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竞聘演讲
  • 会议发言
  • 爱国演讲
  • 就职演说
  • 开业开幕
  • 思想学习
  • 征文演讲
  • 经验材料
  • 述职报告
  • 调研报告
  • 工作汇报
  • 年终总结
  • 申报材料
  • 学习体会
  • 企划方案
  • 活动方案
  • 技巧经验
  • 模板范例
  • 思想宣传
  • 经济工作
  • 工作报告
  • 组织人事
  • 反腐倡廉
  • 慰问贺电
  • 先进事迹
  • 思想汇报
  • 入党申请书
  • 党会发言
  • 先进性教育
  • 入团申请书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调查报告
  • 实习报告
  • 和谐社会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作文范文
  • 自我鉴定
  • 讲话稿
  • 自查报告
  • 赴温州学习考察报告

    时间:2020-08-14 12:53:54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温州 考察报告 学习

     1 赴温州学习考察报告

     根据市政协常委会议安排,市政协非公有制经济调研组部分委员在常务副主席朱启城、秘书长贾殿伟同志的带领下,于 3 月底赴浙江省温州市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问题进行了考察和座谈学习。温州市发展民营经济方面独领风骚、别具一格的做法,使调研组的同志在思想观念等方面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下面,将温州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方面的经验和启示报告如下:

     温州是全国东南沿海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全市辖 3个区 2 个市 6 个县,陆地面积 11784 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 11000平方公里,总人口 750 多万人,市区人口 200 万人。温州是一个具有 1800 多年建城史的东瓯名镇,人杰地灵、代有名家,尤其是秉承的义利并举、农商皆本的重商历史文化,在大多数温州人的思想深处根深蒂固。他们以勤劳致富为荣,人人想当老板,恋乡不守土;以创业为人生第一目标,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历经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以特有的温州人精神展现了市场经济中敢为天下先的斗士形象,为改革开放后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打下了重要的伏笔。

     一、发展历程。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的温州经济发展,用一句形象的话来概括,就是发达的民营经济和灵活的市场机制构成了温州经济起飞的两只翅膀。其演进历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以家庭企业为普遍形式的初始阶段。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中期,是温州民营企业发展的第—阶段。业主制家庭企业是这一

     2 阶段最普遍的组织形式。至 1983 年,温州冢庭工业企业已达 10万户,家庭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农村工业总产值的 70%以上。可以说,家庭作坊式企业的兴起成为温州工业化起步的标志。

     二是以“股份合作制”为典型形式的过渡阶段。80 年代中期至 90 年代前期,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从 1984 年开始,温州市委,市政府引导家庭企业走联合的道路,出台了《关于农村股份合作企业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使温州的股份合作企业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至 1993 年,股份合作企业数达到 36887 家,其中工业企业 27771 家,工业总产值 193 亿元,占当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的 56.25 %。从 1985 年至 1993 年的 8 年间,温州工业总产值由 42.1 亿元猛增至 343.3 亿元,翻了三番,成为全国工业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至此,温州农村工业从总体上看已基本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

     三是以有限责任的公司制企业为代表形式的新阶段。90 年代以来,随着公司制条例和公司法的先后出台,公司制企业逐步成为温州民营企业的代表形式。规模较大的 190 家公司以资本或品牌为纽带联合—批中小企业组建了企业集团。在这个阶段,股份合作制企业数量不再增加,且有减少的趋势,而股份制企业则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到 2001 年,全市个体工商户为 21 万户,

     私营企业为 2.7 万家,有限责任公司为 20478 家,股份有限公司 65家,股份合作制企业数由最高时的 4 万余家减少至 20299 家,有限责任的公司制企业成为目前温州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

     二、突出成果。民营经济的发展,对温州整个国民经济和社

     3 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是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从 1978 年到 2001 年,温州市国内生产总值从 13 亿元增加到 933 亿元,翻了近 5 番;工业总产值从 11 亿元增加到 2005 亿元,翻了 7 番多;财政收入从 1.35 亿增加到 96.1 亿元,翻了 6 番多。2003 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1220.3亿元,比上年增长 14.8%;财政总收入实现 151.8 亿元,增长20.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6035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5548 元。

     二是推动了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温州民营经济一开始就是以市场为取向,它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市场机制的超前孕育。目前全市城乡建立的各类商品市场多达 514 个,在全国各地建立的专业市场近 200 个。40 多万个销售网点以及遍布各地的温州城、温州街、温州村、温州店等,都是与民营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的。

      三是实现了居民的充分就业。民营经济的发展,使温州实现了“三个百万”:即 100 多万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160多万温州人向市外转移,吸纳了 150 多万全国各地的务工人员和技术管理人才来温就业。

     四是积极参与了本土和外地的国有企业改革。前些年,温州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的力度很大,但下岗职工基本实现再就业,民营企业可谓功不可没。近几年,温州市的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外地国企改革。如人本集团在杭州兼并杭州轴承厂、德力西集团在杭州兼并西子集团,雁荡飞渡饮料公司在重庆兼并涪陵啤洒厂等,既实现了企业自身实力的扩张,又为外地国企改革做出了贡献。

     4 五是带动了小城镇的发展。民营经济的发展,使温州小城镇从改革开放前的 18 个发展到现在的 128 个,这些镇的人口占全市60%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 8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的 70%以上,财政税收占全市的 50%以上,涌现了“中国农民第一城”龙港镇、“全国最大低压电器城”柳市镇等一批经济总量大,发展速度快、开放程度高、发展后劲足的经济强镇。

     三、主要做法。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把发展经济和维护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与时俱进,是温州民营经济不断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是以政策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全国第一个私营企业地方行政性法规,第一个股份合作制经济地方行政性法规都出自温州。十五大以后,温州市进一步解放思想,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提出“四个不限”、“六个平等”。即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登记申报平等、规费标准平等、税负平等、金融贷款平等、市场准入平等、部门服务平等。同时,对原有的政策进行调整、充实、完善,废除了不符合十五大精神和宪法精神的政策规定,出台了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比如,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方面,重点是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引导多种所有制经济互相融合,共同发展。推行生产要素股份化方面,重点是鼓励技术、信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入股,参与企业的收益分配,调整股权结构,促使经营管理者、技术骨干同企业建立利益共同

     5 体。金融贷款方面,重点是采取放低信贷市场准入门槛,实行贷款利率平等、推行信用贷款、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切出专项信贷额度等措施,扶持企业发展。用地方面,通过土地整理、造地等途径,增加用地指标,尽量满足企业发展需要;采取减免各种规费,实行最高限价等措施,降低企业生产用地成本。鼓励技术创新方面,专门建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鼓励各类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和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这些政策的出台和落实,进一步加快了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

     二是重视引导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水平。温州经济起步于家庭工业,企业“低、小、散”问题特别突出。为此,他们坚持扶优扶强,培育龙头,扶持骨干,树立样板,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如抓好一批重点企业,确定百家规模型、科技型、外向型的企业,在资金、用地、技改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促其发展成为行业的龙头和骨干。建设一批产业基地,根据温州原有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 的块状经济特点,建设温州“中国鞋都”、“中国服装名城”、“中国电器城”、“高新技术园区”、“滨海新区”等一批特色工业园区和专业化产业基地,

     引导各类企业向园区集聚,发挥特色产业的群体优势,形成企业规模优势和区域品牌优势。打造一批名牌产品,通过筛选,对那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产品,进行重点培育,促其创品牌、上规模、成气候。目前,温州市有 36 家企业跻身全国民营企业 500 强,有中国名牌产品 11 个。

     三是千方百计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服务。在政府与企业的关

     6 系上,温州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即政府运用行政职能维护企业权益,加强为企业服务,而不参与企业运作。“减少行政审批、促进依法行政”,是温州市政府在转变职能过程中的重要政策思路。2001 年温州市及所属各县(市、区)就建立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削减审批、审核,核准事项 600 多项,目前该中心窗口即办率已达到 90%以上。在精兵简政方面,温州市政府突破性地进行了系统配套改革。缩减了非经济管理的行政部门,撤销了那些直接承担着不宜由政府承担的具体经济活动职能的经济管理部门,把事业性、服务性工作从政府机构中分离出去,改专业经济部门为与行政财政脱钩的经济实体和服务实体,既不赋予其行政管理职能,也不将其变为政府机关的谋福利的公司,而要使其成为企业化管理的实体。整顿行政性公司,实行成建制转为经济实体和服务实体。

     四是加强对民营经济的管理。市场经济的双重性特征反映在非公有制经济上相对更加明显,温州在初始阶段发展中的负面效应比较突出,尤其是假冒骗问题。所以,在 90 年代初,温州就提出“质量立市”的口号,深入持久地开展打假治劣活动,下决心解决行业性、区域性的制假造假问题。在产品质量管理方面,制订实施产品质量振兴计划,全面推行质量体系认证,建立质量检测中心,开展消灭无标生产活动,全市有 1000 多家企业通过了IS09000 族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占浙江省的四分之一强。在行业管理方面,主要是健全个协,私协等组织,充分发挥其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服务管理作用;建立行业协会、同业公会以及全国

     7 各地的温州商会,强化行业自律、制止相互压价、低价倾销等不正当竞争。目前“质量立市、名牌兴业”已经成为温州企业经营者的共识。

     四、重要启示。把中央政策和地方实际结合起来,“寻找最佳结合点”,是温州市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始终坚持的重要法宝。

     一是不信邪、不争论、不怕压,坚持“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改革开放初期,温州发展条件差,生产力水平低,但温州人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走民营经济发展的路子。尽管当时发展民营经济有反复、有争论、有质疑、有反对,但在温州却是你争你的,我干我的,用温州话来说,就是“在争论当中出名,在不争论当中发展”。先放后导、先发展后规范、先繁荣后市容、先流通后交通,为此温州赢得了改革的先发优势。

     二是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心,实事求是的贯彻政策。温州市委市政府执行中央政策有“三句话”:第一句话,中央红头文件明文规定不允许干的,坚决不干,但允许试验,不成功再退回来;第二句话,中央红头文件没有规定的,积极去干,在干当中创造经验丰富中央文件;第三句话,中央红头文件明文规定可以干的就大胆去干,放开手脚干。正如温州市的一位领导在会上说的话:“希望我们的干部,特别是那些部门负责同志,只要有利于老百姓的事情,希望大家睁只眼闭只眼,必要的时候把两只眼睛都闭起来,因为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是一致的”。

     三是不唯官、不唯利、不唯己,实实在在为百姓办事。在发展初期,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群众创造的新生事物不可能完美

     8 无缺,出现问题在所难免。在这种情况下,温州市的一大批领导同志不是为自己的乌纱帽负责,看到发展经济中一点问题,就一棍子打死,而是敢于顶住压力,尊重、鼓励、保护群众的创造精神,正确引导,逐步规范,努力营造让一切力量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创造潜能充分释放,让一切聪明智慧竞相迸发的社会环境。原市委书记董朝才有句名言:“我当市委书记从来没有把市委书记的帽子戴在头上,都是放在办公桌上的,你随时随地都可以拿走,但是要我改变对温州模式的认识是办不到的”。

     四是“不越位、不错位、不失位”,建立服务型政府。温州市政府的作用,经历了三个阶段:计划经济时期与其他地方一样,政府是“无所不包”的“硬政府”;改革开放初期,出于放松极左禁锢的考虑,政府一度是“无为而治”的“软政府”;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是第二次创业以来,温州市政府本着“对不该管的事要少管不管,对该管的事要认真管好”的思路,积极寻找“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适度政府”,不断矫正自身的“坐标”,以利正确发挥政府的作用。“该做的是不是都做了、说了的是不是都做了、是不是做了不该做的事情”是政府开展政务行为的标准。由于定位准确,温州市政府既在宏观上把握了发展方向,着重培育民营企业成长的土壤,又在微观上放手让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自主畅游,做到了“无为”与“有为”的有机结合。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