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范文大全
  • 古典文学
  • 职场知识
  • 中国文学
  • 公文书信
  • 外国名著
  • 寓言童话
  • 百家讲坛
  • 散文/诗歌
  • 美文欣赏
  • 礼仪知识
  • 民俗风情
  • 谜语大全
  • 名言警句
  • 小学道德与法治可视化教学中微认知资源的开发

    时间:2023-10-10 16:46:07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小学 道德与法治 可视化教学 微认知资源

    小学道德与法治可视化教学中微认知资源的开发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微实践可将微认知资源作为突破口,运用微认知资源促进道德认知可视化、道德思维可视化、道德情感可视化、道德实践可视化。以下是蒲公英阅读网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课标背景下,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既要着眼于大概念教学,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微资源”,以服务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践礼养德是以践行为目标的品德养成教学理念。利用“微情景”“微体验”“微经历”等微认知资源作为媒介,可以解决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情感激发不足导致行动实践力缺乏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可视化学习微实践,将微认知资源应用于教学中,服务于学生的品德成长。

      一、微认知资源的概念、类型及其特征

      ”微视频”是指辅助教学、增强知识体验感的视频短片。“微视频”内容广泛、形态多,短、快、精是它的最大特点。而微认知资源便是以“微视频”为载体,以创设情境、深化明理和入情导行等具体教学中的重难点为对象的一种可视化教学资源,主要分为“微情景”“微体验”和“微经历”。

      1.微情景

      微情景”,是指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通过“微视频”创设一种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淀,扩展学生的道德思维广度,进而引导他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行道德思考。

      2.微体验

      “微体验”,是指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以“微视频”为载体,激发学生对道德认知的震撼与顿悟,提升学生道德践行的需求,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打开学生的心智视界,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

      3.微经历

      “微经历”,是指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为了解决学生道德认知的“内外互化”,促进道德认知向道德实践转化,针对学生对自我认识不足的特性,运用即时性很强的现场经历视频,通过展示“微经历”亲身感受,转变他们的道德态度,精准攻克道德认识难点,促进学生道德践行的达成。

      二、微认知资源的开发策略

      践礼养德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目标是促进学生品德行为的养成,微认知资源课堂微实践主要包括“微选材”和“微选时”两个维度,“微选材”强调对内容的精准把握,是可视化教学工作的基础;“微选时”则要求教师根据课程“火候”判断“微视频”介入的时机,以期发挥最佳效果。

      1.精当选材:明确可视化学习主题

      一般而言,小学生以无意识注意为主,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约为 15 分钟,他们更喜欢直观、持续时间较短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注意力特点,聚焦重难点,明确学习主题,突出教学效果。

      (1)定位“微情景”,打开未有情感体验的震撼感

      新课标提倡情境创设、角色扮演、议题式等体验活动,或多或少留存着一些学生少有接触、较少体验的具体道德认知,因此学生难以产生由此触发的深刻的情感体验。“微视频”的存在及时弥补了这一空白,在爆发式的惊奇感之后,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震撼感。如《大家排好队》一课教学中,很多学生对于不排队的危险没有深刻的体验和认知。教师剪辑近年来发生的“校园踩踏事故”视频,采用象征性的动画图式,形象地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踩踏事故中的伤亡数据给学生展现出来,以引起学生强烈的震撼感,体会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2)深入“微体验”,深化已有情感体验的认知感

      学生的道德认知转化为行为实践的中间媒介是道德情感,我们只有充分激发儿童的道德情感,才能深化儿童的道德体验,促进知行合一。以“微视频”为媒介,可以引发学生对于道德认知的新认知,并能迁移到自己的学习体验中,搭起层次性情感深化体验的桥梁。如《这些是大家的》一课教学中,面对电、空调、课桌、水等大家司空见惯的公共财物,很多学生的头脑中并没有形成教学公共财物需要保护的概念。因此,教师可先播放一个学生喜欢看的视频,在观看的兴奋处设置一个“关子”——忽然停电了,学生立刻就体验到“没有电是多么的难受”。之后,再播放浪费水、破坏课桌椅现象的“微视频”,让学生强烈感受到这些公共财物是不可或缺的,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

      (3)挖掘“微经历”,升华常态情感体验的顿悟感

      当已有知识体验深化转向常态知识体验时,还需要对其情感体验进行细腻化,以完成一个多层次情感体验的循环。这种细腻化的情感体验不仅建立在震撼感和认知感基础上,更建立在学生特有的求知视角上。在《有多少浪费本可避免》一课教学中,学生难以体验粮食来之不易。教学中设置“一分钟插秧”的“微经历”,用鸡毛键代替秧苗,先观看农民插秧的视频,知道插秧的方法,然后学生随着节奏一边倒退一边不停地插下秧苗(鸡毛毽),坚持一分钟之内不要抬头。当一分钟结束后,很多同学长长地叹了口气。老师随机采访,并趁机引导学生体会:我们只是插了一分钟秧都觉得这么累,农民们可是长年累月这样种粮食,此刻你有什么感受呢?学生在“微经历”体验中对“粒粒皆辛苦”有了实实在在的顿悟。

      2.恰当选时:抓住可视化学习时机

      在恰当的时机引入合适的内容能够实现1+1>2的效果。选时的恰当不仅可以避免教学内容零散化、碎片化和无序化,还能激发课堂活力,提高教学实效。

      (1)随事而定,及时切入“微情景”

      一般而言,在“微情景”的具体教学中,对部分情景的视频展示主要是随着教学进度推进的,以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大家排好队》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排队的初衷,教师可以播放事先在班级里随机抓拍的课间疯抢作业的混乱场面,以及在课堂上老师指导学生有序排队发作业的视频,通过计时的方式,让学生明白:排队是文明的、有序的,能够提高办事效率。

      (2)适时而动,及时引入“微体验”

      游戏活动或角色扮演式的“微体验”多在课堂教学的前半部分,根据具体的师生互动情况适时引入。这样做既顺应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向深处延伸,又优化了活动内容。如《同学相伴》一课,在“海岛逃生”游戏环节,为激发他们的团结友爱之情,教师借助“微视频”简单介绍游戏规则,视频中用大块报纸代表海岛,通过不断对折报纸,表示海水不断漫上来,海岛面积越来越少,岛上的人抱在一起等待救援。此处教师以“微视频”直接进行展示,既方便学生的理解和教师的引导,又为顺利开展微体验铺平了道路,此类“微视频”的介入宜早不宜迟。

      (3)顺时而为,及时带入“微经历”

      阅读角、活动园之类升华情感式的体验活动一般在教学任务大体完成时介入。为了推动道德情感的升华,在主体内容教学结束后会呈现一个后记式的“微视频”,多为道德情感的二次激发。在指导践行环节,如制作书签、学做家务活、总结学习锦囊等,都要适时引入视频进行指导。把握好“10 分钟定律”,有利于找到难点和关键点,并以此为抓手,适时引入“微经历”。也可以利用希沃授课助手,即时展现,及时指导,实现无缝链接。

      三、微认知资源可视化学习课堂微实践

      在践礼养德教学理念支撑下,基于核心素养的培育,建构基于微认知资源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可视化学习范式,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可视化、道德思维可视化、道德情感可视化、道德实践可视化的育人效果。

      1.建构践礼养德微认知资源可视化学习范式

      践礼养德是以践行为目标的品德养成教学理念,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笔者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探索微认知资源的开发路径,建构践礼养德微认知资源可视化学习范式。

      (1)制定践礼养德微认知资源可视化学习目标

      品德学习最后要落脚在行为实践中,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对学业质量的要求是以“践行”为落脚点。因此,教学中围绕核心素养的践行培育要求,制定微认知资源可视化的教学目标尤为重要。在一年级上册《吃饭有讲究》一课教学目标中,既要有“六步”洗手法洗手、饭桌咳嗽注意防护的卫生习惯;又要有尊敬老人、孝敬长辈的中华传统美德,还要培养心中有他人,不挑食、节约粮食等餐饮礼仪,从而培育学生良好的家庭美德。上述教学目标细致分明地指出了践行的目标,学生可视化行为培养有规划、有靶向。

      (2)探究践礼养德微认知资源可视化学习路径

      小学道德与法治微认知资源的开发有多种路径,对于比较难以理解的道德认知,既可以运用生动形象的“微视频”再现当时的情景,实现穿越式的体验;也可以在课前通过学生的参观、寻访、调查等实地“微经历”获得可视化学习体验。对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文明礼仪行为,可以采用游戏化学习方式,创设系列化情境,在“微体验”中通过试错游戏—发现评议一行为引导一完善践行等活动落实可视化学习目标。比如,在五年级下册《富起来到强起来》一课的教学中,为了体验爷爷奶奶小时候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境,可以播放情景“微视频”《买肉》,由凭肉票购买到自由买卖,体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革,体验祖国由贫穷到富有的历程。再带领学生寻访家乡的厂矿企业,录制企业是如何突破国外技术“卡脖子”的难关,获得国家科技创新一等奖的“微视频”,从中感吾祖国科技进步与富强。

      (3)设计践礼养德微认知资源可视化学习评价表

      学生的文明礼仪习惯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和反复培育的过程,同时只有家校通力合作才能使学生的践行真正落到实处。这就需要教师设计一种可家校共同操作的可视化行为评价表,让学生礼仪的践行、习惯的养成、家长与学校的合作看得见。以一年级上册《吃饭有讲究》一课为例,践行评价表如下(见表1)。本评价表体现了餐饮礼仪的践行要求具体化、评价主本多元化、评价要求清晰化、评价行为可视化,评价起到了激励、反馈和调节的功能,对于学生的文明礼仪成长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文明礼仪争星卡活动开始啦!凡是在一周内能做到以下要求的可以获得三颗星星,做得比较好的获得两颗星星,需要改进的获得一颗星星。请同学们和家长、老师一起来参与。

      2.开展践礼养德微认知资源可视化学习微实践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微实践可将微认知资源作为突破口,运用微认知资源促进道德认知可视化、道德思维可视化、道德情感可视化、道德实践可视化。

      (1)即时有效“微情景”,促进道德认知可视化

      道德认知学习是学生品德自主建构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静止不动的或者平时没注意的生活细节很难唤起学生的兴趣。针对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征,“微情景”无疑是焕发道德明理教学的新动力。在《生命最宝贵》一课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体验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感受生命来之不易,教师设计了一个活动体验孕妈妈的艰辛。在没有任何音乐视频的氛围中,学生把书包背在胸前模仿孕妈妈挺着大肚捡拾物品、系鞋带等动作,他们的体验效果很不好。后来教师创设了一个孕妈妈上班的“微情景”视频,有语言引导,有音乐烘托,学生在视频的引导下开始专注地体验孕妈妈,并发表感受:“原来妈妈怀我这么不容易”“我不能再让妈妈生气难受了”。“微情景”明显提升了学生对生命最宝贵的可视化道德认知。

      (2)3D 全景“微体验”,促进道德思维可视化

      对于小学生来说,体验是实现“内外互化”的桥梁,可以让教材和学生内心“图式”之间产生互动问在体验中,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经历和心理结构去感受、理解事物,因发现事物与自我的关联而生成情感反应,并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领悟。在具体的学习中,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不易受教师启发去寻找关键信息。如何给学生情感和价值导向,需要教师为孩子创设体验的平台。在六年级上册《人大代表为人民》一课的学习中,为了探究人大代表是如何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制订活动方案、采访人大代表、调查问卷以及制作思维导图等。有体验活动的铺垫,学生的道德思维可视化在思维导图中形象地展现出来。学生们把人大代表的产生,以及如何行使权力清清楚楚地呈现出来,促进了道德认知和道德思维的发展。

      (3)动态活跃“微经历”,促进道德情感可视化

      有了“微情景”和“微体验”的学习,小学生的道德认知就有了相应的基础。灌输距离学生生活久远的道德情感认知是很难体现教学效果的,学生还需在亲身经历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在五年级下册《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教学中,学生对于红军长征的艰辛、长征精神的感悟尤为重要,到底红军有多苦,远离困苦生活的城市学生是很难体会的。教师设计了一个“中午空腹背书包行走一公里”的体验活动,父母把学生体验的视频拍下来。当视频展现有的同学又累又饿地瘫倒在路边不愿意走,有的在路边累得直抹眼泪时,同学们纷纷表示:我就一顿饭没有吃,背着书包走了一公里路都难以忍受,而红军前辈是在前有雪山草地、后有敌人的情况下忍饥挨饿走了二万五千里。此时,他们对红军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的赞叹之情油然而生,感悟长征精神也就水到渠成。

      (4)汇聚多元“微整合”,促进道德践行可视化

      在真实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微情景”“微体”“微经历”往往是联动而发的,教师只有通过搭建支架、多元汇聚来进行整合,才能促进儿童的道德践行。四年级下册《当冲突发生》一课教学中,学生对于怎么来应对校外欺凌行为,往往以纸上谈兵居多,他们认为让搜身的匪徒换位思考是不合适的。在面临欺负行为时,学生怎样才能真的做到冷静对待呢?我们可以创设搜身“微情景”,让学生在类似“微经历”体验中磨炼,就像我们平时的防震演练一样。课堂上播放校外欺凌应对视频“微体验”后,邀请学校保安化妆成蒙面匪徒实地演练一番,学生也由开始的震惊、慌乱,到慢慢地稳定情绪,学会冷静应对。有的老师可能认为这是残忍和多余的,但是如果通过多次训练可以锻炼他们的心智和胆量,对于生命安全素养的培育具有积极的意义。

      总之,以“微视频”为媒介的“微认知资源”开发,从“微情景”“微体验”“微经历”等多个维度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进行重新建构,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灵活性,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效补充。以此为载体,教师可以营造出更有特色和创意的儿童品德课堂氛围,凸显出儿童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使得教学更加得法。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师技能水平的不断提高,微认知资源开发方法的不断迭代,“微视频”的教学效果将愈加突出。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