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范文大全
  • 古典文学
  • 职场知识
  • 中国文学
  • 公文书信
  • 外国名著
  • 寓言童话
  • 百家讲坛
  • 散文/诗歌
  • 美文欣赏
  • 礼仪知识
  • 民俗风情
  • 谜语大全
  • 名言警句
  •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阳城蚕桑习俗申报书

    时间:2021-04-26 12:08:14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阳城 蚕桑 习俗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阳城蚕桑习俗申报书 本文关键词:阳城,蚕桑,习俗,代表性,文化遗产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阳城蚕桑习俗申报书 本文简介:附件1:项目代码: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代表性项目申报书项目类别:阳城蚕桑习俗保护单位:阳城县孙文龙纪念馆主管部门:晋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山西省文化厅印制二○一三年六月二十日目录一、项目简介‥‥‥‥‥‥‥‥‥‥‥‥‥‥‥‥‥‥‥‥‥‥4二、基本信息‥‥‥‥‥‥‥‥‥‥‥‥‥‥‥‥‥‥‥‥‥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阳城蚕桑习俗申报书 本文内容:

    附件1:

    项目代码:Ⅹ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代表性项目申报书

    项目类别:

    阳城蚕桑习俗

    保护单位:

    阳城县孙文龙纪念馆

    主管部门:

    晋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山西省文化厅印制

    二○一三年六月二十日

    一、项目简介‥‥‥‥‥‥‥‥‥‥‥‥‥‥‥‥‥‥‥‥‥‥

    4

    二、基本信息‥‥‥‥‥‥‥‥‥‥‥‥‥‥‥‥‥‥‥‥‥‥

    5

    1、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5

    三、项目说明‥‥‥‥‥‥‥‥‥‥‥‥‥‥‥‥‥‥‥‥‥‥

    6

    1、分布区域‥‥‥‥‥‥‥‥‥‥‥‥‥‥‥‥‥‥‥‥

    6

    2、历史渊源‥‥‥‥‥‥‥‥‥‥‥‥‥‥‥‥‥‥‥‥

    6

    3、基本内容‥‥‥‥‥‥‥‥‥‥‥‥‥‥‥‥‥‥‥‥

    8

    4、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12

    5、传承谱系‥‥‥‥‥‥‥‥‥‥‥‥‥‥‥‥‥‥‥‥

    12

    6、代表性传承人‥‥‥‥‥‥‥‥‥‥‥‥‥‥‥‥‥‥

    13

    四、项目论证‥‥‥‥‥‥‥‥‥‥‥‥‥‥‥‥‥‥‥‥‥‥

    14

    1、主要特征‥‥‥‥‥‥‥‥‥‥‥‥‥‥‥‥‥‥‥‥

    14

    2、重要价值‥‥‥‥‥‥‥‥‥‥‥‥‥‥‥‥‥‥‥‥

    14

    3、濒危状况‥‥‥‥‥‥‥‥‥‥‥‥‥‥‥‥‥‥‥‥

    15

    五、项目管理‥‥‥‥‥‥‥‥‥‥‥‥‥‥‥‥‥‥‥‥‥‥

    17

    1、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7

    2、资金投入情况‥‥‥‥‥‥‥‥‥‥‥‥‥‥‥‥‥‥

    17

    六、保护计划‥‥‥‥‥‥‥‥‥‥‥‥‥‥‥‥‥‥‥‥‥‥

    18

    1、保护内容‥‥‥‥‥‥‥‥‥‥‥‥‥‥‥‥‥‥‥‥

    18

    2、五年计划‥‥‥‥‥‥‥‥‥‥‥‥‥‥‥‥‥‥‥‥

    18

    3、保障措施‥‥‥‥‥‥‥‥‥‥‥‥‥‥‥‥‥‥‥‥

    19

    4、经费预算及其依据说明‥‥‥‥‥‥‥‥‥‥‥‥‥‥

    19

    5、备注‥‥‥‥‥‥‥‥‥‥‥‥‥‥‥‥‥‥‥‥‥‥

    19

    七、市级专家委员会论证意见‥‥‥‥‥‥‥‥‥‥‥‥‥‥‥

    20

    参与项目论证专家名单‥‥‥‥‥‥‥‥‥‥‥‥‥‥‥

    21

    八、市级文化行政部门审核意见‥‥‥‥‥‥‥‥‥‥‥‥‥

    22

    九、项目申报的其他资料‥‥‥‥‥‥‥‥‥‥‥‥‥‥‥‥

    23

    十、证明材料‥‥‥‥‥‥‥‥‥‥‥‥‥‥‥‥‥‥‥‥‥

    29

    十一、授权书‥‥‥‥‥‥‥‥‥‥‥‥‥‥‥‥‥‥‥‥‥

    30

    十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

    31

    十三、组织机构代码证‥‥‥‥‥‥‥‥‥‥‥‥‥‥‥‥‥

    32

    十四、法人身份证复印件‥‥‥‥‥‥‥‥‥‥‥‥‥‥‥‥

    33

    十五、申报书电子文档‥‥‥‥‥‥‥‥‥‥‥‥‥‥‥‥‥

    34

    十六、DVD格式的视频资料‥‥‥‥‥‥‥‥‥‥‥‥‥

    34

    一、项目简介

    阳城地处山西省东南部,位于太行、太岳、中条三山交汇之处,森林茂密,水源充足,地势西高东低,气候温和凉爽,优越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桑树生长。

    阳城蚕桑习俗源远流长,它发展于西周,兴盛于唐宋,迄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相传黄帝元妃嫘祖娘娘曾于阳城云蒙山教民养蚕,周穆王也驾临获泽(阳城)视察当地蚕桑。

    阳城是全国著名的蚕桑之乡。蚕桑一直是阳城经济的主要支柱,它以独特的功能引领着阳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经济、文化、历史和科学价值,是老百姓致富增收的一项重要内容。

    阳城蚕茧,享誉国外,名冠古今。阳城缫丝厂的白厂丝曾三次获得国家金质奖,成为全国丝织行业中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2007年“阳城蚕茧”被评为全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在数千年的栽桑养蚕、丝织加工历史长河中,始终有一条绵延不断的溪流——蚕桑习俗在渗透传承。它与其它文化相融发展,形成了大量的与桑、蚕、丝相关的诗歌、风俗、礼仪、服饰等文字符号,构成了蚕桑习俗的丰富内涵。由蚕而起,因蚕而庆,为蚕而祭的蚕谣、蚕谚、蚕事、蚕忌和蚕戏等传统习俗,已经深深融入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儿女婚嫁和日常生活中。它不仅丰富了乡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使栽桑养蚕在更广泛的空间里得以传承,这也是阳城蚕桑能随几千年文明史延续至今,并且一枝独秀的历史原因。蚕桑习俗是阳城劳动人民长期智慧的结晶,且不能为现代技术所代替,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必须大力传承发展。

    二、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阳城蚕桑习俗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

    保护单位

    阳城县孙文龙纪念馆

    原真荣

    通讯地址

    阳城县河北镇孤堆底村

    048100

    13753623811

    0356-4923299

    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阳城古称“获泽”,位于山西东南部,黄河流域蚕桑发源地,处于太行、太岳、中条三山交汇之处,面积1968平方公里,辖10镇8乡,总人口41万。

    科学研究和实践证明,适合蚕桑养殖的地理环境大约在东经112°01′-112°38′,北纬35°12′-35°41′之间,海拔650—1200米丘陵地段。土壤为褐土类。褐色土层中铜、铁、锰含量丰富,有机含量1℅左右,氮磷含量较多,适合桑树生长所需的养分。

    阳城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南部山岭陡峭,西北部为丘陵区,以褐色土层为主。中东较平坦,是主要农作物区,芦苇河、西冶河等支流相继汇入沁河。境内森林茂密,水源充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8-12度,无霜期180-200天,年降雨量约650毫米,平均日照时间2676小时,优越的自然气候非常适合桑树生长。

    三、项目说明

    以孙文龙纪念馆为中心的阳城西南、南部和东南部为主要栽桑养蚕区,继而延伸覆盖阳城境内及晋东南一带。

    蚕桑习俗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山西东南部,兴盛于唐宋,迄今已有5000多年的蚕桑生产历史。

    阳城蚕俗民风流传久远,它随着蚕桑发展脉络不断演变、渗透到民间的各个角落。黄帝元妃嫘祖娘娘于云蒙山花石沟教民养蚕的故事,相传至今。《竹书年记》记载:“商汤二十四年,大旱,王祷雨于桑林,雨。”《穆天子传》又载:“天子四日休于获泽,以观桑者,乃饮于桑林”。

    周穆王之所以休于获泽,其目的就是为了视察当地人民的采桑养蚕盛况,并且在桑林之地,召集各国诸侯,大摆饮宴,以示庆贺。

    据同治《阳城县志》记载:“缫户虽多,邑中不织绸缎,皆鬻外。”宣统《阳城乡土志》载:“挽手、黄丝皆系外商驻买,黄丝约二万余斤,挽手六七千有奇。”当时县里的商号东晋福曾为外地的蚕丝商人办理汇兑业务,可见蚕丝贸易也相当可观。民国初年,阳城外销商品中蚕丝为首位。

    “山近无村水近楼,小桥烟火数家秋。客来笑迎烹鸡黍,一话桑麻夜未休。”

    阳城籍人、大改革家、明万历吏部天官王国光这首刻在董封临涧村石碑上的诗文,生动描述了当时蚕桑业的发达盛况。

    解放以后,阳城蚕桑事业有很大发展,阳城县标准化委员会组织质监、农业和蚕桑等部门制定发布并组织实施了《桑蚕一代杂交种繁育技术规程》、《阳城养蚕技术规程》等蚕桑生产技术标准,形成了标准化、品牌化、规范化和产业化的阳城蚕茧生产新格局。1999年阳城县被列为山西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2001年被确立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并顺利通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验收。蚕农收入由2003年的3000余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8000万元,蚕桑产业已真正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阳城缫丝厂的白厂丝曾三次获得国家金质奖,阳城缫丝厂因此成为全国丝织行业中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它生产的梅花牌SE白丝是远销日本、苏联、英国、荷兰、瑞士、印度等20多个国家的免检产品。2007年“阳城蚕茧”被评为全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在数千年的栽桑养蚕、丝织加工历史长河中,始终有一条绵延不断的溪流——蚕桑习俗在渗透传承。它与其它文化相融发展,形成了大量的与桑、蚕、丝相关的诗歌、风俗、礼仪、服饰等文字符号,构成了蚕桑习俗的丰富内涵。由蚕而起,因蚕而庆,为蚕而祭的蚕谣、蚕谚、蚕事、蚕忌和蚕戏等传统习俗,已经深深融入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儿女婚嫁和日常生活中。它不仅丰富了乡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使栽桑养蚕在更广泛的空间里得以传承,这也是阳城蚕桑能随几千年文明史延续至今,并且一枝独秀的历史原因。阳城有2个乡和5个行政村以桑命名,以桑命名的山川沟壑更是数不胜数。

    阳城地处黄河流域腹地,农桑文化发达,历来以耕读传家、民风纯朴著称。栽桑养蚕作为农村的重要生产项目和生活来源,因蚕事而引发的各种习俗已深深融合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儿女婚嫁和日常生活中。它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栽桑养蚕

    1、桑树栽培:(1)桑苗繁育。苗地应选地块平坦,土层深厚,质地疏松、肥沃、排灌较好且光照充足的土地深耕。苗地翻犁后,每亩施腐熟有机肥3000~4000公斤,过磷酸钙15~20公斤,呋喃丹2公斤,然后充分耙碎耙匀,起畦。畦床宽1~1.2米,高15厘米,畦沟宽30厘米。苗床四周要开好排水沟;(2)春播或秋播,发芽率90%左右的种子,每亩播0.75公斤。(3)播后10天内保证苗床有充足水份。7~10天长出两片子叶时,选阴天或傍晚揭草。15~20天后长出4~5片真叶,要除草、追肥。每亩用尿素2公斤冲水施,隔7天一次。经过4~6苗长至60厘米高以上,可根据需要出圃。(4)春秋蚕第一次采叶,需在新梢长有70厘米以上方可采收,并剪去下部其余弱小枝,每篼留3-4条壮枝。每次采叶要留枝条上部5~6片叶,下部叶片可全采。桑枝冬伐时离地面30~40厘米处剪伐;夏伐时平地面剪去所有枝条。

    2、养蚕技术:(1)养蚕设备。养一张蚕需大蚕房20平方米,小蚕房10平方米,蚕具包括温度计、蚕匾、塑料薄膜、蚕网、黑布等。(2)养蚕前7天,将蚕房及蚕具喷洒消毒。(3)蚕种有20%卵点青,就用黑布遮光,第三天早上除去黑布感光孵化3~4小时后可收蚁。(4)小蚕饲养。1~2龄适宜温度为27~28℃,干湿差2~2.5℃。1龄:自顶芽数下第三片,一张蚕种用叶1公斤;2龄:自顶芽数下第四片,用叶3公斤;3龄:自顶芽数下第5~6片,叶色嫩绿色,用叶11公斤,每次喂桑要扩座并防病消毒。(5)4~5龄蚕为大蚕,适温25℃,干湿差3℃,良桑饱食,一张蚕种用叶500公斤;五龄大蚕经过6~7天便开始成熟,上簇后六天即可采茧出售。

    二、缫丝技艺

    缫丝工艺包括煮熟茧的索绪、理绪,茧丝的集绪、拈鞘、缫解、部分茧子的茧丝缫完或中途断头时的添绪和接绪、生丝的卷绕和干燥。具体操作:将无绪茧放入盛入90℃高温汤的索绪锅内,使索绪帚与茧层摩擦,索得有绪茧。除去表面杂乱绪丝,理出正绪。将若干粒正绪茧绪丝合并,经接绪装置轴孔引出,穿过集绪器,利用前后两段相互拈绞成丝鞘(见立缫)。

    把正绪茧放入温度40℃左右的缫丝汤中,以减少茧丝间的胶着力,使茧丝顺序离解。缫至中途落绪时,须将备置的正绪茧绪丝添上。立缫用人工添绪,自动缫由机械添绪。由丝鞘引出的丝,需有条不紊地卷绕成一定形式。加工丝被时,将大块蚕丝分成若干份,在确保蚕丝干净无杂后将蚕丝匀铺三层,用两大块蚕丝将丝被两面全包住,用磨盘在蚕丝被上面压磨,使蚕丝粘合成一个整体,最后手工用纯棉线将蚕丝被与被罩边缘固定,确保蚕丝被胎与被套不脱节。

    三、文化发展

    1、蚕神信仰。(1)蚕神节。蚕神一般都供奉在汤王庙的偏殿里,也有一些集镇建有专门的蚕姑祠和蚕姑洞,还有的在蚕室内张贴蚕神像,在养蚕的每一阶段,都要在家祭祀一番。养蚕到大眠起蚕,喂第一顿桑叶(俗称“投蚕”)时,为使蚕神保佑结出大茧,蚕农要用白面和水调成糊状,炸成油圪朵,祭蚕神;在蚕儿老熟上簇结茧结束后,再次做供品供奉蚕神,俗称“谢蚕神”;在售茧出门时,蚕农要用出过蚁的蚕种纸盖在茧篓上,并把一些桑中和碳块一并放在篓内,俗称“留蚕神”。这是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低下的集中体现,它包含了劳动人民期盼丰收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反映了当时蚕桑生产对经济收入的重要性。

    2、唱蚕戏。旧时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相传是蚕神诞辰,泽城、府底两村轮流给蚕神唱三天大戏,一是感谢蚕神对上年蚕事的保佑,二是希望蚕神对当年蚕事给予照顾。方圆百里的老百姓都来看蚕戏,赶庙会,来蚕神庙顶礼膜拜,祈求多产蚕茧。庙会期间,还进行茧丝绸缎、蚕种桑苗、蚕用具的交易购买,为养蚕做好物资准备。润城天坛山,河北终南山等多处也都在三月初三赶庙会,唱蚕戏,一些乡村也在养蚕前后组织唱戏,酬谢蚕神。后来,由蚕桑行业衍生而来的民间娱乐活动在阳城十分普及。每年正月元宵节县城文艺汇演,均有采桑、饲蚕、缫丝、织绸等内容,形式有灯谜、旱船、灯花、彩担等。1994年横河乡《春蚕舞》获阳城文艺汇演一等奖。2001年县蚕桑中心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表演的《丝光曲》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戏曲《桑园会》被编入《山西地方戏曲汇编》。晋剧、中路、北路、上党梆子、泽州秧歌等,均有《桑园会》剧目。

    3、婚事蚕俗。(1)送蚕添种。新婚媳妇娘家第一年要给女儿“送蚕添种”。即在养蚕前1-2天,女方父母给婆家送蚕种一张或少许,五谷各一升,蚕鞋各两双(女婿及婆母),两个包茧的被单(粗布做成,可包茧铺床),防蝇通风的帘一个,还要带花馍30个。婆婆隆重穿上新衣服,毕恭毕敬地将“蚕种”迎接到家,设宴招待亲家,并将送来的花馍分切成块分赠亲朋邻里,告知娘家来“送蚕”,“蚕神”来到了家。这个风俗不仅寓意着新娘子将蚕运带来婆家,而且还预示着媳妇将成为养蚕行家,发家致富。(2)看蚕。新娘子过门第一年,要独立养一次蚕接受考验。等蚕结茧时,村里德高望重的老蚕娘要评看结蚕情况,看蚕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娘子今后在婆家的生活地位,邻居和家人都会以这一季的收成来评价她。蚕养好了,地位高,养不好,就会被人瞧不起。(3)看老蚕。端午节蚕将老的时候,新媳妇公婆要回访亲家,到娘家“看老蚕”,评看结茧情况,带去亲切问侯,共祝双方蚕茧丰收。去时要带30个圪恋,亲家设宴款待,由长辈作陪。娘家人将圪恋分切成块,分赠亲朋,告知婆家来“看老蚕”。寓意“两小无猜,养蚕卖茧,卖丝甜在心里”。(4)送十五。新婚女儿在农历七月十五,给婆家送焙面娃娃,寓意儿孙满堂。

    4、丧事蚕俗。蚕俗民风,不仅在婚事中表现,同样在丧事中也表现:如死者须穿丝绸,丝绸多少因家庭情况而异,经济好的内外皆穿丝绸衣,铺真丝被。贫困之家,也得用丝给死者做根裤带,否则视儿女为大不孝;棺内放丝、麻、曲、枣、五色布,五谷少许,寓意子孙如丝连绵不断,有吃有穿,红红火火,兴旺发达。此外还有一些行为和语言禁忌。如养蚕期间,亲朋好友不来往,串门,不能在蚕房四周动土修建或锄头,不能随意拍打蚕用具等。许多古老的蚕桑习俗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随着科技进步和蚕桑丝织生产方式的变化,一些精华部分则流传了下来,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制品

    及其作品

    优质桑苗、蚕丝被、丝织品、精美丝绸服饰等;

    蚕姑庙、优秀蚕戏、以蚕桑为内容的多种体裁文学创作等。

    蚕桑习俗源远流长,有着特殊的传承历史,但由于流传年代久远,有的传承人已相继去世,无法追溯。现只能从民国初年孙姓代表人物孙小土(1988年——1968年),将部分蚕桑习俗重新恢复算起。第二代传承人孙文龙同志经过多次调查研究,发现阳城地处山区,普遍存在“一薄、二坡、三跑”现象,认为栽桑养蚕是促进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好途径,因此在全县大力普及蚕桑知识,使蚕桑生产、丝织业成为农村产业的支柱。《山西蚕桑志》、《阳城县志》和《阳城农业志》等多家志书均对其作了记载。传承谱系从民国时期的孙小土算起,也绵延了五代,百余年的历史。

    第一代传承人

    孙小土

    1899年生

    山西阳城河北镇人

    第二代传承人

    孙文龙

    1931年生

    山西阳城河北镇人

    第三代传承人

    孙目林

    1937年生

    山西阳城孤堆底人

    第四代传承人

    原真荣

    1945年生

    山西阳城孤堆底人

    第五代传承人

    孙学亮

    1967年生

    山西阳城孤堆底人

    “蚕桑书记”孙文龙任太行革命老区阳城、武乡、屯留三县县委书记期间,倡导并实现“地埂桑树化”,在晋东南连树三面兴桑旗帜,使阳城1977年成为北方第一个蚕茧万担县。1978年底全县地埂桑达到2000万株,蚕桑总产量达到165万斤,占全省蚕茧总量的一半以上,使阳城蚕桑成为“山西之首、华北之冠”;建起阳城缫丝厂,丝织品享誉全国!武乡蚕桑受到国家农业部的表彰,屯留县五里庄丝织挂毯也走向了世界,为北方蚕桑丝织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他逝后的三十余年里,太行人民时时刻刻都在怀念他。山西省蚕学会不仅追认他为蚕学会理事,而且联合阳城、武乡、屯留三县为他在阳城蚕桑站院内专门为他修建了蚕桑纪念亭。第三代传承人孙目林、第四代原真荣及第五代孙学亮继承“蚕桑书记”孙文龙同志的蚕桑事业,为振兴阳城蚕桑习俗而坚持不懈,并努力工作着。

    四、项目论证

    阳城蚕茧以产量高、质量优而闻名于世。它色泽好、上茧率高、解舒率高、出丝率高、双宫茧少、黄斑茧少、紫印茧少、死笼茧少。“阳城蚕茧”所缫的梅花牌SE桑蚕丝,质地柔软洁白。

    祭拜蚕神祈丰收、养蚕禁忌盼好运、蚕事民俗醇乡风,这些由蚕事延伸而来的娱乐活动,丰富了乡民们的精神生活,使栽桑养蚕在更广泛的空间里得以传承,这也是阳城蚕桑能随五千年文明史一直延续至今,并且一枝独秀的历史原因。阳城有2个乡和5个行政村以桑命名,以桑命名的山川沟壑数不胜数。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阳城蚕桑以其独特的功能引领着阳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纵览史迹,我们可不时看到蚕桑丝织闪烁的光彩。乡村农户以栽种桑树、养蚕织绸而安身立命;诗人骚客以咏蚕喻丝而抒发情怀;达官显贵以生丝绢帛而折税抵赋;天朝上国以送丝送帛而怀柔域外……蚕桑习俗构成了社会多重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有着重要的经济、文化、历史和科学价值。

    蚕丝和大麻、苎麻及棉花一起,是衣服的主要原料。它轻盈柔和,透气性好。即使在化学纤维日新月异的今天,丝织品仍被誉为“纤维女皇”,具有珍珠般的光泽,是其他产品所不能代替的。此外蚕桑在军工、交电等方面也有广泛用途。蚕的蛹、蛾和蚕粪可以在多种领域综合利用,是化工、医药等行业的原料。

    蚕桑文化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标志着农耕文明的成熟。阳城地处蚕桑初始发源地,蚕桑习俗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沉淀,嫘祖教民养蚕和远古圣王桑林观桑的史实记载,更说明了我们祖先很早就创造了蚕桑丝绸这一文明瑰宝。历史上多以文绣锦帛作为高级礼品,礼赠友邦,“化干戈为玉帛”。

    “织彩为文,其价如金”。技术复杂,图案古雅,色彩瑰丽的绵缎是中国传统丝织的精品。

    蚕农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注重对蚕性的观察,不断研究和探索出了一整套蚕桑习俗流程,总结了蚕种的选育、制种、给桑、防病、禁忌等。这些对栽桑养蚕、缫丝技术的系统论述,对当时及后世蚕桑业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阳城人民世代农桑,绵延不绝,蚕桑缫丝又长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是老百姓致富增收的一项重要内容。蚕桑习俗是阳城劳动人民长期智慧的结晶,且不能为现代技术所代替,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必须大力传承发展。

    蚕桑习俗源远流长,有着特殊的传承历史,但由于流传年代久远,不少传承人已相继去世,无法追溯。现只能从蚕桑产业相对发达的阳城南部、东南部、西南部山区算起,而出生于河北镇孤堆底村的“蚕桑书记”孙文龙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任职太行革命老区阳城、武乡、屯留三县县委书记期间,倡导并实现“地埂桑树化”,在晋东南连树三面兴桑旗帜,使阳城名列“山西之首、华北之冠”,武乡蚕桑获得了国家农业部的表彰,为北方蚕桑丝织业走向世界作出了突出贡献!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转型跨越,以煤炭为主的工业经济逐渐占据阳城经济发展的重要舞台,不少青壮年纷纷走出山区,走出农村,加入到都市打工者行列,传统蚕桑业已在风雨中飘摇并不为人们所重视,年轻一代更是对蚕桑习俗中包含的特色文化一无所知。不少地方为了搞乡村建设或追求农田亩产效益,擅自毁损桑园并将桑树砍作他用,蚕姑庙、螺祖庙也多数倒塌无人问津。再加之栽桑养蚕、丝织技术需要从业人员经过长时间磨练学习,而现在的年轻人对这种传统技术性强、学艺时间长,枯燥乏味的蚕俗民风缺乏耐心,兴趣不大,传承断代,人力资源匮乏。栽桑养蚕、缫丝技艺及其珍贵遗产出现了无人接艺状况。所以要想把蚕桑习俗传承下去,就必须有一大批专业的栽桑养蚕技术人员、缫丝人员、老艺人来支撑,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支持。

    由于拥有栽桑养蚕技术、丝织技术的一些艺人仍然健在,只要政府能给予一定的扶持,我们才能在传承、产品开发上准确定位,整合资源,扩大规模,突破创新,将传统的栽桑养蚕技艺、丝织技术及优秀习俗科学化,分类化,多元化,研制出各式各样的纯手工用品,那么保住、传承这项传统的蚕桑习俗还是可能的

    值得庆幸的是,“蚕桑书记”孙文龙同志的故乡孤堆底村已默默兴起了“民间蚕文化复兴热”。独特的蚕桑非遗文化在这里“方兴未艾”,他们正在更为广泛的空间延续和传承蚕桑习俗文化。

    五、项目管理

    1、根据栽桑养蚕流程,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科学编制栽桑养蚕培训课程(文字、图像、视频),大力宣传传统栽桑养蚕技艺知识,力争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技师人才。

    2、根据缫丝技艺流程,整理一系列关于缫丝的文字、图像及视频资料;同时挖掘蚕桑文化,收集相关资料,为建立蚕桑博物馆做准备。

    3、为使栽桑养蚕技艺更好地得以延承,造福人类,孙文龙纪念馆已着手组织技艺人员,开展项目讨论,并已成立了保护小组。

    由于受煤炭产业的影响,阳城普遍出现重商轻农思想。虽然蚕桑习俗所涵盖的栽桑养蚕,丝织生产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支柱产业,但由于人们思想认识不到位,所以对蚕桑习俗的关注和栽桑养蚕的资金投入,仍有较大缺口。

    截止目前,孙文龙纪念馆已投入30万元,初步完成了阳城蚕桑习俗博物园规划建设,并且在全县范围内广泛收集资料,开始对阳城蚕桑习俗展馆进行布展,同时组织资深蚕桑专业人员,启动栽桑养蚕、缫丝技艺、蚕俗文化等培训课程的编制工作。

    六、保护计划

    保护内容

    1、进一步全面细致地开展普查工作,彻底摸清阳城栽桑养蚕、缫丝技艺、蚕桑文化发展的历史沿革及全部状况。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人们对传统习俗的保护意识。

    2、保护健在艺人,建立传承人名录,对身怀绝技的优秀艺人给予生活补贴。

    3、根据蚕桑习俗流程,运用文字、图像、视频等现代技术编制栽桑养蚕、缫丝技艺、蚕俗文化等培训课程,建立蚕桑习俗传承基地,完善太行民俗蚕桑博物园。

    保护措施

    预期目标

    2013年

    以孙文龙纪念馆为首成立拯救蚕桑习俗保护小组,对全县蚕桑追根溯源详尽普查。

    彻底摸清阳城栽桑养蚕、缫丝技艺、蚕桑文化发展历史沿革及状况。

    2014年

    建立蚕桑习俗文化宣传基地,利用各种报刊、网络等媒体,宣传本项目的重大意义,增强对蚕桑习俗的重视与保护意识。

    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宣传本项目的重大意义,达成共识。

    2015年

    征集散落民间的传说资料及图片资料,整理成册,分类存档。

    使蚕桑习俗文化传承和研究初具规模。

    2016

    邀请资深专家坐阵举办研讨会,不断引深传承桑蚕文化理念。

    传承蚕桑习俗,以古鉴今将蚕桑习俗发扬广大。

    2007年

    组织健在技艺人员,建立传承人名录,对身怀绝技的优秀艺人给予生活补助。

    由丰富经验的老艺人,带出一批蚕桑习俗传承人。

    2018年

    根据蚕桑习俗流程,运用文字、图像、视频等现代科技编制栽桑养蚕、缫丝技艺、蚕俗文化等培训课程。

    建立阳城蚕桑习俗传承基地,完善太行民俗蚕桑博物园。

    保障措施

    1、建立健全培训机制和筹建孙文龙纪念馆蚕桑习俗博物馆,组织有经验的栽桑、织造技师,培养新的传承人。

    2、鼓励艺术家、设计师及资深专家进行合作,挖掘、传承、发展蚕桑习俗文化,进一步研发蚕桑栽培技艺及丝织产品。

    经费预算及

    其依据说明

    经费预算

    依据说明

    地方配套资金

    100万

    依据说明(2013年至2017年五年保护经费预算)

    40万

    五年计划中的保护措施,是在实施过程中交错进行的。

    七、市级专家委员会论证意见

    经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组织论证,阳城县河北镇孤堆底村孙文龙纪念馆的“阳城蚕桑习俗”,不仅填补了我国蚕桑业发展的空白,而且具有特殊的文化、技艺价值,是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遗产,保护这项遗产,对发展经济事业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

    同意推荐该项目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市级专家委员会论证组组长(签字)

    二○一三年

    31

    参与项目论证专家名单

    姓名

    联系电话

    注:参与项目论证的专家人数不少于5人。

    八、市级文化行政部门审核意见

    签章:

    二○一三年

    九、相关照片及资料

    嫘祖娘娘于阳城云蒙山教民养蚕壁画,吴言摄于2000年

    刻在青铜器上的采桑图,林云摄于2012年

    小蚕共育,白色透气纱是为了防病、采光、通风,李碧如摄于2009年

    蚕农们正在兴高采烈的养蚕,吴言摄于2009年

    蚕茧收入是农民致富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林云摄于2012年

    阳城缫丝厂生产的白厂丝是远销二十多个国家的免检产品,孙小军摄

    代表性传承人孙文龙被称为“蚕桑书记”,山西蚕学会和阳城、武乡屯留三县为他树碑立传,林云摄于2012年

    特殊地理环境,使地埂桑成为阳城蚕桑发展的特色和支柱,吴言摄于2013年

    时过境迁桑树大多被砍伐,图为仅存的几处桑园之一,吴言摄于2012年

    蚕桑习俗传承人正在细心研究桑树发展和文化状况,吴言摄于2012年

    蚕桑习俗文化源远流长,精美丝织品和蚕桑在多种领域得到综合利用,吴言2013年摄

    阳城蚕桑文化研讨会在西河乡举行,图为展馆一角,吴言2013年摄

    阳城蚕桑习俗传承基地孙文龙纪念馆,吴言摄于2013年

    山西省文化厅:

    根据山西省文化厅《关于申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有关事项的通知》(晋文办发〔2013〕51号)要求,晋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同意,阳城县河北镇孤堆底村孙文龙纪念馆为“阳城蚕桑习俗”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授权者:阳城县孙文龙纪念馆

    二0一三年六月二十日

    山西省文化厅:

    根据山西省文化厅《关于申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有关事项的通知》(晋文办发〔2013〕51号)要求,晋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同意,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使用阳城县河北镇孤堆底村孙文龙纪念馆为“阳城蚕桑习俗”申报材料进行宣传和推广。

    保护单位:孙文龙纪念馆

    二0一三年六月二十日

    篇2:芜湖市智慧城市申报书

    芜湖市智慧城市申报书 本文关键词:芜湖市,申报,智慧,城市

    芜湖市智慧城市申报书 本文简介:国家智慧试点城市申报书申报城市/区/镇:申报主体(盖章):创建周期: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申报时间:2012年12月28日二○一二年十二月一、申报城市(区、镇)基本信息城市(区、镇)芜湖市申报责任主体负责人冯克金职务副市长申报牵头部门联系人汪开明职务联系电话传真号码通信地址芜湖市

    芜湖市智慧城市申报书 本文内容:

    国家智慧试点城市

    申报城市/区/镇:

    申报主体(盖章):

    创建周期: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

    申报时间:

    2012年12月28日

    二○一二年十二月

    一、申报城市(区、镇)基本信息

    城市(区、镇)

    芜湖市

    申报责任主体

    负责人

    冯克金

    职务

    副市长

    申报牵头部门

    联系人

    汪开明

    职务

    联系电话

    传真号码

    通信地址

    芜湖市九华中路4号

    邮编

    241000

    城市(区、镇)概况

    说明:城市(区、镇)地理位置、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产业等情况。

    芜湖市,中国安徽省省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下游南岸。芜湖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江南文化名城,南唐时即“楼台森列、烟火万家”,素有“长江巨埠,皖之中坚”的美誉。全市面积5988平方公里,人口385.4万人,下辖四县(无为、芜湖、繁昌、南陵),四区(镜湖、弋江、鸠江、三山),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桥综合经济开发区。市区面积106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45.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5万人,城市化率达56.3%,在安徽省处于领先水平。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58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全年实现财政收入287亿元,比上年增长3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54亿元,比上年增长29%。全年接待国内外各类游客1454万人次。

    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和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确立了芜湖市的核心城市地位,芜湖市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安徽省“十二五”规划又进一步明确了芜湖作为安徽省次中心城市。在新的发展大背景下,2010年,芜湖市组织编制了最新一轮的《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0~2030年)》。该规划纲要已通过省建设厅组织的专家审查。最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继续实施“西拓东扩南进中提升”空间发展战略,向东跨过扁担河至万春圩区拓展,重点建设城东组团。

    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58.24亿元,比上年增长16.0%,总量居全省第2位,增速高于全国、全省6.8和2.5个百分点,连续8个季度位居全省第1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7.0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092.5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58.68亿元。同时,工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竞相发展。整个2011年,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6户,使该类企业总数达1482户。全年产值超百亿元企业3户,超10亿元企业53户,超亿元企业487户。

    2011年全年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80家,完成总产值298.61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实现利税18.03亿元,增长6.9%。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179.5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91.33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940.0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1.14万平方米。

    改革开放后,安徽省将芜湖列为皖江的龙头。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安徽省最早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现已形成了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材料三大支柱产业。在开发区之外,芜湖还建立了7个各具特色的省级开发区,如今都已成为县区经济的主导力量。

    二、现有基础条件和优势分析

    “十一五”以来,我市信息化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信息化战略和“数字安徽”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统筹管理、规划引领,低本高效、资源整合,应用牵引、带动产业”为原则,全市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初步呈现“五化并举、两化融合”的格局。

    1.通信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

    全市信息化基础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我市电信、移动、联通累计总投资17亿元,主要用于城市基础光纤环路、3G网络,基本实现了光纤到村、3G网络基本实现城市、县城、镇(村)全覆盖的目标。

    我市互联网出口为华东地区在安徽的两个分节点之一,国际互联网出口450G,国内网络出口1000G,居全省第二。芜湖市中广有线已建成覆盖全市的HFC网,网络带宽扩展到860MHz,以光节点为单位的光缆信号基本覆盖了全市用户。

    “十一五”末,全市拥有固定电话56万户,家庭普及率达到73.6%。互联网宽带用户23万户,家庭普及率30%。移动电话用户数220万,人均手机普及率达到95.6%。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全面完成。

    2.信息资源整合全面展开

    “十一五”期间,我市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信息资源的深度整合和共享利用。政务网络资源得到全面整合,信息化基础及共享平台建设逐步展开,基础数据的共建共享规划和试点项目深入开展,取得明显的成效。

    电子政务网络资源得到深度整合。我市抢抓社区信息化、惠民直达工程等省级试点的机遇,对全市电子政务基础网络进行了深度整合。全市电子政务专网延伸到所有市、区、街、居(村)的政府部门,另提供一条电路用于接入国际互联网。解决了多年来全市政务网络建管上存在的重复建设、多头管理、互通困难的问题。

    试点项目带动全市电子政务基础平台整合。全市统一办公平台采用“以租代建”方式于2009年上线并全面服务各政务部门。大大降低了全市电子政务的建设管理成本,消除了大量潜在的“信息孤岛”,并为市级部门信息共享、协同办公和绩效考核打下基础。从“数字城管”项目入手探索城市地理信息系统(GIS)(以下简称“GIS”)资源的共建共享。按照“强GIS”应用部门适度建设,“弱GIS”应用全部整合到一个共享平台,将节约财政资金近3000多万元。

    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展开试点。我市以省社区信息化试点为契机,协同公安、社保、卫生、计生、房管、教育、民政等各相关单位,以数据资源共建共享为目标,以人口、房屋数据为基础,以基础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建设为依托,初步探索了全市数据资源共建共享的路子。由我市企业开发的该产品和实施模式已向省内城市推广,并接受无锡等地市的考察取经。

    3.“两化融合”全面展开

    “十一五”期间,全市企业信息化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规模以上、特别是大中型制造类企业的信息化(ERP、PDM、SCM、CRM)应用全面展开,促进了它们向服务型制造业的转变。以奇瑞汽车为代表的全市26家企业通过了国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评审,我市获国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城市称号。二是电力、油品、金融、军工、卷烟等行业的国有企业信息化水平继续领先全市总体水平。三是“两化融合”培育了新兴产业的生长,如美的运输公司通过3S技术的应用,打造了像“安得物流”等第三方物流上市公司。鑫龙电器成立了自动化研究所,促进其由产品制造商向集成方案提供商的转变,并成功参与奥运场馆功能系统的设计、建设。四是大批中小加工类企业的信息化也已从单项、单机应用向全面集成、第三方外包等方式转变,提升了产业竞争力。五是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促进软件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吸引了像金蝶、用友等软件企业的落地,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了技术服务环境。

    4.国家和省级示范工程突显芜湖特色

    社区信息化省级试点模式向省内外推广。2007年,我市被批准为省级首批社区信息化试点城市。按照“0553模式”,建立了统一的社区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实现一站受理、一点办结的目标),在社区建成数字资源集散站、数字文化传播站、数字学习“充电”站、数字生活“加油”站、电子竞技辅导站五个站点;构建人口地理信息系统、居民社保管理系统、社区民政管理系统、计划生育管理系统、社区便民综合服务系统五大系统;提供智能小区管理服务平台、网络文化服务平台、居民终身学习平台等三个平台。为市民提供了更快捷、更全面的服务。目前,已建成街道(镇)社区服务中心50个,社区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农村信息化试点项目率先获国家验收。作为国家级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城市,我市宽带数据网已覆盖所有县区、乡镇和行政村,自然村覆盖也正在推进中。所有试点村均建立了信息服务站,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了网页,广播电视、电脑和电话“三电合一模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并培训了一支农村信息员队伍,基本解决了信息高速公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缩小了城乡“数字鸿沟”,实现了“信息惠农”的初步目标。

    “数字城管”国家项目稳步向全市域覆盖。我市为建设部第三批“数字城管”项目建设单位。该项目于2010年获国家验收,我市在数据、视频等资源的共建共享的做法获专家组的高度肯定。该系统按照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管理部件、事件管理法,完成了城市管理新模式的基础平台建设,初步完善了“监督中心”与“指挥中心”运行体系,实现了城市管理由粗放向精细、由被动处置向主动发现、由突击应付向日常监管的转变,催生了“大城管”格局的形成,成为我市城市综合管理、文明创建的技术保障。

    “金盾工程”成为全国典范。加强“金盾”工程建设,完成了公安网络的改造和有线、无线通信建设,公安VoIP电话系统覆盖率和一线民警无线通信装备配备率达到了100%;治安、交通、金融、网吧视频监控探头覆盖了全市重点复杂地段与场所;同时,开通了三级网电视电话会议系统,网络会议系统开通至全市所有的基层所队,实现了数据、语音、视频的“三网融合”。

    此外,我市的“金安”工程稳步推进,网上行政审批工程初步实现“一站式”审批管理,政府资金网上结算工程实现了全市行政事业结算单位的远程报账和财务信息查询,“五险合一”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农村基层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教育信息化等系统工程均取得明显进展。

    5.信息产业发展为信息化提供坚实基础

    电子产品制造业特色鲜明、亮点频呈。2011年,全市电子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150.6亿元,实现利润9.55亿元。其中,汽车电子类产品占62.85%,实现利润5.12亿元,以大陆VDO、埃泰克、伯特利为代表的汽车电子企业迅速成长,奇瑞汽车的技术瓶颈渐次突破。2011年,全市在建规模以上工业项目17个,项目总投资为216.85亿元,其中三安光电、德豪润达、台达电子等投资超十亿元项目落户芜湖。长信科技、鑫龙电器成功上市。

    通信与信息服务业成长迅速。2011年,全市总收入达到25亿元。其中,网络与基础通信业务总收入达到12亿元,实现利润4.2亿元;软件与系统集成服务业总收入突破3亿元;新增服务业外包企业52家,总收入达5020.4万美元。“十一五”期间,我市引入科大讯飞、用友、金蝶、东软、中软和银江电子等多家知名信息服务企业,10家以上企业具有三级以上系统集成或CMMi2资质、智能建筑施工资质。此外,芜湖软件园、芜湖外包产业园和皖江电子商务中心的设立,吸引了来自国内外以软件开发、服务外包、软件教育等为主导的企业30余家,为我市信息化项目建设与系统运维提供了技术、人才保障。

    数字内容与互联网服务产业方兴未艾。我市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包括芜湖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园、和瑞文化科技产业园、动漫产业孵化中心等众多项目相继入驻或运行,总投资超过40亿元,已经形成年产值超过4亿元。以芜湖手机报、HOUSE365、芜房网、华夏通为代表的互联网服务企业的培育或引进,标志着我市信息化向多领域渗透、市场化运作和移动互联网方向发展。

    6.

    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安全管理逐步规范

    项目建设与系统运行管理逐步规范。芜湖市信息化办公室成立于“十五”末,发端于政府网站建设、运行。进入“十一五”,按照《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数字安徽”要求和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遵循信息化的科学规律,探索出“统筹管理、规划引领,低本高效、资源整合,应用牵引、带动产业”为特色的一条路子。在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以芜市发〔2006〕18号、芜政办〔2011〕8号文件为依据,从机构、人才、资金和项目监管等多方面入手,全面履行“规划、协调、建设、运行”职能,基本改变了“重建轻管、重硬轻软、重复建设、孤岛林立”的局面,逐步实现了“统一领导、顶层设计、集中管理、资源整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格局。

    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有力。进入“十一五”以来,面临技防投入不足、基础信息分散、法规制度滞后的局面,我市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按照“统一领导、协同管理、安全可控”原则,基本保障了我市网络与信息安全。遵照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大力发展、积极利用、科学管理”互联网的要求,网络文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截止2011年底,我市网站数达到5500余家。我市“市民心声网”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芜湖新闻网爆料投诉、皖江明珠网的新闻督办反馈系统与其它媒体相互补充,5年来市民反映问题和意见10万余条,各个网站的回复率都保持在98%以上。构成了新闻监督、网络信访、议政、办事、咨询、投诉多种网络问政形态,政民互动进一步加强。

    三、试点目标和考核指标

    (一)试点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智慧产业发展为基础,以智慧应用为导向,以市场需求和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智慧基础设施、智慧产业基地和智慧应用体系的建设,加快推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向信息社会转型,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融合。

    ——建成先进的智慧城市信息网络设施。无线城市和网络融合建设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互联网城域出口带宽达到1000G,互联网宽带接入率达到95%以上,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98%以上,全市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率达100%。

    ——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重大进展,形成较为完善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经济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通过智慧城市建设,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大幅度提高,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形成。

    ——市民的生活品质得到明显提升。出行、就医、文化娱乐和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信息化水平和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普遍提高。

    ——政府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企业和居民享受到电子政务带来的公平公正高效便捷的服务。

    ——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明显提高。依托智慧应用体系,城市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

    ——智慧城市应用系统和智慧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建成十大有较好应用效果的智慧应用系统,培育出六大智慧产业集聚基地。

    ——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建成智慧城市的应用商业模式的输出基地,力争有一个至几个领域赢得市场认可,具有引领发展能力。

    (二)考核指标

    1.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云计算数据资源中心建设工程。通过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的虚拟化,建立虚拟资源池,实现异构资源的动态流转,提供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

    (2)网络基础设施工程。中国电信芜湖分公司项目、中国移动芜湖分公司项目、中国联通芜湖分公司项目、中广有线芜湖分公司项目。

    (3)量子政务网工程。通过量子通信技术组建数据传输安全、移动办公安全、接入认证和管理安全以及多业务承载安全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

    (4)城市地理信息库,城市人口信息库,城市法人信息库,城市宏观经济信息库,信息资源目录及数据交换平台。

    2.

    智慧城市共享支撑平台建设工程

    (1)共享容灾备份中心。实现全市重要部门的信息化系统的数据级备份。

    (2)云计算信息安全平台。实现单点登录、统一入口、统一认证。

    (3)GIS/GPS/RS服务平台。实现系统资源的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4)城市视频监控统一管理与控制平台。满足平安城市、平安校园等平安工程的需要。

    (5)城市呼叫中心平台。满足政府、企业的需要,可实现跨地区服务。

    (6)互联网信息分析系统。互联网信息检索、分析。

    3.

    智慧城市应用示范工程

    (1)“两化融合”推进工程。建设信息运营服务与外包产业基地、共享容灾备份基地、新兴信息技术产业基地、现代化物流基地、IT实训基地、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等六大基地。

    (2)电子商务示范工程。深化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培育面向中小企业和不同行业、区域及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服务。加快电子商务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的融合。争取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3)中小软件企业研发、测试云平台。为中小软件企业提供研发、测试环境,降低中小、新创软件的企业运营成本、创业成本。

    (4)信息安全建设工程。做好全市信息系统建设的风险评估工作,完善芜湖市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全面提高重点信息系统的安全水平。

    (5)应急指挥平台。整合全市各部门各行业应急数据和业务流程,实现全市突发应急事件的联动处置。“十一五”期间已投入200万。

    (6)电子市民中心。整合各类信息服务窗口,以公民、企业生命周期为主线、以各项行政事务并联审批为内容,采用统一入口、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服务平台,实现从“一站式”服务向“零站式”服务的转变。

    (7)智慧小区示范工程。把政府现有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延伸到社区,通过广电网、互联网、电话网等多种途径,将信息服务推送入户。实现社区实体服务与信息服务的同步和对接,推进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在社区的延展和落地。

    (8)统筹城乡信息化建设工程。加快发展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点,整合农村党员电化教育、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文化共享工程等各类信息资源,加大对农民培训力度和广度,促进信息惠农。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加速农业物流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产品流通,推进新农合和新农保信息系统在农村的延伸,为农民提供农村门诊统筹、远程挂号、社会保障等服务。

    (9)“金医”工程。基于云计算的模式,建设区域卫生医疗平台,按国家要求,全面开展相关建设。

    (10)“金保工程”二期工程。以社会保障“一卡通”为核心,强化全系统的一体化建设,实现全网整合,突出公共服务功能,全面提高各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信息化水平。主要包含:神会保障卡项目、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安全系统建设项目、网络化建设项目、应用系统建设项目。

    (11)“数字城管”二期工程。基于四大基础信息库,扩大网格范围,减小单元网格面积实现精细化管理。

    (12)安全生产监督工程。进一步推进“金安”工程建设和应用。利用市政府统一GIS平台,建立完善安全监管GIS系统。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安全生产管理领域的应用,建设完善危险场所远程预警系统,对高危行业和较大危险行业企业建立远程监控网络和综合预警系统,提高危险场所监控预警能力。

    (13)“科技强警”项目升级工程。公安信息通信网结构优化和带宽扩容、公安信息中心多层架构应用系统平台扩容改造、情报信息综合应用平台、警用地理信息管理平台、部门间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数字化协同警务平台升级完善、网上执法办案系统升级完善、派出所基础工作管理等系统升级完善。

    (14)“智能交通”建设工程。养护管理及公路信息监控系统、芜湖公路局新改建工程竣工资料管理系统、公路管养信息化全角数字高清影像技术、芜湖公路局政务公开信息管理系统、道路运输监控、指挥、调度中心(公路运管处)、农村公路信息化管理(地方公路管理处)。

    (15)住房建设系统信息化项目。芜湖市岩土信息管理系统、城市拆迁管理信息系统、建筑节能与能耗监测管理信息系统、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GIS数据整理等。

    (16)新一代数字校园网建设。以用户为核心组织信息资源与服务以提高用户工作效率为目的;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共享、利用为目标建设信息系统,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增加对于教学、教研活动的支持。

    (17)数字档案馆建设。加快与电子政务建设工程配套建立数字档案馆,保证在电子政务内(外)网各应用系统中运行的电子数据在传输、运转、处理完毕后,完整、安全地得到集中存储和永久保存,并未政务公开提供长效服务。建立互联互通的电子文件中心和数据备份基地,实现永久保存电子政府历史的任务。实现各类载体档案的数字化管理。

    四、年度计划及任务分解

    到2015年末,基本建立:“一个中心、三项工程、三大体系、六大基地”。既:建设一个云计算数据资源中心;实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智慧城市共享支撑平台建设工程、智慧城市应用示范工程三大工程;建立智慧城市信息运营服务体系、智慧城市标准规范保障体系、智慧城市咨询与知识支撑体系等三大体系;建设信息运营服务与外包产业基地、共享容灾备份基地、新兴信息技术产业基地、现代化物流基地、IT实训基地、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等六大基地。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新兴信息产业,提高政府效能,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和谐社会。

    (一)平台建设阶段(2011年1月~2013年12月)

    建设政务内网云计算平台,逐步整合各部门硬件资源到市政务数据中心,为政府部门提供“政务云”服务。政务内网云计算平台取得一定经验和成效后,启动建设政务外网云计算平台项目。组织运营商建设面向社会公众和企事业单位的统一云计算平台。开展建设、公安、交通、教育等行业云应用试点,积极推动其建设覆盖全行业的云计算平台。

    (二)推广应用阶段(2012年6月~2015年12月)

    建立健全信息化项目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与云计算模式相适应的电子政务项目规划设计、审批、建设开发、运行维护、资金保障等机制;明确使用、维护及管理单位的职责;利用云资源开展集约化建设。对于新批建项目,统一使用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政务内、外网云计算试点平台资源,不再购置自建自用的服务端基础设施。

    (三)带动产业发展阶段(2012年6月~2015年12月)

    在做好云计算平台基础设施服务基础上,加大发展包括应用服务集成、应用基础构件等电子政务基础应用平台服务及数据仓库、数据挖掘、通用协同业务软件等应用软件服务。通过云计算应用带动产业发展,培育云计算产业集群。

    五、试点保障措施

    说明:试点组织管理机构、相关政策、资金保障、技术保障、人才保障等。

    1.加强智慧城市组织管理和协调机制建设,成立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确保有效的领导和治理,保证智慧城市的建设有序、快速和持续发展。

    加大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扶持,重点对智慧技术和产品研发、智慧应用系统试点示范工程、智慧产业基地创建、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建立智慧城市推进机制。建立决策咨询机制、规划计划机制、评估考核机制、开放合作机制、宣传培训机制。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咨询与指导、战略与规划、标准与法规、绩效与评估、分工与合作、宣传与推广工作。

    成立智慧城市研究院,组成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团队,加强和深化智慧城市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与创新,充分挖掘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的集体智慧,建立咨询系统和知识支撑体系,努力形成“顶层管设计、中层管协调、底层管落实”的工作机制。

    2.采用开放的架构和开放的标准建设以云计算数据资源中心为核心的智慧城市运营服务平台,确保以开放的标准为基础的系统互联互通。梳理智慧城市建设所需要的各行业的企业架构标准、建设标准、技术标准、数据标准、应用标准、运维标准、信息服务标准以及各种规范、指南等标准规范,结合行业最佳实践,建设智慧城市的标准规范体系。

    建立健全标准规范更新机制,提高智慧城市的标准规范、制度规则的创新能力和保障能力。

    3.在政府的引导和规范下,引入市场机制,争取外国政府贷款,积极拓宽信息化资金筹措渠道。充分利用依法公开的政府信息资源和公益性的信息资源,引入社会资金和技术进行市场化开发及相关服务,促进服务外包业发展,培育社会公共服务。发挥财税政策的引导作用,积极争取设立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在重大平台技术、共性技术、公共技术领域加大对智慧产业的引导扶持力度。

    4.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完善人才管理机制,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创建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一方面,要引进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人才,组建核心团队。另一方面要依托芜湖的高校资源和信息运营服务与外包企业,建立IT实训基地,构建本地高等教育资源与信息产业之间的桥梁,引入联合办学、委托培养等多种机制,通过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专家讲座、短期培训、实习实训等多种方式,持续培养并储备高、中、低各层次智慧城市建设人才。

    5.以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新范例、新模式为内容,定期举办“智慧城市建设成果交流会”、“智慧城市技术与应用产品博览会”等形式的交流活动,交流和展示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产品、成功应用的案例和经验,为国内外开发智慧系统的综合运营商、专业运营商开拓市场服务,推动重大项目落户,推动服务向外辐射。

    6.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广泛宣传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意义、总体目标、工作部署、建设成果及典型应用。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全面提高各级领导、机关干部、企业家和广大市民对信息化认识,获得其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解和支持,为加快推进以智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氛围。

    六、审查意见

    申报意见

    (公章)*年*月*日

    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推荐意见

    (公章)*年*月*日

    建设部审查意见

    (公章)*年*月*日

    -

    23

    -

    篇3:清洁低碳技术推广项目嘉禾县坦塘工业园开发投资公司铸造产业清洁低碳生产综合改造项目申报书

    清洁低碳技术推广项目嘉禾县坦塘工业园开发投资公司铸造产业清洁低碳生产综合改造项目申报书 本文关键词:嘉禾县,清洁,低碳,工业园,技术推广

    清洁低碳技术推广项目嘉禾县坦塘工业园开发投资公司铸造产业清洁低碳生产综合改造项目申报书 本文简介:附件1受理编号立项编号湖南省两型社会建设专项资金项目申报书申报项目名称:铸造产业清洁低碳生产综合改造项目项目类别:清洁低碳技术推广项目申报单位(盖章)嘉禾县坦塘工业园开发投资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黄成旺联系方式:0735—6625259起止年限:2014年至2015年申报时间:2014年6月湖南省财政

    清洁低碳技术推广项目嘉禾县坦塘工业园开发投资公司铸造产业清洁低碳生产综合改造项目申报书 本文内容:

    附件1

    受理编号

    立项编号

    湖南省两型社会建设专项资金项目申报书

    申报项目名称:

    铸造产业清洁低碳生产综合改造项目

    别:

    清洁低碳技术推广项目

    申报单位(盖章)

    嘉禾县坦塘工业园开发投资有限公司

    人:

    黄成旺

    式:

    0735—6625259

    限:

    2014年至2015年

    间:

    2014年6月

    湖南省财政厅

    湖南省长株潭两型试验区管委会编制

    二〇一四年五月制

    11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铸造产业清洁低碳生产综合改造项目

    起止日期

    2014年3月至2015年月12月

    项目类别

    技术推广骨干企业类□

    技术推广试点类■

    重点工程类□

    项目牵头实施单位基本情况

    单位名称

    嘉禾县坦塘工业园开发投资有限公司

    通讯地址

    嘉禾县珠泉镇坦塘工业园禾仓路与兴园路交叉东北角

    邮编

    424500

    组织机构代码

    77225973-3

    法人代表

    刘四光

    单位性质

    国有企业

    参与单位名称

    嘉禾宝砺覆膜砂有限公司、入驻坦塘工业园铸造企业(名单附后)

    项目负责人

    黄成旺

    联系方式

    13762529403

    二、项目主要内容(填写项目简介及现状,清洁低碳技术推广:

    ①骨干企业项目填写企业主要业绩、行业地位、资质荣誉、知识产权、技术创新、技术推广、媒体报道等;

    ②试点市县、园区项目填写试点基础,包括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全方位推进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情况)。

    该项目是嘉禾县坦塘工业园开发投资有限公司顺应清洁生产、低碳环保要求,旨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而牵头组织实施地综合性改造项目。其主要内容有:

    1、

    “城市矿产”资源再制造项目。引导部分铸造企业利用废旧汽车拆分件、废旧机械件和钢铁铝加工屑料等,实现再制造,力求年再生钢铁铝材质铸件12万吨以上,提高“城市矿产”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再利用。该子项目至今已在红德机电、众合铸业、雄建机床、巨人铸造、恒远铸业等18家入园企业得到推广应用,月产铸件达12000T以上。

    2、

    铸造产业覆膜砂清洁低碳转型生产项目。引导部分铸造企业转型覆膜砂铸造,实现清洁低碳生产。当前坦塘工业园内共有23家铸造企业采用粘土砂工艺生产中小型铸件。由于粘土砂耗用原砂量大且废砂回收成本高,致使以废砂为主的工业固废物处理压力越来越大;粘土砂工艺粉尘、噪声污染大,实现车间内清洁生产投入多且技术难,致使诸多企业环保难达标;粘土砂手工造型及半自动造型劳动强度大,对男性强劳动力技术要求偏高,致使企业技工难稳定,全县普通女工就业岗位提供少;粘土砂铸造铸件表面及内在质量存在隐患,致使企业转型升级困难重生;粘土砂工艺生产铸件相对铁水耗用量大,致使园区节能减排目标难以实现等,有鉴于此,坦塘工业园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宝砺覆膜砂嘉禾公司推广覆膜砂铸造工艺,对铸造企业从模具制造、设备研发到车间布局、粉尘集中回收、废旧砂回收再利用、员工劳动保护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改造服务,并投资600余万元在园区内设置覆膜砂生产线和回收再利用生产线,推进园区铸造企业转型升级。该子项目自今年6月中旬以来,在恒远铸业开展中间试验活动,取得了明显效果,预计恒远铸业将在今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覆膜砂铸造转型升级。届时,恒远铸业现在78名员工(其中男性强劳动力72名)将减少到只需12名普通女工,8名普通男工就可以稳定完成并超过当前月产500T铸件的生产任务,铸件质量得到较大改善,并使车间清洁生产、安全管理迈上新的台阶,使企业车间形象由原来的脏、乱、差、黑达到企业生产6S规范,实现废砂零排放、粉尘污染和二氧化碳等环保指标物排放量明显减少,将较好地减少企业综合生产成本,实现企业面貌大改善、产品质量大提质、企业管理大规范、生产效益大提升。至今,该子项目已有8家铸造企业与宝砺覆膜砂嘉禾公司签定了以废砂回收再利用为核心的技术服务合同,且得到了越来越多铸造同行的认可。预计,该子项目在园区全面推广后,江南铸都建设将更加铿锵有力,嘉禾铸造整体形象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嘉禾县铸造产业核心竞争力将集聚更加明显的优势,铸造产业财税贡献将明显提升,预计年减少废砂排放量达10万T以上,年碳排放量降低20%左右,成为坦塘工业园乃至嘉禾县工业清洁低碳生产的典范样板。

    3、

    重金属污水处理项目。结合坦塘工业园锻造产业入园和嘉禾县传统铸锻造产业铸件镀锌需求,园区引入业主筹建集中专业镀锌处理项目,并已于今年4月开始配套建设了重金属污水处理厂。当前,该项目已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预计明年8月前可竣工投入使用,日处理污水(含重金属污水处理)量5000T以上。

    嘉禾县坦塘工业园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在全面推进铸造产业清洁低碳生产综合改造项目过程中,采用了市场针对性强的灵活组织方式,推行产业孵化引导、典型示范带动,伴生共同提高、靠大联强推动、服务平台互补等创新举措,充分彰显市场、政府良性互动互补效应,强力持续推进嘉禾铸造产业向“绿色铸造、智能制造”迈进。

    三、项目解决的关键或重点问题

    1、畅通了淘汰设备、报废汽车、加工屑料再循环、再利用、再制造环节,有效推进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这一“两型”社会建设细胞强身健体,发挥了企业在“两型”社会建设征程中主力军作用,实现企业效益与“两型”社会建设同频共振,和谐发展。

    2、实现了铸造行业废砂零排放,解决了铸造行业废砂这一主要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难题,极大地减少了铸造企业工业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3、由于熔融铁水利用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减轻了铸造行业气体污染排放量,实现了铸造企业低碳化生产。

    4、有效改变了铸造产业脏、乱、差、黑形象,为铸造行业实现清洁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5、有效改善了铸造行业对男性强劳动力和技工依赖程度,大力拓宽了妇女、普通男性劳工的就业渠道。

    四、政策诉求、相关意见及建议

    推动一方产业转型升级,兴盛一地经济繁荣发展,政府的投入不仅要求是大额度的,而且要求是持续化的。高额度大投入与产出释放长期化摊薄之间的矛盾,致使嘉禾县坦塘工业园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屡屡感受到运行之艰难、创业之辛苦、干事之艰辛、成业之艰苦,期盼县委、县政府特别是上级部门予以政策、财力等全方位扶持、支持,期盼上级部门集中财力、智力、政策支持一个试点,就要成功一个试点,示范带动一片地方、一个行业健康发展,尤其期盼上级部门倾斜关心关注工业园区“两型”建设,切实将园区打造成为县域经济“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点。具体到项目的政策诉求,废旧金属回收政策特别是结合嘉禾县坦塘工业园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的需要,需请上级批复批准园区设立废旧金属回收公司,帮助解决当前企业使用废旧物资无法取得票据正常抵扣等具体困难。

    五、概述进度计划、阶段目标,以及当前完成情况,工作基础、创新及特色

    (分主要阶段列出项目实施进度安排、阶段目标及完成情况,给出项目的两型性、创新性、示范性、可推广复制性特点;企业填写成功典型案例。)

    项目起始阶段(2014年3月--2014年6月)

    初设计划:1、完成各子项目推广试点对象筛选;2、“城市矿产”资源再制造项目至少启动3家开展中间试制;3、铸造产业覆膜砂清洁低碳转型生产项目至少启动1家开展中间试制;4、重金属污染处理项目完成征地及招投标工作,施工队伍入场建设。

    完成状况:

    “城市矿产”资源再制造项目:1、选定红德公司、众合铸业、巨人机床、雄建机床、恒远铸业、联合鑫铝模作为中间试制对象,先后由公司铸锻造研发中心派出高级工程师实地指导配料多次,公司铸锻造产品质检中心免费化验五大元素及力学性能127次,确保废旧设备、报废汽车配件、加工钢铝铁屑等投入使用成功试制、稳定批量生产。2、飞恒合金、福顺公司等12家企业跟进“城市矿产”资源再制造项目,并取得成功。3、该子项目已基本获得成功,下段主要工作任务在于园区内铸造企业全覆盖,县内铸造企业全面推广。

    铸造产业覆膜砂清洁低碳转型生产项目:1、选定恒远铸业作为中间试制对象;2、宝砺覆膜砂嘉禾公司正在申报注册;3、恒远铸业已投入20余万元试制模具3付、购买覆膜砂射芯机2台,并于6月22日、24日分别进行了生产试制,效果明显,但存在铸件变形量大及浇不足等缺陷,需进一步攻关试制。4、福顺公司已安排计划定制炉头铸件模具,跟进试制。

    重金属污染处理项目:1、已完成项目招投标工作;2、完成征地12亩,尚有20亩用地正在做征收工作;3、施工队已进场平整部分土地;4、网管设计方案正在做进一步调整。

    特性特点:“城市矿产”资源再制造项目、重金属污染处理项目均属省湘政发[2012]41号文件“十大重点推广项目”,其两型性、创新性不重复,其示范性、可推广复制性在坦塘工业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铸造产业覆膜砂清洁低碳转型生产项目的资源节约型特性突出,全面实现了铸造企业废砂全部回收利用、铸造铁水利用率由70%左右大幅度提升到90%以上;环境友好型特性突出,实现了占铸造企业工业固体废物90%以上的废砂零排放,车间清洁生产及相关污染气体、二氧化碳等排放明显减少,车间内气体及粉尘集中收集处理。创新性能突出,覆膜砂铸造生产中小铸件,不仅产品质量有明显提升和保障,而且产品一致性、加工余量等均是当前排在铸造工艺中前列的新型工艺。由于其对操作员工素质要求相对降低,其示范性、可推广复制性强的特征相当突出。

    项目攻坚阶段(2014年7月--2015年8月)

    初设计划:1、“城市矿产”资源再制造项目实现已入园和将入园铸锻造企业全覆盖,并幅射至袁家、龙潭、塘村等多个产业基地;2、铸造产业覆膜砂清洁低碳转型生产项目确保恒远铸业在今年9月底前全面转型成功,打造园区第一家覆膜砂铸造清洁低碳转型生产示范企业;3、今年9月底前完成福顺公司炉头铸件试制并定型;4、今年9月底前完成宝砺覆膜砂嘉禾公司覆膜砂生产线、废砂回收再利用生产线安装、测试,并实现正常生产,确保其第一条生产线满负荷生产,保障并推进该项目顺利推广;5、在今年12月组织召开铸造产业覆膜砂清洁低碳转型生产现场示范推广会议,力求年内推进6家以上铸造企业转型升级,到2015年8月实现园区内主产中小铸件的铸造企业全部实现覆膜砂转型;6、2015年8月前,宝砺覆膜砂嘉禾公司生产线投入至少6条以上,确保年回收生产覆膜砂10万T左右。

    项目总结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2月)

    初设计划:1、完成项目验收资料整理及归档,做好迎接项目验收等相关准备工作;2、总结项目开展经验与教训,结合园区实际创建清洁低碳生产长效性规章制度,推进园区“两型”建设常抓常新、常态长效;3、协助上级做好向其他县市推广等工作任务。

    六、概述项目完成时预期成果、创新点及其水平,主要考核指标(填写年度经济社会效益、技术推广目标、体制机制创新成果等。)

    预计该项目至2015年8月基本完成时,“城市矿产”资源利用项目每年可节约铸造生铁材料20万T以上,相当于减少了一座400立方炼铁高炉一年的污染排放量,采用该子项目的铸造企业,每T铸件增加效益500元以上,可为嘉禾当地经济注入1亿多资金。铸造行业覆膜砂清洁低碳转型生产项目每年可减少铸造废砂排放10万T以上,推动嘉禾铸造抢占高附加值中小铸件市场份额,实现行业可持续良性发展,同时每年可为社会节省劳动力需求上千个,缓解嘉禾日趋紧张的铸造业用工荒,确保嘉禾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江南铸都,推动嘉禾铸造跻身全国先进行列,推进湖南汽车工业、工程机械行业、动车产业等本土化战略加快落实,积聚更大竞争优势;该子项目可为嘉禾铸造企业每T节约成本200元左右,并有效提升嘉禾铸造企业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现代化管理水平。重金属污染处理项目竣工投产后,将确保园区重金属污染从开始就全面得到有效整治,避免产生污染。

    七、项目经费情况(企业无需填写第1项)

    1、项目经费计划总额及实际到位情况(万元)

    项目建设总金额

    其他财政资金支持情况

    市县或单位配套

    自筹

    贷款

    合计

    8000

    1000

    2000

    5000

    0

    2、本次申请金额

    2000

    3、概述资金管理制度和措施的设定(重要):

    公司一贯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财经制度进行正规化会计核算,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帐务审计和财务公开,严格遵守国家关于财政项目资金的相关制度要求,采取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并在具体项目资金使用前邀请县财政、县审计和县监察局的领导就资金管理使用进行预审核把关,经过多层级审批程序后方可依程序使用,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近3年是否有因资金项目管理问题或环保责任问题受处罚情况:

    无。

    项目承担单位(盖章):

    单位负责人:

    项目负责人(签章):

    联系电话:0735—6625259

    开户银行:工行嘉禾县支行

    帐号:1911029019200008457

    户名:嘉禾县坦塘工业园开发投资有限公司

    单位地址:嘉禾县珠泉镇坦塘工业园禾仓路与兴园路交叉东北角

    邮编:424500

    日期:*年*月*日

    市州两型办(发改委)、财政局及市直归口部门推荐意见

    市州两型办(发改委)意见

    负责人签字(盖章):*年*月*日

    市州财政局意见

    负责人签字(盖章):*年*月*日

    市州归口部门意见

    负责人签字(盖章):*年*月*日

    省两型试验区管委会及省直归口部门初审意见

    省直归口部门意见

    领导签字(盖章):*年*月*日

    省两型试验区管委会意见

    领导签字(盖章):*年*月*日

    附件7

    省两型社会建设专项资金申报项目

    绩效目标申报表

    填报单位:

    嘉禾县坦塘工业园开发投资有限公司

    填报时间:2014年6月25日

    项目名称

    铸造产业清洁低碳生产综合改造项目

    计划下达通知名称及文号(延续类项目填写)

    项目类型

    清洁低碳技术

    推广项目

    项目编号(延续类项目填写)

    项目牵头实施单位

    基本情况

    单位名称

    嘉禾县坦塘工业园开发投资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

    刘四光

    组织机构代码

    77225973-3

    项目负责人

    黄成旺

    联系电话

    13762529403

    通讯地址

    嘉禾县珠泉镇坦塘工业园禾仓路与兴园路交叉东北角

    项目计划

    项目实施内容

    开始时间

    完成时间

    1、“城市矿产”资源再制造项目

    2014年3月

    2015年8月

    2、铸造产业覆膜砂清洁低碳转型生产项目

    2014年3月

    2015年12月

    3、重金属污染处理项目

    2014年3月

    2015年10月

    项目绩效目标

    长期目标

    年度目标

    通过推广应用清洁低碳技术,实现铸造行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建设,创建清洁低碳技术推广示范园区,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实现“城市矿产”资源再制造项目应用18家;铸造产业覆膜砂清洁低碳转型生产项目应用2家转型成功,启动至少6家跟进;完成重金属污染处理项目70%工程量。

    长期绩效指标

    (根据项目实际填写,不要求全部填写)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内容

    指标值

    备注

    产出指标

    数量指标

    质量指标

    时效指标

    成本指标

    效益指标

    经济效益指标

    社会效益指标

    生态效益指标

    可持续影响

    指标

    社会公众或服务对象满意度指标

    年度绩效指标

    (根据项目实际填写,不要求全部填写)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内容

    指标值

    备注

    产出指标

    数量指标

    质量指标

    时效指标

    成本指标

    效益指标

    经济效益指标

    社会效益指标

    生态效益指标

    可持续影响

    指标

    社会公众或服务对象满意度指标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