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竞聘演讲
  • 会议发言
  • 爱国演讲
  • 就职演说
  • 开业开幕
  • 思想学习
  • 征文演讲
  • 经验材料
  • 述职报告
  • 调研报告
  • 工作汇报
  • 年终总结
  • 申报材料
  • 学习体会
  • 企划方案
  • 活动方案
  • 技巧经验
  • 模板范例
  • 思想宣传
  • 经济工作
  • 工作报告
  • 组织人事
  • 反腐倡廉
  • 慰问贺电
  • 先进事迹
  • 思想汇报
  • 入党申请书
  • 党会发言
  • 先进性教育
  • 入团申请书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调查报告
  • 实习报告
  • 和谐社会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作文范文
  • 自我鉴定
  • 讲话稿
  • 自查报告
  • 《基因表达》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1-04-05 12:10:05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设计方案 基因 表达

    《基因的表达》教学设计方案 本文关键词:设计方案,基因,表达,教学

    《基因的表达》教学设计方案 本文简介:《基因的表达》教学设计方案教材版本: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第二册课件名称:《基因的表达》教学目的1.了解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基因的本质。2.了解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3.了解基因控制性状的原理。教学重点1.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基因的本质。2.基因控制蛋白质

    《基因的表达》教学设计方案 本文内容:

    《基因的表达》教学设计方案

    教材版本: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第二册

    课件名称:《基因的表达》

    教学目的

    1.了解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基因的本质。

    2.了解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

    3.了解基因控制性状的原理。

    教学重点

    1.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基因的本质。

    2.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

    教学难点

    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向学生介绍目前国际通力合作的重大研究课题——人类基因组研究及意义,并通过我国参与1%ljh13.exe的基因测序渗透,对学生进行自信,自尊,自立热爱生物学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用具

    《基因的表达》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教师讲述、启发与学生讨论探索相结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让学生观察自己身体的一些特征

    出现:问题

    ①眼睛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的?

    ②耳朵有没有耳垂?

    ③伸出舌头,试试舌的两侧能不能向中间卷起

    ④大拇指能不能向背侧弯曲

    想一想,在上次特征中你与父亲相同的有哪些?与母亲相同的有哪些?有没有与父母双方都不相同的?

    讲述:大家刚才观察的自身特征是性状,性状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这些性状有的与父亲相同,有的与母亲相同。

    提问:子女的性状为什么会像父母呢?

    (回答:是由于遗传来的)

    讨论:遗传是通过遗传物质来实现的,我们都知道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子女像父母从本质上说,就是儿女获得了父母复制的一份DNA的缘故。也就是说DNA分子可以控制性状。DNA是如何控制性状呢?现代遗传学认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每个DNA有很多个基因,这些基因分别控制不同的性状。基因如何控制性状,这要通过基因的表达,引出课题。

    提问:什么是基因呢?

    讲述:现代遗传学认为,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讲述:刚才观察了眼睛,有单眼皮和双眼皮类型。

    提问:人的头发一般都是直的,还有其它类型呢?

    (回答:有卷的)

    讲述:单眼皮性状是由单眼皮基因控制的,直发性状是直发基因控制的,还有胰岛素是胰岛素基因控制合成的。

    讲述:基因是一种物质,具有一定的结构,是相对独立的,蕴含了特定的遗传信息,可以切割,拼接到其它生物上得到相应的性状。

    举例:将人的胰岛素基因剪切,拼接到大肠杆菌中,让大肠杆菌生产人的胰岛素,用来治疗糖尿病。

    启发:基因能够决定性状,最主要是基因携带了遗传信息,不同的脱氧核苷酸(或碱基)有排列顺序就代表了遗传信息。

    讲述:随着科研水平的不断发展,特别是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才知道了基因的化学本质。最新资料显示,99%的DNA片段无遗传效应,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是指能够表达和产生特定产物的DNA序列。

    观看:有关基因的动画。

    启发:各部分结构?

    观看:果蝇及果蝇染色体图。

    启发:引导学生回答基因与染色体、DNA、脱氧核苷酸的关系。

    讲述:研究结果还表明:每一条染色体中含有1个DNA,1个DNA上有很多基因,基因上有很多的脱氧核苷酸。

    讲述: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基因可以决定性状,也就是基因的功能,具体表现在:一是传递遗传信息,是通过DNA的复制来实现,这可以在亲代子代间进行,也可以在生物个体内进行,二是可以表达遗传信息。

    启发: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所以生物的性状是通过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来体现的。

    举例:鱼肉、牛肉、鸡肉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但口味不同,这说明什么呢?

    回答:蛋白质结构不同,根本上说是动物的基因不同。

    设置悬念:基因是如何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呢?

    讨论:遗传物质DNA一般都存在于细胞核中,而蛋白质的合成则是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进行的,这存在空间上的间隔,那么细胞核中DNA是如何控制细胞质中蛋白质的合成过程的?

    讲述:这里就需要一个中间媒介——RNA,这就是说,蛋白质的合成有两个阶段,一个是合成RNA的过程,一个是RNA合成蛋白质的过程。RNA是一种核酸,与DNA有什么区别呢?

    显示:DNA、RNA结构图。

    讨论:DNA、RNA在结构类型,基本单位,碱基有什么区别?

    总结:显示DNA、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

    观看:转录动画

    讲述:RNA没有碱基T(胸腺嘧啶)而有碱基U(尿嘧啶),在以DNA为模板合成RNA时,需要以U代替T与A配对。

    启发:联系DNA复制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启发:认真观察,叫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什么是转录;场所在哪里;需要什么条件;信息的方向是怎样。

    讲述: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上所携带的遗传信息,通过转录准确无误地传到mRNA分子结构上,使mRNA也具有与DNA一样的遗传信息。

    启发:现在合成了RNA,RNA如何合成蛋白质呢?

    观看:翻译动画

    启发:引导学生观察mRNA上的3个碱基与氨基酸的关系

    讲述:mRNA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叫做1个密码子。

    提问:为什么是3个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呢?

    讲述:我们都知道,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而mRA只有4种碱基。

    讨论:如果1个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则可决定4种氨基酸,即41=

    4,不可能。

    如果2个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则可决定16种氨基酸,即42=

    16,不可能。

    如果3个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则可决定64种氨基酸,即43=

    64,足以决定20种氨基酸。

    按照这样的设想,科学家们通过实验验证确实是3个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

    讲述:20世纪60年代初,科学家开始对密码子进行研究,几年后就破译了全部密码子,就制成了书上教材15页表6

    1。

    看图:教材15页表6

    1,20种氨基酸的密码子表

    讲述:例如UUU可决定苯丙氨酸,CCC可决定脯氨酸。

    启发:请同学们仔细观看这个密码子表,其中的密码子有什么特点呢?

    讨论:从密码子表可以发现:一种氨基酸可以只有一个密码子,有些氨基酸可以有多个密码子。此外,还有两个密码子AUG和

    GUG除了分别能决定甲硫氨酸和缬氨酸外,还是翻译的起始信号,遗传学上称之为起始密码。另外,也有3个密码子UAA、UAG、UGA,它们并不决定任何氨基酸,但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却是肽链增长的终止信号,所以这3个密码子叫做终止密码。

    观看:翻译动画

    启发:注意观察运氨基酸的结构,这种结构叫转移RNA,简称tRNA。

    观看:tRNA图

    讲述:科学研究表明,tRNA一般由75个核苷组成,其形态为三叶草形,它的一端是携带氨基酸的部位,另一端有3个碱基,都能专一地与mRNA的特定的三个碱基

    (即密码子)

    配对,这3个碱基叫反密码子。

    观看:翻译动画

    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什么是翻译;场所在哪里;需要什么条件;信息传递方向。

    观看: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完整动画

    小结: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出。DNA分子上的基因,其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mRNA中核糖苷酸的排列顺序,m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决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异性,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性状。从另一角度讲,基因的表达过程也反映出了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

    讲述: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叫做信息流,可以用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来表示。

    看图:显示中心法则图

    讲述: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完成DNA的自我复制过程,在传种接代过程中传递遗传信息: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完成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表明了DNA分子(基因)上的遗传特异性,通过mRNA的媒介,决定了蛋白质的特异性。可以说,中心法则反映了整个生物界的蛋白质合成的一般规律。

    讲述:后来,科学家发现一些RNA为遗传物质的结构RNA可以自我复制。个别病毒在肿瘤细胞中可以发生RNA→DNA的逆转录过程,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和发展。

    讲述: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都知道,生物的一切性状都是受基因控制的。

    但是在生物体内,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即结构蛋白,进而组成细胞结构成分来直接影响性状的。

    在生物体内,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往往要经过一系列的代谢过程,而代谢过程中的每一步化学反应都需要酶来催化和激素来调节。因此,还有一些基因就是通过控制酶和激素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性状的。

    讲述:基因不正常,就将出现疾病

    启发:分析白化病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机理。

    小结:概括地讲,基因对生物性状遗传的控制作用,可分为直接控制作用和间接控制作用。这是因为基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蕴含选择性表达信息的调节基因,一类是蕴含编码蛋白质中氨基酸顺序的结构基因。结构基因直接控制性状,调节基因则间接控制性状。所以说,基因是遗传物质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课堂小结

    练习

    附:板书设计

    (一)

    基因的概念

    (二)

    基因的功能

    1、传递遗传信息

    2、表达遗传信息

    (三)

    DNA与RNA的比较

    (四)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1、转录

    (1)

    概念

    (2)

    场所:细胞核

    (3)

    条件:酶、ATP、模板

    (DNA一条链)、原料(四种核糖核苷酸)

    2、翻译

    密码子:

    (1)

    概念:

    (2)

    场所:细胞质

    (3)

    条件:酶、ATP、模板(信使RNA)、原料(20种氨基酸)

    转录

    (五)

    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翻译

    逆转录

    DNA

    RNA

    蛋白质

    (六)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1、性状

    2、一切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

    ①直接控制作用:控制合成结构蛋白来控制性状

    ②间接控制作用:控制合成酶,某些激素来控制细胞代谢从而控制性状。

    ·8·

    篇2:篮球传切配合教学设计

    篮球传切配合教学设计 本文关键词:教学设计,配合,篮球

    篮球传切配合教学设计 本文简介:篮球传切配合教学设计顾亚军一、指导思想:本课努力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位学生提供发展机会。做到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中通过篮球基础配合教学和合作互助式学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技战术的教学实效性;通

    篮球传切配合教学设计 本文内容:

    篮球传切配合教学设计

    顾亚军

    一、指导思想:

    本课努力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位学生提供发展机会。做到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中通过篮球基础配合教学和合作互助式学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技战术的教学实效性;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建立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以获得成功体验,激发体育情感。

    二、教材及学生分析:

    1、教材分析:篮球传切配合是队员之间利用传球和切入技术的一种基础配合,它包括一传一切和空切两种,因其技术简捷、配合明快而具有实效性,所以比赛中经常采用,也非常适合高一男生学练。高一传切配合教学单元设计为4课时,本课为第3次课,是在前两次课学习的基础上巩固一传一切配合,并学习空切配合。通过学练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进一步体会传切配合的基本方法,学会并尝试运用传切配合,同时发展体能,为今后的篮球学习打下基础。

    2、学生分析:处于青春后期的高一学生,生长发育非常旺盛,在体能与技能提高的同时,其认知能力特别是观察力、注意力、思维能力也不断增长,具有临场应变和独立判断等能力;但心理发展不成熟、不稳定,特别是意志力还较为薄弱,表现为持续探究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完全形成。通过传切配合的学练,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篮球技能、战术意识和体能水平,又能锻炼其应变能力、协作能力和拼搏精神。本课学生虽具备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和技能储备,但组织教学环节仍不可放松,既要突出学生学练的自主性,又要重视对传切配合学练全过程的引领,以不断增进学生技战术意识和分析探究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摆脱对手、加速空切篮下

    本课难点:假动作的运用时机;传球在人先

    四、教学目标:

    1、学会用假动作摆脱对手、空切篮下,理解并体验“空切配合”的方法;能运用“一传一切”配合进行进攻实战演练。

    2、在自主练习和协作配合中增强变速变向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发展灵敏、速度、力量等体能。

    3、积极把握切入时机,敢于进行身体对抗,培养机智灵活、勇敢果断的品质。

    4、努力与同伴做好进攻、防守配合,形成团队协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五、教学流程及策略:

    开始部分,体育委员整队,检查并报告出勤情况;教师讲解课堂学习目标,提出课堂学练要求,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进入上课前的准备状态。

    准备部分,通过控球练习,集中学生注意力,体现学生运球能力,并达到热身的目的;借助篮球做准备操,熟悉球性并活动各关节;通过原地传接球练习,改进基本技能,为后续复习和学练传切配合作好准备。

    基本部分,采用逐步递进的教学形式。首先以哨声、肢体语言,引导学生复习有固定障碍的一传一切配合练习,通过提示、指挥来规范学生一传一切配合行为;指导学生进行四角传接球练习,提高跑动传接球能力;再复习有学生主动防守的一传一切配合。继而通过展板讲解、示范,学习空切配合,引导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分层进行空切配合练习;通过设问、释疑,引导学生自我分析、强化配合技能;再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学生展示、师生点评等方法,促进学生掌握传切配合的基本方法。最后通过小组教学比赛,尝试应用传切配合,巩固所学技战术,感受篮球运动的乐趣。

    辅助教材相应地安排了下肢力量练习。通过矮子篮球赛和“咬尾巴”练习,以竞赛和游戏的形式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调节学生心理,发展下肢力量。

    结束部分,通过学生自己谈课堂学习体会、练习感受的方法,自评互评学习情况和效果。同时通过语言诱导进行心理放松练习,使学生的身心尽恢复平静状态。

    六、安全保障和措施:

    全课以篮球教学一以贯之,因而课堂上易发生身体碰撞、甚至混乱现象,所以,强化课堂组织过程,加强组织纪律和安全教育就显得非常必要。课一开始,指导学生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并进行了纪律教育;教学中不断提醒学练要求,强化自律行为;要求学生注意动静结合,注意抬头观看,注意保持练习间距。教学比赛时,要求学生注意身体对抗技巧,跳起落地时注意缓冲;提醒学生合理分配体力,注意控制运动负荷。做好预防工作,避免伤害事故。

    篮球传切配合课时计划

    年级

    高一

    人数

    36

    日期

    2007.12.17.

    执教

    顾亚军

    班级

    11、12

    组班形式

    男合

    周次

    16

    课次

    31

    内容

    主题

    1、篮球——传切配合(8—6)

    2、身体素质——下肢力量

    重点

    摆脱对手、加速空切篮下

    难点

    假动作的运用时机;传球在人先

    学习

    目标

    1、学会用假动作摆脱对手、空切篮下,理解并体验“空切配合”的方法;能运用“一传一切”配合进行进攻实战演练。

    2、在自主练习和协作配合中增强变速变向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发展灵敏、速度、力量等体能。

    3、积极把握切入时机,敢于进行身体对抗,培养机智灵活、勇敢果断的品质。

    4、努力与同伴做好进攻、防守配合,形成团队协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课序

    时间

    教学内容

    运动负荷

    教与学的活动

    组织与队形

    次数

    时间

    强度

    1

    2分钟

    1、体育委员整队

    并汇报人数

    2、师生问好

    3、宣布课的任务

    4、安排见习生

    要求:⑴整队快、静、齐

    ⑵明确学习任务

    图1

    7

    8分钟

    1、控球练习:

    2、准备练习:

    ①碎步绕球

    ②看手势转体

    ③单手拍起静止球

    ④手上绕球

    ⑤转体斜拉球

    ⑥围绕身体绕球

    ⑦胯下“8”字绕球

    ⑧左右手胯下交换接球

    ⑨持球高抬腿跑

    ⑩胯下传递球跑

    3、原地传接球

    1

    2分钟

    2

    3分钟

    1

    2分钟

    教法:教师语言提示

    学法:学生主动练习

    要求:学生间不拉扯

    避免身体碰撞

    动作正确、规范

    教法:教师口令

    提示各动作要点

    学法:教师提示下学生相应练习

    要求:节奏基本一致

    动作幅度由小到大。

    通过练习使学生各关节基本活动充分

    教法:教师巡视、提示动作要点

    学法:学生相互协作、相互提示

    要求:持球动作正确

    用力协调、连贯

    反弹传球注意传球角度和击地点

    图2

    图3

    队形:同图3

    19

    20分钟

    6

    8分钟

    (一)传切配合:

    1、一传一切配合:

    ①有障碍

    ②四角传接球

    ③有防守

    2、空切配合:

    无球队员突然摆脱防守,切向防守空隙区域,接球投篮或做其它进攻动作

    3、教学比赛:

    (3对3)

    (二)身体素质:

    1、矮子篮球赛

    2、“咬尾巴”

    1

    2分钟

    1

    2分钟

    2

    3分钟

    1

    2分钟

    2

    3分钟

    1

    2分钟

    1

    2分钟

    中下

    中下

    教法:巡视、指导、参与、鼓励

    学法:相互协作

    要求:认真体会传切配合的基本要求

    要求:防守队员手臂张开站立作障碍

    切入前有明显的假动作

    切入时紧贴对手

    要求:速度由慢到快

    接球后不得运球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由1球到2球,尝试3球的练习手段,以适当增加难度和学生的积极性

    要求:消极防守到积极防守

    不要人盯人

    传球队员动作隐蔽

    把握好摆脱时机

    教法:教师讲解、与学生一起进行示范空切配合过程

    巡视指导、提示基本要求

    学生示范、师生点评

    学练思考:

    (1)“一传一切”与“空切”的异同点是什么?

    (2)什么时候是摆脱对手切入篮下的最佳时机?

    学法:认真听讲

    积极体验、相互提示

    分析改进、相互评价

    要求:注意力集中

    注意安全

    积极参与示范、评价

    教法:教师巡视并参与比赛组织

    学法:竞赛体验传切配合

    要求:遵守规则

    充分运用已学篮球知识和技能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教法:教师巡视并参与练习

    学法:竞赛体验

    小组成员协作练习

    要求:可自定规则

    全员参与进攻、防守;

    注意安全、避免头部碰撞

    教法:师生互动

    学法:合作练习

    要求:积极参与、注意安全

    队形:同图3

    图4

    队形:同图5

    图5

    队形:同图5

    队形:同图5

    图6

    2

    3分钟

    1、放松练习

    2、小结讲评、布置作业

    3、整理场地、归还器材

    4、师生再见

    1分钟

    教法:讲解要求,语言诱导

    学法:集体练习

    要求:积极参与、身心放松

    学法:自评互评

    要求:积极参与讲评

    图1

    篮球场:2片

    架:3副

    球:36个

    板:1块

    1、检查器材、合理布置场地、严密组织教学

    2、检查服装、做好准备活动

    3、练习时保持合理间距,体会身体对抗技巧,跳起落地时注意缓冲

    4、加强安全教育,强化自律意识

    练习密度

    强度

    全课

    内容主题

    中等强度

    44%~46%

    43%~45%

    篇3: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本文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整合,课程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本文简介: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丰城市拖船中学陈正辉【摘要】教学设计是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环节,其基本原则是,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要从学生的问题出发,学习方式应该多样,教学设计实际是“弹性化的教学方案”。教学设计中的目标设计要有多维目标,“弹性区间”;内容设计要联系生活,统合教材;方法设计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本文内容: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丰城市拖船中学

    陈正辉

    【摘

    要】

    教学设计是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环节,其基本原则是,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要从学生的问题出发,学习方式应该多样,教学设计实际是“弹性化的教学方案”。教学设计中的目标设计要有多维目标,“弹性区间”;内容设计要联系生活,统合教材;方法设计要符合学科特点,具有个性特色;学习情境设计的策略多种多样。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新思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将对课程教学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和作用,从根本上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创造出全新的教育时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变革传统的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在新课程和信息技术双重视角的观照下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改进教与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学设计,媒体本身并不能显著地增加教学效率,任何一种新媒体应用到教育当中,都应当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

    一、确立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新课程倡导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信息技术在学科课程和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课程教学的革新注入了活力,也提供了基础与可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为学生认识和了解生活世界提供了技术平台,为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新思维提供了技术平台,同时也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和态度,优化学习生活质量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持。

    实施新课程背景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关键是教学设计。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应关注以下事件:重视课堂生成目标,课堂生成目标即过程性目标,过程性目标具有多元价值;学生主动参与、投入学习活动,师生双方互动;教学过程中激活学习所必需的先前经验;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等。

    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师的教学采用如下策略,将有助于增进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等。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应主要着眼于以下几点:多层次性的教学目标;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信息化的教学环境;生动和谐的教学过程等。

    当前,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中,普遍存在以下不足:教学方案没有明显的设计思想,缺乏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仍然是经验型的思路;教学目标局限于认知,且只有预设目标,没有课堂生成目标,没有建立在对学生的状态分析和可能的发展分析的基础上;教学过程强调整齐划一,缺少“弹性区间”;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与学中的作用等。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及策略。

    (一)现代设计理念:有效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是让学习者有可能从个体实际需要展开学习活动。因此,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从这个角度说,所谓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起码是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在教学活动时,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如讨论、实验、观察等等,是必要的,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发展。

    要实现每一位学生的有效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即使不能做到完全意义上的因人施教,至少也应该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的教学安排,让那些没上课已能完成作业的学生或上了课却似懂非懂的学生都有事可做,不能硬性规定全班统一步调齐步行进。

    2、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问题出发。

    教学的任务是组织学生学习,教学设计就要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教材或从教师假想的问题出发。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关键在于把握学生既有的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

    进行教学设计的工作基础是了解学生,建立在学生对未知问题的求知欲望的基础上。但在日常教学中,假问题、假启发的现象,在公开课、观摩课中屡见不鲜:教师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方法,展示了许多与新课相关的图片或实物,然后满怀激情地启发学生,问他们知道不知道或愿不愿知道其中的奥秘,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愿意”,事实上许多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了“新课”的问题和内容,所有的“发现”与“兴奋”,不过是做秀。

    在了解学生实际问题上,没有捷径可走。生活在变化,学生也在变化,调查研究必须不断进行。了解学生、调查问题将会成为教师重要的工作环节,从备教材为主到备学生为主,是教师必须直面的挑战。

    3、学习方式应该多样。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博士(1983)认为,智力是一组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的能力,包括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多元智力理论实际上肯定了人的多样性存在,并且希望在教育中释放个人的兴趣、智力特性和综合素质。多元智力本身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今后还可能会增加新的智力类型,如加德纳后来总结的生存智力。这种智力理论与布卢姆的分类理论相互呼应,更支持了学习的综合性和多样性。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认识学生和认识学生的学习倾向,提供了一个可资参考的理论框架。关心学生的个性差异,用多种方法来达成学习目标,应该成为我们的共识。特别是在学生都有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可以及时上网的条件下,怎样在学习活动中让有阅读能力的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书刊、网络,实现自主学习,实现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学习,值得教学设计者特别关注。

    4、教学设计实际是“弹性化的教学方案”。

    教学设计只是一份预案,是一个教学构想,而不是一份施工蓝图。教学设计是教师为学生规划学习过程,是以问题为核心的。

    教师在设计时以问题为核心,在问题的基础上展开讨论、阅读、讲解、点拨,然后再激发出新的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就会留有空间,教师、学生在课堂上就有自由发挥、自主探究的机会。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关心实施步骤,环环相扣,教学设计就没有多少机动的余地,教学活动就会过于紧张,很难针对现场的实际问题进行调整。因此,教学设计应该向构想*拢,应为课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为师生课堂教学的实践创设主动参与、积极互动、创造生成的可能,应该是“弹性化的教学方案”。教师不是工程师(他要按图纸施工),也不是电视导演(他们一般要按分镜头剧本去工作),而是节目策划,是与学生共同创造未来的人。

    (二)教学设计的几个具体指向。

    1、教学设计中的目标指向:多维目标,“弹性区间”。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灵魂和方向,任何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必然要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

    教学目标设计要体现多维目标。在注重知识技能目标的基础上,要注重考虑学生的情意发展,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的情绪、感情、态度以及合作、交往等。即要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它作为和认知同样重要的要素在教学目标中加以确立。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具体的学科内容,尽可能地挖掘教学活动组织形式本身所具有的育人价值。

    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有“弹性区间”,既要照顾到学生之间的差异,也要考虑到预设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要给学生留有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2、教学设计中的内容指向:联系生活,统合教材。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内容的组织是否得当,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

    教学内容设计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内容要避免“繁、难、偏、旧”,突出基础性;同时要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当前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注重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学内容只有与学生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才有可能保持和发挥课堂教学载体的主导功能;只有和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才能让学生积极思维,使研究性学习成为可能。

    教学内容设计要对教材进行统合。合理安排教的内容和学的内容,教的内容和学的内容要作适度的区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转变教材观,要认识到教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是学生学的媒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可以大胆地对教材进行统合,使之成为有助于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学材”。如中学语文课文《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篇美学随笔,观点新颖,但议论说理比较抽象,教学设计时结合音乐、绘画、舞蹈,从多角度拓展学生的审美空间,运用多媒体相继引入小提琴《梁祝》,法国卢浮宫的胜利女神、蒙娜丽莎和维纳斯雕像,张大千虚实相生的山水画,杨丽萍的手舞,春节晚会上的《千手观音》等,使学生在丰富的审美欣赏活动中,充分领悟到作者的美学观点:维纳斯失去的只能是双臂,失去双臂带来了丰富的美,缺失引起的美是一种超越之美,真实之美。

    3、教学设计中的方法指向:符合学科特点,具有个性特色。

    教学方法设计要符合学科特点。学科不同教法也不同。语文重朗诵、赏析和体悟,多用情境教学法、赏析教学法;英语重交际,多用交际法、表演法;数学重归纳、论证和推理,多用讲授法、探究法;理化重实验操作、规律探索,多用实验法、发现法;思品重辨析、体验,多用辨析法、体验法等。

    教学方法设计要要符合学生实际和教师个性特点。教法必须为学生所接受,适合学生的年龄、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教师要熟悉教学对象的学习情况,了解学习者的需求,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有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教法要体现教师的个性特色,教师选择了适合自己个性的教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师要更新观念,以辅导者、帮助者和领航员的身份引导学生学习。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的创设,是指创设有利于学生对学习主题意义理解的情境,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模型的要点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设计重点应放到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环境的设计包括:问题、相关的实例、信息资源、认知工具、会话与协作、社会背景支持等六个部分,以问题为核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1、信息技术环境下几种学习情境的设计策略。

    (1)问题情境设计。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课文《我的空中楼阁》时,设计为“我眼中的楼阁”和“我心中的楼阁”两个问题板块,用两组多媒体视频动画演示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使用Internet中的搜索引擎等查询工具,培养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真实情境设计。利用多媒体具有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特点,把教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外部多种刺激,迅速感知教学内容。利用网络共享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即时访问远程主机,获取大量资源。例如,学习中学语文《威尼斯商人》一课,教师可以直接从网上调出有关威尼斯的网页,使没有到过威尼斯的同学亲身领略一下水城优美独特的风景,将会更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模拟真实情境设计。一些危险性、不易或不宜真实接触的必修教学内容与学习内容,可以创设模拟现实情境来满足教与学的需求。如创建模拟法庭,现场进行演练,对学习具有极大的帮助;学生自编自演英语话剧,锻炼英语听说能力等。

    (4)协作情境设计。利用网上交流工具(如BBS、聊天室、电子邮件、ICQ、Internet

    Phone等)创设协作化学习情境,对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目前常用的协作式教学情境有竞争式、协同式、伙伴式和角色扮演等多种不同形式。如学习课文《赤壁赋》,重点是理解江、月意象,体会诗人借江、月所抒发的胸中情意,设计让学生分成小组,上网查询有关江、月的诗句及意象特征,从比较中体会诗人的独特情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共享信息,互相交流,共同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5)创作情境设计。利用多媒体网络计算机创作工具平台,为学生创设一个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创作自己的作品或亲自动手模拟实验操作的情境。例如,为学生提供IE浏览器、Word等软件和工具,创设网上作文创作环境;提供“几何画板”的创作工具平台,学生可以自己动手设计创作诸如“三角形函数图像性质”等应用小程序。

    2、情境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情境设计要尽可能真实。“真实”包括真实性和科学性,只有真实才更富有感染力,才能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利于学生对学习主题的认知和意义的建构。

    (2)情境设计要有多样性。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社会环境而建构的,每个人的经验存在差异,因而对客观世界的解释和建构也是多样的。因此,对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该围绕学习主题,从不同角度提供多样化的情境,由学生自己去选择符合自己经验的情境进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完成意义的建构。应运用多媒体网络的优势,设置多种学习的起点和多条学习的路径,能让学生随机进入,灵活跳转,以满足学生个别化学习与不同认知的需要。

    (3)情境设计要有艺术美感。情境创设要善于创新,富有美感和吸引力,既要让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又要有新的信息、新的问题,尤其是对问题情境的创设更要有吸引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重要的信息上。

    (4)情境设计要与学习内容紧密相关。情境的创设是为了帮助学习者理解、内化学习内容。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需要不同的表现手段与表现方式。从教学内容的类型上分,提供学习资源的学习情境的创设宜用于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概念、规律等逻辑性较强的内容的学习;而真实情境则宜用于态度情感和技能的学习,此外,还常用于启发学生思维、渲染环境气氛等。

    (5)情境设计不能忽视教师的主持者作用。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探索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对于抽象的知识体系,运用多媒体网络系统很难具体化、形象化,还需要教师的讲解;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自由的“遨游”,更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李龙.教学过程设计[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3]李克东.信息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A].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M].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

    [4]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R·M·加涅著,皮连生译.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戴维·H·乔纳森著,郑太年等译.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