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范文大全
  • 古典文学
  • 职场知识
  • 中国文学
  • 公文书信
  • 外国名著
  • 寓言童话
  • 百家讲坛
  • 散文/诗歌
  • 美文欣赏
  • 礼仪知识
  • 民俗风情
  • 谜语大全
  • 名言警句
  • 故乡轶事沉钓——讲给自己的故事

    时间:2022-12-20 13:14:07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故乡 轶事 沉钓 讲给自己的故事

    故乡轶事沉钓——讲给自己的故事

    故乡是一场梦,童年是一首歌,无论在什么地方,每听到高铁清亮的笛声,就似乎穿越时空听到古道上富商大贾,达官显贵,金戈铁马的脚步声,这一切都随着时间的流逝淹没到历史的红尘中。以下是蒲公英阅读网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疫情期间,居家未出,烦闷无聊,便泛起阵阵乡愁。乡愁是陈年老酒,愈久愈浓。童年时常听老人讲起故乡的一些陈年旧事,觉得并不新鲜。现在自己闲暇在家,获得了生活的清静,倒又想起那些陈年旧事,反觉得回味无穷。祖辈人缺少文字传承能力,只有以口述代代相传,凡是能传承下来的都是他们认为有意思的故事,或是寄托了他们美好的期盼,应该得到理解与尊重。我现穷尽少时的记忆,回忆叙述几件神话般的美好故事,有的是听老人口传,有的是查阅古典核实,有的是亲身考察经历,我知道现已没人愿意听我口述这些无趣事,也只好涂鸦书写以自娱。

      我的故乡在乾县灵源镇苏坊李家,在312国道以南,东距礼泉县城约6公里,西距乾县城约14公里。灵源镇名是源于在苏坊李家东南方向约3.5公里处的灵源寺,灵源寺位于北莽塬北坡边上,坐南朝北面对肖河古道,灵源寺因原地曾有古泉水而得名。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约公元640年前后),寺内现存古残碑记载“自唐贞观间敕建为香火院”,是闻名的佛门重地,曾存放过佛骨舍利。

      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武则天灵柩从洛阳移葬乾陵,曾停柩灵源寺。寺内原保存铜牌匾载明,明朝万历皇帝曾驾临灵源寺进香。灵源寺院先后历经过四次修缮,最后一次修缮是在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修缮后的寺院内有佛殿三座,关帝庙、药王庙、娘娘庙各一座,体现了道教与佛教的相互包容。寺院建筑占地九亩,寺院外有耕地25亩,属于周边二十五堡的公产。寺内两颗古柏七人合围,800斤寺钟撞响后二十五堡都可听见,萦绕不绝于耳。除战乱及特殊年代外,寺院上千年香火旺盛,袅袅不断。每逢农历正月十六佛祖开光日即举办庙会,周围二十五堡村民争先上香朝拜,锣鼓庆贺,戏班对台,是一年一度的佛门盛会。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寺院开始冷落,到六十年代乾县教育局曾在这里开办过几届农中。现在的灵源寺已辉煌不在,亲临现场看到的是一片凋零。原有大殿被毁,古柏被伐,铁钟被熔。目前所见的几座小殿是邻村热心弟子自费重建,并砌了围墙,算是保住了这块佛门圣地。寺院每年的庙会现在已经恢复,进香庆贺延续不断。灵源寺周边的行政区划名称自明清以来就以灵源而命名,明清时称灵源里,直到民国中期先后又改称灵源乡、灵源联,后期又恢复为灵源乡,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改称东风公社,后再次恢复为灵源乡,现在称灵源镇。灵源寺北邻十个堡子都是以居住民姓氏加一个后缀家字作为堡子名称,分别为东穆家、西穆家、屈家、徐家、大王家、小王家、赵家、苏家、李家、刘家。而其外围的村子却大都不以居住民姓氏作为村名,如牛市村、三佃村、灰坡村、西营寨、北里堂、答王村等,可见堡子与村子是有区别的。通过释义考证,村子是乡民居住的地方,堡子是有围城的村子,坊是手工业者的工作场所,因苏家堡子都是原住民,而其它堡子都是移民,十个堡子都有不同的手工作坊,所以就统称为苏坊十堡,或在堡子名字前加苏坊,如称苏坊李家。

      关中西部的北莽塬(塬北称南莽塬)东西横贯好似一条大蟒,蟒头在宝鸡,蟒尾在泾渭交汇处,所以也称白蟒山。它是渭河流域与泾河流域的分界岭,塬南边是渭河,塬北边是泾河的支流肖河古道。肖河古道在苏坊李家南约一公里,老人们称文家河滩;肖河发源自乾县的漠谷河,流域经过乾县境、礼泉县城、店张、肖渡、底张,在咸阳以东注入泾河,流经距离约90多公里。古肖河原为季节性河流,常年细流不断,只有到秋后雨季,上游洪水奔流而下,常会淹埋北岸形成大面积湿地。肖河流域原是一片原始森林,在唐宋(公元618-1127年)以前并没有大面积开垦农耕,居住民也较少,所以植被保护良好。但是到金元时代(公元1115-1368年),金人蒙古人先后进驻中原及关中地区,他们习惯游牧生活,便滥伐树木,破坏耕地,实行毁林还草,毁耕还草,圈地放牧,繁训战马,使这里原有的森林与良田变成草原牧场,使当地农耕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致使人口剧减。到了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蒙古人被赶走后,面对荒废的牧场,稀少的人口,明朝廷开始实行历时半个世纪的数省大移民。关中地区的移民是从山西洪桐县强迫迁徙而来,移民在此安家,开始对荒废牧场实行垦荒造地,退草还耕。这里的每个堡子城门外都有一棵大槐树,据说是从山西大槐树上采的种子所植,是让子孙后代面向东方,不忘故土。在每个堡子外都有一个涝池,雨季蓄水防洪,平时供牲畜饮水。经过几代移民的垦荒还耕,这里成为完全的农耕区。随着农耕的发展,沿途截留储水,加之本地黑垆土蓄水能力差,所以肖河在明朝末年彻底断流干枯,河床被逐步改造成为农耕地。到本世纪初在礼泉县城北门外仍保留着一座肖河古桥,是礼泉县城通往县北的必经之路。近几年礼泉县对城区附近的肖河古道进行景观改造,原古桥被加宽填埋,在其两边分别建筑了新桥。桥下仍存留一洼枯水,好似肖河的最后一滴眼泪。它目睹了肖河几千年的兴盛与衰落。关于肖河的断流干干涸,还有几段美好的神话传说,如王母娘娘舒袖断流说,武则天湿鞋撒灰断流说等。

      在肖河古道北边距苏坊李家约300米是丝绸之路古道。老人祖辈相传称为南官路,也称南胡同路。它东自长安穿过咸阳古渡、双照、药王洞、礼泉县城、王乐镇、杨汉进入乾县城南门。这条古道是唐长安通往西域各国距离最近的丝绸之路古道,在泔河南岸还有一条丝绸之路古道,当地称北官路,它东自富平过三原、泾阳、北屯、礼泉县城、佛留、杨庄镇进入乾县城东门。这两条丝绸古道车水马龙,驼铃叮当,是自唐以来与西域各国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最主要官路支线,上千年通过了无数的富商大贾,达官显贵,金戈铁马。清末禁烟大臣林则徐被清朝廷流放,就是经山西到西安,由咸阳古渡过渭河,经南官路进入河西走廊到新疆,亲身实地勘察绘制出新疆经济发展与军事战略图。流放结束后又原路返回京城,转交于清末重臣左宗棠,其行止时间与路线有林则徐的发配日记佐证。后新疆发生叛乱,左宗棠统领湘军出京城过山西,沿北官路并通过河西走廊进入新疆,并沿途种植柳树,史称左公柳。新疆全境收复后,左宗棠原路班师回京,有左宗棠的行军纪实佐证。童年时常观察多处官路都好似胡同,原因不得其解,后经细考,发现原来树有年轮,官路也有年轮。在车水马龙的官路上,行走的木轮大车轮毂外缘有铁钉,独轮车轮外缘有铁圈,骡马骆驼脚上钉铁掌,它们滚动踩踏在干枯的黄土路面上,随时都泛起了层层尘土,越积越厚,遇到雨水冲刷,尘土便随水而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路面不断降低,便形成了胡同路。在胡同路两旁就形成不同的土质断层,即可推断出官路沿用的大约年代,当然落差不同的路段其判断的标准有所不同。南官路在王乐镇东门外深达一丈,在乾县城南门外深度甚至超过一丈,这个胡同前些年在乾县元件厂与修造厂南墙里外依然清晰可见。1931年西兰公路西安至长武段的客运班车开通,两天一班,到1938年西安至兰州全线通车。西兰公路在南官路与北官路之间由礼泉县城直通乾县城,汽车运输很快替代了两条官路的马车与驼队运输,沿途的王乐古镇与杨庄古镇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两条官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已基本荒芜无法通行,到六十年代后逐步被改造开垦为耕地。但其遗址的残垣断壁在沿途各地仍依稀可见,苏坊李家正南的遗址因为是在南土壕边,所以依然保留较好,那里也曾是童年玩耍的乐园。到本世纪二十年代,在原北官路遗址附近建成福银高速,在原南官路遗址附近建成西平铁路与银西高铁。西兰公路现称为312国道,但其运速及运量已无法与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相比,历史走过了一个轮回,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快速发展,千年古道又在原遗址以另一种辉煌状态重新焕发了生机,开始一个新纪元。

      苏坊李家村民勤劳善良,主要以农耕为生,并素有种植菜园的传统。所种蔬菜除少部食用外,大部分在周边以及郊县的集市售卖,传承几百年,虽然辛苦但却相对收入较丰,生活还算富裕。据传说某年有一道士从终南山请到一尊玉皇帝的石雕像,路过时坐在堡子东门外石头上歇息,稍后却怎么也站不起来。僧人笑语“玉皇爷找到新家了”,随后村民便集资在原地修建了玉皇庙,虔诚的供奉玉皇帝,祈盼得到庇佑,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破除迷信,废弃庙宇文化,村民在玉皇庙内开办过扫盲学习班,办过食堂吃大灶,用做保管室,后毁于“文革”期间。在堡子外朝东南方向原有一条穿过斜里的老路,与苏家东面的南北路连通,往南面可进入南官路。自古这条老路是东城外仅有可通行大车的道路,而目前通行的东西大路则是羊肠小道,仅可行人通过。斜里老路的旁边曾有两块石刻墓碑,其中一块带有碑楼,很是气派,墓主人都是李家堡子的知名人士,只记得其中一人拟是清末进士,曾在南方某地任县令,这两块石刻墓碑的碑文可能是李家堡子最有历史价值的文字记载,可惜已失落到堡子被挪做它用,目前具体下落不详,其碑文内容待考。

      苏坊李家为东西走向,开东西两个城门,村民分南摆子、北摆子对门而居。原有的老城墙比较窄矮,因战乱连年盗匪横行,堡子常遭受祸害,所以到清康熙年间(约公元1680年),村民便决定以全堡子之力重筑城墙,祖辈流传称为“打城”。全堡子男女老少齐上阵,将原窄矮破败的城墙推倒重筑,新城墙以原城址往北外扩约十多丈,往东外扩将城外的玉皇庙圈入城内。“打城”是在城外就地挖壕取土,全以人力抬土上城,用土全部粉碎过筛,泼水保湿,石锤镇平,铁锤夯实,夯实以锤窝倒满水次日不渗完为合格。此壮举在方圆百里享有盛名,有流传几百年的童谣可证,“李家堡人真睁怂,碌碡一停就打城。”(碌碡一停是指除收麦打碾以外所有时间)整个工程历时十年完成。城壕因取土深达两丈,城高三丈六尺,城顶宽一丈二尺,可行走四挂马车。城墙四角及南北城墙中间分别筑有炮楼,东西城门上各有城门楼子。城门洞用石条与砖砌成,城门洞中间分别安装城门,城门扇为两开门,门扇高一丈,每扇门宽五尺,厚四寸,门扇内设左右三道门关,另加一道横向门杠。城门楼子上有专人看守,天黑即关闭,外人不得出入通行。每想起先辈们这种热爱生活,勤劳刻苦,坚贞不屈的奋斗精神,不由使人热血沸腾,后辈应世代铭记。后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北城内及东城内有后辈分户人家相继居住,就形成了后街(gai)及东道巷。东道巷也称碾道巷,因东城门里北侧有石碾而得名,与后街相对应南摆子与北摆子也就称前街。据老人讲,当时站在城墙上看李家堡子好似一条大船,城外东南角的菱形涝池好似一条鱼,整个城堡西北高东南低,即使遇到暴雨城内从无积水,涝池中的的水几乎常年不涸。据说李家堡子的城墙在关中农村是首屈一指的,百年传颂。可惜这座饱含先祖血汗,历经三百年风雨的古城墙,在特殊年代被后辈子孙执行愚昧政策,掘城粉碎成黄土,施到干枯的土地充做肥料,西城门楼子由于用作农具保管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完全拆除。在积肥运动中又多次将涝池底面挖泥取肥,从此涝池再也存不住雨水,雨后即全部渗入池底,老人们说这是将鱼肚子挖破了,无鱼则无水。

      苏坊李家历史上人口最多的时期是清乾隆初年(约公元1736年),村民各家都盖起了头门房、厢房与上房,孩童可以在房顶上来回东西穿行。堡子里几家大户还在礼泉县城开有店铺,可见当时堡子村民较为富庶。但到清光绪年间(公元1876年),整个华北地区遭受历史罕见的大饥荒,饿殍遍野,各堡子都有半数绝户,有的甚至整村绝户。据老人流传,李家堡子逃荒与饿死的人占到大多数,当时堡子里没有绝户的只有十多户。全村仅剩几十口人,大都集中居住在堡子南摆子东半截,堡子西头与后摆子几乎已成荒草滩,十户九空,甚至有狼兔出没。后经几十年的休养生息,人口有所增加。但到了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又遭受三年大年馑,加之瘟疫蝗灾,又有好多人家外出逃荒要饭,甚至有些全家绝户未归。据《乾县新志》记载,到民国三十年全村人口仅剩106人,其中女人只剩32人,很是凄凉。由于整个堡子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全城水流东南,人们都相信堡子东南部庄基风水好,西北部庄基比较“硬”,所以西北部长时期无人居住。后来不知什么年代有人在西北城墙内栽了一个石碾盘,可能是以此做为镇物来平衡辟邪。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李家堡子人口增长较快,迁住城外的人口甚至超过城内。据统计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堡子人口达到660人(不包括户籍在外人口)。目前人口大户其老户庄基几乎都是在堡子南摆子东半截,如户族名为:东头子家、什字家、东户家、财东家、园子家、药铺家等。而其他户族则散居在堡子不同地方,如旮旯家、马坊家、碾道家等。可见李家堡子自清乾隆年间鼎盛时期的住户历经灾难现在大部已绝户,现留存繁衍的都是李家堡子的幸存者。

      我的三叔祖李明新(1889--1962)成年后不问尘事,虔心向佛。家人与村民便在堡子西北城墙内建了一座佛堂(此处现共居住八户人家),在空地东南两边分别圈了围墙,在围墙内靠东墙又围一个小院,院内正中箍三孔窑洞,东西各有耳房一间。小院西面靠院墙是一片小菜园,种植着各种蔬菜,菜地旁有一口菜井,菜井两旁栽植葡萄架与石榴树,用砖围砌的水路两边种植马莲草,花开时五颜六色煞是好看。靠北面城墙是一片果园,有桃树、杏树、核桃树、梨树、柿子树等,其余种植一些农作物,主要是单季小麦,三叔祖是自己劳作,自食其力,这里确是一块佛门净地。在佛堂的窑洞内供奉着佛祖,他整天孤身独影,咏经拜佛,香火缭绕不断,并向村民传颂佛经,教人向善。村东有道,村西有佛,相互包容,长期共存。由此可见,苏坊李家的先辈即尊从道教,供奉玉皇大帝,同时也信奉佛教,供奉释迦摩尼。长期以来这里便成为他们的精神家园,寄托了他们美好的愿望与期盼。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佛堂被毁,窑洞被大队征用为办公室,大队部占用中间窑洞,医疗站与代销点各占用东西两边窑洞,直到1974年迁到东城外新址。

      故乡是一场梦,童年是一首歌,无论在什么地方,每听到高铁清亮的笛声,就似乎穿越时空听到古道上富商大贾,达官显贵,金戈铁马的脚步声,这一切都随着时间的流逝淹没到历史的红尘中。从这片土地上走出的每个子孙,不论他们走多远,故乡的每片土地,每条道路,每颗树木,每株花草,都伴随着童年的记忆植入生命的基因里,终生难忘。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