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竞聘演讲
  • 会议发言
  • 爱国演讲
  • 就职演说
  • 开业开幕
  • 思想学习
  • 征文演讲
  • 经验材料
  • 述职报告
  • 调研报告
  • 工作汇报
  • 年终总结
  • 申报材料
  • 学习体会
  • 企划方案
  • 活动方案
  • 技巧经验
  • 模板范例
  • 思想宣传
  • 经济工作
  • 工作报告
  • 组织人事
  • 反腐倡廉
  • 慰问贺电
  • 先进事迹
  • 思想汇报
  • 入党申请书
  • 党会发言
  • 先进性教育
  • 入团申请书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调查报告
  • 实习报告
  • 和谐社会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作文范文
  • 自我鉴定
  • 讲话稿
  • 自查报告
  • 美国材料学专业排名

    时间:2021-03-21 06:07:54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美国 排名 材料

    美国材料学专业排名 本文关键词:美国,排名,材料,专业

    美国材料学专业排名 本文简介:2011年美国大学材料工程专业本科排名1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麻省理工学院2UniversityofIllinoisUrbanaChampaign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3UniversityofCaliforniaBerkeley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美国材料学专业排名 本文内容:

    2011年美国大学材料工程专业本科排名

    1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麻省理工学院

    2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

    Champaign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

    3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4

    Northwestern

    University西北大学

    5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密西根大学-安娜堡分校

    6

    Stanford

    University斯坦福大学

    7

    Cornell

    University康乃尔大学

    8

    University

    of

    Florida佛罗里达大学

    9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佐治亚理工学院

    10

    Penn

    State

    University

    Park宾州州立大学-University

    Park

    Campus

    11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卡内基美隆大学

    12

    Purdue

    University,West

    Lafayette普渡大学西拉法叶校区

    12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

    14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宾夕法尼亚大学

    15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16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Columbus俄亥俄州立大学哥伦布分校

    17

    Virginia

    Tech

    18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加州理工学院

    美国大学材料学专业排名Materials(稀少)

    美国大学材料学专业排名Materials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材料领域的科学与工程方面较宽的基础知识,能在各种材料的制备、加工成型、材料结构与性能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技术改造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高层次、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学习与掌握材料的制备、组成、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受到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以及各种先进材料的制备、性能分析与检测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材料设计和制备工艺设计、提高材料的性能和产品的质量、开发分析与检测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材料设计和制备工艺设计、提高材料的性能和产品的质量、开发研究新材料和新工艺方面的基本能力。

    1

    麻省理工学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综合排名:第7名

    2

    西北大学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综合排名:第14名

    2

    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

    [University

    of

    Illinois–Urbana-Champaign]

    综合排名:第38名

    4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综合排名:第21名

    4

    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Barbara]

    综合排名:第44名

    6

    斯坦福大学

    [Stanford

    University]

    综合排名:第4名

    7

    康乃尔大学

    [Cornell

    University]

    综合排名:第12名

    7

    宾州州立帕克校区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University

    Park]

    综合排名:第48名

    9

    佐治亚理工学院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综合排名:第35名

    9

    佛罗里达大学

    [University

    of

    Florida]

    综合排名:第49名

    9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

    [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

    综合排名:第25名

    12

    加州理工学院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综合排名:第5名

    12

    卡内基美隆大学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综合排名:第22名

    14

    俄亥俄州立大学哥伦布分校

    [Ohio

    State

    University–Columbus]

    综合排名:第57名

    14

    普渡大学西拉法叶校区

    [Purdue

    University,West

    Lafayette]

    综合排名:第64名

    16

    伦斯勒理工学院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综合排名:第44名

    16

    明尼苏达大学Twin

    Cities分校

    [University

    of

    Minnesota—Twin

    Cities]

    综合排名:第71名

    16

    宾夕法尼亚大学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综合排名:第5名

    16

    哈佛大学

    [Harvard

    University]

    综合排名:第2名

    20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University

    of

    Texas–Austin]

    综合排名:第44名

    20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综合排名:第38名

    22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综合排名:第14名

    22

    利哈伊大学

    [Lehigh

    University]

    综合排名:第31名

    22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Raleigh]

    综合排名:第85名

    22

    加州大学洛杉机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

    (UCLA)]

    综合排名:第25名

    26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Diego]

    综合排名:第38名

    26

    华盛顿天主教大学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综合排名:第41名

    26

    弗吉尼亚大学

    [University

    of

    Virginia]

    综合排名:第23名

    26

    华盛顿大学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综合排名:第42名

    26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Davis]

    综合排名:第42名

    31

    布朗大学

    [Brown

    University]

    综合排名:第14名

    31

    科罗拉多矿学院

    [Colorado

    School

    of

    Mines]

    综合排名:第75名

    31

    爱荷华州立大学

    [Iowa

    State

    University]

    综合排名:第85名

    31

    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

    [University

    of

    Maryland–College

    Park]

    综合排名:第54名

    31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

    [Virginia

    Tech]

    综合排名:第71名

    36

    莱斯大学

    [Rice

    University]

    综合排名:第17名

    36

    罗格斯大学新伯朗士威校区

    [Rutgers,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New

    Brunswick]

    综合排名:第59名

    36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综合排名:第124名

    36

    南加州大学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综合排名:第27名

    40

    密苏里大学罗拉分校

    [University

    of

    Missouri–Rolla]

    综合排名:第118名

    41

    德雷塞尔大学

    [Drexel

    University]

    综合排名:第108名

    42

    哥伦比亚大学

    [Columbia

    University]

    综合排名:第9名

    42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

    [Stony

    Brook

    University

    SUNY]

    综合排名:第96名

    42

    密歇根理工大学

    [Michig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综合排名:第124名

    46

    康涅狄格大学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综合排名:第64名

    46

    辛辛那提大学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三级国家大学

    46

    克莱姆森大学

    [Clemson

    University]

    综合排名:第67名

    46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Irvine]

    综合排名:第44名

    46

    密歇根州立大学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综合排名:第71名

    46

    亚利桑那大学

    [University

    of

    Arizona]

    综合排名:第96名

    52

    华盛顿州立大学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综合排名:第118名

    52

    达特茅斯学院

    [Dartmouth

    College]

    综合排名:第11名

    52

    德拉华大学

    [University

    of

    Delaware]

    综合排名:第71名

    52

    匹兹堡大学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综合排名:第59名

    52

    田纳西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综合排名:第96名

    52

    犹他州大学

    [University

    of

    Utah

    ]

    三级国家大学

    Materials(2011研究生排名)

    1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mbridge,MA

    2

    University

    of

    Illinois--Urbana-Champaign

    Urbana,IL

    3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McCormick)

    Evanston,IL

    4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Barbara

    Santa

    Barbara,CA

    5

    Stanford

    University

    Stanford,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Berkeley,CA

    7

    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

    Ann

    Arbor,MI

    8

    Cornell

    University

    Ithaca,NY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tlanta,GA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University

    Park

    University

    Park,PA

    University

    of

    Florida

    Gainesville,FL

    12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asadena,CA

    13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Pittsburgh,P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hiladelphia,PA

    15

    Ohio

    State

    University

    Columbus,OH

    16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MA

    Purdue

    University--West

    Lafayette

    West

    Lafayette,I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Madison,WI

    19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Troy,NY

    University

    of

    Minnesota--Twin

    Cities

    Minneapolis,MN

    University

    of

    Texas--Austin

    (Cockrell)

    Austin,TX

    22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Whiting)

    Baltimore,MD

    Lehigh

    University

    (Rossin)

    Bethlehem,P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

    (Samueli)

    Los

    Angeles,CA

    Virginia

    Tech

    Blacksburg,VA

    26

    Colorado

    School

    of

    Mines

    Golden,CO

    Iowa

    State

    University

    Ames,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Davis

    Davis,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Diego

    (Jacobs)

    La

    Jolla,C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WA

    31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Raleigh,NC

    University

    of

    Maryland--College

    Park

    (Clark)

    College

    Park,MD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Amherst

    Amherst,MA

    University

    of

    Virginia

    Charlottesville,VA

    35

    Brown

    University

    Providence,RI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Cleveland,OH

    37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Fulton)

    Tempe,AZ

    Columbia

    University

    (Fu

    Foundation)

    New

    York,NY

    Drexel

    University

    Philadelphia,PA

    Rice

    University

    (Brown)

    Houston,TX

    Rutgers,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New

    Brunswick

    Piscataway,NJ

    SUNY--Stony

    Brook

    Stony

    Brook,N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Irvine

    (Samueli)

    Irvine,CA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Viterbi)

    Los

    Angeles,CA

    45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East

    Lansing,MI

    University

    of

    Arizona

    Tucson,AZ

    University

    of

    Delaware

    Newark,DE

    48

    Michig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Houghton,MI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Storrs,CT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Swanson)

    Pittsburgh,PA

    51

    Missouri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Rolla,MO

    52

    Alfred

    University--New

    York

    State

    College

    of

    Ceramics

    (Inamori)

    Alfred,NY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Cincinnati,OH

    University

    of

    Utah

    Salt

    Lake

    City,UT

    55

    Clemson

    University

    Clemson,SC

    Dartmouth

    College

    (Thayer)

    Hanover,NH

    University

    of

    Tennessee--Knoxville

    Knoxville,TN

    Vanderbilt

    University

    Nashville,TN

    59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

    Milwaukee,WI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Pullman,WA

    61

    Boston

    University

    Boston,MA

    University

    of

    Illinois--Chicago

    Chicago,IL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Rochester,NY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St.

    Louis,MO

    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Worcester,MA

    66

    Steve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chaefer)

    Hoboken,NJ

    University

    of

    Alabama

    Tuscaloosa,AL

    University

    of

    Houston

    (Cullen)

    Houston,TX

    篇2:金属材料学考试题库

    金属材料学考试题库 本文关键词:金属材料,考试题库

    金属材料学考试题库 本文简介:第一章钢中的合金元素1、合金元素对纯铁γ相区的影响可分为哪几种?答:开启γ相区的元素:镍、锰、钴属于此类合金元素扩展γ相区元素:碳、氮、铜属于此类合金元素封闭γ相区的元素:钒、鈦、钨、钼、铝、磷、铬、硅属于此类合金元素缩小γ相区的元素:硼、锆、铌、钽、硫属于此类合金元素2、合金元素对钢γ相区和共析点

    金属材料学考试题库 本文内容:

    第一章

    钢中的合金元素

    1、合金元素对纯铁γ相区的影响可分为哪几种?

    答:开启γ相区的元素:镍、锰、钴属于此类合金元素

    扩展γ相区元素:碳、氮、铜属于此类合金元素

    封闭γ相区的元素:钒、鈦、钨、钼、铝、磷、铬、硅属于此类合金元素

    缩小γ相区的元素:硼、锆、铌、钽、硫属于此类合金元素

    2、合金元素对钢γ相区和共析点会产生很大影响,请举例说明这种影响的作用

    答:合金元素对α-Fe、γ-Fe、和δ-Fe的相对稳定性以及同素异晶转变温度A3和A4均有很大影响

    A、奥氏体(γ)稳定化元素

    这些合金元素使A3温度下降,A4温度上升,即扩大了γ相区,它包括了以下两种情况:

    (1)开启γ相区的元素:镍、锰、钴属于此类合金元素

    (2)扩展γ相区元素:碳、氮、铜属于此类合金元素

    B、铁素体(α)稳定化元素

    (1)封闭γ相区的元素:钒、鈦、钨、钼、铝、磷、铬、硅

    (2)缩小γ相区的元素:硼、锆、铌、钽、硫属于此类合金元素

    3、请举例说明合金元素对Fe-C相图中共析温度和共析点有哪些影响?

    答:

    1、改变了奥氏体相区的位置和共析温度

    扩大γ相区元素:降低了A3,降低了A1

    缩小γ相区元素:升高了A3,升高了A1

    2、改变了共析体的含量

    所有的元素都降低共析体含量

    第二章

    合金的相组成

    1、什么元素可与γ-Fe形成固溶体,为什么?

    答:镍可与γ-Fe形成无限固溶体

    决定组元在置换固溶体中的溶解条件是:

    1、溶质与溶剂的点阵相同

    2、原子尺寸因素(形成无限固溶体时,两者之差不大于8%)

    3、组元的电子结构(即组元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

    2、间隙固溶体的溶解度取决于什么?举例说明

    答:组元在间隙固溶体中的溶解度取决于:

    1、溶剂金属的晶体结构

    2、间隙元素的尺寸结构

    例如:碳、氮在钢中的溶解度,由于氮原子小,所以在α-Fe中溶解度大。

    3、请举例说明几种强、中等强、弱碳化物形成元素

    答:铪、锆、鈦、铌、钒是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形成最稳定的MC型碳化物

    钨、钼、铬是中等强碳化物形成元素

    锰、铁、铬是弱碳化物形成元素

    第四章

    合金元素和强韧化

    1、请简述钢的强化途径和措施

    答:固溶强化

    细化晶粒强化

    位错密度和缺陷密度引起的强化

    析出碳化物弥散强化

    2、请简述钢的韧化途径和措施

    答:细化晶粒

    降低有害元素含量

    调整合金元素含量

    降低钢中含碳量

    3、请简述影响钢冷成型的主要力学性能指标或组织要求

    答:低的屈服强度

    高的延伸率

    高的均匀伸长率

    高的加工硬化率

    高的深冲性参量

    适当面均匀的晶粒度

    控制夹杂物的形状和分布

    游离渗碳体的数量和分布

    4、请问那些合金元素有可能改善钢的切削加工性能?

    答:硫是了解最清楚和广泛应用的易削添加剂

    铅是仅次于硫的常用易削添加剂

    近年来许多注意力已经转到钙脱氧生产易削结构钢上

    5、简述改善钢的焊接性能的途径

    答:采用碳当量为比较的基础,由加入的各元素来计算和评定钢材的焊接性能。碳当量越低,焊接性能越好。

    近似公式:碳当量=C+Mn/6+(Ni+Cu)/15+(Cr+Mo+V)/5

    第六章

    构件用钢

    1、碳钢中长存元素有哪些?它们与钢的性能有什么影响?

    答:碳、锰、硫、磷、硅

    含碳量增加,强度上升,硬度提高,塑韧性下降

    锰可提高钢的淬透性,同时具有固溶强化作用

    硅有固溶强化作用,但不能细化铁素体晶粒

    硫在一般钢中均被认为是有害元素,会引起钢的热脆,S在易切钢中是有利的

    磷在一般钢中均被认为是有害元素,会引起晶界脆化,造成冷脆

    2、人们对低合金高强度钢的性能有什么要求?

    答:1、要求钢材具有较高的屈服强度

    2、较大的屈强化比σs/σb,适合的比值在0.65-0.75之间

    3、较好的塑性、延伸率一般不小于21%

    4、较好的冲击韧性,在纵向和横向分别不小于80和60J/cm2

    5、较低的韧脆转折温度:应低于-30℃左右

    6、具有良好的工艺性能和耐蚀性,较低成本

    3、请概述低合金高强度钢中常用合金元素

    答:低合金高强度钢的基本成分的考虑应该是低的含碳量

    稍高的锰含量

    用铝细化晶粒

    适当用硅固溶强化

    利用Nb、V、Ti细化晶粒和产生沉淀强化

    4、何为控制轧钢和控制冷却?

    答:常规热轧在高温快速再结晶区轧制,控制轧制在高温下的再结晶区变形紧靠Ar3以上的低温无再结晶区变形。在奥氏体-铁素体两相区变形,通过控制轧制,可以获得极细的晶粒度。控制冷却是在轧制整个过程中对钢材的温度进行控制,以求获得理想的微观组织。

    5、概述双相钢的组织和性能特征

    答:常见的双相钢显微组织是铁素体+岛状铁素体+少量残余奥氏体

    这类钢具有连续强度的σ-ε

    曲线

    低的屈服强度

    高的应变硬化速率

    优良的抗拉强度于塑性的配合

    高的均匀伸长率和总伸长率

    高加工硬化指数

    高塑性应变比

    6、请介绍双相钢有几种获取方法,并简述工艺过程

    答:1、热处理双相处理

    钢在Ac1与Ac3双相区加热,其组织为α+γ,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形成α+M的组织

    2、热轨双相钢

    钢在热轨后控制冷却,形成80-90%的细小多边形铁素体和马氏体的组织

    7、为了调节双相钢中的马氏体百分含量,有几种手段和方法(包括材料成分和处理工艺)

    答:在双相区加热

    相同成分的材料,加热温度越高,奥氏体越多,冷却后马氏体越多,相同的加热温度,材料中含碳量越高,奥氏体越多,冷却后马氏体越多。

    8、为了调节双相钢中马氏体的含碳量,有几种手段和方法(包括材料的成分和处理了工艺)

    答:在双相区加热

    相同成分的材料,加热温度越高,奥氏体越多,冷却后马氏体含碳量越低,相同的马氏体含量,材料中含碳量越高,奥氏体越多,冷却后马氏体含碳量越高。

    第七章

    机械用钢

    1、调质钢的成分、组织和性能主要特征有哪些?

    答:具有中等含碳量的结构钢

    经过加热淬火成马氏体,并经高温回火,金相组织是回火索氏体

    具有强度、塑性及韧性良好匹配的钢

    2、请简述调质钢的最后热处理工艺和微观组织

    答:淬火:将钢体加热至Ac3线以上进行淬火,淬火温度由钢的成分来决定,淬火介质根据钢件尺寸大小和钢的淬透性加以选择

    回火:根据所要求的性能来决定回火温度,因此回火是使调质钢的性能定型化的重要工序。

    合金组织是回火索氏体。

    3、某一调质钢零件经调质处理后,硬度值、抗拉强度值均符合要求,但是零件的疲劳寿命却大幅度下降,请分析原因。

    答:淬透成马氏体的钢与未淬透过的钢通过调节回火温度的高低可达到两者具有相同的硬度或相同的拉伸强度。但是这两者的屈服强度、断面收缩率、冲击韧性、疲劳强度等因原始晶相组织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

    可能性有:1、材料的成分有偏差

    2、零件直径太大,材料淬火未淬透

    3、淬火介质冷却能力太弱,材料淬火未淬透

    4、某一调质钢零件经调质处理后,屈服强度值、延伸率均符合要求,但是零件的冲击韧性却明显低于正常值,请分析原因。

    答:淬透成全马氏体的钢与未淬透过的钢通过调节回火温度的高低可达到两者具有相同的硬度或相同的拉伸强度,但是这两者的屈服强度、断面收缩率、冲击韧性、疲劳强度等因原始金相组织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

    可能性有:1、材料的成分有偏差

    2、零件直径太大,材料淬火未淬透

    3、淬火介质冷却能力太弱,材料淬火未淬透

    5、弹簧钢的成分、组织和性能主要特征有哪些?

    答:弹簧钢的含碳量一般介于0.46-0.75%,最常加入的合金元素为锰、硅、铬

    弹簧钢的热处理一般为淬火+中温回火,组织为回火屈氏体

    弹簧钢要求具有高的强度极限,高的屈强比σs/σb,高的疲劳极限

    6、请简述弹簧钢最后热处理工艺和微观组织

    答:弹簧钢的最后热处理一般为淬火+中温回火

    金相组织为回火屈氏体

    7、轴承钢的成分、组织、性能和主要特征有哪些?

    答:轴承钢选用过过共析的碳含量,铬含量范围为0.40至1.65%

    显微组织是回火马氏体基体上分布着均匀细小的碳化物

    高的淬硬性、高的耐磨性、高的接触疲劳性能、尺寸稳定好

    8、请简述轴承钢最后热处理工艺和微观组织

    答:轴承钢的最后热处理工艺一般为淬火+低温回火

    显微组织是回火马氏体基体上分布着均匀细小的碳化物

    9、请简述渗碳钢的成分设计要点

    答:根据心部要求确定渗碳钢化学成分

    采用较低(0.10-0.25%C)的碳含量,使心部具有足够的硬度和良好的冲击韧性。

    根据零件的使用条件,考虑渗碳钢的淬透性的元素,如铬、锰、镍、钼等

    考虑形成碳化物和加速渗碳的综合因素,选用铬、钼、镍、锰等元素

    10、请简述渗碳钢的最后热处理工艺

    答:一般渗碳钢的热处理工艺:

    渗碳---淬火(直接淬火或重新加热淬火)---低温回火

    第八章

    工具钢

    1、请以1种碳素工具钢为例,介绍其预备热处理和最终热处理工艺,并说出它的成分和组织特征。

    答:化学成分

    碳:为了有足够高的硬度及较好的耐磨性,碳素工具钢一般含有0.65-1.35%,含碳量越高,则钢的耐磨性越好,而韧性越差。

    锰:碳素工具钢中加入少量(0.35-0.60%)的锰,如T8Mo,可提高钢的淬透性,但锰含量过高会使钢的韧性下降。

    硅:硅可提高钢的淬透性,但过高会促进石墨化倾向

    硫、磷应严格控制

    预备热处理---球化退火

    为了使渗碳体呈球状并均匀分布,必须进行球化退火,球化退火的加热温度范围一般为730-800℃

    最终热处理

    碳素工具钢正常淬火加热温度为A3+30-50℃,属于不完全淬火,碳素工具钢淬火后应立即回火,回火温度因工具的种类与用途稍有差异,刀具通常采用180-210℃,螺纹工具(如板牙)采用200-250℃最终热处理后得组织是回火马氏体和一些球状碳化物

    2、请以1种低合金工具钢为例,介绍其预备热处理和最终热处理工艺,并说出它的成分和组织特征。

    答:化学成分

    碳:为了有足够高的硬度及较好的耐磨性,碳素工具钢一般含有0.65-1.35%,含碳量越高,则钢的耐磨性越好,而韧性越差。

    铬:Cr是碳化物形成元素,提高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增加淬透性,既能阻止渗碳体型碳化物的聚集、长大,又提高了马氏体的分解温度,从而有效地提高了钢的回火抗力,Cr还能防止Si的石墨化倾向。

    硅:Si增加钢的淬透性,提高钢的回火稳定性,但Si是石墨化元素,在高碳钢中,高温加热时引起脱碳和促进石墨化,必须同时添加W、Cr、Mn等,减少钢的脱碳倾向。

    锰:提高钢的淬透性,但Mn增加钢的过热倾向。

    钨:W在工具钢中形成较稳定的碳化物,阻止钢的过热,保证晶粒细化,有利于提高钢的耐磨性。

    V:V比其他元素更为有效地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降低过热敏感性

    预备热处理-球化退火

    为了使渗碳体呈球状并均匀分布,必须进行球化退火,球化退火的加热温度范围一般为730-800℃。

    最终热处理

    碳素工具钢正常淬火加热温度为A3+30-50℃,属于不完全淬火,加热温度比碳工具钢稍高些,可用油、熔盐等较缓和的淬火介质,淬火后应立即回火,回火温度因工具的种类与用途而稍有差异。刀具通常采用180-210℃,螺纹工具(如板牙)采用200-250℃

    最终热处理后的组织是回火马氏体和一些球状碳化物。

    3、简述高速钢的二次硬化现象

    答:高速钢淬火后必须马上回火,回火温度在500-600℃之间,此时钢的硬度、强度和韧性均有提高,而在550-570℃时可达到硬度、强度的最大值,在此温度区间,钢中残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自马氏体中析出弥散的(钼)及V的碳化物(W2C,Mo2C,VC)使钢的硬度进一步提高,这种现象为二次硬化。

    4、请描述高速钢的铸态组织,并设计改变其碳化物形状和分布的方法

    答:高速钢的铸态组织很不均匀,大量不均匀分布的粗大碳化物,将造成温度及韧性的下降,这种缺陷不能用热处理工艺来矫正,必须借助于反复压力热加工(锻、轧),将粗大的共晶碳化物和二次碳化物破碎,并使其均匀分布在基体内。

    钨系高速钢的始锻温度为1140-1180℃,终锻温度为900℃左右

    钨钼系高速钢的始锻温度要低些。

    5、请以一种高速钢为例,介绍最终热处理工艺和特点

    答:高速钢的优越性只有在正确的淬火及回火之后才能发挥出来,其淬火温度较一般合金工具钢要高得多。

    因为温度越高,合金元素溶入奥氏体的数量越多,淬火之后马氏体的合金浓度越高,只有合金含量高的马氏体才具有高的红硬性,对高速钢红硬性作用最大的合金元素-W、Mo及V只有在1000℃以上时,其溶解量才急剧增加,温度超过1300℃时,各元素的溶解量还有增加,但奥氏体晶粒则急剧长大。所以,在不发生过热的前提下,高速钢的淬火温度越高,其红硬性越好。

    由于高速钢的导热性差,而淬火温度又极高,故常需分两段或三段进行加热,淬火通常在油中进行,或采用分频淬火法,钢的正常淬火组织是碳化物+马氏体+残余奥氏体(30%左右)

    为了消除淬火应力稳定组织,减少残余奥氏体的数量,达到所需要的性能,高速钢一般需进行三次650℃保温1h的回火处理,正常回火后其组织为回火马氏体+碳化物。

    6、合作模具钢(Cr2MoV)的一次硬化法和二次硬化法是怎么回事?它们工艺以及性能有什么区别?

    答:a

    一次硬化处理(低淬低回)

    这种方式是采用较低的淬火温度并进行低温回火。选用较低的淬火温度,晶粒较细,钢的强度和韧性较好,通常Cr12MoV钢选用980-1030C淬火,如希望得到较高的硬度,淬火温度可取上限。回火温度一般在200C左右,回火温度升高时硬度降低,但强度和韧性提高,一次硬化处理使钢具有高的硬度和耐磨性,较小的热处理变形,大多数Cr12型钢制作冷变形磨具采用此工艺。

    b

    二次硬化处理(高淬高回)

    这种热处理方式是在较高的温度1030-1075℃淬火,然后进行多次高温回火,以达到这种二次硬化的目的。这样可以获得高的回火稳定性,但稍降低钢的强度和韧性,二次硬化处理适用于工作温度较高(400-500℃)且受荷不大或淬火后表面需要强化的模具。

    7、请以一种热作模具钢为例,介绍其成分特点

    答:一种典型的铬系热变形模具钢-4Cr5MoSiV钢,这种钢含有大的5%Cr,并加入W、Mo、V、Si。由于Cr含量较高,因而有高的淬透性,加入1%Mo时,淬透性更高,故尺寸很大的模具淬火时也可以空冷。这类钢具有高的强度和韧性,抗氧化性较好(由于含Cr和Si),Si、Cr还提高钢的临界点,有利于提高其抗热疲劳性能,加入V可加强钢的二次硬化现象,增加稳定性。

    第九章

    不锈钢

    1、请举例3种工程上常见的腐蚀类型及腐蚀过程

    答:常见的金属腐蚀类型有以下几种:

    1、均匀腐蚀

    均匀腐蚀又称一般腐蚀或连续腐蚀

    2、晶间腐蚀

    一般晶界较晶内具有较大的活性,晶界、晶内电位差加大,这时则会引起晶界的深腐蚀,称为晶间腐蚀

    3、点腐蚀

    点腐蚀又称缝隙腐蚀、孔蚀,是发生在金属制件上极局部区域的一种腐蚀形式

    4、应力腐蚀

    应力腐蚀在静拉伸应力和腐蚀介质共同作用下,材料发生破裂的现象

    5、磨损腐蚀

    在同时存在腐蚀和机械磨损时,两者相互加速的腐蚀称为磨损腐蚀。

    2、合金元素提高钢的耐蚀性途径有哪几种?

    答:a、使不锈钢对具体使用的介质具有稳定钝化区的殃及极化曲线

    b、提高不锈钢基体的电极电位,来降低原电池电动势

    c、使钢具有单相组织,减少微电池的数量

    d、使钢表面上生成稳定的表面保护膜,如钢中加硅、铝、铬等,在许多腐蚀和氧化的场合能形成致密的保护膜,提高钢的耐蚀性。

    3、请分析碳在不锈钢中对组织的影响的双重性

    答:碳能强烈地稳定奥氏体,稳定奥氏体的能力均为镍的30倍

    同时,碳又是不锈钢强化的主要元素

    碳与铬能形成一系列碳化物,使不锈钢的腐蚀性受到严重影响

    同时碳使不锈钢的加工性能和焊接性能变坏

    4、请简述铬、碳、镍、锰、鈦、铌与不锈钢耐蚀性的关系

    答:a、铬

    铬是决定不锈钢耐蚀性的主要元素

    当铬含量(原子比)达到1/8,2/8时,铁的电极电位就跳跃式地增加,耐蚀性也随之提高

    铬元素是a稳定化元素

    铬的氧化物比较致密,可以形成耐蚀的保护膜

    b、碳

    碳能强烈地稳定奥氏体,稳定奥氏体的能力均为镍的30倍

    同时,又是不锈钢强化的主要元素

    碳与铬能形成一系列碳化物,使不锈钢的耐蚀性受到严重影响

    同时碳使不锈钢的加工性能和焊接性能变坏

    c、镍

    镍是不锈钢中的一种重要元素,能提高耐蚀性

    镍是γ稳定化元素,镍能有效地降低Ms点,使奥氏体能保持到很低的温度

    d、锰

    锰是镍的代用品,是γ稳定化元素

    锰在奥氏体钢中部分替代Ni,2%Mn相当于1%Ni

    e、鈦、铌

    鈦、铌死强的碳化物形成元素,可优先于铬同碳形成碳化物,防止晶间腐蚀,提高耐蚀性

    5、什么是不锈钢中的n/8定律?它与不锈钢的晶间腐蚀有什么关系?

    答:钢的电极电位随铬的变化规律是:在铬达到12.5%原子比(即1/8时),电位有一个突跃升高。当铬量达到20%原子比(即2/8时),铁的固溶体电位又有一次突跃升高,这一现象称为二元合金固溶体电位的n/8规律。假如钢中虽含有12.5%的原子比的铬量,但因一部分铬和钢中的碳化合固溶体中实际含铬量低于12.5%,则钢的耐蚀性不能得到突跃提高。

    6、请概述常见不锈钢类型和性能特点

    答:沉淀强化不锈钢强度最高

    马氏体不锈钢具有较好的综合机械性能,即较高的强度和一定的延展性

    铁素体+奥氏体不锈钢的强度较高,延展性也较好

    铁素体不锈钢、奥氏体不锈钢的强度性能相近,但后者的延展性能较其他各类不锈钢为高

    7、请举一种Cr13型不锈钢制作机械零件或工具,并制定热处理工艺

    答:Cr13型马氏体不锈钢能在淬火过程中发生马氏体转变,可以获得热处理强化,所以这类钢可进行多种热处理,以控制和调节这种相变,满足不锈钢性能要求。

    a、调质处理:

    一般不锈钢结构件采用调质处理,以获得高的综合机械性能

    b、淬火低温回火

    Cr13、3Cr3Mo、4Cr13的热处理通过淬火+低温回火,可获得高硬度和耐磨性。

    3、总结铬镁钼奥氏体不锈钢作用的成分特点和热处理方法

    答:奥氏体不锈钢是以18%Cr-8%l为典型成分而发展起来的,18%Cr-8%l合金正好处于奥氏体有利于形成的成分范围。

    同时,铬、镍含量总达75%时不锈钢的腐蚀性电位接近n/8规律中n=2的电位值,这样既获得了单相奥氏体,又得到好的钝化性能,使耐蚀性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28-8的成分才成为国际奥氏体不锈钢的主要成分。

    18-8型奥氏体钢平衡态时为奥氏体+铁素体+碳化物足相组织,实际的单相奥氏体是通过固溶热处理的配合获得的。

    3、分析18-8不锈钢产生晶间腐蚀的原因和阻止方法

    答:工程上为防止奥氏体钢晶间腐蚀现象,可采取如下措施:

    a、降低钢中碳含量

    b、在钢中加稳定碳化物形成元素(Ti,Nb),与碳综合析出特殊碳化物,消除晶间贫铬区

    c、钢经1050-1100℃加热淬火,保证固溶体中碳和铬的含量

    d、对非稳定性钢进行淬火,使奥氏体成分均匀化,消除贫铬区;对稳定性钢将铬的碳化物转化为鈦、铌的特殊碳化物,保证耐蚀所需的固溶体含铬水平。

    第十一章

    铸铁

    1、请简述铸铁的分类

    答:铸铁是碳含量大于2.11%的铁碳合金,其中的碳有以化合态的渗碳体Fe3C析出,也有以游离态的石墨析出。根据铸铁中的碳在结晶过程中的析出状态以及凝固后颜色的不同,状态可分为三大类:

    白口铸铁;麻口铸铁;灰口铸铁

    白口铸铁-碳除少量溶于铁素体外,其余全部以化合物状态的渗碳体析出,凝固后断口呈白亮的颜色,故称白口铸铁。

    麻口铸铁-碳即以化和状态的渗碳体析出,又以流离状态的石墨析出,凝固后断口夹杂着白亮的渗碳体和暗灰色的石墨,故称为麻口铸铁。

    灰口铸铁-碳全部或大部分以游离状态的石墨析出,凝固后断口呈灰色,故称为灰口铸铁。

    灰口铸铁按石墨的形状和大小又可分为:

    灰铸铁-石墨为片状;(常被称为灰口铸铁)

    球墨铸铁-石墨为球状

    可锻铸铁-石墨为团絮状

    蠕墨铸铁-石墨为蠕虫状

    2、铸铁的成分与钢有何较大的区别?

    答:普通铸铁的化学成分一般为2-4%碳,1-3%硅,0.02-0.25%硫,0.05-1.0%磷,铸铁与碳钢相比较,除了有较高的碳、硅含量外,还有较高的杂质元素硫和磷。

    3、铸铁的组织和钢有何较大的区别?

    答:铸铁中的碳主要有如下三种分布形状

    a、溶于铁晶格的间隙中,形成间隙固溶体,如铁素体、奥氏体

    b、与铁生成化合物,如Fe3C碳化物(渗碳体)

    c、以游离的石墨形式析出

    由于铸铁中的碳主要是以石墨的形式存在。所以,铸铁的组织是由金属基体和石墨所组成的。

    铸铁的金属基体有珠光体、铁素体、铁素体+珠光体,经热处理后有马氏体、贝氏体等组织,它们相当于钢的组织

    铸铁的组织特点,可以看成是在钢的基体上分布着不同形状的石墨

    4、铸铁的性能与钢有何较大的区别

    答:铸铁的性能取决于铸铁的组织和成分,因此,铸铁的机械性能主要取决于铸铁基体组织以及石墨的数量、形状、大小及分布特点。石墨机械性能很低,硬度仅为BB3-5,抗拉强度为20MPa,延伸率接近零。

    石墨与基体相比,其强度和塑性都要小得多,石墨减小铸铁件的有效承载截面积,同时石墨尖端易使铸件在承载时产生应力集中,形成脆性断裂。

    因此,铸铁的抗拉强度、塑性和韧性要比碳钢低。

    一般说来,石墨的数量越少,分布越分散,形状越接近球形,则铸铁的强度、塑性和韧性越高。

    虽然铸铁的机械性能不如钢,但由于石墨的存在,却赋予铸铁许多为钢所不及的性能。如良好的耐磨性、高的消振型、低的缺口敏感性、以及优良的切削加工性。

    5、请分析影响铸铁石墨化的诸因素

    答:

    a、化学成分的影响:

    碳和硅的影响

    硅和碳都是强烈促进石墨哈的元素

    石墨来源于碳,随着碳含量的提高,铁水中的碳浓度和未溶解的石墨微粒增多,有利于石墨形核,从而促进了石墨化

    硅与铁原子的结合力大于碳与铁原子的结合力,硅溶于铁水和铁的固溶体中,由于削弱了铁和碳原子之间的结合力,而促使石墨化。

    锰的影响:

    锰能溶于铁素体和渗碳体,其固定碳的作用,从而阻碍石墨化。

    硫的影响:

    硫阻碍碳原子的扩散,是一个促进白口铸铁的元素。

    磷的影响:

    磷是一个促进石墨化不十分强烈的元素

    b、冷却速度对铸件石墨化的影响

    铸件的冷却速度对石墨化过程也有明显的倾向,一般来说,铸件冷却速度越缓慢,即冷却速度较小时,越有利于按照Fe-C系状态图进行结晶和转变,即越有利于石墨化过程的充分进行,反之,铸件冷却速度快,就不利于石墨化的进行。

    6、请制定铁素体基体的可锻铸铁热处理工艺,并说明理由。

    答:可锻造铸铁石墨化是由白口铸铁较长时间石墨化退火而研制的,在退货过程中主要是发生石墨化。

    如果白口组织在退火过程中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石墨化充分进行,则退火后得到铁素体基体加团絮状石墨的组织,称为铁素体可锻铸铁

    如果退火过程中经第一阶段和中间阶段石墨化后,以较快冷却速度冷却,是第二阶段石墨化未能进行,则退火后的组织为珠光体加团絮状石墨的组织,称为珠光体可锻铸铁。

    当原始组织为珠光体加共晶渗碳体的白口铸铁缓慢加热到900-1000C时,其原始组织便转化为奥氏体加共晶渗碳体。

    第一阶段石墨化

    第一阶段石墨化是发生在900-1000℃的高温长时间保温过程中,共晶渗碳体分解为奥氏体加团絮状石墨,此过程温度越高,渗碳体分解速度越快,退火周期越短,但是,退火温度过高,还引起石墨团和奥氏体晶粒钝化,故第一阶段石墨化温度一般应控制在900-1000℃,最高不超过1050℃。

    中间石墨化阶段

    发生在第一阶段石墨化以后,自高温随炉冷却到750-720℃的过程中,从奥氏体中析出二次石墨,在此过程中冷却速度不宜过快,以避免析出二次渗碳体,一般以40-50C/h为宜。

    第二阶段石墨化

    发生在第一阶段石墨化以后,以3-5℃/h的冷却速度缓慢冷却通过共析转变温度区的过程中,奥氏体直接转变成铁素体加石墨,最终得到铁素体可锻铸铁。

    冷却过程:

    经过第二阶段石墨化以后,铸件的组织已转变成为铁素体加团絮状石墨,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将不发生相变,为了避免退火后产生脆性,通常应在退火冷却到650℃左右后打开炉门进行空冷。

    7、球墨铸铁的基体可能有哪几种,它们分别如何获得的?

    答:球墨铸铁的组织是由球状石墨与金属基体所组成的

    球墨铸铁的金属基体组织与许多因素相关,除了化学成分的影响外,还与铁水处理和贴士的凝固条件以及热处理有关。

    球墨铸铁经正火或退火后的基体组织有珠光体、珠光体加铁素体和铁素体,分别称为珠光体球墨铸铁、珠光体加铁素体球墨铸铁和铁素体球墨铸铁以及各种热处理工艺处理后钢的基体所形成的各种组织。

    第十二章

    1、请简述合金的强化途径

    答:固溶强化

    时效强化

    过剩相强化

    细化组织强化

    2、请简述合金的时效过程

    答:铝合金的热处理强化,主要是由于合金元素在铝中有较大固溶度,且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固溶度急剧减小,故铝合金加热到某一温度淬火后,可以得到过饱和的铝基固溶体,这种过饱和铝基固溶体放置在室温或加热到某一温度时,其强度和硬度随时间的延长而提高,但塑性、韧性则降低,这个过程称为时效。

    时效过程使合金的强度、硬度增高的现象称为时效强化或时效硬化。

    淬火(又称固溶)+时效处理是铝合金强化的一种重要手段。

    4%Cu-Al合金时效的基本过程可以概括为:

    过饱和固溶体---形成钢原子富集区(GP(1)区)---铜原子富集区有序化(GP(1)区)---形成过渡相---析出稳定相(CuAl2)+平衡的a固溶体

    铝-铜二元合金的时效原理及一般规律,对于其他工业合金是适用的。

    3、请简述铝合金的时效强化因素

    答:合金的化学成分与合金的时效强化有直接关系,一种合金是否能通过时效强化,首先取决于组成合金的元素能否溶解于固溶体以及固溶度随温度变化的程度。如果在铝中加入某些合金元素能形成结构与成分复杂的化合物(第二相),如CuAl2(θ)、Mg3Si(β)、Al2CuMg(S)、MgZn(M)等等,则在时效析出过程中形成的GP区结构就比较复杂,与基体共格关系引起的畸变较严重,合金的时效强化就较为显著。

    正确控制合金的固溶处理(淬火)工艺,是保证获得良好的时效强化效果的前提。一般说来,在不发生过热、过烧的条件下,淬火加热温度高些,保温时间长些比较好,有利于获得最大过饱和度的均匀固溶体。

    其次,淬火冷却时要保证淬火过程中不析出第二相,时效温度时决定合金时效过程与时效强化效果的重要工艺参数。

    篇3:包装材料学

    包装材料学 本文关键词:包装材料

    包装材料学 本文简介:2014江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包装材料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的总体要求考核学生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纸制品、塑料及复合包装材料、金属及玻璃容器等包装材料的种类、性能、特点及应用;掌握包装材料的主要性能和实验方法;熟悉包

    包装材料学 本文内容:

    2014江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包装材料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考核学生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纸制品、塑料及复合包装材料、金属及玻璃容器等包装材料的种类、性能、特点及应用;掌握包装材料的主要性能和实验方法;熟悉包装材料及容器加工制作基本工艺及方法;能根据包装工艺要求,提出或选用合适的包装材料;一般了解木包装、常用包装辅助材料及绿色包装。

    二、考试的内容及比例

    1.纸包装材料(25%)

    (1)纸的结构、性能及生产等基本知识;

    (2)包装用纸和纸板及其性能;

    (3)瓦楞纸板和瓦楞纸箱

    (4)其它纸包装制品。

    2.塑料包装材料(30%)

    (1)塑料的基础知识;

    (2)树脂的结构与性能;

    (3)塑料包装材料的主要品种和性能;

    (4)塑料薄膜、容器制品及其应用。

    3.复合包装材料(15%)

    4.金属包装材料(15%)

    (1)主要金属包装材料;

    (2)常用金属包装容器。

    5.玻璃包装材料(10%)

    (1)玻璃的结构和性能;

    (2)玻璃包装容器的成型加工及应用。

    6.其它内容(5%)

    木质包装材料、包装辅助材料及绿色包装。

    三、试题类型及比例

    1.填空题:15%~20%

    2.解释题:15%~20%

    3.问答题:40%~50%

    4.综合应用题:15%~20%

    四、考试形式及时间

    考试形式为笔试。考试时间为3小时。

    五、主要参考教材

    1.包装材料学

    刘喜生

    吉林大学出版社。

    2.包装材料学

    王建清

    国防工业出版社。

    3.包装材料

    骆光林

    印刷工业出版社出版。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