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竞聘演讲
  • 会议发言
  • 爱国演讲
  • 就职演说
  • 开业开幕
  • 思想学习
  • 征文演讲
  • 经验材料
  • 述职报告
  • 调研报告
  • 工作汇报
  • 年终总结
  • 申报材料
  • 学习体会
  • 企划方案
  • 活动方案
  • 技巧经验
  • 模板范例
  • 思想宣传
  • 经济工作
  • 工作报告
  • 组织人事
  • 反腐倡廉
  • 慰问贺电
  • 先进事迹
  • 思想汇报
  • 入党申请书
  • 党会发言
  • 先进性教育
  • 入团申请书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调查报告
  • 实习报告
  • 和谐社会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作文范文
  • 自我鉴定
  • 讲话稿
  • 自查报告
  •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_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

    时间:2020-03-03 03:36:48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五下语文古诗词三首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课文中三首古诗词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学生理解;语言生动形象,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小编在此整理了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教学难点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明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篙、棹”)

      (3)多种形式读诗,要求正确、流利。

      (4)自学,看看能否弄清诗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提示:看图理解是好方法。

      (5)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再读感悟,体会诗境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要求: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生动。

      (3)师生共同评析。

      4.品评诗句,悟其感情

      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猜猜诗人当时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在观察两个孩童?(喜爱)

      5.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六)拓展活动

      1.课外读读写儿童的诗。

      2.推荐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

      第二课时

      (一)乐调情

      1.用学生熟悉的曲子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2.学生交流有关宋词的知识,教师适时小结。

      3.板书题目,读题。(强调“乐”的读法)

      4.介绍辛弃疾生平。

      (二)读入情

      1.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读准:醉、相、媚、锄、媪、亡赖、剥)

      3.采用各种形式读这首诗,要求:正确、流利。

      (三)品悟情

      1.自由读词,理解词语意思,准备质疑。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3.同桌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4.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5.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6.请学生自由谈所想象的画面。(特别提示: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7.学生自由读,边看图边读边悟情。

      (三)议深情

      1.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2.总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词吧。

      (四)布置作业

      1.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而宋词则是这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从本课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改写成一篇短文。

      3.用自己喜欢的曲子唱《清平乐·村居》给父母听。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建议】

      1、三首古诗词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学生理解;语言生动形象,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学中可安排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三首古诗词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个性体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并逐步掌握诗词学习的主要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2、本课教学可重点抓住人物动作破解诗词文义,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采取诵读、想象、吟唱、绘画、改编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3、“三分文章七分读”,古诗词教学尤应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音律美;领略诗词的意境美;领悟诗词的情感美,在熟读的基础上,把古诗词正确地背诵下来。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⑴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⑵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⑶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⑷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展现的是美好的童年,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不遥远,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

      2、交流反馈:

      ⑴学习《牧童》:

      ①理解字词。

      ②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一个“横”、“弄”、“卧”,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③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⑵学习《舟过安仁》:

      ①理解字词。

      ②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

      (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③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学了这两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美美诵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⑴自由读词,读准字音。

      (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⑵合作探究,理解字词。

      (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⑶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⑴“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⑵“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

      (“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学生兴趣浓厚。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老夫妇的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这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⑶“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1、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2、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3、总结:

      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六、练习设计

      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⑵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⑶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读了这三首古诗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

      3、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等经典文学作品,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反思

      古诗教学历来是我比较感兴趣的,因为我十分佩服那些伟大的诗人,短短几句诗文,包含的内容多,含义深刻。教学中我常常满怀激情,入情入境。诗文教完了,我的心还久久不能平静。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他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诗人向往生活在那种在无牵无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诗人在观看了自己眼前的一幕后,再用自己的笔记下了曾经带给自己的那种惬意。

      《舟过安仁》“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最有趣的是《清平乐·村居》这首词,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和谐、安康、祥和的令人难以忘怀的画面。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句诗。也许有的老师认为把词的意思弄明白,我们的任务也就完成了。但是我认为这是个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机会。

      “你从这句诗中体会到什么?”孩子们自然发言很踊跃,各种答案都有。但是我都不够满意。“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什么?”我又提示了一番。这下子孩子们才恍然大悟。

      你看孩子们都在干活,就连最小的孩子还走不稳呢,就知道剥莲蓬。但是老父亲,老母亲却在那里边喝酒边嬉戏。那就是孩子们尊敬老人呀!比一比现在一些不孝子孙们对老人的一些不齿的做法,与这首诗向我们展现出的画面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照呀!

      由此看出“润物细无声”似的教育也许才是最有效的。

      毛主席说得好:“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其实教学中只要认真动脑筋,谁说描写景物的古诗教学不能进行思想教育?好好动脑筋就会有收获。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