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竞聘演讲
  • 会议发言
  • 爱国演讲
  • 就职演说
  • 开业开幕
  • 思想学习
  • 征文演讲
  • 经验材料
  • 述职报告
  • 调研报告
  • 工作汇报
  • 年终总结
  • 申报材料
  • 学习体会
  • 企划方案
  • 活动方案
  • 技巧经验
  • 模板范例
  • 思想宣传
  • 经济工作
  • 工作报告
  • 组织人事
  • 反腐倡廉
  • 慰问贺电
  • 先进事迹
  • 思想汇报
  • 入党申请书
  • 党会发言
  • 先进性教育
  • 入团申请书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调查报告
  • 实习报告
  • 和谐社会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作文范文
  • 自我鉴定
  • 讲话稿
  • 自查报告
  • 重点分析文章内容与结构,体会文言文书信写作特点

    时间:2021-03-01 12:05:27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文言文 书信 文章内容

    重点分析文章内容与结构,体会文言文书信的写作特点 本文关键词:文言文,书信,文章内容,体会,写作

    重点分析文章内容与结构,体会文言文书信的写作特点 本文简介:重点、难点:一、分析文章内容与结构,体会文言文书信的写作特点。本文以书信体裁写成,作者入情入理,劝对方醒悟。文章旗帜鲜明,措辞婉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陈以厉害,明以去就,酣畅淋漓,层层紧逼,不留退路,颇具感染力和说服力。全文分为五段。第1段以陈伯之过去的明智显赫,对比今日的昏聩卑怯,斥责其忘恩负义

    重点分析文章内容与结构,体会文言文书信的写作特点 本文内容:

    重点、难点:

    一、分析文章内容与结构,体会文言文书信的写作特点。

    本文以书信体裁写成,作者入情入理,劝对方醒悟。文章旗帜鲜明,措辞婉

    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陈以厉害,明以去就,酣畅淋漓,层层紧逼,不留退路,颇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全文分为五段。

    第1段以陈伯之过去的明智显赫,对比今日的昏聩卑怯,斥责其忘恩负义,逃亡投敌。指出陈伯之在梁在魏遭际悬殊,渲染他往日的才智和事功,以激起他对当前环境的不满。作者首先讲了一些寒暄的话,然后借苏武赞李广的话,称颂陈伯之才干出众,英勇无双。又借陈涉的话褒扬陈伯之明于时势,志向高远,最后作今昔对比。

    第2段分三层。①客观地分析陈伯之当年去梁就魏的原因,指出他只是一时糊涂,上当受骗,所以情有可原。这就排除了陈伯之担心背梁犯有滔天之逆的疑虑。②概述梁主宽大为怀以诚待人。“推吃心于天下,安反侧于万物”两个点化的句子,意切情真。又用朱鲔、张绣两个历史典故说明梁主胸怀大量,不计前嫌,让陈伯之开释曾降魏叛梁的顾虑。接着点明梁主也会像“往哲”那样宽恕迷途知返的人。③以一系列事实劝陈伯之三思。先言梁主宽厚,陈伯之叛梁后,其家承恩如旧,祖坟、房屋、家族无恙。后用两句情真意挚的话劝陈三思,以动真情。

    第3段言魏不足恃,破魏在即,希望陈伯之明察时局,及早归梁。①用对比手法,从心理上瓦解对方的防线。写梁朝内部文武百官各有封赏,功名利禄还可传予后代子孙;而陈伯之却只能被人驱使,境遇可悲。鼓励陈伯之及早弃暗投明,立功赎罪。②先用慕容超、姚泓两个典故衬写追随异族决无好下场。然后强调“北虏”罪恶累累,势在必亡,其内部国君昏庸,自相残杀,将遭灭顶之灾。③以“鱼游沸鼎”、“燕巢飞幕”两个典故设喻,形象地指出陈伯之处于危境之中,不速作抉择太糊涂了。归梁则功名显赫,留魏则危机四伏。对比鲜明,利害昭彰,提醒对方不能不作趋利避害的抉择。

    第4段以草长莺飞、鲜花遍野的江南美景发起故国之思,以廉颇、吴子的典故激其思乡之情。以乡情动人情,以旧情唤新情,设身处地,语重心长,不怕陈伯之不动心。

    第5段宣示梁朝恩威,劝陈伯之早日归降。第一层用对照写法,指出当今梁主圣明,天下安乐,四方朝贡,八方震慑;北魏虽野心勃勃,负隅顽抗,只是不自量力,苟延残喘。极力夸赞梁志声威,以引起陈伯之的国家民族感情。第二层敦促陈伯之速归大梁,执迷不悟,将悔之莫及。

    二、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表达技巧所产生的巨大说服力。

    1.

    1.

    以情贯穿全文

    作者在这封信中一直以正压邪,情真意笃,毫无盛气凌人逼迫对方就范之感,

    也没有巧舌说客诱骗对方上当之意,从始至终推心置腹,以诚相待。先忆旧日之情,后写盼归之情。作为重点的中间部分,作者又从不同角度极尽骈文铺采渲染之能事:一写陈伯之降魏事出有因,值得同情;二写梁王既往不咎,引陈动情;三写陈伯之处境艰难,促陈与魏决裂;四写江南美景,动以乡情。态度不卑不亢,既不低三下四,也不板着脸。洞察对方的心理,委屈婉转传情。

    2.

    2.

    说降巧妙,说理透辟

    作者写信的目的明确,劝陈放下武器,归附于梁,因而单刀直入,毫不隐讳。

    作者通过正反两方面形成对比,如今辱昔荣、两地处境、去就后果等。行文顺序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现在到将来,先叙旧,再释疑,明处境,引乡情,促抉择,既符合常人的思路,又一气呵成,不容胡思乱想,易于被人接受。

    3.

    3.

    恰当运用典故

    全文引用大量典故,旁征博引,察古今,明事理,使对方能将眼前情况置于

    宏观的背景之中,从中引出是非,寓理于事。文字虽然不多,文章内容却极其丰富。往往用许多言语难以表达的感情,不便言明的道理,用一则小小的典故顿可收到言简意赅、恰切中肯的效果。如用“朱鲔涉血”和“张绣剚刃”来交待政策,说明迷途知返会受到欢迎;以“慕容获斩”和“姚泓受缚”来暗示后果,说明执迷不悟没有好下场;以“廉公思赵”和“吴子泣河”说明人皆有情,以动其心弦。

    4.

    4.

    大量运用对偶句

    本文是历代传颂的骈体文。对仗工整,声律和谐,词藻华丽,读来抑扬顿挫,

    琅琅上口,极富音乐感。句式以对仗的四六句为主,匀称和谐。“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一反一正,一抑一扬,对比说明胸怀大志,抱负非凡。“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以屈膝”,两句互相补充,描述了投敌的可耻神态。“朱鲔涉血于友于,张绣剚刃于爱子,汉洙不以为疑,魏君待之若旧”,并举史实,加以证明不咎既往。“迷涂知反,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前者用圣哲之言,后者引经典之文,词异而义同,犹如珠联璧合,使道理更为周圆。“佩紫怀黄,赞帷幄之谋,乘轺建节,奉疆埸之任”。一内一外,一文一武,一写地位之高,一写职权之重;合在一起,色彩鲜明,气象堂皇,描绘出“功臣名将,雁行有序”的威严阵容和煊赫声势。“借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一写眼前所见之物,一写由衷而生之情,前后相承,朴实而真切。

    5.

    5.

    写景状物传神

    本篇虽然写景不多,但“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四句

    都极其精炼生动,为千载传颂的佳句。这几句纯以白描手法,并未用典,也未加任何雕饰,寥寥几句就写出了季节、地域、连天的芳草,盛开的百花,飞鸣的莺群,呈现出一片明媚的春光。有声有形,有光有色,动静相生,浓淡交融,使人感到春意盎然,景物如画。

    6.

    6.

    骈散结合,气势跌宕

    为了便于抒情说理,在文章的起承转合处多使用散行,或在对偶中插入虚词,

    这样使语意舒缓,气势跌宕,每段的结尾,在关键处都使用感叹句或反问句,情真辞切,发人深省。

    三、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1.顿首:叩头。

    2.足下:书信中对人的尊称。

    3.无恙(yàng):古人习用的问候语。痒,忧愁、病痛。

    4.冠(guàn)三军:为三军冠。

    5.毂(gǔ):车轮中心的圆木。

    6.旄(máo):旗杆上的装饰品。

    7.镝(dí):箭头。

    8.穹(qióng)庐:北方游牧民族居住的帐篷。

    9.股战:大腿发抖。

    10.赤心:诚心。

    11.朱鳂(wěi)涉(dié)血于友于:涉同“喋”;友于,指兄弟。

    12.剚(yì):插。

    13.迷涂知返:涂同“途”。

    14.往哲是与:古代圣贤所赞许的。与,赞许。

    15.吞舟是漏:是,宾语“吞舟”前置的标志。

    16.悠悠尔心:悠悠,反复思虑的样子。

    17.赞帷幄(wò)之谋:赞,帮助。帷幄,军帐。

    18.轺(yáo):用两匹马拉的轻车。

    19.埸(yì):田界。

    20.靦(tiǎn)颜:厚着脸皮。

    21.僭(jiàn)盗:窃据。僭,超越本分。

    22.燋烂:比喻崩溃灭亡。燋同“焦”。

    23.伪孽(niè):伪,非法的。孽,身份不正的。

    24.携离:分裂。携,离析。

    25.藁(gǎo)街:汉代首都长安的一条街名。

    26.鼎:古代烹煮用器,三支脚。

    27.陴(pí):城上呈凹凸状的女墙,上有孔,可以窥外。

    28.怆(chuàng)悢(liàng):悲伤。

    29.楛(hù):一种做箭杆的木材。

    30.滇(diān)池:今云南省昆明市南。

    31.蹶(júe)角:额角叩地。

    32.狄(dí):古代对北方民族的称呼。

    33.殿下:对王侯的尊称。

    篇2:高考备考高考语文:高中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常识整理总结(一轮复习)

    高考备考高考语文:高中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常识整理总结(一轮复习) 本文关键词:高考,文言,备考,文中,复习

    高考备考高考语文:高中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常识整理总结(一轮复习) 本文简介:中小学在线1对1www.jsfw8.com咨询电话:4000-176-3332016高考备考高考语文:高中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常识整理总结(一轮复习)据悉,2015年新课标高考将增加对文言文(精品课)文化常识考查,三好网小编现将文言文中常见的重要文化常识总结如下,以供2016年高考的同学提前准备复习使

    高考备考高考语文:高中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常识整理总结(一轮复习) 本文内容:

    中小学在线1对1www.jsfw8.com

    咨询电话:4000-176-333

    2016高考备考高考语文:高中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常识整理总结(一轮复习)

    据悉,2015年新课标高考将增加对文言文(精品课)文化常识考查,三好网小编现将文言文中常见的重要文化常识总结如下,以供2016年高考的同学提前准备复习使用。很全面哟,赶紧收藏吧!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

    ①听说,听见;

    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

    ③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

    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10)侍郎侍中:宫廷侍卫。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13)太史:记史,管文收。

    (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20)主簿:秘书。

    2.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知: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

    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

    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

    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

    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新唐书·柳宗元传》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俞《进学解》)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装延龄传》)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后汉书·明帝纪》)

    ⑤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调、徙:调动官职。《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⑥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

    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假:临时的,代理的。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本记》)

    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

    守:代理官职。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

    ⑦表辞官

    告老:官员年老。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

    解官:辞去官职。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祁溪请老,晋侯问嗣焉。

    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后汉书·李通传》)

    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如: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

    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满三月赐告。(《汉书·疏广传》)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以刑部尚书致辞仕。(《新唐书·白居易传》)

    这些词,都有个明显的特征,即后面常带表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名词,这给我们的翻译带来了方便——可以不译。更重要的是,官职的变动特别是主观情绪明显的降职和升职,往往是我们推断翻译主人公行为、事件中生难字词的重要依据。

    3.表人物个性的:耿、(仁)厚、(仁)矜、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埂、鲠、骨鲠、鲠切、聪、慧、敏、木讷、佞、诈、阿谀、谄谗、谲、狷介。

    耿:光明。

    埂:正直。

    鲠:直爽,正直。

    佞:能说会道,引为巧言谄媚。

    谲:欺诈,玩弄手段。

    4.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5.与科考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6.与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7.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8.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

    多:称赞。

    嘉:赞美。

    与:赞许。

    9.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10.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蛮:南蛮,古代统治阶级对南部民族带污蔑性的称呼。

    夷:东部少数民族。

    戎:西部少数民族。

    狄:北部少数民族。

    11.表人物地位的:贵、显、卑、官绅、豪。

    12.表主管的:知、典、主。

    13.与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

    14.与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

    稔:庄稼成熟。

    刈:割;镰刀一类的农具。

    廪:米仓。官府供给粮食。

    禀:给于各物。

    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藏兵器的地方叫库。后来成了同义词。

    荒:荒年,收成不好。

    15.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

    赡:富足,充足;供给。

    给:足,丰足。

    16.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17.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

    馁:饥饿,五谷没有收成。

    馑:蔬菜和野菜吃不上。连用时饥和谨无区别。

    18.表俸禄的:俸、禄、秩、饷

    秩:官吏的俸禄。

    19.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蚕、桑。

    20.表穿戴的:纨绔、布衣、履、绶、冠、冕、巾、弱冠、免冠、带。

    2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

    宇:屋檐。

    庑:高堂周围的郭房,厨房;房屋。

    22.表桌床的:案、几、床、榻。

    23.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

    忤:违反,抵触。

    牾:逆。

    24.表揭发的:劾、讦、揭、擿

    劾:揭发罪状。

    讦:攻击或揭发别人的短处。

    25.表害怕的:畏、惧、惮、慑、骇、患。

    26.表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

    衔:藏在心中,特指怀恨。

    诅:诅咒。

    27.表暗中的:阴、间、密。

    28.表诬陷的:中、谮、诬。

    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29.表朝见的:朝、觐

    觐:原指诸侯秋天朝见天子。

    朝:诸侯春天朝见天子,后来都泛指朝见帝王。

    30.与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

    畿:京城所管辖的地方。

    31.与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

    祚:福;帝王。

    践祚:即位。

    32.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

    告:告诫,嘱咐;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谕:告诉,使人知道;知道,了解,明白。

    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诘:责备,追问。

    诉:告状;诽谤。

    33.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

    34.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让:责备,责怪

    尤:罪过,过错

    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35.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36.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

    37.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骂、责、戾、诟、谩

    戾:①凶暴,猛烈②违背,违反或乖张,不讲情理。

    诟:①耻辱②骂

    忿:愤怒,怨恨。

    恚:恨、怒。

    38.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

    族:灭族。

    流:流放,古代的一种刑罚。

    赭衣:赭,红褐色。“衣赭衣,关三木”是古代犯人特穿的衣服。

    械:桎梏,脚镣和手铐。

    39.表监狱的:囹圄、狱。

    40.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

    41.表告别的:辞、别、谢。

    42.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

    43.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往、经。

    44.与马匹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

    逸:马脱了缰绳,放纵。

    45.表行动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逋。

    遁:逃,“遁”与“逃”均是逃离某个地方,但“遁”比“逃”更隐蔽,多指悄悄地遛走,不知去向。

    逋:①逃亡,逃跑。②拖延,迟延。

    46.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

    三、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

    1.狱:案件,案情;监狱:监管案件。

    2.脱:①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事既未然,脱可免祸”。②连词,表假设,倘若、如果。

    3.第:①只,只是,只要;

    ②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级。(单独的“最”也可表示等级)

    4.独:若在疑问句中,表反问,难道、怎么。“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样用法的还有“宁”“顾”。

    5.他:别的,其他的,另外的。“又顾而之他”“王顾左右而言他”(《齐人有一妻一妾》)。

    四、值得了解的相关复音词

    1.下车:刚上任、刚到任。现有成语“下车伊始”。

    2.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乞归:辞官。

    3.用事:掌权,主管。

    4.视事:在任,在职;办公。

    5.听事:办公的地方。

    6.逆旅:旅馆。

    7.部曲:私家军队。

    8.祖道:在路上设宴为人饯行。祖,祭祀路神。

    9.家人:平民,老百姓。不同于“家里人”和“佣人、仆人”。

    10.起家:起于家,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

    11.作色:发怒。

    12.从子:侄子。从,堂房亲属;又如“从兄、从弟、从父”等。

    五、相对稳定的通假字

    1.乡,通“向”:“侯生果北乡自刭”(《史记·魏公子列传》)。

    2.详,通“佯”:“行十余里,广详死”(《史记·李将军列传》)。

    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4.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

    5.禽,通“擒”:“禽灭六王”(《史记·秦始皇本纪》)。

    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史记·淮阴侯列传》)。

    7.趣,①通“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史记·孙膑列传》)。

    ②通“促”:“趣赵兵亟入关”(《史记·陈涉世家》)。

    8.内,通“纳”:接纳,让……近来;藏。“无内诸侯军”(《史记·高祖本纪》)。

    9.郤,通“隙”:隔阂,矛盾。“令将军与臣有郤”(《史记·项羽本纪》)。

    10.责,通“债”:“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史记·高祖本纪》)。

    六、表示时间的词

    1.表瞬间:俄、俄而、俄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

    2.表过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曩、尝,昔、向。

    3.表一段时间:比、迨、逮、及、洎、居(后带时间,则译作“过了…”,不译作“居住”,如“居无何,居三月”)

    篇3:文言文知识总结第一册

    文言文知识总结第一册 本文关键词:文言文,第一册,知识

    文言文知识总结第一册 本文简介:文言文知识总结第一册一、通假字1。《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厌,通“屠”,满足。若不阙秦阙,通“缺”,损害。秦伯说说,通“悦”,高兴。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2.《勾践灭吴》虽悔之,亦无及已已,通“矣”。南至于句无句,通“勾”。将帅二王子夫妇以善帅,通“率”

    文言文知识总结第一册 本文内容:

    文言文知识总结第一册

    一、通假字

    1。《烛之武退秦师》

    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屠”,满足。

    若不阙秦

    阙,通“缺”,损害。

    秦伯说

    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2.《勾践灭吴》

    虽悔之,亦无及已

    已,通“矣”。

    南至于句无

    句,通“勾”。

    将帅二王子夫妇以善

    帅,通“率”。

    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

    三月释其政

    政,通“征”。

    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通“娶”。

    亿有三干

    有、通“又”。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

    于义

    摩厉,通“磨陨”,切磋,磨炼。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4.《触龙说赵太后》

    少益吾食

    营,通“嗜”,喜爱。

    必勿使反

    反,通“返”。

    5.《季氏将伐颐央》

    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

    6.《寡人之于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只是,不过。

    涂有饿草

    涂,通“途”,道路。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7.《劝学》

    虽有搞暴

    有,通“又”。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8.《秋水》

    泾流之大

    泾,通“径”

    不辩牛马

    辩,通“辨”

    9.《过秦论》

    合从缔交

    从,通“纵”,

    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称为“合纵”。

    倔起肝陌之中

    倔,通“崛”,突出。

    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

    10.《鸿门宴》

    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倍,通“背”,违背,背叛。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邵

    邵,通“隙”,隔阂。

    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内”通“纳”。

    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

    坐,通“座”。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11.《兰亭集序》《归去来号辞》

    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像。

    局不委心任去留?

    易,通“何”。

    二、古今异义

    1.敢以烦执事。

    古:文中是对秦穆公的敬称,不敢直接称对方

    时的婉转说法;今: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人),可用作动词或名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

    古:出使的人;今: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今:尊称人的妻子。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苟得闻子大夫之言。

    古: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今:医生。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死在野外尸体不能收硷埋葬;今:隐蔽的事物、缺陷、矛盾、问题等显露出来。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

    古:男子;今:男女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9.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今:田地或疆域。

    10.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此……为,把……当作;今:认为。

    11.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这,代词;今:表判断。

    12.有国有家者

    古:诸侯的封地叫“国”,卿大夫的封地叫“家”;今:国,国家;家,家庭,人家。

    13.陈力就列

    古:就,充任。列,职位。今:到队列去。

    14.河内凶

    古: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凶恶。

    15,是使民养生葬死无憾也

    古:供养活着的人;今:保养身体。

    16.邻国之民不加少

    古:更;今:增加。

    1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验,检查;今:探究并领会。

    18.假舆马者

    古:借;今:虚伪的,不真实的。

    l

    9.蟹六跪而二螯

    古:腿,蟹脚;今:两腿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

    20.金就砺则利

    古:金属,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一种贵重金属。

    21.当是时也

    古:这,此;今:常用作判断词。

    2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黄河;今:指一般江流。

    23.九国之师

    古:军队;今:指隶属于军或集团军的一个编制单位。

    24.流血漂橹

    古:盾牌。今:指划船的工具。

    2;.以为桂林、象郡

    “以为”是介词“以”和动词“为”的连用,其义为:“把……作为”,“以”后面省略宾语“之”,即“百越之地”;今:常用义为“认为”。

    26.赢粮而景从

    古:提负,背负。今:常用义为“胜或获得”。

    27.山东豪俊遂并起

    古:殷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指山东。

    28.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古:排行靠后的;今:季节。

    29.秦时与臣游

    古:交往;今:游览,游玩。

    30.约为婚姻

    古:儿女亲家;今:结婚。

    31.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意外变故;今:十分,极。

    32.披帏西向立

    古:揭开,分开;今:覆盖或搭在肩背上。

    3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古:鱼和肉;今:鱼身上的肉。

    34.持剑盾步走。

    古:跑;今:步行。

    3j.再拜献大王足下

    古:两次;今:又一次。

    36.列坐其次

    古:旁边,水边;今:常用于“数次”等。

    37.向之所欣

    古:过去,从前;今:常用于方向,“对着”“偏袒”等义。

    三、常见实词归类

    1.《烛之武退秦师》

    则名微而众寡(低微)

    微闻鼠有作作索索(隐隐地)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领之(稍微,略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

    顾不如蜀鄙之憎哉(边远的地方)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疆,以……为边疆)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故为之说,以侯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

    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喜欢,高兴)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停数日,辞去(告别)

    不辞劳苦(推托)

    2.《勾践灭吴》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主持)

    孰为汝多知乎(通“智”)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繁复)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恢复)

    果行,国人皆劝(鼓励)

    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说)

    自杀未遂(实现,成功)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于是,就)

    遂使之行成于吴(最终)

    [注]“当”的用法请见第五册《蜀道难》。

    3.《邹忌讽齐王纳谏》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方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地方)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刚、正)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善良,善事)

    王曰:“善。”(好,表示同意的应答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好)

    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

    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诚意,真心)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副词,确实,实在)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果真,表假设)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拜)

    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朝济而夕设版焉(早晨)

    奉命于危难之间(期间)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夹杂)

    [注]“私”的用法请见第二册《五人墓碑记》。

    4*《触龙说赵太后》

    不若长安君之甚(厉害)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严重)

    目似瞑,意暇甚(很)

    好读书不求甚解(仔细,深入)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到)

    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趁)

    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以及)

    徐公何能及君也(赶得上)

    少时,一狼径去(短时间)

    太后之色少解(稍微,略微)

    老臣贱息舒棋,最少,不肖(年龄小)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特别)

    渔人甚异之(以……为异,对……感到诧异)

    曰“姑候异日观”云尔(另外的)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质地)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做抵押品,做人质)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询问)

    5.《季氏将伐颛臾》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经过)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过分)

    是谁之过与(过错)

    无乃尔是过与(责备)

    君有疾在膜理,不治将恐深(病,毛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痛恨)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快,迅速)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停止)

    河曲智空笑而止之曰(阻止,使……止)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只)

    焉用被相矣(辅助盲人走路的人,名词)

    相夫子(辅佐,动词)

    是社程之臣也,何以伐为(此,代词)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判断词)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正确)

    [注]“伐”的用法请见第六册。“见”的用法请

    见第五册《庄暴见孟子》。

    6.《寡人之于国也》

    非我也,兵也(兵器)

    穷兵默武(兵器,代指武力)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部队)

    草木皆兵(士兵)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与“弯”相对)

    直不百步耳,是亦直也(只,不过)

    理直气壮(公正的,正义的)

    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钱)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失去)

    喧宾夺主(压倒)

    [注]“发”的用法请见第二册《五人墓碑记》。

    “胜”的用法请见本册《鸿门宴》。“数”的用法

    请见第五册《杜甫律诗五首》。

    7.《劝学》

    用心一也(因,由)

    又备经年裹物之用(用途,用处)

    兵精足用,英雄乐业(物资财用)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采用)

    〔皇上欲大用康先生(任用)

    虽有搞暴(晒)

    暴珍天物(糟蹋)

    性情暴躁(急躁)

    吾尝肢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远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先达德隆望尊(名望)

    适冬之望日前后(农历每月十五)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给)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

    圣心备焉(具备)

    有备无患(准备)

    关怀备至(详备,完全到位)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qidng,强壮)

    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壮,强大)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有多)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勉强,强迫)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停止,消失)

    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隔绝)

    佛印绝类弥勒(极,尽)

    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注]“闻”的用法请见第五册《庄暴见孟子》。

    “致”的用法请见本册《兰亭集序》。

    8.《过秦论》

    致万乘之势(势力,权势,名词)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形势,名词)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好处,名词)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便利的机会,名词)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形容词)

    秦无亡矢遗骸之费(丢失,丢掉,动词)

    追亡逐北(逃亡,动词。在此用作名词:逃亡的军队)

    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

    宽厚而爱人(爱护,动词)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

    追亡远北(败北,动词)

    内立法度(制度,名词)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量长短,动词)

    因遗策(遗留下来,动词)

    秦无亡矢遗旅之费(遗失,丢失,动词)

    [注]“策”的用法请见本册《归去来今辞》。

    “制”的用法请见第二册《项脊轩志》。“固”的

    用法请见第二册《谏太宗十思疏》。“举”的用

    法请见第五册《庄暴见孟子》。

    9.《鸿门宴》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像)

    弟子不必不如师(比得上)

    沛公起如厕(到,往)

    公屡促之,必如约(按照……办)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惟恐)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如果,假使)

    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而)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古人盘膝席坐)

    王曰:“何坐?”曰:“坐盗。”(犯……罪)

    律谓武曰:月有罪,当相坐。”(株连受罚)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因,由于)

    相如持其壁眠柱,欲以击柱(打、砸)

    秦王不肯击(敲击)

    因击沛公于坐(刺杀)

    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攻打)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

    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意料)

    久之,目似限,意暇甚(神情、神态)

    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安放,放置)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放弃)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设置)

    客至未尝不置酒(摆设)

    郑人有且置履者(置办)

    置园邑三百家(设立)

    大行不顾细谨(此处指微末细节)

    张良曰:“谨诺。”(表恭敬语气)

    谨使臣良奉白壁一双(恭敬)

    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罪,道歉)

    乃令张良留谢(辞别)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告诉,致词)

    沛公不胜杯构,不能辞(力能担挡,经得起)

    刑人如恐不胜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完)

    秦王竞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胜过,占上风)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战胜)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好)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有才智的,高明的)

    沛公奉卮酒为寿(献给)

    谨使臣良奉白莹一双(敬献)

    王必无人,臣愿奉壁往使(“捧”的通假字)

    [注]“幸”的用法请见第六册。

    10.《兰亭集序》

    引以为流筋曲水,列坐其次(旁边,水边)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按顺序)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词中,夜簧火(驻扎)

    此地有祟山峻岭,茂林修竹(修长,直而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整修,修建)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修理,

    维修)

    未尝不临文磋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

    据亿文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因(站在高处)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接近)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趣)

    罗敷前致词(表达,传达)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到达)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

    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尽,极)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父与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

    振长策而御字内(马鞭)

    策扶者以流慈(扶着)

    退而论书策(古代写字用的竹简,借代文章)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政策)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行走)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将要)

    李白乘舟将欲行(远行)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

    矣(行为)

    [注I“乘”的用法请见第二册《登泰山记》。

    “引”的用法请见第六册。

    四、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

    1)名词活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驻扎,驻军)

    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

    既东封郑。(以……为疆界)

    与郑人盟。(结盟)

    宦士三百人于吴。(使……做宦,帝王的仆隶)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以礼对待)

    无不铺也。(给…食物吃)

    老臣病足。(患病)

    赵王之子孙侯考。(封侯)

    质于齐。(做人质)

    树之以桑。(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然而不王者。(称王,此处指一统天下)

    王无罪岁。(归罪,归咎)

    狗晶食人食而不知检。(吃)

    填然鼓之。(敲起鼓)

    假舟揖者,非能水也。(游泳)

    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词“履”带补语“至尊”,用作动词,登上)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帝王”带省略介词“于”的补语“万世”,用作动词,称帝,称王)

    然陈涉瓮腮绳枢之子。(名词“瓮”“绳”分别带宾语“脂”“枢”,用作动词,用瓮作,用绳系)

    将数百之众。,(名词“将”带宾语“数百之众”,用作动词,率领)

    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序”带宾语“八州”,用作动词,安排,布置,引申为“统辖”)

    鞭苔天下。(名词用作动词,奴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像衣带一般环绕)

    或掉孤舟。(名词用作动词,划)

    (2)名词作状语

    夜继而出。(在夜间)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既东封郑。(向东)

    必庙礼之。(在庙堂上)

    朝服衣冠。(在早上)

    暮寝而思之。(在晚上)

    能面刺寡人之过也。(当面)

    日饮食得无衰乎。(每日)

    则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上,向上;下,向下。均作状语)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席”“包”“囊”分别作“卷”“举”“括”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云”“响”分别作“集”“应”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赢粮而景从。(名词“景”作“从”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方位名词

    “内”“外”分别作“立”“连”的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向:对内,对外)

    南取汉中。(方位名词“南”作“取”的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向:向南)

    园日涉以成趣。(一天天地)

    时矫首而迢观。(时时,时常)

    2*动词活用

    今寡人不能。(才能)

    其继有在者乎。(继承人)

    若不阴秦。(使……阅)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使……退)

    今温尊长安君之位。(使……尊)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

    来,使……归顺)

    既来之,则安之。(使……安定)

    流血漂梧。(动词使动用法:使……漂浮)

    吞二周而亡诸侯。(动词使动用法:使……

    亡,灭亡)

    却匈奴’攫百余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序八州而朝同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外连衡而斗诸侯。(动词使动用法:使……

    相斗)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动用法:使……活,救活)

    策扶老以流憨。(动词作状语:没有定规地随时随地)

    足以极视听之娱。(动词作名词,耳目)

    3.形容词活用

    越国以鄙远。(远方的国家)

    共其乏因。(缺少的东西)

    以待乏也。(物质医乏的时候)

    吊有忧,贺有喜。(忧,忧愁的事;喜,高兴

    的事)

    虽无四方之忧。(忧愁的事,指外患)

    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羞恶之心)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削弱)

    然后卑事夫差。(降低身份)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羞辱,侮辱)

    洁其居,美其服。(洁,使……洁;美,使—…·美)

    温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胜过)

    谨库序之教。(认真从事,作动词)

    怒而飞。(振奋,作动词)

    绝天气。(穿越,作动词)

    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蜀弓)

    尊贤而重士。(形容词“重”带宾语“士”,用作动词,敬重、看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词“小”“弱”受否定副词“非”修饰,用作动词,缩小、削弱)

    倚南窗以寄傲。(形容词作名词:自足自得的心情)

    极视听之娱。(形容词作动词,穷尽)

    秦孝公据殷函之固。(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地势)

    以愚黔首。(使……愚昧,形容词使动用法)

    以弱天下之民。(使……减弱,形容词使动用法)

    齐彭荡为妄作。(用作动词,同样看待)

    引以为流筋曲水。(使动用法,使……弯曲)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动用法,使……兴)

    悦亲戚之情话。(形容词意动用法,以……

    为悦)

    乐琴书以消忧。(形容词意动用法,以……

    为乐)

    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事)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夫吴之与越也,仇雕敌战之国也。

    ②此寡人之罪也。

    ②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

    ④是社程之臣也。

    ⑤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⑥非我也,岁也。

    ⑦虽有稿暴,不复挺者,揉使之然也。

    ⑧南具者,天池也。

    ⑨《齐谐》者,志怪者也。

    ⑩然陈涉瓮熄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徒之徒也。

    2.省略句

    ①夫差将砍听(之)与之成。(省略动词宾语“之”。之,指代文种)

    ②纳之(于)太宰韶(pI)。(省略介词“于”)

    ③以(之)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省略介词宾语“之”)

    ④寡人请更(对待吴国的态度)。(省略动词宾语)

    ⑤(勾践)无不铺(之)也。(省略主语与宾语)

    ⑥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沮南。(省略介词“于”)

    ⑦不得见(太后)久矣。(省略宾语)

    ⑧(老臣)愿今(之)得补黑衣之数。(省略主语与兼语)

    ⑨(太后)不及今令(之)有功于国。(省略主语与兼语)

    3.倒装句

    (1)宾语前置

    ①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长安君以何于(在)赵托自?

    (a.“何以”,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自托”,

    动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②何后之有?———有何后?

    (在疑问句中,宾语靠“之”的帮助可以前置)

    ③何以伐为?——以何伐为?

    ④末之有也。——未有之也。

    ⑤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

    ⑥沛公安在?‘——沛公在安?

    ⑦复驾言今焉求?—复驾言今求焉?(反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为什么)

    ⑧胡为乎逞逞欲何之?——胡为乎逞逞欲之何?(疑问句宾语前置)

    (2)定语后置

    则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则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3)介词结构后置

    ①以其无礼于晋——于(对)晋无礼

    ②且贰于楚——于(对)楚从属

    ③佚之狐言于郑伯———于(对)郑伯言

    ④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昔者夫差于(在)诸侯之国耻吾君

    ⑤乃号令于三军曰

    ———乃于(向)三军号令曰

    ⑥……贤于长安君

    ——于(比)长安君贤(胜过)

    ⑦而封之以膏腆之地

    ——而以膏腆之地封之

    ⑧申之以孝惮之义一一以孝梯之义申之

    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于(从)蓝取之,而于(比)蓝青;冰,水为之,而于(比)水寒

    ⑩欣于所遇———于所遇欣

    4.被动句

    ①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②不音,若属皆且为所虏。(表被动)

    ③吾属今为之虏矣。(表被动)

    ④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表被动)

    ⑤既自以心为形役。(表被动)

    5.固定句式

    ①日食饮得元衰乎?(得无……乎,表推测,译为“该不会……吧”)

    ②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恐怕……吧)

    ③何以伐为?(何以……为,为什么……呢?)

    ④何辞为?(何……为,为什么……呢?)

    ⑤吾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哪一个……)

    ⑥买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莫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