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竞聘演讲
  • 会议发言
  • 爱国演讲
  • 就职演说
  • 开业开幕
  • 思想学习
  • 征文演讲
  • 经验材料
  • 述职报告
  • 调研报告
  • 工作汇报
  • 年终总结
  • 申报材料
  • 学习体会
  • 企划方案
  • 活动方案
  • 技巧经验
  • 模板范例
  • 思想宣传
  • 经济工作
  • 工作报告
  • 组织人事
  • 反腐倡廉
  • 慰问贺电
  • 先进事迹
  • 思想汇报
  • 入党申请书
  • 党会发言
  • 先进性教育
  • 入团申请书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调查报告
  • 实习报告
  • 和谐社会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作文范文
  • 自我鉴定
  • 讲话稿
  • 自查报告
  •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时间:2021-09-22 18:09:03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海绵 城市建设 征求意见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 (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

     精神,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系统解决水问题,提升具备

      标准和

      质量的城市规划、建设及运维水平,按照《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进一步推进

      海绵城市建设,增强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促进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海绵城市建设,应注重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运用生态的手段,修复和恢复在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

     海绵城市建设,应将低影响开发理念贯穿城市建设开发各环节,尽可能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合理控制开发强度,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

     海绵城市建设,应贯彻“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技术路

     线,系统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在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下,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充分发挥海绵城市在削减城市面源污染负荷和应对自然灾害时的良好“弹性”,并在需要时将蓄存的水较好地加以“释放”利用,提升雨水资源综合利用的能力。

     二、工作目标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 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除特殊地质地区、特殊污染源地区以外,到 2030 年,

     的城市建成区 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排水防涝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城市内涝积水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山水林田湖等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得到全面改善。

     三、基本原则 (一)战略转型。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新时期

      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要求。改变传统思维和做法,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在

      各项相关工作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提升

      城市建设水平和质量。

     (二)全面协作。海绵城市建设系统性、综合性、创新性强,

      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责任主体,组织各部门合力推动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动员全社会各行各业积极参与、全面协作、共同推进。同

     时,积极结合

      改革实践、创新机制和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三)系统推进。在近期重点发展片区、成片开发区、旧改集中区、其他具备条件的已建成区等区域全面推进。结合建筑、小区、城市道路、公园绿地、旧城改造和城市水系等建设项目统筹推进。重视应急能力和管理机制的建设,工程化措施与非工程化措施相得益彰,构建海绵城市的完整体系。

     (四)问题导向。认真梳理全市目前城市内涝、黑臭水体、热岛效应等问题较为突出的区域,结合海绵城市理念抓紧制定治理方案,尽快整改,改善民生环境,提升市民满足感和幸福感。

     (五)科研支撑。结合

      目前已实施的海绵城市规划及建设、排水防涝工程等相关技术积累,推动海绵城市设施的本地化、科学化、产业化,在

      推广高效益、低成本、易维护的海绵设施,大力支持海绵城市技术的相关的科研与工程企业的发展,助力

      海绵城市建设。

     (六)机制保障。紧抓深化改革的历史机遇,充分依托

      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构建规划建设管控制度、投融资机制、运营维护管理制度、绩效考核与奖励机制、产业发展机制等,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保障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长效推进。

     四、工作任务 (一)规划先行,把海绵城市要求落实到相关规划中 落实国家部署,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充分发挥

     规划的统筹引领作用。

     2017 年 5 月,

      已完成《

      中心城区海绵城市规划》的编制。《

      中心城区海绵城市规划》提出了需要保护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以及雨洪调蓄(源头调蓄、过程调蓄、深隧、地下水库等)设施布局;明确了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策略和路径,确定了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各层次规划体系的具体要求;明确了建设项目规划建设管控的具体指标和要求,确定了海绵城市近期建设的重点,从而指导各专项规划、下层次规划的编制工作。

     编制或修改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时,应与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进行协调,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中提出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作为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空间开发管制要素之一。各有关职能部门在编制或修订各自专业规划时,应充分体现《

      中心城区海绵城市规划》相关成果。

     高新区管委会、各县(市、区)

      应根据《

      中心城区海绵城市规划》确定的近期建设重点区域,结合本地情况,组织编制重点区域海绵城市建设的详细规划、建设方案,并滚动编制年度建设计划。

     (二)打造政策技术标准,强化规划建设管控机制 在

      有关法规政策和《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技术规范》等标准基础上,结合气象、水文、地质等本土条件,进一步完善

      海绵城市相关政策法规,打造覆盖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施工、维护、评价等环节的政策技术标准体系,保障海绵城市建设的质量。

     尽快出台相关规划建设管控文件,强制要求新建项目开展海绵设施的

     配套建设,将海绵城市的约束性指标和要点纳入规划两证一书备注中。在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及竣工验收等环节,加强海绵城市相关内容的审核与把关。通过强化建设项目规划建设全过程的管控机制,引导和约束建设项目海绵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三)突出重点,全力推进片区型海绵城市建设 以

     片区为近期建设重点区域,全力推进重点片区海绵城市建设系列工作,率先形成具有连片性和典型性的海绵城市区域,为

      海绵城市建设积累经验。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以重点发展片区、成片开发区、旧改集中区、其他具备条件的已建成区等为载体,全面推进全市型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四)全面推动建设项目按照海绵城市要求进行建设 自本实施意见公布之日起,对新建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城市水系等工程以及旧城改造、综合整治等建设项目,应依法按照海绵城市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对尚未开工和在建的各类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视具体情况,尽可能地按照海绵城市要求进行设计变更和整改。其中

      投资项目按项目所属辖区由各级

      部门自行投资,社会民办项目由物业的业主自行投资建设。

     (五)建设排水管网监测系统,建立水质监测平台 在雨污水管道以及排水河道的关键节点布置水质监测设备,实现排水管网、入河排水口、溢流排放等监测工作常态化,逐步建立全市排水管网水质监测平台,实时掌握城市排水管网的水质情况,水质监测数据传输到

     管网水质监测系统平台及各个应用系统中,实现管网水质监测、预警,以及时确定污染源头,制定治理方案。

     (六)鼓励科学创新,完善海绵城市研发和评价平台 大力支持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的理论基础研究,加强海绵城市创新载体的建设。将海绵城市纳入

      重点城市建设任务,加大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科研项目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力度。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监测、跟踪和评价工作,分析不同海绵设施的单项和区域化组合效能。要引智借力,开放创新,积极寻求优秀的技术顾问团队和专业顶尖的科研机构,为

      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广邀国内外专家、学者,适时组建我市海绵城市技术专家库,加强技术培训、日常沟通和建设督导。

     (七)创新投融资机制,探索建设运营管理新模式 有效整合与拓宽资金渠道,通过特许经营、

      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

      投资项目按项目所属辖区由各级

      部门进行投资,社会民办项目由物业业主进行投资建设,开展

      和社会资本合作。在污水处理项目等方面,鼓励采取 PPP 模式,推动各类资本相互融合、优势互补,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提升社会管理和治理效能。根据海绵城市项目类别建立收费价格标准制度体系,建立运营维护费用保障机制,确定

      补贴标准,健全价格调整机制和

      补贴、监管机制,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营。提高各类海绵设施的建设质量、运营标准和管理水平,鼓励打破以项目为单位的分散运营维护模式,实行规模化、区域化

     运营维护,提升城市管理绩效和治理水平。

     (八)强化监督考核,开展定期评估 建立与海绵城市建设运营绩效挂钩的统计与考核指标体系,制定相关的考核办法与激励机制。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要将工作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具体人,建立主要负责人抓总的工作机制。根据建设运营考核情况,给予相应的付费、表彰奖励或通报批评。对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完成情况定期进行分析、评估和总结,向全社会公布。

     (九)鼓励全民参与,加强宣传教育 充分发挥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宣传媒体对海绵城市理念的推广普及作用,将海绵城市生态价值观渗透到社会各行各业。加强宣传教育,广泛搭建海绵城市建设各类信息和技术交流平台,充分调动公众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增强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五、海绵城市建设区域实施指导意见 (一)

      片区 依托省

     片区的生态本底及新开发建设区域的优势,结合

      区建筑密度较低、水面率及绿化率较高的特点,较好地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发挥技术积累和政策优势,完善配套机制,凸显连片性和典型性,在全市率先完善形成覆盖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营、维护、评估的配套机制,经验成熟后向全市推广。

     (二)其他建设区域

     除

      片区外,全市重点发展区域、成片建设区域、雨洪利用本底较好的区域、低密度区域等

      管控分区应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在《

      中心城区海绵城市规划》基础上,根据自身特色因地制宜编制海绵城市建设详细规划或实施方案,明确具体任务和目标,形成海绵城市建设重点项目库。同时,理顺本区域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机制,确保 2030 年全面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六、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实施指导意见 (一)建筑与小区 各类建筑与小区项目应通过综合措施实现国家和地方海绵城市及绿色建筑标准规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

      相关建设导则应提高海绵城市相关要求的分值,并将其列为必选项。

     根据

      本土条件,主要可采取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绿地下沉(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植被草沟等)、不透水场地雨水径流引入绿地等多种形式。在建筑与小区规划设计初始阶段,可参考已建示范工程或《

      中心城区海绵城市规划》中对绿地下沉率、绿色屋顶率、透水铺装率、不透水下垫面雨水径流控制率等指标的控制要求,初步布局各项设施,再结合建筑、园林等专业进行优化,必要时应采用水文模型对最终布局进行复核和优化。

     有条件进行雨水收集回用的建筑与小区,应根据雨水的用途、用量、收集范围、水质状况等进行优化设计,合理确定雨水收集回用规模。

     (二)道路与广场

     城市道路系统海绵设施应以控制面源污染、削减地表径流为目标,与城市交通、园林景观、内涝防治、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与设计相协调,充分考虑道路的功能与安全、景观要求等因素。

     新建道路的绿化隔离带和两侧绿化带要因地制宜采用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池、植草沟等多种形式,可采取不设道路侧石、通过布设开孔侧石、间歇式侧石等方式,将道路雨水引入绿化带,增加道路绿地雨水的海绵功能。新建城市道路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广场、停车场推广使用透水铺装系统,采用透水基础,增加透水性。

     城市广场要因地制宜采用下沉式结构或配套建设雨水调蓄设施,最大程度减缓雨水径流并适度收集回用。既有道路和广场,要有计划地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在改造时同步实施海绵化改造。

     (三)公园与绿地 城市公园绿地要结合周边水系、道路、市政设施等,统筹开展竖向设计。公园绿地在消纳自身雨水径流的同时,要尽可能为周边区域提供雨水滞留、缓释空间。在超标暴雨发生期,必要时可借助绿地系统形成城市暴雨排放通道。

     结合公园的布局和生态景观等要素,因地制宜地采取小微湿地、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植草沟、旱溪等多种形式,增强对公园自身及周边区域雨水的滞蓄能力。公园绿地内的硬质铺装、步行系统、停车场等应采用透水材料,提升公园绿地对雨水的滞蓄和净化能力。街头绿地宜结合城市景观、游览休憩等功能,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优化雨水径流路径,

     增强蓄洪排洪能力,净化面源污染。城市公园绿地中要多选育和储备适合本地生长、生态和景观效益良好的水生植物和耐水湿植物,尽量采用雨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资源满足自身用水需求。

     (四)旧改项目 综合整治类旧改项目,应结合沿路景观改造或公园、小游园等建设,增加相关海绵设施,如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生态树池等;结合截污工程,在城中村外围有条件的区域采用生态塘、人工湿地等生态措施对降雨进行调蓄和减量。通过旧改项目的海绵化改造,努力消除因排水设施不足造成的城市内涝问题,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

     拆除重建...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