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竞聘演讲
  • 会议发言
  • 爱国演讲
  • 就职演说
  • 开业开幕
  • 思想学习
  • 征文演讲
  • 经验材料
  • 述职报告
  • 调研报告
  • 工作汇报
  • 年终总结
  • 申报材料
  • 学习体会
  • 企划方案
  • 活动方案
  • 技巧经验
  • 模板范例
  • 思想宣传
  • 经济工作
  • 工作报告
  • 组织人事
  • 反腐倡廉
  • 慰问贺电
  • 先进事迹
  • 思想汇报
  • 入党申请书
  • 党会发言
  • 先进性教育
  • 入团申请书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调查报告
  • 实习报告
  • 和谐社会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作文范文
  • 自我鉴定
  • 讲话稿
  • 自查报告
  • “指导学生进行活动记录及方法”结题报告

    时间:2021-03-12 00:03:22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学生进行 结题 指导

    “指导学生进行活动记录及方法”结题报告 本文关键词:学生进行,结题,指导,记录,方法

    “指导学生进行活动记录及方法”结题报告 本文简介:“指导学生进行活动记录的方法”结题报告作者:周方华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更新时间:2005-12-15《小学科学新课程的开发与实验研究》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我校按照辽宁省课题《小学科学新课程的开发与实验研究》布署,进行《指导学生进行活动记录的方法》子课题实验研究。经过两年多

    “指导学生进行活动记录及方法”结题报告 本文内容:

    “指导学生进行活动记录的方法”结题报告

    作者:周方华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2-15

    《小学科学新课程的开发与实验研究》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我校按照辽宁省课题《小学科学新课程的开发与实验研究》布署,进行《指导学生进行活动记录的方法》子课题实验研究。经过两年多的实施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达到预期的目的,初步探索了指导学生进行活动记录的方法。

    一、课题研究概要

    我们提出的课题,是关于指导学生进行活动记录的方法方面的研究,它的研究对象是科学课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指导学生进行活动记录的方法。

    科学课的教学要重过程,要重视学生们的观察、记录、收集信息、整理数据,用图画和文字表达他们的收获,组织交流讨论,让他们对过程进行评价。

    我们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在科学课教学中学生进行活动记录的方法。科学课的教学重在“动手做”,必须从让学生“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入手。让学生亲自去种,亲自去养,亲自去观察、测量记录,整理数据,做总结报告,讨论交流,自我评价。只有让他们“亲自”做了,才能发展他们的能力,学会科学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理解科学的含义,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二、课题研究方法和步骤

    为使实验取得较好的效果,我们课题组认真学习了有关新课程的内容,特别是科学课的相关内容,用新理念指导教学工作。实验教师制定了实验活动计划,并注重把实践中取得的材料上升到理论,教师是实验者,又是研究者,这样使课题的研究深入实际,更便于操作。

    本课题的研究运行二年半,共分为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1.成立实验课题组:

    课题组的成员由精通业务、理论的领导,有实际工作经验,有工作能力的一线教师组成。

    2.学习理论,转变观念

    认真学习了《科学课程标准》《课程改革理论》等,研读了教材,领会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培养目标。结合本课题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加强了科研理论的学习,提高了对本课题的内涵的理解,拓宽了教师教育科研的视野,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理论水平,更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

    3.制定了实验方案,确定了实验班

    实验班三年一班40人

    4.对实验班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了解了实验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实验阶段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课题组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理论的学习、培训。

    实验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周二下午的学习时间等学习了新课程的理论,尤其是《科学课》和《实验教材通讯》两本杂志成了教师的好帮手。它贴近教学实际,有很多实验地区的经验,拓宽了教师的视野,武装了教师的头脑,更新了教师的观念。

    实验教师积极参加省、市、区组织的培训,教材辅导等,提高了教师的素质。

    2.实验研讨、交流、深入研究

    我们按照实验方案,进行了实质性的研究。我们定期研讨交流,汇报实验进展情况,做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验过程中,教师收集了大量的学生资料及教师本人写的课堂实录,教学随笔,心得体会等。

    3.进行阶段成果汇报、总结

    2003年10月,在元宝区兴仁小学召开了“元宝区科学课实验现场会”,周方华教师执教了《磁铁的两极》一课,2004年4月在丹东市教师进修学院召开了“丹东市小学科学(自然)教学研讨会”,周方华教师执教了《导体与绝缘体》一课,2004年11月在元宝区八道小学召开了“丹东市首届科学年会”,周方华老师撰写的论文《自然教师如何适应新教材科学》在大会上作经验交流等。受到各位领导、老师的好评。这些成果对实验教师的工作是个肯定,是个提高,也有效地推动了课题工作的进行。

    (三)总结阶段

    这是对实验过程的全面回顾,实验教师将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系统整理上升到理论高度总结分析实验的效果,撰写结题报告。

    三、课题研究成果

    我们进行的课题实验,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研究成果。

    (一)教师初步摸索了学生进行活动记录的方法。

    1.激发兴趣是学生进行活动记录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记录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写活动记录时,重视对学生兴趣的激发。首先,我们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环境,在观察交流时不断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让他们想说就说,想问就问,有不同的认识时允许争辩,只要是来源于学生自己的观察,即使说错了也无妨,我们只负责正面的指点。只有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才敢大胆交流。其次,建立了相应的竞争机制。开始,我们让学生分成小组,小组成员合作观察、记录,比比小组中哪位成员观察最仔细,记录最详尽,最具体,然后小组进行总结,有一人代表本组参加全班的交流,比一比哪一组观察记录得最详尽具体,评比优秀记录员。最后,进行记录的评比活动。我们两周进行一次活动记录的评比活动,让学生把两周内自己最满意的一次记录拿出来进行评选,然后表彰鼓励,这样激发了学生记录的兴趣,也激发他们记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也为其他同学起了示范的作用。对记录不好的学生也需鼓励,增强信心,进行引导,不可挫伤学生记录的信心和积极性。

    2.学会观察是学生进行活动记录的途径。

    观察是进行活动记录的源泉,是获得记录信息的重要途径,所以要想做好记录,一定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首先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带着研究的目的去观察研究对象,在起始年级是一项重要的训练内容。如《我看到了什么》一课,并不是单纯地为了获得关于这棵树有根、茎、叶、花、果方面的知识,我们是把树作为生命体看待的,观察一棵树,不仅要观察这棵树本身,还要从这棵树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观察,体现科学观察的全面性。其次,选择好的观察方法。有时,学生观察某一事物,开始情绪很高,后来苦于没有好的办法,只能半途而废。所以在学生进行观察前,教给观察方法是很重要的,观察方法有:顺序观察法,特征观察法,比较观察法,分解观察法,追踪观察法,验证观察法,循序观察法等。具体观察时,这些方法不是独立的,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的不同阶段和现象,不断选择合适的方法,如对身体的观察可用顺序观察法,按从整体到部分进行,对手的观察可按从外部到内部进行,再次,观察要细致。小学生观察最大的毛病是观察事物笼统,往往满足于表面认识,所以要教给学生从细处着眼,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如对蜗牛的观察,可从身体、壳、吃食物、运动爬行的痕迹等几方面去观察,只有这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最后,观察时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不仅用眼看,还要用手摸,用耳朵听,用鼻子闻,有时甚至可以尝一尝滋味。

    3.教会记录的方法是学生进行活动记录的保证。

    科学活动记录不同于其他文章,它不是以情感人,而是客观地说明事物,它追求的是科学的真实。观察到的对象是怎样的,就必须如实地说成是怎样的。但学生往往对观察到的现象无法用语句等形式表述出来,因此必须教给学生记录的方法。首先明白记录的形式。因活动形式、内容不同,记录的形式也不一样,一般有观察记录,统计记录,调查记录,考察记录,检测记录,测试记录,测量记录,观察研究记录,研究成果记录等。其次,用文字、图画、表格等多种方式记录。学生根据不同的活动可采用不同的形式,可单纯用文字、图画、表格或文字、图画相结合,拍照、制作标本、写观察日记等形式进行记录。在起始年级,教师可以用填空、表格等形式,用“看到了什么”“成什么样了”“发现了什么”等语句去帮助学生记录,久而久之,学生逐渐会自己设计表格等不同形式的记录。最后,善于修改自己的记录。学生的记录会出现不正确或不够确切的地方,在汇报交流时,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教师要做好正面的指点与引导,学生自己去修改,当然也可以请别的组同学帮助完善一下。

    4.坚持记录是学生进行活动记录的好习惯。

    科学活动有一部分在课上完不成需要课后开展的,如凤仙花的种植活动,蚕豆发芽、绿豆发芽、养蚕活动等等都需要学生进行比较长时间的观察记录,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坚持记录的好习惯,也要经常整理记录,这样便可写一篇小论文了。学生在各种活动的坚持不懈地记录中,也经历和体验了科学的过程,了解生命,感受生命,丰富了学习生活,积累了生活经验和写作素材,学生的科学素质,动手能力,写作能力,观察能力等都得到明显的提高。

    (二)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

    1.科学教材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着学生,学生特别感兴趣。每一项探究活动,学生都积极准备,探究的积极性特别高,会设计出很多方案进行探究,如《磁铁的磁性》一课,探究磁铁磁性的强弱,大部分小组的学生方法都差不多,把磁铁放在钉子里,拿出磁铁,或把磁铁悬挂起来,往磁铁上“粘”钉子,有一个组的方法很特别,也是教师事先没想到的,做法是,用一根钉子去靠近磁铁的各部分,用手去感觉磁力的大小,也就知道磁铁哪部分磁性强,哪部分磁性弱。从中看出学生愿意去探究,而且会探究出教师没想到的方法。

    2.在探究活动的时候,学生的发言积极性明显提高。畅所欲言,大胆预测成为课堂上的主旋律,学生敢于表达的想法,不必为说不准确而有所担忧。

    3.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制作能力,创新能力等也都得到了培养,很多学生愿意搞一些小发明、小制作,如:马甜茹同学的小发明“刷得着”在丹东市中小学科技小发明系列竞赛活动中,获优秀科技小发明作品一等奖,王冬媛同学的小发明“升降式烤肉网”在2004年丹东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科技小发明类二等奖,高文慧同学的“患者方便衫”在辽宁省第二届中小学劳技创新作品竞赛中获一等奖。

    (三)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

    1.摆脱以“科学知识”为中心的旧模式,树立以“活动”为中心的新理念

    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本册教材由40多个典型的活动组成,在教学中,活动因目标、内容、资源的不同可采取各种各样的模式,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多种亲身经历作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学习活动,并尽可能地运用自己的感官与认识对象相互作用。如教学《蚂蚁》时,我让每一位学生都采集了一两只蚂蚁,给学生创设一种亲历的机会氛围,学生在选择观察蚂蚁的地方时想了很多方法,有的在透明的玻璃瓶内,有的放一堆白糖,有的用卫生球划一个圈,还有昆虫盒等。然后去观察蚂蚁,最后还设计了蚂蚁迷宫,蚂蚁比赛的小游戏。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中,不仅学到了知识,同时又培养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摆脱“封闭教学”旧模式,树立“开放教学”的新理念

    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爱好,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因此我们提倡: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更广阔天地;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学生对问题已有的经验和认识是重要的教学前提,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要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要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惟一的,要允许学生存有己见,既关注别人的答案又反省自己的答案。三年级上册教材《我看到了什么》我组织学生到操场的大树下进行观察,《寻访小动物》一课可在校园里踏勘一块可供学生进行寻访调查活动的场地,划定一个较小的范围,如一棵树、花坛等,仔细观察一下这个范围的小动物种类和数量,注重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教学,积极把学生学习科学的场所引向大自然和生活。

    3.摆脱“权威教学”旧模式,树立“共同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

    国家《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险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像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体验学习科学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在教学中建议: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表答,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不要轻易给答案,可以问学生,你觉得怎么办?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不要否定学生的回答,哪怕是错的,向正确方向引导学生;相信自己,自己要有自己的想法;多鼓励、多表扬;组织好探究后期的研讨,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主线,采用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代替以知识为中心,以单纯的讲解灌输的方式。

    4.摆脱“知识的传递者”变成“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

    在《科学》课堂上,学生所获得的科学知识不仅来自于封闭的课本,还可以吸收来自科学教师个人领域的知识,更需要吸收来自学习伙伴和探究过程中师生互动而碰撞出来的新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应该只是被教科书统治着,不应该只是传授知识,而应成为学生科学探究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

    按照新《科学》课程的要求,作为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当创设丰富的探究环境,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探究做物质和心理上的支持;作为科学学习活动的引领者,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探究目标,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作为科学学习活动的亲密伙伴,教师应当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5.摆脱“教教材”的做法,树立“用教材教”的理念

    刘默耕教授曾指出:“教师的教学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教师的教学要依据教材实施,即“源于教材”。但如果只是“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学必然落伍。《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提出了这样一条理念:“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教材”的教学是把目标单一的定位于教知识;“用教材教”则是更大程度上把知识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因此,科学课的目标设计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这样才能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

    以往《小学自然教学大纲》统一教学内容,使得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现在新《科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弹性加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也就是说教师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将教材提供的一堆材料创造性地转化为课堂教学,这样才能将教材用好。如在教《蚂蚁》一课时,学生选择观察蚂蚁的地方时,按教材应选择水中放个瓶盖,最后再放两个瓶盖,搭一个迷宫,可能因为学生怕麻烦,却选择了昆虫盒来观察蚂蚁,观察效果很好。准备的瓶盖、纸条、一盆水,怎么利用呢,于是我让学生来个玩蚂蚁的游戏,学生想出了蚂蚁迷宫,蚂蚁比赛等游戏,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另外教师还可以多准备一些教材内容以外的材料,让学生自行探究,可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实验,在探究学习中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们通过两年多的实践研究,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在科学教学中学生进行活动记录的方法还需进一步完善合理,二是学生探究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提高,三是教师还需不断的学习,以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2005年9月,科学课将全面展开。学生进行活动记录的方法,我们还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我们希望通过学生记录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其他能力的提高。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学习,努力探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推进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篇2:结题报告的格式

    结题报告的格式 本文关键词:结题,格式,报告

    结题报告的格式 本文简介:(一级标题三号宋体加粗,用“一、二、三”标示;二级标题四号黑体,用“(一)(二)(三)”标示;三级标题四号宋体加粗,用“1.2.3.”标示;四级标题四号宋体,用“①②③”标示。)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或问题的提出):要从背景、现状、基础等三个方面去回答“为什么要选择这项课题进行研究?”,这一部分内容的

    结题报告的格式 本文内容:

    (一级标题三号宋体加粗,用“一、二、三”标示;二级标题四号黑体,用“(一)(二)(三)”标示;三级标题四号宋体加粗,用“1.2.3.”标示;四级标题四号宋体,用“①②③”标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或问题的提出):

    要从背景、现状、基础等三个方面去回答“为什么要选择这项课题进行研究?”,这一部分内容的陈述,要求用两、三段简洁的文字讲清选择这项课题进行研究的原因、理由,当然还必须考虑到教育形势的发展和观念、方法、理念、手段的更新。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可能性等方面去思考。

    (这个部分也可以合并归入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部分)

    三、课题研究的界定:

    对课题名称中一些重要词语的内涵,课题研究涉及的范围等作简单阐述。所应用到的教育理论和思想。只能选最精辟、最适用的摘录,要围绕课题研究的需要,切忌全文照搬。依据理论的支撑,说明自己的主要研究思想。所依据的理论要具科学性和先进性,通过这些学说、观点、使本课题研究得到理论的支撑。

    四、课题研究的达成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体现的是本课题研究的方向,目标的确定不能过于空泛,要扣紧课题。还要注意其结构的内在联系,所确定的目标,最终要落实到成果中去。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主要是陈述课题研究的范畴、立足点。表述须紧扣研究目标,简洁,准确、中肯。也可将子课题表述成研究的内容的其中的一项。主要内容与课题研究成果同样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必须在研究成果中予以体现。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的研究,往往要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如实验法,问卷法、调查法、统计法、分析法等。这部分的陈述,一般列出将采用的科研方法,稍加说明就可以了,花费的笔墨不必很多。

    也可用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数理统计法、检测分析法、跟踪比较法等等,还可用观察法、追因法、归因法、实验法等不同的表述方法。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这部分的陈述比较简单。一般将课题研究分成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三个阶段,也有的分成四个、五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简要陈述做了几项工作,简明扼要,不必详细陈述。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这部分,可以花较多的笔墨来陈述。通过回顾、归纳、提炼,具体陈述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具体陈述采取哪些措施、策略或基本的做法来开展研究。

    撰写“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这部分内容时,应注意不要用总结式的语调来撰写,可分写成以下几个部分。

    (一)

    准备阶段:

    1.

    2.

    3.

    (二)

    实施阶段:

    1.

    2.

    3.

    (三)

    总结阶段:

    1.

    2.

    3.

    (这部分也可以与“课题研究步骤”合在一起陈述,在每一个阶段中具体陈述所做的几项工作,所采取的研究策略或措施等。)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

    这个部分是结题报告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是否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使课题研究成果得以推广和借鉴,就看这部分。篇幅也可适当长些。

    要从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两方面去陈述。不能笼统地谈。理论成果可以是我们研究所得到的新观点、新认识,包括课题研究结的题报告、教师论文发表或获奖情况,论文集等等。实践成果包括优秀教案或活动设计汇编、个案汇编、实验课、示范课、观摩课(课件)的获奖情况、学生作品集、情况汇总等等。这样的研究成果才有借鉴和参考的价值。同时也应注意研究成果必须体现所确定的研究目标。

    十、研究中的反思及今后的设想:

    这个部分内容陈述要求比较简单。但要求所找的主要问题要准确、中肯。今后的设想,主要陈述准备如何开展后续研究,或者如何开展推广性研究等。

    篇3:《雷雨》研究课结题报告

    《雷雨》研究课结题报告 本文关键词:雷雨,结题,报告,研究

    《雷雨》研究课结题报告 本文简介:《雷雨》研究课结题报告[课题]:“俄狄浦斯式”的恋母情结与“封建权威下”的感情纠葛[研究班级]:黑龙江省九三分局第一中学高二?十一十二班[研究时间]:二00五年三月至十月[阶段分配]:3月1日—15日设立课题3月16日—30日搜集信息4月1日—15日研究探讨4月16日—30日成果展示评价一研究目标使

    《雷雨》研究课结题报告 本文内容:

    《雷

    雨》研

    [

    ]:“俄狄浦斯式”的恋母情结与“封建权威下”的感情纠葛

    [研究班级]:黑龙江省九三分局第一中学高二?十一十二班

    [研究时间]:二00五年三月至十月

    [阶段分配]:3月1日—15日设立课题

    3月16日—30日搜集信息

    4月1日—15日研究探讨

    4月16日—30日成果展示评价

    研究目标

    使学生习得基本的“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增加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丰富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每位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组织形式

    根据学生自己的意愿和实际操作的需求,利用小组研究与班级集体研究相结合的方式。

    课题确定遵循的原则

    1

    对社会生活和学生个体的生长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2

    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有帮助和促进作用。

    3

    要充分考虑学生自己的学习兴趣、特长和学习能力。

    课题研究的范围内容

    属于文学艺术类中的文学样式(戏剧)。

    课题研究的方法

    根据课题的需求有取有舍,采取“文献资料研究法”、“比较分析法”、“讨论辩论法”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法。

    课题内容分配

    全班共分成三组,第一组由李娟任组长,研究《雷雨》高潮部分第四幕;第二组由栾迪任课题研究组长,研究谁是最具悲剧性的人物;第三组由王蕾任组长,研究怎样认识周朴园与鲁侍萍、繁漪的感情纠葛。

    课题设立背景

    1

    学习氛围:在菁菁一中校园里,浓厚的文学氛围滋养着莘莘学子,这里水清木华,人才辈出,身为一中的学生都想用自己的耕耘将这似水流年镌刻。文学是人人都青睐的,更何况是热血青年,他们激情四溢,他们卓然不凡;他们敏感,他们前卫;文学研究的魅力深深吸引着他们,这种萌动、向上,是九三一中文科班里的一个风景!

    2

    激情:2004年5月份,应“省教育学院”的要求,在班级搞了一次《林黛玉进贾府》的录像课,当时,布置学生主动利用刊物、网络、座谈、问卷、社会调查等手段,查找研讨《红楼梦》的资料,也就是那一次,激发了学生主动研究中国文学名著的兴趣。

    3定向:在上述校园良好氛围感召下,在如此兴趣激荡下,2004年11月初,师生坐在一起开了一个定题研讨会,会上应学生的要求,制定了2004年11月至12月为研究曹禺《雷雨》的计划(以后将陆续研究《红楼梦》、《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名著,《雷雨》只是文学研究路上的第一步)。考虑到,《雷雨》值得研究的问题太多,我们又是第一次,最后决定由浅入深研究三个问题:一是《雷雨》的矛盾冲突;二是谁是该剧中最具悲剧性的人物;三是周朴园与鲁侍萍、繁漪的感情纠葛。

    实际情况调查

    本课题研究者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一个月的文献调查工作,了解曹禺及创作《雷雨》的研究现状。研究者主要查阅了《曹禺选集》(1951年,开明书店)、《曹禺剧作选》(195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迎春集》(由建国后所写散文编成)。以上专著都从曹禺创作《雷雨》的背景、原因等方面谈到了对周朴园等人物的认识和看法,也谈到了创作这些人物的目的以及与社会背景的关系,只是没有引申探讨周萍的恋母情结及周朴园与鲁侍萍、繁漪的感情纠葛。因此,本课题的研究虽谈不上填补什么研究空白,但也对言之不详的问题进行了较为集中的研究。

    资料的查阅与收集

    查阅的资料除了以上四种专著,还查阅了《中学语文教学用书》(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参考书》(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现代文学》(1984年,人民出版社)等书籍,也使用了网络搜索、查询,电影、电视剧欣赏,咨询相关人员等手段,得出如下有价值信息:周朴园作为封建大家族家长制的代表,他的权威、他的阴险、他的狡诈使两个女人命运更悲惨;生活上受迫害,感情上受折磨,也使周萍成为该剧中最令人同情,最具悲剧性的人物,“俄狄浦斯式”恋母情结和“封建权威下”的感情纠葛越演越烈。

    调查结果的表述

    1

    立意:研究者根据课题研究的要求,在收集、筛选、整理、评析资料的基础上,提炼、确定课题研究结果的基本内容。第一组,分角色表演第四幕,写心得体会《浅谈的矛盾冲突》;第二组,推举代表一人作汇报,写学术论文《谁才是该剧最具悲剧性的人物》;第三组,选取代表五人作成果展示,写研究报告《怎样认识周朴园与鲁侍萍、繁漪的感情纠葛》。

    2成果展示

    [第一组]:利用三十分钟时间,由九人分角色表演话剧第四幕。组长兼导演李娟,组员王博饰周朴园,钟瑜饰鲁侍萍,谷海萍饰繁漪,赵娣饰周萍,付强饰周冲,王成成饰鲁大海,宫乂琳饰四凤,潘树强饰鲁贵,刘荣饰下人。

    {附}:“心得体会”一份

    浅谈《雷雨》的矛盾冲突

    《雷雨》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功的多幕剧之一。它以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现实为背景,通过带有封建色彩的资本家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展开了波澜迭起、撼人心魄的故事。其中重重矛盾推动情节的发展,最后所有的矛盾在顷刻间爆发,随之以悲剧结局。矛盾冲突是戏剧的生命,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雷雨》的矛盾冲突堪称文学史上的经典。

    《雷雨》反映的是周家近三十年的生活。虽然出场的主要人物仅八个,但所展开的夫妻、父子、母子、兄弟、兄妹、主仆之间的矛盾冲突却是曲折多变的,并通过周公馆这扇窗口集中透射出来。

    戏剧冲突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对立性格的人物发生面对面的冲突就构成了戏剧冲突。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是资本家与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一矛盾的存在、发展决定了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侍萍是周朴园的“前妻”,对于三十年前美丽善良、聪明伶俐的侍萍,周朴园也着实“思念至今”,他保存家具、保留关窗习惯、记住生日等。当侍萍活生生地站在他面前时,他惶恐不安,为保住即将毁于一旦的名誉、地位,他凶相毕露,严厉训斥侍萍。如此冷若冰霜,哪里还有半点“温情”,一丝“仁慈”?再说,周朴园与繁漪只是名义上的夫妻,两人虽共处一室,但周朴园的自私、专横与冷酷和繁漪要求个性自由、人格自由的现代美德简直水火不容,他不仅不理解,反而视她为神经不正常,是“疯子”,他不能允许周家有这种叛逆,要“教化”她,逼她吃药,看医生。由上所述,我们认为,周朴园与两个女人的矛盾冲突是本剧所有矛盾冲突的总源,是剧情发展的“动力”。

    本剧中母子之间也矛盾重重。侍萍明明是周萍的生母,可是侍萍却因为他的“前途”不能把事情扩大,更不能认子。繁漪与周萍是“母子”关系,她无法忍受丈夫的独断专行及对她的冷漠,便大胆的爱上了“儿子”周萍。周萍,自小被送往乡下,缺少母亲的关怀与呵护,当遇到同样空虚的后母时,他同情后母的遭遇,对她的不幸产生了特殊的同情,他们发生了暧昧关系,并做了不该做的事。我们认为这两对矛盾一轻一重,都不同程度的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研究中发现,本剧中的父子矛盾也是一个亮点。鲁大海是周朴园的生子,可他却是周家矿上工人罢工的代表,他富有正义感,看不惯甚至极力与他生父所代表的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父子之情被残酷的阶级矛盾所代替。周萍是周朴园的生子,可自小就没有得到父爱的温暖,灰暗的童年时光在周萍的心里留下了一道看不见却时时令他钻心的痛楚,对父亲的仇恨如种子一般萌然而生,这也为以后的恋母情结打下伏笔。以上的父子矛盾让我们感到了人性的脆弱与残忍。

    此外,本剧还呈现了另外一种亲情矛盾,即兄弟矛盾。周萍与鲁大海本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只因生长的环境不同,接受的思想不同,使他们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成为了对立的阶级。在鲁大海找周朴园谈判时,鲁大海切齿痛骂,惹恼了周萍,周萍跳出来,冲向大海,打了大海两个嘴巴,俩人走上了血肉相残的道路,兄弟矛盾表现的淋漓尽致。实际上,周萍与弟弟周冲也存在着一个暗中的矛盾,他引诱弟弟的母亲,又与弟弟钟爱的四凤热恋,还发生了关系。我们认为这种手足相残最让人心寒。

    主仆矛盾也是一个重要矛盾,它贯穿始终,整整摧残了两代人。侍萍与周朴园三十年前真心相爱,可是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公子是不能正式娶一个侍女为妻的,这也注定了她们的悲剧结局。没料到三十年后,四凤又走上了侍萍的老路,在周萍要带四凤远走高飞时,残酷的事实竟又一次把他俩砸回现实,砸入深渊,原来他们是血管中流着同种血液的兄妹。生活有时就像一个怪圈,走了三十年,竟走回了原点。

    综上所述,戏剧冲突无愧是本剧的灵魂,上一代的矛盾,推动了下一代的矛盾,并曲折发展,逐步上升到高潮,最后在丰富而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走向尾声。此剧的矛盾冲突意义重大: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撕毁了封建资本家的虚伪面纱,展现了正在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该剧的矛盾冲突是现代文学史的典范,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对它的研究我们刚刚迈出一小步,今后将继续努力,寻出更深层的内涵韵意。

    [第二组]:由小组成员推荐栾迪为主讲人,代表这一组作精彩汇报。主要从“很小被送往乡下”、“与后母第一次乱伦”、“与妹妹第二次乱伦”、“饮弹自杀”四个方面深挖“周萍才是最具悲剧性的人物”。

    {附}:“学术论文”一份

    ——“俄狄浦斯式”的恋母情结

    栾迪

    看过、听过《雷雨》故事的,一般会认为这部戏里最具悲剧性的人物是鲁侍萍,其实不然,她只是被周朴园残酷的抛弃,绝望之际,投河自尽,幸被人救起,过了三十年辛苦的生活,命运的折磨又让她重遇周朴园,在她的眼前发生了亲生儿女乱伦的事情,如果结合着全剧所着眼的精神实质和伦理因素来看待这个问题,就会发现最具悲剧性的人物是周萍。

    (一)幼年被送往乡下。

    也许每个人都会认为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就是童年,而周萍恰恰失去美好的童年,当她母亲被周朴园抛弃的时候,也就注定了她被抛弃的命运。当周朴园又娶了有钱人家的小姐之后,周萍面临的必定是被抛弃,被送往乡下那就是必然了。因为他父亲没有公开儿子是私生子的勇气,为了维护周家和自己的名声,他唯一的选择只能是将周萍送往乡下。当周萍离开周家的时候,他其实已形同弃儿。我们可以想见,在没有母爱又缺少父爱的乡下,他该怎样度过那孤苦伶仃的童年时代?尽管不缺衣少食,但是没有父母保护、关爱的童年是多么的悲惨啊!

    (二)与后母的第一次乱伦

    谈到周萍与后母的第一次乱伦,归根结底也是童年不幸生活间接导致的,这集中表现在他的恋母憎父情结上。

    由于他自幼失去了母爱,所以在年幼的心灵里,就有一种想获得温暖的愿望。因为渴望父母的照料、保护乃是儿童的本能。但这些在周萍幼嫰的记忆里都是空白,而越是空白,就越能激起周萍对母爱的神往。因此,他只有通过对母爱的强烈怀念来满足自己的意愿。久而久之,在他的潜意识里就滋生了恋母情结,正是这样一种心理变态,使他本能的急于接近能给他这种关爱的人,尤其是比他年长的、成熟的女人。

    同时,由于他对母爱的强烈怀念,又从根本上导致了他对父亲的深深憎恨,这也使得他在与繁漪发生乱伦关系时表现得不那么顾忌。

    当周朴园举家要迁往无锡时,周萍被接回家,这对其他人并无太大震动,但在坐以待毙的繁漪的眼里,周萍无疑是黑暗中的一线光亮,她嫁给周朴园十多年,但他们之间并没有真情存在,她无法忍受与周朴园冷冰冰的生活,以及周朴园因无爱而带给她的冷酷专横,所以,她的心里有着沉沉的积郁,自然而然也就渴望找人排遣、找人倾诉。正是这样一种期待,使她并不像一般后母那样对待周萍,相反,她是以一腔柔情抚慰心里同样寂寞无依的周萍。这也就使周萍在受到后母关怀和温暖的时候,说了不该说的话,做了不该做的事。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繁漪仅仅是周萍身份上的母亲。古语说“万恶淫为首”,更何况是与身为自己母亲的人发生这种自古伦理道德不允许的事情。当事情发生之后,周萍并不轻松,尽管这让他宣泄了长久的情感压抑,随后便是畸恋的阴影所带来的恐惧心里,然后就是无法解脱的痛苦。

    如果周萍是一个坏蛋,他断然不会为自己所做的坏事而感到内疚,但他偏偏是一个有良知的人,于是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背负这太深的罪孽了,他恨“生平做错的这一件事”,并告诉繁漪他“厌恶这种关系”,甚至苦恼的打自己的头,恨自己为什么活着。

    (三)与妹妹的第二次乱伦

    为了摆脱繁漪的纠缠,他投入到了与四凤的爱情之中,可无独有偶,他万没有想到自己会重蹈覆辙,四凤原来是自己的同父异母的妹妹。面对突如其来的可怕打击,周萍精神彻底崩溃了。他想尽办法背离乱伦,殊不知又陷入新的乱伦,这前后两次乱伦,对于他痛苦的心灵无疑是雪上加霜,周萍留给他父亲最后一言“真不该生我”。这些既是他万般绝望的写照,也是他多舛命运的浓缩。

    (四)饮弹自杀

    周萍背负着如此沉重的罪孽,不愿求助任何宽容。而随之而来的四凤与周冲的意外身亡,令他再也无法面对现实,命运的反复捉弄,“俄狄浦斯情结”发展到了最后一步,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了,他将自己更远的放逐,他选择了自杀来能惩罚自己,因为他认为死亡是惩罚自己的最圆满形式。

    在《雷雨》中,我们透过周萍创伤性的童年,以及他由乱伦转向恐惧和对父亲的忏悔直至最后毁灭的悲剧描写,看到了“俄狄浦斯情结”发生发展的完整过程。这是中国式的“俄狄浦斯情结”,是在二十世纪初中国的特殊土壤里生长而成的,其矛头所指乃是罪恶的封建礼教。只要读读全剧,就不难看到周萍早年的创伤性经历从根本上说是封建大家庭出于维护自身规范所致。他与繁漪的乱伦固然是早年的创伤性经历而引发的。周萍最后对父亲的内疚和归顺,诚然源于乱伦的威胁,但又不能不承认其间还存在着父亲所代表的旧的统治秩序、生活方式对他的诱惑。总之,在周萍恋母仇父情结发展的每一个环节背后,都能触摸到充满血腥气的封建罪恶,也正因为如此,周萍身上的“俄狄浦斯情结”才完全是中国式的。

    [第三组]:王蕾任组长,由组员宋姚、惠颖、高菲、赵鹏翔、郭文静,从五个方面探究汇报周朴园与鲁侍萍、繁漪之间的感情纠葛。

    {附}:五名同学的成果报告

    周朴园是曹禺在《雷雨》中着力刻画的一个主要人物,一般认为,专横、卑鄙、冷酷是这个带有严重封建性的资本家鲜明的性格特征。从社会阶级斗争的层面上看,作品表现了他和鲁大海为代表的广大工人之间水火不相容的矛盾冲突,无情揭露了他的罪恶的发家史,他反动、狡猾、骄横,是个地道的剥削阶级的代表。但作为一个人,他又是一个多面性格的人物,他的形象所展示给我们的,并不是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能概括的单一结构,应该说,他的性格形态是不稳定的、模糊的,甚至是多义性的。所以说,他是一个复杂的人。

    鲁侍萍是一个沉默、老实的人。她并不是曹禺最钟爱的人物,作为一个旧时代的下层妇女,她短短的人生已被分成两部分,一半属于丈夫,一半属于儿女,他希冀在默默无私地为他人奉献中得到对方的关爱与理解,从而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然而她的悲惨命运却让这汪纯净的生命之泉慢慢干涸,直至枯竭。她活的悲哀,活的无闻,悄悄的来,悄悄的走。她是一个善良、单纯的人。

    繁漪是出身于大家族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的女性。她追求个性自由、人格独立,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女子。她敢于蔑视伦理,敢于向封建礼教挑战。她面对丈夫的冷寞,背着丈夫大胆抓住儿子周萍,哪怕粉身碎骨,一往无前。她才是最具雷雨性格的人物。

    自私、虚伪与刚强、自尊的对立

    周朴园的感情是复杂的,他确实曾对温柔美丽的侍萍动过情,因为那时他年轻且受过新思想的影响,然而他毕竟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所以当他同侍萍的恋情与现实的利害关系发生矛盾时,他毅然选择了抛弃侍萍。从周朴园对侍萍的始乱终弃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无情无义、自私、残忍的人。可是他对侍萍的感情又是真实的,在侍萍离开的三十年中,他一直使用侍萍用过的家具,保留着侍萍生孩子后怕风连夏天也关窗的习惯。但是,三十年后,当他与侍萍在周家偶遇时,他怕侍萍的出现威胁他的名誉、地位、家庭乃至形象,一味的诉说三十年来自己对侍萍的思念,借此来软化侍萍,并想用金钱收买侍萍,还美言说“弥补一点罪过”,可他实际是为了把侍萍永远打发走,以便息事宁人。所以说,周朴园是一个十足的自私、虚伪者。

    鲁侍萍是一个善良、正直的人,只是年轻时受了周朴园的引诱,与他恋爱并生下两个孩子,后又被抛弃,在那一刻她才认清了周朴园是一个无情无义的人。被赶出周家后,他曾投河遇救,为了孩子嫁了两次人,只是生活一直都不如意。三十年的痛苦经历让她更加痛恨周朴园,也磨练了她们的意志,使她变得更加勇敢、坚强,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所以在三十年后,当她再次与周朴园在周家相遇时,变得更加冷静、刚强。然而让她吃惊的是三十年过去了,她曾经住过的房间仍然没有一丝改变,还保留着她走前不开窗子的习惯,这让她有几分感动,可现实中的周朴园为了维护他自己的利益,在三十年后,对侍萍更是忽冷忽热,软硬兼施,这让侍萍终于彻底的认清了他的本性,悲愤的说出了自己的悲惨遭遇,并当场撕毁了周朴园用来收买她的支票,显示了自己的刚强与自尊。

    曹禺堪称大家,他塑造了性格截然相反的两个人物,并让他们交汇在一起,形成对立,直至走向毁灭。

    弥补灵魂的空虚和“夫权”的压制

    封建文化一方面宣扬男人的绝对统治地位,另一方面又以诗礼教化人的情感,使一切异化了的人又能暂时回归到人的本位,这也是周朴园人性的写照。

    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真是假,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有人认为是真的,有人认为完全是假的,是一种欺骗行为。

    但笔者以为不能一概而论。周朴园年轻时的确是喜欢侍萍的,他曾到德国留过学,有年轻人的热情和上进;而侍萍漂亮、伶俐,读过一些书,对周朴园服侍得很周到。在这种情况下,两人很容易产生感情,而且有过两个孩子,周家几次搬家,都保存着侍萍的遗像、遗物及侍萍喜欢的家具和喜欢摆设的位置,连闷热的夏天不开窗的习惯都不准任何人破坏,说明周朴园没完全忘掉旧情,多少年来,一直“怀念”着她。

    但周朴园毕竟是封建式的资本家,他的感情很复杂,他年轻时对温柔美丽的侍萍动过情,作为人,他也真的付出了一段真心,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份的变化,作为一个封建家庭的权威,为了地位、名誉,对欺骗侍萍的行径必须掩饰。因为,在他看来,同下人有些什么是有损门第的。到了晚年,妻子繁漪很不驯服,儿子对他敬而远之,他时时感到家庭生活不如意,时时感到孤寂。因此,怀念侍萍借以弥补灵魂的空虚,使精神得到解脱,然而当得知鲁妈即是侍萍时,却声色俱变,严厉的喝问对方“你来干什么?”前后判若两人。不过,这也不难理解,在周朴园的心中,感情的法码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家庭、地位、名誉,因此,舍情而“护家”。可见在他的世界里,感情是附属品,是他肮脏的发家史的陪葬品。

    ——周朴园与繁漪性格感情的较量

    周扑园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封建资本家。他狡诈、狠毒。为了地位、名誉,可以舍弃爱情、亲情;为了金钱,不惜淹死二千二百名小工;为了“反动”,舍弃了三个妻子不去爱。他是一个坏到家的人,他反动的什么坏事都可以做。

    繁漪是“五四”以后的一个资产阶级女性。她聪明、美丽,有追求自由和爱情的要求,并且敢爱敢恨。当她最初嫁给周朴园时,曾经尝试用心去爱周朴园,希望能够从他的身上得到自己所追求的爱情,但是由于周朴园的自私、冷酷的本性,让繁漪一次次地失望,她渐渐明白根本无法从周朴园那里得到她所向往的爱情,于是她孤独、寂寞,内心变得十分脆弱,这时,周萍闯入了她的世界,她便将心中仅剩的一丝热情又投入到他身上,可周萍深爱的却是仆人四凤,最终繁漪一无所有。

    周朴园对繁漪的性情、人格和尊严极不尊重,而且任意驱使、摧残,在身体上、精神上给以无情的折磨和打击。他虐待繁漪,压制繁漪,整天逼她“吃药”“看医生”,无论繁漪怎样反抗都无济于事。所以说,周朴园在对繁漪的态度上,完全是“夫权”

    的压迫与摧残。夫妻俩在该剧中进行了一场针锋相对的较量。

    “夫

    妻”

    曹禺自己说:“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作者正是通过一对有过夫妻生活但又不是夫妻的塑造,加上《雷雨》象征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反映了当时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丈夫”周朴园出身于封建地主世家,曾留学德国,后成了一个“兴家立业”的资本家,他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的代表人物。他是资产阶级大家庭的主宰,是那个社会的支柱和代表人物,是剧中那些被压抑被污辱者们的制造者,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是人面兽心的伪君子。他残忍、自私、贪婪到故意让江桥出险,淹死二千二百名小工,从中赚取66万元钱;他虚伪、狡猾、冷酷到生活上仍保留关窗、修坟,谎称“贤惠”“规矩”的“小姐”,当侍萍真的出现时,露出真面目,企图用支票平息旧恨新仇。他对侍萍有责任,但又不能负责任,曾对温柔美丽的侍萍动过情,因为那毕竟是第一次爱情,但是,当与地位、名誉、家庭圆满冲突时,毅然舍弃了侍萍,他对侍萍的怀念是廉价的、十分自私的。有人说他是人性与阶级性共存的,对侍萍廉价的留恋,是偶尔人性的流露,是人类共有的,承认他人性的同时,也不能否认他的阶级性。中学阶段还应把他定性为“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的肮脏的东西”,“他是坏到家了,坏的连自己都不认为是坏人的程度。”

    “妻子”侍萍是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善良、正直,倍受欺辱和压迫。在所谓的丈夫身上一点爱也没得到,得到的只是欺骗、凌辱。她尝尽了人间的酸辛,年轻时在周家当女佣,被周朴园引诱,生了两个儿子,第二个刚生三天被周朴园所逼投河,被救起后,一生一直挣扎在社会最底层,她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子、在学校伺候人。三十年的悲惨遭遇、痛苦经历把她磨练得更加坚强、勇敢,对残酷现实也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再见到周朴园时,她拒绝经济补偿,维护自身尊严,表现了她的骨气与自尊。假如有机会让她说如何看待她与周朴园的“爱情”,她一定会说,是周朴园使她懂得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从来就不承认与周朴园是夫妻。

    曹禺是十足的聪明作家,他的聪明体现在写了这样一个家庭悲剧,又塑造了这样一对有着复杂关系的“夫妻”。

    十一

    研究成果的运用

    研究性学习,重在研究过程。此次课题研究成果的利用有外在的、物质的,有内在的、精神能力的。

    1

    初步培养了对信息的检索、筛选、摘要的实践动手能力。

    2

    培养了对问题(四个主要人物形象性格的连带分析)的发现、探索、分析、解决的思维能力。

    3

    撰写了一篇心得体会,两篇带有研究性的准学术论文,是研究者本人学习潜能的一次大发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次大提高。

    4

    对《雷雨》戏剧价值的初步研究,进一步打下了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底子,激发了学生对中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5

    对研究者今后继续深造提供了初步的做学问的感性认识,培养了他们的学术志趣、治学方法与态度。

    十二

    研究成果评价

    对研究学习的每个阶段和最后研究成果采用ABCD四个等级评定和描述性评语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雷雨》研究性学习评价表

    研究人:二年十一十二班

    课题:“俄狄浦斯式”恋母情结和“封建权威下”的感情纠葛

    (60%)

    第一阶段

    (10%)

    一等

    课题设立实用,有针对性

    第二阶段

    (10%)

    二等

    信息搜集较为全面、权威

    第三阶段

    (20%)

    二等

    研究有深度,有科学性

    第四阶段

    (20%)

    一等

    研究成果汇报精彩、有实效,学生收获大

    (40%)

    一等

    达到了研究目的

    语:虽为初次尝试,也不乏研究味道,且研究的全面、深入,有见地、有成效。

    评价人:师生

    评价方法:学生个人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

    十三

    研究后记

    课题领导者李艳波与研究者崔佳、王蕾、栾迪等人,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作了“回顾与反思”,总结了的经验教训,现摘要如下:

    [经验]:1

    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2

    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观点,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3

    锻炼了学生的判断能力,使他们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

    4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

    5

    养成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学会了与人合作,知道了集体生活如何去面对;

    6

    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在生活中搜集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和方法,为以后走向社会搞尖端研究打下了基础;

    7

    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了研究方法,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不尽。

    [教训]:1

    此次研究属于尝试性学习,搜集信息时,有些手段、方法还不恰当,

    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过程走的很长,收集到的有用信息太少,有的

    干脆无用;

    2

    关于《雷雨》等文学类的拓展资料网络上有限,值得借鉴的太少,学校又没有太多可参考的书籍,学生活动起来很吃力;

    3

    学生的研究成果深度还不够,有待于拓展和完善,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还有限;

    4

    成果汇报时,背稿、表演的程度太浓,不重实际的倾向也有;

    5

    研究成果有交叉现象,取舍有的不当;

    6

    评价的环节还不够权威,因为条件有限,专家等权威人物的评价环节没有使用。

    二00五年十月三十日

    10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