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竞聘演讲
  • 会议发言
  • 爱国演讲
  • 就职演说
  • 开业开幕
  • 思想学习
  • 征文演讲
  • 经验材料
  • 述职报告
  • 调研报告
  • 工作汇报
  • 年终总结
  • 申报材料
  • 学习体会
  • 企划方案
  • 活动方案
  • 技巧经验
  • 模板范例
  • 思想宣传
  • 经济工作
  • 工作报告
  • 组织人事
  • 反腐倡廉
  • 慰问贺电
  • 先进事迹
  • 思想汇报
  • 入党申请书
  • 党会发言
  • 先进性教育
  • 入团申请书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调查报告
  • 实习报告
  • 和谐社会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作文范文
  • 自我鉴定
  • 讲话稿
  • 自查报告
  • 学前儿童美术教案设计7个原则

    时间:2020-10-17 00:25:24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学前 美术 原则

     学前儿童美术教学设计的原则是对教学设计的一般指导和基本要求,是概括性的美术教学设计准则。

     一、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设计要从系统的整体人手,通过整合教育教学系统中各要素,形成合力,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整体性原则在学前儿童美术教学过程中体现为知识与知识、技能与技能、学科或领域之间、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开放系统思维与软系统方法要求学前儿童美术教学设计应该是在一种开放性的大社会系统中进行,课程综合意味着要在一个幼儿园教学体系当中考察、协调在同一个系统水平上进行互动的各个部分。任何一个具体的学科或领域活动的设计都不能脱离相关的领域或学科,更离不开儿童本身的经验环境。学前儿童美术教学设计应置身于某个教育主题活动范畴之内进行,并考虑幼儿园教学大系统的基本要求。幼儿教育教学的整体价值取向应该成为学前儿童美术教学设计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

     就学前儿童美术教学设计内部的小系统而言,整体性原则要求统整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构成要素,编制合适的教学活动程序,保证教学目标达成。一个具体的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目标必须服从于主题活动目标,主题活动的目标又应是某个或者几个领域甚至是课程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学前儿童美术教学自身的目标鉴定而言,应考虑不同层次的心理目标,即感知、情感、创造目标。这三个层次的目标的落实将十分有助于改变目前过分追求技能教学的倾向,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就有可能为人的整体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此外,针对学前儿童美术教学的年龄层次目标与绘画、手工、欣赏三个领域的分类目标,也应进行系统思考。从整体的高度理顺心理目标、年龄层次目标、分类目标内部与相互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整体性原则的有效落实。

     学前儿童美术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原则还体现在要从宏观的教育人的角度剖析、挖掘、统整美术教学过程中隐含的多种类型的教育元素,如美感、社会性合作、注意力、提出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并能从儿童发展的高度看待儿童在活动中可能表现出的各种特质.避免单纯从美术学习的角度考察、评价儿童,以保证学前儿童美术教学设计、实施能很好地遵从系统方法的要求,从儿童的整体发展要求展开。

     学前课程逐步走向综合的一个核心特征就是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学前儿童美术教学设计应遵循的整体性原则正体现了课程综合化的这一基本精神。为培养“完整的人”服务的学前儿童美术教学系统将是一个更为开放的、整合的教学系统。

     二、主体性原则 巴纳斯(BelaH.Banathy)认为“学习者是系统的关键实体并占据着教育系统复合体的核心地位”。主体性原则指明了学前儿童美术教学设计为谁而进行,追求为谁的发展的基本问题。学前儿童美术教学设计应将儿童的整体发展放到至高无上的位置,要体现对儿童主体地位的尊重,同时也应承认儿童个体差异的存在。学前儿童美术教学设计的首要原则就是尊重儿童,尊重他们的主体性就是以儿童为中心,支持他们的学习行为,使美术表现真正成为他们自己的行为。

     主体性原则的提出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儿童,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改变一般传统美术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时间不是听教师讲就是听教师一问一答的被动式“听讲的局面,教师要为儿童积极参与美术表现活动提供广泛的可能。儿童作为美术活动的主体,学习与表现应该成为他们自觉自愿的行为。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儿童在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学习与表现的兴趣,积极性、创造性、注意力,发表的意见与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无论是以言语方式还是以情绪、行为方式进行

     表达,教师都应关注,要将其看成促成儿童发展的有效生成性资源。教师要学会研究儿童美术表达,倾听儿童对作品的解释,发现儿童独特的美术表达、表现困难以及个体的发展变化等。教师只有站在儿童的角度,才能有效地理解儿童美术表现的真正需要和美术表现的过程,才有可能设计优化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方案,使得课堂结构合理化。

     三、生活化原则 充满着意义和关系的周围生活环境对于儿童活动主题的生成有着重要意义。生活化原则在于从与儿童有机结合起来的最贴近儿童、最亲近儿童、跟儿童生命结成一体的客体(环境)出发多方位、多元化地为儿童创设感知美的环境,最大限度地给予儿童体验和感知美的机会,充分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儿童自觉建立起良好的审美感觉,激发他们的艺术情感,使其产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强烈兴趣,从而让儿童不自觉地迸发出“动之以情、感之于心、思之于形、联之于境、赋之以美”的艺术情感。

     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受到主题与幼儿园教学环境的全面监控,其间与儿童关系最为紧密的是儿童自身所处的经验环境。将儿童的经验环境有效地纳入美术教学设计体系当中,是对儿童的尊重。对美术教学活动设计本身而言,从内容产生、教学媒体运用、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效果评价乃至整个美术教学程序的设计,应能保证对儿童需要的满足,体现《纲要》关于因地制宜开展教育活动的精神要求。

     依据生活化原则内涵,加上学前儿童思维具象而开放、经验与体验欠缺而兴趣广泛和探究性强的特点,应鼓励他们体验多种生活情景。教师重点应创设条件,提供认知工具,必要时根据主题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生活体验,为儿童认知活动、审美表达活动的顺利展开服务。

     四、开放性原则 系统理论认为,整个自然界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着的有机体,整个自然界是由不同层次的等级结构组成的开放系统,它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系统的开放性与运动的特征体现了系统教学设计的复杂性一面.在学前儿童美术教学设计当中要尽可能地体现开放性与运动的特征。

     幼儿园课程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纲要》将其划分为艺术、健康、科学、语言、社会五大领域,每个领域本身就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但系统与系统之间可以借助许多通道建立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体现了系统开放性的一面。美术教育作为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联系学科与领域的中介作用。所以美术教学设计本身与其他平行系统或上位系统间发生关联,同时还能为系统间联结的形成提供便利。课程综合背景下的学前儿童美术教学设计不应该是封闭的简单线性过程,美术教学模型运作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开放性原则一方面要求学前儿童美术教学设计要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表现内容、不同的美术表现形式与活动形式、不同的物质环境,能适时变换程序和活动策略;另一方面要求对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各要素进行分析时,能从宏观角度考察主题的内涵、儿童与教师的经验环境、社会的需求等上位系统与平行系统的需求,以保证达成美术教学的目标。

     五、审美性原则 审美性原则是由美术的学科性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审美性质所决定的。审美性原则的基本内涵是指在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设计中,从学前儿童美术教学设计的背景分析、学前儿童美术教学设计过程(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过程等)到学前儿童美术教学设计等方面,都要注意审美性。

     从美术本身来看,其功能有审美、教育、认识、娱乐等,而教育、认识、娱乐等价值均以美术的审美性为核心展开。美术的任何一种特殊的功能意义必定要以美术的审美本质为中介。美术对学前儿童来说是一种表达自我对周围世界看法的重要方式,美术创造能给学前儿童带来精神上的多维情感体验,同时伴随着心理上的愉悦。

     尽管课程整合后,美术教学的价值取向有所变化,但尊重美术的学科规律、特点,还应该是一个基本的原则。学前儿童美术教学设计在顺应学前儿童特点的同时,也应符合美术教学的学科要求,遵循审美性原则。

     审美性原则要求学前儿童美术教学设计要体现美术学科特点,帮助学前儿童形成一些简单的审美概念,如点、线、面、色等,帮助他们建构审美心理结构,促成儿童个性的健全与完善。同时学前儿童的认知特点,特别是审美特征,应该作为学前儿童美术教学设计的根本性依据。

     六、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在学前儿童美术教学设计当中,要以促成学前儿童的发展为要旨,要处理好他们的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的关系。

     研究发现,几乎每个儿童都有艺术潜能,但这种艺术的潜在能力如果在儿童的早期缺少或者只经过短时间的艺术实践刺激,或者缺少艺术的熏陶或艺术教育活动.儿童的艺术潜能也就很难发展为显性的艺术能力。设计有效的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是促发儿童艺术潜能的良好途径。

     发展性原则要求设计的美术教学活动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能激活学前儿童的美术表现欲望。对学前儿童起点能力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估,了解儿童美术表现的需要状况以及设计相关的教学评价是学前儿童美术教学设计的重要工作。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评价设计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以儿童的起点能力(水平)为参照,评估教学活动设计对儿童发展影响的有效性。在这里,美术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显得十分重要,不同的评价价值取向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儿童发展的可能方向。功利性的价值取向会片面地追求美术的即时效果,对结果(美术作品)过分关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不是专业性的美术教学,培养完满和谐的人格和审美素质是其终极的价值取向。

     因此,充分领会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设计符合学前儿童心理需求的教学活动,对落实发展性原则有着切实意义。

     七、师生协同性原则 在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中,存在着教师与儿童双边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引导、启发与儿童的学、探究、思考是两个密不可分、相互交织的过程。在系统方法指导下的美术教学活动设计应该充分体现儿童的主体能动作用,既要避免只讲究教师的教,也要避免只讲究儿童的学,应将教师与儿童两方面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创造条件构建教学过程,创造主体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因此,学前儿童美术教学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深入研究学前儿童审美体验、美术表现与创造、欣赏的过程和特点。教师通过美术教学引导儿童进行审美体验等活动,通过儿童自身的认识与实践将相关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个体自身的素质。所以,对儿童的学习等特点的分析十分有必要。

     其次.精心设计美术教学策略,为儿童的主动性美术表现、创造服务。传统学前儿童美术教学设计最大的弊病在于儿童的表现空间狭小,活动往往处于教师的高控制下,教师与儿童的交流基本上是单向的(教师指向儿童)。《纲要》在艺术教育领域中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等指导策略,明确了在学前儿童美术教学中解放幼儿、建构师幼间的多向合作互动关系的要求。故教师能依据该原则积极主动设计调整必要的教学策略,课程综合化背景下的学前儿童美术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将得到保证。

     第二,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同时认为个体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后获得信息与其组织的。学前儿童美术当中同样也存在这几种类型的知识,学前儿童美术教学设计应该为这 5 种知识的传授设计相应的策略与方法。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