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范文大全
  • 古典文学
  • 职场知识
  • 中国文学
  • 公文书信
  • 外国名著
  • 寓言童话
  • 百家讲坛
  • 散文/诗歌
  • 美文欣赏
  • 礼仪知识
  • 民俗风情
  • 谜语大全
  • 名言警句
  • 马说课堂实录一等奖《马说》课堂板块教学艺术评析三篇

    时间:2021-03-19 10:17:47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马说 评析 板块

     马说课堂实录一等奖《马说》课堂板块教学艺术评析三篇

     一、做好预习工作,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这里所说的预习,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回去把课文读两三遍就算完事了,我在教授《马说》这一课的前一天利用两三分钟时间给学生们讲作者韩愈这个名字由来的故事,学生们一下子就对这个从小就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的少年所吸引。中学生的好奇心都很强烈,我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特征,及时引导:“对于这样一个少年英才,你们想知道他后来的命运是怎样的吗?”学生们异口同声说“想”,我告诉他们自己回去上网查资料,同时布置他们回去查“伯乐相马”的典故。在授课时,我给学生们讲刘翔是如何被他的教练孙海平发现的故事,之所以用刘翔的例子导入,是因为刘翔在中学生中人气很旺,甚至是许多学生心中的偶像,用他的故事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也较有时代的气息。我说:“如果说刘翔是一匹千里马的话,那么孙海平就是发现这匹千里马的伯乐,刘翔很幸运,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如刘翔一样幸运,比如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马说》作者韩愈。”很自然地进入介绍韩愈的生平际遇、写作背景、“伯乐相马”典故的介绍这些环节,学生们根据自己回去查到的资料互相交流。这些都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对文本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我想这是让学生快乐学

     习课文内容、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非常好的办法。

      二、注重朗读,让朗读贯穿于文言文教学的始终

      对于作者、写作背景以及“伯乐相马”的典故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进入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对于文言文,我非常注重诵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教授这一课时,朗读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在教课之前,我已经布置学生回去熟读课文。在课堂上,我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语句的节奏停顿,然后让学生自己读,读给同桌听,请个别同学起来朗读、其他同学点评。疏通了句子的意思之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比较熟悉了,再朗读,我发现,这时候朗读的效果就好了很多。

      三、合作探究,质疑互解,以学代教

      教授文言文时,传统的教法——教师串讲,这势必会让学生以听记为主而忘记思考,《马说》这一课篇幅短小,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完全有能力自己疏通意思。所以同样,教授这一课的时候我没有逐字逐句地给学生疏通意思,而是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小组讨论,一起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意思,并圈点出有疑问的字句,以便出示在课堂上一起讨论解决。这样就化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经过思考,也就明白了自己是哪个字还不懂是什么意思,然后当堂解决,对于这个字的意思理解也就更加深刻。《马说》这一课,学生问题比较多的主要是几个“其”字、“虽”字、“之”

     字的不同的意思,几个“食”字的不同读音和意思。根据学生的疑问,我加以引导,一一解释了这几个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思,为了巩固,我布置他们在课后把这几个字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作为作业都归纳出来。学生通过自己归纳总结,印象自然深刻得多,记得也牢。这样既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又解放了老师,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四、根据文章语句分析,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在疏通了文意之后,教学的第三个环节就是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感情,由于有了前面导入的铺设,对于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在大的方向上已经把握了,根据文章语句进行具体分析也就不难。而对于“伯乐”“千里马”“饲马者”的象征意义,以及写作手法的分析,由于第二单元学过《雷电颂》《海燕》等篇目,学生把握得也较好,大多数学生都能敏感地说出“伯乐”“千里马”“饲马者”的象征意义,文章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但是对于象征和托物寓意这两种手法我在课堂上面没有给学生分析,我想这个地方有学生会有疑问。

      五、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拓展延伸

      语文课堂不能是一潭死水,只拘泥于课本决不会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结合课文的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多出人才,人尽

     其才?对于这一个拓展延伸的题目,一看到这个题目,许多学生就很调皮地说:“现代社会就需要我这样的人才!”抓住他们的这个回答,我顺水推舟,“那么,你觉得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才?”有些学生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我继续点拨,“也就是说,你身上有哪些优点,你的这些优点,这些优秀的品质肯定就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这样一说,问题就浅显了很多,许多学生都说了自?荷砩系挠诺悖比如:创新、诚信、讲义气、文采好、英语口语好、算术……等等。“怎样才能多出人才?人尽其才?”对于这两个问题,学生也能从多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有从个体自身努力,发掘潜能来谈的,也有从完善社会机制来谈的,学生们各抒己见,回答精彩纷呈。可是,由于时间比较仓促,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还是稍显草率。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们总体上对内容掌握得较好。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上面分析的各个环节的缺憾,但是正是因为有遗憾有距离,才更让我不忘探索,不懈追求,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将不断探索,力求不束缚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爱学、乐学文言文,并能够真正做到学有所获。

      马说课堂实录一等奖《马说》课堂板块教学艺术评析 2教学目的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

     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状况。

      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3.积累文言词语。

      4.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

      二、简介文体

      三、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四、教师范读全文

      学生朗读课文。(重点朗读第 3 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五、阅读课下注释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骈死:骈,两马并驾。骈死意为并列而死。

      ②才美不外见()外见:表现出来。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食,同“饲”。……

     六.找到通假字

      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七、阅读课文并思考

      1.“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2.层次:

      第一层(第 1 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 2 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 3 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3.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八、课文分析

      1.这篇“说”带有寓言的色彩。文章的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全文立意之所在。这个意思是从古代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中生发出来的,却又表现了作者的独特见地。文章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王,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2.第一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明全文主旨。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说明千里马的命运对伯乐的依赖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是具有必然性的了。接着就用“辱于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了它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3.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文章先不点出,而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突出地表明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那些“食马者”所能知,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文。所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原因又是在“不知其能千里而食”这一点上。“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点出这个要害之后,先以“是马也”一顿,再以“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然后步步紧逼,历数这种“不知”所造成的恶果,到段末再用反法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

     理。4.第三段,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紧承上文,全面地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又以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的愚蠢、狂妄、浅薄的"宣称作对照,生动地揭示了这种人的愚蠢、狂妄、浅薄和荒唐。后发感慨:以“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表示作者对执策者反法,同时为下句蓄势,由此再用“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5.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章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必须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他的这些主张,是通过对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境遇的描述表现出来的。对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人才埋没的现象,则分别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和“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权之间”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个中心,反复进行论述。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归结到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中间由食马者的“不知”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执策者的无知,并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十一、练习

      1.课堂练习:阅读课后练习,完成练习三。

      2.课外练习:背诵全文。

      3.韩愈用“千里马”比喻____,用“食马者”比喻____,表达作者____的思想感情。

      马说课堂实录一等奖《马说》课堂板块教学艺术评析 3首先关于导入的设计。在设计导入的时候,我想了好几种导入。

      可以从陶渊明无法施展抱负采取了逃避的办法,隐居避世入手;也打算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入手。但最终我选择了从题目理解入手,开门见山地引出所要讲的课文。因为我觉得在 45 分钟里既要疏通文字,又要将课文分析透彻是很紧张的。于是我决定直接从解题开始。从效果来看,学生一开始愣住了,不知“说”是什么东西,后来在我的点拨之下,记起了《爱莲说》,也就明白了“说”就是说说、谈谈的意思。一开始沉寂的课堂也就活跃了。

      但可能因为是公开课,顾忌的比较多,担心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在接下来的关键字的解释上稍嫌潦草,特别是文末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中的两个“其”字,我

     只是简单地肯定了一下学生的答案,简单地说了一下是个反问句,没有问个“为什么”,没有让他们品味揣摩,更没有让他们通过大声朗读来感悟其中的不同。如果这里能再多花几分钟,并且能结合课后练习四来理解“其”的用法,那是最好不过了,如此也就不会有结尾的松懈了。

      关注的第三个细节是作者在文章中语气的变化,这种语气的变化浓缩在几个“也”字上,那怎么让学生通过读这个字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这在当时确实是煞费苦心。最后我试着让几个朗读能力很好的同学来读这几段文字,并且要求读准这个“也”字,其他的同学仔细听,并对朗读的效果进行点评。几个点评得比较好的,我还当面叫学生示范性读出来。学生对作为评委这个角色很感兴趣,点评的水平也是出乎我的意料,原先我一直头痛的问题交到学生手里竟然变得很容易,这确实是我意想不到的,这块环节也成为了这节课的亮点。

      总之,公开课要公开的是什么?是自己的创意作秀还是我们平时真实的课堂风采?我曾经以为是前者,所以每每上公开课,常常绞尽脑汁,希望能够出奇制胜。但是后来我慢慢地明白了,不管我们的设计多么经典,能体现在课堂上才是硬道理,所谓“是马是驴,总要拉出来遛一遛”。在备好课文内容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这个“也”字,对它的语气的理解和把握是备课备不出来的,而

     最终的解决却是从学生的身上找到突破口,虽然看起来好像是“灵光乍现”,但这是建立在对学生的信任的基础之上的,这种能力的增强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与业务水平。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