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范文大全
  • 古典文学
  • 职场知识
  • 中国文学
  • 公文书信
  • 外国名著
  • 寓言童话
  • 百家讲坛
  • 散文/诗歌
  • 美文欣赏
  • 礼仪知识
  • 民俗风情
  • 谜语大全
  • 名言警句
  • 数列总结经典

    时间:2020-10-14 00:23:08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数列 经典

     数 列 知 识 点 梳 理

     ( 一 )

     数 列 的 相 关 概 念 念

     一.数列的概念 1.数列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数,记作 , , , ,3 2 1 na a a a 简记  na . 2.数列  na 的第 n 项na 与项数 n 的关系若用一个公式 ) (n f a n  给出,则这个公式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3.数列可以看做定义域为N (或其子集)的函数,当自变量由小到大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它的图像是一群孤立的点。

     二、数列的表示方法 数列的表示方法有:列举法、解析法(用通项公式表示)和递推法(用递推关系表示)。

     三、数列的分类 1. 按照数列的项数分:有穷数列、无穷数列。

     2. 按照任何一项的绝对值是否不超过某一正数分:有界数列、无界数列。

     3. 从函数角度考虑分: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摆动数列。

     递增数列的判断:比较 f(n+1)与 f(n)的大小(作差或作商)

     四、数列通项na 与前 n 项和nS 的关系 1.     nii n na a a a a S13 2 1

      2. 2111n S Sn San nn (二)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点

     1.定义:

     ) 2 ( ) ( ) ( ) (1 1      n N n d a a N n d a an n n n且 常数 或 常数 。

     当 d>0 时,递增数列,d<0 时,递减数列,d=0 时,常数数列。

     2.通项公式:

     d n a a n ) 1 (1   d m n a m ) (    q pn d a dn      ) (1

      d =11na a n, d =m na am n

     是点列( n , a n )所在直线的斜率. 3.前 n 项的和:

     dn nnaa a nSnn2) 1 (2) (11 21( )2 2d dn a n    Bn An  2

     {nS n}是等差数列。

     4.等差中项:若 a、b、c 等差数列,则 b 为 a 与 c 的等差中项:2 b=a+c 5、等差数列的判定方法(n∈N*) (1)定义法: a n+1 -a n =d 是常数

     (2)等差中项法:2 12  n n na a a

     (3)通项法: q pn a n  

      (4)前 n 项和法: Bn An S n  2

      6.性质:设{a n }是等差数列,公差为 d,则 (1) m+n=p+q ,则 a m + a n = a p + a q

      特别地,当 2 m n p   时,则有 2m n pa a a   (2) a n , a n+m , a n+2m…… 组成公差为 md 的等差数列.

      (3) S n , S 2n -S n , S 3n -S 2n…… 组成公差为 n2 d 的等差数列.

      (4)若 { }na 、 { }nb 是等差数列,则 { }nka 、 { }n nka pb 

     ( k 、 p 是非零常数)、

     *{ }( , )p nqa p q N 均是等差数列,公差分别为:

     ( 5 )

     若 等 差 数 列 { }na 、 { }nb 的 前 n 和 分 别 为nA 、nB , 且 ( )nnAf nB , 则

     2 12 1(2 1)(2 1)(2 1)n n nn n na n a Af nb n b B   . 如设{na }与{nb }是两个等差数列,它们的前 n 项和分 别为nS 和nT ,若3 41 3nnTSnn,那么 nnba___________, 77ba__________ (6)nS 的最值:

     法 1、可求二次函数2nS an bn   的最值;法 2、求出  na 中的正、负分界项,

     即:当10 0 a d   , ,解不等式组100nnaa 可得nS 达到最大值时的 n 值.

     当10 0 a d   , ,由100nnaa 可得nS 达到最小值时的 n 值.

     例:若 { }na 是等差数列,首项10, a 2003 20040 a a   ,2003 20040 a a   ,则使前 n 项和

      0nS  成立的最大正整数 n 是

      (答:4006)

     7.n nS a n d a , , , ,1知三求二, 可考虑统一转化为两个基本量 d a ,1;或利用数列性质, 8、巧设元:三数: d a a d a   , , ,

      四数:

     d a d a d a d a 3 , , , 3    

     9、项数为偶数 n 2 的等差数列  na, 有nd S S  奇 偶

     ,1 nnaaSS偶奇

     项 数 为 奇 数 1 2  n 的 等 差 数 列  na,有 ) ( ) 1 2 (1 2为中间项n n na a n S  , na S S  偶 奇,1 nnSS偶奇. 例:项数为奇数的等差数列 { }na 中,奇数项和为 80,偶数项和为 75,求此数列的中间项与项数(答:5;31).

     10、如果两等差数列有公共项,那么由它们的公共项顺次组成的新数列也是等差数列,且新等差数列的公差是原两等差数列公差的最小公倍数. 注意:公共项仅是公共的项,其项数不一定相同,即研究n ma b  .

     (三)等比数列 的相关知识点 (类比等差数列)

     1、定义:1 nnaqa ( q 为常数, 0 q   N n a n , 0 , )或

     时,常数数列 当时,摆动数列 当时,递减数列 且 ; 且 当时,递增数列 且 ; 且 当1 q0 q1 0 1 0 01 0 0 1 01 11 1        q a q aq a q a 2、通项公式:11nnq a a= (0 ,1 q a )m nm nq a a=

      3、前 n 项和: 11( 1)1( 1)1nnna qS a qqq  (要注意 q 的讨论)

     A Aqn  (q  1)

     4、等比中项:

     x G y 、 、 成等比数列2G xy   ,或 G xy . 只有同号两数才存在等比) , )( ( ) ( ) (1 1 1 2 2 2 1 2为中间两项        n n n n n n na a a a n a a n a a n S 

     中项,且有两个,如已知两个正数 , ( ) a b a b  的等差中项为 A,等比中项为 B,则 A 与 B 的大小关系为______ 5、等比数列的判定方法(n∈N*) (1)定义法: a n+1 /a n =q 是常数

     (2)等比中项法:221   n n na a a

     (3)通项法:

     nncq a  ( q c, 为非零常数).

     (4)前 n 项和法: A Aq Snn 

     6、性质:

      na 是等比数列 (1)若 m n p q    ,则m n p qa a a a  · ·

      特别地,当2 m n p   时,则有2.p n ma a a 

     例:在等比数列 { }na 中,3 8 4 7124, 512 a a a a     ,公比 q 是整数,则10a =___(答:512);

     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 { }na 中,若5 69 a a   ,则3 1 3 2 3 1 0log log log a a a    

      (答:10)。

     (2)

     a n , a n+m , a n+2m…… 组成公比为

      的等比数列. (3)2 3 2 n n n n nS S S S S   , , …… ) 0 ( nS 仍为等比数列,公比为nq .

     例、在等比数列 } {na 中,nS 为其前 n 项和,若 140 , 1330 10 10 30   S S S S ,则20S 的值

     为______(答:40)

     (4)若 { }na 是等比数列,则 {| |}na 、 { }nka 成等比数列;若 { }{ }n na b 、 成等比数列,则 { }n na b 、{ }nnab成等比数列;公比分别为:

     7.n nS a n d a , , , ,1知三求二, 可考虑统一转化为两个基本量 d a ,1;或利用数列性质, 8、巧设元:三数: d a a d a  , , / ,

      四数:

     d a d a d a d a 3 , . , / , 3 /  

     9.、非零...常数列既是等比数列,又是等差数列.

      故常数数列 { }na 是此数列既成等差数列又成等比数列的

     条件

     例、设数列  na 的前 n 项和为nS ( N  n ), 关于数列  na 有下列三个命题:①若) (1N  n a an n,则  na 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②若   R    b a n b n a S n 、2,

     则  na 是等差数列;③若  nnS 1 1    ,则  na 是等比数列。这些命题中,真命题的序号是

      10、正数列{na }成等比,则数列 ) 1 }( {log  a a na成等差数列; 若数列{na }成等差,则数列 } {naa 成等比数列;

     例 、 已 知 0 a 且 1 a , 设 数 列 { }nx 满 足1l o g 1 l o ga n a nx x  ( * ) n N  , 且1 2 1 0 0 100x x x     ,则101 102 200x x x    

     . (答:100100a )

     11、在等比数列 { }na 中,当项数为偶数 2n 时, S qS 偶 奇 ;

      项数为奇数 2 1 n 时,

      1S a qS  奇 偶 .

     12.会从函数角度理解和处理数列问题. (四)、求通项

     1、等差、等比数列公式法 2、形如

     a a n+1 - -a a n n =f(n) 形式,求法:累加法 3、形如 a a n+1 =a n n · f(n), 求法:累乘法 4、形如 a a n+1 =Aa n n +B (AB ≠ 0), 求法:构造法

      例、已知1 11, 3 2n na a a   ,求na (答:12 3 1nna  )

      已知nn na a a 2 2 , 11 1  求na

      5、形如aannnm ka1  (k≠0)形式,求法:m=1 时求倒数;另外可能周期数列或构造法 例:已知1111,3 1nnnaa aa ,求na (答:13 2nan);

      已知数列满足1a =1,1 1 n n n na a a a   ,求na (答:21nan )

      6、 已知 S S n n , ,求 求 a a n ,

     求法:阶差法

     即利用公式

     a n = ) 2 ( ,) 1 ( ,11nns ssn n注意:一定不要忘记对 n 取值的讨论!最后,还应检验当 n=1 的情况是否符合当 n  2 的关系式,从而决定能否将其合并。

     例、已知 { }na 的前 n 项和满足2log ( 1) 1nS n    ,求na (答: 3,12 , 2nnnan);

     数列 { }na 满足1 221 1 12 52 2 2nna a a n      ,求na (答:114, 12 , 2nnnan)

     7、已知 1 2( )na a a f n 

     求na

     ,用作商法 (1),( 1)( ),( 2)( 1)nf nf n anf n   

     例、数列 } {na 中, , 11 a 对所有的 2  n 都有23 2 1n a a a an  ,则  5 3a a ______ (6116)

      (五)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

     1 1 、公式法:(等差、等比数列直接用公式)

     常用公式:①1+2+3 …+ n

     = 21  n n

     ②  61 2 13 2 12 2 2 2    n n nn 

     ③ 2213 2 13 3 3 3   n nn  例、等比数列 { }na 的前 n 项和 S n =2n -1,则 2 232221 na a a a      =_____ (答:4 13n); 2、计算机是将信息转换成二进制数进行处理的。二进制即“逢 2 进 1”,如2) 1101 ( 表示二进制数,将它转换成十进制形式是 13 2 1 2 0 2 1 2 10 1 2 3        ,那么将二进 制  1 20052) 11 111 (个转换成十进制数是_______(答:20052 1  )

     2.等差数列的绝对值的和 (已知等差数列前 n 项和为nS )

     ① 当 a 1 >0,d<0 时,若 a k ≥0,a k+1 <0,则:

     S=|a 1 |+|a 2 |+……|a k |+|a k+1 |+……|a n |=

     ② 当 a 1 <0,d>0 时,若 a k ≤0,a k+1 >0,则:

     S=|a 1 |+|a 2 |+……|a k |+|a k+1 |+……|a n |=

     3、 分组求和法:

     例、求数列  ,3219 ,1617 ,815 ,413

     的前 n 项和

     4、并项求和法

     例、 1 3 5 7 ( 1) (2 1)nnS n          (答:

     ( 1) n n   )

      5 5 、倒 序相加法:

     例、求证:0 1 23 5 (2 1) ( 1) 2n nn n n nC C C n C n       

     已知22( )1xf xx,则1 1 1(1) (2) (3) (4) ( ) ( ) ( )2 3 4f f f f f f f       =______

     6 . 裂项相消求和, , 常见类型

     ①1 1 1( 1) 1 n n n n  ;

      ②1 1 1 1( )( ) n n k k n n k  ; ③ )1 211 21(21) 1 2 )( 1 2 (1  n n n n ④1 1 1 1[ ]( 1)( 2) 2 ( 1) ( 1)( 2) n n n n n n n      ;

      ⑤ ) (1 1n k nk n k n   

     ⑥   ) 1 (2) 1 (n nnann

     例、求和:1 1 11 4 4 7 (3 2) (3 1) n n       

     (答:3 1nn); 在数列 { }na 中,11 n na n ,且 S n =9,则 n=_____(答:99)

      7、 错位相减法: : 适用于  n n ba 其中{ na }是等差数列,  nb 是各项不为 0 的等比数列。

      例、 { }na 为等比数列,1 2 1( 1) 2n n nT na n a a a      ,已知11 T  ,24 T  ,①求数列

     { }na 的首项和公比;②求数列 { }nT 的通项公式. (答:①11 a  , 2 q  ;②12 2nnT n   );

     8、 通项转换法:先对通项进行变形,发现其内在特征,再以上求和法求和。

      例、求和:1 1 111 2 1 2 3 1 2 3 n          

     (答:21nn)

     (六)

     . 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的常见应用题:

     ⑴生产部门中有增长率的总产量问题. 例如,第一年产量为 a ,年增长率为 r ,则每年的产量成等比数列,公比为 r  1 . 其中第 n 年产量为1) 1 (nr a ,且过 n 年后总产量为:

     .) 1 ( 1] ) 1 ( [) 1 ( ... ) 1 ( ) 1 (1 2rr a ar a r a r a ann          ⑵银行部门中按复利计算问题. 例如:一年中每月初到银行存 a 元,利息为 r ,每月利息按复利计算,则每月的 a 元过 n 个月后便成为nr a ) 1 (  元. 因此,第二年年初可存款:

     ) 1 ( ... ) 1 ( ) 1 ( ) 1 (10 11 12r a r a r a r a         =) 1 ( 1] ) 1 ( 1 )[ 1 (12rr r a   . ⑶分期付款应用题:

     a 为分期付款方式贷款为 a 元; m 为 m 个月将款全部付清; r 为年利率.               1 11 1 11 1 ...... 1 1 12 1              mm mm m m mrr arxrr xr a x r x r x r x r a 。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