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竞聘演讲
  • 会议发言
  • 爱国演讲
  • 就职演说
  • 开业开幕
  • 思想学习
  • 征文演讲
  • 经验材料
  • 述职报告
  • 调研报告
  • 工作汇报
  • 年终总结
  • 申报材料
  • 学习体会
  • 企划方案
  • 活动方案
  • 技巧经验
  • 模板范例
  • 思想宣传
  • 经济工作
  • 工作报告
  • 组织人事
  • 反腐倡廉
  • 慰问贺电
  • 先进事迹
  • 思想汇报
  • 入党申请书
  • 党会发言
  • 先进性教育
  • 入团申请书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调查报告
  • 实习报告
  • 和谐社会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作文范文
  • 自我鉴定
  • 讲话稿
  • 自查报告
  • 读《祝福》,学反讽,让不尽之意言外

    时间:2021-02-12 22:44:55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反讽 之意 祝福

     读《祝福》,学反讽,让不尽之意在言外

     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揭露了封建社会对人们思想的约束和制约,叙述方式多变。纵览全文,从主题到情节,从选词到叙述语调,不无透露出反讽的痕迹,不仅含蓄地描绘了小说的时代背景,还巧妙地呈现了鲁迅的心灵困境。

     《祝福》中运用了哪些反讽手法?怎么通过反讽理解文章深刻而尖锐的思想内涵?一起来看—— 反讽是说话或写作时带有讽刺意味的写作技巧,也叫反语。其本义正好是相反意涵,若单纯从字面上理解反讽,不能了解其真正要表达的意思,通常需要根据上下文及语境来理解。本文便分析《祝福》中“反讽”的运用。

     言语反讽 米克《论反讽》中谈到,言语反讽是反讽中最常见的形式。在言语反讽中存在着表面意义和隐藏意义,读者往往要透过言语的表面意义,才能读出其中深刻而尖锐的思想内蕴。言语反讽的特点是言此意彼、意在言外,主要有两种类型。

     01 悖逆语词并置

     悖逆语词并置指作者刻意将一堆意义或感情色彩相悖的词语放置在一起,使语词之间相互干扰、冲突并融合,借以形成反讽效果,从而让读者产生特殊心理感受和想象空间。

     在《祝福》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文化元素(儒、道、佛以及民间习俗)纠缠在一起。鲁四老爷的书房中,“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夀’字,陈抟老祖写的”。陈抟老祖原是道家人物,而祭拜福星又属于汉族民间信仰。案头上放着“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这些影射了鲁四老爷的书房(当时社会)是一个集道家、儒家、民间习俗于一身的综合体。“一堆”和“似乎未必完全”则嘲讽了当时杂乱无章的社会与破败不堪的封建伦理制度。此时,在书房的“我”又想起祥林嫂询问灵魂以及地狱等带有宗教色彩的问题。于是,这些大杂烩

     互相干扰、冲突,并奇怪地串联在一起,产生言语反讽效果。

     文化符号的人物代表则通过剧情推进,演绎出文化杂糅的闹剧:兼容儒道的鲁四老爷反对再嫁寡妇碰祭品、维护家长制的“婆婆”卖前儿媳让其再嫁、信佛的柳妈“劝”祥林嫂捐门槛等,这些无疑都强化了言语反讽的思想内蕴。

     02 反语运用

     反语是最为典型的话语反讽形式,通过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含有否定、讽刺及嘲弄之意,属于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手法。

     比如书房中“朱拓的大‘夀’字”,反衬祥林嫂两个丈夫未得寿终,儿子阿毛被狼吃掉;而称呼中有“祥”字的祥林嫂,“(头发)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颇具嘲讽意味的是还未脱落的半副对联“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这反讽的是那位“大骂其新党”的鲁四老爷,他在祥林嫂被扫地出门,穷困而死后“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显示了其虚伪与冷酷。

     又如,《祝福》中写道:“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但这个“善女人”对祥林嫂说:“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柳妈的“善言”揭示出其虚伪与残忍。

     四婶也似乎算是一位“善人”。四叔告诫四婶,祥林嫂败坏风俗,祭祀时不可让她沾手,否则祖宗是不吃的。四婶在文中共对祥林嫂说了三次“你放着罢”,分别是“慌忙”“又慌忙”和“慌忙大声”地说。可见,四婶是出于内心“虔诚”、为完成“祝福”而有“善言”的。但就是这样的“善言”,让祥林嫂脆弱的内心一步步崩溃。

     情境反讽 情境反讽属于整体性反讽,不局限于某个词语或段落,往往聚焦于主题立意和情节结构,因此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情境反讽包含语调反讽和视角反讽,往往不涉及反

     讽者,一般只涉及受嘲弄者和观察者。

     01 语调反讽:聚焦主题立意 《祝福》以带有嘲讽意味的“祝福”为题,开头为“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与下文祥林嫂问“我”地狱有无,以及死后是否有灵魂、死掉的一家人是否见面等问题,形成一个绝妙的对比与讽刺。小说在回忆中展开,并在祥林嫂死后来了一句“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作为与开头的呼应,通过语调反讽强调文章主题是“祝福”。

     祥林嫂死于人们祝福之时,叙述中没有歇斯底里的诅咒与批判,而是以冷静平和甚至轻松的口吻叙述残酷、荒唐的社会现实,读者可以在冷静、随意的叙述语调中感受到窒息与压抑。这也正是语调反讽在情景反讽中的有力表现。

     02 视角反讽:聚焦情节结构

     视角反讽是经过叙述者独特视角进行叙述,与惯常视角形成对照,产生反讽意义。《祝福》在情节结构上围绕着“暂寓与出走”而体现视角反讽。

     “我”的“暂寓与出走”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我”回到故乡时,“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到了第二段末,便是一句“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第二次出现是“我”想逃避祥林嫂的问话,“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之后,提到“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第三次出现是“我”和鲁四老爷一起吃晚饭,想打听祥林嫂之死时,望见了他“俨然的脸色”,于是“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了他的心”。

     “我”屡次三番说“走”,又对应着祥林嫂的“暂寓与出走”。祥林嫂对“我”的评价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祥林嫂又何尝不是一个“出门人”?失去第一个丈夫后的祥林嫂从“婆家”出走,“暂寓”在鲁四老爷家;失去第二个丈夫和孩子后,“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重新“暂寓”在鲁四老爷家,直至最终被赶走,成为在

     人间无处“暂寓”的躯壳。

     祥林嫂的“暂寓与出走”与“我”的“暂寓与出走”形成一个呼应,实现了作者从情节结构上体现视角反讽的目的。

     作者鲁迅也同样有着“暂寓与出走”的经历。1924 年 3 月《祝福》发表,8 月鲁迅即退回女师大聘书;次年 8 月,又被教育总长章士钊非法免除教育部佥事职务;1926年 1 月,鲁迅暂时恢复本部佥事职务。然而,到了 1926 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鲁迅因参加女师大遇害学生刘和珍、杨德群追悼会被政府通缉,逃往医院避难。笔者认为,《祝福》中的“情境反讽”,将作者自己的经历也呈现了出来。

     戏剧反讽 戏剧反讽是一种剧情的或者情节的反讽。随着情节推进,读者对于事件本末来由已了然于心,而其中人物依然蒙在鼓里,任由事件发展。戏剧性反讽会产生戏剧化的艺术效果。

     针对戏剧性反讽的审美机制,美国批评家韦恩布斯提出“不可靠叙述者”概念。叙述者不是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创造出来的讲述故事的人。他的价值观念和感情倾向与作者不一致,读者对其发表的议论须持怀疑态度。当作者采用“不可靠叙述者”来组织故事时,戏剧性反讽就出现了。

     比如《祝福》第二段“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便是由“我”来叙述的细节,呼应着结尾“我”想象出的“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景象。然而,读者知道这一派祥和如意的景象,充满了悲苦。祥林嫂历经“诸苦”:丧夫、逼嫁贺老六、失子、捐门槛救赎而不得,最后在“祝福”中死去。显然,这里使用戏剧反讽让作品更具感染力。

     20 世纪 20 年代是新旧文化交替之时,呈现出难解难分的文化交织态势。《祝福》正是通过“言语反讽”“情境反讽”“戏剧反讽”,将小说的时代背景含蓄地描绘出来,同时巧妙地把作者的心灵困境呈现出来。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