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竞聘演讲
  • 会议发言
  • 爱国演讲
  • 就职演说
  • 开业开幕
  • 思想学习
  • 征文演讲
  • 经验材料
  • 述职报告
  • 调研报告
  • 工作汇报
  • 年终总结
  • 申报材料
  • 学习体会
  • 企划方案
  • 活动方案
  • 技巧经验
  • 模板范例
  • 思想宣传
  • 经济工作
  • 工作报告
  • 组织人事
  • 反腐倡廉
  • 慰问贺电
  • 先进事迹
  • 思想汇报
  • 入党申请书
  • 党会发言
  • 先进性教育
  • 入团申请书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调查报告
  • 实习报告
  • 和谐社会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作文范文
  • 自我鉴定
  • 讲话稿
  • 自查报告
  • 2020年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卷(一)(全国通用)

    时间:2020-09-27 20:39:35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年高 终极 语文

     2020 年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卷(一)(全国通用)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古诗十九首》(以下简称《古诗》)是古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其意义不仅在于标志着五言诗由产生发展到最终的成熟,更在于诗歌精神的拓进:将中国诗歌精神推向了最本质的深度,即对人的生存、生活之关注与关怀,体现了中国文学对人及其命运的探索与追问、对大地苍生的悲悯情怀。《古诗》对人的现实存在、生活状态没有任何回避与粉饰。在《古诗》中,读者能够感受到一般感伤哀怨诗所没有的诗歌精神。

     诗歌的意义并不在于功利的教化,或是成就经国之大业,而在于悲悯。这对中外诗歌来说都是普适的,是共同的诗歌精神。东汉直至魏晋,战乱频仍,社会动荡,民不聊生,“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古诗》以怨而不怒的态度揭示人们的栖居状态,正是要让人们勇于直面无法回避的死亡、离乱、孤独、悲观、绝望等人世之悲;而诗歌的写作者也对人世间的这些悲苦怀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感,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旁观者自居。这种悲悯情怀是凄凉人世间的一抹温柔,是灰暗生活中的一道光亮。

     在混乱的时代,人的生命无法得到保障,所以“死亡”成为《古诗》中悲苦的深源。“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去者日以疏,生者日以亲。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死亡是人之存在的最根本困境,可是人又渴望永恒。愿之不得而生忧,所以人在现实人世中常感到悲苦。《古诗》的时代,因羁旅天涯、交通阻隔等客观因素,人世间的常态是离散,不是团聚。“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挥之不去的孤独与离愁,是诗歌要让人直面的又一个悲观现实。孤独并不以空间为限,它不仅是客观存在的处境,更是心灵的寂寞无人知:“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其实,心灵悲苦,在现代社会仍然是一个生存困境。即使交通、通信的问题解决了,为什么心灵的孤独仍难解脱?因为人在本质上就是孤独的。优秀的诗歌总是直面人类存在的悲苦本质,并以各自的方式关怀现实,表达悲悯。

     既然谁都无法走出死亡与孤独这样的生存困境,那么何不转而赋予生活以意义呢!所以,《古诗》在揭示人世之悲的同时,也给予人们以现实关怀。“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饮美酒、着华服这类行乐之举,是在看透了存在之悲境后,一种无奈的现实关怀,一种“及时行乐”的存在意识。“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时间无法停留,也无法逆流,但是却可以珍惜。与时间同行,便能在流驶中找到现实生活的意义。另外,《古诗》佚名的作者们深味现实人世之悲苦,但总能在离乱悲苦之余,给人以期待和宽慰:“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同时含蓄地表达出人们最渴望并努力寻求的现实关怀——人之相知,找到知音,达成心灵的理解与共鸣:“愿为双鸣鹤,奋翅起高飞!” 《古诗》正是以其形象的语言、比兴的手法、含蓄的风格以及深含悲悯的诗歌精神,对后世抒情诗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虽有别于现代,语境或有别于西方,然而其中表现的悲悯情怀却是所有诗歌的共同精神,是现代的,也是世界的。

     (摘编自张炳文《悲悯:<古诗十九首>诗意的现代解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古诗十九首》透露着浓重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主要来自死亡、离乱以及无人理解。

     B.《古诗十九首》并不回避现实的悲苦,但也没有为人们指明疏解这些悲苦问题的路径。

     C.《古诗十九首》所表达的“及时行乐”意识是在看透存在之悲后的一种无奈的现实关怀。

     D.“悲悯”具有普适性,它既是中外诗歌的共同精神,也是古今诗歌不可或缺的一种情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以《古诗十九首》的价值意义作为立论前提,并由此引出论证的中心。

     B.文章本论部分从“死亡”与“孤独”两方面论证中心观点,论证思路清晰。

     C.文章以现代视角来解读《古诗十九首》,通过大量引用诗句增强了说服力。

     D.结尾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古诗》的影响及价值作了总结,使首尾一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如果诗人对人世悲苦视而不见,其作品也很难传达出中国诗歌精神中的悲悯情怀。

     B.《观刈麦》中,结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尤其能够体现诗歌的悲悯情怀。

     C.《古诗十九首》中的悲悯情怀对诗歌精神作了纵深开拓,因此它能超越一般哀怨诗。

     D.在古代,因为离散是常态,所以,诗歌中必然会有挥之不去的孤独感和离愁情绪。

     【答案】1.C

     2.B

     3.D 【解析】

     1.A 项,“孤独感主要来自死亡”理解错误。“死亡”是“悲苦”的深层根源,但不是“孤独”的。B 项,“没有为人们指明疏解这些悲苦问题的路径”变肯定为否定,原文倒数第二段“及时行乐”“珍惜时间”“寻求知音”等都是讲具体的路径和方式。D 项,“不可或缺”表达过于绝对。故选 C。

     2.B 项,对文章的论证思路分析错误。本论部分应该是从“直面悲苦”和“现实关怀”两方面来论证中心观点的。故选 B。

     3.D 项,前后因果关系不成立,而且“必然会有”的说法太绝对,原文是说《古诗》的时代,孤独与离愁是诗人们要直面的现实。故选 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悠悠敦煌情 ——专访“敦煌的女儿”常沙娜 常沙娜,浙江杭州人。自幼随父亲敦煌学奠基人之一、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常书鸿在敦煌临摹壁画。1948 年赴美国留学。1950 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任教。

     曹可凡:你好!我特别想知道您的名字,当时父亲给您取的时候有些什么特别的寓意吗? 常沙娜:因为我出生在法国里昂,里昂有条河,法语 La Saone,中文就是沙娜。后来好多人很奇怪,说常书鸿挺逗的,给女儿起了一个沙漠的沙,我就成了一个沙漠里婀娜多姿的女子了。

     曹可凡:所有我觉得可能人一生冥冥当中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因素。您印象当中您父亲是因为什么缘故对敦煌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发誓要做敦煌的守护人的呢? 常沙娜:因为他在巴黎塞纳河边的书摊子发现了一本书,就是伯希和在莫高窟考古调查后,用掠走的东西出了一本《敦煌石窟艺术》。他看得很惊讶,说他整天崇敬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艺术,却不懂我们中国的艺术,数典忘祖。他说他是中国人,一定、一定要去敦煌去看看现状。

     曹可凡:常书鸿先生第一次踏上敦煌那块宝地是哪一年? 常沙娜:那是 43 年。我们坐了一个月的汽车,从重庆一直到甘肃,从秋天一直住到冬天。到了敦煌第一顿饭吃的是一碗面,一碗醋,一碗盐。爸爸说今天也来不及了,明天给你吃涮羊肉吧。他一直这样乐观。

     曹可凡:那时候做研究,做保护都要做什么? 常沙娜:第一要除沙。要在莫高窟上面要盖一层短墙就是把那沙给拦住,因为那个地方流沙很快就能把洞埋起来。后来我父亲归纳了三个临摹办法,一个是客观临摹,第二种是复原临摹,第三种是整理临摹。他要求研究所都要采用整理临摹,不能随便复原临摹,如非必要也不要客观临摹。

     曹可凡:据说 1945 年的父女画展很轰动。

     常沙娜:当时很轰动,因为没想到常书鸿带的女儿也画了那么多画。我去美国的机会就这么来的。有一位犹太人叶丽华对我爸爸说你女儿画得真棒,但是你不能让她永久呆在沙漠戈壁滩上。她说可以带我到美国去看看。

     曹可凡:为什么你在美国呆了两年就回来了? 常沙娜:当时在美国留学生大家都在讲中国解放了,新中国成立了,而且把家信念一念。国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留美同学大家见面就说什么时候回国,就成了一个回国的高潮。我为了回国买票,就半工半读,到陶瓷厂拉坯上釉。

     曹可凡:听说您回国之后因为陪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看中国第一次敦煌艺术展览,改变了您的自己的人生道路。

     常沙娜:是的。当时我父亲高兴的很,在敦煌待了那么多年,临摹了上百件的东西都没有展示过。我父亲告诉我梁思成林徽因先生都很重视这个展览,他们看的激动。之后梁先生和林先生就让我到清华大学营建系的工艺美术研究所当助教。林先生讲我们要抢救工艺美术,现在最需要抢救的是景蓝。我们就搞了一些新的设计,适合现代生活。52 年搞了一批亚太和平会议的国家礼品,景泰蓝盘子上设计和平鸽,她说我们不要毕加索的鸽子,我们要用我们自己的鸽子,我就把敦煌壁画里的鸽子组合在一起了。

     曹可凡:您也参加过人民大会堂的设计是吧? 常沙娜:我参加了。我有一些童子功,就是在敦煌形成的。我画了上百个方案,最后选定了我的一个方案,就是人民大会堂的宴会厅和外立面,这个现在还在。我搞的那个方案图案是莲花瓣,它组合以后很好看。但是工程师跟我讲设计很好看,但是设计要跟功能相结合。我没有想到要把照明、通风口跟图案结合。这个给我的启示太大了,这决定了我后来这一辈子我从事设计的宗旨。

     曹可凡:您其实是没有学历的,后来做了中央工艺美院院长„„ 常沙娜:是,我一辈子是没有学历的学业。但是我是实在在的,是尽力的,是为了我要做的事情而实实在在的,要学我父亲的“杭铁头”(注)的精神,要把事情做好,做完。

     (摘编自《可凡倾听), 2017 年 10 月 21 日)

     (注)“杭铁头”,杭州人。

     4.下列关于本篇访谈的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本篇访谈以“常沙娜”名字由来切入,这样提问拉近了双方距离,消除了彼此的陌生感。

     B.本篇访谈主体部分有时直接提问,明确集中;有时陈述事实,给受访者制造表达空间。

     C.本篇访谈围绕“敦煌情”展开,所有问题都环环相扣,逻辑清晰,体现卓越的访谈技巧。

     D.本篇访谈语言体现了对受访者常沙娜的尊重,平实、口语化,自然亲切,符合访谈基本要求。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常书鸿先生当年回国扎根敦煌,体现了高尚的爱国情怀和对民族文化的强烈使命感。后来常沙娜从美国回国也基于这样的爱国情怀。

     B.犹太人叶丽华对常沙娜非常欣赏,并热情的邀她出国深造,因为她欣赏常沙娜绘画造诣,也热爱充满魅力的敦煌艺术。

     C.常沙娜在梁思成林徽因的指导下对景泰蓝进行抢救,不仅抢救了工艺,还设计了适合现代生活的用品,有一些设计品成了国家礼品。

     D.常沙娜的设计美观,但实用性差,在工程师的指导下,常沙娜修改后的设计,最终成为人民大会堂的设计方案之一。

     6.题目“悠悠敦煌情”在常沙娜人生中有哪些具体的体现?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 分)

     【答案】4.C

     5.A 6.(1)常沙娜在敦煌临摹大量作品,受到了艺术熏陶。(2)展出在敦煌的画作,为她带来了留学的机会。(3)因敦煌艺术展,促成常沙娜从事工艺美术。(4)在设计工作中,敦煌艺术给她提供很多灵感。

     【解析】

     4. C 项,“所有问题都环环相扣”中“所有问题”错误,从访谈者中访的一方曹可凡来看,他并非都是在提问题,他有时是直接提问,明确集中,如“我特别想知道您的名字,当时父亲给您取的时候有些什么特别的寓意吗”“您印象当中您父亲是因为什么缘故对敦煌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发誓要做敦煌的守护人的呢”“常书鸿先生第一次踏上敦煌那块宝地是哪一年”;有时陈述事实,如“据说 1945 年的父女画展很轰动”“听说您回国之后因为陪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看中国第一次敦煌艺术展览,改变了您的自己的人生道路”“您其实是设有学历的,后来做了中央工艺美院院长”,这就给给受访者常沙娜制造了表达的空间。故选 C。

     5. B 项,“也热爱充满魅力的敦煌艺术”错误,文中说的是“有一位犹太人叶丽华对我爸爸说你女儿画得真棒,但是你不能让她永久呆在沙漠戈壁滩上”,文中只能看出对常沙娜的欣赏,看不出“热爱充满魅力的敦煌艺术”。C 项,“不仅抢救了工艺”错误,文中说的是“林先生讲我们要抢救工艺美术,现在最需要抢救的是景蓝”,文中说的是“要抢救工艺美术”,而选项变成“抢救了”。D项,“常沙娜的设计美观,但实用性差,在工程师的指导下,常沙娜修改后的设计,最终成为人民大会堂的设计方案之一”错误,文中说的是“我画了上百个方案,最后选定了我的一个方案,就是人民大会堂的宴会厅和外立面„„我搞的那

     个方案图案是莲花瓣,它组合以后很好看。但是工程师跟我讲设计很好看,但是设计要跟功能相结合。我没有想到要把照明、通风口跟图案结合”。故选 A。

     6.本题“题目‘悠悠敦煌情’在常沙娜人生中有哪些具体的体现?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首先要理解“悠悠敦煌情”的内涵,然后到材料中圈出常沙娜与“敦煌”相关的内容。如文章开始部分常沙娜与父亲在敦煌临摹,然后 1945 年办了父女画展,并因此带来了留学的机会,“因为没想到常书鸿带的女儿也画了那么多画。我去美国的机会就这么来的。有一位犹太人叶丽华对我爸爸说你女儿画得真棒,但是你不能让她永久呆在沙漠戈壁滩上。她说可以带我到美国去看看”;后来“因为陪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看中国第一次敦煌艺术展览,改变了您的自己的人生道路”,之后“梁先生和林先生就让我到清华大学营建系的工艺美术研究所当助教。林先生讲我们要抢救工艺美术”“52 年搞了一批亚太和平会议的国家礼品,景泰蓝盘子上设计和平鸽,她说我们不要毕加索的鸽子,我们要用我们自己的鸽子,我就把敦煌壁画里的鸽子组合在一起了”,可见在设计的工作中,敦煌的艺术给了常沙娜很多的灵感。考生围绕这些内容概括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苦菜 叶圣陶 我家屋后有一亩多空地,泥土里时常翻出墙砖的小块来。我想空地废弃未免可惜,向熟识的农人说:“我要雇一个人在那里种菜,兼做些杂事,看有相当的人可以荐来试试。” 劳动是人生的真义,从此可以得到精神上真实的愉快,我热烈而深切地期望着。

     农人福堂因此被荐到我家来了。他紫赤的皮肤,粗糙而有坚皮的手,直视而不灵动的眼睛,嘴周围短而黄的胡子,都和别的农人没甚分别;但他还有一种悒郁的神情,将农人固有的浑朴无虑的特征笼罩住。

     “我从小就种田,米麦菜豆都种过,都会。”他的语音很诚恳,欲将自己的经历称述得详细而动听,但是他仅能说这么一句。

     “那很好,我屋后那片空地将由你去种。” 他去察看了他新的工作地:“那里可以划作二十畦,二十天之后,每畦可出一担菜哩。”我也想:土地真足赞颂呀,生生不息,取之无尽。

     福堂带来一柄四齿耙,五斤多重,他举起高出头顶一尺光景,用力往下垦,四齿齐没入泥里。他那执柄端的左手向上一捉,再举起耙来,泥土便松了一方,砖瓦的小块一显露。他工作了两个多钟点,把空地的六分之一翻松了,坐在阶上吸黄烟休息。

     我希望、艳羡的心情,在他下第一耙的时候已欲进溢而出,人生真实的愉快的滋味,这回我可要尝一尝了。他一停手,我急急地执着耙的柄,学着他那姿势和动作工作起来。但是那柄耙似乎不服从我的样子:我举它起来时,它在空中只是前后左右地摇晃;着地时它的四齿入土仅一寸光景;我再用力将它举起,平而结实的泥土上只有四个掘松的痕迹。我绝不灰心,再下第二耙,第三„„不到二十耙,我再也不能举起了。呼吸急促了,外面的空气钻入我的鼻管,几乎容受不得。

     福堂在石阶上敲去烟管里面的烟灰,说道:“这个不是先生做得来的,你还是捡砖瓦罢。待我先耙成几畦,你就可以下菜秧了。” 我服从他的指挥,况且捡砖瓦一样是一种劳动。那句“就可以下菜秧”又何等地可喜,何等地足以勖勉我。我两手不停地拾起砖瓦,投在粗竹丝编的大畚箕里。

     他继续先前的工作,手里那柄耙一上一下,着地的声音沉重而调匀,竟像一架机器。泥土的气息一阵一阵透入鼻管,引起一种新鲜而快适的感觉。

     我看福堂造畦,心里很佩服他。他不用尺量,只将耙轻轻地爬别,自然成了极正确的长方形的畦,而且各个畦的面积都相等呢!至于下秧是我的工作了,插满了一畦,我又提一桶水来灌溉。

     莱园里再没有繁重的工作了。每天展晚福堂都去浇一回水,有时他蹲在畦间捉食叶的小虫。我家事务简单,他常常大半天闲着,于是只是坐在廊下吸烟,一管完了又一管,他那副悒郁的神情和烟管里嘴里缭绕的烟气总将他密密地笼罩住。

     教书之余,我每天去看亲手种的菜,距下秧的时候已有十五六天了,叶柄还是细细的,叶瓣也没有长大许多,这个很引起我的疑惑。福堂懒懒地向我说:“大约这里是生地的缘故。但二十天之后,三棵一斤总有的。”他这句话,超过预料的成熟期有半个月,成色又打了三折,不由我不动摇对他的坚信。这里是生地,他来时不是不晓得。他从小就种菜,根据他的经验推测种植的成绩,也不至相差到三分之二。究竟为什么呢? 我细看叶瓣,几乎瓣瓣有小孔,前几天固然也有发现,但如今更是普遍而稠密了。有些瓣子上多孔通连,成为曲线描绘的大窟座。我满腔的惋惜,不禁责备福堂道:“你捕虫大不留心了,菜竟被吃到这般地步。” 何以他竟不负职务上的责任,对于菜的不发育和被侵害又全无同情心呢?以我主观的意见替他想,他过着最有意思最有趣味的生活,就应当勤于他的职务。何以他喜欢吸黄烟胜于农作?我再四推想,断定他是怠业了。

     福堂依他的老例,坐在廊下吸烟。我趁着没事,问他家里的状况,他就告诉我以下的话。“我种四亩田,到今二十多年了。我听先生说,种田最有滋味,这话不大对。滋味呢,固然有的,但是苦,苦到说不出!我夜夜做梦,梦见我不种田了,真有这一天,我才乐呢。” “我终年种田,只有一个念头时时迫着我,就是‘还租’。租固然是应当还的,但我要吃,我要穿,一还租,那些就办不到了,什么都没有了。” 我才明白,他厌恶种田,我却仍使他做老本行,这便是怠业的缘故。

     我和福堂做同一的事务,感受的滋味却绝对相反。我所知于人生的,终究简单而浅薄。偶尔使一柄耙,种几棵菜,就自以为得到了真实的愉快、认识了生命的真谛,其实不过是虚浮的幻想罢了。

     又隔了二十多天,园里的菜真离了土了,叶瓣是薄薄的,一手可以将叶柄捏拢来,平均四棵重一斤。煮熟了尝新,味道是苦的。

     现在的我吃味道不好的菜蔬和果子,或者遇见粗制的器物,就联想到我家园里的苦菜。

     1921 年 2 月 6 日(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开头写“我”找农人来种菜,认为劳动能让人“得到精神上真实的愉快”,既表现了“我”对劳动的期盼,也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B.叶圣陶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着地的声音沉重而调匀”,形象地刻画出福堂劳作的娴熟有力,表现了“我”对他由衷的佩服。

     C.福堂两次预测菜地的收成,“每畦可出一担菜”,“三棵一斤总有的”,但结果未达预期,“我”对他渐渐怀疑、失望甚至心生怨恨。

     D.文中“吸黄烟”“还租”“息业”等词语富有时代特点,反映了上世纪二十年代像福堂一样的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劳动心态。

     8.本文以“苦菜”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9.《苦菜》选自叶圣陶小说集《隔膜》,请结合文本简析造成“我”和福堂“隔膜”的原因。(6 分)

     【答案】7.C 8.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突出形象,使底层劳动者劳而无获、生活困顿的形象鲜明可感;关涉主旨,寄托了对勤劳又穷苦的底层劳动者的同情。

     9.身份、地位不同:“我”是知识分子,福堂是底层劳动者。经历、状况不同:“我”教书,很少做农活,雇人种菜做杂事;福堂从小种田,终年劳作,被租税逼迫。认识、感受不同:“我”认为劳动能让人精神愉悦;福堂认为种田很苦,厌恶种田。

     【解析】

     7.C 项,“甚至心生怨恨”理解有误。根据原文描写“我才明白,他厌恶种田,我却仍使他做老本行,这便是怠业的缘故”,原本“我”对福堂是有失望和不满的,但是经过与他交谈,得知他家的情况和他种田的感受,“我”就理解并开始同情他了。“我”对他的感情没有“怨恨”。故选 C。

     8.本文标题是“苦菜”,从读者角度来看,“菜”为什么是“苦”的?谁种的“苦菜”?标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从标题内涵来看,“苦”不仅仅指“菜”的苦,也指福堂的“苦”,正如文中所写,“我种四亩田,到今二十多年了。我听先生说,种田最有滋味,这话不大对。滋味呢,固然有的,但是苦,苦到说不出!我夜夜做梦,梦见我不种田了,真有这一天,我才乐呢”“我终年种田,只有一个念头时时迫着我,就是‘还租’。租固然是应当还的,但我要吃,我要穿,一还租,那些就办不到了,什么都没有了”。因此标题突出形象,使底层劳动者劳而无获、生活困顿的形象鲜明可感。从主题来看,福堂只是无数辛苦劳作的农民中的一个,“苦”的也不仅仅是一个福堂,而是广大劳动人民,可见标题关涉主旨,寄托了对勤劳又穷苦的底层劳动者的同情。

     9.造成“我”和福堂“隔膜”的原因是身份、地位不同。从文中描写来看,“我想空地废弃未免可惜,向熟识的农人说:‘我要雇一个人在那里种菜,兼做些杂事,看有相当的人可以荐来试试。’”“他一停手,我急急地执着耙的柄,学着他那姿势和动作工作起来。但是那柄耙似乎不服从我的样子:我举它起来时,它在空中只是前后左右地摇晃;着地时它的四齿入土仅一寸光景;我再用力将它举起,平而结实的泥土上只有四个掘松的痕迹。我绝不灰心,再下第二耙,第三„„不到二十耙,我再也不能举起了。呼吸急促了,外面的空气钻入我的鼻管,几乎容受不得”,“我”应当是一个知识分子,从来没有参加过像样的体力劳动;而福堂“他紫赤的皮肤,粗糙而有坚皮的手,直视而不灵动的眼睛,嘴周围短而黄的胡子,都和别的农人没甚分别;但他还有一种悒郁的神情,将农人固有的浑朴无虑的特征笼罩住”“我从小就种田,米麦菜豆都种过,都会”“他继续先前的工作,手里那柄耙一上一下,着地的声音沉重而调匀,竟像一架机器”,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从小种地,有着娴熟的劳作技巧。正因为二人身份、地位的差别,因此他们的经历、生活状况截然不同,这也是造成“隔膜”的原因。比如从文中描写来看,“我”教书,很少做农活,而福堂却“终年种田,只有一个念头时时迫着我,就是‘还租’。租固然是应当还的,但我要吃,我要穿,一还租,那些就办不到了,什么都没有了”,终年劳作,被租税逼迫,生活贫苦。因为人生经历的差别,致使二人对种田的认识、感受不同。比如“我”认为“劳动是人生的真义,从此可以得到精神上真实的愉快”,而福堂却只觉得“苦”,“我听

     先生说,种田最有滋味,这话不大对。滋味呢,固然有的,但是苦,苦到说不出!我夜夜做梦,梦见我不种田了,真有这一天,我才乐呢”。

     以上原因就是造成“我”和福堂“隔膜”的原因。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杨彪文先,少传家学。初举孝廉,州举茂才,辟公府,皆不应。熹平中,以博习旧闻,公车征拜议郎,迁侍中、京兆尹。光和中,黄门令王甫使门生于郡界辜榷官财物七千余万,彪发其奸,言之司隶。司隶校尉阳球因此奏诛甫,天下莫不惬心。

     中平六年,代董卓为司空,其冬,代黄琬为司徒。明年,关东兵起,董卓惧,欲迁都以违其难。乃大会公卿议。百官无敢言者。彪曰:“今天下无虞,百姓乐安,明公建立圣主,光隆汉祚,无故捐宗庙,弃园陵,恐百姓惊动,必有糜沸之乱。”卓曰:“关中肥饶,故秦得并吞六国。且陇右材木自出,致之甚易。又杜陵南山下有武帝故瓦陶灶数千所并功营之可使一朝而辨百姓何足与议若有前却我以大兵驱之可令诣沧海彪曰:“天下动之至易,安之甚难,惟明公虑焉。”卓作色曰:“公欲沮国计邪?”司空荀爽见卓意壮,恐害彪等,因从容言曰:“相国岂乐此邪?山东兵起,非一日可禁,故当迁以图之,此秦、汉之势也。”卓意小解。议罢,卓使司隶校尉宣播以灾异奏免彪等,诣阙谢,即拜光禄大夫。及李傕、郭汜之乱,彪尽节卫主,崎岖危难之间,几不免于害。

     十一年,诸以恩泽为侯者皆夺封。彪见汉祚将终,遂称脚挛不复行,积十年。后子修为曹操所杀,操见彪问曰:“公何瘦之甚?”对曰:“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操为之改容。

     及魏文帝受禅,欲以彪为太尉,先遣使示旨。彪辞曰:“彪备汉三公,遭世倾乱,不能有所补益。耄年被病,岂可赞惟新之朝?”遂固辞。乃授光大夫,赐几杖衣袍,因朝会引见,令彪着布单衣,鹿皮冠,杖而入,待以宾客之礼。年八十四,黄初六年卒于家。

     (选自《后汉书•列传第四十四》)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又杜陵南山下有武帝/故瓦陶灶数千所/并功营之/可使一朝而辨/百姓何足与议/若有前却我/以大兵驱之/可令诣沧海/ B.又杜陵南山下有武帝故瓦陶灶数千所/并功营之/可使一朝而辨百姓/何足与议/若有前却我/以大兵驱之/可令诣沧海/ C.又杜陵南山下有武帝故瓦陶灶数千所/并功营之/可使一朝而辨/百姓何足与议/若有前却/我以大兵驱之/可令诣沧海/ D.又杜陵南山下有武帝/故瓦陶灶数千所/并功营之/可使一朝而辨百姓/何足与议/若有前却/我以大兵驱之/可令诣沧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茂才:秀才,古代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后专门用来称府学等的童生。

     B.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其接待。也可解释为“官车”。

     C.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祭祀祖宗的处所,也可作为王室的代称。

     D.受禅:亦作“受嬗”,王朝换代,新王朝的皇帝接受旧皇帝禅让的帝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杨彪有正义感。黄门令王甫指使门生在郡界违法专营官府财物,获利七千余万,杨彪敢于向上级报告,揭发其罪行。

     B.杨彪敢于谏言。董卓看到关东兵起,因害怕想迁都来避难,其他百官都不敢当面向董卓提出不同意见,只有杨彪据理力争。

     C.杨彪淡泊名利。年少时他被推举任职,又受到公府召辟,但都不接受;年老时即使皇帝亲临要他担任太尉,他也坚决推辞。

     D.杨彪深得皇帝敬重。魏文帝继位后,不仅授予他荣誉,还赐他衣袍,允许他穿布单衣、戴鹿皮冠,拄杖来参加朝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及李傕、郭汜之乱,彪尽节卫主,崎岖危难之间,几不免于害。

     (2)彪备汉三公,遭世倾乱,不能有所补益。耄年被病,岂可赞惟新之朝? 【答案】10.C

     11.A

     12.C 13.(1)等到李傕、郭汜叛乱时,杨彪保全节操护卫皇帝,艰难危急之时,几乎丢了性命。(2)杨彪任汉三公,遇到社会动乱,不曾有任何补益。年老有病,又怎能辅助新朝? 【解析】

     10.依据语法结构,“有”和“瓦陶灶”构成动宾短语,同时“故瓦陶灶数千所”是一个定语后置句,中间均不能断开,排除 AD 两项;“百姓”应做后边“何足与议”的主语,“我”应做“以大兵驱之”的主语,构成两个主谓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B。故选 C。

     11.A 项,“专门用来称府学等的童生”错,应为“专门用来称府学等的生员”。故选 A。

     12.C 项,“年老时即使皇帝亲临要他担任太尉”错,根据文中“先遣使示旨”的信息可知,皇帝并没有亲临,只是派使者向杨彪出示圣旨。故选 C。

     13.赋分点:(1)及,等到;第一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崎岖,形容艰难;几,几乎;(2)遭,遇到;倾乱,动乱;耄,年老;被,遭受。

     【参考译文】

     杨彪字文先,少传家学。初举孝廉,州举茂才受公府召辟,他全不接受。熹平年间,凭着博闻强记掌故逸闻,被公车征拜为议郎,迁侍中、京兆尹。光和年间,黄门令王甫派门生在郡界违法专营官府财物获利七千余万,杨彪揭发他的罪行,告诉了司隶。司隶校尉阳球因此上奏处罚了王甫,天下没有人不高兴的。

     中平六年,杨彪代董卓担任司空,这年冬天,又代黄琬担任司徒。第二年,关东兵起,董卓害怕,想迁都以避难。董卓于是大会公卿商议。百官没有敢说话的。杨彪说:“如今天下平定,百姓安乐,明公建立圣主,光照汉室,若无故放弃宗庙,抛掉园陵,恐怕百姓受到惊动必然会有大的动乱。”董卓说:“关中肥沃丰饶,所以秦得以吞并六国。而且陇右出产木材,很容易得到。又杜陵南山下有数千座武帝时的瓦陶灶,全力营建,一日便可建成。百姓不值得去问!如果前面的人退却,我们用大兵驱赶他们,让他们去大海里(他们也不敢反抗)。”杨彪说:“天下动乱容易,安定很难,希望明公考虑。”董卓脸色一变说:“你想阻止国家大计吗?”司空荀爽见董卓态度强硬,恐怕他伤害杨彪等人,于是不紧不慢地说:“相国怎会乐于如此呢?崤山以东兵起,不是一日可以制止的,所以迁都应另加图谋,秦朝、汉朝都是这样的”董卓怒意稍减。商议完毕,董卓让司隶校尉宣播以灾异奏免杨彪等人,杨彪上朝谢罪,随即被任命为光禄大夫。等到李傕、郭汜叛乱时,杨彪保全节操护卫皇帝,艰难危急之时,几乎丢了性命。

     十一年,各位因恩泽为侯者都被夺去封号。杨彪见汉气运将尽,于是便声称脚有毛病而不能行走,如此已十年。后来,儿子杨修被曹操杀害,曹操见到杨彪问道:“公为何瘦成这样?”他回答说:“惭愧自己没有金日磾那样的先见之明,但仍怀有老年舐犊之爱。”曹操为此显出敬重的神态。

     到魏文帝继位,想让杨彪担任太尉,先派使者向杨彪出示圣旨。杨彪推辞说:“杨彪任汉三公,遇到社会动乱,不曾有任何补益。年老有病,又怎能辅助新朝?”于是坚决推辞。皇帝于是授他为光禄大夫,赐坐几、手杖、衣袍,藉朝会引见,让杨彪穿布单衣、戴鹿皮冠,拄杖而入,以宾客的礼节待他八十四岁时,黄初六年在家中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九日置酒 [宋代]宋祁 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

     邀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

     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

     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作者描绘重阳登高宴饮的情景,场面恢弘,气氛热烈,富有生活情趣。

     B.诗人虽年事已高,性情旷达,乐而忘忧,任凭风吹冠冕,只管举酒言欢。

     C.作者描绘傍晚时分的景象,雨过天晴,水面澄澈,日色清淡,不显华彩。

     D.诗歌描绘的登高宴饮、满插茱萸的场景,均是中华民族重阳节的习俗。

     15.结合全诗,谈谈“白头太守真愚甚”的“愚”表现在哪里?你对此有怎样的评价?(6 分)

     【答案】14.C 15.(1)太守的“愚”,表现在:满插茱萸,寄希望可以辟邪;与亲友登高,不顾及太守身份,任凭风吹冠冕,斗酒言欢。

     (2)评价:形象:“愚甚”两字,表面自嘲,实则豁达开朗。诗人鬓发虽白,九日登高,不作感慨语,却满怀对生活的热爱;良辰美景,把酒言欢,遍插茱萸,活脱的形象跃然纸上,形神俱出。风格:尾联以议论概括作结,诙谐幽默,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解析】

     14.C 项,“作者描绘傍晚时分的景象”理解错误。“秋晚佳晨”是晚秋的早晨;“日痕”是指太阳光,可见不是描写重阳傍晚的景象。故选 C。

     15.第一问要结合诗歌中描写太守的诗句,重点抓住“愚”进行分析。“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我这白头太守真是过份痴愚,指望避邪把茱萸插满了鬓发。“满插”为“愚甚”作了注脚,所以指望避邪把茱萸插满了鬓发是“愚”的一个表现。如“高台复帐驻鸣茄”命人在高台上张起双重帷幕,让乐队奏响动听的琴瑟琵琶。其中的“高台”、“复帐”、“鸣茄”几个意象,描写出了场面的阔绰,气氛的热烈。当然,这样的场景绝对不是庶民之登高,而是富贵人登高赏景的情景。可见与亲友登高,不顾及太守身份也是“愚”的表现。“遨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寻求欢畅任随帽子在风中掉落,彼此劝酒争吹杯里的菊花。可见“任落风前帽”和“争吹酒上花”也是“愚”的表现。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愚甚”两字,表面自嘲,实却矜持。我们再看“白头太守”,

     不仅说明了诗人与众不同的外貌特点,而且也表明了诗人的太守身份。特别是结句“满插茱萸望辟邪”,可以说,从诗人的年龄和职位来说,这样的打扮确实有些滑稽,感觉到到诗人所具有的放浪形骸,豁达开朗的性格。然而,正是这样的形象描写,不但承接说明了上句中的“愚甚”的自嘲,而且也表现了诗人尊重民俗的作风。为此,我认为,这也表现出了如同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说男子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发展了孔子这一思想,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岳阳楼记》中说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士也罔极

     二三其德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解析】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罔”“德”“庙堂”“江湖”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三、语言基础与应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韧”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表现是外向的儒家思想和内向的道家思想的配合。在大一统国家出现的前夜,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针对不同的社会情境,各抒己见,提出为人处世、治国安邦的种种方案,形成了数千年来民族智慧的“

      ”。其中两个

      的代表思潮,就是儒家和道家。如果说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华文明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阳刚一面,那么道家思想则反映出谨慎内敛、谦虚忍让的阴柔一面。两者一刚一柔,一张一弛,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韧”性特质。

     儒学是

     “入世”的进取型思想,它以“修齐治平”为己任,追求人在社会中的自我实现。这种思想恰可与现代社会的竞争环境相配合()现代社会崇尚进取()鼓励竞争()儒家思想重视群体()鼓励奉献()这些都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所以,儒家思想能够在现代化进程中

      巨大的潜能,东亚“儒学文化圈”在近代的成就也有目共睹。但是,如同《庄子》所谓“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现代社会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也是一个不断加速、高度紧张的时代。在超速的社会发展中,进取型的思想也会暴露其局限,那就是太过重视“成就”而忽视人与自然的协调,过于重视“功名”而忽视人与内心的平衡。由此而言,这次疫情的暴发,我们能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重新展望中华文明中沉静内敛的另—面。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聚宝盆

     相反相成

     讲究

     激发 B.聚宝盆

     相辅相成

     讲究

     焕发 C.百宝箱

     相反相成

     讲求

     激发 D.百宝箱

     相辅相成

     讲求

     焕发 18.依序填入文中括号里的标点,全部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这次暴发的疫情,使我们能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重新展望中华文明中沉静内敛的另一面。

     B.这次暴发的疫情,我们能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重新展望中华文明中沉静内敛的另一面。

     C.这次疫情的暴发,我们能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重新回忆中华文明中沉静内敛的另一面。

     D.这次疫情的暴发,使我们能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重新回顾中华文明中沉静内敛的另一面。

     【答案】17.D

     18.B

     19.D 【解析】

     17.第一空,百宝箱指装各种珍宝的箱子。也称首饰箱(匣子)制作精巧,主要供存放金银首饰与珠宝等。比喻蕴藏丰富资源的地区。聚宝盆,传说中装满金银珠宝而且取之不尽的盆,比喻资源丰富的地方。此处“百宝箱”与诸子百家各抒己见的语境相契合。第二空,相辅相成:意思是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相反相成:意思是指两个对立的事物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促成,即相反的东西也相互依赖,具有同一性。语境中指,儒家和道家两种思想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应选“相辅相成”。第三空,讲究:注重,探究,力求完美;讲求:追求,重视。语境中,“入世”的进取型思想,是儒家的追求,选“追求”能与下文“追求人在社会中的自我实现”相一致。第四空,激发:刺激引发;焕发:振作,充满或显示出热情洋溢、精神愉快。语境中,与句中“潜能”相搭配,应选“焕发”。分析可知,D 项词语全都恰当。故选 D。

     18.前文讲的是儒家以“修齐治平”为己任,与现代社会的竞争环境相配合,下面是对这种“相配合”的具体解释,处应使用冒号。“现代社会崇尚进取,鼓励竞争”与“儒家思想重视群体,鼓励奉献”语意并列,因此,处使用逗号,处使用分号,处使用逗号,处使用句号。

     分析可知,B 项的标点符号,全都恰当。故选 B。

     19. A 项,“展望”与“另一面”搭配不当。B 项,开头主语是“疫情”,第二句的主语是“我们”,中途易辙。C 项,开头主语是“爆发”,第二句的主语是“我们”,中途易辄。故选 D。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如今熬夜现象极其普遍,虽然各种关于熬夜伤身体的科普随处可见,____,他们认为熬夜后白天补一觉就万事大吉了。殊不知,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是与体内昼夜节律的自然运行密切相关的。无论熬夜还是熬夜后再补觉,都打乱了人体正常的昼夜节律,___,从而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所以说,_____,大量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比如多轮班工作群体(如护士、安保人员等)虽然在夜班后可以得到补休,但他们依然是心脑血管和代谢疾病的高发群体。

     【答案】但许多人对熬夜的危害不以为意

     造成体内免疫系统发生紊乱

     补觉绝非熬夜后的救命稻草

      【解析】

     第一空,根据横线前“虽然各种关于熬夜伤身体的科普随处可见”,以及横线后“他们认为熬夜后白天补一觉就万事大吉了”,可知此处应填写“不熬夜不在意”“没有认识到熬夜的危害”之类的句子。第二空,根据横线前“打乱了人体正常的昼夜节律”和横线后“从而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可知此处应该填写二者之间的衔接的内容,比如“造成免疫系统紊乱”之类的句子。第三空,根据横线前“所以说”可知这是总结性的句子,根据横线后“虽然在夜班后可以得到补休,但他们依然是心脑血管和代谢疾病的高发群体”,可知此处应填写“补觉不能减轻熬夜的危害”之类的句子。

     21.近年来,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肆虐,疫情严峻。对此,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采取了最有效的防控措施,基本遏制了疫情蔓延扩散的势头,充分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彰显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无数医护人员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正是他们不避险,不畏难,激励着人们共同战胜疫情的斗志。

     请根据所给的对象及对联的上联,拟出下联。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符合对联的特点。

     (对国家)

     上联:运筹帷幄举国战疫待云开雾散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医护人员) 上联:心忧华夏大地呕心沥血定驱瘟魔凭妙手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幅下联:决胜千里全民防毒迎春暖花开

     第二幅下联:情系天下百姓披肝沥胆必救苍生献真情

      【解析】

     第一副对联,是写给国家的,材料中讲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肆虐,疫情严峻的情况下,国家的一系列举措,彰显大国的责任与担当。“运筹帷幄”,指拟定作战策略;“举国”为全国;“战疫”为事件;“待云开雾散”为抗击疫情的效果,对未来的期待等。下联,结合事件、所写对象、期待等来写即可。

     第二副对联,是写给医护人员的。材料提示“无数医护人员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正是他们不避险,不畏难,激励着人们共同战胜疫情的斗志”,医护人员的无私、奉献等。分析上联,“华夏大地”表示范围;“呕心沥血”,写出了医护人员的辛苦;“定驱瘟魔凭妙手”对未来的期望等。下联按照对联的要求来写即可。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大疫之时,很多标语引发了网民的关注和热议:

     (1)乡间标语:

     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

     老实在家防感染,丈人来了也得撵。

     (2)街头标语:

     武汉人,不服输,疫情面前不低头。

     你加油,我加油,战胜病毒有盼头。

     众志成城齐努力,誓把病毒全抗击。

     (3)日本援华物资标语: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唐•王昌龄)

     山川异域,日月同天。

     (唐•日本大臣赠中国僧人语)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先秦《诗经•无衣》)

     这些语言承自先民,馈自邻邦,萌于热土,其中蕴含着人们的情感和智能,给与大疫抗争的中国人以鼓舞和力量。乡间百姓富有生活气息的标语和日本人对传统中国诗文的运用,更给我们对于如何传承、创造和运用民族语言带来诸多思考。请你选择一个角度,就此谈谈你的感触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参考例文】

     向上开花,向下扎根 大疫之时,中国乡间街头的抗疫口号与日本援华物资标语引起大众关注,“你加油,我加油,抗疫战疫有奔头”与“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引发争议不断。不少网友称,日本的引诗用典让国人自惭民族素养,相较之下,民间口号未免流俗。

     何必自卑?语言传情达意,汉语兼收并包,雅俗共赏,语言传递的情感与思想才占据第一要位。“加油”与“共云雨”同一,皆展现了对抗疫的坚定信念和人间温暖,二者都是有力且美的语言。

     不妨将语言比喻为一株滋长的植物,美好强韧的植物叶蓁花荣,根深系茂, 既有出露地表的繁花,又有扎于泥土的深根,既应向上开花,赋以浪漫诗性;又该向下扎根,丰满人间热气。语言的雅与俗,植物的花与根,正是一体两面,对立统一。

     回归语言与疫情,客观来看,疫情犹如一个细小切面,映射出我国人民对古诗的日渐陌生与淡忘。诗性语言的缺失,让生活易于落入庸常琐碎的烦恼,也不利于文化意义上的国家实力增强。没有花叶的植物,无以结出蜜甜的果实,缺乏诗歌的语言,更沦为鸡肋淡李般无趣与无味。

     再发掘汉语诗性,们应回首凝视古诗古文。传统文化辟源开流,历史长河中沉金潜玉,不断发展的文学宛如一部语言美的简史。从诗三百的“赋比兴”“信达雅”,到唐诗的七律七绝;从秦风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到盛唐的“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每一种情感背后都有句句蕴藉含蓄的诗歌表达。重拾传统文化,不让汉语明珠蒙尘。

     花的优美,必与根的繁茂相适应, 诗性不应仅存在绣闼雕甍中,更应与生活紧紧相拥。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们感叹生活是无情的、是冷酷的,但我们也能从有温度的语言中体味暖意融融。生活的每一处角落,每一个标点,都是表达的素材,是我心声的窗口,我们拥抱“同气连枝,共盼春来”,也笑听关于生活的顺口溜、打油诗。

     向上开花,向下扎根,一株植物由是繁茂。延展汉语诗性,沐浴着那些兰风桂雨,在大时代浇灌新新果实;在每一句话、每一支歌里保持生活的滚烫热乎劲儿,好让人间烟火温情地长存。中华民族的语言曾为世界瞩目,今时今日, 我们守正而创新,向上长,向下生,让汉语之花惊艳四方!

     【审题】

     (一)感受真实情境。材料由大疫之时三组不同风格的抗疫标语切入情境,这些标语引发了网民的关注和热议:国内乡间街头的标语富有生活气息;日本援华物资标语则恰当地运用了传统中国诗文。导语部分依次交代这些语言的来源、内涵与作用,点明这些语言“承自先民,馈自邻邦,萌于热土,其中蕴含着人们的情感和智慧,给与大疫抗争的中国人以鼓舞和力量”。材料真实鲜活,情境直面现实。考生写作不得脱离材料。

     (二)明确典型任务。可供选择的角度有三:一是抗疫标语为什么引发了网民的关注和热议;二是抗疫标语的用语比较与作用分析;三是由如何传承、创造和运用民族语言带来的诸多思考。“此”规定了写作的范围,“感触和思考”点明了写作的重心。考生写作时必须把抗疫标语的使用分析和民族语言的传承发展结合起来,不能顾此失彼。

     (三)坚定价值判断。本题考查考生的文化自信与理性思辨能力,在网民的关注和热议中,既要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又要合理吸收他人的长处。我们先民的语言异彩纷呈,各种方式的表达,共同汇聚战“疫”的力量。虽然文辞各异,但心意相通,目的相同。考生固然可做褒贬,但得注意分寸。文章的高下之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扬抑得当、拿捏有度。

     【参考立意】

     雅言俗语,各有其长;文辞各异,心意相通;白话口,诗意心;雅俗合力,共抗疫情;做民族语言的守玉人;怀“情”带“智”,浇灌民族语言之花。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