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范文大全
  • 古典文学
  • 职场知识
  • 中国文学
  • 公文书信
  • 外国名著
  • 寓言童话
  • 百家讲坛
  • 散文/诗歌
  • 美文欣赏
  • 礼仪知识
  • 民俗风情
  • 谜语大全
  • 名言警句
  • 记忆中的年味儿散文随笔

    时间:2024-01-05 14:33:53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记忆中的年味儿 散文 随笔

    记忆中的年味儿散文随笔

    一盏盏灯,寄托着人们的情意,散发着浓浓的年味儿……快过年了,年味儿又一次在我心头升腾。以下是蒲公英阅读网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转眼便是年根儿,时时回味,年味儿涌上心头…… ——题记

      在我印象中,年味儿是从赶集囤年货开始的。到了年根,小孩儿跟着大人一起逛超市,赶集市,买年菜、割年肉、购年炮,添几件新衣裳…… 家家户户燣臊子,蒸包子,做年菜……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说这年味儿——

      过年肉事

      “大雪纷飞,割肉三斤。”就算无雪,这肉依然得割。有那么几天,乡村集市,大街小巷人头攒动,个个心头卷起“年”的浪花,到处都有烟火气。割上几斤肉,剁巴剁巴,炒搭炒达。还是和平时一样的肉,还是和平时一样的烹饪技法,但和平时氛围似乎不同。肉的味道也和平时差不多,但已经有了年味儿。 小时候在村里吃肉,基本就是现杀现割,还有纯天然的蒸猪血可吃,最好玩的是还能现场观摩杀猪过程。那时候,我家有个邻居刘德海,是专业杀猪人。每逢春节,四邻街坊几乎吃的同一头猪。年根儿,五六个村民,歪着个脑瓜,嘴里叼着卷烟,死拉硬拽着一头黑毛大肥猪从猪圈里嗷嗷地出来。大肥猪撅着肥肥的臀,四蹄攫地,死活不愿赴刑场。刘德海手拽一根长铁钩,腰上系着直垂脚面的蓝围裙,脚上穿着长筒泥靴,活脱脱一个专业屠夫。再看那肥猪,四蹄生了根似的,尾巴上翘,长嘴里发出撕心裂肺的叫唤,做着刑前最后的挣扎。门前有一条长木凳,一张木桌,桌子上并排摆着四五把长短不一的屠刀,刀尖刃利,让人不寒而栗。 大肥猪被壮汉们硬生生摁在长凳上,像上了即将行刑的死囚,自觉大势已去,喘着粗气儿,不知道在想什么。刘德海从桌子上操起一把最长的尖刀,刀刃明晃晃闪着寒光。他拿刀顺着猪脖子狠狠一抹,“嗷嗷——呜啊——”的猪叫声顿时响彻村原。猪脖上,殷红的鲜血如浪涌涛滚。一个汉子用洋瓷盆子接血,那猪血冒着热气儿,伴着猪的呻唤,有节奏地往外喷。不大会儿工夫,总能接满一盆猪血。再一会儿,热腾腾的猪血糕便被热情的大妈端出来,被看热闹的大人小孩抢食精光。大肥猪四腿一蹬,咽气了。大伙儿齐心协力把猪抬进热水锅,开始第二道工序——除毛。砂石、卷刀各种家伙都上阵了,铲的铲,刮的刮,不一会儿,那肥猪便露出一身白皮,空气中散发着肉腥味儿。第三道工序颇有特点,费人费力。几个壮汉将除过毛的大肥猪抬起,倒挂于木头架子上,刘德海用一根铁棍儿顺着猪肚脐眼插进去,再趴在插开的眼上,猛吹一阵,直到腮帮子通红,其他人各执一截不到一尺的木棒子,狠劲地捶打猪身,直到猪身粗壮得像个碾子。末了,开肠破肚。刘德海咬着牙,刀不血刃地顺着肚子切下去,猪肠便成堆成堆地被掏出来。涮肠、剁头、吆喝着卖肉,你家五斤我家十斤,村里人准备着过年……那时候的肉可是农户用纯粮养了一年光景才出栏的,吃着格外香。生活好了,小时候“吃白膜砸核桃”的憧憬已经成为日常,但传统的“年味儿”始终能让人心里涌起激动的浪花。烹猪宰羊且为乐,东坡肉、红烧肉、粉蒸肉、梅菜扣肉……整个春节,肉的各类美食香味四溢。过年嘛,无肉不欢。年的风俗,年的记忆,年的味道。

      社火

      老家召公位于扶风县城东北15公里处,又名菊村,相传召公在此讲学而得名。每年正月十五前后,那突突回响的的手扶、四轮车又开始游街,缓缓前行,一辆接着一辆,简直就是乡村版的戏子阅兵。场面宏大,人们身穿新衣,翘首张望,仿佛期待大腕出场,争着一睹为快。车厢里,是高空伫立的化了装的角儿,或红或白或粉或黑的脸儿,生旦净末丑,姿态万千,神情各异,扛大刀的,挥旌牦的,踩高跷、站高空的,长袍短褂儿,看着极其危险,杂耍绝技,惊艳了无数眼眸。前头车夫呢,满脸堆笑,斜着脑瓜叼着烟,牛着哩!召公社火,记忆犹新。小初一,大十五。正月十五前后,召公社火闪亮登场。那一条熟悉的老街,地道的乡镇商业街,卖啥的都有,可谓热闹有年味儿。这一天,镇街成了社火专场,免费观看。镇街上的人一有机会,争着让娃当演员,争个角儿,据说让娃演社火能袪病消灾,能考大学。演社火得起个早,化妆好半天。为了在人面前荣耀,享受过程,可谓用心。社火开始了!十来岁的孩子都成了角儿,一个个神气十足,甩长袖的,舞大刀的,摇单尺的,甚至是头上插刀子流“血”的,个个都是鲜活的角儿。站在半空的,真让人担心会掉下来。这社火其实是有玄机的,欲知其中奥妙,可待社火过后探个究竟。配上敲锣鼓恰钵,扭秧歌的,热闹得简直一塌糊涂。耍社火是乡镇的年庆之必须,是传统民间节目综合性文化活动,包括舞蹈、杂耍、武术、鼓乐等,加上这几年流行的乡村秧歌、广场舞、锣鼓队,乡镇的年味越发浓郁。年味儿就在乡镇。哪怕你居于首都北京,也会怀念乡村浓浓的年文化。故乡是每个人的根,有熟悉的记忆,社火一样难忘的记忆。

      庙会

      有这么一句话:“十里不同乡,百里不同俗。”在我的家乡,有一种习俗——过庙会。过年期间,哪里有庙会,哪里一定热气腾腾,锣鼓喧天。这一天,人们大清早便带上香火,去庙院祭拜神佛,面对着威风凛凛的神佛,祈祷这一年能有一个好的收成,也祈愿这一年平平安安。这一天,人们会搬出闲置已久的锣鼓钵器摆在庙院,震天响地,有节奏地敲打,引来更多人焚香、拜佛、祈愿。这一天,老人把长桌、长椅摆在庙院门口,收取村里人的布施。如有小孩,他们会给小孩子戴上红绳,把绣有各种图案的红布斜绑在小孩身上,女左男右,就图个吉利。这一天,挂红灯、吼秦腔,老人聚在一起诵经……戏班子拉开架势,秦腔花脸和着鼓钵二胡的交响曲,迈腿扬马鞭,绕着戏台转上个半圈,演得神气着呢!戏台下,老人聚堆,看得是津津有味。在外打拼的乡党们回家过年,赶上庙会,乐得合不拢嘴。庙里挤满了老人,有序地焚香祈祷,个个嘴里念念有词,有的小孩也有样学样,焚香作揖,抬头看到眼前的佛像,正慈眉善目地看着每个人。浑厚的唱腔向十里八乡传播,空气中弥漫着年味儿。庙会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也是我们小时候一年中最期待的事。在很多乡村,年轻人都出门打工挣钱,只剩下老人和幼童留守。老人们一年到头下劳作,只在庙会的这几天才抽空轻松,略微休息,有的年轻人也会在庙会这几天停工回来,看看老人和孩子,招待招待亲戚。现如今,没有几个年轻人愿意看戏,只有老人仍然乐此不疲地坚守庙会,坚守传统,坚守乡村,也许这就是他们一生的记忆。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乡村的庙会,似乎再无从前的味道,可要是是赶上年,依然有年味儿,刻骨铭心的年味儿。

      灯会

      小初一,大十五。元宵节是年的高潮,千奇百怪的灯,伴着动感的舞龙舞狮,还有一个个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灯谜。元宵当日,日暮时分,华灯初上。人们一身清闲赏灯逛会。单是这灯会,已是人山人海,好不热闹。远远望去,是一片五颜六色的灯海,凑近了细瞧,才发现,一盏盏小巧精致而又富有寓意的灯,是夜市的眼,明亮、红火、喜庆,叫人惊叹!元宵夜,一路赏灯,什么纱灯,宫灯,走马灯、霓虹灯……让人心魂激荡。赏灯起于汉朝,盛行于唐宋。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除黑暗,于是有了用灯驱魔祈福,期许光明之意,也有祈求平安、健康等多种美好寓意。元宵赏灯,除却外在美,更有寓意美。一盏盏元宵的灯亮一直到天明,正所谓“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一盏盏灯,寄托着人们的情意,散发着浓浓的年味儿……快过年了,年味儿又一次在我心头升腾。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