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范文大全
  • 古典文学
  • 职场知识
  • 中国文学
  • 公文书信
  • 外国名著
  • 寓言童话
  • 百家讲坛
  • 散文/诗歌
  • 美文欣赏
  • 礼仪知识
  • 民俗风情
  • 谜语大全
  • 名言警句
  • 高考化学考点一遍过考点55,微型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时间:2021-01-08 20:12:00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考点 高考 一遍

      一、突破微型实验方案设计类评价题 化学实验评价类题通常要求学生以批判的思维对实验方案、实验方法和装置设计从某角度否定、排除不合理的或不是最优的选择、设计更好的。

     1.实验方案的评价原则 (1)原理正确。设计实验方案要根据化学变化规律和实验原理,确保原理正确。

     (2)操作可行。设计实验方案,特别是实验操作要具有可操作性。

     (3)装置简单。设计实验时,如果能用多套实验装置进行操作,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应选择最简单的实验装置,选择最简单的实验步骤。

     (4)经济合理。原料一般要求廉价易得。

     (5)安全环保。实验所选药品尽量无毒,实验过程要安全且不造成环境污染。

     2.考查方式 微型实验方案的设计评价类试题多以表格形式呈现,其中可包含原理、操作、现象、结论等项目的评价。

     3.表格判断型试题的答题模板 答题模板 分析思路(要点) (1)明确目的及原理 审清题中每个选项所给实验目的,分析其实验原理或化学反应的正确性 (2)分析所选试剂及添加顺序 分析所选试剂及添加顺序能否达到实验目的 (3)分析仪器的选用及使用 分析仪器的选择能否达到实验目的或仪器的操作是否正确 (4)分析现象及结论 分析实验现象与结论、原理是否匹配 这类题目的特点是建立实验“操作——现象——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常见易错的实验操作题举例分析如下:

     实验操作及现象 结论 判断 解释 (1)

     用铂丝蘸取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 一定是钠盐,该溶液中一定不含有错 结论混淆了范围:NaOH 焰色反应火焰也是黄色,检验钾要透过蓝色钴玻璃,透过蓝色钴

      K + 玻璃呈现紫色说明含有钾元素,否则不含有 (2)

     向乙醇中加入浓硫酸,加热,溶液变黑,将产生 的 气 体 通 入 酸 性KMnO 4 溶液,溶液褪色 该气体是乙烯 错 挥发的乙醇、乙烯、副反应生成的 SO 2 都能使酸性 KMnO 4 溶液褪色 (3)

     向溶液 X 中滴加 NaOH稀溶液,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纸不变蓝 溶液 X 中无 N 错 NH 3 极易溶于水,在溶液中加入稀 NaOH 溶液,生成的氨水浓度小,不加热 NH 3 不会挥发出来 (4)

     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气体 Y,试纸变蓝 该气体是 Cl 2 错 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的是具有强氧化性的气体,Y 可能是 Cl 2 ,也可能是 O 3 、NO 2 等气体 (5)

     将某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褪色 该气体一定是 SO 2 错 O 3 、Cl 2 也能使品红褪色 (6)

     向溶液 Y 中滴加硝酸,再滴加 BaCl 2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Y 中 一 定 含 有24SO 错 溶液 Y 中可能含有 Ag + ;②若溶液 Y 中含有23SO,滴加硝酸时能被氧化成24SO,加入BaCl 2 也会有白色沉淀产生 (7)

     向 CH 2 CHCHO 中滴入 KMnO 4 酸性溶液,溶液褪色 该有机物中含有碳碳双键 错 碳碳双键和醛基都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故用KMnO 4 溶液无法证明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 (8)

     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溶液 X,有白烟产生 X 一定是浓盐酸 错 只要是挥发性的浓酸遇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都能产生白烟,浓盐酸、浓硝酸都符合 (9)

     在淀粉溶液中加入适量稀硫酸微热,向水解后的 溶 液 中 加 入 新 制Cu(OH) 2 并加热,无砖红色沉淀

     说明淀粉未水解 错 稀硫酸在淀粉水解中作催化剂,在未中和硫酸的情况下加入的新制 Cu(OH) 2 会与硫酸反应生成 CuSO 4 ,在加热时得不到沉淀,应该先加氢氧化钠中和硫酸后再加新制 Cu(OH) 2 (10)

     向某溶液中滴加 KSCN 溶液,溶液不变色,滴该溶液中一定含Fe 2+ 正确 Fe 2+ 的检验方法正确

      加氯水后溶液显红色 (11)

     溴乙烷与 NaOH 溶液共热后,滴加 AgNO 3 溶液,未出现淡黄色沉淀 溴乙烷未发生水解 错 NaOH 与 AgNO 3 溶液反应生成的 AgOH 极不稳定,分解生成黄褐色的氧化银,干扰溴离子的检验 (12)

     在硫酸钡沉淀中加入浓碳酸钠溶液充分搅拌后,取沉淀(洗净)放入盐酸中有气泡产生 说明 K sp (BaCO 3 )< K sp (BaSO 4 ) 错 溶解度大的容易向溶解度小的物质转化;但K sp 相近时,溶解度小的也能向溶解度大的物质转化

     考向一

      从可行性方面评价化学实验

     典例 1

      将 6.4 g 铜片和 10 mL 18 mol·L -1 的浓硫酸放在圆底烧瓶中共热,直到无气体生成,小李同学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认为还有一定量的硫酸剩余。为了定量或定性地分析剩余硫酸,下列实验方案设计可达到目的的是 A.铁粉、氯化钡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均能够用来证明反应结束后的烧瓶中确有硫酸剩余 B.为定量测定剩余硫酸浓度,可将产生的气体缓缓通过预先称量过的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结束反应后再次称量,发现干燥管质量增加 m 1

     g。

     C.为定量测定剩余硫酸浓度,将气体缓缓通入足量硝酸钡溶液中,然后过滤、洗涤、干燥,称得沉淀的质量为 m 2

     g D.为定量测定剩余硫酸浓度,分离出反应后的溶液(假定反应前后烧瓶中溶液的体积不变)并加蒸馏水稀释至 1 000 mL,取 20.00 mL 于锥形瓶中,滴入 2~3 滴酚酞指示剂,用标准 NaOH 溶液进行滴定(已知氢氧化铜开始沉淀的 pH 约为 5),可求出剩余硫酸的浓度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意在考查考生的实验能力。A 项,反应后的溶液中有硫酸铜,不能用氯化钡溶液检验硫酸的存在,A 错误;B 项,被碱石灰吸收的气体除了 SO 2 外还有水蒸气,B 错误;C 项,二氧化硫气体缓缓通入足量硝酸钡溶液中,可完全转化为硫酸钡沉淀,C 正确;D 项,酚酞变色的范围为 pH=8.2~10.0,而 pH=5 左右时就能形成 Cu(OH) 2 沉淀,形成该沉淀也会消耗一部分 OH - ,D错误。

      【答案】C

     1.下列设计的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制备 Al(OH) 3 悬浊液:向 1 mol·L- 1

     AlCl 3 溶液中加过量的 6 mol·L - 1 NaOH 溶液 B.提纯含有少量乙酸的乙酸乙酯:向含有少量乙酸的乙酸乙酯中加入适量饱和 NaOH 溶液,振荡后静置分液,并除去有机相的水 C.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 Fe 2+ :取少量待检验溶液,向其中加入少量新制氯水,再滴加 KSCN 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D.探究催化剂对 H 2 O 2 分解速率的影响:在相同条件下,向一支试管中加入 2 mL 5% H 2 O 2 和 1 mL H 2 O,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 2 mL 5% H 2 O 2 和 1 mL FeCl 3 溶液,观察并比较实验现象

     考向二

      从装置合理性评价实验方案

     典例 1

      利用如图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图 1 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分离 CO 和 CO 2

     B.用图 2 所示装置制取少量 H 2

     C.用图 3 所示装置可制取并收集干燥纯净的 NH 3

     D.用图 4 所示装置可制取乙烯并验证其易被氧化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气体的制备、性质的检验及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要求考生对实验装置的作用有正确的认识,考查了考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CO 2 能与碱反应生成碳酸盐,而 CO 不能,因此可以先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CO 2 ,分离出 CO,然后再向生成的碳酸盐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即可重新得到 CO 2 ,能达到实验目的,A 正确;装置和原理均正确且能起到随关随停的效果,B 正确;用题图 3 所示装置制取的氨

      气中混有水蒸气,C 错误;乙醇与浓硫酸加热可制取乙烯,由于乙烯中混有乙醇和 SO 2 ,故可用 KOH 溶液除杂后再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乙烯,故可用题图 4 所示装置制取乙烯并验证其易被氧化,D 正确。

     【答案】C

     2.下述实验方案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编号 A B C D 实验 方案

      片刻后在 Fe 电极附近滴 入 K 3 [Fe(CN) 6 ]溶液

      置于光亮处 实验 目的 验证铁钉发生 析氢腐蚀 验证 Fe 电极被保护 验证乙炔的还原性 验证甲烷与氯气发生化学反应 考向四

      常见表格判断型试题

     典例 1

      下列操作、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旋转旋塞,放出分液漏斗中少量液体到试管中,再向试管中加入蒸馏水,振荡 分液漏斗中液体分层,试管中液体不分层 分液漏斗上层液体与水互溶 B. 向某红色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 SO 2

     红色溶液变为无色 SO 2 一定表现漂白性 C. 向乙酸乙酯样品中加入小颗粒钠 产生大量气泡 乙酸乙酯中一定含乙酸 D. 向葡萄糖溶液中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 产生明亮的银镜 葡萄糖表现还原性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实验分析与评价能力。选项 A,该实验现象说明分液漏斗中的下层液体与水互溶,不正确;选项 B,红色溶液可能是品红溶液,也可能是碱和酚酞的混合溶液,若红色溶液为品红溶液,则 SO 2 表现漂白性,若红色溶液为碱和酚酞的混合溶液,则 SO 2 表现酸性氧化物的

      性质,不正确;选项 C,乙酸乙酯中可能混有乙醇、乙酸,乙醇、乙酸都能与钠反应产生 H 2 ,不正确;选项 D,银镜反应中银元素化合价降低,葡萄糖中碳元素化合价升高,葡萄糖表现还原性,正确。

     【答案】D

     3.下列有关实验设计或操作、观察或记录、结论或解释都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设计或操作 观察或记录 结论或解释 A 将少量浓硝酸分多次加入Cu 和稀硫酸的混合液中 产生红棕色气体 硝酸的还原产物是 NO 2

     B 某粉末用酒精润湿后,用铂丝蘸取做焰色反应 火焰呈黄色 该粉末一定不含钾盐 C 在AlCl 3 和MgCl 2 的混合液中加入过量 NaOH 溶液 先生成白色沉沉,后沉淀部分溶解 金属性 Na>Mg>Al D 将盛水的分液漏斗先静置,再倒置 漏斗口和活塞不渗水 分液漏斗不漏液

     考向三

      综合性实验选择题

     典例 1

      实验室探究硫酸亚铁的气体分解产物的装置如图所示,装置 A 装入无水硫酸亚铁,打开 K 1 和 K 2 ,缓缓通入 N 2 ,加热。实验中装置 C、装置 D 中均有气泡冒出,实验后反应管中残留的固体为红色粉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装置 C、装置 D 中的溶液依次为 Ba(NO 3 ) 2 溶液、品红溶液 B.N 2 需净化干燥后再通入实验装置,其目的为排尽装置内的空气 C.反应结束时,先停止通 N 2 ,再停止加热

      D.硫酸亚铁高温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4FeSO 4 2Fe 2 O 3 +4SO 2 ↑+O 2 ↑

     【答案】B

     4.某课外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通过称量装置 B 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测定某纯碱试样(含氯化钠杂质)中的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下列实验操作一定造成结果偏小的是 A.滴加稀硫酸前通入 N 2 ,滴加稀硫酸后停止通入 N 2

     B.将稀硫酸改为稀盐酸,A 中为浓硫酸 C.将 N 2 换为空气,A 中为浓硫酸 D.A 中为浓硫酸,省去 C 装置

      1.某黑色粉末可能是 Fe 3 O 4 或 Fe 3 O 4 与 FeO 的混合物,为进一步确认该黑色粉末的成分,下列实验方案不可行的是 A.准确称量一定质量的黑色粉末,用 H 2 充分还原,并用干燥剂收集所得水,获得水的准确质量,进行计算 B.准确称量一定质量的黑色粉末,溶解于足量盐酸,加热蒸干溶液并在空气中灼烧至质量不变,称量所得粉末质量,进行计算 C.准确称量一定质量的黑色粉末,用 CO 充分还原,在 CO 气流中冷却后准确称量剩余固体的质量,进行计算 D.准确称量一定质量的黑色粉末,与一定量铝粉混合后点燃,充分反应后冷却,准确称量剩余固体质量,进行计算 2.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夹持装置未画出)

     A.用装置甲检验溶液中是否有 K+

     B.用装置乙制取并收集少量 NH 3

     C.用装置丙进行喷泉实验 D.用装置丁加热熔融 NaOH 固体 3.木炭和浓硫酸共热能产生 CO 2 、SO 2 、H 2 O 的混合气体,某同学拟设计实验方案,欲选用品红溶液、澄清石灰水、无水硫酸铜,检验浓硫酸与木炭反应所得到的各种产物。有关该方案设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只用上述三种试剂且每种试剂仅用一次,则无法判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 B.CO 2 的检验必须在吸收 SO 2 后进行,因为 SO 2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若再提供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则为达到实验目的品红溶液必须使用两次 D.混合气体中含有 H 2 O 的实验现象是无水硫酸铜固体变蓝 4.下列实验中,所选装置或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A.图⑤所示装置中盛有饱和 Na 2 SO 3 溶液,除去 SO 2 中含有的少量 HCl B.用乙醇萃取溴水中的溴选择图③所示装置 C.用图①和②所示装置进行粗盐提纯 D.用图④所示装置进行石油分馏实验制取丁烯 5.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选项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 常温下,质量与表面积均相同的铝片分别投入足量的稀、浓硫酸中 浓硫酸中的铝片先溶解完 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B. 向含有酚酞的 Na 2 SO 3 溶液中加入少量BaCl 2 固体 产生白色沉淀,溶液红色变浅 证明 Na 2 SO 3 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 C. 向饱和Na 2 CO 3 溶液中滴加少量稀盐酸 立即有气体逸出 23CO+2H + H 2 O+CO 2 ↑ D. 往乙醇中加入适量浓硫酸并加热制备乙烯,将产生的气体直接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 溶液紫红色褪去 证明乙烯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6.下列设计的实验方案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证明“84”消毒液的氧化能力随溶液 pH 的减小而增强 将“84”消毒液(含 NaClO)滴入品红溶液中,褪色缓慢,若同时加入食醋,红色很快褪为无色 B 证明反应速率会随反应物浓度的增大而加快 用 3 mL 稀硫酸与足量纯锌反应,产生气泡速率较慢,然后加入 1 mL 1 mol•L −1 CuSO 4 溶液,迅速产生较多气泡 C 检验淀粉是否水解 在试管中取少量淀粉,加入稀硫酸后加热片刻,冷却后取澄清液滴入新制的 Cu(OH) 2 加热煮沸

      D 证明 SO 2 有漂白性 将 SO 2 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 7.下列实验过程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 过程

      实验 目的 将乙二醇 (HOCH 2 CH 2 OH)转化为乙二酸(H 2 C 2 O 4 ) 比较氯化铁和二氧化锰对 H 2 O 2 分解反应的催化效果 证明稀硝酸与铜反应时表现出氧化性 用 SO 2 与 Ba(NO 3 ) 2溶液反应获得BaSO 3沉淀 8.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都正确且有相关性的是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在乙酸乙酯粗产品中加入含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 液体分层,下层溶液变浅红色或无色 乙酸乙酯粗产品中一定含有乙酸 B. 在苯中加溴化铁和溴水 剧烈反应且颜色变浅 苯与溴发生取代反应 C. 往植物油中滴加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溶液颜色消失 植物油含有酯基 D. 往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滴加葡萄糖溶液,振荡、静置 紫红色溶液逐渐变浅,最终褪色 葡萄糖具有还原性 9.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草酸分解的产物,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D、E 装置中分别盛放澄清石灰水、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 B.B 装置中的现象为蓝色粉末变白,说明分解产物中有水生成 C.G 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分解产物中有 CO 生成 D.实验开始时,先点燃 A 装置处的酒精灯,后点燃 F 装置处的酒精灯 10.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与“结论”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常温下将铝片放入浓硝酸中,无明显变化 Al 与浓硝酸不反应 B 向 0.1 mol·L −1

     Na 2 CO 3 溶液中,滴加 2 滴酚酞溶液,溶液显浅红色,微热,红色加深 盐类水解是吸热反应 C 向 FeCl 3 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铜粉,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几滴 KSCN 溶液,溶液不变红色 氧化性:Cu 2+ > Fe 3+

     D 将两极铁丝分别伸入硫酸铜溶液和硝酸银溶液中,两根铁丝上均有固体附着 金属活动性顺序为 Fe>Cu>Ag 11.某化学实验小组同学选用如图所示部分装置进行(NH 4 ) 2 Fe(SO 4 ) 2 受热分解产物的验证实验(部分夹持装置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验证产生的气体中含有 H 2 O(g)和 NH 3 ,选用的仪器连接顺序为 A→D→C→B B.按 A→B→F→E 的连接顺序进行实验,F 中溶液不褪色,则分解产物中不含 SO 2

     C.按 A→C→D→E 的连接顺序进行实验,E 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分解产物中含有 SO 3

     D.取 A 中加热后的固体,加入足量盐酸将固体溶解,再加入硫氰化钾溶液,溶液变红,说明固体中不含二价铁离子 12.为研究加热条件下某铁钉(碳素钢)与一定量的浓硫酸反应生成气体 Y 的成分,某学习小组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图中加热及夹持仪器省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②、③中可依次盛放品红溶液、NaOH 溶液、澄清石灰水 B.装置⑧可以换成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C.气体 Y 的成分可能有 3 种 D.在加热装置⑥之前,必须收集⑧处排出的气体并点燃,检验气体的纯度

     1.[2018 新课标Ⅱ卷]下列实验过程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编号 实验目的 实验过程 A 配制 0.4000 mol·L −1 的NaOH 溶液 称取 4.0 g 固体 NaOH 于烧杯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溶解,转移至 250 mL 容量瓶中定容 B 探究维生素 C 的还原性 向盛有 2 mL 黄色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浓的维生素 C 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C 制取并纯化氢气 向稀盐酸中加入锌粒,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NaOH 溶液、浓硫酸和 KMnO 4 溶液 D 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向 2 支盛有 5 mL 不同浓度 NaHSO 3 溶液的试管中同时加入 2 mL 5%H 2 O 2 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2.[2018 江苏卷]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向苯酚浊液中滴加 Na 2 CO 3 溶液,浊液变清 苯酚的酸性强于 H 2 CO 3 的酸性 B 向碘水中加入等体积 CCl 4 ,振荡后静置,上层接近无色,下层显紫红色 I 2 在 CCl 4 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C 向 CuSO 4 溶液中加入铁粉,有红色固体析出 Fe 2+ 的氧化性强于 Cu 2+ 的氧化性 D 向 NaCl、NaI 的混合稀溶液中滴入少量稀 AgNO 3 溶液,有黄色沉淀生成 K sp (AgCl) >K sp (AgI)

     3.[2018 北京卷]验证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实验如下(烧杯内均为经过酸化的 3%NaCl 溶液)。

     ① ② ③

     在 Fe 表面生成蓝色沉淀 试管内无明显变化 试管内生成蓝色沉淀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比②③,可以判定 Zn 保护了 Fe B.对比①②,K 3 [Fe(CN) 6 ]可能将 Fe 氧化 C.验证 Zn 保护 Fe 时不能用①的方法 D.将 Zn 换成 Cu,用①的方法可判断 Fe 比 Cu 活泼 4.[2018 天津卷]由下列实验及现象推出的相应结论正确的是 实验 现象 结论 A.某溶液中滴加 K 3 [Fe(CN) 6 ]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原溶液中有 Fe 2+ ,无 Fe 3+

     B.向 C 6 H 5 ONa 溶液中通入 CO 2

     溶液变浑浊 酸性:H 2 CO 3 >C 6 H 5 OH C.向含有 ZnS 和 Na 2 S 的悬浊液中滴加 CuSO 4溶液 生成黑色沉淀 K sp (CuS)<K sp (ZnS) D.①某溶液中加入 Ba(NO 3 ) 2 溶液 ②再加足量盐酸 ①产生白色沉淀 ②仍有白色沉淀 原溶液中有 SO 4 2-

     5.[2017 新课标Ⅰ]实验室用 H 2 还原 WO 3 制备金属 W 的装置如图所示(Zn 粒中往往含有硫等杂质,焦性没食子酸溶液用于吸收少量氧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③中依次盛装 KMnO 4 溶液、浓 H 2 SO 4 、焦性没食子酸溶液 B.管式炉加热前,用试管在④处收集气体并点燃,通过声音判断气体纯度

      C.结束反应时,先关闭活塞 K,再停止加热 D.装置 Q(启普发生器)也可用于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制备氯气 6.[2017 新课标Ⅱ]下列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实验 结论 A. 将乙烯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溶液最终变为无色透明 生成的 1,2−二溴乙烷无色、可溶于四氯化碳 B. 乙醇和水都可与金属钠反应产生可燃性气体 乙醇分子中的氢与水分子中的氢具有相同的活性 C. 用乙酸浸泡水壶中的水垢,可将其清除 乙酸的酸性小于碳酸的酸性 D. 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后的混合气体能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 生成的氯甲烷具有酸性 7.[2017 天津]以下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除去 NaHCO 3 固体中的 Na 2 CO 3

      将固体加热至恒重 B.制备无水 AlCl 3

     蒸发 Al 与稀盐酸反应后的溶液 C.重结晶提纯苯甲酸

      将粗品水溶、过滤、蒸发、结晶 D.鉴别 NaBr 和 KI 溶液

      分别加新制氯水后,用 CCl 4 萃取 8.[2017 北京]根据 SO 2 通入不同溶液中实验现象,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溶液 现象 结论 A 含 HCl、BaCl 2 的3FeCl 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SO 2 有还原性 B H 2 S 溶液 产生黄色沉淀 SO 2 有氧化性 C 酸性 KMnO 4 溶液 紫色溶液褪色 SO 2 有漂白性 D Na 2 SiO 3 溶液 产生胶状沉淀 酸性:H 2 SO 3 >H 2 SiO 3

     9.[2017 江苏]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苯酚溶液中滴加少量浓溴水、振荡,无白色沉淀 苯酚浓度小

      B 向久置的 Na 2 SO 3 溶液中加入足量 BaCl 2 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盐酸,部分沉淀溶解 部分 Na 2 SO 3 被氧化 C 向 20%蔗糖溶液中加入少量稀 H 2 SO 4 ,加热;再加入银氨溶液;未出现银镜 蔗糖未水解 D 向某黄色溶液中加入淀粉 KI 溶液,溶液呈蓝色 溶液中含 Br 2

     10.[2016 江苏][双选]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室温下,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足量 CO 2 ,溶液变浑浊 碳酸的酸性比苯酚的强 B. 室温下,向浓度均为 0.1 mol·L −1

     的 BaCl 2 和 CaCl 2 混合溶液中滴加 Na 2 SO 4 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K sp (BaSO 4

     )<K sp (CaSO 4 ) C. 室温下,向 FeCl 3 溶液中滴加少量 KI 溶液,再滴加几滴淀粉溶液,溶液变蓝色 Fe 3+ 的氧化性比 I 2 的强 D. 室温下,用 pH 试纸测得:0.1 mol·L −1

     Na 2 SO 3 溶液的 pH 约为10;0.1 mol·L −1

     NaHSO 3 溶液的 pH 约为 5 3HSO  结合 H + 的能力比23SO的强 11.[2016 上海]下列气体的制备和性质实验中,由现象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选项 试剂 试纸或试液 现象 结论 A 浓氨水、生石灰 红色石蕊试纸 变蓝 NH 3 为碱性气体 B 浓盐酸、浓硫酸 pH 试纸 变红 HCl 为酸性气体 C 浓盐酸、二氧化锰 淀粉碘化钾试液 变蓝 Cl 2 具有氧化性 D 亚硫酸钠、硫酸 品红试液 褪色 SO 2 具有还原性 12.[2016·四川]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将某溶液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石灰水变浑浊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23CO B 常温下,将铁片浸入足量浓硫酸中 铁片不溶解 常温下,铁与浓硫酸一定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C 向某食盐溶液中滴加淀粉溶液 溶液颜色不变 该食盐中一定没有添加 KIO 3

     D 向苯酚钠溶液中滴加乙酸溶液 溶液变浑浊 相同条件下,乙酸的酸性一定比

      苯酚强 13.[2015 新课标Ⅱ]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将①中溶液滴入②中,预测的现象与实际相符的是

     选项 ①中物质 ②中物质 预测②中的现象 A 稀盐酸 碳酸钠与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 立即产生气泡 B 浓硝酸 用砂纸打磨过的铝条 产生红棕色气体 C 氯化铝溶液 浓氢氧化钠溶液 产生大量白色沉淀 D 草酸溶液 高锰酸钾酸性溶液 溶液逐渐褪色 14.[2015 新课标Ⅰ]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将稀硝酸加入过量铁粉中,充分反应后滴加 KSCN 溶液 有气体生成,溶液呈血红色 稀硝酸将 Fe 氧化为 Fe 3+

     B 将铜粉加入 1.0 mol·L −1

     Fe 2 (SO 4 ) 3溶液中 溶液变蓝、有黑色固体出现 金属铁比铜活泼 C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 熔化后的液态铝滴落下来 金属铝的熔点较低 D 将 0.1 mol·L −1

     MgSO 4 溶液滴入NaOH 溶液至不再有沉淀产生,再滴加 0.1 mol·L −1

     CuSO 4 溶液 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变为浅蓝色沉淀 Cu(OH) 2 的溶度积 比 Mg(OH) 2 的小

     1.【答案】D 变式拓展

      【解析】Al(OH) 3 能溶解在过量的 NaOH 溶液中,A 错误;乙酸乙酯在 NaOH 溶液中会完全水解生成CH 3 COONa 和 C 2 H 5 OH,B 错误;若待检验溶液中仅存在 Fe 3+ 而不存在 Fe 2 + ,也会出现题述实验现象,C 项错误;H 2 O 2 的浓度相同时,一支试管中加催化剂,一支不加,通过观察生成气泡的速率来探究催化剂对 H 2 O 2 分解速率的影响,D 项正确。

     3.【答案】C 【解析】A 项,将少量浓硝酸分多次加入 Cu 和稀硫酸的混合液中,相当于稀硝酸与 Cu 反应,生成 NO,气体为红棕色,是由于 NO 与 O 2 接触被氧化为 NO 2 ;B 项,观察钾的焰色需透过蓝色钴玻璃,该粉末不一定不含钾盐;D 项,检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液,应该旋转活塞和漏斗口的塞子检查是否漏水。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测定样品纯度的定性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当稀硫酸和样品反应结束后,三颈烧瓶中有 CO 2 残留,若停止通入 N 2 ,生成的 CO 2 未被 B 中的碱石灰全部吸收,导致测量结果偏小,A 符合题意;将稀硫酸改为稀盐酸,HCl 挥发,导致反应后 B 装置质量偏大,测得的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偏大,B 不选;将 N 2 换为空气,空气中含有 CO 2 ,使反应后 B 装置质量偏大,测得的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偏大,C 不选;省去 C 装置,空气中的 CO 2 和水蒸气会进到 B 中,测得的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偏大,D不选。

     1.【答案】D 【解析】准确称量一定质量的黑色粉末,用 H 2 充分还原,并用干燥剂收集所得水,获得水的准确质量,可计算出氧原子和铁原子的质量,依据铁原子和氧原子物质的量之比可确定黑色粉末的成分,A 项可行;准确称量一定质量的黑色粉末,溶解于足量盐酸,加热蒸干溶液并在空气中灼烧至质量不变,所得粉末为氧化铁,根据氧化铁的质量可以计算出原黑色粉末中铁原子的质量,从而计算出黑色粉末中氧原子的质量,依据铁原子和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可确定黑色粉末的成分,B 项可行;准确称量一定质量的黑色粉末,用 CO 充分还原,在 CO 气流中冷却后得到的固体为铁,根据铁的质量,可以得到原黑色粉末考点冲关 关

      中铁原子的质量,从而计算出黑色粉末中氧原子的质量,依据铁原子和氧原子物质的量之比可确定黑色粉末的成分,C 项可行;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固体,反应前后固体质量不变,不能确定黑色粉末的成分,D 项不可行。

     2.【答案】B 【解析】A 项,观察钾的焰色应透过蓝色的钴玻璃;C 项,Cl 2 在饱和 NaCl 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小,烧瓶内无法形成喷泉;D 项,瓷坩埚中含有 SiO 2 ,能和熔融的 NaOH 反应导致坩埚破裂,加热熔融 NaOH 固体应使用铁坩埚。

     4.【答案】C 【解析】SO 2 与 Na 2 SO 3 溶液反应,不可用图⑤所示装置中盛有的饱和 Na 2 SO 3 溶液除去 SO 2 中含有的少量 HCl,故 A 项不合理;乙醇与水混溶,不能作萃取剂,应选择苯或四氯化碳,故 B 项不合理;粗盐提纯需要进行溶解、过滤、蒸发操作,①为过滤装置,②为蒸发装置,故 C 项合理;进行石油分馏实验时,需要用温度计测定馏分的温度,且丁烯在标况下为气体,用水不能使其冷凝为液体,故 D 项不合理。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与实验能力。选项 A,常温下,铝片遇浓硫酸发生钝化,不会溶解,错误;选项 B,加入少量 BaCl 2 固体,生成亚硫酸钡沉淀,水解平衡逆向移动,溶液红色变浅,正确;选项 C,向 Na 2 CO 3 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依次发生反应: Na 2 CO 3 +HCl NaHCO 3 +NaCl、NaHCO 3 +HCl NaCl+H 2 O+CO 2 ↑,故向饱和 Na 2 CO 3 溶液中滴加少量稀盐酸,不会立即有气体逸出,错误;选项 D,乙醇易挥发,且乙醇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错误。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意在考查考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对基本实验原理的掌握情况。乙二酸(H 2 C 2 O 4 )具有还原性,可以继续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生成 CO 2 ,A 错误;依据控制变量法,比较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时,两试管中 H 2 O 2 的质量分数应相等,B 错误;稀硝酸与铜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 NO,稀硝酸被还原,表现出氧化性,C 正确;SO 2 可被3NO  (H + )氧化为24SO,生成的沉淀应为 BaSO 4 ,D 错误。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有机实验设计与评价,涉及有机成分检验、性质探究,意在考查考生的实验设计与评价能力。A 项,乙酸乙酯在碱作用下水解,也会消耗碱,错误;B 项,苯在溴化铁的催化作用下与液溴发生取代反应,与溴水不发生取代反应,错误;C 项,植物油中含碳碳不饱和键,与溴发生加成反应,错误;D 项,葡萄糖中含有醇羟基等,能还原高锰酸钾,正确。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意在考查考生对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气体进入 F 装置之前必须经过干燥,故 C、D、E 装置中应分别装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浓硫酸,A 项错误;B 装置中的白色粉末变蓝,说明分解产物中有水产生,B 项错误;F 装置中黑色粉末变红色,G 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两个实验现象才能说明分解产物中有 CO 生成,C 项错误;实验开始时,先点燃 A 装置处的酒精灯,使草酸分解产生的气体排出装置中的空气,再点燃 F 装置处的酒精灯,D 项正确。

     10.【答案】B 【解析】常温下,铝遇浓硝酸会发生钝化,A 项错误; Na 2 CO 3 为强碱弱酸盐,加热会促进其水解,溶液碱性增强,B 项正确;由反应 2Fe 3+ +Cu 2Fe 2+ +Cu 2+ 知,氧化性:Fe 3+ >Cu 2+ ,C 项错误;将两根铁丝分别伸入硫酸铜和硝酸银溶液中,两根铁丝上均有固体附着,只能证明金属的活动性 Fe>Cu,Fe>Ag,

      D 项错误。

     12.【答案】A 【解析】题考查实验的设计与评价,涉及 CO 2 、SO 2 、H 2 的检验等。碳素钢暗示反应产生的气体中会有SO 2 和 CO 2 ,一定量的浓硫酸暗示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的浓度会逐渐变小,稀硫酸可与 Fe 反应产生H 2 ,所以气体 Y 的成分可能有 SO 2 、CO 2 和 H 2 三种气体,C 项正确;由于 SO 2 的存在会对 CO 2 的检验(利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产生干扰,所以必须先检验 SO 2 ,并且保证 SO 2 除干净后才能检验 CO 2 ,故①、②、③、④中的试剂分别为品红溶液、酸性 KMnO 4 溶液(或溴水)、品红溶液、澄清石灰水,NaOH 溶液能吸收 CO 2 ,故 A 项错误;⑧中碱石灰可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⑦中,干扰 H 2 的检验,若换成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则可以起到相同的作用,B 项正确;加热或点燃 H 2 前,必须检验其纯度,防止爆炸,D 项正确。

     1.【答案】B 【解析】A.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因此溶解后需要冷却到室温下再转移至容量瓶中,A 错误; B.氯化铁具有氧化性,能被维生素 C 还原为氯化亚铁,从而使溶液颜色发生变化,所以向盛有 2 mL 黄色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浓的维生素 C 溶液,通过观察颜色变化可以探究维生素 C 的还原性,B 正确; C.向稀盐酸中加入锌粒,生成氢气,由于生成的氢气中含有氯化氢和水蒸气,因此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 NaOH 溶液、浓硫酸即可,不需要通过 KMnO 4 溶液,或者直接通过碱石灰,C 错误; D.反应的方程式为 HSO 3- +H2 O 2 =SO 42 - +H + +H2 O,这说明反应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因此无法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D 错误。答案选 B。

     点睛:明确相关物质的性质特点、发生的反应和实验原理是解答的关键。注意设计或评价实验时主要从正确与错误、严密与不严密、准确与不准确、可行与不可行等方面作出判断。另外有无干扰、是否经济、直通高考

      是否安全、有无污染等也是要考虑的。本题中选项 D 是解答的易错点,学生往往只考虑物质的浓度不同,而忽略了实验结论需要建立在实验现象的基础上。

     下层显紫红色,说明 CCl 4 将 I 2 从碘水中萃取出来,I 2 在 CCl 4 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B 项正确;C 项,向 CuSO 4 溶液中加入铁粉,有红色固体析出,发生的反应为 Fe+Cu 2+ =Fe 2+ +Cu,根据同一反应中氧化性:氧化剂 氧化产物,氧化性 Cu 2+ Fe 2+ ,C 项错误;D 项,向 NaCl、NaI 的混合稀溶液中滴入少量稀 AgNO 3 溶液,有黄色沉淀生成,说明先达到 AgI 的溶度积,但由于 NaCl、NaI 的浓度未知,不能说明 AgCl、AgI 溶度积的大小,D 项错误;答案选 B。

     点睛:本题考查苯酚与碳酸酸性强弱的探究、萃取的原理、氧化性强弱的判断、沉淀的生成。易错选 D项,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忽视 NaCl、NaI 的浓度未知,思维不严谨。

     3.【答案】D 【解析】A 项,对比②③,②Fe 附近的溶液中加入 K 3 [Fe(CN)

     6 ]无明显变化,②Fe 附近的溶液中不含Fe 2+ ,③Fe 附近的溶液中加入 K 3 [Fe(CN)

     6 ]产生蓝色沉淀,③Fe 附近的溶液中含 Fe 2+ ,②中 Fe 被保护,A 项正确;B 项,①加入 K 3 [Fe(CN)

     6 ]在 Fe 表面产生蓝色沉淀,Fe 表面产生了 Fe 2+ ,对比①②的异同,①可能是 K 3 [Fe(CN)

     6 ]将 Fe 氧化成 Fe 2+ ,B 项正确;C 项,对比①②,①加入 K 3 [Fe(CN)

     6 ]在 Fe 表面产生蓝色沉淀,①也能检验出 Fe 2+ ,不能用①的方法验证 Zn 保护 Fe,C 项正确;D 项,由实验可知K 3 [Fe(CN)

     6 ]可能将 Fe 氧化成 Fe 2+ ,将 Zn 换成 Cu 不能用①的方法证明 Fe 比 Cu 活泼,D 项错误;答案选 D。

     点睛:本题通过实验验证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考查 Fe 2+ 的检验、实验方案的对比,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用对比分析法。要注意操作条件的变化,如①中没有取溶液,②中取出溶液,考虑 Fe 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要证明 Fe 比 Cu 活泼,可用②的方法。

     C.向含有 ZnS 和 Na 2 S 的悬浊液中滴加 CuSO 4 溶液,虽然有 ZnS 不溶物,但是溶液中还有 Na 2 S,加入硫酸铜溶液以后,Cu 2+ 一定与溶液中的 S 2- 反应得到黑色的 CuS 沉淀,不能证明发生了沉淀转化。选项 C 错误。

     D.向溶液中加入硝酸钡溶液,得到白色沉淀(有很多可能),再加入盐酸时,溶液中就会同时存在硝酸钡电离的硝酸根和盐酸电离的氢离子,溶液具有硝酸的强氧化性。如果上一步得到的是亚硫酸钡沉淀,此步就会被氧化为硫酸钡沉淀,依然不溶,则无法证明原溶液有硫酸根离子。选项 D 错误。

     点睛:在解决本题中选项 C 的类似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判断溶液中的主要成分。当溶液混合进行反应的时候,一定是先进行大量离子之间的反应(本题就是进行大量存在的硫离子和铜离子的反应),然后再进行微量物质之间的反应。例如,向碳酸钙和碳酸钠的悬浊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先和碳酸钠反应得到碳酸氢钠,再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

     5.【答案】B 【解析】A.Zn 粒中往往含有硫等杂质,因此生成的氢气中可能混有 H 2 S,所以用 KMnO 4 溶液除去 H 2 S。另外装置含有空气,高温下能与 W 反应,焦性没食子酸溶液吸收氧气,最后通过浓硫酸干燥氢气,A 错误;B.氢气是可燃性气体,通过爆鸣法验纯,B 正确;C.为了防止 W 被氧化,反应结束后应该先停止加热,在氢气的氛围中冷却,等待 W 冷却后再关闭活塞 K,C 错误;D.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制备氯气的反应需要加热,而启普发生器不能加热,所以不能用于该反应,D 错误。答案选 B。

     【名师点睛】该题通过氢气的制备以及性质检验考查学生的化学实验基本素养,明确实验原理和相关物质的性质是解答的关键,注意化学实验的考查今后仍然是以常见仪器的选用、实验基本操作为中心,通过是什么、为什么和怎样做重点考查实验基本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本题的难度不大,注意利用反应的实质,有无杂质对实验的干扰,进行分析判断,如本题的 D 选项,甲烷和氯气反应是取代反应,除有氯甲烷的生成外,还有 HCl 的生成,从而得出混合气体能使湿润石蕊试纸变红的原因是产生了 HCl,体现考生对平时基础知识的积累的程度。

     7.【答案】D 【解析】A、加热碳酸氢纳分解生成了碳酸钠,不能达到实验目的;B、直接蒸发 Al 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 AlCl 3 溶液,铝离子发生水解,最终得到的是 Al(OH) 3 ,不能达到实验目的;C、重结晶法提纯苯甲酸的方法是:将粗品水溶,趁热过滤,滤液冷却结晶即可;D、NaBr 和 NaI 都能与氯水反应生成对应的单质,再用四氯化碳萃取,颜色层不同,NaBr 的为橙红色,KI 的为紫红色。故选 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评价,为高频考点,涉及物质的分离、提纯与鉴别及物质的制备等知识点,明确实验基本操作方法、物质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注意 C 项重结晶法提纯苯甲酸的步骤。

     8.【答案】C 【解析】A、混合溶液中 SO 2 被 FeCl 3 氧化生成 SO 4 2− ,再与 BaCl 2 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体现了 SO 2 的还原性,A 正确;B、SO 2 与 H 2 S 在溶液发生反应 SO 2 +2H 2 S=3S↓+2H 2 O,体现了 SO 2 的氧化性,B 正确;C、SO 2 使酸性 KMnO 4 溶液褪色,这是 SO 2 在酸性溶液中还原 KMnO 4 生成 Mn 2+ ,体现了 SO 2 的还原性,C 错误;D、SO 2 与 Na 2 SiO 3 溶液产生胶状沉淀,根据较强酸制较弱酸,可得结论酸性:H 2 SO 3 >H 2 SiO 3 ,D 正确。答案选 C。

     【名师点睛】掌握 SO 2 的性质特点是解答的关键,选项 C 是易错点,要明确并不是遇到褪色就是漂白,要搞清楚反应的原理以及常见的漂白剂。SO 2 通入下列溶液中的现象与其体现的性质归纳如下:

     溶液 石蕊试液 加有酚酞的 NaOH 溶液 酸性 KMnO 4 溶液 溴水 品红 溶液 氢硫酸 (H 2 S 溶液) 现象 变红 褪色 褪色 褪色 褪色 生成浅黄色沉淀 性质 酸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还原性 还原性 漂白性 氧化性

      9.【答案】B 【解析】A.向苯酚溶液中加少量的浓溴水,生成的三溴苯酚可以溶解在过量的苯酚溶液中,所以无白色沉淀,A 错误;B.沉淀部分溶解,说明还有一部分不溶解,不溶解的一定是硫酸钡,溶解的是亚硫酸钡,所以亚硫酸钠只有部分被氧化,B 正确;C.银镜反应是在碱性条件下发生的,本实验中没有加入碱中和做催化剂的稀硫酸,所以无法发生银镜反应,从而无法证明蔗糖是否水解,C 错误;D.溶液变蓝,说明有碘生成或本来就有碘分子。能把碘离子氧化为碘的黄色溶液除了可能是溴水外,还可能是含其他氧化剂(如 Fe 3+ )的溶液;当然黄色溶液也可能是稀的碘水,所以 D 错误。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了苯酚与浓溴水反应的性质实验、亚硫酸钠变质程度定性探究实验、蔗糖水解程度的定性检验实验及未知溶液的定性探究实验,A 实验还考查了学生对相似相溶原理的认识。4 个实验中,实验现象都是正确的。A、C 两实验都是课本上的重要实验,因操作不正确导致实验结论不正确。D实验只是实验结论错误,要求学生能知道有多种相似的溶液具有相似的性质。解题时要首先分析实验操作所蕴含的实验原理及可能的干扰因素,然后明确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后根据实验现象推理形成实验结论,思维要发散开,要考虑到多种可能性结论。

     11.【答案】D 【解析】A.NH 3 制备可以采取浓氨水和生石灰制取,可用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试纸变蓝则说明 NH 3 为碱性气体,正确;B.利用浓硫酸的高沸点性以及吸水放热的性质,可以制取 HCl 气体,pH 试纸变红,则说明气体为酸性气体,正确;C.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加热可以制取 Cl 2 ,Cl 2 可以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液检验,试液变蓝,说明 KI 转化为 I 2 ,则说明 Cl 2 有强氧化性,正确;D.SO 2 使品红溶液褪色体现的是 SO 2 的漂白性,错误。故选 D。

     12.【答案】D 【解析】A、将某溶液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产生白色沉淀,该溶液中可能含有碳酸氢根离子、碳酸根、亚硫酸根、亚硫酸氢根等离子,错误;B、铁在常温下在浓硫酸中钝化,发生了化学反应,错误;C、碘酸钾和淀粉不反应,碘单质遇到淀粉才显蓝色,错误;D、苯酚钠和乙酸反应生成

      苯酚和乙酸钠,说明乙酸酸性比苯酚强,故正确。

     1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实验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实验的记忆和理解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稀硝酸中加入过量的铁粉,生成硝酸亚铁,溶液中没有三价铁离子,加入硫氰化钾溶液,溶液不变红,A 项错误;铜的活泼性弱于铁,只能发生反应 2Fe 3+ +Cu 2Fe 2+ +Cu 2+ ,B 项错误;铝和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铝,又因氧化铝的熔点远高于铝的熔点,而氧化铝在铝的表面,所以加热铝箔的时候铝熔化了但是不会滴落,C 项错误;对于组成类似(阴、阳离子个数比相同)的难溶电解质,溶度积大的易转化为溶度积小的,D 项正确。铁与硝酸反应,铁能被硝酸氧化成三价铁离子,但铁过量时,铁能把三价铁离子还原成二价铁离子。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