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范文大全
  • 古典文学
  • 职场知识
  • 中国文学
  • 公文书信
  • 外国名著
  • 寓言童话
  • 百家讲坛
  • 散文/诗歌
  • 美文欣赏
  • 礼仪知识
  • 民俗风情
  • 谜语大全
  • 名言警句
  • 生态文明与思政教育关系解析-教育关系论文-教育论文

    时间:2020-12-02 20:05:54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教育 关系 论文

     生态文明与思政教育关系解析- 教育关系论文- 教育论文 ——文章均为 WORD 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生态中心论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在价值观和生态危机上的共同点在于将生态危机本质看成是价值观问题所致,即生态危机的根源是价值观的缺失,只要调试价值观,生态问题就解决,其实质是缺乏对生态危机本质的认识。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虽然都强调生态运动与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在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观,但二者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关键在于生态文明究竟是工业文明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还是一种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运动和生态文明建设观是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它倡导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通过生态价值观变革来实现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生态观从目标到治理都存在缺陷。从目标来看,资本主义框架内的长远利益与整体利益实质上是资本的利益,由于这种可持续发展建立在工业文明的机械自然观基础上,其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必然是抽象的、无法实现的。从治理上来看,由于工业文明的机械哲学世界观和自然观,其发展方式是依靠大量投入不可再生资源和人力资源,其生活方式是倡导高消费,满足资本对利润的追逐,因此,它主张“先污染、后治理”的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环保措施。生态

     马克思主义从制度的维度来认识生态问题的本质,认为生态文明本质上是一种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决于人与人的关系,只有调节好人与人的关系才能调节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用恩格斯的话就是,“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变革,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②。马克思认为,“人对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正像人对人的关系直接是人对自然的关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规定”③。一旦心灵与生命被尊重,自然也被尊重。因此,资本主义在其本质上是反生态的。其次、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的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决定性。人类对自然的看法和态度也取决于一定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性质,并不是回到穷乡僻壤的生存状态就能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将工业文明下的环境保护等同于生态文明也是错误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既继承工业文明的成就,又对工业文明做根本的扬弃,他主张将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同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然进化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制度变革是根本性的,即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代之以生态 。①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在价值与制度维度的双重变革。第一,价值观维度上的变革。人的出现,给了世界的发展以前所未有的、人为的、能动的力量。这种力量可能让世界越来越文明、越来越为人,也可能使世界更野蛮、更悖人。其关键在于生态价值观的变革,理性对待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把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有机结合起来,以物为据、以人为本,为人的实践给出可能、可为和应然、应为的广阔的自由创造

     空间,使人尽可为自我、他人、群体、人类的合理存在谋划对策,实现个人价值。他所追求的不是个人人上人的发展,而是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不是某些人对财富、权力的垄断,而是人类的共同富裕、共同幸福;不是悖人的世界,而是为人的世界。④这种生态价值观让 整体文明内涵更加充实完善。第二,制度维度上的变革。当代中国“不仅苦于现代性之发展,而且更苦于现代性之不发展”⑤。中国现代性最明显的两个征候是,社会时空的重叠(传统、现代、后现代)和市场经济的不完善所带来的风险。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仅存在着空间上的隔离,还存在着严重的社会不平等和空间分配不公。而收入分配是极易引发阶层疏离情绪的一个话题,特别是那些不计手段,不惜代价,最后沦为捞取政绩的大冒进游戏。这些制度性的安排造成的不平等以及制度外的破坏性行为造成的不平等是引起社会矛盾的主要因素。所以在中国几乎所有认为社会不公正的人,都首先假定自己是不公正的受害者。不公正比贫穷更容易激发时空的反应。用托克维尔的话就是,“这种持续稳定增长的繁荣,远没有使人民乐其所守,却到处滋生着一种不安定的情绪”⑥。因此,要从制度设计和权力优化入手,将权力关在笼子里,打破公共权力垄断,倾听来自社会各个角落的声音。用智慧加勇气制定出中国特色的改革方案。在过去 10年,尽管各阶层收入都在增加,但精英获得了不成比例的利益。因此,制度改革应采用一种分权的、不断演进的改革方式 自上而下一刀切的改革方式。通过制度设计,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在已有的条件下,最大程度地实现各阶层与群体在利益表达与

     博弈上的力量平衡。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说,只有社会各个构成部分和各要素之间达到和谐发展,构成一个自发产生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兴趣的道德联合体,社会才能生存和发展,才会达到整合。⑦生态文明无论是价值的变革抑或是制度上的变革,最终都体现在人的道德水平上,因为“美德是一种获得性的人类品质,对他的拥有与践行使得我们能够获得那些内在与实践的利益”⑧。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和德行程度是各种制度体系得以正确应用和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因此,生态文明的落实,有赖于思想 教育的楔入,他们之间有着天然的逻辑必然性。因此,不能忽视了它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生态文明”理论引入思想 教育学科论域的逻辑必然

     1.从理论逻辑上看,思想 教育与生态文明相融铸的逻辑自洽性。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命题是人与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生态问题就是社会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也就还原为人与人之间物质与精神的良性循环,还原为人类自身的和解。思想 教育其终极旨趣就在协调人际关系,以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宗旨。且思想 教育在人类生产与社会生活实践中保持着张力,他参与人类思考世界的本源与人生的意义全过程。因此,将生态文明引入思想 教育论域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首先,生态价值 发思想 教育思维方式的转换。在思想 教育过程中,我们常常采用手电筒思维的方式,手电筒思维驱使人们都从身外寻找道德失范的理由,而忽视自身德行的审视与叩

     问,即便有千般理由将道德的滑坡归罪于生态恶化、世风日下、技术飙升盛行以及体制不完善,甚至把自身的 仅仅归罪于社会的 。但社会道德失血我们每个人都难辞其咎。“在每一粒沙子都被在乎”的生态文明时代,每个人都是社会道德承重墙的重要支撑。思想 工作必须转换思维方式,吸纳生态价值观,将每个人都置身于生态文明建设之中,以抚平日常生活肌体上的精神凹凸,用精神缝补散落满地的 望碎片。其次,思想 教育生态的转向,生态正义价值观的植入,丰富了思想 教育的内涵,使得以生态发展、可持续发展取向替代了以利益发展取向的“单向度”经济发展。单向度的经济发展,直接后果在于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盛行。无论是毕节市打出“严禁人畜入内,违者责任自负”,还是湖南邵阳市的雷人标语:“谁不加快发展,谁就是邵阳历史的千古罪人!谁不加快发展,谁就是邵阳人民的不肖子孙!谁不加快发展,谁就是邵阳今天的混世 !”等等。这是以金钱论成本,重估一切价值的翻版。在这样的逻辑链条上尽管经济迅猛增长,但人们生活并不幸福。单向度的发展将市场替代一切,什么标准都是钱。其实,市场不是生活的一切,支配资源配置只能用在市场,不能用在其他领域。“虐童” 中当事人说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云南建设厅原副厅长只因在副厅长任上 15 年未登上上升电梯,内心失衡,用贪腐来麻痹自己。这些可以作为当下经济占据了生命上风的生动注脚。“单向度”经济的发展导致人们被物质所裹挟。卢梭说,当人占有物时,它将被占有,即占有物对我们的裹挟。“在被裹挟的物 追求中满足的方式多种多样,生活显得无穷无尽,现实中对物性财富的追逐和学术

     至上对时髦 的追随,都是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最终导致了我们通过无限的求新过程来满足自己心灵的荒芜。这也恰恰是今天时尚生活的反讽性写照。我们总以为在物 占有中获得了直接的对象,可是我们却掏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总认为在金钱、高档轿车和别墅中获得了人生目标的实现,可那恰恰是对本真生命意义的根本性疏远。”⑨生态价值既重视人的物质利益又重视人的精神健康发展;既要求我们考虑现实利益,更要重视长远利益与整体利益;既关注精英的成长又体贴草根的苦难;它甚至把麦克风送到了每个人跟前。但是,我们不能认为,生态价值观乃至现代化把麦克风放到每个人的跟前,我们的现代化素质就具备了,现代技术很多是舶来品,而民族的文明素养却是舶不来的,要靠自己生成,要靠思想 教育渗透。将生态文明引入思想 教育论域旨在着眼于社会生活实践中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的解答,进入到中国人生活中最为深刻的层面,将日常生活的灵魂和精神之美释放出来,使日常生活的可爱、可亲、可感的温暖成为有尊严、幸福生活的支撑。

     2.从时代特征上来看,生态文明建设与思想 教育在实践上融铸的逻辑必然。生态文明建设不是真空中的理论推导,其落脚点是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因此,生态文明必须落实为有效的社会制度才能获得广大人民的文化认同。中国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特质就是建立在转型社会上的实践性。在这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思想 教育如果 现实生活就被悬置。因此,实践倒逼着思想 教育与时代背景“生态文明”建

     设融铸。一是经济转型期间,我国经济与环保之间存在的跷跷板关系。即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态恶化,这种跷跷板关系直接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思想 教育要吸纳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点向上层精英宣讲,使其树立底线思维的观念。当下,中国精英不回避社会生态病患的征候,号准了脉后开药方,进而下刮骨疗毒的信心和决心来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中央从最坏处着眼,争取 的结果的“底线思维”足以证明中央高层领导将发展重点放在人力资源的积累和个人积极性的激发上,以人力资本积累替代自然资本掠夺,改变当下经济与环保跷跷板关系的决心。同时,思想 教育应重视草根阶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在全社会讲清楚、讲明白中央的策略,从而获得草根百姓的认同。二是正确处理社会生活实践中理性与非理性的张力。这种张力倒逼着思想 教育在实践上吸纳生态文明因素。尽管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文明的社会渴求越来越强烈,但我们的种种呐喊在实践中并不如希望的那样成功。现代化的核心是理性,但是非理性这只看不见的手非常强大。理性作为现代化的核心,它是一种专业精神、知识体系,是对应规则、制度、法律、一分一毫也差不得。现代化不是基于中国传统经验,更不给予中国传统,而中国骨子里不喜欢规范化、不适应契约,人与世界的关系依然是感性的。换言之,这种非理性一旦实际起来,只要能富,怎么都行,规则、标准、法律、制度、契约被莫名其妙地修改、歪曲、省略。⑩比如人们一搞运动,就群情激奋,执法运动式的、打黑运动式的、吸引投资拉动 GDP 运动式的、创造卫星城市运动式的。再比如政府对不成气

     候的个别诉求挤压与对已成气候的群体诉求迁就,以图息事宁人,从而造成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窘境,这是非理性因素所致。所以,思想 教育要借鉴生态文明公平正义的思维,尽管普通百姓是社会的一粒沙子,但是在这“每一粒沙子都被在乎、都被关注”的生态文明时代,思想 教育应秉持平等公正的方式,讲清楚非理性与理性张力的原因。毕竟,有明白才会有青白,有公正才会有公信。在先有权力失范,先有财富失衡,然后才有近乎带成见的仇富、仇官等现象出现时,社会舆论自然站在光脚的草根阶层说话。今天我们在建设市场经济、

     、 的路途上需要达成共识,激发全民的潜能,落实政府的责任,促进彼此的关怀,否则就会把道德情操变为一种表演,当道德成为一种表演,那就是作假,就会变成各种形态的演出,就会让没有道德的人变成最有道德的人,语言和行动开始分离。

     “走钢丝”与“登高峰”是思想 教育社会生态理论体系建构原则

     1.思想 教育生态的建构以走钢丝的忧患意识为切入点。所谓忧患意识,体现的是一种批判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因此精英阶层要把走钢丝的忧患意识融化在思想中,落实到行动上。这比给群众做一千次思想 教育更有用。这就要求思想 教育社会生态的建构基于批判性反省人的生存状态,促使人们有尊严、幸福生活的实现。一是基于个人对生命历程的反思。思想 教育生态的建构在于帮助人们学会思考,善于价值判断,拒绝平庸的恶。如果人生如帕斯卡尔所说,是一

     只芦苇,或者,如库切所言,是一支骨笛;那么,我们就应该吹响它。即通过思考、重建日常生活的精神价值。休谟说,习惯是人生的指南,它既肯定了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也是对人们安于习惯、疏于思考的惰性的深刻批判。人生的起伏,人性的纠缠,以及附着于上面的种种挣扎与 望,都接踵而来。思想 教育可以填补精神的空虚感,执着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寻找被遮蔽的诗意、 。值得注意的是,精英阶层应特别注重对个体道德的反思,注重自己的修养。也只有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实践上得到保证、行动上自觉遵守,才能丢掉“官气”,沾上“土气”,承接“地气”,积聚“人气”,才能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服务群众。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运动使大众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思维惯性,行动的依据不是建立在理论自身内在的严谨性、科学性的分析上,而是建立在理论倡导者身体力行的观察模仿上。毕竟理论的真理性和接受性不是从思想到思想的逻辑检验,而是理论倡导者的言行与理论的契合性,即思想 教育价值并不仅仅是一个阐释和宣讲的问题,而是一个知行合一的问题,一个改造风俗的问题。当引领社会风尚的精英道德大幅倒退时,整个社会的道德势必如草随风倒。二是根植于民族国家的生命历程的反思。忧患意识体现的是一种居安思危的高超智慧。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因此,所取得的成就越辉煌,就越不能骄傲自满,必须清醒地看到发展面临的不少困难和问题,如人均 GDP 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等社会矛盾还没有改变,社会上存在着物质性、世俗性遮蔽了精神境界的现象。《旧制度与大 》中一句话值得今天的我们警醒:“30 年前对同样的痛苦

     逆来顺受的人,现在对此却忍无可忍了。”思想 教育社会生态的建构应立足于民族国家的生命历程,反思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探讨如何从被物质性 望、琐碎性、庸常性遮蔽的生活世界中还原生活之本真,重构精神家园。精神家园的构筑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砝码。唯有保持忧患意识,增强爱国热情,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才能不断创新,加快发展。

     2.思想 教育社会生态体系的建构基于登高峰的必胜信心。中国将进一步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整个现代化建设之中,实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护生态共赢。这是贯穿于思想 教育社会生态理论体系的核心。我们将以登高峰的必胜信心来实现存在之澄明、真理之敞开、自由之凸显的生态文明大道。第一,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社会生活从遮蔽走向敞开。思想 教育目的在于探寻日常生活本身的尊严,关心民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受。当日常生活流于简单的吃喝拉撒睡等物质循环,遮蔽了个体与生活世界之间的通道时,思想 教育从生活缝隙中进入,还原人的生活。给我们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熟悉、温暖、直接、现成的世界,敞开、释放世界的灵魂和精神之美,使得我们从价值观的稀薄走向浓烈、深厚的生活,实现人性的锻造与刷新。第二,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我们从 状态回归本真生存。现代化使得日常生活世界成为弥漫着喧哗与骚动的现代浮士图。思想 教育者苦口婆心,但言者谆谆,听者藐藐。过去一年,倾斜的校车,夺命的垃圾桶,让重建人性、

     释放人性的教育成为思想 教育创新的起点。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关注民生,直面问题,解决人民切身利益的民生热点问题。思想 教育要从民众的生活切入,杜绝老生常谈,正确的废话,漂亮的空话,严谨的套话,违心的假话,把对现实生活的反省与批判精神运用并体现到中国日常生活中来,参与广阔的实践活动,捕捉最前沿的社会 ,以了解最真实的民生状况。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的落脚点就是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当我们把生态文明引入思想 教育学科论域时,也就意味着思想 教育转身于群众日常生活之中,并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这样,其变革就成为人们接受良好道德教育的期盼。(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