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范文大全
  • 古典文学
  • 职场知识
  • 中国文学
  • 公文书信
  • 外国名著
  • 寓言童话
  • 百家讲坛
  • 散文/诗歌
  • 美文欣赏
  • 礼仪知识
  • 民俗风情
  • 谜语大全
  • 名言警句
  •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启示

    时间:2023-06-13 15:52:40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思想 劳动教育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启示

    “教学”二字早在我国商代就已经出现。从狭义上来讲,指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组织的教和学的活动。为突出教与学的互动性,陶行知在这个传统的“教学”二字基础上,加上一个“做”字,即变“教学合一”为“教学做合一”。以下是蒲公英阅读网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xx 年 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部署,并提出了许多新要求。长期以来,大中小学坚持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道路,在实践育人方面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要看到一些青少年中还存在着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针对于此,《意见》对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了精心谋划、科学设计、合理安排,对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切实加强劳动教育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其实,在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主张劳动教育的大家很多,有些劳动教育思想付诸实践,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其中,尤以被毛泽东称为“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劳动教育的理论最为系统、实践最为具体,他的大胆实验在中国教育史上树立了一个清晰的里程碑。这些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对构建新时代科学的劳动教育体系具有现实的指导价值,对加强新时代各级各类学校的劳动教育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

      陶行知(1891一1946 年)是安徽歉县人,原名文,后改为行知,有先行后知、知行合一之意。此名对其一生影响很大。他先后在中学、大学任教,还在南京、上海、重庆等地办学,以“为国育才”为终身职业,为国家培养了大量栋梁之材。其教育上的最大贡献就是把教育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大力实施劳动教育,更多体现在“做”上。其中,“教学做合一”思想是陶行知劳动教育理论的逻辑起点和劳动教育实践的最终落脚点。“教学做合一不但初级中学能行,小学也能行,就是幼稚园也无不可行” 适合所有学生,贯穿全部教育。

      一、“教学做合一”的重点及启示

      (一)陶行知:主张“教学做合一”,重点在“做”

      “教学”二字早在我国商代就已经出现。从狭义上来讲,指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组织的教和学的活动。为突出教与学的互动性,陶行知在这个传统的“教学”二字基础上,加上一个“做”字,即变“教学合一”为“教学做合一”。概括地说,就是“教人者先教己”,“己明者后明人”。无论先“教己”后“明人”,还是“己明”再去“明人”,都必须通过“做”来实现呵。至此,教学的重点就转移到了“做”,教学的实际意义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层面的内容。

      1.“做”所用的工具决定教与学的内容。关于如何理解“教学做”的问题,陶行知这样解释:事情怎样故就怎样去学,怎样学就怎样去教,数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一切都要从“做”的实际出发来考虑:做要用锄头,即学要用锄头,教要用锄头;做要用斧头,即学要用斧头,教要用斧头:做要用书本,即学要用书本,教要用书本"。也就是说,学与教的内容都不能自我选择,要根据做所用的工具来选择。这样,才能学到真知识、有用的知识。

      2.围绕“做一件事”决定教与学的方式。陶行知认为,对事情来说,需要去做;对自己来说,需要强化学习;对教师来说,需要去教别人。“如种田这件事,是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游水也是如此。游水是在水里做的事,便须在水里学,在水里教。” 这里,做什么事,用什么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师与生之间没有固定的界限,能者为师,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3.教与学的最终目的是在“做”上下功夫。教育家的教育目的是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和完成的。陶行知认为,教育这件事情,不是为了教而去教,不是为了学而去学,而是教人学做事情。他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强调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如果人家怎样做,跟着怎样做,而不求其所以然,便是无意义的做。陶行知对当时教与学的状况很不满意,形象地指出:现在的教育问题是先教理论知识然后再去实习,把一件事情分成了两截,就好比早上烧饭而晚上才请客。他以“烧饭请客”为喻,来说明学生在学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实践、实习,不然就会忘了学的东西,更谈不上如何去做。因此,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的重要作用就是把理论与实习合为一炉而冶之,教育的效果才能显现出来。

      (二)启示:新时代劳动教育要坚守“做”的导向,须臾不可偏离

      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侧重于“做”,“做”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那么,新时代各级各类学校劳动教育如何开展?要紧紧围绕“做”这个中心,坚守“做”这个导向,须臾不可偏离。坚守“做”这个导向,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就当下而言,就是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劳这五个“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相互融合又相互促进。劳动教育是“五育”的最终落脚点,是促进人身心发展的现实载体,其强调的是“做”,注重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与陶行知所主张的“做”,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都具有一致性。长期以来,由于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正之风的影响,也由于大多学校过于看中应试训练,忽视素质培养,使得“五育”中的“劳体现得不够充分。其实,生活就是衣食住行的集合,它离不开劳动,也就是离不开“做”。学生不会使用锄头”“斧头”,只会“读死书”“死读书”,这与新时代的教育要求相背离。为此,一定要在“做”上下功夫教师教“活书本”,学生学“活知识”,真正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另外,“知行合一”是陶行知的人生座右铭,也应成为今天每个人的人生哲学。就实质而言,劳动是行动的哲学”,它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起而行道”。正确理解知与行的含义,明确二者关系,是践行“知行合一”的基础。只有以知促行、以行促知,方能做到知行合一。为此,要注重劳动教育的实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大胆实践,从而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和本领。同时,也深化了对知与行辩证关系的认识,为将来更多的“知”和更好的“行”,积累知识和力量。

      二、“教学做合一”的内容及启示

      (一)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切实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

      在陶行知看来,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为此,他突破学校场域,放眼生活,在生活中进行劳动教育,并进一步明确:我们的教育就是生活的教育,是给人生提供需要的。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授什么一一人生需要面包,我们就教授如何制作面包;人生需要恋爱,我们就得过恋爱生活,体验恋爱的教育。依此类推,照加上去:是那样的生活,就是那样的教育。在陶行知的文章《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中列举现有的生活系统,包括种菜、种麦、种树、养鸡、养鱼、纺纱、扫地,加上他在实践中采取的各种训练,形成陶行知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这些需要都来自生活、源于生活,能够切实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待将来走出学校后,能够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为进一步说明劳动教育源自生活,他说:“马路、弄堂、乡村、工厂、店铺、监牢、战场,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那么,我们所失掉的是鸟笼,而所得的倒是伟大无比的森林了”。他主张“教学做”的内容、地点都在生活中、在广袤的大自然中,这样的劳动教育都是有实际功效、实际作用的。陶行知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各种训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1.生活技能教育。陶行知非常重视对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一条“不会烧饭就不得毕业”的硬性规定,已经成为全校师生共同遵守的行动自觉。为此,学校不雇用清洁工,由师生轮流负责校内的挑水、烹饪、洒扫、洗衣等任务。其中,他要求烹饪技术必须全面掌握。陶行知在《初学烧饭》中说:“书呆子烧饭一锅烧四样:生、焦、硬、烂。”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书呆子”缺乏烹饪经验,做出来的食物肯定难以入口。学校开设“烹饪教学做”课程的初衷就在于此。另外,陶行知还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医疗防护能力,如防备霍乱、伤寒、天花等,因为这是一个人健康成长所必需的。

      2.农事生产教育。陶行知开辟实验农场,供师生体验农事劳动。每天学校都拿出 1 个小时,让学生到菜地、果园、苗圃等练习耕种,有时派一批农民朋友传授耕种技艺、方法。除此,他还要求学生学些简单的木工、竹工、油工等技能。为真正锻炼学生的生产能力,陶行知让学生到木匠店实习、实践,打造学校的课桌、板凳、椅子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技能,也节省了学校的教育开支。

      3.社会公益教育。陶行知鼓励师生与农民交朋友,并为此提出“会朋友去”的口号。其主旨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公益意识。每周都拿出一定时间,组织学生到农民家中做客。既要掌握每户农民的实际生活,也要了解本校学生在家做家务和学习的情况。“会朋友去”活动让学生们自觉加入到社会志愿服务中,不计报酬地帮助农民、锻炼自己,既培养了公德意识,又掌握了劳动本领。

      (二)启示:新时代劳动教育要紧扣生活实际,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适应社会

      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的内容来源于生活,生活需要什么,学校就教授什么。为此,新时代劳动教育也要紧扣生活实际,切实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1.学校课程要与劳动教育结合起来。学校课程与劳动教育在过程、目标上都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在学校课程中要自觉强化劳动导向,自觉融入生活要素、走进学生生活,构建具有特色的劳动教育价值体系。同时,注意加强在课程中劳动知识的传授和劳动技能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1)挖掘劳动教育的生活课程。各级各类学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开设专门的、系统的劳动课、实践课。充分开发利用地方和学校的教育资源、教育素材,开展多样化的劳动实践。为有计划地推动工作,针对各级各类学校不同阶段的劳动教育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要制定科学的、相应的、贯通的劳动教育大纲。编写切实可行的劳动教育配套教材,对陶行知所主张的日常性的家务劳动.公共劳动、农事劳动、工艺劳动等内容进行科学编排,着力培养生活所需的常用劳动技能。

      (2)改革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各级各类学校要以“做”为中心,重视直接经验、实验和应用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其实,知识既可以通过读书、听课得来,也可以通过自己观察、实践得来,而后者才是容易发挥作用的“活知识”,为此应多让学生通过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同时,各级各类学校也要从自身实际出发,从学生生活中发现问题,看得见、摸得着,这样便于师生共同研究解决。

      (3)拓展劳动教育的活动载体。各级各类学校要设立劳动中心或实践中心,统筹规划、设计劳动教育活动。同时,还要改善劳动教育的教学条件,安排专门场所、明确实践基地,选择性设立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荣誉教师标兵岗位等。在师资方面,既要聘请社会相关行业专业人员来任教,也要培训本校教师相关劳动知识,调动教师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

      2.实习实践是最好的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注意统筹校内和校外、课堂和实践两种教学方式教学环节,引导青少年在实习、实训、考察、调研中,走进生产(劳动)一线,走进企业、社区、乡村,同广大普通劳动者交往、交流、交心,加深与普通劳动者的感情,拓展劳动知识,提升劳动技能,养成劳动自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平凡的劳动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从而为走入社会做好职业(思想)准备。比如,目前在高校广泛开展的以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为目标的创业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为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3.开展社会公益活动是劳动教育的最高境界。在社会公益和志愿服务中融入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感受劳动乐趣,享受劳动收获,这是劳动教育的最高境界。通过工学结合、勤工助学、劳动体验等途径,积极引导学生志愿参与社会服务,培养劳动情怀、劳动意识和奉献精神。效仿陶行知的开辟实验农场、“会朋友去”等活动,中小学可以与校园周边的商场、社区、少年宫、福利院等单位联系,搭建活动平台和参加志愿服务;高校可以与工厂农场、企业公司等单位协调,让学生参与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

      三、“教学做合一”的价值及启示

      (一)陶行知:“教学做合一”能增进学生自主能力、完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劳动”一词,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基础就在于马克思在劳动思想上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突破。他在《资本论》中指出,未来教育是劳动同智育、体育的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陶行知非常赞同马克思的观点,在出访时还前往伦敦拜谒马克思墓,并作诗赞颂马克思。受此观点影响,他所强调的“做”,就是生产劳动,就是要“造就全面发展的人”陶行知在《学做一个人》中说:“我希望诸君至少要做一个人;至多也只做一个人,一个整个的人。”做一个“整个的人”,包括三个要素:一是健康的身体,如果身体好,“可以在物质的环境里站个稳固”;二是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三是独立的职业,为的是要独立地生活下去。

      学生自主能力的增进,在于创造性劳动。劳动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劳作。陶行知认为,“劳动”与“劳作”的含义不同。“劳作”只强调“劳”;“劳动”既强调“劳”,也强调“动”,动手、动脑,手和脑一起“动”在他看来,没有“劳作”这个词,号召参加的是生活里的“劳动”,要“手脑并用”,开展创造性劳动。对此,陶行知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要有孙子,非先有老子、儿子不可。”但是,单纯的行动不是创造劳动,要用思想来指导,使劳动更加有效、有用,这也是一个促进智力开发、手脑相长的过程。他举例说,法拉第当订书学徒,是订一本,看一本。一次,他装订一部百科全书看到“电器一章”时,便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有了发电机的问世。这就是手脑相长的过程,能真正创造生活。

      其实,劳动就是“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主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要想达到这个目的,非师生共同动手做事不可”。陶行知将教育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以造就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他希望教师和学生不要当“书呆子”,工农劳动者不要做“田呆子”,注重手脑相长。他对当时教育“教学分离”“学用脱节”的状况提出批评:“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陶行知认为,这种教育不是真正的劳动教育,因为它“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这种“穷国倾家”的教育,是“死教育”。他极力反对手脑分离的教育和学习方法,将学校图书馆命名为“书呆子莫来馆”,用于警示师生端正读书治学的态度。一个人要“宁为真白丁,不作假秀才”,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丝毫妥协s1。能够用头脑指挥行动的人,才能对社会产生贡献。陶行知认为,将学生动手做事的机会剥夺,会导致他们越来越懒惰,最终成为“双料少爷”和“双料小姐”。在《双料少爷》一诗中提到,由于平日里总是由听差照顾,学生没有自主能力,人云亦云,成为误人子弟的教员,最终害了中国的教育[7。在他看来,少爷、小姐便是一群失去自主能力的人。为此,学校要开展劳动教育以增进学生的自主能力,学会自力更生、学会干家务事,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

      劳动的一个重要功效,就是使学生的人格趋于完善,从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陶行知认为,当时“中国有两种病。一种是“软手软脚病’,一种是“笨头笨脑病”。举个例子说:“一个母亲把弄坏一只表的小儿痛打一顿,这与小儿无关,倒把一个小的爱迪生打死了。”这是扼杀孩子创造力的一种表现。陶行知认为,这两种病根在精神、文化上,破解之道却在教育,重点在劳动教育。想要开展好劳动教育,就必须解聘学校里所有的“听差”和“老妈子”,将劳动教育当作展示性的活动或只是开展一门劳动课来点缀,是“侮辱工具,糟踢材料,加倍消耗”,这种现象违背劳动教育的初衷,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

      为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陶行知在学校礼堂门口贴上一副对联,写道:和马牛羊鸡犬系做朋友;对稻梁蔽麦委稷下功夫[7.38。他强调的就是在生活中实践,在劳动中接受教育。“站在现在的时代前,劳心不劳力的固然不行,劳力不劳心的也是不行。”他通过探讨劳力与劳心的关系,引导学生“在劳力上劳心”,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自立歌》中,陶行知写道:“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先,都不算好汉。”用此激励广大学生树立自主、自强的劳动意识,依靠智力创造力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由此可见他的一番苦心。陶行知希望的是“以人为中心”,不管处在什么环境下,“必抱有坚强人格,不可自由摇动”,这样去实现道德完善和身心健全。另外,他认为烧饭除了用以维持生命延续外,也是一种美术生活。“一餐饭烧得好,能使自家吃得愉快舒服,也能够使人家愉快舒服,岂不是一种艺术吗?”可以说,烧饭既是一种艺术与生活融合的体现,也是一个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

      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是进行劳动教育的最好时机。为此,每逢“五一”,陶行知都组织全校师生做工8小时,以示纪念。他带头与师生一起挑石头、铺道路、整理果园、开浚沟渠,对学生有着极强的教育意义,树立了劳动光荣、劳动神圣的生活意识。这正如他所说:“办学如治水,我们必须以导河的办法把学生的精神宣导出去,使他们能在有益人生的事上去活动。”

      另外,陶行知认为,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做人上人”,而是要把学到的知识贡献给整个国家,为人民谋幸福;我们是在世界中呼吸,也要把学到的知识用于改造世界,为人类谋利益。他有着世界的眼光,关心世界的发展,帮助创造一个和平互助的世界。陶行知与印度的甘地、泰戈尔、博寨议长是好朋友,曾前往印度进行过考察,所以特别关注印度。当看到报纸上刊登印度发生特大水灾的消息时,为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在学校经济状况不景气的情况下,他仍号召全校师生特别开展一次劳动开荒运动,将收获的全部农产品捐献给印度的受灾地区。这样的劳动教育具有国际主义情怀,既增进了师生间的深厚友谊,也扩大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彰显了开放的胸怀。

      (二)启示:新时代劳动教育要端正学生的劳动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

      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能增进学生自主能力、完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此一致,新时代劳动教育也要在这方面下功夫,更要端正学生的劳动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有什么样的劳动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轨迹。当前,学生的劳动观念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偏差。比如,被视为人的劣根性的“不劳而获”“好逸恶劳”等不良思想侵蚀心灵,狭隘理解“劳动”并产生“劳动者没有出息”错误认识,等等。为此,要扭转学生这些错误的劳动观念,有必要在学生“身体力行”的劳动中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他们良好的劳动品质和健全人格。

      搞好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对学生进行劳动观教育。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必须依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不同阶段开设不同的课程,系统加强劳动观教育。同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劳动观教育作为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的重要部分,也应贯穿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帮助树立“以劳动为荣”的思想,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人生真谛。

      开展校园劳动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品质。校园文化对学生劳动品质的熏陶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着手,主要原则是贴近学生实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可以效仿陶行知的做法,在五一国际劳动节等时间节点,邀请模范人物走进学校做报告;充分利用校园各种媒体宣传劳动教育有关内容;组织学生社团、班集体活动,进行劳动主题教育;等等。另外,教师可以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世界观教育。如 xx 年初全球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向全球 100 多个国家派遣医疗队、进行医疗物资援助,劳动创造的“大国制造”不断向国外输出,彰显了我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守望相助的博爱情怀。

      四、“教学做合一”的组织及启示

      (一)陶行知:开展社会动员,倡导“小先生制”

      1.全面动员社会力量,是搞好学校劳动教育的主要做法。具体措施为:(1)研究所研究员、专门大学教授和副教授,每人每年必须在假期抽出至少十日出席省普及教育辅导会议,并就其专长为社会做贡献;(2)专门大学学生和中学教师,每人每年必须在假期抽出至少十日出席县市普及教育辅导会议及小学教师讲习会,并就其专长为社会做贡献;(3)中学学生和小学教师,每人每年必须在假期抽出至少十日出席乡区普及教育辅导会议、私塾改造会等,并就其感兴趣的方面为社会做贡献;(4)全国不在学界服务的留学生们,每人每年必须抽出五日为普及现代教育而做出努力。陶行知把全部师资力量都调动起来,分省、县、乡逐级进行指导,其目的在于让教育回归生活实际,真真切切地开展好符合生活实际的社会教育。

      2.教材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抓手。编写一部“活教材”,是陶行知所极力倡导的。关于如何组织结合生活的教材编写,陶行知明确指出:(1)各门学科专家中须有几位去接近孩子们,或者当几年教师,一面实验,一面编辑几部教学做指导教材;(2)教科书的编辑者,如果缺少某种准备、专科学术或经验,应该想办法去补足,然后动手编辑教材:(3)“应该多下点本钱,搜罗各国儿童、成人用书(不是教科书)和工具”多编几本可用的好书;(4)教育行政部门,要给教师试验、选用书本之自由,避免“太一律,太呆板,若不改弦更张,实无创造之可能”。这种结合生活实际并试验过的“活教材”就是“生活的教材”“创造的教材”。

      3.与教材相对应的就是教师,为解决师资不足问题,陶行知大力倡导“小先生制”,既解决了学校困难,也锻炼了学生能力。他认为,大人教小孩,天经地义。但是,大孩子可以做先生的助手。小先生一出来,教育的局面就天翻地覆了。“我们亲眼看见:小孩不但教小孩,而且教大孩,教青年,教老人,教一切知识落伍的前辈。”小先生实行“即知即传人”,每天教人半小时,于人有益无损,于自己也有益无损活到老,学到老,教到老,这样“教学做”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但是,能否推行好“小先生制”,要有个前提,那就是“小先生必须用功求学,才能教人”,如果自己学业不长进,是不能做好小先生的。4.劳动教育投入,不只有经费,还要有供实践用的田地。陶行知对此问题高度重视。他说:“在教育税未确定之前,各省财政当局不得借口取消苛捐杂税以减少教育经费而陷国民教育于停顿。否则即科以摧残教育动摇国本之罪。”另外,还要“指拨公有荒地为普及教育之用”,开展种棉、种菜活动同时,为筹措资金,陶行知把部分学校改为工学团,一边做工、一边办学,达到了“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的教育效果,可谓一举两得。可见,钱与物实为进行劳动教育之关键。

      (二)启示:新时代劳动教育要做好顶层设计,学校、家庭、社会必须综合发力

      劳动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情,需要政府部门统筹设计,学校、家庭、社会共同配合,只有多管齐下,学生受到的劳动教育才是真实的、全面的。陶行知为此做出了诸多努力,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新时代劳动教育有必要循此思路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下去。

      从政策层面,国家对劳动教育进行顶层设计,分级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对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了多次强调,多次安排。可以说,xx 年 3 月发布的《意见》最系统、最全面,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行动指南。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机制、注重实效,真正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劳动教育的根本要求。从实施层面,学校、家庭、社会要密切配合,全面动员,综合发力。一是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学校要切实承担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明确机构和人员,开足开好劳动教育课程,做到不走形、不走过场。同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科学设计学生的校内外劳动教育内容,如以赛促劳、以岗代劳、以研拓劳等;鼓励采取“小先生制”,锻炼学生教的能力,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二是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父母要注意抓住日常的实践机会,让孩子自觉参与、积极动手,随时进行家务劳动。三是发挥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秉持陶行知所倡导的“社会是大课堂、生活是教科书”的劳动教育理念,发挥学校之外的所有社会劳动教育资源的作用,带领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工业体验、社区实习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

      五、结语

      陶行知根植于我国教育大地,以开放的胸襟吸收中西方教育理论,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并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劳动教育思想。他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和实践,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去价值,仍对新时代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从学校定位方面来看,各级各类学校要改变与社会实际、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的状况,使学校教育真正融入社会生活中,发挥学校服务社会、引领社会、改造社会的作用,真正成为改造社会的中心;从人才培养方面来看,各级各类学校要改变重成绩、轻能力的状况,把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第一要务,并给予足够的重视;从教学方法方面来看,各级各类学校要改变重“死知识”灌输、轻创造力开发的状况,强化劳动实践环节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使“教学做合一”在“做”的环节上统一起来;从课程评价方面来看,各级各类学校要改变重考试分数、轻实践实习的状况,使考试考察真正体现出“教学做合一”的实际效果;从教育发展方面来看,各级各类学校要在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的总体部署下,从经费、师资、组织等各个角度,加大对劳动教育的投入力度,在全社会共同营造践行“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生动局面。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