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范文大全
  • 古典文学
  • 职场知识
  • 中国文学
  • 公文书信
  • 外国名著
  • 寓言童话
  • 百家讲坛
  • 散文/诗歌
  • 美文欣赏
  • 礼仪知识
  • 民俗风情
  • 谜语大全
  • 名言警句
  • 语文课堂呼唤低调的教师

    时间:2023-05-15 14:24:10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语文 课堂 教师

    语文课堂呼唤低调的教师

     语文课堂呼唤低调的教师。当然,这里强调的语文教师要“低调”,并非提倡语文教师“无为”,并非要语文教师在教学时“放任自流”。以下是蒲公英阅读网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纵观当下的语文课堂,明星教师着实不少:有的教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课堂上不时地补充延伸拓展;有的教师是“超级演说家”,要么整节课喋喋不休地提问,要么慷慨激昂地唱“独角戏”;有的教师具有高超的控制能力,能将所有的教学细节控制在自己手中……然而,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师展现了才华,学生却沉闷了,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使语文课堂真正有活力与激情,要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需在课堂上尽量低调。

      01舍弃无效的延伸拓展

      语文教师中有很大一部分人不知道自己课上该教什么。这句话并非危言耸听。因为,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是具体而明确的,而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是一篇篇的课文,课文内容包罗万象,同一篇课文,教师从不同角度切入和解读,会发现完全不同的世界。

      因而,有的教师在教学《寂静的春天》时,将课堂重点放在教学如何保护环境上,语文教师变成了科学家,语文课变成了地理课;有的教师在教学《再别康桥》时,花了大量的时间向学生介绍徐志摩与林徽因的故事,语文教师成了考据家,语文课成了故事会;有的教师在教学《荷花淀》时,设计了“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爱国”的探究题,语文教师成了思想教育家,语文课成了思想品德课;还有将《城南旧事》上成电影欣赏课,将《琵琶行》上成音乐课的……

      以上案例,教师之所以“高调炫技”,其根本原因是他们忘了自己语文教师的身份,忘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可见,一堂真正成功的语文课,应突出语文本位,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寂静的春天》应挖掘科学小品语言准确而生动的特点,《再别康桥》应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荷花淀》应掌握小说中用对话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语文教师要把教材当例子教,要把语文当语文教,要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这样才能让语文教学回归本色的语文课堂。教师应尽量低调,牢记自己语文教师的身份,舍弃无效的延伸拓展,而专注于引领学生探寻语文的奥妙!

      02将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如今的语文课堂大都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形式——学生阅读,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这样虽也能完成教学任务,但多数时候,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十分浓厚,他们只是按照教师安排的流程机械地走了一遍,并没有太深的触动。如何才能解决这一问题?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语文教师要尽量低调,将提问权还给学生。

      在教学《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在理清小说情节后,并没有接着就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主题进行探究,而是要学生提出对小说中人物行为的疑问。学生提出了以下七个问题:

      1. “百宝箱”对杜十娘有什么作用?

      2. 杜十娘在最后时刻为什么不用“百宝箱”来挽回爱情?

      3. 为什么孙富的几句话就迫使李甲出卖了杜十娘?

      4. 李甲为什么如此惧怕父亲?

      5. 杜十娘之死是否有自身原因?

      6. 杜十娘的投江是否太草率了?

      7. 被弃就必须自尽吗?还有没有别的出路?

      学生的问题问得琐碎和分散,于是,将这七个问题归类:1、2是关于“百宝箱”的作用的;3、4、5 是关于杜十娘悲剧的原因的;6、7 是关于杜十娘的投江行为的。这样,学生的疑问就演变成三个主要问题:1.“百宝箱”在小说中有什么重要作用?2. 杜十娘的“怒”从何而来?3. 怎样评价杜十娘的沉江?这三个主要问题若能解决,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主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一节课下来,由于问题主要是由学生提出的,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思考与挖掘的兴趣,学生在思考,在探究,在展示,充分体现了他们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性,课堂任务也顺利完成。

      学生的提问能否达到教学所需要的高度?这是很多教师所担心的。事实上,将提问权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学目标的消解与教师完全让位。首先,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梳理学生所提的问题;其次,教师要寻找问题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教学目标统摄学生的问题。这样,就能将学生的问题与教学目标、与教师的主导地位有机结合。

      03还课堂一份宁静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在教育学生时,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学生时把握好启发的时机,给学生的思考留有一定的空间。

      但是在平日的课堂中,往往有不少教师因为害怕“冷场”,在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就赶忙抛出引导语,又或者唯恐学生不能独立突破,在学生未作出回答时便抢先说出答案。于是,我们看到了课堂上教师喋喋不休地好心启发,看到了教师慷慨激昂的“独角戏”。事实上,学生这个时候也许并不是不懂得如何回答问题,而是时间不够,思考还没有完成;也许已经大概知道答案了,正在组织语言。教师的“好心”提示,只会打断学生的思路,阻碍学生深入思考;而学生被动从教师那里得到了“现成答案”,也只知大意,不能举一反三。

      因此,教师应尽量低调,要学会等待与沉默,还课堂一份宁静。还课堂一份宁静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它是教师语言的停顿,是教学节奏的停顿,但并不是思维过程的中断。相反,静静地思考是一个更为激烈的思维过程。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的节奏,方能使教学实现最大的效益。

      04让生成之花开在预设的枝头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45分钟的语文课堂,课前需要大量的准备。有的教师备课时会尽量让一切流程化,他们试图从文本中找出一个最佳切入点,并精心设计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希望让学生沿着这个切入点和问题思考、回答。这种精心与认真的态度,无疑是教师应该具备的。然而,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于是,当“意外”出现,课堂的某个环节或学生的回答超出了预设的范围时,这些教师往往慌了神,要么惊慌失措将教学环节“拉扯”回来,要么自欺欺人视“分歧”而不见。长此以往,学生学着无味,课堂也会陷入一潭死水。

      课堂需要预设,但预设的内容绝不仅仅包括教学流程、过渡语、问题、对学生回答的点评等,还应该包括课堂上的这一个个“意外”。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巧妙地作出相应的变化。有经验的教师总是视“意外”为珍宝,因为这一个个的“意外”能搅动课堂,能激活思维。有经验的教师还会巧妙地利用这一个个“意外”,及时调整方向,机智驾驭课堂,让课堂呈现别样的精彩。

      特级教师李仁甫在教授食指的《相信未来》时,就巧妙地利用了课堂“意外”,实现了对生成课堂的追求。在学生朗读时,李老师发现他们因对“手指”“手掌”的理解不同而读法不一,有的学生读“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有的学生则读成“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可能要么“视而不见”,要么直接给出正确的读法,然后继续自己的教学流程。李老师却从这个“意外”中获得了解决教学难点、生发教学高潮的际遇。他灵活地开发教学资源,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理解“排浪”这个意象,进而理解“排浪”与“手掌”的相似性,准确而形象地诠释了诗中陌生的意象,完成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李老师在《相信未来》教后记中说:为了上好《相信未来》这两节课,我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搜集了大量的资料,累积了很多可变性方案,书页上留下了红、黑、蓝等笔迹和很多圈、点、杠等标记。可见,要成功地驾驭“意外”,实现“生成”课堂,教师既需要有化解“意外”的教学机智,又需要在备课时做足“预设”。教师应多预设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意外”,多找驾驭“意外”的方法,让生成之花开在预设的枝头!

      语文课堂呼唤低调的教师。当然,这里强调的语文教师要“低调”,并非提倡语文教师“无为”,并非要语文教师在教学时“放任自流”。“低调”强调的是语文课堂要突出语文本位,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满生机与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用一生去备课。课堂上教师的“低调”,同样需要一生去努力。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