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竞聘演讲
  • 会议发言
  • 爱国演讲
  • 就职演说
  • 开业开幕
  • 思想学习
  • 征文演讲
  • 经验材料
  • 述职报告
  • 调研报告
  • 工作汇报
  • 年终总结
  • 申报材料
  • 学习体会
  • 企划方案
  • 活动方案
  • 技巧经验
  • 模板范例
  • 思想宣传
  • 经济工作
  • 工作报告
  • 组织人事
  • 反腐倡廉
  • 慰问贺电
  • 先进事迹
  • 思想汇报
  • 入党申请书
  • 党会发言
  • 先进性教育
  • 入团申请书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调查报告
  • 实习报告
  • 和谐社会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作文范文
  • 自我鉴定
  • 讲话稿
  • 自查报告
  • 电力建设工地进程沉降观测工作有关规定

    时间:2021-05-06 12:02:54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沉降 有关规定 观测

    电力建设工地进程沉降观测工作有关规定 本文关键词:沉降,有关规定,观测,工地,进程

    电力建设工地进程沉降观测工作有关规定 本文简介:电力建设工程沉降观测工作有关规定沉降观测是判断建(构)筑物是否安全、稳定、可靠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分析地基基础变形情况和过程,来预测建(构)筑物可能存在的地基变形隐患,防患于未然,确保建(构)筑物安全和生产运行的安全,并可为消除地基隐患提供科学依据。为规范沉降观测工作程序和行为,严格施测、成果整理和

    电力建设工地进程沉降观测工作有关规定 本文内容:

    电力建设工程沉降观测工作有关规定

    沉降观测是判断建(构)筑物是否安全、稳定、可靠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分析地基基础变形情况和过程,来预测建(构)筑物可能存在的地基变形隐患,防患于未然,确保建(构)筑物安全和生产运行的安全,并可为消除地基隐患提供科学依据。

    为规范沉降观测工作程序和行为,严格施测、成果整理和数据分析。特制定电力建设工程沉降观测工作有关规定:

    一、

    编制依据: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2、《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3、《火力发电厂工程测量技术规程》DL/T

    5001-2004

    4、《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规范》(建筑工程篇)SDJ69-87

    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6、《火力发电厂土建结构设计技术规定》DL

    5022-93

    7、《火力发电厂岩土工程勘测技术规程》DL/T

    5074-1997

    二、

    沉降观测工作总体要求:

    1、

    工程项目沉降观测工作应整体规划,编制沉降观测技术措施,按甲类措施报批程序逐级审批后实施。

    2、

    沉降观测所用水准基点必须十分稳定,宜设在厂区内不受施工影响的范围内,利用工程试桩或打深桩布设沉降观测水准基点,水准基点应为二等水准点或更高一级水准点。新建厂区的水准基点布设不应少于3个。3个点应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边长不超过1000米。

    3、

    工作基点可采用距离施测建(构)筑物较近,但与邻近建筑物的距离不小于建筑物基础宽度的1.5~2倍,与方格网点共桩布设的厂区高程控制点。

    4、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应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并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

    (1)、重要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及沿外墙每10~15米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高低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建筑物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

    (4)、宽度大于等于15米或小于15米而地质复杂的建筑物,在承重内墙中部设内墙点。

    (5)、邻近堆置重物处、受震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框、排架结构主厂房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当柱距大于8米时,每柱应设点。

    (7)、汽轮发电机基础各框架柱及平台上表面。

    (8)、烟囱、水塔、煤(油)仓(罐)等圆形建(构)筑物,沿周边在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布点,点数不少于4个。

    (9)、变电容量120MVA及以上变压器的基础四周。

    上述规定如与设计不符,建设(监理)方专业人员应及时与设计人员协商。

    5、

    水准基点以及重要建(构)筑物(如烟囱、水塔等)的沉降观测点等,因其重要性和长期观测的需要,应优先采用耐腐蚀的金属材料。

    6、

    为确保沉降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应定期对观测水准基点、工作基点进行稳定性检验。在首次沉降观测前,进行沉降观测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联测,工程施工期间,每3~6个月应对水准基点、工作基点联测一次,多雨季节,水准点附近出现大量积水、塌陷或长时间降雨等情况应及时进行水准基点、工作基点联测。在判别有动点后,找出变动点予以剔除。

    7、

    沉降观测的首次(即零周期)观测应适当增加观测量,以提高初始值的可靠性。

    8、

    为了消除人员、仪器造成的偶然误差,在施工期间应做到固定人员观测和整理成果;固定使用的水准仪和标尺;按措施规定的方法及路径进行观测。

    9、

    绘制包括水准基点、工作基点、观测路径及转点、沉降观测点的沉降观测路线图,便于测量人员变化后的连续施测和完工后的移交。

    10、

    对水准基点、工作基点以及沉降观测点采取可靠的保护措施。沉降观测前,应认真检查沉降观测点、水准基点和工作基点的完好状况。若发现问题,首先进行水准基点、工作基点整体联测。在判别有动点后,找出变动点予以剔除。采用稳定的水准基点、工作基点实施沉降观测。

    11、

    沉降观测应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按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观测点高差中误差应不大于1mm。观测成果计算和分析中的数字取位应为0.01mm。

    12、

    原始观测记录应填写齐全,字迹清楚,不得涂改、擦改和转抄。凡划改的数字和超限划去的成果,均应注明原因和重测结果所在页数。沉降观测记录、沉降过程曲线的填写、绘制应及时、工整、规范。

    三、

    沉降观测的频次:

    (一)、工程施工期间,按下述要求进行沉降观测:

    1、

    主厂房工程:自基础施工完毕,框架柱具备安装沉降观测点条件后开始观测,以后每层混凝土梁板浇注前观测一次,除氧器就位前后各观测一次。A列排架在结构完工后、屋架及吊车梁安装前开始观测,主厂房围护结构施工及建筑装饰施工阶段每月观测一次。

    2、

    锅炉基础:首层锅炉刚架就位固定后开始观测,以后每层观测一次,较大荷重增加前后(大板梁就位、汽包就位、锅炉水压)各观测一次。炉本体和汽水管道安装期间每半月观测一次。

    3、

    汽轮发电机基础:零米以下结构施工完毕,安装沉降观测点部位施工完成后开始观测,运转层平台梁、板混凝土浇注前后各观测一次,高低压缸下缸就位前后、汽机扣盖前后和发电机定子就位前后均应进行观测。汽水系统管道安装期间每半月观测一次。

    4、

    烟囱、水塔、煤(油)仓(罐)等:沉降观测点设置完成,基础回填完毕后开始观测,以后每升高15—20米观测一次。水塔通水前后各观测一次。煤(油)仓(罐)等储存介质前后各观测一次。

    5、

    变电容量120MVA及以上变压器的基础回填完成后开始沉降观测,变压器就位前后各观测一次。变压器就位后直至带电前,每半月观测一次(此条按有关规定和要求执行)。

    6、

    在观测过程中,如有基础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减、基础四周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以及附近建(构)筑物采用降水方式进行地下结构施工等情况,均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当建(构)筑物出现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严重裂缝时,应立即进行逐日或几天一次的连续观测。

    上述工程除变压器基础外,从建成至移交生产每月观测一次。各部位的沉降观测次数一般不少于6次。工程施工期间中途停工,在停工之日、复工之时均应观测。

    (二)、施工单位移交生产后,生产单位应延续施工单位测量成果,按以下要求进行沉降观测:

    1、

    投入运行的前半年内每月观测一次。

    2、

    投入运行的后半年内每二月观测一次。

    3、

    第二年每季度观测一次。

    4、

    第三年及以后每半年观测一次,直至沉降稳定

    四、

    沉降观测数据分析:

    1、

    发电厂主要建(构)筑物地基允许变形值应符合设计规定,设计单位应及时提供各单位工程沉降变形设计值。若设计无规定,主要建(构)筑物地基允许变形值应符合下表要求:

    建(构)筑物及结构

    允许变形值

    中、低压缩性土

    高压缩性土

    容许沉降量(cm)

    沉降差或倾斜

    容许沉降量(cm)

    沉降差或倾斜

    主厂房外侧柱(纵向)

    10

    0.002L

    16

    0.003L

    主厂房框架柱

    14

    0.002L

    20

    0.003L

    主厂房外侧柱与框架柱

    0.003L

    0.003L

    汽轮发电机基础

    (125MW及以下汽机)

    8

    0.0015L

    14

    0.002L

    汽轮发电机基础

    (300MW及以下汽机)

    8

    0.001L

    汽轮发电机基础

    (600MW及以下汽机)

    6

    0.0005L

    锅炉基础

    (410t/h及以下锅炉)

    10

    0.002L

    16

    0.002L

    锅炉基础

    (1000t/h及以下锅炉)

    10

    0.0015L

    锅炉基础

    (1800t/h及以下锅炉)

    8

    0.001L

    高耸构筑物基础倾斜

    Hg≤20

    20

    50

    100

    150

    200

    240

    20

    20

    20

    20

    20

    20

    15

    0.008

    0.006

    0.005

    0.004

    0.003

    0.002

    0.001

    40

    40

    40

    30

    30

    20

    0.008

    0.006

    0.005

    0.004

    0.003

    0.002

    2、

    观测期限一般情况下不少于如下规定:砂土地基2年,粘性土地基5年,软土地基10年。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在半年内的沉降量小于1mm时,可认为已经稳定。

    3、

    参照发电厂地基允许变形值以及沉降速度与地基土质、基础底面附加应力存在一定联系的特征,应定期对沉降观测数据、沉降观测曲线进行分析。

    4、

    沉降观测异常表现:

    (1)、沉降量、不均匀沉降差超过允许变形值。

    (2)、短时期内出现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建(构)筑物出现严重裂缝。

    (3)、沉降观测数据不降反升。

    (4)、沉降远未进入稳定期,沉降量、不均匀沉降差已接近规定的限值。

    五、

    沉降观测数据异常的处理

    施工期间施测单位发现沉降观测数据异常,应立即对水准基点、工作基点进行联测,增加沉降观测次数。并及时将有关情况上报建设(监理)单位。建设(监理)单位应及时组织设计院及有关专家进行研讨,确定应对措施和处理方案,防止重大问题发生。

    篇2:管线沉降加固方案

    管线沉降加固方案 本文关键词:沉降,加固,管线,方案

    管线沉降加固方案 本文简介:本文由zhoumaomao1985贡献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目录一、管线概况……11.1基坑管线分布情况……11.2基坑管线悬吊方式……1二、近期Z1线跨越基坑范围内管线的监测情况……2三、管线沉降原因分析……3四、针对管线沉降的措施……

    管线沉降加固方案 本文内容:

    本文由zhoumaomao1985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一、管线概况……

    1

    1.1

    基坑管线分布情况

    ……1

    1.2

    基坑管线悬吊方式

    ……1

    二、近期

    Z1

    线跨越基坑范围内管线的监测情况……

    2

    三、管线沉降原因分析

    ……

    3

    四、针对管线沉降的措施

    ……

    4

    4.1

    减小管线部位的地面荷载

    ……4

    4.2

    对管线下部土体进行注浆加固

    ……6

    五、注浆施工方案

    ……

    9

    5.1

    施工部署

    ……9

    5.2

    施工工艺流程

    ……12

    5.3

    施工步骤

    ……12

    5.4

    注浆结束标准

    ……14

    六、质量、安全、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

    14

    6.1

    质量保证措施

    ……14

    6.2

    安全保证措施

    ……15

    6.3

    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17

    七、施工过程中的监测

    ……

    17

    管线沉降加固方案

    管线沉降加固方案

    沉降

    一、管线概况

    1.1

    基坑管线分布情况

    目前,Z1

    线、B1

    线基坑内共有五条管线穿越基坑,包括φ800

    中水管道、φ600

    给水管道、φ200

    低压燃气管道、φ500

    中压燃气

    管线以及

    24

    孔的通信管线。具体如下图

    1、2

    所示。

    图1

    Z1

    线管线分布图

    图2

    B1

    线管线分布图

    1.2

    基坑管线悬吊方式

    Z1

    线、

    线施工范围内的所有管线全部通过地连墙预埋套管

    B1

    (管

    线与套管之间采用沥青麻丝、沥青胶泥填充,双组份聚硫密封膏封

    口)

    ,穿过地连墙,采用贝雷梁悬吊的方式跨越基坑。如下图

    3

    所示。

    1

    页,共

    19

    贝雷梁

    Ф16钢筋

    管线

    10#槽钢

    剖面图

    管线

    压顶梁

    地连墙

    压顶梁

    Ф16钢筋

    平面图

    10#槽钢

    图3

    基坑内管线悬吊示意图

    基坑内管线悬吊示意图

    管线悬吊示意

    线跨越基坑范围内管线的监测情况

    二、近期

    Z1

    线跨越基坑范围内管线的监测情况

    根据已经开挖的

    Z1

    线基坑近期管线监测数据,

    线管线基坑内

    Z1

    悬吊部分位移呈向上隆起趋势,

    地连墙外侧部分呈向下沉降趋势。

    Z1

    线管线监测点布置如下图

    3

    所示。

    图3

    Z1

    线管线监测点布置图

    线管线监测点布置

    监测点布置图

    2

    页,共

    19

    根据监测点的布置,分别选取管线位于坑内的两点(6#、6-1#)

    以及管线两侧各三点(1#、3#、5#、7#、9#、11#)的监测数据进行

    统计,统计结果如下图

    4

    所示。

    40

    30

    20

    10

    0

    -10

    -20

    -30

    1#

    3#

    5#

    6#

    6-1#

    7#

    9#

    11#

    中水

    给水

    燃气

    通信

    坑外

    地连墙

    坑内

    地连墙

    坑外

    图4

    Z1

    线管线

    9

    22

    日监测结果(表中数据单位:mm)

    日监测结果(表中数据单位:

    三、管线沉降原因分析

    管线沉降原因分析

    Z1

    线管线变形呈现明显的基坑外沉降、基坑内隆起的特征,结

    合相邻部位的地连墙竖向位移监测及地面沉降监测数据

    (基坑外地面

    沉降点选择与管线最为接近的

    CD8-1~5

    点进行统计,地连墙选择与

    管线较近的

    CQ6、CQ7

    进行统计)

    ,以及现场的施工工况,导致管线

    以上变形特征的主要原因是:

    1、由于基坑开挖及降水施工,导致基坑周边土体沉降,引起管

    线沉降。

    2、基坑周边由于挖土以及钢筋堆放需要,经常有大型挖土机械

    或吊车行走,荷载较大,导致地面沉降,引起管线沉降。

    3、地连墙墙顶上抬,而悬吊用贝雷梁刚度极大,这样导致贝雷

    梁整体随地连墙顶的向上位移而向上运动,导致坑内管线抬升。

    最终,由于坑内的管线抬升趋势及坑外的沉降趋势,形成了目前

    管线的“挑扁担”式变形。

    3

    页,共

    19

    表1

    Z1

    线管线周边地表沉降及地连墙顶竖向位移

    9

    22

    日监测结果

    线管线周边地表沉降及地连墙顶竖向位移

    项目

    点位

    CD8-1

    CD8-2

    累计变化值(mm)

    -6.73

    -4.49

    -4.11

    -3.98

    -2.29

    5.09

    5.15

    地表沉降监测

    CD8-3

    CD8-4

    CD8-5

    地连墙顶位移

    CQ6

    CQ7

    四、针对管线沉降的措施

    针对管线沉降的措施

    4.1

    减小管线部位的地面荷载

    Z1

    线基坑北侧钢筋堆放区目前占用基坑边管线上方场地,由于

    存储量较大,对地面的荷载较大。为避免继续加荷造成地面沉降,将

    其向北平移至围挡以外(中铁十八局围挡内)

    ,平移距离约

    10

    米,如

    下图

    5

    所示。

    4

    页,共

    19

    10

    图5

    Z1

    线钢筋堆放区平移示意图

    B1

    线基坑北侧钢筋堆放区同样占用基坑边管线上方场地,为避

    免继续加荷造成地面沉降,将其向南平移至管线区域以外,平移距离

    14

    米,如下图

    6

    所示。

    14

    图6

    B1

    线钢筋堆放区平移示意图

    5

    页,共

    19

    4.2

    对管线下部土体进行注浆加固

    为避免沉降进一步变大,危害管线,根据目前情况,拟对

    Z1

    线

    基坑管线部位南、

    北侧地表沉降范围内土层及

    B1

    线基坑管线部位南、

    北侧采用袖阀管注水泥-水玻璃双液注浆的方法进行加固。通过对土

    层进行填充注浆和压密注浆,填充封闭土层中的裂隙、固结土层中水

    份,从而改善土层的环境,提高土层的承载力,增强土层的稳定性,

    以达到控制地面下沉的目的。注浆孔穿插在管线之间间隙,梅花形布

    置,孔位沿管线方向间距

    3

    米,引孔深度

    10

    米,加固深度

    5.8

    米,

    110

    个孔。具体参数见下表

    2:

    表2

    Z1

    线管线沉降加固参数详表

    线管线沉降加固参数详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参数名称

    垂直加固范围

    注浆孔间距

    注浆孔排距

    注浆孔数

    注浆压力

    注浆速度

    注浆方式

    注浆孔直径

    袖阀管外径

    注浆材料

    参数值

    管线底以下

    1

    米至地面以下

    10

    2

    米~3

    布置在相邻管线中间

    110

    0.3~0.5MP

    10~30L/min

    以袖阀管后退式注浆为主,可以

    进行反复注浆

    备注

    引孔

    10

    梅花形布

    置,最外侧

    孔位距离管

    线

    100cm

    Φ110mm

    Φ52mm

    水泥-水玻璃双液

    42.5#,水灰

    1:1

    具体加固位置如下页图

    7、8、9、10、11

    所示:

    6

    页,共

    19

    图7

    Z1

    线管线北侧加固平面示意图

    线管线北侧

    北侧加固平面示意图

    图8

    Z1

    线管线南侧加固平面示意图

    线管线南侧加固平面示意图

    7

    页,共

    19

    图9

    B1

    线管线北侧加固平面示意图

    线管线北

    10

    B1

    线管线南侧加固平面示意图

    线管线南侧加固平面示意图

    8

    页,共

    19

    11

    管线加固剖面示意图

    管线加固剖面示意图

    五、注浆施工方案

    5.1

    施工部署

    1、场地及水、电供应

    拟进行管线加固的区域均原为钢筋堆放平台,采用了

    C15

    混凝

    土进行了场地硬化;

    同时,

    现场水、

    电也均已接入,

    具备了施工条件。

    2、机械设备

    现场拟采用

    XY-150

    型地质钻机

    2

    台、ZJB180

    型双液注浆机

    2

    台和

    0.6

    方搅浆罐

    2

    台,进行袖阀管注浆的引孔和注浆施工。

    9

    页,共

    19

    12

    XY-150

    型地质钻机

    13

    ZJB180

    型双液注浆机

    双液注浆机

    3、人员安排

    目前现场正在进行基坑开挖施工,项目主要管理人员均已到位,

    项目部人员共计

    53

    人。

    袖阀管注浆施工共投入人员

    22

    人,主要人员分工及数量如下表

    3

    所示。

    表3

    袖阀管注浆施工人员安排

    量(人)

    地质钻机操作人员

    注浆设备操作人员

    浆液制备人员

    班组长

    8

    8

    4

    2

    4、主要材料

    注浆采用水泥为

    42.5

    级水泥,水泥进场后进行复试,复试合格

    后再进行注浆施工。水泥进场后覆盖一层毡布进行遮盖,下部用砖块

    和模板加垫,防止受潮。

    水玻璃采用正规厂家生产的

    50

    波美度水玻璃,现场加水勾兑成

    10

    页,共

    19

    35

    波美度,单位体积

    50

    波美度水玻璃兑水比为

    0.7:1。勾兑时,根据

    现场水玻璃容器箱内水玻璃体积计算用水量,通过已知容量的桶、罐

    等量取水量后进行勾兑。严禁直接用出水管防水勾兑。

    5、注浆顺序

    注浆施工时,按照“分区分段、内外结合、左右对称、间隔跳孔”

    的原则进行,以达到加固的目的。

    注浆孔施工顺序如下:

    Z1

    线北侧:

    (1#、14#)

    (3#、16#)

    (5#、18#)

    (7#、21#)

    (9#、

    23#)

    (11#、25#)

    (13#、27#)

    (2#、15#)

    (4#、17#)

    (6#、19#)

    (8#、

    22#)

    (10#、24#)

    (12#、26#)

    (20#)

    Z1

    线南侧:

    (29#、

    41#)

    (31#、

    43#)

    (33#、

    45#)

    (35#、

    48#)

    (37#、

    50#)

    (39#、52#)

    (30#、42#)

    (32#、44#)

    (34#、46#)

    (36#、49#)

    (38#、51#)

    (40#、53#)

    (47#、54#)

    (28#)

    B1

    线北侧:

    (55#、67#)

    (57#、69#)

    (59#、71#)

    (61#、75#)

    (63#、77#)

    (65#、81#)

    (67#、83#)

    (56#、68#)

    (58#、70#)

    (60#、

    73#)

    (62#、76#)

    (64#、78#)

    (66#、82#)

    (72#、80#)

    (79#、84#)

    B1

    线南侧:

    (86#、99#)

    (88#、101#)

    (90#、103#)

    (92#、105#)

    (94#、107#)

    (96#、109#)

    (87#、100#)

    (89#、102#)(91#、104#)

    (93#、106#)

    (95#、108#)

    (97#、110#)

    (85#、98#)

    6、施工工期计划

    管线加固袖阀管注浆计划于

    2010

    10

    1

    日开始施工,

    2010

    10

    10

    日完成。

    11

    页,共

    19

    5.2

    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工艺流程

    袖阀管注浆施工,施工工艺为:引孔→袖阀管安放→浆液制备→

    开始注浆→注浆结束移至下一袖阀管。施工流程如下图

    14

    所示。

    14

    管线加固袖阀管注浆加固施工流程

    5.3

    施工步骤

    1、机具就位

    缓慢移动钻机具至施工部位,调整好机具的各项性能到最佳,机

    具由熟练操作人员操作,进行引孔施工。安装钻机时严格检查钻机的

    平整度和主动钻杆的垂直度,钻进过程中每

    20

    分钟检查一次主动钻

    杆的垂直度,发现偏差立即调整。钻孔定位误差≤10mm,钻孔垂直

    度误差≤1.0%,钻孔直径

    110mm。

    12

    页,共

    19

    2、下放袖阀管

    沿钻孔将袖阀式注浆管(直径

    55mm)置入地层,采用粗砂回填

    注浆管同地层的空隙,距地面

    2.0m

    左右采用水泥砂浆进行回填和封

    孔工作,防止浆液沿注浆管外壁上返。

    3、浆液制备

    袖阀管注浆,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浆液配制严格技术参数

    要求控制。搅拌前,根据制浆罐容量计算单罐容量提前计算加水量,

    在罐内壁用喷漆画刻度线。搅拌灰浆时,先按刻度线加水,然后加水

    泥,每次灰浆搅拌时间不少于

    2

    分钟,在使用前一小时制备,浆液在

    灰浆拌和机中要不断搅拌。在注浆过程中,不断向罐内加水及水泥,

    采用在注水管安装流量阀门进行加水量控制,

    保证用水量与添加水泥

    量比。

    在正式注浆前,现场进行双液浆凝固时间试验。通过调整注浆机

    上水玻璃管路的阀门,来调整水玻璃用量,将双液浆凝固时间调整到

    5

    分钟左右,以便浆液能够有充分的渗透时间。

    完成双液浆凝固时间试验后,调整高压泵压力至设计压力

    0.5MPa,同时输送浆液注浆和勾兑好的水玻璃进行正式注浆。

    4、注浆

    注浆前先检查注浆顶部是否保护完整。去掉顶部保护帽开始注

    浆,

    注浆过程中要听声音、

    看压力、

    看注浆量以检查注浆的实施效果。

    现场施工过程中,需做好相应的注浆记录,并保证记录的真实性。Z1

    线全程管理、记录人员为林伟乾、王勇;B1

    线全程管理、记录人员

    13

    页,共

    19

    为刘志庆、张含。

    5、完成注浆

    注浆施工完成后,应把注浆机具采用清水冲洗干净,防止凝固堵

    塞。机内不得残存水泥浆,通常把浆液换成清水在地面上喷射,以便

    把软管内的浆液全部排除。

    6、重复以上操作,进行下一根袖阀管的施工。

    5.4

    注浆结束标准

    注浆结束标准采用定压标准和管线沉降监测值稳定标准的双控

    标准。注浆过程中,压力逐渐上升,流量逐渐下降,当注浆压力达到

    设计终压时,结束该孔注浆;当注浆过程中,通过监测管线变形,管

    线抬升

    2cm

    时,结束该孔注浆。

    在设计孔位全部完成注浆后,对于达到注浆压力,但是管线仍呈

    下沉趋势的部位,采用加密注浆孔的方式,进行加密注浆。以管线抬

    2cm

    为停止注浆标准。

    六、质量、安全、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质量、安全、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6.1

    质量保证措施

    1、原材料质量保证措施

    用于注浆的水泥必须是新近出厂的,未受潮无结块,每批水

    泥均需具有出厂质保单。

    工程所用的水泥在使用前,通过试验室复试,并有监理工程

    师在场且认可后再投入使用。不准采用受潮和过期的水泥。

    14

    页,共

    19

    进场的水玻璃必须采用正规厂家近期生产的水玻璃,进场后

    通过试验室复试,并有监理工程师在场且认可后再投入使用。

    2、水泥浆搅拌质量保证措施

    水泥浆液用拌和机搅拌,每次搅拌时间不少于

    2

    分钟,确保

    水泥浆液拌合均匀。浆液不得离析或停滞时间过长,超过

    2

    小时应停

    止使用。

    水泥浆液如发生离析、沉淀等现象应进行二次搅拌,保证浆

    液质量。

    1:1

    1.5~1.55.,以保证浆液质量。

    3、注浆质量保证措施

    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压力为

    0.3~0.5MPa,避免压力过大造

    成管线破坏;注浆速度为

    10~30L/min

    以保证注浆质量。

    注浆时,先应达到预定的喷射压力后再进行注浆。

    喷射孔与注浆泵的距离不宜大于

    30m。

    按规定要求,设专人负责施工记录,并随时和标定的工艺参

    数对照,监控注浆质量。

    6.2

    安全保证措施

    1、安全防护

    做好个人防护,进入施工现场人员必须戴好安全帽,当班工作人

    员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手套。项目安质部负责各种设备和施工过程

    中的安全隐患检查工作。

    15

    页,共

    19

    对于供电、照明及专用设备等都要经过严格计算、安装、验收,

    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并设专人检查、维护、保养。

    做好交通运输的安全工作,施工场地设置交通标示灯、交通禁示

    牌,并安排专职疏导人员,以便疏导行人和车辆。

    2、安全用电

    所有施工人员掌握安全用电的基本知识,

    用电人员各自保护好设

    备的负荷线、接地线和开关,发现问题及时找电工解决,严禁非专业

    电气操作人员乱动电器设备。

    配电系统分级配电,

    配电箱、

    开关箱外观完整、

    牢固、

    防雨防尘,

    外涂安全色,统一编号。其安装形式符合有关规定。

    施工现场所有用电设备,按规定设置漏电保护装置。禁止私接电

    线和使用大功率电器设备,不定期检查,发现问题严肃处理。

    3、机械安全

    各种机械设备、

    机具在使用前,

    按规定的安全技术标准进行检测,

    经检测合格后方可安装;在投入使用前按规定进行验收。

    机械设备严格按操作规程和安全准则进行操作,

    严禁非定岗操作

    人员动用机械设备。

    在使用期间,各种机械设备由专人负责维护、保养,并经常对机

    械的关键部位进行检查,

    确保安全运行。

    特种设备在经劳动部门验收、

    发准用证后方可投入使用。

    机械操作员等特殊工种人员必须经专门培训,

    经考试合格取得操

    作证,方可上岗作业。

    16

    页,共

    19

    施工时,对注浆泵要全面检查和清洗干净,防止泵体的残渣和铁

    屑存在;

    各密封圈应完整无泄漏,

    安全阀中的安全销要进行试压检验,

    确保能在额定最高压力时断销卸压;压力表应定期检查,保证正常使

    用,一旦发生故障,要停泵停机排除故障。

    进入现场的所有人员必须戴好安全帽。

    6.3

    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1、污水达标排放:引孔施工、制浆时产生的废气泥浆、浆液通

    过现场临时设置的沉淀池沉淀后,

    通过封闭的泥浆罐车运出场外进行

    处理。

    2、施工扬尘达标排放;现场水泥堆放区采用覆盖处理,废弃水

    泥袋统一存放,防止现场水泥扬尘。

    七、施工过程中的监测

    注浆过程中,Z1

    线利用已有的管线沉降点(CR1~11、CS1~11、

    CX1~11、CZ1~11)和南侧地表沉降观测点(CD4-1~4)监测点对管

    线沉降及地表沉降进行实时观测。

    线北侧及

    B1

    线的管线和地表进

    Z1

    行重新布点监测。如下图

    15、16、17

    所示。

    17

    页,共

    19

    15

    Z1

    线采用的已有监测点布置

    测点竖向间距

    3

    米,

    水平间距

    3

    米,共

    10

    16

    Z1

    线北侧地面沉降监测点布置

    18

    页,共

    19

    地面监测点

    管线监测点

    17

    B1

    线管线及地面监测点布置

    监测频次根据施工工况进行调整,具体如下表

    4

    所示;同时,在

    注浆施工以及以后施工过程中,

    尽量避免在管线上方部位运行大型机

    械或进行堆载,若确需运行或堆载,在地面铺设钢板以分散应力。

    表4

    监测频率表

    人员

    地面沉降

    管线沉降

    地面沉降

    管线沉降

    地面沉降

    管线沉降

    24

    小时连续滚动监测

    24

    小时连续滚动监测

    2

    次/天(7:00、19:00)

    2

    次/天(7:00、19:00)

    1

    次/天

    1

    次/天

    注浆过程中

    注浆过程中

    注浆结束后

    7

    天内

    注浆结束后

    7

    天内

    注浆结束后

    7

    天至

    28

    注浆结束后

    7

    天至

    28

    主管:韩彦彬

    监测人员:

    焦润

    东、

    韩聪、

    秦绍

    19

    页,共

    19

    1

    篇3:宝兰Ⅱ标监理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方案

    宝兰Ⅱ标监理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方案 本文关键词:沉降,观测,平行,监理,变形

    宝兰Ⅱ标监理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方案 本文简介:新建铁路宝鸡至兰州客运专线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方案甘肃信达宝兰客专陕西段监理站二〇一四年六月三十日新建铁路宝鸡至兰州客运专线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方案致:西成·西兰客运专线沉降评估项目部我单位根据施工合同的有关规定完成了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方案,并经我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查批准,请予以审查。附件: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方案

    宝兰Ⅱ标监理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方案 本文内容:

    新建铁路宝鸡至兰州客运专线

    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方案

    甘肃信达宝兰客专陕西段监理站

    二〇一四年六月三十日

    新建铁路宝鸡至兰州客运专线

    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方案

    致:西成·西兰客运专线沉降评估项目部

    我单位根据施工合同的有关规定完成了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方案,并经我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查批准,请予以审查。

    附件: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方案

    监理单位(章):

    总监理工程师:

    期:

    建设指挥部审查意见:

    建设单位(章):

    人:

    期:

    工程名称:新建铁路宝兰客运专线(陕西段)

    一、主要依据的标准及规范2

    二、工程概况3

    1、工程概况3

    2、交通、地形地貌3

    3、工点分布情况4

    二、组织机构6

    1、组织机构框架图6

    2、组织机构人员职责7

    3、测量仪器配置7

    四、监理单位平行观测频率及方法7

    五、沉降变形观测的标准与要求8

    1、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8

    2、

    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8

    3

    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9

    4

    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9

    5、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10

    6、实施测量工作要求10

    六、路基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13

    1、路基沉降变形观测13

    2、路基地段沉降观测技术要求13

    3、观测断面布置原则14

    4、观测方法、精度与观测要求14

    5、过渡段沉降变形观测15

    七、桥梁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16

    1、

    一般规定16

    2、

    桥涵变形控制标准16

    八、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17

    1、

    一般规定17

    2、

    沉降观测的内容17

    3、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原则17

    九、沉降平行观测工作制度19

    1、BLJL-2标监理站组织19

    2、

    沉降平行观测监理人员职责20

    3、沉降变形观测工作制度21

    附件:沉降观测记录、汇总表23

    附件:人员资质证书、仪器鉴定证书38

    一、主要依据的标准及规范

    1、《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

    2、《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4、《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工管技[2009]77号);

    5、《铁路路基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TBJ

    -2009)

    6、《客运专线轨道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7]85号;

    7、宝鸡至兰州铁路客运专线有关设计文件;

    8、西兰铁路客运专线陕西有限责任公司下发的有关文件;

    二、工程概况

    1、工程概况

    宝鸡至兰州客运专线东起陕西省宝鸡市,自西宝客专宝鸡南站引出,沿渭河峡谷南岸向西,至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新建天水南站,出站下穿耤河及天水北山滑坡群,沿天巉公路向西北方向至秦安县设站,出站沿天巉公路西行,经通渭县、定西市至兰州市榆中县,穿越皋兰山、沈家岭后引入终点兰州西站。线路横跨陕西省和甘肃省两省,正线建筑长度400.740公里,其中陕西省境内45.741公里,甘肃省境内354.999公里。宝兰客专BLZQ-2标位于宝鸡市以西的渭滨区和陈仓区,起讫里程:DK655+448~DK683+620,全长28.172km,本标段结构物密集,以长大隧道、大、中桥为主。主要工作量有:路基土石方5.452万m3,大中桥1.08km/7座,隧道27.055m/6.5座及过渡工程,无砟轨道道床56.344

    km。全线铺设无砟轨道,设计行车速度为250km/h。

    2、交通、地形地貌

    (1)交通情况

    本工程所经地区为关中渭河平原,沿线公路发达,国道、省道、县乡路纵横交错,可充分利用。干线公路主要有:国道G310,宝天高速,国道G107、G108等。铁路主要有:本段线路东端与西宝客运专线相连,中间宝鸡至天水市东岔镇基本与既有陇海铁路并行于渭河两岸。线路与国道G310并行于渭河南岸,太宁隧道进口至林光村隧道出口距国道4~7km,南马棕山隧道出口至牛背隧道距国道1公里以内。横向便道可充分利用既有乡村道路,晁峪隧道1#斜井、安平隧道横洞、安平出口等部分工点需修建便道。

    (2)地形地貌

    线路位于渭河冲积平原东南部,南倚秦岭,北临黄河、渭河,总体地势由南而北呈阶梯状递减,西略高于东。

    ⑶水文地质特征

    沿线水系为黄河水系,沿线地表水可利用的主要河流有渭河及其支流清姜河,河流均常年有水。沿线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河水、人工灌溉地表水体垂直入渗及秦岭山区基岩裂隙水的侧向补给,地下水位较浅。

    ⑷工程地质特征

    地层岩性:标段内地层较单一,按时代由新到老发育第四系全新统坡积粘质黄土、燕山期花岗岩层及上元古界片岩夹片麻岩和大理岩。

    地质构造:太宁隧道至安平隧道位于西秦岭北麓中低山区;晁峪隧道至牛背隧道段属于秦岭褶皱系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

    沿线主要不良地质问题有滑坡、错落、坡面溜坍、危岩落石,其次为泥石流、岩堆、人为坑洞等。

    ⑸气象特征

    据宝鸡市气象站气象资料显示:宝鸡属半干旱气候区,季节性温差较大,雨季和旱季分明,年降水量较少。年平均气温14.1℃,极端最高温度41.7℃,最热月平均气温27.7℃,极端最低温度-11.3℃,最冷月平均气温-2.0℃,年平均降雨量606.5mm,年平均蒸发量1370.6mm,平均相对湿度64%,最大积雪厚度11cm,最大季节冻土深度32cm。

    3、工点分布情况

    本标段结构物密集,桥隧比例达99.6%。路基土石方54520断面方,大中桥1074.7m/7座,桥位制梁23孔,1联32+48+32m连续梁,

    2联2*40m

    T构,隧道27055.8m/6.5座,无砟轨道道床56.344km,本标段正线隧道全长27.055km,占标段全长的96.02%。全标段大中桥7座、共长1074.7m。各工点概况见表。

    BLJL-2标段个工点概况表

    序号

    隧道桥梁名称

    起讫里程

    长度m

    围岩分级/结构形式

    1

    太宁隧道DK658+397.5

    DK655+448~DK661+347

    5899

    Ⅴ级161m,Ⅳ级1280m,Ⅲ级1060m,Ⅱ级3370m,明洞28m

    2

    晁峪大桥

    DK661+347~DK661+571

    224

    1-24m+5-32m+1-24m简支箱梁

    3

    晁峪隧道DK665+410.5

    DK661+600~DK669+221

    7621

    Ⅴ级231m,Ⅳ级640m,Ⅲ级1540m,Ⅱ级5156m,明洞54m

    4

    庵平东沟大桥

    DK669+221~DK669+461

    240

    7-32m简支箱梁

    5

    路基

    DK669+461~DK669+530.7

    70.6

    半填半挖

    6

    庵平沟大桥

    DK669+530.7~DK669+689.3

    158.6

    2-24m+3-32m简支箱梁

    7

    安平隧道DK672+841

    DK669+688.35~DK675+994.05

    6305.7

    Ⅴ级76m,Ⅳ级270m,Ⅲ级1870m,Ⅱ级4020m,明洞69.7m

    8

    大沟大桥

    DK675+994.05~DK676+135.95

    141.9

    4-32m简支箱梁

    9

    林光村隧道DK678+015

    DK676+150~DK679+880.9

    3730.9

    Ⅴ级99.5m,Ⅳ级330m,Ⅲ级700m,Ⅱ级2564m,明洞37.4m

    10

    南马棕山大桥

    DK679+880.9~DK679+987.6

    124.6

    (32+48+32)m连续梁

    11

    南马棕山隧道DK680+649

    DK679+987.6~DK681+311

    1323.4

    Ⅴ级27.71m,Ⅳ级65m,Ⅲ级354m,Ⅱ级838m,明洞38.69m

    12

    大水沟中桥

    DK681+311~DK681+370

    92.8

    2-40m砼T构

    13

    千家沟隧道DK681+590.5

    DK681+370~DK681+811

    441

    Ⅴ级30m,Ⅳ级84m,Ⅲ级116m,Ⅱ级200m,明洞11m

    14

    长沟中桥

    DK681+811~DK681+885.2

    92.8

    2-40m砼T构

    15

    牛背隧道DK685+100

    DK681+885.2~DK688+315

    1734.8

    Ⅴ级13.9m,Ⅳ级130m,Ⅲ级700m,Ⅱ级880m,明洞10.9m

    二、组织机构

    1、组织机构框架图

    甘肃信达宝兰客专监理站根据施工进度及西成西兰陕西铁路公司平行观测的相关要求成立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管理领导小组,具体人员名单如下:

    组长:李建军

    组员:杨兵

    、金鑫、王雪心、孟军、陈西川及现场监理人员

    副总监理工程师

    平行观测小组

    旁站见证核查小组

    杨兵

    金鑫

    王雪心

    孟军

    陈西川

    现场专监

    2、组织机构人员职责

    组长由副总监理工程师担任主要负责沉降变形观测工作的组织安排。

    平行观测小组负责隧道、桥梁、路基的主要观测项目和相关资料的编制汇总。

    旁站见证核查小组主要负责对施工单位沉降变形观测全过程进行旁站并做好旁站记录和对观测记录进行签认。

    3、测量仪器配置

    序号

    设备名称

    品牌

    型号

    精度

    备注

    1

    全站仪

    徕卡

    TS06

    2〞

    2台

    2

    电子水准仪

    天宝

    DiNi03

    0.3mm

    2台

    3

    2m铟钢条码尺

    冠博

    1

    4

    2m铟钢条码尺

    冠博

    1

    四、监理单位平行观测频率及方法

    1、平行观测数量:一般地段为施工单位总测数的10%,地质复杂、沉降变化大以及过渡段为施工单位总测数的20%;施工单位观测的数量表附后。

    2、组测量监理对原始观测资料和各项记录表格要随观测进度及时整理;

    3、测量监理如发现测量数据与施工单位存在较大误差,应及时查找原因。

    五、沉降变形观测的标准与要求

    1、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本线沉降变形测量按三等规定执行,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二等的规定执行。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沉降变形测量等级

    垂直位移测量

    水平位移观测

    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

    相邻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

    沉降变形点点位中误差(mm)

    二等

    ±0.5

    ±0.3

    ±3.0

    三等

    ±1.0

    ±0.5

    ±6.0

    2、

    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

    1)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用分级布网等精度观测逐级控制的方法布设。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垂直位移监测沉降变形测量等级要求二等及以上的重要桥梁工点,应独立建网,并按照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施测或进行特殊测量设计。

    2)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

    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

    等级

    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

    每站高差中误差(mm)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

    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

    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

    二等

    0.5

    0.15

    0.3

    0.4

    DS05型仪器,宜按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三等

    1.0

    0.3

    0.6

    0.8

    DS05或DS1型仪器,宜按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3

    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按独立建网考虑,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相互转换。

    4

    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本线水平位移监测按三等规定执行,对于软土地基等设计有特别技术要求的复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二等的规定执行。

    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

    等级

    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mm)

    平均边长(m)

    测角中误差(“)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作业要求

    一等

    ±1.5

    <300

    ±0.7

    ≤1/250000

    按国家一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150

    ±1.0

    ≤1/120000

    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二等

    ±3.0

    <300

    ±1.0

    ≤1/120000

    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150

    ±1.8

    ≤1/70000

    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三等

    ±6.0

    <350

    ±1.8

    ≤1/70000

    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200

    ±2.5

    ≤1/40000

    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四等

    ±12.0

    <400

    ±2.5

    ≤1/40000

    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5、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1)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变形观测点的埋设要求

    (1)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基准点使用全线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CPI、CPII和二等水准点,增设时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相关要求执行。

    (2)工作基点。要求这些点埋设在稳定区域,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工作基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3)

    沉降变形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沉降变形点按路基、桥涵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按设计文件实施。

    2)监测网的检测:监测网的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为了验证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设计垂直位移监测网的观测分为首次观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半年进行一次,尽可能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在区域沉降地区应每季度进行一次复测。

    3)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基准点应选设在沉降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4)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在区域沉降地区内,应对工作基点的沉降量进行监测,如果在两次复测期间,发现工作基点变形超出两倍中误差应及时通知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并提交观测资料。经核实后应对工作基点和变形监测点的各期实测高程进行修正

    6、实施测量工作要求

    1)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

    2)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

    3)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1)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首次(即零周期)观测应进行往返观测,并取观测结果的中数,经严密平差处理后的高程值,作为变形测量初始值。

    (2)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3)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对水准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实行“五固定”即“固定水准基点、工作基点、固定人、固定测量仪器、固定监测环境条件、固定测量路线和方法”,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4)针对低矮桥墩、异型桥墩,空间小,尺子不能直立的情况,施工单位应在测量厂家定制短尺进行测量;也可采用倒尺的方法进行。

    5)沉降观测均采用电子水准仪,不得采用光学水准仪。

    6)测段观测完成后数据,必须及时整理观测数据。

    7)当发现沉降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必须首先自查,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并提交自查分析报告。

    8)在观测过程中,应做好一些重点信息的记录,如对架梁、运梁车通过施工荷载的记录,天气情况,地下水影响情况的记录,利于对结构变形特性的分析和异常数据的分析。

    9)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对线下工程变形点的观测必须采用闭合或附合水准路线,严禁采用支水准路线或中视法,水准路线经过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数量不得少于两个。

    10)水准仪使用DS05或DS1型仪器,仪器及配套水准尺均应在有效合格检定期内。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

    11)观测时,一般按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对于有变换奇偶站功能的电子水准仪,按以下顺序进行:

    (1)往测:

    奇数站为后—前—前—后

    偶数站为前—后—后—前

    (2)返测:

    奇数站为前—后—后—前

    偶数站为后—前—前—后

    12)晴天观测时给仪器打伞,避免阳光直射;扶尺时借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

    13)电子水准仪观测前30min,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

    14)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2.5kg以上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

    15)当相邻观测周期的沉降量超过限差或出现反弹时,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

    16)数据处理时,闭合差、中误差等均满足要求后进行平差计算,水准路线要进行严密平差。

    六、路基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路基沉降变形观测

    1)路基沉降控制标准

    无砟轨道地段路基可压缩性地基均进行沉降分析。按照《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路基在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的工后沉降,应满足扣件调整和线路竖曲线圆顺的要求。工后沉降一般不应超过扣件允许的沉降调高量15mm;沉降比较均匀、长度大于20m的路基,允许的最大工后沉降量为30mm。

    2)

    一般规定

    (1)观测的目的是通过沉降观测,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指导进行信息化施工,必要时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砟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砟轨道结构的安全。

    (2)路基在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路基沉降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沉降变形满足无砟轨道铺设要求。

    (3)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4)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要进行必要的检查。

    2、路基地段沉降观测技术要求

    1)沉降观测内容

    (1)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

    (2)路基底沉降观测

    (3)过渡段沉降观测

    (4)路基稳定性观测

    2)沉降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

    沉降观测装置应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装置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根据经验,埋设的观测设施的有效性以及对其保护是否得力是决定整个观测工作成败的关键。各部位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路基沉降观测断面及观测断面的观测点的布置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处理方法、路堤高度、地形地势的起伏情况、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预测方法和工期要求具体确定,同时还应根据施工核对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

    3、观测断面布置原则

    1)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对地势平坦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填方高度小于5m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堤及路堑可放宽到100m。路桥过渡段必须设置,距桥台2~5m设置一观测断面。对于路基面沉降监测,路堤地段每5~50m设一个监测断面,路桥过渡段必须设置,且应加密。在深厚层第四系路桥过渡段及不同地层结构设置地基分层沉降监测。

    2)对于地形、地质条件变化大的地段应适当加密,在变化点附近应设观测断面,以确保能够反映真实差异沉降,覆盖型岩溶地段,沉降监测断面适当加密。

    3)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原则上应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

    4)观测断面优先选用设计文件给定的观测断面桩号,当设计文件给定的断面桩号与实际地质不符时,应加以调整。

    4、观测方法、精度与观测要求

    1)观测方法

    (1)沉降板观测方法

    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沉降板测杆顶面测点高程。沉降板观测时应在测杆头上套一个专用的测量帽。测量帽下部以刚好套入测杆为宜,测量帽上部以中心为一半球型的测点。在沉降板测杆接高时应同时测量接高前后的测杆高程。

    (2)沉降观测桩观测方法

    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二等水准测量标准,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路肩观测桩顶面测点高程。

    (3)位移观测边桩观测方法

    采用全站仪观测,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位移观测边桩水平位移。

    2)

    观测测量精度

    路基沉降观测水准测量的精度为±1.0mm,读数取位至0.01mm;

    位移观测测距误差±3mm;方向观测水平角误差为±2.5″。

    5、过渡段沉降变形观测

    1)控制标准

    路桥或路隧交界处的差异沉降不应大于5mm,沉降造成的路基与桥梁或隧道的折角不应大于1/1000。

    2)一般规定

    (1)桥涵两端的过渡段、路隧过渡段及堑堤过渡段均需进行沉降观测。

    (2)过渡段工后沉降的分析评估应沿线路方向考虑各观测断面和各种结构物之间的关系综合进行。

    (3)对线路不同下部基础结构物之间以及不同地基条件或不同地基处理方法之间形成的各种过渡段,应重点分析评估其差异沉降。

    3)观测技术要求

    (1)过渡段应考虑线路纵向平顺性和不同结构物差异沉降的观测和评估,不同结构物起点处、距起点2~5m设置观测断面,其他断面按设计文件中给定的断面设置。

    (2)过渡段观测点设置参照路堤。

    (3)沉降观测装置的具体埋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且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装置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4)观测精度、频次及资料整理要求同路基。

    七、桥梁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

    一般规定

    1)

    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桥涵沉降、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桥涵基础沉降、梁体变形等符合技术标准要求。

    2)

    通过各施工阶段对墩台沉降的观测,验证和校核设计理论、设计计算方法,并根据沉降资料,分析预测总沉降和工后沉降量,进而确定桥梁工后沉降是否满足铺设无砟轨道要求。

    3)

    根据沉降资料分析,对沉降量可能超标的墩台研究对策,提出改进措施,以保证桥梁工程的安全;同时积累实体桥梁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为完善桩基础沉降分析方法作技术储备。

    2、

    桥涵变形控制标准

    1)梁部

    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上部结构的变形应符合以下规定:

    (1)终张拉完成时,梁体跨中弹性变形不宜大于设计值的1.05倍。

    (2)扣除各项弹性变形、终张拉60天后,L≤50m跨中徐变上拱度实测值不应大于7mm;L>50m梁体跨中徐变变形实测值不应大于L/7000或14mm;梁体徐变上拱度实测值与设计值对比,应满足设计要求。

    2)桥梁墩台

    对于桥梁基础的沉降控制,墩台基础的沉降量应按恒载计算,其工后沉降量不应超过下列允许值:

    墩台均匀沉降量:

    对于有砟桥面桥梁≤30mm

    对于无砟桥面桥梁≤20mm

    静定结构相邻墩台沉降量之差:

    对于有砟桥面桥梁≤15mm

    对于无砟桥面桥梁≤5mm

    对于高速铁路,控制桥涵沉降,主要是工后沉降,计算工后沉降的值,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偏差很大。因此有必要进行实测验证,积累观测数据。

    八、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

    一般规定

    1)

    隧道沉降观测的目的主要是利用观测资料的工后沉降分析结果,指导无砟轨道的铺设时间。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隧道基础沉降作系统的评估,确认其工后沉降符合设计要求。

    2)

    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沉降变形观测期原则上不应少于3个月。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3)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应进行必要的检查。

    2、

    沉降观测的内容

    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内线路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拱部分。其它如洞顶地表沉降、拱顶下沉、断面收敛沉降变形等不列入本沉降观测的内容。

    3、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原则

    1)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拱部分。沉降变形观测范围为隧道进口隧线分界里程至出口隧线分界里程。

    2)隧道的进出口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起每25m布设一个断面。

    3)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暗洞地段Ⅲ级围岩每400m、Ⅳ级围岩每300m、Ⅴ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4)地应力较大、断层或隧底溶蚀破碎带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特殊基础类型的隧道段落、隧底由于承载力不足进行过换填、注浆或其它措施处理的复合地基段落加密布设(段长大于20m时,每2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段长小于或等于20m时,至少设置2个观测断面)。

    5)明暗交界处、围岩级别、衬砌类型变化段及沉降变形缝位置应至少布设两个断面(前后各0.5m处)。

    6)隧道洞口至分界里程范围内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7)施工降水范围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8)路隧分界点处,路、隧两侧分别设置至少一个观测断面。

    9)长度大于20m的明洞,每2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

    10)隧底工程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设置2个沉降观测点,分别布置在隧道侧沟靠二次衬砌处。

    隧道观测标埋设位置示意图

    隧道观测标设置示意图(单位:mm)

    11)隧道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附合水准路线,

    12)隧道洞内沉降观测路线,贯通前洞口基准点布置不少于两个,当洞内布设基准点有困难时,可直接利用两个洞口基准点形成附合水准观测路线。工作基点联测间距可以大于200m,但必须保证观测点高程中误差和相邻观测点的高差中误差达到相应规定要求。

    4

    、观测精度

    沉降水准的测量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01mm。

    九、沉降平行观测工作制度

    为了确实把沉降变形观测监理职责落到实处,总监责成技术质量部制定沉降平行观测工作制度。本工作制度明确了监理职责细化成各级监理师所应承担的工作和职责;本工作制度定人、定岗、定职责后经总监理工程师批准下发,作为监理工程师考评的依据。

    1、BLJL-2标监理站组织

    甘肃信达监理站成立了以监理站和监理分站协同实施的二级管理模式。监理站负责监督、检查和指导;监理组负责人员安排并具体实施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总监办对沉降平行观测监理领导工作、沉降平行观测人员及方案、旁站监理人员及里程做到了定职、定责、定人、定岗、定点。

    2、

    沉降平行观测监理人员职责

    1﹚

    沉降平行观测负责人职责

    ①负责沉降变形观测人员安排及后勤保障;

    ②组织测量专监编制管段内的《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

    ③组织审核施工单位上报的《沉降变形观测方案》,督促施工单位按批准的《沉降变形观测方案》实施沉降变形观测工作;

    ④督促沉降平行观测监理人员做好沉降平行观测工作,与施工单位同测段观测资料进行对比;督促旁站监理人员做好旁站监理,对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⑤督促施工方定时上报沉降变形观测资料并进行初审签认;

    ⑥督促各沉降平行观测小组负责人编制《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监理工作报告》、《线下工程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报告》;

    ⑦参加建设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

    2﹚

    沉降平行观测监理人员职责

    ①全面负责沉降平行观测工作,对沉降平行观测工作人员组织及后勤保障作出具体安排报监理组沉降平行观测责任人;

    ②编制《沉降变形观测监理实施细则》;

    ③审核施工单位上报的《沉降变形观测方案》,督促施工单位按批准的《沉降变形观测方案》实施沉降变形观测工作;

    ④确定沉降平行观测段落,做好沉降平行观测工作;

    ⑤审核施工单位上报的沉降变形观测资料;

    ⑥汇总沉降变形监理资料,编制《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监理工作报告》、《线下工程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报告》;

    ⑦和监理组长一起参加建设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

    3﹚

    旁站监理人员职责

    旁站监理人员对旁站部位观测数据的真实性和观测频次是否满足要求负责。

    ①核查观测人员是否符合《沉降变形观测方案》的要求,是否经过培训上岗;确保观测人员的固定,如果观测人员出现变动,应立即报告监理组长;

    ②督促施工单位确保观测仪器的固定,观测线路的固定,观测方法的固定;

    ③核查施工单位的观测元器件,确保元器件的质量和埋设符合要求;

    ④督促施工单位按要求做好沉降变形观测网点的保护工作;

    ⑤对施工单位的观测资料及时签认并做好旁站记录。

    3、沉降变形观测工作制度

    为确保沉降变形观测工作的质量,各位监理工程师必须尽职尽责的完成监理在沉降平行观测工作中的职责。沉降变形观测监理人员的考核分以下两个方面:

    1)工作业绩由监理项目部组织每月考核评分,评分结果直接纳入监理站月度考核中。

    2)实行红黄绿牌警示制度,红牌直接清退,黄牌予以警告并罚款;绿牌则予以奖励。

    附件:沉降观测记录、汇总表

    表1

    路基观测桩沉降观测记录表

    工点里程范围:

    观测日期:共

    观测日期

    累计天数(天)

    两次观测时间间隔(天)

    路基基底沉降板(编号:

    路基顶面沉降板(编号:

    备注

    板顶填土

    高度

    (m)

    本次沉降(mm)

    总沉降(mm)

    沉降速率(mm/d)

    板顶填土

    高度

    (m)

    本次沉降(mm)

    总沉降(mm)

    沉降速率(mm/d)

    单位:

    整理:

    复核:*年*月*日

    表5

    过渡段沉降观测记录表(剖面管)

    横剖面沉降测试记录表

    测量单位

    负责人

    (签字)

    观测日期:

    观测点编号

    测次

    观测点里程

    时间

    填土高度(m)

    基准点高程(m)

    测量位置

    观测

    时间

    第一次标高

    读数

    第二次

    标高

    读数

    平均值

    上次

    标高

    读数

    本次

    沉降

    累计

    沉降

    沉降

    速率

    备注

    m

    yy-mm-dd

    m

    m

    m

    m

    mm

    mm

    mm/d

    基准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填表:

    日期:

    复核:

    日期:

    监理:

    日期

    表6

    过渡段沉降量记录汇总表共

    观测

    日期

    累计

    天数

    (天)

    两次观测时间间隔(天)

    路基左侧边桩(编号:

    路基右侧边桩(编号:

    备注

    填土

    高度

    (m)

    本次

    沉降

    (mm)

    总沉降(mm)

    沉降速率(mm/d)

    本次水平

    位移(mm)

    本次总水平位移(mm)

    位移

    速率

    (mm/d)

    填土

    高度

    (m)

    本次

    沉降

    (mm)

    总沉降(mm)

    沉降速率(mm/d)

    本次水平

    位移(mm)

    本次总水平位移(mm)

    位移

    速率

    (mm/d)

    单位:

    整理:

    复核:*年*月*日

    表9

    路基分层观测记录表

    沉降观测记录表——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表

    里程段落:

    观测日期:

    断面里程

    测点编号

    测点埋深

    原始磁环标高(m)

    上次磁环标

    高(m)

    测试读数

    (m)

    平均值

    (m)

    本次磁环

    标高(m)

    本次

    沉降

    (mm)

    累计

    总沉降(mm)

    本次分层

    沉降

    (m)

    路堤填筑高度及其它情况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