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范文大全
  • 古典文学
  • 职场知识
  • 中国文学
  • 公文书信
  • 外国名著
  • 寓言童话
  • 百家讲坛
  • 散文/诗歌
  • 美文欣赏
  • 礼仪知识
  • 民俗风情
  • 谜语大全
  • 名言警句
  • 《〈庄子〉故事两则》知识讲解

    时间:2020-12-07 15:04:09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庄子 讲解 两则

     《〈庄子〉故事两则》知识讲解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庄子(约前 369—前 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与惠施为同学、挚友,曾南游楚越,探访古风,率性认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楚威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退隐江湖,以编草鞋为生,寓言传道,著书十余万言。《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庄子所处的时代正当极其动乱的战国之世的中期,是战争最为频繁而统治者又最为骄横的时代。思想界中,儒、墨二家各行其是,又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使人莫知所从。庄子的家乡宋国是一个腐朽的君主制国家,庄子的大半生处于宋王偃时期,宋王偃是战国有名的暴君,荒淫无道,残杀成性,后来齐国联合魏、楚二国攻杀了宋王偃,灭亡了宋国。这样的时代,这样的国家,对庄子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庄子对社会的黑暗与统治者的污浊极其愤慨,往往以愤世嫉俗的心情与嬉笑怒骂的态度评论现实,抒发心声。

     知识积累

     重点实词

     1.相.(xiàng):辅助君主的人,相当于后代的宰相。这里用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

     2.恐:害怕。

     3.国:国都。

     4.三:虚指多次。

     5.往:前往。

     6.鹓.(yuān chú):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习性高洁。

     7.止:栖息。

     8.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

     9.醴.(lǐ)泉:甘美如醴(甘甜,甜美)的泉水。

     10.鸱.(chī):猫头鹰。

     11.吓(hè):模仿鸱发怒的声音。文中第二个“吓”用作动词。

     12.濠.(háo)梁:濠水的桥上。濠,水名,在现在安徽凤阳。

     13.鯈.(tiáo)鱼:一种淡水鱼中的银白色小鱼,喜欢在水层下面游动,长约 16 厘米,又名白鲦。

     14.请:请允许我。

     15.循:从……说起。

     重点虚词

     1.或:有的人。

     (或.谓惠子曰)

      2.于是:在这时。

     (于是..惠子恐)

      3.夫.(fú):可以不译,也可以译作那。

     (夫.鹓 发于南海)

     4.是:这。

     (是.鱼之乐也)

     5.固:固然(固.不知子矣);本来(子固.非鱼也)。

     6.全:完全,确定是。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7.安:怎么(哪里)。

     (汝安.知鱼乐)

     8.云者:如此如此。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9.既:已经。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古今异义

     1.止

     古义:栖息。

     (非梧桐不止.)

     今义:停止。

     2.于是 古义:在这时。

     (于是..鸱得腐鼠)

     今义:因果关系。

      3.国 古义:国都。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今义:国家。

     一词多义

     1.之 代词,他,代惠子。

     (庄子往见之.)

     代词,代“鹓 ”这种鸟。

     (子知之.乎)

     代词,代鸱。

     (鹓 过之.)

     结构助词“的”。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2.于 介词,引出动作处所,从。

     (夫鹓 发于.南海)

     介词,引出动作处所,在。

     (而飞于.北海)

     介词,在。

     (于.是鸱得腐鼠)

     3.吓 语气词,hè,模仿发怒的声音。

     (仰而视之曰:“吓.!”)

     动词,吓唬。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4.固 本来。

     (子固.非鱼也)

     固然。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5.安 表疑问,怎么。

     (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表疑问,哪里。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6.于是 表承接,“于是”。

     (于是..惠子恐)

     在这时。

     (于是..鸱得腐鼠)

     7. 子 古代著书立说,代表一个流派的人。

     (庄子.曰)

     人物代词,你。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8.见

     看望,拜见。

     (庄子往见.之)

     引见。

     (胡不见.我于王)

     词类活用

     相:辅佐君主的人。这里是做宰相的意思。名词作动词。

     (惠子相.梁)

     重点句式

     1.倒装句

     状语后置

     (1)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于国中三日三夜”是状语后置,应为“于国中搜三日三夜”。)

     (2)夫鹓 发于南海。

     (“于南海”是状语后置,应为“夫鹓 于南海发”。)

     (3)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于濠梁之上”是状语后置,应为“于濠梁之上游”。)

     2.判断句 (1)是鱼之乐也。

     (“……也”,判断句标志。)

     (2)子非鱼。

     (否定副词“非”表判断。)

     3.省略句 (1)省略介词 惠子相梁。

     (动词“相”后省略介词“于”,应为“相于梁”。)

     (2)省略主语 仰面视之曰:“吓!”

     (省略主语“鸱”。)

     考题例析

     1. ( 2015 •贵州黔南中考)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国作家莫泊桑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我的叔叔于勒》就选自其小说集《羊脂球》,其代表作品还有《项链》《巴黎圣母院》《九三年》等。

     B.同样以母爱为主题,现代著名作家冰心在散文诗《荷叶•母亲》中借助具体形象来表达,而学者胡适在《我的母亲》中通过回忆母亲的教子方式来体现。

     C.《论语》是儒家经典,记录了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庄子》属于道家经典,是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

     D.《桃花源记》借虚构的故事寄托社会理想,《五柳先生传》用传记的形式表现人物的性格志趣,这两篇文章都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作品。

     2. ( 2015 •广东深圳中考)请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惠子相梁》选自道家经典著作《庄子》。

     C.“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这是做事的标杆”中“做事的标杆”是主谓短语。

     D.“迈进金黄的大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的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这句中的破折号使用是错误的。

      解析:1. A

      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A 项中的《巴黎圣母院》《九三年》都不是莫泊桑的作品,《巴黎圣母院》的作者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所著,《九三年》是法国著名小说家雨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

     2.B

     考查语文基础知识的识记。A 是赋予花朵儿人的动作,所用的修辞手法是拟人。C“做事的标杆”中“做事的”修饰“标杆”,是偏正短语。D 中的破折号是解释说明的作用,所以只有 B 是正确的。

     课文讲解

     理解主旨

     《惠子相梁》

     这则故事记述了庄子的好友惠子做了梁国的宰相,可惠子在别人的挑拨下大动干戈搜捕庄子,于是庄子主动前来,用“鹓 ”与“鸱”的故事,辛辣地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富贵的淡泊态度。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这则短文描写两位辩论高手,同游于濠水的桥上,俯看鯈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因而引起联想,展开一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辩论,庄子肯定人能知鱼之乐,惠子则否定人能知鱼之乐,表现了庄子智辩、思维敏捷的特点。

     理清结构

     《惠子相梁》

     起因——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经过——庄子以鹓 的故事讽刺惠子 结果——惠子明白庄子讲故事的用意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故事:庄子、惠子游濠梁见水中鱼而辩论

      写作特色

     1.比喻巧妙贴切。

     巧借鹓 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描摹生动传神: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2.轻松闲适,诗意盎然。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庄子与惠子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3.故事富有趣味。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富有趣味。首先是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其次是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把握重点

     《惠子相梁》

     1.文章中哪几个词能够表现惠子比较看重功名利禄呢?

     文章中有两个词可以表现惠子比较看重功名利禄,一个是“恐”,一个是“搜”。

     2.文章中鹓 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从文章简洁的语言中可以看出,鹓 是一种奇鸟,它有个性,有追求,不会因为现实而改变自己的理想。

     3.庄子在《惠子相梁》一文中,通过什么方式来说理的,这样说理有什么好处? 作者在文章中主要通过比喻说理的方式,这样可以使本文更加形象生动,说理富有趣味性。

     4.庄子不直截了当地阐述自己的思想,而用故事进行比喻,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形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体现了庄子语言机敏、幽默、诙谐,富有想象力的特点。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1.庄子认为鱼儿“出游从容”,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经过 结果:不分胜负(表面庄子胜)

     庄子:鱼快乐 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辩论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和反映。

     2.庄子为什么在文章中会认为鱼儿是快乐的呢? 庄子有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他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这种思想使作者和大自然的关系更加亲密,这就必然影响了他看待自然界的思想。作者在看待万物的时候,必然打上自己情感的印记,使万物也具有了和人一样的“灵感”。

     3. 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4.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整个故事,便是由人物之间的论辩组成的。

     (1)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

     (2)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充分体现了庄子的论辩的机敏和巧妙。尤其是故事的结尾,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庄子说:

     惠子你说我怎知道鱼的快乐时,便已显示你已经知道我明白了鱼的快乐才问。从逻辑上说,惠子本来不肯定庄子是否知鱼之乐,且有不知鱼的快乐的意思,而庄子却说惠子已经知道他是知道的,可说是扭曲了惠子的原意。此外,最后一个答案:我是在濠上知道的,又把惠子“你怎样知道鱼乐”的问题变成了“你在哪里知道鱼乐”,在逻辑上可说是个偷换概念的诡辩,是答非所问的对语。可是,这正展示了庄子善用语辞上的巧妙在逻辑上回避了一己的矛盾的机敏。)

     (3)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于给惠子留下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

      在线阅读

     电子课文

     《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 ,子知之乎?夫鹓 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 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参考译文

      《惠子相梁》

     惠子在魏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了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 ,你知道吗?鹓 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拓展阅读

     庄子及其哲学 (孙以楷)

      我们还应当进一步探索庄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哲学思想,又应当怎样予以正确地评价。

      我认为,应当从庄子所处的时代,他的政治倾向、生活态度、阶级出身和其思想渊源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考察、剖析。

      先看庄子所处的时代。庄子的生卒年,历史无明文记载,据马叙伦先生《庄子年表》的考证,是生于周烈王七年(公元前 369 年),卒于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 286 年),与孟子同时。庄子所处的时代正当极其动乱的战国之世的中期,是战争最为频仍而统治者又最为骄横的时代,其时思想界又混乱不堪,儒、墨二家既各行其是,又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再加上公孙龙等的诡辩,愈益使人迷乱而莫知所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庄子家乡宋国的情况。宋国为殷微子封地,是一个腐朽的领主制国家,庄子的大半生处于宋王偃时期,而宋王偃又是战国有名的暴君,最为荒淫无道,残杀成性。在他攻袭、撵走其兄剔成自立为君之后,对外与齐、楚、魏三国为敌,对内沉迷酒色,不纳忠言,群臣有敢于劝谏的往往被他射死,他还经常用箭射一个悬挂着的盛血的皮囊,以流血为乐,名曰“射天”,诸侯皆以桀、纣目之,最后激起各国的公愤。齐国联合魏、楚二国攻杀了宋王偃,灭亡了宋国。这样的时代,这样的国家,当然不会不对庄子的思想产生较大的影响,何况还有其他的种种因素呢。

      其次,看看庄子的政治倾向、生活态度及其阶级出身。关于庄子的政治倾向,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他对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污浊寄予了很大的愤慨,已见前面对庄子处世哲学的分析。(二)他除了一度做过漆园吏这个小官以外,对宋国领主统治集团是抱着反对与仇视的态度的,他把宋国的黑暗政治比作甚于“九重之渊”,把宋王偃比作甚于凶猛的“骊龙”,他还讽喻那些“昏上乱相”的当权者和迎合统治者的谄佞之徒曹商之流。(三)他攻击儒、墨,批评当世宿学。(四)后来他也不愿出仕,不愿做大官,毅然拒绝楚威王“许以为相”的厚币重聘,宁可“游戏污渎之中以自快”,而不愿受统治者的羁束。王先谦说庄子“辩多而情激,岂真忘是非哉”,这话基本上是对的。庄子讲要忘记是非,实际上嫉恶如仇,大是大非分得极其清楚,观点也很明确,不过出之以轻松的笔墨,于平淡中抒其激情而已。庄子事实上是一个富有正义感,既不屈从统治者而又穷得有志气的风骨凛然的清介之士。关于庄子的生活态度,固然有消极悲观的一面,但也有积极乐观的一面,他不仅以愤世嫉邪的心情和嬉笑怒骂的态度去评论现实,而且他的不少寓言如《不龟手之药》《庖丁解牛》《支离疏忘形》等所描写刻画的都是劳动人民的形象,这就说明他对劳动比较熟悉,对人民也有一定的感情,否则怎么能写出这些通过劳动生活阐发哲理的作品出来。荀子认为庄子“猾稽乱俗”,不正好证明他关心人民的事情吗?也正是由于庄子这种态度的影响,他的后学才能写出在封建社会中绝无仅有的通过寓言以批判统治阶级、颂扬农奴起义的《箧》《盗跖》等著名篇章来。关于庄子的阶级出身,史书亦无明文记载,《史记》和《庄子》外、杂篇所录只有以下几条:“周尝为蒙漆园吏”;“庄周家贫,往往贷粟于监河侯”;“庄子钓于濮水”;“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系履而过魏王”;“处穷闾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外、杂篇虽系庄子弟子及其后学所著,史料价值不高,但这些有关庄子生活的资料却应是基本可信的,因为这是在写他们的老师,他们这一学派的创始人,至多有所夸张,而不可能过于失真。从这些简略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庄子只是一个做过小官吏、家境贫困的穷知识分子,毫无其他之可言。

      再次,看看庄子的思想渊源。庄子的思想渊源于老子,司马迁曾指出,“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但是他不仅继承而且发展了老子“天道无为而自然”的思想,无论就理论的丰盈以及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来说,庄子都比老子高明。而且,庄子的学识也极渊博,“于学无所不”,因此,《老子》只类似一首长篇哲理诗,而庄子的文章则是洋洋洒洒的哲学长篇,已然形成专题论文的风格了。

      总括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下面几点看法:

      (一)庄子是一个身处乱世,博学多才,家境贫寒而又有志节的知识分子。

      (二)庄子服膺老子学说,继承与发展了老子关于“天道无为而自然”的哲学思想。他不赞成儒、墨二家,尤其与儒家的仁义学说格格不入;他也知道儒、墨大行其道而终于无所施其伎,而他自己仕途既不得意,不为王公大人所重,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新路子。于是,只好一方面隐居不仕,拒绝与统

     治者合作,关闭在自己的“自由”的小天地里,另一方面著书立说,培养学生,阐述哲理,发挥老子的“无为”之道来奉劝君主少做一点坏事,人民少惹一点是非。

      (三)庄子的内心充满着矛盾,他的哲学思想是作为一个因愤慨之极由积极用世而走向消极应世之心理转变的古代知识分子的特性所使然的:正是由于他不是领主贵族,生活比较清贫,所以能够接触下层,深入实际,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有深刻的观察和体会;正是由于他最终走向消极,所以他的哲学思想的基本倾向是唯心主义的,而其核心则主要是讲人在乱世中怎样才能全身保性,不为物累;也正是由于他原有用世之志,后来也是愤慨已极,无可奈何,所以在谈哲理时常常流露愤世嫉邪之议,抨击社会的污浊和统治者的罪行,来寄托、抒写他的心声,而形成其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林云铭说:“庄子似个绝不近情的人,任他贤圣帝王,矢口便骂,眼大如许;又似个最近情的人,世间里巷、家庭之常,工技屠宰之术,离合悲欢之态,笔笔写出,心细如许。”胡文英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最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无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还不失为比较全面、比较深刻的见解。

      (选自《庄子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6 年版。有删节。)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