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竞聘演讲
  • 会议发言
  • 爱国演讲
  • 就职演说
  • 开业开幕
  • 思想学习
  • 征文演讲
  • 经验材料
  • 述职报告
  • 调研报告
  • 工作汇报
  • 年终总结
  • 申报材料
  • 学习体会
  • 企划方案
  • 活动方案
  • 技巧经验
  • 模板范例
  • 思想宣传
  • 经济工作
  • 工作报告
  • 组织人事
  • 反腐倡廉
  • 慰问贺电
  • 先进事迹
  • 思想汇报
  • 入党申请书
  • 党会发言
  • 先进性教育
  • 入团申请书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调查报告
  • 实习报告
  • 和谐社会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作文范文
  • 自我鉴定
  • 讲话稿
  • 自查报告
  • 静宁县脱贫攻坚实施方案

    时间:2020-08-12 11:45:41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静宁县 脱贫 攻坚

     甘肃省静宁县脱贫攻坚实施方案 (2018—2020 年)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央、省市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各项决策部署,有效破解深度贫困问题,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 2020 年全县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厅字〔2017〕41号)和《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的通知》(甘办发〔2017〕68 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一)全县基本情况。静宁县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六盘山片区特困地区、甘肃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总面积219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7 万亩,山旱地占92%。辖24 个乡镇、1 个城市社区管委会、333 个行政村、2319 个村民小组,共有贫困村(含深度贫困村)226 个,其中原安乡、四河镇属于全省 40 个深度贫困乡镇。2016 年底,全县总人口48.75 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4.67万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8.6 万人,贫困发生率 19.27%。2016 年全县生产总值49.4 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36 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62 元。

     (二)脱贫攻坚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委、县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视察甘肃时“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扎实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县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23.46 万人减少到2016 年的8.6 万人,贫困发生率由52.28%下降到19.2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6.1%,比全省平均水平高 2.31 个百分点;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行路、饮水、住房、上学、看病难等问题有效解决,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是全县扶贫开发史上减少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群众增收最快、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

     (三)困难和问题

     一是区域自然条件差。静宁县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海拔1340-2245米,年平均气温8.5℃,降水量454.4毫米,蒸发量1469.2毫米,自然降水利用率低,旱灾、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频发多发。全县水资源总量为 0.66 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 134 立方米,分别占全市、全省、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39.7%、11.45%和 6.5%,属极度贫水地区。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为 6543 吨/平方公里,平均径流模数约为26000 立方米/平方公里。

     二是基础设施欠账多。乡村道路建设标准低、通行能力差,有部分自然村道路尚未硬化。资源型缺水问题突出,还有 3.4 万户14.9 万农村人口(贫困人口9614 户4.0 万人)饮水不稳定,季节性、末梢性缺水问题比较突出。农村危房存量 3231 户,有 742 户

     3181 名贫困群众需易地搬迁。农村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不足,有 35个村卫生室不达标、8个有需求的村未建设幼儿园(班)。

     三是群众增收难度大。静宁县属农业大县、财政穷县,县级财政自给率仅6.86%,低于全国47.54 个百分点。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72 元,是全省的15.6%,全国的4.1%。果品产业南北发展不均衡,草畜产业效益发挥不够,中长期技能型劳务输转较少,群众增收主要依靠间歇性的低端务工和传统的种植养殖,群众增收渠道狭窄。现有合作组织规模小、能力弱、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链条短,产业集约化发展水平较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滞后。

     四是脱贫工作任务重。全县共有深度贫困村159 个,剩余贫困人口8.6 万人,主要集中在干旱山塬区,这些村基础条件差、经济发展缓慢、脱贫退出缺项较多、配套基础设施成本高,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贫困人口中缺资金的 34653 人占 40.26%,缺技术的20717 人占 24.07%,因病致贫的 11075 人占 12.87%,因学致贫的7482 人占8.69%,因残致贫的3875 人占4.5%,致贫原因复杂,脱贫难度大。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视察甘肃“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坚持专项扶贫、

     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用精细、精确、精微的“绣花功夫”,以推进深度贫困乡村脱贫攻坚为主线,以提高深度贫困群体发展能力为关键,以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突出制约问题为重点,以重大扶贫工程和到村到户帮扶措施为抓手,以补短板强弱项为突破,以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为保证,聚焦深度贫困乡村,瞄准特殊困难群体,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突出短板和明显弱项,集中资金、集中资源、集中精力,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资金,解决好有限的问题、完成有限的目标,确保到 2019 年实现整县脱贫摘帽,到 2020 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同全市全省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聚焦精准,处理好到村到户和区域发展的关系。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因户施策的刀刃上,优先解决贫困户稳定增收和“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有余力再适当解决村及村以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问题。贯彻精准理念,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把扶贫资源和项目精准落实到村到户到人,采取超常规措施,大力开展精细精确精微的“绣花式”扶贫,切实提高攻坚举措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二是坚持长短结合,处理好如期脱贫和长期致富的关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处理好如期脱贫和长期逐步致富的关系,当前优先安排和扶持中短期能较快见效的产业脱贫项目,确保完成脱贫攻坚目标;同时立足长远,适当兼顾

     中长期打基础、能持续增收致富的发展项目。

     三是坚持点面结合,处理好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分清轻重缓急,区别主次先后,既下点穴的功夫,集中突破重点难点,补齐因病因学因残因灾致贫返贫、饮水安全保障程度低和住房不安全等短板,坚决防止缩小版的“大水漫灌”,又统筹兼顾、瞻前顾后,跟进解决面上共性问题。

     四是坚持内外结合,处理好政策扶持和自我发展的关系。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加大帮扶力度和政策项目资金倾斜力度的同时,挖掘县级财政和部门资源潜力,全力以赴支持脱贫攻坚。在加大外部政策、项目、资金扶持的同时,更加注重扶志、扶智,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克服等靠要思想,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以改革创新的思维推动扶贫开发,结合农村“三变”改革,创新扶贫组织形式,构建利益联结机制,盘活资源资产,激活发展要素,最大程度增加贫困群众改革红利。

     (三)脱贫目标

     1. 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到 2020 年,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稳定增收渠道,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当年省定退出验收标准,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其中2017 年减贫2.58 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3.98%;2018年计划减贫2.41 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8.38%;2019 年计划减贫2.66 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21%;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2. 贫困村退出。到 2019 年,所有贫困村达到退出验收标准。

     在2015-2017 年已退出13 个贫困村的基础上,2018 年退出12 个,2019 年退出201 个。

     3. 贫困县摘帽。到 2019 年,达到摘帽退出的 7 项验收指标,实现脱贫摘帽。到 2020 年,现行标准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三、重点任务

     (一)产业扶贫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运作、农户参与”的思路,坚持“政策驱动、龙头带动、能人引领、组团经营”的模式,推行“行政部门+乡镇产业办公室+村两委班子”行政管理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市场运作的“双轨”运行机制,建基地、扶龙头、育品牌、促改革,大力扶持发展果品、肉牛等优势主导产业和旱作农业、设施蔬菜、乡村旅游、光伏电商等区域性特色产业,确保每个贫困户至少有1 项稳定增收产业,实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1.。

     全面提升做强果品主导产业。按照深度贫困乡村适宜区全覆盖的要求,统筹社会帮扶资金、东西扶贫协作帮扶资金和扶贫专项资金,加快优质苹果大苗繁育,为贫困户免费提供三年生优质大苗,并给予地膜、有机肥等物化补助,扩大果园新植规模。深入实施“果品质量提升年”活动,完善技术服务网络,强化果农技术培训,全面推广应用果园标准化管理新技术,加快贫困群众现有果园提质增效,提升果品产业效益。创新产业发展方式,加大财政支持,整合

     项目资金,强化金融扶持,建办静宁县林果业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培育壮大贫困村苹果产销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行“果品产销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生产经营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与贫困户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集约化经营,全力促进果品产业转型升级。到 2019 年,全县果园面积稳定在 100 万亩以上,挂果园面积达到 68 万亩,其中贫困户挂果园面积达到 6 万亩,人均果品收入达到 5000 元以上,果品产业带动脱贫3477 户1.5 万人。

     专栏1

     果品产业发展 1.贫困村果树经济林建设。统筹整合扶贫专项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2250万元,建成优质苗木繁育基地2000亩,为雷大、甘沟、深沟、细巷、四河等22乡镇114个贫困村8646户贫困户提供三年生优质大苗,新建果园4.5万亩,每亩按照1000元的标准补助大苗、生物肥、地膜等,其中苗木补助400元、生物肥500元、地膜100元,受益贫困人口3.8万人。2018年新植2.4万亩、2019年新植2.1万亩,实现适宜区贫困村果品产业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果园面积达到2.6亩。

     2.贫困村果园提质增效。对雷大、甘沟、深沟、细巷、四河、原安等21 乡镇187 个贫困村6135 户贫困户13.8万亩挂果园落实树形修剪、病虫害综合防控、增施生物有机肥等标准化管理提质增效技术,每亩给予550 元物化补助,亩均增加产量500 斤、收入1000 元,受益贫困人口2.5 万人。其中2018 年补助8.48万亩、2019年补助5.31万亩。

     3.果品专业合作社扶持。在雷大、甘沟、深沟、细巷、四河、原安等21乡镇97个贫困村,按照“统一标准、联合生产、统一营销、互助发展、合作共赢”的模式,规范发展果品专业合作社97个,对每个合作社给予20万元补助,通过“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将补助资金折股量化到贫困户,开展农村“三变”改革,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4.世行六期项目果品专业合作社扶持。在红寺、细巷、界石铺、司桥、古城等5乡镇10个贫困村扶持发展果品专业合作社10个,健全特色产业发展服务体系,形成综合产业链发展模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市场竞争、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受益贫困人口0.5万人。

     5.果农技术提升培训。每年对雷大、甘沟、深沟、细巷、四河、原安等21乡镇187个贫困村7000名贫困劳动力开展果园标准化管理实用技术培训,确保每个贫困户家庭至少有1名果园管理技术“明白人”,受益贫困人口2.1万人。

     资金筹措:计划总投入19550 万元,其中财政性投入16864 万

     元(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5064 万元,未纳入统筹整合但用于脱贫攻坚的部门计划可落实资金600万元,市级财政投入1200万元),金融资金1686 万元,帮扶资金1000 万元。分年度实施计划:2018年11458 万元,2019 年6757 万元,2020 年1335 万元。

     责任部门:县林业局负责政策支持及业务指导,各乡镇负责政策及项目落实。

     2. 强力推进草畜产业发展。采取“补助建棚、贷款养牛、良种补贴”的扶持政策,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主要对象,大力实施“万头养牛乡、千头养牛村、百头养牛社、十头养牛户”的“万千百十”工程,强化养牛技术培训,健全完善防疫体系,加强基础母牛保护,加快扩张养牛规模,将牛产业打造成西北部贫困片带群众脱贫致富的“首位产业”。引导贫困户种植饲草玉米、甜高粱和紫花苜蓿等优质饲草,加大秸秆青贮转化利用,为牛产业发展提供饲草保障。建办静宁县农业产业扶贫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构建“国有平台公司+龙头企业+养殖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产业扶贫经营模式,采取扶持壮大一批、培育新建一批、招商引进一批“三个一批”措施,培育壮大肉牛繁育、饲草生产、加工营销等龙头企业,扶持发展养牛专业合作组织,鼓励有意愿养牛的贫困户与龙头企业、合作社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增加贫困户养殖收入,通过养牛产业带动脱贫2671 户1.2 万人。

     专栏2

     草畜产业发展

     1.贫困户暖棚建设。按照每座暖棚补助4000 元的标准,扶持西北部原安、灵芝、界石铺等15 乡镇129个贫困村有需求意愿的3000户贫困户,新建标准化暖棚3000座,受益贫困人口1.2万人。

     2.贫困户基础母牛补贴。按照每头基础母牛每年补助500元,对9500户贫困户养殖的基础母牛给予补贴,其中2018年、2019年、2020年分别补贴3万头、4万头、5万头,并全部进行建档立卡。

     3.贫困户新增基础母牛奖励补助。对2017年底饲养基础母牛在3头以下、有意愿依靠养牛产业增收致富且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新增基础母牛奖励补助。通过审核验收、建档立卡后,对新增基础母牛按照每头补助2000元(现有基础母牛与3头基础母牛差额),每户最多补助不超过3头,受益贫困人口2.4万人。

     4.贫困户饲草种植。每亩补贴50元的籽种,扶持原安、灵芝、界石铺等10个乡镇109个贫困村6300户贫困户,每年种植苜蓿(红豆草)10000 亩、饲草玉米 30000 亩,保障全县饲草供应,受益贫困人口2.52万人。

     5.贫困户肉牛养殖培训。每年对西北部原安、灵芝、界石铺等15 个乡镇129 个贫困村3000 户贫困户开展肉牛养殖技术培训,提高贫困群众肉牛养殖水平,累计培训养殖户9000人次,受益贫困人口3.2万人。

     6.肉牛品种改良。完善乡村肉牛冻配改良站点建设,每年完成西北部原安、灵芝、界石铺等15乡镇129个贫困村9500户贫困户肉牛冻配改良1.06万头,推进肉牛良种化程度,受益贫困人口3.8万人。在原安、灵芝、红寺、司桥、三合、曹务等15 乡镇57 个贫困村各建成1 处动物防疫服务示范点,配备必要的防疫器具和药品,加强畜牧养殖疫病防控,确保畜牧业生产安全。

     7.养牛专业合作社扶持。采取“国有平台公司+龙头企业+养殖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经营模式,依托农业产业扶贫投资有限公司,利用金融资金投资2250万元,建成优良基础母牛繁育基地。在原安、灵芝、四河等15乡镇129个贫困村组建养牛专业合作社,每个合作社给予20万元补助,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模式,扶持建办养牛小区 68 个,并将补助资金折股量化到贫困户,贫困户按比例获得分红,受益贫困人口3.8万人。

     资金筹措:计划总投入 15025.81 万元,其中财政性投入12375.81 万元(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 10672 元,市级财政投入1703.81 万元),金融资金 2250 万元,帮扶资金 400 万元。分年度实施计划:2018 年 7961.93 万元,2019 年 3631.93 万元,2020年3431.95 万元。

     责任部门:县农牧局、畜牧局负责政策支持及业务指导,相关乡镇、养殖户负责政策及项目落实。

     3. 稳步发展旱作农业。按照“优化品种、主攻单产、提高总产”的思路,配套良种良法,为贫困户免费提供一定的种子、地膜、化肥等农资,每年推广旱作农业86 万亩,其中在贫困村推广24 万亩以上(全膜双垄沟播玉米10 万亩、全膜马铃薯14 万亩);按照“改造提升、拓展延伸、辐射带动”的发展思路,以高原夏菜为主导,设施蔬菜为补充,引导贫困群众围绕市场需求,适度发展蔬菜生产,多渠道增加贫困户收入。

     专栏3

     旱作农业 1.双垄沟播玉米种植。每年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41万亩,其中在226个贫困村24242户贫困户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10万亩以上,每亩给予2公斤地膜补助,受益贫困人口10.59万人。

     2.全膜马铃薯种植。每年推广全膜马铃薯45万亩,其中在226个贫困村24242户贫困户推广全膜双垄沟播马铃薯14万亩以上,每亩给予2公斤地膜补助,受益贫困人口10.57万人。

     3.农作物种子补助。每年对贫困户幼园套种的大豆、蚕豆、大蒜等经济作物,每亩按照 100 元的籽种补助标准给予补贴,套种面积3万亩,提高幼园前期收益。

     资金筹措:计划总投入7608 万元,其中财政性投入7608 万元(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7608 万元)。分年度实施计划:2018 年2536 万元,2019 年2536 万元,2020 年2536 万元。

     责任部门:县农牧局、农机局、扶贫办负责政策支持及业务指导,相关乡镇负责政策及项目落实。

     4.。

     深入推进电子商务产业。扎实推进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建设,以县级电子商务管理平台、公共服务中心、运营中心和产业孵化园、冷链物流园为载体,建成农村电子商务县乡村三级体系、电子商务人才培训体系、农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农产品电子商务供应链体系,试点推行农村“三变+电商”发展模式,

     培育壮大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推动贫困群众就业创业,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提高贫困群众致富能力。到 2020 年实现“三有一能”目标,全县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长30%以上。

     专栏4

     电商扶贫 1.在原安程义、四河花沟岔等19乡镇100个贫困村新建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400户1200名贫困群众通过发展电商增收。

     2.支持400名建档立卡贫困青年、72名贫困未就业大学生承担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和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的运营。

     :

     资金筹措:计划总投入200 万元,其中财政性投入200 万元(虽未纳入统筹整合范围但用于脱贫攻坚的部门计划可落实资金 200万元)。分年度实施计划:2019 年100 万元,2020 年 100 万元。

     责任部门:县工信局负责政策支持及业务指导,相关乡镇负责政策及项目落实。

     5. 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深度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科学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建立乡村旅游扶贫工程重点村名录。推动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融合发展,积极开发生态观光、休闲采摘、民俗体验、养生度假等新业态,到 2020 年建成界石铺崔岔、灵芝尹岔、余湾阴洼3 个旅游扶贫试点村,发展农家乐30 户,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专栏5

     旅游扶贫 建立乡村旅游扶贫工程重点村名录,到2020年建成界石铺崔岔、灵芝尹岔、余湾阴洼村3个旅游扶贫试点村,农家乐30户。

     :

     资金筹措:计划总投入300 万元,其中财政性投入300 万元(虽未纳入统筹整合范围但用于脱贫攻坚的部门计划可落实资金 300万元)。分年度实施计划:2018 年 100 万元,2019 年 100 万元,

     2020 年100 万元。

     责任部门:县旅游局负责政策支持及业务指导,相关乡镇负责政策及项目落实。

     6. 积极推进光伏扶贫。以发展农村新能源,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目标,在雷大、灵芝、红寺、原安、细巷、四河等 6 乡镇 16 个村建设村级电站12 个,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343 户1473 人,按照每户3KW 规模建设,电站总容量1.029MW。村级电站项目发电收益按村集体、贫困户协商,除补贴贫困户的资金外,剩余资金由村集体安排用于村内公益性设施建设。

     专栏6

     光伏扶贫 在雷大、灵芝、红寺、原安、细巷、四河等6乡镇16村建设村级电站12个,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343户1473人,户均投资2.4万元。

     资金筹措:计划总投入823.3 万元,其中财政性投入343 万元(虽未纳入统筹整合范围但用于脱贫攻坚的部门计划可落实资金343 万元),帮扶资金480.2 万元。分年度实施计划:2018年468万元,2019 年355.2 万元。

     责任部门:县发改局、扶贫办负责政策支持及业务指导,相关乡镇负责政策及项目落实。

     7.。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优先在深度贫困村实施土地整理项目,新增土地作为村集体土地进行租赁或入股,获取集体收益。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适度规模、平等自愿”的原则,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改革,推行“三变+苹果产业”“三变+肉牛养殖”“三变+乡村旅游”等模式,将

     村集体资源性资产经营权和可经营性资产使用权以及村级扶贫互助资金、省级返还党费,通过合同或协议的方式投资入股到农业、林业、供销、农机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盘活村级资源资产,多途径增加村集体收入。

     专栏7

     村级集体经济 1.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在全县226个贫困村每村投资50万元,支持村上建办经济实体,推进“三变”改革,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辐射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受益贫困人口10.48万人。

     2.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每年遴选 4 个助推产业贡献较大、帮助贫困村户脱贫成效显著的合作社,争取创建国家、省级合作社示范社,其中国家级合作社每年扶持20 万元,省级合作社每年扶持10 万元,用于合作社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资金筹措:计划总投入11450 万元,其中财政性投入11450 万元(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1390 万元,虽未纳入统筹整合范围但用于脱贫攻坚的部门计划可落实资金60 万元)。分年度实施计划:2018 年3400 万元,2019年8000 万元,2020 年50 万元。

     责任部门:县农牧局负责政策支持及业务指导,各乡镇负责政策及项目落实。

     8. 加强扶贫小额信贷支持。对有意愿扩大种养规模、依靠产业脱贫致富、且有贷款需求,特别是 2014 年已脱贫未享受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和新识别纳入建档立卡的贫困农户,落实以精准扶贫专项贷款为主的扶贫小额信贷支持。继续督促落实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在产业扶贫中的作用,积极帮助并引导农户将贷款用于增收产业发展,为贫困群众富民增收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专栏8

     扶贫小额信贷

     资金筹措:计划总投入3985 万元,其中金融资金3985 万元。分年度实施计划:2018 年3985 万元。

     责任部门:县财政局负责政策支持及业务指导,各乡镇负责政策及项目落实。

     (二)就业扶贫。认真落实“四个一”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要求,以全县贫困户劳动力资源数据库为基础,围绕市场需求和群众意愿,创新培训机制,优化培训方式,实现贫困家庭有培训需求的劳动力技能培训全覆盖,着力提升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技能和产业发展能力,扩大劳务输转规模,稳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1 1 )强化劳动力技能培训。围绕贫困劳动力培训意愿和务工需求,采取按需订单培训、个性化培训等模式,加大订单、定岗、定向培训力度,重点开展建筑施工、家政服务、电子技术等技能培训,着力提高贫困劳动力竞争能力,促进外出务工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有效增加务工收入。

     专栏9

     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

     2018-2020年,开展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中有培训需求劳动力技能培训1.82万人,其中就业技能培训1.5万人、创业培训0.15万人、“两后生”培训0.17万人。①2018年开展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8000 人,其中就业技能培训6700 人、创业培训600 人、“两后生”培训700 人;②2019 年开展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7800 人,其中就业技能培训6500 人、创业培训600 人、“两后生”培训700 人;③2020年开展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2400人,其中就业技能培训1800人、创业培训300人、“两后生”培训300人。

     (2 2 )

     强化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围绕全县果品、畜牧等优势贫困户精准扶贫专:

     项贷款:对有意愿扩大种养规模、依靠产业脱贫致富、且有贷款需求,特别是2014年已脱贫未享受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和新识别纳入建档立卡的贫困农户,落实以精准扶贫专项贷款为主的扶贫小额信贷支持,为贫困群众富民增收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受益贫困人口797户0.35万人。

     产业,根据贫困户产业发展,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基地培训与现场培训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灵活设置培训地点,精准安排实用技术培训,确保每个贫困户至少有1 名劳动力掌握1-2 项农业实用技术。

     专栏10

     贫困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

     2018-2020 年,每年开展贫困劳动力中有培训需求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 1 万人次,累计培训 3 万人次,其中苹果产业相关培训2.1万人次,畜牧养殖相关培训0.9万人次。

     (3 3 )积极开发乡村振兴公益性专岗。为切实解决部分贫困劳动力就业难题,采取政府出资的方式,开发公益性专岗,主要用于乡村道路维护、乡村保洁绿化、乡村水电保障、农村养老服务、村级就业社保协管等公共服务工作,实现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从根本上增加贫困家庭收入。

     专栏11

      乡村振兴公益性专岗 2018-2020年,在全县159个深度贫困村开发乡村振兴公益性专岗954个,其中省级通过中央转移支付和省上配套的就业补助资金每村开发 3 个岗位,县上通过自筹经费每村开发 3 个岗位,每个岗位安排1人,每人每月补助500元,聘期3年。

     (4 4 )全力扩大劳务输转。按照每个乡镇至少建立一处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基地、一处有规模的劳务就近输转基地和一处有实力的劳务就地就业基地的要求,深化与天津市武清区及其他省内外发达地区的劳务合作,加强劳务基地建设。到2020 年,全县30 人以上的劳务基地达到50 个,100 人以上的劳务基地达到10 个;每村至少有1 名劳务经纪人或劳务带头人,全县劳务带头人和劳务经纪人达到400 人以上,劳务中介机构达到3 个。加快推进县内“北劳南移”,促进北部乡镇贫困劳动力向南部乡镇流动转移。加大县内

     企业吸纳就业力度,引导扶持贫困户劳动力在纸箱包装、建筑建材、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行业实现就地转移就业。充分发挥劳务工作站的职能作用,采取政府搭桥、签订协议、企业订单、中介参与等办法,实现劳务输出地与输入地、输出工种与发达地区需求的全面对接,全力扩大有组织劳务输转,切实增加贫困群众的务工收入。到 2020 年,全县累计输转贫困户劳动力 2.6 万人次,创劳务收入4.66 亿元,人均劳务收入由2017 年的1.7 万元增加到2 万元,依靠劳务输转带动脱贫4026 户1.6 万人。

     专栏12

     贫困劳动力劳务输转

     2018-2020 年,全县输转贫困人口劳动力达到2.6 万人次(其中向东西部协作帮扶城市输转300 人次),创劳务收入4.66亿元以上;全县30人以上的劳务基地达到50个,100人以上的劳务基地达到10个,劳务带头人和劳务经纪人达到400人以上,劳务中介机构达到3个。其中,2018年输转1.5万人次,创劳务收入2.55亿元;2019年输转0.9万人次,创劳务收入1.71亿元;2020年输转0.2万人次,创劳务收入0.4亿元。

      资金筹措:计划总投入4766.7 万元,其中财政性投入4766.7万元(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 1905 万元,虽未纳入统筹整合范围但用于脱贫攻坚的部门计划可落实资金 1988.1 万元,县级财政投入873.6 万元)。分年度实施计划:2018 年1722.4 万元,2019 年1710.4 万元,2020 年1333.9 万元。

     责任部门:县人社局、扶贫办、林业局、畜牧局负责政策支持及业务指导,各乡镇负责政策及项目落实。

     (三)教育扶贫。按照定点、定向原则,对接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薄弱学校和建档立卡贫困户,落实多元扶持资助措施,统筹配置教育资源,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

     质量,确保每一名贫困家庭孩子“有学上”“上好学”“不掉队” “有本领”,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1. 支持措施

     (1)狠抓义务教育,不让一个贫困家庭孩子辍学。办好必要的乡村小学、教学点和寄宿制学校,让贫困家庭学生能够就近入学接受优质教育,满足高年级义务教育学生寄宿需求。落实控辍保学目标责任制、行政督促复学机制和联控联保机制,监测好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适龄学生就学情况。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惠民政策。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水平,义务教育巩固率逐年提升,力争 2020 年达到 97%以上,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适龄学生无一人辍学。

     (2)改善办学条件,夯实义务教育办学基础。持续改善寄宿生学习、生活环境和师生出行条件,不断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纵深推进区域联盟教研管理改革,缩小城乡校际差距,提升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为贫困家庭学生接受优质教育创造条件,让贫困家庭学生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3)推进学前教育,解放贫困家庭劳动力。通过依托义务教育学校修建、发动民间力量修建、统筹利用村级服务中心等途径,在有需求的贫困村新建、改扩建幼儿园(班),配备幼儿教师、教具和必要的设施设备,使贫困家庭适龄幼儿能够就近入园,让贫困家庭劳动力投入更多精力从事生产劳动。

     (4)发展职业教育,提升贫困人口脱贫能力。紧密结合苹果、

     建筑、养殖等富民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优化县职教中心专业设置,改善实训条件,提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能力。优先对贫困家庭中职学生实施订单式、学徒制培养和安排实习、推荐就业,带动家庭脱贫致富。优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让更多贫困家庭子女和劳动力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使每个贫困家庭有1 名“科技明白人”,实现“培训1 人、就业1 人、脱贫1户”的目标。实施职业教育办学能力改善和培训能力提升计划,购置建筑工程施工、数控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果蔬花卉生产技术等专业实习实训设备,进一步提高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职学生劳动技能和就业能力。

     (5)建好教师队伍,全面加强教育人才支持。加大教师补充力度,通过签约引进、省选“三支”、县选“四支”“特岗计划”和政策性安置等多种途径补充教师350 人。加强教师培训培养,依托“国培-省培-市培-县培-校培”五级培训网络体系,完成全县教师每五年一周期不少于360 学分的全员培训,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 18000 人次。继续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和省市相关配套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在职称晋升、评优选先等方面加大向农村中小学教师倾斜力度,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工作。加大交流任教力度,每年有针对性的选派100 名优秀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开展“送教下乡”等交流活动,选派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作风扎实、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城区中小学管理人员到农村学校挂职锻炼,充分发挥好参与者、策划

     者和指导者的作用。

     2. 重点项目

     专栏13

     教育扶贫 1.幼儿园建设。依托农村中小学校舍,建成四河涧沟、红寺魏沟等8所幼儿园。

     2.“全面改薄”建设。新建改建中小学校舍3.5万平方米,配套部分学校围墙、运动场等附属设施建设,配备教育教学及生活设施设备,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建农村寄宿制学校,满足学生寄宿需求,降低家庭教育成本,解放农村劳动力。

     3.职业教育办学能力改善和培训能力提升。为平凉机电工程学校购置建筑工程施工、数控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果蔬花卉生产技术等专业实习实训设备,进一步提高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职学生劳动技能和就业能力。

     4.星光助学基金。依托中国银河帮扶资金,设立星光助学基金,每年对1250名贫困户大学生按照2000元/人的标准进行资助。

     3. 资金筹措:计划总投入8848 万元,其中财政性投入8098 万元(虽未纳入统筹整合范围但用于脱贫攻坚的部门计划可落实资金7527 万元,县级财政投入 571 万元),帮扶资金 750 万元。分年度实施计划:2018 年 8348 万元,2019 年 250 万元,2020 年 250万元。

     责任部门:县教育局负责政策支持及业务指导,相关乡镇、学校负责政策及项目落实。

     (四)健康扶贫

     到 2020 年,全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贫困人口大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个人就医费用负担大幅减轻。县乡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可及性有效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促进工作全面加强,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贫困人口实现有病能就医,就医有保障,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1. 支持措施

     (1)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或改扩建不达标的村卫生室,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方便群众就医。通过社会帮扶、慈善捐助等途径,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配备常规医疗设备,村卫生室具备卫生急救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乡镇卫生院能够诊疗 80 种以上疾病,90%以上的病人在县域内就诊,真正实现小病在乡村、大病不出县。

     (2)加强医疗服务团队能力建设。紧抓技术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三个环节,切实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每年引进检验、麻醉等紧缺人才 20 名以上,选派进修专业技术人员 80 名,并完成34 名执业助理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加强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培养,2018 年平均每个乡镇卫生院配备 3 名全科医生,2020 年达到 5 名以上。通过返聘、招聘和培训等方式,使所有村医具备乡村医生执业资格。选派卫生系统优秀干部、专家到深度贫困乡镇卫生院挂职,每年下派100 名县级医院住院医师到贫困乡村医疗机构开展多点执业,组织上级支援我县的有关医疗专家、县乡医务人员、村医等为成员的健康服务团队,对患有重特大疾病的贫困患者不定期上门开展进户义诊、咨询随访,及时组织开展诊疗救治服务。

     (3)加强健康扶贫保障机制建设。实施健康扶贫“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对患有省列 50 种重大疾病的贫困人口,分病种、分批次集中开展救治。在 2017 年底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所有贫困人口的基础上,继续按照“4+1”模式,对慢病患者上门提供公

     共卫生、健康咨询和中医干预等服务,取消门诊慢特病大病保险年内最高报销5 万元限制,上不封顶。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保率达到95%以上,其中农村贫困人口参保率达到100%,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支付范围内医疗费用报销比例统一提高 5 个百分点,继续落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报销提高5 个百分点和大病保险降低起付线报销、二次报销优惠政策。贫困人口不合规医疗费用控制为零,个人自付合规医疗费用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报销后,年累计超过3000 元以上部分,由民政部门通过医疗救助兜底解决,不再分比例报销。全面落实“先诊疗、后付费”和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大病保险再报销、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患者住院时免交押金,出院时只缴纳个人自付部分。县乡医疗机构为贫困人口和计生特困家庭开通绿色就医通道。继续实行贫困乡村新生儿疾病免费筛查、妇女乳腺癌和宫颈癌免费检查、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2. 重点项目

     专栏14

     健康扶贫 贫困村卫生室改扩建。对2009 年之后未列建且不达标的界石铺镇联盟、井沟等35 个贫困村卫生室进行改扩建,总投资350万元。

     :

     资金筹措:计划总投入350 万元,其中财政性投入350 万元(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 350 万元)。分年度实施计划:2018 年 110万元,2019 年240 万元。

     责任部门:县卫计局、人社局、民政局负责政策支持及业务指导,各乡镇负责政策及项目落实。

     (五)住房安全

     按照“住房安全有保障”的要求,严格落实补助政策,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2018 年底基本消除 C 级危房,2019 年做好扫尾工作。

     1. 支持措施

     (1)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积极协调对口帮扶和社会捐赠资金,按照《农村危房改造最低建设要求》确定的标准,下决心解决农村住房安全问题。

     (2)通过财政补助、帮扶捐赠、村民互助建房和推广维修加固等低成本改造方式,降低建房成本,确保贫困群众不因建房而返贫。

     (3)鼓励通过统建农村幸福大院、修缮加固现有闲置公房、置换或长期租赁村内闲置农房等方式,兜底解决自筹资金困难和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的住房安全问题。

     2. 重点项目

     专栏15

     安居扶贫 2018年改造农村C级危房3231户,涉及23乡镇290个行政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09户,非建档立卡贫困户221户,其他农户1801户。对1095户D级危房落实每户1.15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补助。23乡镇167个行政村1000户特困危房户每户给予2万元补助,兜底解决贫困户住房安全问题。

     :

     资金筹措:计划总投入7920.25万元,其中财政性投入7920.25万元(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5677.25 万元,未纳入统筹整合范围但用于脱贫攻坚的部门计划可落实资金 1342.5 万元,县级财政投入900.5 万元)。分年度实施计划:2018 年7920.25 万元。

     责任部门:县住建局负责政策支持及业务指导,相关乡镇负责政策及项目落实。

     (六)易地扶贫搬迁

     2018 年,对742户3181 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根据不同的安置方式,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通过发展种养业、庭院经济等特色农牧业,乡村旅游、特色手工业等二、三产业以及资产收益扶贫,确保搬迁群众到2020 年实现稳定脱贫。

     1. 支持措施

     (1)坚持规划引领。坚持以“十三五”规划为引领,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科学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切实增强方案的指导性和操作性,并严格按计划组织实施,维护项目计划的严肃性。

     (2)创新安置模式。坚持整体搬迁为主,因地制宜选择搬迁安置模式。积极探索采取就近集中、村内插花、乡村旅游、城镇建设、集中供养、自行安置、商品房安置等搬迁安置方式,实现灵活搬迁。按照住宅面积红线控制要求,统一规划,设计多种面积和形式的住宅建设方案,供搬迁群众自愿选择,降低项目成本,提高建设效益。

     (3)落实支持政策。全面落实易地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央预算内资金补助人均8000 元,地方政府债券人均9740 元,专项建设基金人均 5000 元,政策性、开发性银行贷款人均不超过 3.5 万元的补助政策,着力解决贫困群众搬迁资金短缺问题。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住房建设面积严格控制在 25 平方米以内,自筹资金人均

     不超过2500 元标准,防止贫困户因搬迁负债影响脱贫。

     (4)强化产业跟进。坚持“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的原则,把富民增收产业跟进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重中之重,因户施策、量体裁衣、精准帮扶贫困户发展果品、养殖、旱作农业、光伏扶贫、劳务输出等富民产业,力争每个贫困户都有稳定的增收渠道,产业收入占到贫困户可支配收入的45%以上,带动贫困户收入较快增长。

     (5)严格项目管理。严格执行《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全面推行“规划、机构、对象、产业、计划、进度”六上墙的挂图作战模式,对实施主体、搬迁对象、补助标准、资金来源、建设工期、项目标准以及产业配套等,制作项目标示牌进行公告公示,接受社会监督,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2. 重点项目

     专栏16

     易地搬迁 在原安哈拉、四河大庄坪等16乡镇83村建设集中安置点32个,搬迁建档立卡贫困群众742户3181人,其中集中安置493户2143人,插花安置249户1038人。根据不同的安置方式,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建办养殖小区24处,发展果园4710亩、旱作农业852亩、马铃薯2059亩,确保搬迁群众到2020年实现稳定脱贫。

     :

     资金筹措:计划总投入19097.1 万元,其中财政性投入5643.1万元(虽未纳入统筹整合范围但用于脱贫攻坚的部门计划可落实资金5643.1 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2544.8 万元,省级地方债券资金 3098.3 万元),金融资金 12724 万元,自筹资金 730 万元。分年度实施计划:2018 年13368 万元,2019 年5729.1 万元。

     责任部门:县发改局负责政策支持及业务指导,相关乡镇负责

     政策及项目落实。

     (七)生态扶贫

     1. 支持措施

     联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造林补贴、天然林保护、生态护林员等重点生态工程,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进一步向贫困乡村倾斜。对接落实国家支持政策,推进非基本农田范围内的 25 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每亩给予现金补助 1200 元、种苗补助 400 元。加大生态护林员选聘力度,引导鼓励贫困户参与生态造林,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受益水平。到 2020 年,全县共新增造林面积 19.17 万亩。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采取 25 度以下坡耕地整治、生态修复等措施,推进贫困乡村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2. 重点项目

     专栏17

     生态扶贫 1.新一轮退耕还林。在界石铺、八里、城川等24 乡镇127 个贫困村三年累计实施退耕还林6.91 万亩。

     2.银河生态公益林建设。完成平定高速沿线界石铺、三合、灵芝、八里、城关、司桥 6 乡镇面山生态公益林建设2万亩,受益贫困人口1.5万人。

     3.生态护林员选聘。每年在全县24乡镇333个行政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选聘生态护林员552名,每人每年补助8000元。

     4.高标准农田和土地整理。在深沟、原安、灵芝、红寺、细巷、界石铺等6乡镇15村完成土地整理5.53万亩,并配套田间道路和林网建设等,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5.静宁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原安张营、民寨、坷老、关音、程义、塬头 6 个贫困村实施高标准农田2.85 万亩:其中梯田建设1.65 万亩,营造防护林0.2 万亩,新修田间道路187 公里,埋设过水桥涵840米。

     6.村内小型水利设施。在四河田堡、四河,威戎贾马、八里靳坪3 乡镇4 个贫困村修建村内小型水利设施4处,改善水利基础条件。

     资金筹措:计划总投入24358 万元,其中财政性投入22212 万元(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 4480 万元,虽未纳入统筹整合范围但用于脱贫攻坚的部门计划可落实资金17732 万元),帮扶资金2000万元,自筹资金146 万元。分年度实施计划:2018 年9149.6 万元,2019 年8687.6 万元,2020 年6520.8 万元。

     责任部门:县林业局、国土局、财政局负责政策支持及业务指导,相关乡镇负责政策及项目落实。

     (八)兜底保障

     以2017 年12 月底实保人数为基础,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对象(包括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对象)5126 户 16405 人、农村特困救助供养人员 1289 户 1353 人,共计 6415 户 17758 人,在严格动态管理的前提下,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

     1. 支持措施

     (1)全面运用农村低保家庭困难状况评估指标体系、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等手段,准确认定兜底保障对象。农村低保动态调整时,应把因病、因残等丧失劳动能力而导致返贫家庭作为重点,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不错保漏保一户一人。

     (2)在2017 年农村低保标准每人每年3500 元的基础上,2018—2020 年参照全省确定的脱贫退出验收标准逐年提高农村低保标

     准,按照保主保重原则逐年提高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对象补助水平,确保其实现收入上的“政策性脱贫”。

     (3)对农村低保家庭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和重病患者等重点救助对象,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救助水平,确保其基本生活不出问题。

     (4)在2017 年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每人每年分散供养4855 元、集中供养6020 元的基础上,2018—2020年根据特困人员基本生活需求和照料护理需求,逐年提高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

     (5)对16 周岁以上有长期照料护理需求的贫困重度残疾人,符合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条件的,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

     (6)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对象、特困救助供养人员、孤儿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全额资助,对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对象、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定额资助。

     (7)对农村低保对象、特困救助供养人员诊疗发生的政策范围内的医疗费用,按照“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大病保险再报销+医疗救助”的路径进行报销和救助,医疗救助标准在全省统一的指导标准基础上提高3—5个百分点。

     (8)在省上确定的50 种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病种的基础上,结合易发多发等特点的地方病种,适当扩大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病

     种范围。

     (9)全面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困难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纳入残疾人两项补贴范围,做到应补尽补、不漏一人。

     2. 资金筹措: :除中央和省级补助外,市县按政策规定承担的配套资金应列尽列、应支尽支。

     责任部门:县民政局牵头负责。

     (九)贫困村整体提升工程

     1. 村组道路。组织实施自然村通硬化路工程,到 2020 年基本实现常住人口在 50 户以上具备条件的自然村通硬化路。优化通村硬化路路线走向,尽可能串联带通更多自然村。加快推进贫困村村内巷道和入户道路硬化,解决贫困村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和...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