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竞聘演讲
  • 会议发言
  • 爱国演讲
  • 就职演说
  • 开业开幕
  • 思想学习
  • 征文演讲
  • 经验材料
  • 述职报告
  • 调研报告
  • 工作汇报
  • 年终总结
  • 申报材料
  • 学习体会
  • 企划方案
  • 活动方案
  • 技巧经验
  • 模板范例
  • 思想宣传
  • 经济工作
  • 工作报告
  • 组织人事
  • 反腐倡廉
  • 慰问贺电
  • 先进事迹
  • 思想汇报
  • 入党申请书
  • 党会发言
  • 先进性教育
  • 入团申请书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调查报告
  • 实习报告
  • 和谐社会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作文范文
  • 自我鉴定
  • 讲话稿
  • 自查报告
  • 信息管理导论

    时间:2021-04-12 12:03:28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导论 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导论 本文关键词:导论,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导论 本文简介: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社会1.信息:信息是解决人们认识不确定性的东西。信息就是能够对一个表述或事件状态进行逻辑转换或强化的内容。2.信息与相关概念:a)信息与情报:一般意义上的情报和信息几乎是完全相同的概念。b)信息与数据:信息是特定背景下具有特定含义的数据,经过某种方式加工或以更具实义的形式提供的数据。

    信息管理导论 本文内容:

    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社会

    1.

    信息:信息是解决人们认识不确定性的东西。

    信息就是能够对一个表述或事件状态进行逻辑转换或强化的内容。

    2.

    信息与相关概念:

    a)

    信息与情报:一般意义上的情报和信息几乎是完全相同的概念。

    b)

    信息与数据:信息是特定背景下具有特定含义的数据,经过某种方式加工或以更具实义的形式提供的数据。

    c)

    信息与知识:信息是知识的原料和基础,知识是信息中最具有革命性和活动性的部分。知识是信息的高级形式,是信息加工的结果,是系统化和序化了的信息。

    d)

    信息、物质与意识:P6

    四种观点

    e)

    信息、物质与能量:物质是信息存在的基础,能量是信息运动的动力。

    3.

    多重信息分类体系:

    4.

    信息的特征:

    1)

    广泛性和普遍性

    2)

    可识别性和计量性

    3)

    可储存性和转换性

    4)

    传递性和相对中立性

    5)

    可处理性和再生性

    6)

    共享性和可开发性

    7)

    价值相对性和绝对性

    8)

    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

    9)

    时效性和滞后性

    10)

    有机性和差异性

    5.

    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是在社会发展中可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达到一定数量的信息集合,是各种社会活动中产生和积累具有潜在或现实价值的有序化信息及相关要素的集合。信息资源更强调了信息作为整体、作为可利用的资源、作为社会发展基础的作用,是信息的高层次状态。

    6.

    信息资源的构成:

    a)

    信息资源的三要素:信息资源主要有信息生产者、信息和信息技术等基本要素。

    b)

    信息资源的链式结构:信息资源是一个不断开发和利用的循环过程,构成了以渐变、更新、扩充为特征的信息资源链,主要包括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智能或智慧5个链环。

    c)

    信息资源的三角结构

    d)

    信息资源的空间框架

    7.

    信息资源的一般功能:

    1)

    个体层次:

    第一,提高行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二,带来生活和情绪的充实感和认同。

    第三,促进个人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2)

    组织层次:

    第一,

    提高组织决策的科学性。

    第二,

    维护组织运行的稳定性。

    第三,

    指导组织成员的个人行动。

    3)

    社会层次:

    第一,

    监控社会发展大环境。

    第二,

    调整社会的组成结构。

    第三,

    继承和保护社会遗产。

    第二章

    信息社会

    8.

    社会信息环境的基本含义:社会信息环境是与社会信息交流活动有关的社会因素的集合,是影响整个社会信息交流活动的具体社会条件和社会基础的表征。

    9.

    社会信息环境的基本要素:社会信息环境是信息生产、传播、加工、利用和再生的循环过程的“全部活动舞台”,构成社会信息环境的要素具有多元化、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征。前苏联学者认为,信息环境的基本要素有:信息主体、与主体相互作用的信息客体、对选择被反映的多样化本质部分起制约作用的需求、主体的有的放矢活动、客体对信息主体的作用、反馈联系、主体知识水平在信息作用下发生的变化,信息感知对主体记忆中描述的观察世界的客观流程图的依存关系以及主体利用的信息的目的和结果。

    10.

    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

    l

    信息数量的激增

    l

    信息应用的广泛化

    l

    信息意识的强化

    l

    信息职业的扩大

    l

    信息经济的存在

    l

    信息功能的硬化

    11.

    信息时代的三大定律:

    第一:摩尔定律:摩尔定律即微处理器的速度每18个月翻一番。

    第二:吉尔德定律:在未来25年,主干网的宽带每六个月增加一倍,其增长速度是摩尔定律预测的CPU增长速度的三倍。

    第三:麦特卡夫定律:网络的价值同网络用户数量的平方成正比。

    第三章

    信息交流

    12信息交流的含义:信息交流就是社会活动中信息交流双方借助某种符号系统,利用某种传播渠道,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中实现的信息传输和交换行为。

    信息交流的特点是:第一,物质性。

    第二,实义性。

    第三,双向性。

    第四,目的性。

    13信息交流的模式研究

    申农通信系统模型P98

    德福勒模式P99

    波纹中心模式P100

    14科学情报交流系统P102

    15法约尔跳板P104

    16信息沟通理论模型P105

    17信息交流的分类:直接信息交流与间接信息交流

    18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即个人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

    组织传播,即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组织与群体之间的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即有组织的多数人利用有组织的媒介对广大的无法预知的多数人传播信息的活动。

    19共时信息交流与历时信息交流:

    共时信息交流是横向信息交流,主要以消除信息的空间障碍为目标,以信息及时传递为主要手段的信息交流形式;

    历时信息交流是纵向信息交流,主要以消除信息的时间障碍为目标,以信息记录和保存为主要手段的信息交流形式。

    20信息交流的基本结构:信息交流的结构分析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人们为了获取知识信息,必然建立起具有特定文化、技术与社会背景的交流方式。这些方式在一定时期内构成相对稳定的结构,是基于社会信息交流的宏观结构。立足于信息交流的过程的分析构成了社会交流的微观结构。

    21信息源的含义:凡是能够产生、持有或载存信息且具有潜在的传输或交换信息的任何个人、团体或实物都可以成为信息源。

    22信息渠道的含义:严格意义上的信息渠道即信息交流的渠道,就是各种信息得以交流和传递的物理过程和通道。

    23信息用户的含义:信息接收者就是接受信息的人或物,又称为信宿。在社会信息管理活动中,通常把一切可以接收并且需要信息的人称为信息用户,简称用户。

    24信息用户的发展特征:

    a)

    构成复杂性

    b)

    角色多样性

    c)

    发展周期性

    25信息用户研究:

    一、

    主要内容:信息用户研究以信息用户为研究对象,将社会学、心理学、市场调查等多学科领域的科学方法运用于信息用户的研究中,从而获得对信息用户及其需求的科学分类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知。

    二、

    研究热点:第一,以信息素养为重点的信息教育。

    第二,面向虚拟信息资源的用户管理。

    26信息需求的层次性结构P132——3—28用户信息需求的层次性图表

    27(重要)信息行为规律:

    一、

    信息接收行为的选择性

    a)

    信息主题范围和具体内容的选择性。

    b)

    信息存在方式和获取途径的选择性。

    c)

    用户信息选择的最终结果是信息内容和方式选择性的有机结合。

    d)

    作为信息接收行为的延续,信息用户在信息利用中具有信息判断和与行动和决策结合的选择性,即信息同构中的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

    二、

    信息获取行为的策略性

    a)

    宽聚焦策略,即用户首先对可能的信息来源列出一个清单,然后对信息来源进行评价,选择出适合的信息来源。

    b)

    窄聚焦策略,即用户从某一单个信息来源出发,然后进一步寻求信息来源。

    三、

    信息行为倾向的复杂性

    a)

    信息获取目的的集成法则。

    b)

    信息行为的多效应法则。

    c)

    信息获取的重复强化法则。

    四、

    信息需求满足的自我调适性

    a)

    信息获取的期望法则。

    b)

    信息行为的习惯法则

    c)

    信息利用的适度满足法则。

    d)

    信息吸收的极限法则。

    五、

    信息利用的相关性

    六、

    用户信息能力的结构性

    信息能力就是指信息用户在特定的环境下,恰当的选择各种信息工具,主动地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有效地采集信息、加工信息、发布信息等基本能力。

    28社会信息交流的主要矛盾

    a)

    信息数量绝对激增和信息质量相对贫困。

    b)

    信息相对过剩和信息不虞现象。

    c)

    信息空间的广域和信息壁垒的存在。

    d)

    信息分布的复杂性和信息利用的有序性。

    29信息交流的环境障碍:

    第一,

    从政治的角度来看,人们总是置身于一定的政治背景中,人们的信息行为也不可能不受政治因素的影响。

    第二,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经济生产力水平是社会发展的“晴雨表”,经济环境并不一定与信息环境相适应。

    第三,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科学发展水平体现了信息交流的水平,信息交流中各方面作用的发挥受其科学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制约。

    第四,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落后的文化氛围形成了信息传播的阻力,文化的心理障碍和利用习惯会对多样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具有排斥性。

    第五,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的低下必然影响信息交流的范围和速度,拥有或掌握不同的信息技术会导致信息水平的差异。

    第六,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社会总体受教育程度不高影响了社会信息化水平,导致了信息需求总体水平不高、信息技术利用水平不高、信息内涵接收水平不高、信息创造再生水平不高等问题。

    30信息分化的含义:所谓的信息分化,是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有效应用而导出的一种人类社会的不同信息活动主体之间的信息差距及其不断扩大的社会分化现象。

    31信息交流发生障碍:信息交流发生障碍就是指信息发送中受各种噪音源干扰而产生的阻碍或影响信息交流的运作和效益的现象和行为。

    主要内容:

    a)

    从信息生产的角度来看,信息与反映的事物之间总是有一定的时空差,信息内涵外化为信息媒介也总是有一定的时空差,信息产生到信息传递之间也总是有一定的时空差。

    b)

    从信息表征的角度来看,由于信息交流方语言能力和利用载体的能力并不是无限的,因此一旦信息使用特定的语言和载体进行表征就可能形成信息交流障碍。

    c)

    从信息状态的角度来看,信息生产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信息就会处于无序状态。信息处于无序和自流状态往往使得人们难于有效地把握其中的有效信息。

    32信息垄断的含义:信息垄断是指信息资源、信息设备与信息技术被不合理的分配、控制与享用的状况。其中,信息资源垄断主要表现为两种基本方式:第一,信息专控;第二,信息操纵。

    33信息污染:信息污染就是由于信息数量的过分激增和信息有意或无意的错误性传播和使用而造成的对社会信息利用环境的负面干扰和影响。它主要表现在:第一,信息垃圾;第二,计算机病毒。

    34信息交流渠道障碍:

    主要内容:第一,从信息渠道本身来看,不同信息渠道的传递方式和传递效果不一样,信息渠道的选择性失误会使信息交流的效果受到影响。

    第二,从信息渠道中的信息传输来看,信息渠道中的信息传输速度的快慢对信息功能的发挥有不同作用。

    第三,从信息渠道中的信息转换来看信息的转换和还原总是由于人工因素的渗入而有一定比率的误差,影响了信息交流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35信息交流接收障碍:

    主要内容:第一,从信息用户需求本身的特点来看用户的信息需求并不是恒定的,其需求的多变性有可能使信息传递的方向和内容难以准确的把握。

    第二,从信息用户的获取行为来看,信息用户的获取行为也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具有差异性。

    第三,从信息用户的效果评价来看,缺乏科学的评价不仅不能公正的对待信息服务,而且可能使信息用户形成心理障碍。

    第四章

    信息技术

    36信息技术的基本内涵:信息技术是能延长或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一类技术

    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和通讯技术支持下用以获取、加工、储存、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图像以及声音信息,包括提供设备和提供信息服务两大方面的方法与设备的总称。

    综上论述,认为信息技术是人类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所有技术手段的总称,是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延长、增强、补充和扩展,既包括有关信息产生、收集、表示、检测、处理和储存等方面的技术,也包括有关信息的传递、变换、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和利用等方面的技术。从广义来讲,信息技术是有关信息活动的一切人工技术;从狭义来讲,信息技术是借助以微电子学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的结合而形成的手段,对声音、图像、文字、数字和各种传感信号的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储存、传播和使用的能动技术。

    37数据库技术的含义:数据库(Dateabase,DB)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其中,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主旨、描述和存储,可以被各种用户共享,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

    38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是当今最受人们关注的热点技术之一,是在计算机技术、通讯网络技术、大众传播技术等现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条件下,由多学科不断融合、相互促进而产生的。

    39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挖掘技术(Data

    Mining)是一个利用各种分析工具在海量数据中发现模型和数据之间关系的过程。数据挖掘的目的在于使用所发现的模式帮助解释当前的行为或预测未来的结果。数据挖掘是一个处理过程,利用计算机学习技术,从数据库的数据中自动分析并提取知识。

    40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就是利用设备或机器,对人脑的思维活动过程进行模拟;当其设备或机器的功能与人脑功能大体等价时,这种设备或机器的功能就可以认为是具有某种程度的人工智能。简言之,人工智能就是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智能,代替人的部分脑力劳动。

    41数据仓库: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是一个面向主题的(subject

    oriented)、集成的(integrate)、相对稳定的(non-volatile)、反映历史变化(time

    variant)的数据集合,用于支持管理决策。

    第五章

    信息组织

    42

    信息组织:信息组织,即信息序化或信息整序,有时也称信息加工,是利用科学规则和方法,通过信息外在特征和内容特征的表征和序化,实现无序信息流向有序信息流的转换,保证用户有效的获取和利用信息,促进信息的有效流通和组合。

    43

    信息组织的基本方法:宏观上看,信息组织是面向的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是信息管理过程的主要环节。微观上看,信息组织是特定信息管理服务机构中重要的业务流程,是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手段。

    从管理角度看,信息组织活动包括信息组织的规划、信息组织的实施和信息的评估等方面。

    从具体技术方法的角度分析,信息组织主要包括信息描述、信息揭示、信息分析和信息存储等4个方面。

    44信息描述的主要方法:1.国际标准书目著录(ISBD)模式

    2.机读目录(MARC)模式

    3.元数据(Meradata)

    4.FRBR模式

    5.信息分类编码

    45国际标准书目著录(ISBD)模式:ISBD(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iographio

    Description)是指国际图书馆协会和机构联合会主持制定的一套关于文献著录的国际标准,其目的在于实现世界范围的书目控制,促进国际书目信息交流。

    机读目录(MARC)模式:MARC(Machine-readable

    Catalogue)模式是在ISBD模式上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所形成的一种新型机器处理格式。

    46

    信息揭示:信息揭示是信息组织的中级形式,即对信息的内容特征进行深层揭示并转换成主题标识,形成一个科学的逻辑概念标识系统。

    47

    信息分析:信息分析是一项比信息描述和信息揭示更富创见性和能动性的活动。它将使信息“财富”从较小可能性变成为较大可能性,并从可能变成为现实。

    48

    信息分析的基本程序:1课题的选择。无论是自拟课题还是委托课题,都必须注意课题需求的客观性和完成课题的可能性。

    2计划的制定。信息分析工作必须要有计划的进行,大型、综合型、协作型、长期性课题更离不开计划的制定。

    3信息的搜集。对相关信息的搜集,主要是把握全面性、准确性、适合性和累积性。

    4信息的整理。主要是根据信息分析的特定目标,进行信息的专门化描述和揭示,重点在于对专题信息的主题揭示和质量评价,并在此阶段进行信息的复选和加工。

    5信息的研究。要对信息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审查、推敲、判断和推理,从中找到新的知识、情况、理论、观点和经验,并由此形成与课题要求相联系和呼应的意见、观点、建议和方案。

    6报告的撰写。研究报告是信息分析成果的反映和总结,是考核和评价信息分析质量的依据。

    49

    信息分析的主要作用是向用户提供并帮助用户选择他们所需要的三次信息,是诺干零次信息、一次信息和二次信息的有机叠加。

    50

    信息存储:信息存储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将各种信息有效的存放在一定的空间中,并能有效的得以索取。

    第六章

    信息管理

    23.信息管理基本含义:

    a.狭义:是指对信息和信息资源本身的收集、整理、存储、传播和利用的过程,立足于对信息实体的理解。

    b.广义:是为了解决信息需求与信息交流的基本矛盾,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根据社会不同层次信息交流活动的具体目标和特征实施的一系列的信息管理行为,通过信息交流活动包括信息、人、技术、机构、环境等组成要素的有机配置,实现其功能的最优化。

    24.信息管理与信息资源管理的关系:

    一种观点认为,两者是等同关系,即信息管理就是信息资源管理。

    另一种观点认为,两者不是等同关系,而是包含关系,即信息管理的范围要广泛得多,信息资源管理只

    是信息管理的一部分,或者是信息管理的一个发展阶段。

    知识管理的含义:是满足特定社会组织的现实和潜在的需要,通过建立和运行组织知识管理系统,有效管理和利用各种隐性和显性知识资源,以确定知识资产和开发发展机会的管理过程。

    25.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系: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高水平延伸与发展。信息管理大致经历了从文献管理,计算机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竞争信息管理,最后演进到知识管理的过程。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批判性继承,与组织的知识交流、共享、创新和应用的全过程相融合,实现业务流程的重组,从而成为知识创新的核心推动力。

    第七章

    信息资源人文管理

    18.信息道德的定义:是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和信息使用者在信息活动中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守的符合社会一般要求的行为和伦理规范。

    19.信息政策的定义:是国家和社会组织为实现信息管理目标而规定的信息管理行为准则,是进行信息管理决策的指导方针,代表了国家和社会组织的基本管理思想,提供了信息管理的一般规则。

    20.信息政策的内容:

    第一,信息资源政策,包括信息资源建设政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信息化投入政策、信息人才保障政策、信息资源共享政策等。

    第二,信息管理政策,包括行业信息政策、信息产业政策、信息技术政策、信息组织管理政策、信息市场管理政策、信息标准化发展政策、信息交流与合作政策等。

    第三,信息传播政策,包括信息内容安全政策、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安全政策、保障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政策、跨国数据流控制政策等。

    21.信息法律基本含义:信息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批准制定,并由国家执法机关的强制力保证实施,以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社会关系即信息法律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法律规范。

    22.信息法律的内容:主要涉及信息产权、信息安全、信息服务、信息产品、信息市场、信息产业、信息技术、信息规划、信息税收、信息融资、信息交流、信息网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包括政府和非政府公共部门相关法律(含电子政务)、产业部门相关法律(含电子商务)、科研教育部门相关法律、信息服务部门相关法律和公民相关法律等。

    第八章

    信息资源经济管理

    16.信息产业的定义:指国民经济活动中与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直接有关的相关产业的集合,是跨行业、多领域、高度扩充的现代产业群。

    17.信息产业管理的基本手段:

    第一,行政管理。

    第二,市场管理。

    第三,行业管理。

    第四,评估管理。

    第五,政策管理。

    第六,技术管理。

    第七,投资管理。

    第九章

    信息资源系统管理

    15.信息系统的定义:通过信息的搜集、处理、贮存、传递和交流而实现的信息从信息源到信息用户的职能系统。

    信息系统开发的结构化开发方法的基本过程: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运行与维护。

    第十章

    信息资源管理专门化

    1.经济信息管理:

    从微观来看,经济信息管理的任务集中于建设和管理各级各类的经济信息系统。

    从宏观来看,经济信息管理的任务就是从各个方面逐步推进社会与经济信息化,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于传统的产业结构、管理机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全面的改造和重组,是整个社会走向效率与管理水平有大幅度提高的新阶段。

    2.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减少企业交易成本,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3.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

    Integration

    Manufacturing,CIMS),是以集成化与智能化为特征,实现生产过程全面地、系统的计算机化,是依靠数据库来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工艺规程编制、测试、维修、装配等活动的集成技术。

    4.物资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MRP),是一种面向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管理技术,主要被用作改善和克服当时制造业企业普遍存在的库存量过大、资金周转期长、原材料供应不及时、零部件装配中存在的无效等待等问题。

    5.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实施于企业的市场营销、销售、服务与技术支持等与客户相关的领域。

    6.信息资源规划(Information

    Resource

    Planning,IRP),是对企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的信息从产生、获取,到处理、存储、传输和使用的全面规划,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主要解决企业信息化中系统集成和系统重建问题。

    7.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是对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一种方法,通常通过某种管理应用软件来实现,是从MRP和MRP

    II到企业的人、财、物等多种资源的整合优化过程。

    8.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是基于企业内部范围的管理,将企业内部经营所有的业务单元和相应的财务活动、人事管理纳入供应链内进行统筹管理,让每个环节在时效性上恰到好处。

    9.企业信息管理: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信息收集、加工、存储、交流、分析利用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由此实现企业对人力、物力、财力等基本要素的合理配置,以期达到企业经营最终目标的过程。

    10.电子商务的基本含义:(E-commerce,EC或E-business,EB)就是基于企业内部网、外部网以及因特网而开展的商务活动。或者说,电子商务就是基于因特网的商务信息管理。其本质是企业利用电子方式在客户、供应商和合作伙伴之间实现在线交易、相互协作和价值交换。

    11.电子商务主要模式:

    第一,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Business

    to

    business,B2B)

    第二,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Business

    to

    Consumer,B2C)

    第三,消费者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Consumer

    to

    consumer,C2C)

    第四,企业对政府机构的电子商务(Business

    to

    Government,B2G)

    第五,消费者对政府机构的电子商务(Consumer

    to

    Government,C2G)

    12.电子政务的基本含义:(E-government,EG)电子政务是各级政府部门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以政务信息化为目标,按照政务公开化、办公高效化、服务网络化的要求,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结合政府管理流程再造,构建和优化政府内部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在网络环境下全面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各项功能。

    13.电子政务的主要模式:

    第一,政府对公务员的电子政务(Government

    to

    Employee,G2E)

    第二,政府间的电子政务(Government

    to

    Government,G2G)

    第三,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Government

    to

    Business,G2B)

    第四,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Government

    to

    Citizen,G2C)

    14.

    数字图书馆的基本概念:

    从利用:是对数字信息对象进行收藏(包括支持用户进行定位、检索和获取这些信息对象的服务)、组织和表现这些对象的方法以及将这些对象提供给用户的相关的信息技术和服务体系。

    从管理:是建立在图书馆内部业务高度自动化基础上,不仅能使本地和远程用户联机存取其OPAC(联机公共目录)以查询和获取传统图书馆馆藏(非数字化和数字化的),而且也能使用户通过网络联机存取图书馆内外的其他电子信息资源的现代化图书馆。

    12

    篇2:材料科学导论教学大纲

    材料科学导论教学大纲 本文关键词:材料科学,教学大纲,导论

    材料科学导论教学大纲 本文简介:“材料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IntroductiontoMaterialsScienceandEngineering课程编号:2578180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必修课学时:32学分:2.0面向对象:材料类本科一年级学生先修课程:大学物理、高等数学、工程力学一、课程性质和目的(任务)《材料科学

    材料科学导论教学大纲 本文内容:

    “材料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

    Introduction

    to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课程编号:

    2578180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必修课

    学时:

    32

    学分:

    2.0

    面向对象:材料类本科一年级学生

    先修课程:大学物理、高等数学、工程力学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任务)

    《材料科学导论》是面向材料学院一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材料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形成与发展趋势。以材料“四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为中心,使学生建立从材料设计、组织控制、制备加工到性能评价与工程应用的概念体系,在掌握材料共性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内涵,学会分析材料问题的方法。以案例的形式,介绍典型金属、无机非金属结构与功能材料的研究规律,强化学生对“四要素”的理解。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绪论

    1.1

    材料的定义与分类

    [2]

    1.2

    材料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

    1.2.1

    材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里程碑

    1.2.2

    材料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

    1.2.2

    .1

    新材料是工业革命和产业发展的先导

    1.2.2

    .2

    新材料是社会现代化的先导

    1)

    21

    世纪重点发展的高技术领域的进展和趋势

    2)

    新材料技术是高技术发展的基础

    1.2.2

    .3

    新材料技术是一切工业发展的关键共性基础

    1.3

    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形成和发展

    [3]

    1.3.1

    美国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形成与发展

    1.3.2

    我国材料学科的改革与发展

    第二章

    材料“四要素”是材料研究与应用的共性基础

    2.1

    什么是材料的“四要素”?

    [1]

    2.1.1

    材料的性质

    2.1.1

    .1

    材料的主要力学性质:强度、硬度、刚度、塑性、韧性。

    2.1.1

    .2

    材料的主要物理性质:电学、磁学、光学、热学性质。

    2.1.1

    .3

    材料性质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

    2.1.2

    材料的成分结构

    2.1.2

    .1

    材料成分结构的分类

    2.1.2

    .2

    材料结构的特点

    1

    )多尺度效应-从微观、介观到宏观

    2

    )有序与无序

    3

    )稳定性

    4

    )材料中的缺陷

    5

    )材料的表面和界面

    2.1.2

    .3

    材料成分结构的表征方法

    2.1.2

    .4

    材料成分结构数据库

    2.1.2

    .5

    材料成分结构与其它要素的关系

    2.1.3

    材料的制备与加工

    2.1.3

    .1

    什么是材料制备与加工?

    2.1.3

    .2

    材料制备与加工的主要内容

    2.1.3

    .3

    材料制备加工与其它要素的关系

    2.1.3

    .4

    材料制备加工的主要发展方向

    2.1.4

    材料的性能与应用

    2.1.4

    .1

    什么是材料性能?

    2.1.4

    .2

    材料使用性能与材料性质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2.1.4

    .3

    材料使用性能的设计与实际应用

    2.1.4

    .4

    材料使用性能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

    2.1.4

    .5

    材料与环境的关系

    2.2

    材料研究手段和方法

    [3]

    2.1.1

    试验手段

    2.1.2

    材料设计

    2.3

    材料“四要素”在实际应用中的典型案例分析

    [2]

    2.3.1

    钢铁材料

    2.3.2

    铝合金材料

    第三章

    结构材料

    3.

    1

    钢铁材料

    [2]

    3.

    2

    有色金属材料

    [2]

    3.

    3

    陶瓷材料

    [2]

    3.

    4

    玻璃材料

    [2]

    3.5

    水泥材料

    [2]

    3.6

    高分子材料

    [2]

    3.7

    复合材料

    [2]

    第四章

    功能材料

    4.1

    超导材料

    [2]

    4.2

    纳米材料

    [2]

    4.3

    能源材料

    [2]

    4.4

    热电材料

    [2]

    4.5

    功能陶瓷材料

    [2]

    4.6

    功能高分子材料

    [2]

    4.7

    生物材料

    [2]

    第五章

    国内外材料领域发展新动向及战略部署

    5.1

    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材料科技的重大需求

    [3]

    5.2

    世界前沿科技领域的发展动向

    [2]

    5.3

    世界新材料技术发展态势

    [1]

    5.3.1

    纳米科技研发形成国际浪潮

    5.3.2

    新型结构材料应用广泛,发展前景乐观

    5.3.3

    新型功能材料及其应用技术面临新的突破

    5.3.4

    计算材料学的快速发展

    5.2

    主要国家材料领域的战略部署

    [2]

    5.2.1

    发达国家的发展重点和战略部署

    5.2.2

    我国材料领域的发展重点和战略部署

    注:

    [1]

    :掌握;

    [2]

    :理解;

    [3]

    :了解;△:自学或粗讲。

    三、课程教学要求

    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堂讲授和考试。课堂讲授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授课为主要形式,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结合具体的案例来进行教学。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材料“四要素”的知识,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课堂提问、讨论、指定或推荐教学参考书等主要方法进行教学。

    本课程作业布置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内涵,学会分析材料问题的方法,结合具体的案例强化对材料“四要素”的理解。作业数量:第二章,

    1

    题;第三、四章,

    1

    题。

    本课程的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

    四、实践环节

    本课程未安排实践环节。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在大学物理、高等数学、工程力学等先修课的基础上开设的,先修课所讲授的数学、力学等知识是本课程讲授材料“四要素”的基础知识。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着重于材料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形成与发展趋势和材料“四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使学生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内涵,学会分析材料问题的方法,为后续的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现代分析方法等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前后知识的学习产生更合理的互补性。

    六、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使用教材:

    《材料科学概论》,许并社主编,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2.5

    参考书:

    1.

    《材料科学导论》,冯端、师昌绪等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5

    2.

    《材料科学基础》,张钧林等,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3.

    《工程材料科学与设计》,

    James

    P.

    Schaffer

    等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4.

    90

    年代的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著,航空工业出版社,

    1992.5

    5.

    两院咨询报告《中国材料发展现状及迈入新世纪对策》,李恒德、师昌绪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8

    七、学时分配

    规定出本课程的各种教学环节(习题课、课程设计、实验、上机、课程作业等)恰当学时。

    章节

    合计

    讲课

    习题课

    实验课

    上机课

    讨论课

    其他

    1

    4

    4

    2

    12

    12

    3

    8

    8

    4

    4

    4

    5

    2

    2

    讲课30学时

    复习2学时

    篇3:材料物理导论课后答案(熊兆贤)第六章习题参考解答

    材料物理导论课后答案(熊兆贤)第六章习题参考解答 本文关键词:第六章,课后,导论,习题,解答

    材料物理导论课后答案(熊兆贤)第六章习题参考解答 本文简介:第六章材料的声学1、声振动作为一个宏观的物理现象,满足三个基本物理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和绝热压缩定律,由此分别可以推导出介质运动方程(p-V关系)、连续性方程(V-)和物态方程(p-关系),并由此导出声波方程――p,V和等对空间、时间坐标的微分方程。2、若声波沿x方向传播,而在yz平面上

    材料物理导论课后答案(熊兆贤)第六章习题参考解答 本文内容:

    第六章

    材料的声学

    1、

    声振动作为一个宏观的物理现象,满足三个基本物理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和绝热压缩定律,由此分别可以推导出介质运动方程(p-V关系)、连续性方程(V-)和物态方程(p-关系),并由此导出声波方程――p,V和等对空间、时间坐标的微分方程。

    2、

    若声波沿x方向传播,而在yz平面上各质点的振幅和相位均相同,则为平面波

    3、

    4、(略)

    5、

    主要措施:

    a)

    生产噪音小的车辆;

    b)

    铺设摩擦噪音小的路面(诸如:

    使用改性沥青材料、形成合适路面纹路);

    c)

    在城市交通干道两旁设置吸音档墙(选用吸音材料、采用吸音结构);

    d)

    最好把城市交通干道修建在地下(实例:法国巴黎和美国波士顿的部分交通干道)。

    6、

    声信号在海洋中传播时,会发生延迟、失真和减弱,可用传播损失来表示声波由于扩展和衰减引起的损失之和。其中,扩展损失时表示声信号从声源向外扩展时有规律地减弱的几何效应,它随着距离的对数而变化;而衰减损失包括吸收、散射和声能漏出声道的效应,它随距离的对数而变化。

    柱面扩展引起的损失随距离一次方而增加,声波在海水中长距离传播时对应于柱面扩展。

    海水中的声吸收比纯水中大得多,在海水中声吸收由三种效应引起:一是切变黏滞性效应,另一是体积黏滞性效应,以及在100kHz下,海水中MgSO4分子的离子驰豫引起的吸收。

    7、

    水声材料主要用于制作各种声源发射器和水听器,曾用过水溶性单晶、磁致伸缩材料和压电陶瓷材料,随着水声换能器技术的发展,要求具有功率大、频率常数低、时间和温度稳定性好、强电场下性能好以及能承受动态张应力大的材料。

    8、

    产生超声波的材料主要有两大类:

    a)

    压电晶体和陶瓷是产生超声波的一类重要的材料;

    b)

    磁致伸缩材料为另一类超声波发生材料。

    9、

    次声的特点为:

    1)频率低于25Hz,人耳听不到

    2)次声在大气中因气体的黏滞性和导热性引起的声能吸收比一般声波小得多

    3)吸收系数与周期T和大气压力的关系:

    4)次声受水汽以及障碍物的散射影响更小,可忽略不计

    5)次声是一种平面波,沿着地球表面平行的方向传播,次声对人体有影响,会使人产生不舒服的感觉

    6)频率小于7Hz的次声与大脑的节律频率相同,因此对大脑的影响特别大,功率强大的次声还可能严重损坏人体的内部器官。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