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范文大全
  • 古典文学
  • 职场知识
  • 中国文学
  • 公文书信
  • 外国名著
  • 寓言童话
  • 百家讲坛
  • 散文/诗歌
  • 美文欣赏
  • 礼仪知识
  • 民俗风情
  • 谜语大全
  • 名言警句
  • 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单元测试(提升卷)(解析版)

    时间:2021-01-06 10:14:34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用语 逻辑 单元测试

     第一册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单元测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已知集合{ | 2} A x x  … ,2{ | 6 0} B x x x    … ,则RA B   ð ( ( )

     )

     A . { |23} x x  „

     B . { | 2 3} x x  „

     C . { | 2 3} x x   „

     D . { | 3 2} x x   „

     【答案】A 【解析】

     【分析】

     可以求出集合 B ,然后进行补集和交集的运算即可. 【详解】

     { | 2 B x x   „ 或 3} x… , { | 2 3}R Bx x      ð ,且 { | 2} A x x  … , { |2 3}RA B x x    „ ð . 故选:

     A . 【点睛】

     本题考查了描述法的定义,交集和补集的运算,考查了计算能力,属于基础题. 2 . 已知集合  20,1, A a  ,   1,0,3 2 B a   ,若 AB ,则 a 等于(

     )

     )

     A. .1 或 或 2 B . 1  或 2 

     C. .2 D. .1 【答 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两个集合相等的知识列方程,结合集合元素的互异性求得 a 的值. 【详解】

     解:因为 A B  ,所以23 2 a a  ,解得 1 a  或 2 a  . 当 1 a  时,21 a  ,与集合元素互异性矛盾,故1 a  不正确. 经检验可知 2 a  符合. 故选:C 【点睛】

     试卷第 2 页,总 17 页 本小题主要考查集合相等的知识,考查集合元素的互异性,是基础题. 3 .设数集3 1{ | }, { | }4 3M x m x m N x n x n         ,且 M 、N 都是集合 { |0 1} x x   的子集,如果把 b a  叫做集合 { | } x a x b   的“ 长度” ,那么集合 M∩N 的“ 长度” 的最小值是( )

     A .13 B .23 C .112 D .512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M 的长度为34,N的长度为13,当集合 M∩N的长度的最小值时, M 与 N应分别在区间[0,1]的左右两端,故 M∩N的长度的最小值是3 1 114 3 12   ,故选 C. 考点:新定义;集合运算

     4 . 已知命题: p“ 关于 x 的方程24 0 x x a   无实根 ” ,若 p 为真命题的充分不必要条件为3 1 a m   ,则实数 m 的取值范 围是(

     )

     A . [1, ) 

     B . (1, ) 

     C . ( ,1) 

     D . ( ,1] 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先求出 p 为真命题时得 4 a ,则题目等价于   3 1, m    4, ,即可求出 m 范围. 【详解】

     p 为真命题,则 24 4 0 a     ,解得 4 a , 若 p 为真命题的充分不必要条件为 3 1 a m   ,则等价于   3 1, m    4, , 3 1 4 m    ,解得 1 m> .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根据充分不必要条件求参数,属于基础题. 5 . 已知全集  | 0 , U x R x      | 1 , M x x     | 3 0 , N x x     则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是

      A .   31 x x    

     B .   | 3 0 x x   

     C .   | 1 0 x x   

     D .   10 x x   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先由题,可得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为UN C M  ,然后求得集合 M 的补集,再求得最后答案. 【详解】

     由题可知,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为UN C M 

      因为   | 1 , M x x     | 0 , U x R x    所以   1 0UC M x x    

      又因为   | 3 0 , N x x     所以UN C M  =   | 1 0 x x   

     故选 C 【点睛】

     本题考查了集合的交并补,分析图像是解题的关键,属于基础题. 6. . 《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瑰宝,并称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了 名著,六盘水市第七中学为了解我校学生阅读四大名著的情况,随机调查了 100 位学生,其中阅读过《西游记》有 或《红楼梦》的学生共有 90 位,阅读过《红楼梦》的学生共有 80 位,阅读过《西游有 记》且阅读过《红楼梦》的学生共有 60 位,则在调查的 100 位同学中阅读过《西游记》的学生人数为(

     )

     )

     A. .80 B. .70 C. .60 D. .50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首先可根据题意确定《西游记》与《红楼梦》两本书中只阅读了一本的学生共有 30 位,然后确定只阅读过《红楼梦》的学生共有 20 位,最后确定只阅读过《西游记》的学生共有 10 位,即可求出结果. 【详解】

     试卷第 4 页,总 17 页 因为阅读过《西游记》或《红楼梦》的学生共有 90 位,阅读过《西游记》且阅读过《红楼梦》的学生共有 60 位, 所以《西游记》与《红楼梦》两本书中只阅读了一本的学生共有 90 60 30   位, 因为阅读过《红楼梦》的学生共有 80 位, 所以只阅读过《红楼梦》的学生共有 80 60 20   位, 所以只阅读过《西游记》的学生共有 30 20 10 - = 位, 故阅读过《西游记》的学生人数为 10 60 70   位,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容斥原理,渗透了数据处理和数学运算素养,能否明确题目中所给出的信息是解决本题的关键,考查推理能力,是简单题. 7 . 已知集合{1,3,4,5} A ,集合2{ } 4 5 0 | B x Z x x      ,则 A B 的子集个数为(

     )

     A .2 2 B .4 4 C .8 8 D . 16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24 5 0 x x   ,解得 1 5 x    ,所以   0,1,2,3,4 B ,所以   1,3,4 A B   ,所以 A B  的子集个数为32 8 ,故选 C. 考点:1、不等式的解法;2、集合的交集运算;3、集合的子集. 8 . 下列四组对象中能构成集合的是(

     ). A . 本校学习好的学生 B . 在数轴上与原点非常近的点 C . 很小的实数 D . 倒数等于本身的数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集合中元素具有确定性判断选项即可得到结果. 【详解】

     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对于 , , A B C ,学习好、非常近、很小都是模糊的概念,没有明确的标准,不符合确定性; 对于 D ,符合集合的定义, D 正确. 故选:

     D . 【点睛】

     本题考查集合的定义,关键是明确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属于基础题.

     二、多选题 9 . 当一个非空数集 G 满足 “ 如果 , a b G  , , 则 , , a b a b ab G    , , 且 0 b≠ 时, ,aGb ” 时, , 我们称G 就是一个数域, , 以下关于数域的说法 :①0 是任何数域的元素 ;② 若数域 G 有非零元素, , 则2019 G  ;③ 集合   | 2 , P x x k k Z    是一个数域 ;④ 有理数集是一个数域 ;⑤ 任何一个有限数域的元素个数必为奇数. . 其中正确的选项有 ( )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④⑤ 【答案】AD 【解析】

     【分析】

     利用已知条件中数域的定义判断各命题的真假,题目给出了对两个实数的四种运算,要满足对四种运算的封闭,只有一一验证. 【详解】

     ①当 a b  时,由数域的定义可知, 若 , a b G  ,则有 a b G   ,即 0 G  , 故①是真命题; ②当 0 a b   时,由数域的定义可知, 若 , a b G  ,则有aGb ,即 1 G  , 若 1 G  ,则 1 1 2 G    ,则 2 1 3 G    ,

      则 1 2018 2019 G   ,故②是真命题; ③当 2, 4 a b   时,12aGb  ,故③是假命题; ④若 , a b Q  ,则 , , a b a b ab Q    ,且 0 b≠ 时, aQb ,故④是真命题; ⑤ 0 G  ,当 b G  且 0 b≠ 时,则 b G   , 因此只要这个数不为 0 就一定成对出现, 所以有限数域的元素个数必为奇数,所以⑤是真命题. 故选:

     AD .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新定义题型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理解数域的定义是解决该题的关键,题目着重考查

     试卷第 6 页,总 17 页 学生的构造性思维,一定要读懂题目再入手,没有一个条件是多余的,是难题. 10. . (多选)已知 AB  , A C  ,   2,0,1,8 B  ,   1,9,3,8 C  ,则 A 可以是(

     )

     )

     A .   1,8

     B .   2,3

     C .  1

     D .   2

     【答案】AC 【解析】

     【分析】

     推导出( ) {1 A B C A   , 8} ,由此能求出结果. 【详解】

     ∵ A B  , A C  ,( ) A B C    2,0,1,8 B ,   1,9,3,8 C  ,   1,8 A  

     ∴结合选项可知 A,C 均满足题意. 【点睛】

     本题考查集合的求法,考查子集定义等基础知识,考查运算求解能力,是基础题. 11 . 设集合 { | 2 M x x a b   ,其中 , } a b R  合 ,则下列为集合 M 元素的是(

     )

     )

     A. .0 B .2 1  C. .3 D .11 2 2  【答案】ABCD 【解析】

     【分析】

     根据集合 M 表示的意义,分别验证即可; 【详解】

     解:因为 { | 2 M x x a b    ,其中 , } a b R 

     当00ab 时, 0 x  ,所以 0 M 

     当11ab  时,2 1 x  ,所以2 1 M   当30ab 时, 3 x ,所以 3 M 

     当1727ab  时,1 2 2 17 7 2 2 1x    ,所以12 2 1M  故选:ABCD 【点睛】

     本题考查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基础题. 12 .数 对任意实数 a ,b ,c ,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

     ))

     A .“ a b  ” 是“ ac bc ” 的充要条件 B .“ 5 a 是无理数” 是“a 是无理数” 的充要条件 C .“ a b  ” 是“2 2a b ” 的充分条件 D .“ 5 a ” 是“ 3 a ” 的必要条件 【答案】BD 【解析】

     【分析】

     利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进行判断 【详解】

     解:

     “ a b  ”  “ ac bc  ”为真命题,但当 0 c= 时,“ ac bc  ”  “ a b  ”为假命题,故“ a b  ”是“ ac bc 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故 A 为假命题; “ 5 a 是无理数”  “a 是无理数”为真命题,“a 是无理数”  “ 5 a 是无理数”也为真命题,故“ 5 a 是无理数”是“a 是无理数”的充要条件,故 B 为真命题; “ a b  ”  “2 2a b ”为假命题,“2 2a b ”  “ a b  ”也为假命题,故“ a b  ”是“2 2a b ”的即充分也不必要条件,故 C 为假命题; { | 5} a a   { | 3} a a  ,故“ 5 a ”是“3 a ”的必要条件,故 D为真命题. 故选:BD. 【点睛】

     此题考查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判断,考查推理能力,属于基础题.

      三、填空题 13 . 一名法官在审理一起珍宝盗窃案时,四名嫌疑人甲、乙、丙、丁的供词如下:甲说:

     “ 罪犯在乙、丙、丁三人之中 ” ;乙说:

     “ 我没有作案,是丙偷的 ” ;丙说:

     “ 甲、乙两人中有一人是小偷 ” ;

     试卷第 8 页,总 17 页 丁说:

     “ 乙说的是事实 ” ,经过调查核实,四人中有两人说的是真话,另外两人说的是假话,且这四人中只有一人是罪犯,由此可判断罪犯是________. 【答案】乙 【解析】

     四人供词中,乙、丁意见一致,或同真或同假,若同真,即丙偷的,而四人有两人说的是真话,甲、丙说的是假话,甲说“乙、丙、丁偷的”是假话,即乙、丙、丁 没偷,相互矛盾;若同假,即不是丙偷的,则甲、丙说的是真话,甲说“乙、丙、丁三人之中”,丙说“甲、乙两人中有一人是小偷”是真话, 可知犯罪的是乙. 【点评】本体是逻辑分析题,应结合题意,根据丁说“乙说的是事实”发现,乙、丁意见一致,从而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四人中有两人说的是真话,因此针对乙、丁的供词同真和同假分两种情况分别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14 .   1,2,3,4 U  ,非空集合 A , B 是 U 的子集,且 x A   ,使得 y B   都有 xy ,则满足条件的集合对   , A B 共___________对 对. 【答案】70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按照集合 A 中元素的最大值分 3 种情况讨论,求出每种情况下集合对数量,由加法原理计算可得答案. 【详解】

     解:根据题意,分 3 种情况讨论:

     ①A 中最大的元素为 2,此时   12 A , 或   2 ,共有 2种情况,B 只有 1 种情况,则此时集合对   , A B有 2 1 2   对; ②A 中最大的元素为 3,此时   123 A ,, 或   2 3 , 或   13 , 或   3 ,A 有 4 种情况,B 有 4-1=3种情况, 则此时集合对   , A B 有 4 3 12   对; ③A 中最大的元素为 4,此时   1234 A ,,, 或   234 ,, 或   134 ,, 或   124 ,, 或   3 4 , 或   2 4 , 或   14 , 或  4 ,A 有 8 种情况,B 有 8-1=7 种情况, 则此时集合对   , A B 有 8 7 56   对; 则符合题意为集合对   , A B 有 2+12+56 =70 对, 故答案为:70. 【点睛】

     本题考查集合的子集,集合间的关系,属于较难题. 15 . 若“24 x ” 是“ 1 1 m x m     ”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则 m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 【答案】

     ( 1,1) 

     【解析】

     【分析】

     先解出不等式,根据题中给的充要性,判断集合的包含关系,解出参数. 【详解】

     解:由题意知:设24 x 对应的集合为 ( 2,2) A 

     设 1 1 m x m     对应的集合为 [ 1, 1] B m

     m    , 24 x 是 1 1 m x m    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B  A

      2 11 2mm     ,解之得: 1 1 m    .

     故答案为: ( 1,1)  . 【点睛】

     本题考查了由充分必要条件求参数的取值范围,考查了二次不等式得解法.对于已知两命题的充分必要关系时,首先对两命题进行化简,一般解不等式,得到两命题对应的集合 , A B

     即可;再根据命题关系,得到参数的取值范围.若已知 p

     是 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 A B ;若已知 p

     是 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则 B  A . 16 . 命题 : px  , (0,1) y , 2 x y   的否定为______. 【答案】0 0, (0,1)   x y ,0 02 x y  …

     【解析】

     【分析】

     直接利用全称命题的否定得解. 【详解】

     因为命题 : p x  , (0,1) y , 2 x y   是全称命题, 所以它的否定为0 0, (0,1)   x y ,0 02 x y  … . 故答案为:0 0, (0,1)   x y ,0 02 x y  … . 【点睛】

     试卷第 10 页,总 17 页 本题主要考查全称命题的否定,意在考查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掌握水平,属于基础题.

     四、解答题 17 .的 将全体自然数填入如下表所示的 3 行无穷列的表格中,每格只填一个数字,不同格内的数字不同 同. 第一行

      … 第二行

      … 第三行

      … 对于正整数 a , b ,如果存在满足上述条件的一种填法,使得对任意 nN ,都有 n , n a  , n b 分别在表格的不同行,则称数对   , a b 为自然 数集 N 的 “ 友好数对” ”. ( Ⅰ )试判断数对   1,2 是否是 N 的 “ 友好数对 ” ,并说明理由; ( Ⅱ )试判断数对   1,3 是否是 N 的 “ 友好数对 ” ,并说明理由; ( Ⅲ )若 4 b  ,请选择一个数 a ,使得数对   , a b 是 N 的 “ 友好数对 ” ,写出相应的表格填法;并归纳给出使得数对   , a b 是 N 的 “ 友好数对 ” 的一个充分条件(结论不要求证明). 【答案】

     (Ⅰ)数对   1,2 是 N 的“友好数对”; (Ⅱ)

     数对   1,3 不是 N 的“友好数对”; (Ⅲ)

     2 a  ;2 b a  . 【解析】

     【分析】

     (Ⅰ)由整除的知识易证数对   1,2 是 N 的 “友好数对”;

     (Ⅱ)通过举例可证明数对   1,3 不是 N 的“友好数对”;

     (Ⅲ)由(Ⅰ)中的结论可猜测 2 a  时,数对   2,4 是 N “友好数对”,此时当证明 2 a  时,存在满足题意的表格填法即可.;由(Ⅰ)与(Ⅱ)中的结论可推测 2 b a  时,数对   , a b 是 N 的“友好数对”. 【详解】

     (Ⅰ)对于数对   1,2 , 将表中第一行填入能被 3 整除的自然数, 第二行填入被 3 整除余 1 的自然数, 第三行填入被 3 整除余 2 的自然数,

     对于任意 n N  , n , 1 n , 2 n 必分别在表格的不同行, 故数对   1,2 是 N 的“友好数对”. (Ⅱ)对于数对   1,3 , 假设数对   1,3 是 N 的“友好数对”, 令 0 n  ,则 0 1 1 n a     , 0 3 3 n b     , 此时 0,1,3 互不同行, 令 1 n ,则 1 1 2 n a     , 1 3 4 n b     , 此时 1,2,4 互不同行, 因为 1 与 3 互不同行,则 3 必与 2 或 4 同行, 令 2 n  ,则 2 1 3 n a     , 2 3 5 n b     , 此时 2,3,5 互不同行, 令 3 n ,则 3 1 4 n a     , 3 3 6 n b     , 此时 3,4,6 互不同行, 即 3 不与 2 、 4 同行,故假设不成立, 则数对   1,3 不是 N 的“友好数对”. (Ⅲ)存在满足题意的 a , 令 2 a  ,则 2 n a n    , 4 n b n    , 此时将数表中的第一行填入被 6 整除余 0,1,2 的数, 第二行依次填入被 6 整除余 2,3,4 的数, 第三行依次填入被 6 整除余 4,5,6 的数, 在此表中,差为 2 或 4 的两个数不可能在同一行, 此时对于任意 n N  , 在 , 2 n n 以及 4 n 除以 6 的余数中, 较大数与任意较小数之差必为 2 或 4 , 若按表中方法填入式, 任意两数均不可能在同一行, 则 , 2 n n 以及 4 n 比不同行,

     试卷第 12 页,总 17 页 故 2 a  满足题意, 此时表格的填法如下:

     第一行

      0

      1

      2

      6

      7

      … 第二行

      2

      3

      4

      8

      9

      … 第三行

      4

      5

      6

      10

      11

      …

      由上可知使得数对   , a b 是 N 的“友好数对”的一个充分条件为 2 b a  , 当 2 b a  时, 2 n b n a    , 在该条件下,数表的填法为:

     第一行填入被 3a 整除余 0,1,2, , 1 a 的数, 第二行依次填入被 3a 整除余 , 1, 2, ,2 1 a a a a    的数, 第三行依次填入被 3a 整除余 2 ,2 1,2 2, ,3 1 a a a a    的数, 在此表中,差为 a 或 2a 的两个数不可能在同一行, 此时对于任意 n N  , 在, n n a 以及 2 n a  除以 3a 的余数中, 较大数与任意较小数之差必为 a 或 2a , 若按表中方法填入式, 任意两数均不可能在同一行, 则, n n a 以及 2 n a  比不同行, 故 2 b a  满足题意, 则“ 2 b a  ”为使得数对  , a b 是 N 的“友好数对”的一个充分条件.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集合的运算和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考查了考生的分析能力,属于难题. 18 . 已知集合  2 2| Z A x x m n m n     , 、

     ( (1 )判断 8 ,9 ,10 是否属于集合 A ; ( (2 )已知集合  | 2 1 Z B x x k k     ,,证明:

     “ x A  ” 的充分非必要条件是 “ x B  ” ; ( (3 )写出所有满足集合 A 的偶数. 】

     【答案】(1)

     8 A  , 9 A  , 10 A  ;(2)详见解析;(3)所有满足集合 A 的偶数为 4k , k Z  .

     【解析】

     【分析】

     (1)将 8 x , 9 , 10 分别代入关系式2 2x m n  ,若满足关系式,则属于 A ,若不满足关系式,则不属于 A ,即可得答案; (2)根据已知中集合 A 的定义,根据集合元素与集合关系的判断,我们推证奇数 x A  可得答案; (3)2 2( )( ) m n m n m n     成立,当 m , n 同奇或同偶时, m n  , mn 均为偶数;当 m , n一奇,一偶时, m n  , mn 均为奇数.由此能求出所有满足集合 A 的偶数. 【详解】

     (1)28 3 1   ,2 29 5 4  ,  8 A  , 9 A  , 假设2 210 m n  , ,  m n Z ,则 ( )( ) 10 m n m n    ,且 0 m n m n     , 10 1 10 2 5     , 101m nm n    ,或52m nm n    ,显然均无整数解,  10M  ,  8A  , 9 A  , 10 A  ; (2)

     集合  | 2 1 Z B x x k k     ,,则恒有2 22 1 ( 1) k k k     ,  21 k A   ,  即一切奇数都属于 A , 又 8 A  ,  “ x A  ”的充分非必要条件是“ x B  ”; (3)集合  2 2| Z A x x m n m n     , 、 ,2 2( )( ) m n m n m n     成立, ①当 m , n 同奇或同偶时, m n  , mn 均为偶数, ( )( ) m n m n   为 4 的倍数; ②当 m , n 一奇,一偶时, m n  , mn 均为奇数, ( )( ) m n m n   为奇数, 综上所有满足集合 A 的偶数为 4k , k Z  . 【点睛】

     本题考查集合的表示法的应用,考查元素与集合关系的判断,考查分类讨论思想,考查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属于常考题. 19 . 已知 ABC  的三边为 a 、 b 、 c ,求证:二次方程2 22 0 x ax b   与2 22 0 x cx b   有一个公共根的充要条件是 90 A   . 【答案】见解析

     试卷第 14 页,总 17 页 【解析】

     【分析】

     根据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先求出方程2 22 0 x ax b   与2 22 0 x cx b   的公共根的条件,然后证明充分性即可. 【详解】

     必要性:设方程2 22 0 x ax b   与2 22 0 x cx b   的公共的公共根为 m , 则2 22 22 02 0m am bm cm b     ,两式相加得  22 2 0 m a c m    ,解得   m a c   , 0 m (舍). 将   m a c   代入2 22 0 m am b   ,得    222 0 a c a a c b      , 整理得2 2 2a b c  ,所以, 90 A   ; 充分性:当 90 A   时,则2 2 2a b c  , 于是   2 2 2 2 22 0 2 0 0 x ax b x ax a c x a c x a c               , 该方程有两根  1x a c   ,  2x a c   . 同理   2 2 2 2 22 0 2 0 0 x cx b x cx c a x c a x c a               , 该方程亦有两根  3x a c   ,  4x c a   . 显然1 3x x  ,两方程有公共根, 故方程2 22 0 x ax b   与2 22 0 x cx b   有公共根的充要条件为 90 A   . 【点睛】

     本题考查充要条件的证明,考查方程思想的应用,同时也考查了推理能力与运算求解能力,属于中等题. 20 . 已知命题: p存在实数 xR ,使21 0 x ax   成立. ( (1 )若命题 P 为真命题,求实数 a 的取值范围; ( (2 )命题: q任意实数   1,2 x ,使22 1 0 x ax   恒成立. 如果 p ,q 都是假命题,求实数 a 的取值范围. 】

     【答案】(1)

        , 2 2,    ;(2)52,4   . 【解析】

     【分析】

     (1)由存在实数 xR ,使21 0 x ax   „ 成立得 0 … ,得实数 a 的取值范围; (2)由对勾函数单调性得1 522xx 剟 ,得54a… ,由已知得 p 假 q 假,两范围的补集取交集即可. 【详解】

     解:(1): p存在实数 xR ,使21 0 x ax   成立24 0 2 a a         或 2 a ,  实数 a 的取值范围为     , 2 2,    ; (2): q任意实数   1,2 x ,使12a xx  恒成立,   1,2 x ,1 522 xx     ,5 522 4a a     , 由题 p,q 都是假命题,那它们的补集取交集  5 52,2 , 2,4 4            ,  实数 a 的取值范围52,4   . 【点睛】

     本题考查了简易逻辑的判定、对勾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二次函数的取值和判别式△的关系,考查了推理能力,属于基础题. 21 . 已知集合10 13xA x      ,   2 B x x   . ( (1 )若集合  C x x A B    且  x A B   ,求集合 C ; ( (2 )设集合   3 2 1 D x a x a      ,且 A D A   ,求实数 a 的取值范围. 【答案】(1)  |1 2 x x   或  4 x  ;(2) 2 a 

     【解析】

     【分析】

     (1)解10 13x   化简 A ,进而可求出 A B 和 A B ,即可求出集合 C . (2)分析出 D A  ,分 D 和 D 两种情况进行讨论,得关于 a 的不等式,进而可求出实数 a 的取值范围. 【详解】

     解:(1) 解10 13x   得,   1 4 A x x    ,所以   | 1 A B x x   U ,   |2 4 A B x x    ,则  C x x A B    且   |1 2 x A B x x      或  4 x  .

     试卷第 16 页,总 17 页 (2)因为 A D A   ,所以 D A  ,当 D 时,此时 32 1 a a    ,解得43a  , 当 D ,即43a  时,3 12 1 4aa   ,解得 2 a  ,即423a   , 综上所述, 2 a 

     【点睛】

     本题考查了集合的交并补运算,考查了已知两集合的关系求参数的取值范围.本题的易错点是忽略了D 这种情况. 22 . 设集合  2| 6 0 P x x x     , { | 0} Q x x a    . . ( (1 )若 P Q P  ,求实数 a 的取值范围; ( (2 )若 P Q  ,求实数 a 的取值范围. . 】

     【答案】(1)

       , 2  

      (2)

       3,

     【解析】

     【分析】

     (1)先求出集合 P ,再根据 P Q P  得 P Q  ,结合数轴求出答案; (2)根据 P Q  ,结合数轴分析,求出答案. 【详解】

     解:(1)由26 0 x x   得    3 2 0 x x    ,则 2 3 x    , ∴   | 2 3 P x x     , 若 P Q P  ,则 P Q  ,

     由图可知, 2 a , ∴ 实数 a 的取值范围为   , 2   ; (2)∵ P Q  ,由(1)

       | 2 3 P x x     ,

     由图可知 3 a

     ∴ 实数 a 的取值范围为   3+ ,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集合间的包含关系,考查集合的交集运算的应用,常借助数轴分析无限数集间的关系,属于基础题.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