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竞聘演讲
  • 会议发言
  • 爱国演讲
  • 就职演说
  • 开业开幕
  • 思想学习
  • 征文演讲
  • 经验材料
  • 述职报告
  • 调研报告
  • 工作汇报
  • 年终总结
  • 申报材料
  • 学习体会
  • 企划方案
  • 活动方案
  • 技巧经验
  • 模板范例
  • 思想宣传
  • 经济工作
  • 工作报告
  • 组织人事
  • 反腐倡廉
  • 慰问贺电
  • 先进事迹
  • 思想汇报
  • 入党申请书
  • 党会发言
  • 先进性教育
  • 入团申请书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调查报告
  • 实习报告
  • 和谐社会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作文范文
  • 自我鉴定
  • 讲话稿
  • 自查报告
  • 《校园文化建设途径探索》实验报告

    时间:2020-11-05 12:11:13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途径 探索 实验

     《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探索》实验报告

     《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探索》实验报告 宽甸满族自治县太平哨中学课题组 第一部分

      摘要 一、研究的问题

      教育部《关于大力发展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指出: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体系中殛待增强的重要方面。中小学校园文化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美化绿化等给学生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影响。

      校风、教风和学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基。要在规范办学行为、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遴选和集成社会的先进文化作为理论指导,根据自己的学校情况引导学生、老师之间相互关怀、相互协作、共同为建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持续努力,营造充满正气的浓厚氛围,使校园文化的根基更为稳固。同时,通过精心设计和组织展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一系列的纪念日,展开丰富多彩和有特殊意义的活动,增进学生的知识和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要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就必须重视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要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营造德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要从本地自然环境和条件出发,对校园实行绿化和美化。同时,要增强对校园人文环境实行精心设计,提炼、设计有自己学校特色的校训、校歌、校徽、校标等,体现学校特点和教育理念。也要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雕塑、地面、建筑物等一切能够利用的媒介体现教育理念,如张贴、悬挂革命领袖、英雄人物、劳动模范、科学家、艺术家等杰出人物的画像和格言,制作、设计介绍家乡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建设成就的图片和文字等展牌,充分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是创立自己特色校园文化最直接的方法。

      我校现已全面进入新课程的实施阶段,但因为受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观点陈旧,方法落后,展开这个课题实验活动,能够促动教师观点的更新的,提升教师的素质。

     我校通过大量的调研,深感当前的教育在关怀学生心灵方面仍然显得捉襟见肘,因为校园文化的极度缺失而导致民族文化的渐行渐远,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已成为当前教育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理论假设 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能够提供实践的场所,对学生思想品德提供熏陶感染的氛围,有利于促动青少年的健康和谐发展,构建和谐校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本课题假如采取了教学活动,德育活动,校园美化活动,以及校本教材的开发等综合运行的措施,就会达到上述预想的结果。

     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制订方面,继续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同时重视价值观和学生精神,道德的发展。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强调课程资源具有过程性和生成性的特点。

     素质教育和心理学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一种自主的创造过程,它由四部分组成:符号――意义系统,经验――观点系统,情意――价值系统,行为――规范系统。四个系统中既有显性资源又有隐性资源,学习活动中的过程性成果,中间生成物和学生的收获,自感自悟的成

     果都是动态性课程资源,这些课程资源对学生的文化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主动参与积极建构,在活动中生成动态的课程资源,通过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经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来实现课程资源开发,并渗透在学科学习活动中,综合课程学习活动中和课外实践活动中。通过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的对接,学生内心情感与外部的对接,原有经验与新鲜经验的对接,在小课堂连着大世界的氛围中吸吮人文思想的乳汁,使课程资源得以利用和转化。

     课外实践活动是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可使学生有机会将学到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恰如其分地使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培养水平,获得体验。

     三.被试的主要特征 2006 年秋季入学的新生为主体对象,兼顾前后两届学生。我国学校教育已经变得越来越功利化、世俗化。很多学生读书,一门心思就是为了能够考入大学,希望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所获得的录取通知书、学历证书能为他们带来最大的利益,但对于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所积累起来的传统文化却知之甚少,导致民族文化的渐行渐远,学生人文精神的极度缺失。

     更令人担忧的是对教育的功利的追求变成了学生乃至家长的努力方向,这样的教育价值观有着广泛的社会认同。特别是中国学生,因为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娇生惯养,惟我独尊、依赖父母、自理水平差、自私自利、暴力倾向等问题十分突出。

     这些残酷的事实警戒我们,因为人文教育的缺失所导致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落后,因为整个教育理论水平的低下所导致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同步,必将导致教育的最终失败。

     青少年学生在人生的历程中面对着三个互有区别又联系紧密的世界: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生活世界的教育需要通过家庭与社会来完成;知识世界的教育一般能够由学校来完成;而心灵世界最复杂,属于终生教育,它主要是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的学习与熏陶。而人文学科最基本的途径是文化熏陶,对中学生的文化文化熏陶最主要的途径是校园文化。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建立的关键时期,是协助人理解自我,由此及彼,再推向整个人性的问题和社会的问题的人文教育非常重要的载体。

     四.研究方法 1.以行动研究法为主。

     2.文献研究法。文献资料是对历史的现实表达和对现实的历史记载,在研究过程中收集的文献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国内外学术界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2)党中央、教育部、省教育厅等规章、文件。(3)市、县教育局关于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及相关资料。(4)太平哨中学活动资料等。

     五.研究结论 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能够提供实践的场所,对学生思想品德提供熏陶感染的氛围,有利于促动青少年的健康和谐发展,构建和谐校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本课题达到了上述预想的结果。

     六.关键词:校园文化

      建设

      途径

     探索 第二部分

      问题的提出 一.

      对研究问题的清晰界定和描述

     所谓校园文化——主要是指以校园为阵地,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参与的教育、娱乐、文艺、科学等精神活动和由此而产生的精神产品。

      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学生生活的存有方式的总和,其主体包括生活在校园内的学生、教师和行政人员三大群体,它是在物质财富、精神产品和氛围以及活动方式上具有一定独特性的文化类型。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精神文化,是在学校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着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和

     精神氛围。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

     一所学校的文化氛围,一方面能直接影响到教师的素质和专业发展,另一方面,也能直接影响到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素质和成长,其中的环境布置,不但要给人以美的感受和熏陶,更要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气质提供精神依托。注重以校园环境为背景的静态校园文化,能折射出一个学校内在的底蕴和气质,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为人们提供了另一个看清自己,看清世界的视角。

     二.

      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实验的研究成果在理论上能够揭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哪些途径,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方法等理论;实践上为各学校展开校园文化活动提供操作方法和经验。

     三.

      文献综述 从资料查询可知,该课题国内外很多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已经在探索研究并有大量著作、论文等成果问世,但真正面对农村学校的研究却很少。

     从近几年国内其它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来看,还存有以下问题:

     第一、校园文化建设流于表面,缺乏深度。流于表面的主因,一是对校园文化缺乏系统全面的理解,以为搞个艺术节、文化节便是具有校园文化了;二是因为急功近利,只顾轰动效应,是属于“政绩工程”。这是当今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第二、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继承性,连贯性。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也应是一个学校的立校之本,这需要一代代师生、一任任校领导的共同努力。一个学校的立校宗旨、政策和原则应在各个学校的管理者手中代代相传,持续完善,持续创新,这才是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基础。所以,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建设工程。

     第三、校园文化建设不能与大众文化相接轨。大众文化,也有人称之为“通俗文化”,是现代社会特有的产物,正在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支配性影响力,它不但改变着人们的意识,还影响着人们的主流生活。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亚文化,对学校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这个重大课题的研究完全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生命发展的基本规律。

     本实验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农村学校中,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有哪些? 本实验的大致思路是,第一阶段:2005 年 9 月-2006 年 8 月,准备阶段 1、

     筛选课题,立项; 2、

     深入调研,收集资料,获取信息。

     3、

     学习动员,提升理解,上报课题组成员名单,对实验人员实行培训。

     4、

     设计修订和论证方案。

     第二阶段:2006 年 9 月-2009 年 8 月,实施阶段,按照实验方案组织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持续充实完美方案。调控把握实验全过程,初步实现实验目标,实行阶段性成果总结。

     第三阶段:2009 年 9 月-2010 年 3 月,验收阶段 1、

     全面总结,对收集的原始资料实行整理,对结果实行定性分析,揭示教育规律。完成研究报告。

     2、

     编订论文,案例等专辑。

     3、

     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考评。

     4、

     请专家组签定验收。

     四.

      研究假设和本实验要解决的问题 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能够提供实践的场所,对学生思想品德提供熏陶

     感染的氛围,有利于促动青少年的健康和谐发展,构建和谐校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本课题假如采取了教学活动,德育活动,校园美化活动,以及校本教材的开发等综合运行的措施,就会达到上述预想的结果。

     我校教师通过大量的调研,深深感到当前的教育在关怀学生心灵方面显得捉襟见肘,因为校园文化的极度缺失而导致民族文化的渐行渐远,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已成为当前教育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所以,本实验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农村学校中,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有哪些? 第三部分

     实验方法 1.被试的选择方法。

     被试的身份:实验组:2006 年秋季入学的新生为主体对象;控制组:2005 年秋和 2007 年秋入学的两届学生。

     被试的数量:147 人。

     被试的年龄分布:12——14 周岁。

     被试的性别比例:男 72 人;女 75 人。

     2.具体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自然实验法。

     第四部分

      实验内容 1.实验的基本内容 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召唤起教育者的文化意识,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塑魂”的职责,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理念,提升教师师德品质和文明修养,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支持教师的教改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课堂是课题研究的主阵地,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主要标志。利用课堂学科教学,渗透文明素养,创设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身在和谐、文明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实现全面、健康和协调的发展。

     (1)办学思想文化:

     ① 办学理念:理念文化是一种隐性的课程,需要显性的教育方式方法来加以实现,同时它又是在无形之中规范着教师和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办学理念,是社会价值观在学校的真实反映,是学校精神风貌的表现。理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其内容应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而持续增加新的内涵。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是办学的理解浓缩和提炼。

     ② 办学目标: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使学校成为有“先进文化”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学校以什么样的文化占主导地位,是“落后文化”占主导地位,还是“先进文化”占主导地位,这就要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人际关系是需要人的支撑,有了人的支撑才能持续形成“人对人关心,人对人负责”的良好的氛围。

     ③ 校风:校风是一所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思想道德、精神风貌、行为习惯等文化素养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一方面它要体现国家培养人才的目标,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按照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水平,逐步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由此而形成学校的领导作风、治学精神、教育理念、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

     (2)制度文化 学校管理制度包括学校的发展规划、师生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检查评比以及各种奖惩制度等。科学的制度对学校的发展起到规范和导向的作用,尤其是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能起到协调的作用。所以,要结合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阶段性和差异性的特点,体现制度的有序性、针对性的特点。

     ① 学生管理:学生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管理对学生个体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同时也促动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树立准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 教师管理;是以教师自主管理和学校行政管理相结合,教师管理的内容包括教师素质的管理、教学过程的管理、奖励与惩罚等,这对教师个体起到一定的促动和约束作用,同时也有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动教师的自身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③ 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学籍管理、教师集体备课、教学反思、听课、评课、教科研、质量分析等。

     ④ 后勤管理:必须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育教学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⑤ 检查与评比:检查和评比是一种价值取向,通过检查与评比,反思自我工作和学习的成败,促动教师和学生的自身的发展。

     (3)环境文化 环境是一种隐性的教育,通过物化说明一个道理,培养一种习惯。学校的环境能够分为物化环境和精神环境。物化环境的打造,对于形成一种学校文化氛围显得十分重要,它能够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物化,渗透其教育内容。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接受教育,持续打造和完善自己。如绿化美化的环境、自然的景物、设施设备等。这些都是物化环境。精神环境,是通过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一种精神环境,而这种情感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和感召力,它是建立在人与人的一种平等关系的基础上。优美的环境蕴涵着对真善美的追求,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教师和学生无不受到陶冶,这种物质文化的教育功能和教育的魅力是在无形中统摄师生的灵魂,从而内化为各种不同的力量。

     (4)教学文化 教育教学活动是形成校园文化的主体,校园氛围的形成需要活动来支撑,活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活动,二是教学活动。

     ① 教育活动:课外活动是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第二课堂,也是富有个性和特长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通过课题研究,探索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文明素养提升的方法,丰富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包括文艺演出,书画展览、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以及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在学生中展开兴趣活动,举办知识讲座,影视评论,展开小发明、小制作竞赛,成立广播站,组建文娱队,成立体育队等。这不但有利于抵御社会上不良文化的侵蚀,有利于提升教师和学生的文明水准,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规范行为,而且有利于丰富师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师生的审美情趣,以及他们的发现美和创造美的水平,形成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它是校园文化的一种整合,是师生综合素质的一种真实体现。

     ② 教学活动: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创设一种和谐的人文环境和人际关系,实现学生在认知、情感、水平等方面的有机统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形式广泛的内容以适合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成长速度,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从而持续取得进步。同时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评价,让学生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和标准。创设一种和谐的文化氛围,它的立足点应在于课堂,同时也是持续形成校园文化的主阵地。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2.基本途径、策略方法。

     教学活动,德育活动,校园美化活动,以及校本教材的开发等综合运行的措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自然实验法是本实验的策略方法。

      第五部分

      实验结果 表一

     实验前后环境文化的变化

     实验展开 前后

      活动展示板

     挂匾条幅

     永久性宣 传标语

     安全指示 用品

     橱窗

      实验展开前

     无

     无

     无

     无

     无

      实验展开后

     每班一块

     每个楼层 6 块每个教室 4 条

     有

     有

     有

      表二

     实验前后教师素质和教学文化的变化

     实验展开 前后

     本科 学历

     骨干 教师

     优秀 教师

     优秀 班主任

     论文 优质课

     教研 成果

     教学

     模式

      实验展开前

     2 人

     3 人

     1 人

     1 人

     8 例篇

     无

     无

      实验展开后

     20 人

     11 人

     6 人

     6 人

     27 例篇

     县级 3 例省级 1 例

     形成

      表三

     实验前后制度文化的变化

     实验展开前后

     校风 校训

     教风 学风

     规章 制度

     办学 理念

     办学 思想

     办学 特色

     校歌 校徽

      实验展开前

     无

      无

     不健全

     模糊

     无

     无

     无

      实验展开后

     有

     有

     健全

     清晰

     有

     有

     有

      表四

     实验前后学生学业状况的变化

     实验开 展前后

     7、8 年级质量 抽测成绩

     9 年级中考成绩

     在校刊 发表作品

     各类竞赛获奖

      实验 展开前

     2005 年全县 18 名;2006 年全县 18 名;

     2005 年全县 20 名;2006 年全县 18 名;

     每学期 10 篇左右

     每学年 3—4 人

      实验 展开后

     2007 年全县 20 名;

     2008 年全县 18 名; 2009 年全县 15 名

     2007 年全县 20 名;2008 年全县 20 名;2009 年全县 16 名;

     每学期 40 篇左右

     2007 年—2009 年总计 114 人。每学年平均 38 人

      从上述表格中能够看出,实验前后对比,学校的环境文化、教师素质和教学文化、学校制度以及学生的文化素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第六部分

      实验的结果与讨论 1.对研究结果的解释和说明。实验前后对比,学校的环境文化、教师素质和教学文化、学校制度以及学生的文化素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实验的结果能够证明所提出的假设: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能够提供实践的场所,对学生思想品德提供熏陶感染的氛围,有利于促动青少年的健康和谐发展,构建和谐校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本课题假如采取了教学活动,德育活动,校园美化活动,以及校本教材的开发等综合运行的措施,就会达到上述预想的结果。

     2.本课题研究结果和研究过程,与前人及他人相关研究相比,突出之处在于更加注重实践性,总结探索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几大途径,即办学思想文化,如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校风等,制度文化,如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检查与评比等,环境文化,教学文化,如教育活动、教学活动。教学改革就理应依次为契机,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思路清晰。

     3.本课题的研究,面临很多困难,如教师理解不足、科研水平较差,学校经费困难等。如果想要进一步深入探索,就应该紧紧抓住改进办学理念,提升理解和水平等方面的实践与探究。

     第七部分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概论》。

     2、《教育学》。

     3、《心理学》 4.《中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实务全书》(作 者:丁子予 北京四中高级教师

     出 版 社:红星电子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

     5.《最新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管理与达标考核指导全书》(作 者:编委会

     出 版 社:中国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 年 )

      课题立项----新建学校发展中的文化建设研究 作者:严平 时间:11-22 00:00 点击:62

      上海师范大学康城实验学校课题组

     一、立论依据 (研究目的、意义)

     (一)研究目的

      我校是一所成立仅四年的新校,虽然年轻,但不幼稚,她是时代呼唤与先进办学理念催生的产物。虽然没有历史的积淀,没有名校的辉煌,但新生的生命却能朝气勃发,无所谓传统的因袭与困扰,更富有进取与创新的激情,拥有老校无法比拟的后发优势。所以,我们以发

     展的眼光、国际的视野、先进的理念来打造学校品牌。高起点、高规格、高水平、高质量的规划和建设康城实验学校: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人文精神;融合西方现代文明,拓展国际视野;以民族化为特色,以国际化为引领,在创新中求发展。

     我们知道,支撑学校文化建设的动力是教育理念。新办的学校不能没有理念。我校创办以来,就践行“植根民族文化,高质量培养个性学生;立足国际视野,高标准塑造品牌学校”的办学理念,并将这个理念渗透于环境文化、管理文化、教师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相融文化等各个方面。

     同时,我们以“道者智,德者慧”为校训,因为,在新的校舍和新的教师面前,如何创办一所学校,如何办好一所既能符合现代化要求,又弘扬民族精神,既能培养学生的智慧,又能培养人的品德的基础教育学校?还得靠我们每一个教职员工,每一个学科和每一堂课的努力。

      因为,道德与智慧是人的两种品质。道德之中具有智慧,智慧之中具有道德。道德是智慧之道德,智慧是道德之智慧,它融于人格一体。

      为了更好地促动学校发展,锻造一支师德优良,业务精湛,有较强的教学水平、研究水平,有深厚的人文素养,能适合双语教学,富有开拓精神的师资队伍,形成良好的科研气氛,我们探索了“民主、和谐、科学、高效、人文、自主”的学校管理机制,充分调动校内外一切资源,把学校办成师生学习求知的学园,温馨和谐的家园,创造成功的乐园,让师生主动健康的发展,个性潜能得到充分施展,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校有吸引感召力,师生有价值归属感;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学生欢迎,家长满意,社会称赞,部门认可,有扎实的基础,有丰富的内涵,对上海乃至全国有影响、有特色、高效能、高质量的现代化实验学校。

      (二)研究意义

     1.概念界定

     (1)文化:“就是通过学习人们迄今所想出的和所说出的最好的东西而达到人类自身之完美的活动。通过这种学习,人们就能够用新鲜的和自由的思想之泉水去冲洗掉自己陈旧的观点和习惯”(英国皇家督学阿纳尔德)。

     (2)学校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创造生成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提升教育内涵、促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校容、校貌等构成的物质文化,也包括由校风、教风、学风等构成的精神文化,前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二者互为交融。具体来说:

     所谓显性的校园文化,主要指外部环境、教学设施,各种宣传窗及墙报、艺术挂图、学生作品镜框及具有诗情画意的格调布局等彰显的文化内涵,从其构成上看,它是以物质条件为基础的外部物理文化。

     隐性的校园文化虽然看不到、摸不着,却是校园文化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巨大的教育资源,只要身处其中就能感受得到。它的实质是一种价值观点和精神境界,也包括管理文化、制度文化等,对人的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对人的心理具有调节作用,对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有陶冶、感染作用,对人的心灵、理想有净化、激励作用。

      经营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实质上体现了学校管理人员品位的高低、思想境界的高低。学校

     文化从本质上说是全体师生员工创造出来的一种校园精神,对学校来说,良好的校园文化一旦创造出来,就具有一种能动的、持续的教育力量。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体现,它能够是作为一种特色和精神永恒传承的。

     2.研究意义

     作为学校发展策略的学校文化建设,其意义是多方面的。

     (1)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新建学校文化几乎一片空白,这是弱点,也是优势。在办学理念统领之下的学校文化建设,能够使各方面正处在飞速发展之中的学校沿着持续道路前行。

     (2)特色学校建设的需要。

     特色学校建设、发展需要学校文化来助推。学校文化建设要重视个性塑造。在认真分析校情的基础上,我们追求自身的风格和特色。学校特色发展策略能够推动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建设应突出学校特色的形成,这是一种双向建构、双向促动、双向提升的过程。

     (3)学校课程的学校文化建设的需要。学校已有的特色项目、特色活动、特色环境等局部特色,可经过文化选择、设计、整合,上升为学校的课程与教学特色、组织行为特色、个性化的教育理念;而在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教育思想和教育哲学,也能够通过选择、设计和创造,转化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项目、学校活动、学校环境和课程设计,从而形成师生之间的合作、对话与分享,逐步实现课程与教学的创新;打破“刚性的”、“静态的”、“封闭的”课程与教学,逐步形成“弹性的”、“动态的”、“开放的”课程与教学。“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师生共同参与的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建设,学校和师生自主设计和实施的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从课程与教学的层面全面推动学校文化的建设,课程与教学文化的改造与提升成为具有新学校文化的显著亮点。

     (4)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文化建设的需要。校本培训、校本教研,要求学校形成教学反思文化、教师合作文化、阅读文化、写作文化、发展共同体文化和学习文化,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和综合素养,形成教师新的日常行为和生存方式。这就是学校的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行为,将建设学习型学校与学校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5)校本管理的学校文化建设的需要。校本管理是以学校为中心的管理,是学校责任和学校权利相统一的因地制宜的管理,是学校主动适合变化的环境的自主管理行为。校本管理是教育民主和权力分享理念下的学校管理模式和管理行为,它鲜明地体现着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文化。

     (6)学校融合文化建设的需要。当今的学校是社会中的学校。学校所在社区的文化必然会影响学校文化,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也会在相当水准上影响学校文化。所以,学校文化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社区文化和家庭文化的影响,必须高度重视学校、社区、家庭的互动和结合,充分利用和开发社区和家庭的教育资源,使社区和家庭成为学校的延伸,同时学校文化建设要面向社区和家庭,要全方位向社区和家庭开放,实现学校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建设的共生、共赢和共享。

     总来说之,在新的形势下,学校应谋求持续超越,主动发展。应遵循现代学校发展模式,以师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拓宽学校文化建设路径,持续发展、壮大学校特色,着力作好校园文化建设。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实现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建立一所高品位、高质量、国际化、信息化的国内一流、上海知名的现代化实验学校。同时,“使每位学生、每一位教师都得到充分的成长与发展”。

     2.达成理论上的目标。研究学校特色建设和学校文化之间的双向关系,学校文化在学校特色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学校特色建设对学校文化的影响,形成特色学校建设的支撑性理论,根据实践总结特色学校建设的基本模式和策略。

     3.实践目标。学校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处在社会文化发展的前沿。通过外部环境和思想道德层面的建设和管理,在具体实践中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并形成学校特色。

     通过科技创新、课程建设、环境美化、文化艺体……的齐头并进,将学校文化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逐步渗透,为学生的成长注入新的活力,最终促使学生的潜能、创造性、个性水平得到充分的开掘与全面的发展。

     通过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营造人文氛围,创造一种积极向上、自主高效、宽松和谐、静谧优美的学校审美文化、大气文化。

     (二)研究内容

      1.环境文化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校园环境对师生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的作用,一个布局合理,生机盎然、整洁优美、宁静有序、蓬勃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师生的健康成长和快速发展,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

      (1)以学校环境建设为载体,着力培育校园物质文化

     学校是师生生存的基地,校园环境,不但包含着校园的净化、美化建设,而且还需要校园文化来充实。康城实验学校致力于培养“传统人文底蕴深厚、人格健全、胸怀开阔、勇于创新、品质优、素质高、可持续发展的新一代公民”,这离不开规范、秩序、和谐、务实、合作、创新的学校文化氛围的建设。学校将注重校园文化对创新理念和成功意识的培养,讲求工作环境和谐温馨,学习环境轻松愉快,校园环境健康文明。着力培育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环境规划要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巧妙设计各处景点,花草树木布局错落有致、疏密合理,边边角角也不放过,力争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绿”;另一方面,我们将特别注重校园建设艺术化,非常重视建筑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位,整个校园环境建设以古朴典雅、清新舒适为基调,不但要重视整体结构布局,还要十分重视每一个细微之处美的修饰,注重环境育人的积极效果。在原有的庭院式的校门、叠嶂的假山、嬉戏的鱼群、挺拔的翠柏、碧绿的草坪、通幽的长廊、隽永的石雕、名人名言与雕像的基础上,拟设陶艺陈列室、开辟种植园(按照不同年级可分养殖园、种植园、果树园、花卉园等)、修建读书长廊等,让学校洋溢着特有的建筑美、人文美。每一层教室的走廊墙上张挂师生的书画作品,为学校增添一道“美的风景线”。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苏霍姆林斯基)。使整个校园成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持续优化校园音响系统,上下课电铃设为动听的音乐铃,课前一分钟实行温馨提示,课余时间则播放轻松欢快的轻音乐,让师生在其中得到美的享受。

      同时,使学校的自然景观建设更加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对学校的有形文化建设实行统筹规划。在办公室、会议室等公共场所摆放一些盆景、鲜花,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调节情绪。

     通过 “植绿、护绿、养花、环保”等文明爱心用语的征集活动,用恰当的方式置于草坪间,提醒师生爱护校园环境。同时还能够在校园里适当安排一些石铺的小道,休闲的石墩、石桌,植上形态各异的花草树木,安排一些师生娱乐、休闲、运动的场所,让师生无论是学习、运动、散步、娱乐都能找到合适的理想地方。

     让这些“会说话”的学校环境给师生以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水平,走向“以美育人,以美辅德”的目标。

     (2)以各种形式为载体,精心锻造校园精神文化

     学校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活力和灵魂。增强校园文化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使校训、教风、学风、校徽的设计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增强优秀作品的学习,增强对校本教材优秀文化经典的广泛涉猎。各科教学涉及民族文化内容的精讲、趣讲。做好民族文化历史、节日、人物、作品的专题宣传。从而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

     通过优秀民族文化的滋养,激发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陶冶情操,培养爱国之情,做有道德,有智慧,有骨气的一代新人。起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升华道德、激励向上的作用。

     通过科技类、文化类、读书类、艺术类、体育类……的比赛,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陶冶师生的情操,展示师生的艺术才华,增强合作与团队精神,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全面提升师生的文化素质。

     另外,在校园文化活动上,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展示学生的才华,培养学生的水平,使学校更具吸引力,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家园,真正达到用优美环境陶冶人,以健康活泼的校园精神文化感染人的目的。

      还能够积极开拓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班级网站),持续拓展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展开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使网络成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新阵地。

     倡导和大力扶持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和准确引导学生参加兴趣爱好型社团或小组——戏剧、器乐、影视、表演、足球、象棋等,增强有效引导,确保校园精神文化的健康发展。

      2.管理文化

     管理是生命的动态生成过程,学校管理应定位在对“人”这个生命群体的注重,对“人”价值取向的思考,既强调学校管理的人文化,又重视提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生命价值及个人潜能。康城实验学校把“发展人”作为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管理中突出以“人的管理”为核心,对人的管理以“开发教师创造力”为核心。实行全员管理、民主管理,以柔为和,刚柔相济,努力营造人人当家,个个奉献的管理氛围,让教师有归宿感,有价值感,将教师管“活”,引导教师的专业发展,助人成功。

     管理文化决定着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品位和学校文化建设的思想性、先进性、科学性和人文性。要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明确管理责任制,突出管理重点,健全管理制度与机制,最大限度发挥学校文化积极作用,为促动学校文化建设的持续良性发展提供了方向和制度保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点滴工作抓起,健全学校文化管理的相关制度,使建设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各部门互相团结,互相协作,工作有序地展开,确保学校表现出一片生机的景象。

      建立规范的现代学校制度,建立有利于开发教师创造力的学校管理运行机制,营造科学化、民主化、人文化的管理氛围,形成学校的管理文化,确立教师的主人翁地位,提升教育教学活动和过程的效益,促动学校的快速发展。

      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依法办事,有章可循。实现教师与学生关系上平等合作;教师之间合作竞争,宽容包含,资源共享;形成服务,助人,真诚的干群关系;学校舆论积极向上。

      通过以下主要措施来实现管理文化:

     (1)形成教师的群体观点增强团队的战斗合力。

     (2)理顺学校管理的关系,强调管理的制度化。

     (3)制订各项规章制度,提倡公平竞争。

     (4)建立和实施适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制度。

     3.教师文化

     教师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对于康城实验学校这样的新创立的学校来说,在硬件落实到位之后,缔造一支素质高、水平强的教师队伍尤其显得迫切而必要。

     教师在学校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载体,必须树立新教育观点,发挥全体教师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提升学校文化的品位。

      我校教师发展的目标是把教师培养成具有时代精神,创新意识和康城特色、个性迥异的优秀教师。他们或以情感为本,具有班级管理特色,或教学专长,成为学科带头人,或探究见长,成为研究型教师。这些教师有一定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

      在康城校园里提倡敬业精神,对于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师,不但实行形式上的鼓励,而且实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并且吸收接纳他们进入到教师自主管理的队伍当中来。以先进带动后进,在整个校园当中树师风,立师德,讲正气。从而提升整个校园的师德面貌。

     对于师德高尚,业务突出的教师,确立其学科带头人地位,争取出名师。以学科带头人为先锋,引领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在这个过程当中争取形成康城学校的特色学科,拉动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

      具体举措是:

     (1)树立康城意识。

     (2)明确“师德优良、业务精湛、方法科学、心态积极”的教师发展要求。

     (3)具有较深的传统文化底蕴,又有现代教育的理念和技能,展开教学研究和教育实践。

     (4)搭建学校“软环境”平台。

     (5)建立有康城特色的教师培训课程,形成教师“自培”基地。

     (6) 形成教师的“岗位”意识,爱岗敬业,锻造师心。

      总来说之,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机制,让教师焕发勃勃动力;提倡“同侪互助,和而不同”的教师文化;每位教师都要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如何去做,为什么要做,这是我校教师文化的核心与要素。

     4.课程文化

     课程文化是“整个学校教育的软件”,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国家课程往往忽视了学校这个教育主体,容易把学校工场化,把教师工具化,把教育产品标准化,把复杂的教育情景简单化,把具体的教育对象抽象化,从而导致“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使课程失去了应有的适合性和本来的功能。

      所以,要打破这样的弊端,就必须重组课程文化,我校着力建设开发的课程文化的规划是:

     课程建设目标:

     统整德育和教学活动,重构学校课程,即将学校的德育活动、学科教学、课外活动、社区活动、体艺锻炼等一系列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统一纳入课程管理范畴,构建以课程为中心,以教师、学生为课程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学分制评价为纽带,以“开放性、选择性、综合性”为课程内涵,适合和满足学生发展的课程系统。

      课程建设宗旨:

      创造适合并服务于学生发展的课程,确立课程的服务意识。主动服务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主动服务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创新精神和时间水平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成长,满足社会需求,发挥学校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

      课程建设观点:

      课程不能仅视为学科,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课程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进程,是一种时间状态的教育。课程主题是教师和学生,他们是课程的开发者、仅仅的建构者,在师生平等对话、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有效的指导、热情的鼓励,学生积极地探究、自主地建构。

     课程建设的领域、立意和相关科目、模块

     二、课题研究主要成果

     1.2005 年 9 月—2006 年 8 月 ⑴开题报告 ⑵实验方案 2.2006 年 9 月—2009 年 8 月 ⑶实验人员各阶段的计划 ⑷实验人员各阶段的总结 ⑸实验人员各阶段的活动记录 ⑹课题组各阶段的计划 ⑺课题组各阶段的总结 ⑻课题组各阶段的活动记录 ⑼课题组各阶段的案例集 ⑽课题组各阶段的校报校刊 ⑾各项规章制度 ⑿校内文化设施 3.2009 年 9 月—2010 年 3 月 ⒀实验人员论文集 ⒁实验报告 ⒂结 题 申 请·鉴 定 表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