要规范,一定要认认真真地推进。我们现在的问题太多,教材太多。基本上全是经济 类的。第二我们的教材越来越学术化、专著化,我们现在论文越写越像教材,它不符合教科书的规律,这方面包括规范我觉得需要认真。再一个我们教材建设结构上 有问题,本来是三年级教科书你发现很浅显,本来是二年级教科书你发现很深,这个我觉得一个要靠自身,一个要靠政府,所以这两方面都欠缺,所以我们本科教育 当中的教材建设非常欠发展,需要继续努力。

     杨瑞龙:

      经济学教育目标有一个特定的限定,研究型大学相关的设定,相关的课程体系安排。中国大学要分层,研究性大学,专门类大学,一般性大学,它对大学的定位不一 样。培养目标就是通用性的人才,进入政府、企业和相关企业当中,提供基本的经济学分析方法,用基本的分析方法从事基本的研究能力,你按照这样的本科定位的 话,就是宽的定位模式,越宽越好。按照这么一种理解,在思想方法当中,作为研究性本科大学的话,基本性构成分共同知识和通用知识,通用知识我们不能选择 的,教育部指定的,你必须安排的。在安排当中有的大学一开始安排全把政治理论安排在学生上,基础课程你先把它放进去,这样我基本按照通用知识里面的政治理 论课安排。

      还有通用知识里面的数学,我很同意刘伟教授对数学的定位,你要运用掌握这种方法,我们原来数学定位是 3,但是现在发现它是有前决的,我们把数学 3 改为数学 1,数学 1 增加了 8 个学分,在改革过程中文科生,我们建立一个通道,现在大部分转为数学 1,有的连数学 1 都不够,我们从经济学找 20 个人等那就是双学位, 那是高层次的,高规格的,这是我们讲的数学,除此之外还有外语等。

      在这些课程里面,我们设置了政治经济学,有充分的学分量,另外我们还有资本的课程。我们在学科基础里面,我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做更多的考虑。对史类的课程 要进行充分的考虑。

      这里有两类,一类是更专业的课程,前沿的新课程及有一类是应用性课程,研究性大学,学生里面,第一趋向也不都要出国的,都要读硕士。在这个时候你要给他实 用性的课程,这个时候,在课程里面,满足两方面要求,一个是更专业一些的课程,国际上前沿的课程,因为很多人都要读硕士,里面,类似这些很专业的课程,包 括更专业史类的课程,还有一个话题是这样,功用的像公司财务,市场营销,这个让学生自己选,你今后要是就业就多选一些专业类的课程,你如果想进一步求学就 选择适合你的课程,我现在强调的是整体思考,在整个思考上各个大学各个侧重不同。像欧洲的大学、德国的大学,更侧重于思想课程,我觉得各大学校可以根据自 己的定位,在社会需求里面偏重于哪个东西,我觉得大家在发展中共同探索。

      最后一个问题,也就是我们在教学当中碰到很大的问题。在经济学教学里面硕士是非常尴尬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越来越像欧美化,第一个问题硕士和博士 当中有相当层次建设,因为硕士是以课程为主,然后很多大学到了博士阶段又来了一批高级课程。特别是硕士在学生过程中时间很段,根据没有基础课的学生时间, 我觉得从长期来看,我们应该呼吁把硕士变成过渡学位,如果把硕士和博士分开的话,我觉得就很浪费时间,把硕士、博士联合起来考虑,然后五到六年时间,在前 面两年时间就是学习基础课程,然后后面再学习其他

     的内容,这样博士在两年到三年的时间就有可能写出论文来了。淡化硕士阶段,然后和博士连接起来,就是在本 硕博连连接起来,就是在本硕博当中有一个时间的高级班完成,然后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博士研究。我们在实践当中,我更多考虑就是这个问题,你们的课程可能比我 的多一点,包括外面的学生到外面学生来都说,你们的博士学生又学这些课程,我觉得我想学一点东西就学这个。

      李子

     奈:

      我想讲几个问题,一个是关于大学本科培养目标的讨论,我们国家大学本科培养目标的阶段,在 98 年前,当时就提提拔级班,98 连年生一个变化就是提出要培养 高层次人才,。但是在各个高校当中怎么认识的呢?在实践当中淡化招生,淡化专业。对高级的内涵就有了修整,我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说毕业生既不是高级 也不是专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世界科学竞争发展过程中,使得学校教给学生的知识不可能是高级而是最新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用人单位也 不会宣传只在一种事情上的专一,对提出教育体制改革制度的深化,就是基础化的趋势等等,这些都告诉我们本科的教育不仅是经济学。

      第二,具体的经济学专业,社会并没有为经济学本科生特意制定就业岗位,我们学校要教给什么呢?我想提供世界观基础知识基础、能力基础、文化基础,学校经济 学学科教育中,第一要学生了解中国国情,这是基础中的基础,我们培养经济学人才,最基本一条就是要了解热爱、生你、养你的中国,在这方面我们的本科生差的 太大,我想这是学生真正思考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也是专业教育最基本的成果。让你的学生掌握好唯物主义。

      第三,要使学生掌握雄厚、宽广的知识基础。任何创新活动不中国化的基础,学校首先把精力放在基础教育上。

      第四,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掌握实践机会的方法和处理技术。我想这是创造型人才的另一个基础。还有一个就是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的能力,最后一个 使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第四个问题我想谈一下,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一个是关于经济学科实质问题,主要是包括数学课程、物力课程,都是需要再加强的。

      二、核心课程的问题。我们不妨把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作为核心课程,能够知道国家经济发展的就是经济理论,关于经济学的定义,无论是政治经 济学还是系统经济学都是从对象来定的,现在我们应该从研究方向上定位,主要贡献是一套用于观察的数据。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学的教学当中要注意方方面面的课 程。包括理论经济学学。

      另外一个关于政治规范类问题,在这两者当中,社会经济学不应该完全排出规范。

     钱

     颖一:

      2001 年 6 月,北大的经济学院当时做了一个研究,刘伟给我们出了一个题目,这个题目是他出的,叫做经济学科在美国,后面根据那次演讲我写了一个文章,也 可能这是我的文章中阅读人数最多的一次,我想大家对这个有兴趣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学科问题感到有一思考,所以才对美国经济学科感兴趣。我想过去的四年 中,有了很多的思考,下面我就根据我自己的体验就本科生的问题说几点。

     在过去的三年,在这方面做了很多事情,开设我们这个课是给清华、北大的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在这之前,无论是学分要求还是这门课的重视程度都和现在不一样, 首先把这个课设置成两个学期,每个学期三个阶段。在过去的三年中大概有 1000 多名学生听了我的课,其实我是和清华、北大的老师联合授课,这样就有了更好 的培养新一代教师的功能。

      我们之所以愿意教他们这些课,我觉得经济学原理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之前,清华的教师说我们直接学经济观念,我说正因为我们理论学习的基础好才更该学。

      第一,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现代应该学的基本概念和掌握一些初步的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第二培养观察行为方法。第三,这门课作为第一门课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 经济学的观念,因为在后面有中级宏观经济学、高级经济学理论,这些课程经济学原理用的是一些图,这让学生有重组时间考虑什么是经济学,我教这门课我自己觉 得并没有像我原来想象的的有很多矛盾,经济学的原理是人们对经济有反应,中国确实有很多约束,通过这本书也有很多例子,我用的书比较简明扼要,而且我讲课 的过程全部是中文讲述,课件也是中文的。

      刚才主持人讲到,我们经济学的学位本科的授予人非常多,我觉得这是好事,不是什么不正常的事,关键是我们怎么理解本科的定位,所有的经济学类学生都是经济 学家,我觉得这个不现实,本科的定位是学生经济学学的基本原理和科学分析的方法,出路是经济、金融、工商、法律、政治等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所以我们定位 在这方面经济学的人数就定了,事实上芝加哥大学 1/5 的就是经济学。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讲,如果他我们的定义是这样的话,就没有问题。这样经济学原理的课 就更突出。因为它给同学很多非常深刻的印象,教课的过程中我也提出几个问题,我想不仅仅是清华、北大的问题,一个是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出现两种倾向,一个更 多发生在理科生,就是把大学的课程当做高中的课程来念,他们最突出的做法是每次留习题,这是典型的高中考大学时的学生方法。所以每次我很怕学生提这种要 求,甚至有学生说考试之前给我们出一些模拟考试的题,这是很严重的事儿,到了大学主要是思考。我想能考上清华、北大在考试方面都是人精,我们都考不过他 们。第二更多的是文科生,他们是发散式的思维,他们一提到经济学就是文科,他会给你谈我读了这个书里的一段,但是很难做逻辑的分析。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体制问题。现在清华、北大这两个学院在录取的时候,进来是不分专业的,两年后分专业,这个本身跟过去相比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过去你进校之 前选专业,现在是两年之后选专业,在经济学科里面金融和经济两个学科里面选。这个对学生我觉得从我们教育目的来讲,是培养毛坯和成品的问题。事实上给学生 出了很大的难题,很多学生到了第二年,老在里面谈,到底是学金融、会计等等。这个就给学生贴了很大的标签,所以学生总是说我选择金融,在就业上就有了更好 的出路,我觉得这个不是不可以改。

      在各个大学之间有不同的文化,我感觉到清华的学生,典型的工科教育,学生的负担过重,一年级的学生要学十门课,当然十门课并不是都很重,大概有四五门课非 常重,有些课我在我看来可以不学,而且在我看来占了学生大量的时间,比如一年级要学财务会计,据我所知,没有一个美国大学本这门课放在一年级里面学,因为 这样非常影响学生打基础。北大的情况有点儿不同,刚才刘伟也说,很多学生到了大学以后,突然觉得时间非常空,所以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我迥的在培养经济学的本 科生当中,以后做了很大的改进。但是仍然有本科生

     上的文化专业上需要进一步转变。

     主持人周立群:下面的是自由发言和讨论时间。

      陈平:

     我的感觉,梁晶他的同事做的工作,最重要的意义是以民间创新的方式建立了一个中国经济学教育的新的标程,我们知道中国的改革开放很多不是领导设计的,而是 民间创新,然后领导认可。在我的感觉里面,中国经济学应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是如果不克服一些中国文化固有的障碍,中国经济学想要在世界上变成主流经济 学的一部分,对人类经济科学有所贡献,我认为还有很大距离。

      我讲几件非常具体的事情,一件事情我认为中国经济学要成为一个科学,就要实现责任和荣誉的对称。《经济科学译丛》以后的出版,要尽到责任,所以希望每一个 经济学家要非常仔细地把自己的名字挂...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