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范文大全
  • 古典文学
  • 职场知识
  • 中国文学
  • 公文书信
  • 外国名著
  • 寓言童话
  • 百家讲坛
  • 散文/诗歌
  • 美文欣赏
  • 礼仪知识
  • 民俗风情
  • 谜语大全
  • 名言警句
  • 2023学年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时间:2023-01-16 10:07:58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期末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 答案解析

    2023学年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以下是蒲公英阅读网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5题。

      材料一:

      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当前,认真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深入挖掘和阐发其中的思想道德资源,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是我们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应当努力做好的一件大事。这里谈谈中华传统美德中“为而不争”的思想。为而不争,是蕴含于中华传统美德之中的可贵思想,若究其渊源,这一思想可以追溯至《老子》。《老子》最后一章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这里说的“不争”,以“为”作前提。为而不争,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所谓的“为”是“为人”“与人”,即有利他人、给予他人;第二层则是该书二十二章所言四个“不自”,即“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也就是说,人生在世,既要做有利于他人的事,也要做好自己,不要因“争”损害了自己的人格、品性等,这才叫做“为而不争”。孔子也主张“君子无所争”,只是讲法略异于老子,说的是“矜而不争”,也就是说,不争的前提是“矜”。同一个“矜”字,老子作“夸饰、尊大”用,主张“不自矜”,孔子则作“庄敬持己”用,虽讲法各异,但皆从严格律己出发。唯其如此,也就有了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正是弘扬先贤思想,孟子才会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往今来,为而不争的思想若春雨润物,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先人。然而近些年来,这样的思想被一些人渐渐淡忘了,许多人对无序竞争、损人利己之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更有甚者,为了谋求一己私利,竟然践踏道德底线,损害国家、民族利益,弄虚作假,伤天害理,长此以往,势必导致民族道德素质下降。凝聚人心、扶正风气,这是中国学人数千年一以贯之的社会责任意识。北宋张载执著追求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早成旷世箴言,不胫而走。清代学者顾炎武著《日知录》,用整整一卷篇幅集中探讨历代社会的人心风俗问题,发出了“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呐喊。近世学人据以归纳,遂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强音融入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之中。见贤思齐,亡羊补牢,当前学人似有必要多讲讲“为而不争”的道理,多谈谈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可贵思想。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经过较长一段时期努力,定然能使中华传统美德深入人心。(摘编自陈祖武《谈谈“循序渐进”与“为而不争”》,有删改)

      材料二:

      大千世界,熙熙攘攘,争或不争,都是自己的选择。争,既要念着自己,还要防着别人,必然掺杂许多不必要的情绪,心就安不下来。不争,如果是彻底不作为,那么心安就没有了支柱,即便暂时心安,也无法长久。那么,该怎样“不争”呢?古人说“为而不争”,意指处世之道是站在更高的层面,凡事可为,而不去争。我的理解就是不管别人是否要和你争,把你当对手,你自己都先放下,不把别人当对手,而是沉浸、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按照做人做事的内在规律去办,不求谁来认可,但求尽心尽力。在放下内心纷扰、屏蔽外界负面影响、保持内心平静的同时,要把应该做的事做好,成功了自然高兴,不成功也不必太沮丧,相信自己,相信坚持,这样心就安稳许多。所以,“不争”不是“躺平”放任,而是指为而不争,自己要有所作为。如果把“不争”视作随波逐流或放弃,做事的标准降了,干劲减了,精气神没了,甚至把“不争”作为偷懒和放纵的理由,都是对“不争”的错误理解。不争,是不刻意地跟别人争,但不是不跟自己比。杨绛先生曾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颇有同感。对别人的争,我们不必在意,做人做事保持非功利心,但要有自我认定,要有内在的价值追求。与其与他人争,搅得心烦气躁,不如做好自己,不断进步。如果想做到为而不争,那么不妨下决心远离一些热闹的消遣,保持一些对应酬的疏离,让自己拥有更多独处的时间,提升自我。如此,心会获得安定和自在,读书、学习、工作、生活会更舒心和踏实,幸福指数自然也会上升。为而不争还可以起到“过滤”的作用,把盯住自己的对手剔除,把真心帮助自己的朋友和伙伴留下来。如此,静下心来,可以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点实事。在喧嚣里,为而不争尤为难得,它是宽容处世的姿态,是良好修养和人生智慧;“为”是超越过去的自己,只要尽全力努力过,即使没有成功,也没有遗憾。(摘自陈启银《为而不争心自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蕴含着丰富思想道德资源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B.《老子》最后一章提及“为而不争”,孔子主张“君子无所争”,这里说的“不争”,前提条件相同。

      C.不管别人是否要和自己争,一个人只要自己先放下,不把别人当对手,就会得到安稳的人生。

      D.为而不争,可以拥有更多独处的时间,可以提高幸福指数,也可以寻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奋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从当前不良社会风气写起,在指出危害的基础上,阐释了中华传统美德中的“为而不争”思想。

      B.材料一运用张载、顾炎武等古代学人的事例,证明中国学人一直将“为而不争”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和社会责任。

      C.材料二第二段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为而不争”进行了多角度解读,使其内涵更加丰富,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

      D.对“为而不争”的理解,材料一侧重分析《老子》书中的思想,材料二则侧重谈作者的主观解读。

      3.下列不符合材料一中“为而不争”思想的一项是(3分)

      A.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清 车万育《增广贤文》)

      B.不与人争得失,唯求己有才能。(某网友)

      C.勇者无俱,我们应该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某网友)

      D.水利万物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道德经》)

      4.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为而不争”内涵的具体阐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4分)

      5.老子的籍贯历来争议颇多,尤以安徽省涡阳县和河南省鹿邑县争议较大。2022年1月1 日,河南省盐洛高速鹿邑收费站更名为“老子故里”站,引发两地网友新一轮“名人故里”之争。请结合材料,给两地网友写一段话劝说其停止争论。不写称呼。(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 9题。

      读韩愈

      梁衡

      ①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方山水,享千秋之祀呢?②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宪宗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八一九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韩愈愤而上《谏迎佛骨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这真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但是,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就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③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心境之冷可想而知。他在过蓝关时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了那首著名的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④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有钱人养奴成风。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起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用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诲”。当其获罪海隅,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⑤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他在政治上高举儒家旗帜,是个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韩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犯上直言,被贬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倡导古文运动,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欲掉了駢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⑥当我手倚韩祠石栏、远眺滚滚韩江时,我就想,宪宗佞佛,满朝文武,只有韩愈敢出来说话。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上书直谏呢?如果在韩愈被贬时又有人出来为之抗争呢?历史会怎样改写?韩愈到来之前潮州买卖人口、教育荒废等四个问题早已存在,地方官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任又一任,其任职超过八个月的也大有人在,为什么没有谁去解决呢?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解决了这些问题,历史又将怎样写?但是没有,什么都没有。历史终于等来了一个衰朽的书生,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角天涯。⑦面对人生的逆境,韩愈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有人研究,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三名,韩愈之后,到南宋时,登第进士就达一百七十二名,这是他大开教育之功。所以韩祠中有诗曰:“文章随代起,烟疼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这宏伟的韩公祠,还有这韩山韩水,不是纪念韩愈的冤屈,而是纪念他的功绩。⑧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这是人民对办了好事的人永久的纪念。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于是,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由潮州的山水人文都姓“韩”而设疑,引发对韩愈“霸得一方山水”的思考。

      B.“韩愈也是这样”指出韩愈既有反对革命新潮的顽固,也有对逆流邪说的坚决抨击。

      C.“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一句,回应开篇时的疑问,警示深刻。

      D.尾段借“山河易姓”点明李渊父子虽得天下,但不为百姓做实事,没有得到百姓认可。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③段以李白、柳永作比较来突出韩愈仕途所受打击之大,衬托其精神的伟大。

      B.第⑥段借助丰富的想象力,连用多个假设,凸显出韩愈人品与贡献的难能可贵。

      C.第⑥段尾句通过动作和肖像描写,形象地表现了韩愈从政路上默默无闻的孤寂。

      D.第⑦段引用韩祠中的诗,意在赞美韩愈大开教育之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9.作者在文中引用了韩愈写给侄孙的诗,请简述其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10.文章结尾说“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请结合全文加以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14题。

      文本一:

      曹彬,字国华,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注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衣柜,悉上送官。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畴昔常亲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结交”七年,将伐李煜。长围中,彬每缓师,冀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卒赖保全。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太祖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节选自《宋史 曹彬列传》)

      文本二:

      七年,帝遣知制诰李穆谕江南主李煜入朝,李煜不从。帝乃命曹彬等将兵十万以伐之。彬等入辞,帝诫曰:“江南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且以剑授彬,曰:“副将而下,不用命者斩之。”八年二月,曹彬等连破江南兵。十月,江南主危迫,遣学士徐铉求缓师。铉至,言于帝曰:“李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帝曰:“尔谓父子为两家可乎?”铉不能对。九年正月,曹彬俘李煜还汴。(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 平江南》)

      【注】觌(di):相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

      B.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

      C.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

      D.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俎豆,古代祭祀、宴会时盛食物用的礼器,也泛指各种礼器。

      B.顿首,最隆重的九拜之礼,因头触地时间较长,所以叫顿首。

      C.忝,谦辞,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常用词如“忝列门墙”。

      D.知制诰,古代官名,唐宋两朝专掌内命,典司诏诰的官吏的官职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彬出使吴越,既坚持原则拒绝借公务谋取私利,为人处事也讲宄变通,收下礼品后如数上交。

      B.在宫门外等候李煜回宫整理行装时,部下提醒曹彬李煜可能会有阴谋,曹彬不认为李煜还有叛乱的决心。

      C.曹彬认为自己依仗天威、遵照皇上的妙计,才能打败李煜,况且太原还没有平定,自己不会被封为宰相。

      D.太祖严词拒绝了徐铉暂缓进兵的请求,认为李煜即使能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宋朝,也不能不入朝臣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4分)

      (2)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 (4分)

      14.为了实现太祖“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的战略主张,曹彬在讨伐李煜时都采取了哪些措施?(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金词,完成15 16题。

      江城子蔡珪

      王温季自北都归,过余三河[注],坐中赋此。

      鹊声迎客到庭除。问谁欤?故人车。千里归来,尘色半征裾。珍重主人留客意,奴白饭,马青刍。东城入眼杏千株,雪模糊,俯平湖。与子花间,随分倒金壶。归报东垣诗社友,曾念我,醉狂无?

      [注]三河:在今河北,词人在此任主簿,本词作于此间。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尘色半征裙” 一句中的“半”字,形象地说明灰尘之多,主客相见之不易。

      B.上片写待客之酒宴,虽只写款待仆人与马匹,也可看出主客之间深挚的情谊。

      C.下片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仲春图:杏树匝匝,杏花如雪,一湖春水映入眼帘。

      D.末尾三句写希望故人归家后问一下家乡的朋友是否因为思念自己而酒醉轻狂。

      16.本词中,作者的情感可谓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贾谊《过秦论》中,“ , ”两句描写了陈涉起兵攻秦时天下人的反应。

      (2)柳永《望海潮》中描绘了杭州西湖国泰民安的图景,其中从声音的角度进行描写的两句是“, ”。

      (3)“鹧鸪”常出现在古诗词中,辛弃疾曾用这一意象营造一种悲伤的气氛,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 20题。

      故乡在珠江口狮子河畔,那里有莲花山。山上湖泊和潭中种着各种荷花。每年夏季,各种荷花顶着骄阳,争相竞馥。没有玫瑰的妖艳,没有金菊的清高,没有腊梅的刚烈,荷花有的是从容不迫的泰然,贫贱不移的气度。雍容华贵的牡丹只可用于观赏,而优雅的荷花还可以入药,(①)。莲藕、莲叶、莲花、莲蕊等都是人们喜爱的药膳食品;莲子粥、莲房脯、莲子粉、藕片夹肉、荷叶蒸肉、荷叶粥等小吃更是举不胜举。人们常说“菊残犹有傲霜枝”,可他们忽视了菊花种植过程中病虫害较多的现实。荷花虽然植根于淤泥中, (②),成熟莲子果皮的气孔道缩得很小,其特殊的组织结构甚至可保证莲子埋在地层中千百年而不致损坏。荷花,并不只有观赏的价值。“荷”与“和”“合”谐音,“莲”与“联”“连”谐音,荷花可以成为和平、和谐、合作、团结等的象征。故乡的荷花使我能坚持自己的信仰,不浮躁,不急躁。每当想起荷花湖上一片片翠绿欲滴的荷叶.一朵朵洁净无瑕的荷花.我就会联想到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联想到高洁的品质,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真诚友好的关系。崇尚荷花,追求的不正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吗?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小”和“大”比较起来,“小”总是被人轻视的。

      B.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 “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C.“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里的落叶,是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19.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本题共2小题,9分)

      接触原因. 百分比.

      看了影视曲艺等相关作品. 59.4%,

      老师、家长指导、朋友介绍. 44.0%.

      书店、图书馆里看到. 8.2%,

      书摘书评中看到. 3.1%,

      现场或电视讲座. 2.9%,

      相关社团、读书会等影响. 1.5%,

      浏览网上论坛、贴吧、读书频道等. 1.2%,

      其他. 3.6%.

      阅读下面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红楼梦》阅读状况专项调查信息,根据要求完成21 22题。

      21.请概括上面图表反映出的主要信息,要求语言简明,概括准确条理,表述中不出现具体数字,不超过80个字。(4分)

      22.调查显示,从人们对《红楼梦》各方面内容的关注度看,超过半数的国民对《红楼梦》中的爱情故事印象深刻,近三成的国民对诗词印象深刻,对琴棋书画诗酒茶花香的精雅生活方式和建筑、园林艺术印象深刻的占两成左右,对美食、养生和服饰印象深刻的都超过一成。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红楼梦》哪一方面内容给你留下深刻印象。(5 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位科学家,在20岁时提出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坚持做了 30多年的研究,发表了许多与此相关的论文,也给其他科学家的研究带来了一些启发。但是,最后他发现这个问题的思路竟然是错的,这个问题是无解的。于是有人评价这位科学家,说他的研究都是浪费生命,而科学家却不以为然。你在生活或求学生涯中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7分)

      1.D 2.D 3.C

      4.(4分)同:两则材料都认为“为”是“不争”的前提;“为”均有严格律己之意,需要做好自己。

      异:材料一认为还有对别人有利的含义,材料二无此含义;在“做好自己”层面,材料二更强调做好自己的事,专注于自己的事业。

      5.(4分)示例:既是老子乡人,应懂“为而不争”。老子故里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共同做好老子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工作,既利己,也利他利国。何乐而不为呢?

      (二)现代文阅读Ⅱ(18分)

      6. D. 7. C.

      8.(6分)①突出韩愈被贬的原因和为国为民兴利除弊反被贬黜至远方、难以生还的悲愤心境;(2分)②与下文韩愈被贬官后仍心系百姓、为民造福的高尚情怀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了韩愈崇高的精神境界;(2分)③与结尾处的诗句相互照应,使得文章浑然一体,同时表达了作者对韩愈遭遇的同情和对韩愈高尚人品的推崇。(2分)

      9.(6分)①面对宪宗迎佛骨的闹剧、贬到潮州当地方小官、藩镇割据严重、文坛重形式求华丽,韩愈势单力薄,微不足道;②但他心系百姓,以国为任,以民为本,愤而上书直陈利害,在潮州施政八月,办了四件兴利除弊的大事,亲自平定叛乱,倡导古文运动,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③因此山河因其而易姓,成就了“一片江山尽姓韩”的伟业。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A 11. B 12.B

      13. (8分)

      (1)吴越人乘小船追来给曹彬送礼,三番五次,曹彬还是不接受。。(4分)

      (2)我的病不是药物能治好的,只须各位真心实意发誓,在攻下城池的那一天,不乱杀一人,那么我的病就自然好了。(4分)

      14.长围中,曹彬经常放缓进攻的节奏,希望李煜降服;城将被攻克时,曹彬突然称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城破之时,曹彬安慰并用用贵宾礼接待李煜。(3分)

      (二)诗歌鉴赏(9分)

      15.D

      16.(6分)开篇以“鹊声”写出作者因客至而产生的喜悦,见客后发现他征尘沾满身,喜之余又有一些惊;宴客时用招待奴马侧面烘托作者的殷勤与盛情;下片不继续写待客,却以铺写景物开端,暗示待客之盛情;接着又继续写主客开怀畅饮,相欢之意溢于言表;最后笔势陡转,由留客之乐,转为别去之念。

      (三)名篇名句填空(6分)

      17.(1)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2)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

      (3)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三、语言运用(20分)

      (一)18.A

      19.①可以被制成各种佳肴; ②却没有什么虫害

      20.排比:连用三个“联想到”的语句,形式整齐,层层递进,节奏感强,把荷花的象征意义有层次的表达出来。

      反问:加强语气,加深读者印象,激发读者感情,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引发人们对“崇尚荷花”的意义的思考。

      (二)(9分)

      21. 从接触《红楼梦》作品的原因来看,大部分国民都是因为看了相关影视曲艺作品,或者在老师、家长和朋友的指导介绍后,才开始接触《红楼梦》的;从初次接触时间来看,在接触过《红楼梦》相关作品的人中,大部分国民在小学初中阶段(高中之前)就开始接触《红楼梦》。(4分)

      22.略(5分)

      四、作文(60分)

      23. 参照2022年高考作文阅卷标准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