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范文大全
  • 古典文学
  • 职场知识
  • 中国文学
  • 公文书信
  • 外国名著
  • 寓言童话
  • 百家讲坛
  • 散文/诗歌
  • 美文欣赏
  • 礼仪知识
  • 民俗风情
  • 谜语大全
  • 名言警句
  • 也谈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时间:2021-04-02 06:03:43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 也谈

    也谈在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本文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也谈,美术,初中

    也谈在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本文简介:浅谈在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内容摘要】创造力对学生美术学习不仅体现在制作、表现、设计类的美术课程中,同样也影响着学生的欣赏活动。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是要关注的核心问题。教师应根据欣赏教学的需要,打破以往单调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式。

    也谈在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本文内容:

    浅谈在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内容摘要】创造力对学生美术学习不仅体现在制作、表现、设计类的美术课程中,同样也影响着学生的欣赏活动。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是要关注的核心问题。教师应根据欣赏教学的需要,打破以往单调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式。本文着重探讨通过联想、探究、对比、临摹的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不同角度的思维训练,来激发和提高每个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关键词】初中美术

    欣赏教学

    创造性思维

    一、

    问题的提出:

    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从新的思维角度、程序和方法来处理各种问题,从而产生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活动具有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1)独创性:是具备超前的、新颖的、不同于任何一方的意识,并且能够衍化出符合人们接受的杰出创意的思维能力。(2)牵连性:是从一种现象想到与之相似或相关的方向发展的思维能力,主要表现在对事物不断深入的认识和发掘,具有横向和纵向性的思维方法。(3)发散性:是一种利用思维意识进行广泛深入的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可分为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等。(4)跨越性:摒弃传统思维模式,大跨度地、纵横交错地转换思维方式。(5)综合性:以创意者的思维方式发现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中的新含义,通过提炼、整理、选择、交叉等方法,开拓性地发挥出创意与说服力。在新课程改革中,其核心问题就是要解决传统教学对学生造成的思维桎梏,让学生能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解放思想,发展创造性思维。根据统计分析,我们发现这样的事实:在现有的教育模式下,随着学生年龄的逐渐提高,学生的创意思维逐渐减弱,从学习中体会到创意乐趣的人微乎其微,厌学情绪普遍。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兴趣。而培养学生思维兴趣的途径,莫过于让学生直接体验到课堂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因此如何打破以往美术教学中单调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学生进行不同角度的思维训练,使每一位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开发和提高,正是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当代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的核心思想已肯定艺术欣赏是一种创造活动,是人们对艺术作品进行审美再创造,从中获得审美愉悦的过程。通过对凝聚着人类智慧的美术作品进行分析,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进而引发学生在自身审美经验基础上创造性的想象,获得再次感受,从而培养出其对美术欣赏的“终身兴趣”,即根据自己的经历、学识、个性、想象力、情感倾向去改造、创造审美形象,使艺术审美对象带上了独特的个性创造力印记。初中时期的青少年,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有相对优势,这是学生思维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这一时期,他们使用抽象逻辑思维,通过概念、推理、判断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但初中生仍然比较感性,仍存在思维上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大多数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只停留在粗浅的美不美、像不像的初步审美层次上,而很少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赏析!卡西尔说过:“为了冥想和欣赏艺术作品,他必须以自己的方式创造它,我们若不在某种程度上重复和重构一件艺术作品得以产生的创造性过程,我们就不会理解或感受它”。无疑艺术作品的原创艺术家很富有创造性,但真正的艺术欣赏者,一个进行二度创作的“艺术家”,哪怕他还是一个孩子,他也同样可以通过参与艺术欣赏活动,激发和表现出丰富的创造性,因此艺术欣赏活动为欣赏者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会。

    在传统欣赏教学中,我们时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把一幅作品展示出来之后,认真的老师一般要对作者及作品背景进行详细的介绍。为了显示作品的价值,常常会加入自己和评论家的观点。此时的学生只有听的权利,结果学生听后很崇拜,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人云亦云。就像基督徒对圣像的崇拜,学生成了作品的忠实信徒,教师却扮演了传教士的角色。但我们不能忘记,每个学生都是有着自己思想的人,并且由于学生的经历、知识面、个性、情感等因素的差异,每个学生对作品的感觉都是不同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上欣赏课时,教师应避免对作品作结论化的评价倾向,应创设个性化的学习氛围,多提供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着重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眼睛”、情感来看待大师的作品,积极尝试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二、教学的策略:

    (一)、联想——在想象中创造审美形象

    “想象是艺术的生命。离开了想象,艺术就难以生存。”科林伍德认为:“我们所倾听的音乐并不是听到的声音,而是由作者的想象力用各种方式加以修补的那种声音,其他艺术也是如此。”人们常说“此时无声胜有声”,“无画处皆成妙境”等就是艺术“空白”和“不确定性”的表现。艺术作品的这种“空白”和“不确定性”正是对欣赏者想象力的一种召唤和等待,通过欣赏者想象力的充分施展,获得审美的愉悦体验,形象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在欣赏《断臂维纳斯》时,有的学生联想到当今选美大赛中模特的身材并加以对比,这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讨论可得知模特的所谓“魔鬼”身材并非自然长成,也不一定健康。“维纳斯”形体是丰腴饱满、健康自然之体,她有一股旺盛而成熟的生命活力,有一种青春和理想的永恒魅力,也是人们对美的理想追求和典型塑造。也有的学生可能想不明白为什么美神非要裸体呢?这时教师就要及时引导并启发学生联想已学习的西方文化知识进行探讨,让学生知道古希腊悠久的历史渊源,明白古希腊肯定、歌颂人本身的力量与精神,他们崇尚体育运动,公民可以裸身参加竞技运动,悠久神话传说中的神是被赋予更为理想更为完美的艺术形式,古希腊人把情与理、美与真糅合在一起了。至于有学生联想到“维纳斯”失去的双臂该是如何放置呢?为什麽说残缺也是一种美?这其实就是艺术美与生活美的问题。也许从雕像的完整性来说,最大的遗憾是失去了双臂,其断臂历来众说纷纭,几乎是千古之谜。后来许多雕塑家试图将他的断臂复原,但各种方案后来都失败了,最终得出结论是:保持断臂是最完美的!那栩栩如生的姿态,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有某种统一而富有变化的美。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学生的眼界更开阔,思想更活跃,想象更大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把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进行对比,提出不同的想法,说明他们在观察生活,在积极思考,有创新意识。

    (二)、探究——在问答中完善审美形象

    美术欣赏中探究讨论教学法,就是采取探求、讨论的方法,创造性的解释、深入地理解美术作品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问答、解说,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并且由于学生具有好奇的天性及与生俱来的探索欲,她们特别乐于参与焦点问题的讨论,这些学生往往具有很大的创造力。帕内斯曾指出:“没有积极参与评价,不大胆改造自己的想法,就不会有创造力”。在教学中,学生普遍能对美术作品泛泛地谈一些自己的感受和观点,但往往浅尝辄止、流于表象。通过探究问答教学,能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问题进行持续的关注与探讨,教师要把权利和机会交给学生,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及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火花得到点燃和碰撞,通过思维的碰撞启迪新知、获得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有主见、勇探究、能创新的学习品质。

    如在欣赏《格尔尼卡》时,教师可以设计出许多悬念式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探讨、解答。如“画面里没有飞机、炸弹,用什么来表现战争的?”答:“被践踏的鲜花、断裂的肢体、嚎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断臂倒地的男子、频死长嘶的马匹”。“这幅画让你感觉到什么?”答:“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和呐喊。”“黑白灰表达了什么感情?”答:“表达无尽的阴郁和恐惧。”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答问,又可进一步体会:灯泡画的象眼睛一样,可以传达“睁大眼睛看清楚”的意思,明亮耀眼的光可以体会到“曝光”的含意。战士旁边生长着小花可以理解为“祭奠”或是“新的生命的诞生”等含意。此时可结合二战飞机轰炸的视频,促使学生更深入地去理解、分析欣赏这幅作品的精神内涵。

    因此,探究答问教学,符合英艺术史论家艾瑞克的剥洋葱的比喻,先剥开“再现层”之表皮,之下是“诠释层”,再往里是“审美层”。此时教师要对学生思维“阻塞”现象适时点拨,对学生发言要准确评价,使整个教学活动沉浸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使学生进入最佳思维状态,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传递出去,同时也接受到别人的与自己不同的或相同的理解和感受,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美术学习的创新能力。

    (三)、比较——在对比中理解审美对象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比较是美术欣赏的重要手段之一。比较鉴赏教学法就是艺术比较法在美术鉴赏过程中的运用,一般可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这就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调动横向和纵向的思维能力,使有关内容作综合跨越式归类,围绕作品的题材主题、艺术特点、表现手法以及风格流派等方面进行纵横交叉的比较分析,促进加深理解作品,此类活动为欣赏者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非常难得机会。

    把作品做横向比较,能更加鲜明的看出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不同艺术流派的风格特征。比如将中国的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相比较,将中国的花鸟画与静物画相比较,让学生将老师事先下发的表格通过查资料等途径补全答案,并加以分析理解,不仅知道中西绘画常识性的差异,而且在审美趣味和精神内涵方面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法方面都显示出东西方之间的巨大差异(见附表)。纵向比较主要是在鉴赏过程中,对对象作纵向比较分析而展开,探讨同一主题、同一艺术家在不同时代环境中,艺术家所采用的手法及表现形式等。比如把毕加索立体主义作品与他早期写实作品以及“红色时期”、“蓝色时期”作品进行比较,就不难看出毕加索的艺术探索是如何从写实走向抽象的。其作品随着他艺术思想的变

    化与情感的波动而表现出不同的面貌,从而增强其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与感悟。

    在运用比较欣赏法时,教师要事先做好主体引导,积极鼓励学生主动找寻自己认为合理的答案,对问题挖透,不明白的可和同学讨论,通过提炼、整理、选择、交叉等方法,发挥出自己的卓越创意从而解决所碰到的问题。

    名称

    项目

    西

    国画工具材料

    西画等工具材料

    不注重

    注重光线造成的明度上的差异和变化

    主观超然的,单纯而不失凝重,趋于非理性

    系统、科学的再现自然中的色彩

    散点透视,讲究黑白、左右空间关系处理

    注重前后虚实,近暖远冷等空间关系

    展示笔墨纸等工具材料的表现力,发挥笔墨情趣

    颜料厚实,有遮盖性与透明性,表现力强

    以白计黑,注重分朱布白及多视域的构图处理

    讲究焦点透视,注重光影,构图重科学的合理性和真实感

    追求神似,重言志抒情,尚虚空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崇尚科学、自然和理性,借助明暗规律、光与色的关系,空间、体积、结构、运动的表现成为主要造型依据

    附表

    中西方绘画特点比较

    (四)、临摹——在体验中深化审美感受

    欣赏时的临摹不同于单纯为学习绘画技艺的临摹,它主要是通过临摹欣赏的作品,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促进学生的心灵与作品产生共鸣,并从中生发出自己的感想,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新形象。这样做避免了传统欣赏教学中看和说的窠臼,避免出现纸上谈兵的局面,学生并没有真正体会作者高超的技艺及表达方式,容易对作品的认识还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上。而只有大胆地用临摹去和大师对话,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彻底的解放和生发。这时的临摹不仅仅是对原作临摹了,也可以在大师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

    比如在欣赏毕加索《哭泣的女人》时,可先让学生比较作者不同时期人物的画法,认识作者画风的转变,感受作者独特的技艺及丰富的情感。然后学生模仿画家的作画方法,可先做快速的临摹,相互交流自己的临摹体会。再变换内容、色调、构图进行再创作一幅图画。这种创作性临摹的欣赏方法,让学生直接与作品对话,不但能从中学到新的表现技巧,而且能获得鲜明、深刻的美感体验。总之,“百看不如一临”,通过临摹有效的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审美创新精神。

    三、结束语:

    新课标已明确了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性,所以,创新教育已成为目前和今后我们教学的主要内容。虽然美术欣赏只是美术教育中的一小部分,可我们从培养学生综合艺术素质的意义上来看,比之艺术制作能力,理解和欣赏艺术的能力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更为重要。创造性的欣赏活动能培养学生以自己的眼睛看作品、看世界。因此,美术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欣赏的过程就是要培养学生再创造的过程,其次就要求教师本身应有良好的审美素质,因为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极大的影响。美国著名美育家罗恩菲德指出,教师的教学任务是:激发学生更多的思维、扩大参照、培养学生设疑、善问、多思、深思的习惯,成为审美的主动者和支配者。教师不能以唯一的标准和模式去教导学生,尤其是美术欣赏教学,不然就会在不经意中埋没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根据欣赏目的,有侧重的选择,有针对性地灵活运用并探讨新的更适合的教学方式,始终把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一永恒主题放在核心位置。

    【参考文献】

    [1]《构建创造性思维开发模式》

    刘建

    中国美术教育2005第5期,P6

    [2]《裸体艺术论》

    陈醉

    中国文联出版社,1987.11.

    [3]《美术欣赏中需要创造力吗》

    杨衍

    中国美术教育2002

    第3期,P21

    浅谈在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作者姓名:

    周路远

    作者单位:

    诸暨市海亮外国语学校

    编:

    311814

    话:

    15068560343

    箱:[email protected]

    篇2:幼儿数学活动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幼儿数学活动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本文关键词:创造性,思维能力,幼儿,培养,数学

    幼儿数学活动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本文简介:幼儿数学活动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杭州市朝晖新村五区幼儿园刘丽辉摘要:数学是一门创造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本文从更新数学教学观念,学习兴趣的培养,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优化教学过程等方面论述了在幼儿数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关键词:数学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法国数学

    幼儿数学活动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本文内容:

    幼儿数学活动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杭州市朝晖新村五区幼儿园

    刘丽辉

    要:数学是一门创造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本文从更新数学教学观念,学习兴趣的培养,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优化教学过程等方面论述了在幼儿数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法国数学家文森·拉弗格16岁时曾以中幼儿的身份参加过北京举行的第31届国际中幼儿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并获得金牌,我们国家代表队也有5名人获金牌。10年之后,文森·拉弗格成为誉满全球的数学家,而当时与他一同获金牌的中国幼儿又有几个成为国际知名的数学家呢?这是一个令人觉得很尴尬的疑问,但要应该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21世纪需要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才,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们完成创造性活动的基础。众所周知,教育能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数学是一门创造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数学教育不仅能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还可以培养其创造思维。这些年我在大班通过数学领域中开展各种创造性的活动,尝试来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独特性、培养幼儿探索发现的积极性,从而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力。

    为此,我在现行的各种数学教育途径中渗透创造教育的精神与做法,在实践中探索促进创造力发展的教法。

    一.教师必须要更新数学教学观念

    幼儿的数学活动实际是一种准备性的学习,是幼儿初步建立数概念、形成逻辑思维循序渐进的过程。实验表明,幼儿期特别是4.5“6岁

    阶段是幼儿认知发展的一个关键期,幼儿就是在这个时期建立和形成数概念,萌发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的,此时孩子的数学思维异常活跃。我们应该正确地把握这个关键期,提供适合其学习特点的数学教育。

    幼儿数学学习能力表现在数学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数学活动的创造性、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其中的核心是数学活动的创造性。也许有人会说数学需要什么创造吗?3加2等于5,还能创造出别的吗?不错,这个结果是等于5,然而3加2等于5的问题情景为幼儿创造性活动提供了条件。面临不同的问题情景,幼儿不仅要回忆、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还要对当前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判断、比较,灵活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幼儿数学学习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就是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的。所以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数学教育:重逻辑思维能力、重计算,轻创造、轻应用的培养人的观念和倾向。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树立既不失去创造性,也不削弱基础知识的学习;幼儿不仅要理解基础知识,也要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观念,重视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创造性培养,幼儿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才会得到有效的培养,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高,为我国培养更多的数学创新人才,而不是数学工匠而做出努力。

    二、幼儿对数学兴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说:“没有丝毫兴趣的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幼儿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动力。

    首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幼儿有“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觉,问题难易应适度,可以激发幼儿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幼儿有了兴趣,就会积极思维,并提出新的质疑,自觉地去解决,从而培养了创新思维的能力

    其次,幼儿期的孩子可以说是个个好奇、好闻、好探索,他们生机勃勃,精力充沛、不知疲倦的探索周围世界。他们什么都想知道、他们的问题没完没了,幼儿天生就有调查和探索的本能,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索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但如果在学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屡试屡败,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幼儿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有必要的。组织一些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活动,如开展几何图形设计比赛、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生活数学游戏活动等,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体会数学给幼儿带来成功的机会和快乐,进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另外,通过充分利用数学中的图形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实际生活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积极思维,勇于创造,从而使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三、培养幼儿发现问题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创造性思维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真正的进步。”对于幼儿来讲,探索的过程远比很快得出结果重要的多,因为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体会和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正是促进幼儿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幼儿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与发挥的表现。

    培养幼儿发现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置疑和善于置疑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好奇心便会逐渐淡漠。好奇心的淡漠是对问题的淡化的重要原因。爱因斯坦回忆自己的幼儿时代时,曾批评强迫式的灌注教学方法。:“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一天会把胃口和肚子搞坏的。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会渐渐地熄灭。”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扬民主,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爱护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鼓励幼儿敢于置疑,善于提问,从而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

    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不置疑,就无问题可言。思维的创造性主要表在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和平中见奇,能从一般人不易觉察的地方看问题。如果说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端,那么置疑就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因此要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积极鼓励他们敢于置疑,培养他们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每个幼儿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无论这些方式是否有效,他都使幼儿智力活动方式的体现。但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求幼儿按教师和书本之导向去记忆和吸纳知识,所以从小学到中学,幼儿的学习几乎完全依赖教师。幼儿既没有创造性思维的压力,也没有相应的训练。所以要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品质。首先,应培养幼儿独立思维的品质。要培养幼儿独立思维的品质,在教学过程中应强化三方面的心理意识:(1)大胆而合理的怀疑;(2)增加不盲从于大多数的抗压心理;(3)培养他们不断否定自己的心理。其次,要培养幼儿发散思维的品质。培养幼儿发散思维的品质就是要培养幼儿的思维速度,使其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列举较多的解决问题方案;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考虑问题的良好品质;大胆突破常规,敢于创新的精神。即应逐渐培养幼儿的流畅性、变通性、新颖性。另外,要注重幼儿想象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一般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有意识的想象产生出以前尚不存在的事物,因而想象是创造心理的起点和必经过程。事实上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是完善其创造心理品质的重要环节,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想象力是一股强大的创造力量,它能够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因此,想象力的培养应落在以下两个方面:(1)保持和发展好奇心;(2)拓宽知识面

    五、重视幼儿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学习,培养幼儿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模拟的方式再现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让幼儿在假想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使得幼儿学习起来更感轻松、自然和真实。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形、量无处不在,生活中的数学是鲜活的,是具体的,贴近幼儿的,非常适合孩子的学习特点,所以幼儿学数学的主要源泉在生活中。在中班“学习顺数、倒数”的活动中,我们通过幼儿“搭建楼梯”的操作活动,让其感知楼梯从低到高和从高到低的变化规律;通过

    “小老鼠米里上楼梯”的情节,让幼儿在操作摆弄中动手动口,达到手口一致地顺数、倒数;通过生活中的“红绿灯”、“倒计时”联想,形象地感知并发现顺数、倒数时的数序规律。又如主题活动《美丽的秋天》中,我们以“秋游”为主线,设计“乘公交车去公园”的情节,引导幼儿学看“路线图”,比较线段的长短、叠加结果的多少,找出最近又最合适的线路;由于活动内容来自生活,活动情节丰富有趣,激起了幼儿参与活动的极大兴趣,满足了幼儿自我探索的愿望。幼儿在大量的生活活动中感知、发现周围世界中的各种数量和空间形式,这样的经验积累过程对幼儿理解各种简单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大有裨益。幼儿在大量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对事物现象的简单规律进行思考与提升,以获得思维层次上的发展。

    六、通过教学过程的优化,为激发幼儿积极思维创造有利条件

    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条件、环境、手段和管理都对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直接相关。因此,我们的整个教学过程应符合幼儿的思维规律,因势利导,富有启发性,使幼儿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要优化教学过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改进数学教学的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要因素。传统的教育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幼儿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多采用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幼儿勇敢大胆地探究问题。培养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应从幼儿园实际出发,根据数学教学中的不同内容、不同教学目标、幼儿的个性差异,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灵活多变。如:教幼儿学习三者以上的测量或比较时,用笔测量瓶子和杯子的高度,从杯子比笔矮,瓶子比笔高,就能知道瓶子比杯子高等等给幼儿自己思考的时空,才能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在发扬自己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吸收和借鉴国外教学方法的优点,取长补短。

    (二)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

    提供一个愉快、和谐、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幼儿通过实际的操作与体验来学习。如:教“果汁吧”活动中,课前在数学角里布置一个果汁店的情景,店里摆满了空果汁瓶数个、白开水和蜂蜜或橙汁、同样大小的纸杯10个、彩色笔等等。老师当果汁店的老板。选教室的另一角安排果汁吧,让幼儿轮流当老板和客人。这样使幼儿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中学会了瓶子和杯子之间的容量关系,从而又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和大家分享了开果汁吧的乐趣,使数学知识原本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提供操作材料的多变性

    操作材料对于幼儿学习数学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幼儿动作的发展影响并决定着思维的发展,动作方式越多样,思维的内容就越丰富。因此我供给他们多变的操作材料,促使幼儿在操作中进行多变的探索。如:在计算区,摆放许多颜色、大小、形状、厚薄各不相同的几何图形。教师有意识地启发幼儿摆出多种有规律的几何图形接龙。有的按大小规律去摆,有的按颜色规律去摆,有的按数量规律去摆,有的按图形顺序去摆。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的思维更加活跃,敏捷,更富有创造性。

    (四)引导幼儿在探索中自我发现

    “发现”和创造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让学习者自身去“探讨”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种于形成创造的态度和培养创造的能力。这是因为:探索的过程有种于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因此在幼儿数学的创造性活动中,我积极为幼儿创设探索的环境,提供发现的机会,促使幼儿在探索中通过发现进行学习。

    例如:“学习用自然物测量”。过去的教法是让幼儿都用一样的测量工具模仿都是的作法,而我在分组活动中为幼儿准备了许多粗细不同的饮料瓶,里面放入等量的水。在活动中,幼儿没有强烈的目的性没有固定的行为模式,不受规范、习惯的约束,思维空间较大,他们可以真实、自由、无修饰的表现自己的创造力。有的幼儿仅通过目测就盲目地说出结果;有的幼儿找来两个完全一样的瓶子,将两瓶水分别倒进去量一量,发现它他一样多;还有的幼儿仅找来一个与其中一个完全一亲的瓶子,将另一瓶子里的水倒进去,比一比它们的液面是不是一样高。在探索中幼儿发现:不能只看哪个瓶子里的水高,就说哪瓶水多,也不能只看哪个瓶子粗,就说这个瓶子里的水多,要把水放进两个一样的瓶子后再比较它们的多少。

    这们做不仅使幼儿学习了测量,还能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渗透了守恒的概念。同时,在这创造过程中,既满足了幼儿好奇的欲望,又使幼儿在自我发现的创造过程中获得愉悦的体验

    实践证明,在数学这个领域中开展创造性的活动是可行的,它不仅有利于幼儿掌握数学的概念,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思维3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幼儿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同时也正如德国心理学家戈特弗里德

    海纳特指出的“倘若把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目标,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创造型的教师”。因为教师是落实教育目标的执行者和实践者,所以我们只有先使自己富于创造精神,在教育中不断有新设想、新追求、新探索,才能充分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为幼儿提供什么样的数学教育》

    廖丽英

    幼儿教育2006第七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社

    篇3: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本文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如何在,教学中,音乐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本文简介: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南京市陶吴中学高湘萍摘要: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要一定经验、知识的积累、创设思维空间,引发创造。二、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创造力。三、在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活动中,不要限制过死,允许学生多角度思考。关键词:创造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本文内容: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南京市陶吴中学

    高湘萍

    摘要: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要一定经验、知识的积累、创设思维空间,引发创造。

    二、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创造力。

    三、在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活动中,不要限制过死,允许学生多角度思考。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

    “教育是治国之本”,有了教育人类才能得到净化,人的素质才能不断的提高。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已成为被进一步研究、探索、改进的话题。有的人认为传统的教育轻车熟路,这是缺乏现代教育意识的反映。如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育的提出才是时代的呼吸、教育的升华,也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有效途径。何为创造性思维?如何在音乐课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认为创造性思维是在一定的知识积累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谈到音乐方面的创造性思维,往往使人容易和音乐创作联系在一起。当然,音乐创造性思维的突出表现莫过于音乐创作,但是在小学的音乐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去培养专业的作曲家,而是应该通过音乐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去启动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掘学生的聪明才智,去培养有创造性的思维的人。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先要有一定的知识、经验的积累。

    我们都知道,当孩子们用七巧板拼动物图形的时候,如果是没有见过的动物,怎样找出拼不出来,音乐也是如此。一定的乐理知识(如节拍、节奏、视唱等)和经验(如感爱、理解和表现音乐的能力),是音乐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谈不上培养音乐方面的创造性思维。

    1、创设思维空间

    歌声乃人之情也,不难想象,一个毫无感情的人是无法发出悦耳之声的,人的心理状态会直接作用地在发声器官上。因此,教师的声音训练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而锻炼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如发声练习曲:54325432|1—|跳音练习,可通过拍皮球游戏,让学生亲自拍,通过实践和认真地观察去体会跳音的唱法,学生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跳音的发声练习不正如皮球起落的情形吗?理解了这一点,就会唱出优美灵巧的音色来。合唱练习也是如此,要达到二个声部的和谐、统一是不容易的,学生往往为受对方的干扰要大声演唱自己的旋律部分,造成声音不统一,声部不和谐,如果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给他创设思维的空间,让他们真正体会作品的意境,从抢声部唱到注意两个声部和谐的声音。所以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思维空间是很有必要的,这对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产生的是不可估量的影响。

    2、引发创造

    好奇是学生的独特天性,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总想自己去亲自体会、感受。他们的思维和看问题的方式明显不同,总能通过特有的形式丰富自己的头脑。如教师拿几件简单的打击乐器,请学生们观察后自己做一件打击乐器,于是学生们利用竹筒、竹板、酒瓶和易拉罐等,随之教师再让学生用自己造的乐器结合已学过的知识创编节奏,再根据节奏创编出不同的旋律,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二、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活动。

    所谓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就是要学生由已知去探求未知的思维方法。比如,学生已经了解了什么是音乐中的二拍子,并通过走路,体会到二拍子音乐的特点。教师就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想:不用走路,能不能用其他的方法体会到二拍子的特点呢?学生会给老师做出多种有二拍子特点的动作。再如,当学生已经了解了3/4拍号的含义,老师就可引导学生根据拍号的要求和已掌握的音符知识,自己编出不同节奏的四三拍的“小节”,并让学生从中选出2-4节编出流畅的终止感较强的节奏谱。以往的音乐教学只限于你教我唱的固定方式。课堂结构显得单调无味,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的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因势利导,用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1、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七年级欣赏教材《祖国颂》一课为例,按照一贯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初听、分段听、复听等等,让学生从中感受旋律的内在表现及意境。学生往往很难把握欣赏内容的含义。如果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从另一角度去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展示祖国大江南北的美丽的风光。再以听与视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按不同的音乐意境通过投影显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联想,把欣赏曲中的内容用语言编排,再有声有色的讲给大家,这样学生以丰富的想象力很快的抓住了乐曲的思想内涵。再如八年级欣赏教材《四季》,这是一首管乐合奏曲。用四个段落分别描绘了春夏秋冬的美。音乐是抽象的,为了强化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借助于画面向学生提供信息源:盛开的桃花、清粼的湖面、金色的麦穗、银色的树挂等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感知过程,让学生结合音乐去观察、去想象。再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四季的景色。在指导学生用所学过的有关读谱知识和自己所掌握的常识来评价欣赏作品的同时来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再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再现音乐。如选择色彩、画出不同的线条,也可用身体的动作来再现四季的特点、景色等等,用图画引趣解难,使学生入情入境;通过表演、涂画理解,让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大脑皮层形成立体型网络兴奋区,促进学生的认识由直观上升到抽象思维,再回过来,创造性地运用到具体的学习环境中,这样可以深化学生的思维层次,形成学习中的良性循环,从而获得教学的最佳效果。

    2、抓好基础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对学生进行音乐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可以从创造性音乐学习活动入手。在音乐教学中,音乐创作活动可以说是最具体,最有效的体验和学习方法之一。学生的学习音乐中,不仅需要学习体验别人的作品,更需要的是培养他们运用音乐基本要素去完整的表达他们自己的音乐表现,这是音乐教学的目的之一,音乐创作学习将会给学生提供一个积极活动机会,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通过具体操作音乐基本要素,得到令人兴奋的音乐创作过程的体验。我们说音乐创造力是发展人的创造思维和能力的重要课题,它将贯穿于整个音乐教学过程的始终,以学生已有的对音乐基本要素的体验为基础,提供机会让学生经历和体验音乐的创作过程。

    三、在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活动中,不要限制过死,允许不学生多角度的思考

    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把学生的思维限制的过死,要允许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驰骋想象,展开自己的想象力。比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做族律接龙的游戏时,教师给的是do、mi、soi三个音。学生甲唱的是135,学生乙唱的是531,学生丙唱的是513,学生丁唱135。学生丁比前三个同学唱的更有创造性,将旋律的发展引向低度音区,虽然离开了老师开始给的三个音,但他接的旋律也在情理之中。在欣赏课中,教师往往是请同学们把对欣赏作品的理解和感受用颜色表示出来,很多同学都会选择绿色、蓝色、黄色、红色等等,可是当个别学生选择了黑色,并且他能讲述黑色能表示出在祖国的田野上埋藏着很多的石油……。这也是很有道理的,是应该允许的。教师不要轻易对学生说“不行”给予否定,只要的符合艺术规律,就要保护学生的独特思维活动。如在节奏练习中对这样四个学节,按一般规律,应把值较长的音符放在最后,取得节奏连接的终止感。而偏有一个学生这样连接:虽然这与老师引导的不同,但却不能轻易否定,而应师生共同分析,指出他这种连接,由于二、四小节的节奏相同,也有终止感、颇有特点,并通过同学们手拍节奏,鼓励大家大胆思维。

    总之,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无一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它既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也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能力;既丰富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对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在教育大改革、科学大发展的当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将展现出富于魅力的前景。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