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竞聘演讲
  • 会议发言
  • 爱国演讲
  • 就职演说
  • 开业开幕
  • 思想学习
  • 征文演讲
  • 经验材料
  • 述职报告
  • 调研报告
  • 工作汇报
  • 年终总结
  • 申报材料
  • 学习体会
  • 企划方案
  • 活动方案
  • 技巧经验
  • 模板范例
  • 思想宣传
  • 经济工作
  • 工作报告
  • 组织人事
  • 反腐倡廉
  • 慰问贺电
  • 先进事迹
  • 思想汇报
  • 入党申请书
  • 党会发言
  • 先进性教育
  • 入团申请书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调查报告
  • 实习报告
  • 和谐社会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作文范文
  • 自我鉴定
  • 讲话稿
  • 自查报告
  • 高中语文教案《钴鉧潭西小丘记》教学实践报告

    时间:2020-10-31 12:06:50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小丘 教学实践 语文教案

      《钴鉧潭西小丘记》 教学实践报告

     最新小学课堂教学精品资料系列

     (指导思想,设计方法等说明)

     指导思想:

     把文言文作为文章来教。

     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依据文章特点,设置主问题,以一条主线贯串全文,进而串联起文中的知识点;重视语感,突出诵读,由整体到局部,在把握文章的内在意蕴的同时积累文言知识。

     设计方法:

     本文主要从概括文意和从赏析文章的角度展开教学。

     《钴鉧潭西小丘记》作为一篇游记,全篇围绕“小丘”展开。依次写了“得小丘”、“售小丘”、“修小丘”、“赏小丘”和“贺小丘”。可以通过概括各部分内容,明晰文章的思路。

     本文的基本写法与作者同时期的绝句《江雪》类似,《江雪》以渔翁自比,本文以小丘自喻,都表现了悲愤、孤傲之情。可以通过比较阅读,深化对本文的理解。

     一、实践过程

     核心问题展示:

      《江雪》与本文都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的作品,两者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 一、背诵《江雪》,导入课文。

     教师介绍:《江雪》与本文都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的作品,抒发的情感是相近的,我们今天就来一同诵读文章,体会文中的情感。

     二、朗读、概括、讨论本文。

     1、齐读、概括、讨论第一节。

     (1)齐读第一节: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

     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教师作简要点评。“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一句不能读破。

     (2)概括第一节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辨析这节文字中的“寻”和“得”,“寻”在文中是介词,“沿着”的意思,而“得”在文中是“找到”的意思,从而概括出本段的内容:“得小丘”。

     (3)找出这一节中重要的词语、句子。先自读,再讨论。

     如“当湍而浚者为鱼梁”中的“当”不是“面对”的意思,而是“在”;“若熊罴之登于山”中的“之”不是用在主谓之间,取独,而是提宾的标志;“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是宾语前置的倒装句,等。

     2、朗读、概括、讨论第二节第一部分。

     (1)朗读、概括。

     师:大家看第二节接下去写了小丘的那个方面?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

     小丘”,并请女同学读这一部分,读到该停的地方为止: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予怜而售之。

     师:这一部分写的小丘的什么? 师(提示):能不能也用文中的词来概括? 有学生脱口而出:售。

     师:很好,这里的“售”是(学生一起说)“买”的意思? (教师板书)

     师:在文中当中这个字还有一个意思,大家找出来。

     生:“货而不售”中“售”。

     (2)推敲、讨论这部分文字中的重要词语。

     师:在这一部分,还有一个词的意思很耐人寻味,大家能不能找出来? 师(提示):“予怜而售之”中的哪个字?

     师:大家回顾一下“怜”在文言文中的有几种意思? 生(一起说):喜爱、可怜、怜悯、同情、怜惜。

     (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

     (从每组找出一位代表回答)

     学生 1:怜惜。

     学生 2:可怜。

     学生 3:喜爱。

     学生 4:喜爱。

     师:联想上下文,看看哪位讲得有道理? 有学生:“喜爱”有道理。

     师:为什么? 生:前文对小丘的描写很美。

     师:还有没有了? 师:请大家看前文,“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怎么翻译? 有什么情感在当中? 生:同情。

     师:那这个词怎么翻译? 生:喜爱(它)、同情(它)。

     (齐读这一部分)

     3、朗读、概括、讨论第二节第二部分。

     (1)自读这一部分,概括。

     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师:下面这一部分写到哪?

     (请男生读,读到这一部分结束)

     师:能不能用文中的词概括这部分内容?

     生(众说纷纭):铲小丘、刈小丘、伐小丘、焚小丘……

     师:好像都不好。

     (教师请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生:修。

     (教师板书:修小丘)

     (2)推敲、讨论这部分文字中的重要词语。

     教师请学生质疑:“嘉木立”中的“立”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立”和“露”、“显”都是“显露”的意思。

     4、分小组朗读、概括、讨论第二节第三部分和第三节。

     (1)第二节第三部分: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朗读这一部分。

     概括本部分内容:“赏小丘”。

     解释加点的词语。

     翻译划线的句子。

     (2)第三节: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朗读这一部分。

     概括本部分内容:“贺小丘”。

     解释加点的词语。

     翻译划线的句子。

     三、再读《江雪》,并自读本文,思考:

     (1)本文与《江雪》的写作手法有什么类似的地方? 《江雪》以渔翁自喻,本文以小丘自喻。

     (2)本文与《江雪》表达了哪些共同的情感?

     教师介绍本文和《江雪》的写作背景:

     这两篇作品都作于作者谪居永州期间。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21 岁中进士,33 岁为礼部员外郎,协助王叔文等改革弊政,失败后被贬为永州(现在湖南零陵)司马。永州地处偏远,生活艰苦,柳宗元在此谪居 10 年。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两篇作品共同的基本情感:悲愤、孤傲之情。

     (3)本文中的五个部分的文字分别侧重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得小丘”:孤傲之情;(山石的桀骜不驯,傲岸不群)

     “售小丘”:悲愤之情;(写小丘的不遇,对小丘的同情)

     “修小丘”:孤傲之情;(铲除污秽,品行的清高)

     “赏小丘”:孤傲之情;(清幽的景色,精神的高洁)

     “贺小丘”:悲愤之情。(以小丘自比,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

     四、教师总结,再次背诵《江雪》,体会作者在本文中表现孤绝的心境,结束本课。

     二、收获与体会

     本文主要从概括文意和从赏析文章的角度展开教学。

     概括文意,可以促使学生在准确理解文章词语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把握文意,深入理解文章;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赏析,则能让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升华。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依据文章特点,设置主问题,以一条主线贯串全文,进而串联起文中的知识点;重视语感,突出诵读,由整体到局部,在把握文章的内在意蕴的同时积累文言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大局观和创新意识,深入研读文本,充分而合理地挖掘文本资源,使文言文焕发出其自身应有的魅力。

     三、 问题与建议 本课教学,在能力点上分三个层级,即理解词语,把握文意和赏析文章。这就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学情,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如,概括文意中,在“

     小丘”中填上一个词语,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带领学生找到或提炼出合适的词语,从而使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