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竞聘演讲
  • 会议发言
  • 爱国演讲
  • 就职演说
  • 开业开幕
  • 思想学习
  • 征文演讲
  • 经验材料
  • 述职报告
  • 调研报告
  • 工作汇报
  • 年终总结
  • 申报材料
  • 学习体会
  • 企划方案
  • 活动方案
  • 技巧经验
  • 模板范例
  • 思想宣传
  • 经济工作
  • 工作报告
  • 组织人事
  • 反腐倡廉
  • 慰问贺电
  • 先进事迹
  • 思想汇报
  • 入党申请书
  • 党会发言
  • 先进性教育
  • 入团申请书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调查报告
  • 实习报告
  • 和谐社会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作文范文
  • 自我鉴定
  • 讲话稿
  • 自查报告
  • 擂茶文化的历史_擂茶文化

    时间:2019-05-14 03:30:29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擂茶文化的历史 客家擂茶历史 客家擂茶文化

      在祖国博大精湛的茶艺中,擂茶是一枝独秀的奇葩。这一习俗一般只在客家人中存在。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擂茶文化的历史,一起来看看。

    擂茶文化的历史

      擂茶文化的历史

      客家人热情,多以擂茶待客。待客擂茶分荤素两种。招待吃素的客人饮用,加花生、豇豆或黄豆、糯米、海带、地瓜粉条、粳米粉干、凉菜等;招待吃荤的人饮用,则加炒好的肉丝或小肠、甜笋、香菇丝、煎豆腐、粉丝、香葱等配料。 客家在南迁途程中,千里迢迢,跋山涉水,餐风饮露,历尽千辛万苦,到了客居地又需要白手起家,逐渐养成一种坚韧耐劳、向外发展、敢于冒险的品格。正是这种品格,给了客家人不知疲倦地寻找新天地的原动力。擂茶的品格与客家精神不是有某些相通之处么?擂茶,取之于山野,烹之于征途,映日月星辰,染风霜雨雪;品之,呈优雅闲适之情,增粗犷豪迈之概。它是客家的瑰宝,是跋涉者的“源泉”……每一种饮食文化,无不是生活哲学的一种诗化,一种启迪。

      擂茶文化的溯源

      三国传说

      据说三国时期,刘备和曹操交战,因久旱酷暑,致使瘟疫流行,刘备的军队吃了当地人做的擂茶后,治好了疫病,打了胜仗。湖南省桃江县的百岁寿星范香秀对当地的擂茶也情有独钟。其做法是:将茶叶、花生、芝麻等放进擂钵内,然后用木棒挤压,速度由慢变快,一圈圈地擂起来,最后变成糊状。值得一提的是:该地是我国的长寿地区,当地人都有吃擂茶的习惯,范香秀的长寿与其吃擂茶也不无关系。

      曾全国风行

      茶是中国文明的一大特色。中国茶坛堪称世界之最: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是中国。即远在原始社会的仰韶文化母系氏族时期,距今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了。据记载我国的饮茶的方式似乎丛开始就与粥擂茶有关,即把茶叶碾成末,掺在米中煮成粥,称为米茶,或叫茗粥。三国魏张揖的《广雅》已有关于米茶的记载,时人已习于用葱、姜、桔皮等作飧料。1973年长沙马王堆一、三号墓中曾出土堵塞茶叶以及用茶叶做成的苦羹,有专家认为这种苦羹就是用茶与米做成的茗粥。如此说来,秦汉以前人们饮食茗羹已成普通的习俗。到了唐代,茶叶的制作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人们的饮茶方面军式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米茶渐趋灭迹,但茶叶中掺葱、姜、桔皮等的习俗仍存在。有人认为,擂茶是客家人的特产,似乎除了客家,其他地方就没有制作擂茶和食擂茶的人了。看了前面的介绍便可知道这种认识有失偏颇。其实,客家民系尚未形成以前,中原地区即已有制作擂茶和食擂茶的习俗了,并且曾经风靡过全国的许多地方。不过,随着岁月的推移,元末明初以后,擂茶在中原和其他地区却逐渐消逝,只有客家人、部分畲族人及我国西南的个别少数民族继承下来并不断地创新和光大。据有关资料记载,赣南、闽西、粤东、湘南、川北及台湾、香港等地的客家人至今仍保留着食擂茶的习俗,有的地方甚至还非常风行,民间有“无擂茶不成客”的谚语,颇能说明问题。

      3、制法大同小异

      擂茶的原料和制作方法,因地因时因人而有所不同,大体可分为二种,一为米茶,二为香料条。米茶就是古人所称的“茗粥”。制法是将茶叶、生米、生姜等用水浸泡,然后放在内壁布满辐射状沟纹并形成细牙的陶制的擂钵里,用2 ~4 尺长、杯口粗的油茶木或山楂木等可食杂木做成的擂槌,反复碾磨成糊状,复拌入韭菜、番薯丝等,倒人锅中煮成稀粥。食用时,再撒上适量的油炸碎花生米、芝麻及另行炒熟的菇、笋、肉丝等佐料。香料茶也叫庵菜或盐茶。它的基本原料是茶叶、中草药和油、盐、姜等。在有些地方,如宁化,所谓茶叶的范畴很广,除老茶树叶外,许多野生植物的嫩叶,如山梨叶、大青叶、药薯(即淮山)叶等,经焖煮、发酵、晒干等工序大量制备,都当作茶叶,常年备用。中药有川芎、肉桂、小茴香、白芷、陈皮、甘草等香料型。草药的食用,则随季节和气候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如春夏湿热,用艾叶和薄荷等;秋季风燥,用金盏菊或白菊花;冬天寒冷,用竹叶椒等。制作时,将上述原料同置钵中,手握擂槌,以其圆端沿擂钵内壁频频擂转,直至原料碾成茶泥。然后将茶泥分置一个个碗中,注入开水,风味独异的香料擂茶就算做成了。有的在茶碗中还撒上芝麻、米花、粉条、干果、菇笋,肉类等,用匙搅匀。因为服擂茶是要咀嚼的,所以严格地说,用“饮”字用“喝”字或用“吃”字,都欠准确,客家人均用“食”字来表达。食擂茶往往见者有份,越食人越多。若有客人来,尤其是女客,则宾主应在饭桌边团团围坐,邻居主妇亦不邀而至,并携来各种茶点,如炒花生。盐酥豆、桔饼、油炸糕等,都用小碟子装着,整个桌面琳琅满目,异彩纷呈。主人一边依次献茶,一边频频举署,“食啊,食啊”,动作既热情,声音又甜美,情切切,意绵绵,一席擂茶宴把人们的心扉都打开了,把人们的情感都沟通了。一切都显得那么流畅自然,毫无矫揉造作的痕迹。这样一种“下里巴人”的氛围,在“阳春白雪”的大都市是很难领略到的。可以说,这是一种独特的食擂茶的文化效应。客家擂茶起源于中原地区,以葱、姜、盐及香药入茶,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主要的饮茶方式。到了唐代,擂茶已进入它的鼎盛时期。

      4、斗茶对擂茶的影响

      但从北宋开始,一股“斗茶”风悄然兴起,人们的注意力开始移到品尝茶的原味上来。如苏东坡曾写有茶诗几十首,其中《次韵曹辅寄壑源试培新芽》描述的就是作为贡茶的福建团茶: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沙粉末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春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苏东坡对泡茶用的泉水也很有讲究,在《汲江煎茶》诗中云:

      活水还须活水煮,自临钓石汲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铛。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这些诗所歌咏的显然都不是擂茶。所谓“新芽”,就是“从来佳茗似佳人”的芽茶,泡芽茶自然要有好的泉水,说明在北宋以前,芽茶冲泡法已经发端了。于是拌有姜、盐等物的擂茶不仅被士大夫阶层所讥笑,南方的广大地区也逐渐摒弃不用了。这种现象,从《东坡志林》即可看出:“唐人煎条用姜,故薛能诗云,‘盐损添常戒,姜宜煮更挎’……近世有用此二物者,辄大笑之。”但由于种种原因,擂茶在北方民间却仍十分流行,有苏辙《和子瞻煎茶》诗可以证明:“北方茗饮无不可,盐酪椒姜夸满口,我今倦游思故乡,不学南方与北方……”

      客家传承

      北宋末年,金兵南犯,北方人举族避难江南者甚众。其中不乏“衣冠之士”,但更多的是普通老百姓。这样,长久以来作为中原地区主要饮料的香料擂茶,一下子跻身于江南的茶楼茗馆便成了顺乎自然的事,甚至在京城也不例外,难怪乎《梦粱录》及《都城纪胜》等文献也不能不书上一笔。元末明初以后,随着早已出现的茶芽冲泡法的普遍推广,人们更注重于茶的原形和自然香,以盐、姜、香药入茶的做法受到一些饮茶专家的猛烈抨击。有的说:“茶内投果核、椒、姜、橙等物,都会败坏茶的原味;茶只要采制得法,自有天香,何必以它物杂乱其间?”有的说:“古人把茶叶碾成茶末,经蒸而做成茶饼,这本身就已失去茶的原味;又加上姜盐等物,更是十分不雅观了。茶的妙处在于香,制成茶饼,茶香就不复存在了;茶的妙处在于淡,点之以盐,恰恰与淡相反……茶的妙处业已荡然无存,还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这样的抨击并不是粗暴的、蛮横的,而是入道入理的,很容易被茶客们所接受。于是,无论米擂茶还是香料擂茶就逐渐地在全国的绝大部分地区消失了,只有客家人及西南地区极个别的少数民族仍传承了下来,并有所创新和发展。那末,客家人传承擂茶文化的原因又何在呢?概括地说,至少有如下四条:第一,从文化背景看,擂茶是我国茶叶最早的制作方法,啜擂茶是我国最早的饮茶方式,它是中国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随着时代的前进,茶的制作方法和饮茶方式也跟着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但却始终不能否认中国茶文化的根——擂茶,茶的用途也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古往今来,或联络感情,或招待宾客,或婚嫁喜庆,

      擂茶礼仪

      或祭祀祖宗,或商业贸易,等等,都无一离得开茶。如“茶话会”,是指用茶点联络感情、招待宾客的社交性聚会,这样的聚会一直延续到今天。如“茶仪”,是指“仪礼”中的一种名目,旧时向吏胥行贿的礼物就叫“茶仪”。如“茶礼”,是指聘礼,又叫“受茶”,为旧时女子受聘的代名词。陈耀文《天中记》卷四十四“种茶”云:“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故俗聘妇必以茶为礼,义固有所取也。”如“茶食”,是指婚嫁时用糕饼点心之类招待客人。《大金国志。婚姻》云:“婿纳币,皆先期拜门,亲属偕行,以酒馔往……次进蜜糕,人各一盘,曰茶食。”如“茶会”,是指旧中国商人在茶楼进行交易的一种集会。各业各帮一般都有其约定的茶楼作为集会地点,商人在饮茶时商谈行市,进行买卖。如此等等。如果说擂茶是朴实无华的“母”,那么厥后的茶是经过梳妆打扮的“女”,“母女”的血缘关系是无论如何也割不断的。这种文化背景是擂茶能在客家地区传承的一个重要前提。

     

    擂茶文化的历史相关文章:

    1.潮汕茶文化历史

    2.茶道表演的历史是什么

    3.茶文化的传承的论文2篇

    4.贵州茶文化的历史发展

    5.贵州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6.中国各地茶文化的介绍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