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竞聘演讲
  • 会议发言
  • 爱国演讲
  • 就职演说
  • 开业开幕
  • 思想学习
  • 征文演讲
  • 经验材料
  • 述职报告
  • 调研报告
  • 工作汇报
  • 年终总结
  • 申报材料
  • 学习体会
  • 企划方案
  • 活动方案
  • 技巧经验
  • 模板范例
  • 思想宣传
  • 经济工作
  • 工作报告
  • 组织人事
  • 反腐倡廉
  • 慰问贺电
  • 先进事迹
  • 思想汇报
  • 入党申请书
  • 党会发言
  • 先进性教育
  • 入团申请书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调查报告
  • 实习报告
  • 和谐社会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作文范文
  • 自我鉴定
  • 讲话稿
  • 自查报告
  •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doc结题申请报告

    时间:2021-03-08 18:08:47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 申请报告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doc结题申请报告 本文关键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申请报告,结题,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doc结题申请报告 本文简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课题结题申请报告原平市青年街小学2011年9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课题结题申请报告原平市青年街小学课题组山西省课题领导小组:原平市青年街小学“十一五”立项课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在课题主持人与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相关学科的专家指导下,我校教师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doc结题申请报告 本文内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

    课题结题申请报告

    原平市青年街小学

    2011年9月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课题结题申请报告

    原平市青年街小学课题组

    山西省课题领导小组:

    原平市青年街小学“十一五”立项课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在课题主持人与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相关学科的专家指导下,我校教师大胆进行课堂改革,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大量撰写教研论文,现已完成课题的基本内容及要求,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实践成果

    (1)对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适应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二是教师掌握了科研方法,科研能力增强,提升了实施素质教育和参与课改的本领。三是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四是培养了教师读书的习惯,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理想的教育是从读书开始的,教师良好的读书习惯也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为课题的有效开展厚实了理论基础。课题组成员苏志林、贾凤林、郝巧荣等先后在区优质课赛讲中获特、一、二等奖,郝新英、段惠忠等教师在与我市东泥河小学“手拉手”活动中,公开课、示范课均受好评。

    (2)锻炼和培养了参与研究的教师。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课题组教师贾凤林、苏志林、郝巧荣等写了大量有价值的学术论文、优秀案例和教学反思,其中发表和获奖的共15篇。

    (3)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增强,综合素质得到发展。教师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之成为活跃学生思维的触发点,学生学习也就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潜在的主动探索意识获得释放,随之,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2、理论成果

    (1)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让学生学到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的知识、技能,获得为今后发展而有价值的知识和学习方法,还充分关注学生发展的需求,让课堂成为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肥沃土壤和广阔天地。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做到: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②倡导学生乐于探索。③倡导学生勤于动手。

    (2)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探索出高效课堂的方法是:“四进”、“四让”和“四多”。

    “四进”就是要把“尊重”带进课堂,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二把“激励”带进课堂,让每个同学都享受成功的体验;三是把“方法”带进课堂,让学生学会善学、巧学和乐学;四把“创新”带进课堂,让学生积极探索,敢于创新。

    “四让”即:一是新知识要让学生主动探索;二是重点、难点要让学生展开讨论;三是规律结论要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四是发现的新问题要让学生带着走出课堂多想。

    “四多”即:一是让学生多一点超前的体验;二是让学生多一点思考的空间;三是让学生多一点发表意见的机会;四是让学生多一点追求执着的激情。

    经过四年来的努力探索,数学课堂有了改变,学生对数学也有了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了,学习兴趣浓厚了,大胆举手发言的多了,课前、课后主动探索的也多了,学习效果也有了好转,成绩也有了提高。当然,数学教学任重道远,今后我们将会不断实践完善,丰富深化数学课堂教学。

    现申请山西省课题领导小组鉴定。若有不妥之处,请各位专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指导我们今后的工作。

    原平市青年街小学

    2011年9月

    篇2:初中数学活动课的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数学活动课的研究结题报告 本文关键词:初中数学,活动课,结题,报告,研究

    初中数学活动课的研究结题报告 本文简介:成果主件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的实验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孟州市城伯镇中课题组组长:王××成员:刘××张××2009年4月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背景(一)开展数学活动课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现行数学教学课堂教学封闭、活动形式单一、方法呆板,数学学习与生活严重脱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

    初中数学活动课的研究结题报告 本文内容:

    成果主件

    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的实验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孟州市城伯镇中

    课题组组长:王××

    成员:刘××

    张××

    2009年4月

    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

    (一)

    开展数学活动课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现行数学教学课堂教学封闭、活动形式单一、方法呆板,数学学习与生活严重脱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依附性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因此,改变现有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倡导有效的教学势在必行,开展初中数学活动教学正是体现了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这种形势下,数学活动课的开展是符合新课标的发展要求的,对学生的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培养也是非常有益的。它作为数学学科课的辅助课,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扩大学生的数学知识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数学认识领域,发挥学生个性特长,激发学生对数学潜在的智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数学素质水平等方面都作了有利的补充和推进。它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它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对培养学生个性、培养高水平高层次的学生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

    开展数学活动课是现状的要求

    自从《课程计划》(试行)把活动课正式纳入课程设置之中后,一些学校也开始了数学活动课的尝试。但我们周围的学校,尤其农村初中,许多教师对数学活动课的概念尚模糊,认为数学活动课就是数学课外活动,而且由于条件限制,许多教师在教学时还是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不注重学生数学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数学活动课的开展更无从谈起。这些都说明,在初中开展数学活动课是迫切需要的。这一课题的研究,对农村初中数学教育改革将起到重要的影响。

    二、活动的界定

    初中数学教学开展实践活动研究是教改形式的要求,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社会实践对数学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数学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我们有责任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好数学。开展数学实践活动,一是体现在课内,如何构建开放性教学,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知识的形成的过程和发展变化规律;如何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活动交流的条件,使学生获得必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二是延伸在课外,如何结合有关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采用学生喜爱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科学方法,增长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研究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

    三、活动思路

    现实中,学生的学与做没有同步发展,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试图通过“生活----数学----生活”的实践过程,把现行教材中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把学生生活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地思考周边事物和问题的应用能力、运筹优化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数学能力、生活能力协同发展,提高和完善学生作为社会人的综合素质。体现“教学做合一”的原理和方法。

    四、活动的对象及原则

    (一)

    活动的对象:初中学生

    (二)

    活动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要从数学整体目标出发,正确处理好数学学科课与数学活动课、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统一要求与发挥个性之间关系,把数学课程作为整体,活动课视为部分,做到目标明确、内容恰当、合理组合。

    2、思想性原则:在活动中,坚持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

    3、活动性原则:突出活动性,让学生人人参与,积极参加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说、动脑想,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4、趣味性原则:活动要有趣味,这是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要努力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玩。以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事物出发,确定活动内容,力求新颖、生动、形式灵活多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5、思考性原则:在学生可接受的条件下,要介绍和渗透一些新的近代和现代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使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多角度思维的习惯和创造意识。

    6、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要注意普及性,以思维训练为重点,对全体学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的设置训练,以扩大知识面,对具有一定数学才能的优秀学生,可以适当提高要求,以激发兴趣、活跃思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得到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进程为:研究——实践——改进——提高,良性循环,不断完善

    研究方法主要是:

    ①文献研究法;②教学实验法;③分析比较法;④经验总结法;⑤行动研究法。整个过程要体现“一核心”、“二结合”、“三注重”

    一核心:以培养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

    二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相结合,面向全体与关注个性差异相结合。

    三注重:①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使学生具有持久的学习动力;②注重思维训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③注重培养学生的“五种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七、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1、探究初中数学活动课的教学模式

    2、研究初中数学活动课的课型

    3、本课题中“数学活动课”包括《课程计划》所设置的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及数学课外活动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构建数学活动课程的目标体系,逐步形成活动课教学。

    (2)探索活动课中如何使活动在实施全面发展教学中同学科相辅相成,发挥学科和活动的整体功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3)探索数学活动课的活动规律,优化活动课结构,提高教学效益,力求通过数学活动课能培养出一批数学的“尖子”,争取在各类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4)探索活动课的内容、形式,做到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多样,使学生在和谐欢乐的气氛中学有所得,学有所乐,享受成功的喜悦。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06年6月——2006年8月)。

    ①调查论证,选定课题。

    ②填写课题研究申请书,申报立项。

    ③制订研究与实验总体方案。

    2、研究与实验阶段(2006年10月——2008年12月)。

    ①选定实验教师和实验班级。

    ②组织本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及外地先进经验。

    ③制订教学实施方案,设计教案案例。

    ④进行教学实验,认真听课评课。

    ⑤外出取经、改进教法,不断完善教学模式。

    ⑥做好学期、学年、实验阶段的总结,积累资料,撰写教改心得体会文章或教学论文。

    3、总结阶段(2009年3月)

    ①组织实验课的教学观摩活动。

    ②做好课题研究与实验的总结工作,统计数据、积累资料,撰写研究与实验的报告、教学论文。

    ③向上级申请课题的结题验收、评估,并总结推广科研成果。

    九、研究过程

    我们的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阶段性的,而是螺旋上升的过程。我们从活动课内容研究入手经历:内容、形式→方法→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动态开发过程。

    在内容开发实施中教师经过三个过程:洗脑筋(学习理论,转变观念)→动脑筋(在课程理论指导下,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行内容开发)→“伤脑筋”:(不是完成了一次内容开发就可以划上一个休止符,要根据时间的变化,本人的观念变化,学生的变化,不断修改、完善,再开发,再修改,再完善的过程。这种“伤脑筋”的事给老师是一种挑战,一种责任,同样也是一种崭露头角的机遇。)

    首先我们课题组在一起集中学习讨论《标准》,对活动课的具体目标、具体要求、具体内容逐步心中有数。每位老师都有一本《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边学习、边实践。然后按照《标准》对实践活动的要求,教研组根据实际情况,

    按年级提出不同教学内容。接着我们共同讨论了活动课类型有哪些,如何上,然后由张冰洁老师首先上了一堂活动公开课,内容是《有趣的剪纸》,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利用轴对称知识来解决。由于是第一次上活动课,学生兴趣盎然,上课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效果良好,同学们都剪出了各种各样的图案来,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课后,我们教研组在一起共同讨论了这节课,肯定这种活动课的效果,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如何解决活动形式的单一,活动内容是否可以选择课外内容,如何选择,由老师还是由学生来选择,是否敢放手让学生来组织活动?于是我们课题组又开始了进一步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总结了活动课的主要类型:

    1、实际应用课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常要建立数学模型,运用数学方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纯数学知识来解决,这是思维的创造性过程,是思维灵活变化的体现。数学活动课就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创造力。如在教学“比例应用”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谁不上树可量得树高?谁不过河可测得河宽?”同学们听后,学习兴趣很高,纷纷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到底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于是对“比例应用”的学习,便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同时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也积累了理论经验。再如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把厚0·1毫米的纸依次折叠并计算纸张的厚度,提出问题“足够长的厚0·1毫米的纸继续折叠20次、30次,会有多厚?”把数学问题转化数学乘方问题,最后让学生通过计算知道:如果一个楼层按高3米计算,把足够长的厚0·1毫米的纸继续折叠20次有104米高,有34层楼高;继续折叠30次后有10万多米高,有12个珠穆朗玛峰高(珠穆朗玛峰高约为8848米)。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用处与妙处,从而使学生端正了学习数学的态度,下定学好数学的决心和信心,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创造力。

    2、故事活动课

    结合有关数学知识的教学,通过故事活动的形式,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数学历史、数学知识,增长知识,激发学习热情。数学故事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收集,可由老师讲,也可由学生自己讲。如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推理能力,我介绍了“韩信分油”的故事:据说,有一天两个人正在路边为分油事发愁,这两人有一只10斤的篓子,其中装满了油;还有一只能装3斤油的空葫芦和一只能装7斤油的空罐,现在要把这10斤油平分成两份,每份5斤,他俩没有秤,只能就这三种容器倒来倒去,怎么也分不开,这时恰巧介绍韩信骑马路过,了解了他们的困难之后,便在马上念道:“葫芦归罐罐归篓,二人分油回家走,”便匆匆地走了,两人得到启发,按照韩信的办法,果然很快就把油平分成两份了。学生觉得这样的问题有趣,热情很高,通过积极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另外如“棋盘上的学问”、“无理数p”

    等有趣的古代数学问题以及古今中外数学家伟大成就及其感人事迹,都可以收入数学活动课,既能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思辩能力,又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数学的情感。

    3、实践操作课

    指导学生制作学习用具或操作学习用具,进行实际测量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做一做、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拼一拼、量一量、剪一剪、数一数等具体操作活动,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既能巩固运用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如用硬纸制作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圆台等模型,通过学生的动手制作,不仅认识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平面图形经过折叠成立体图形,立体图形沿某些棱剪开展开成平面图形),而且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能力。再如为了培养学生图案设计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笔者找到了一道数学趣题:“请以给定的图形○○、△△、

    =(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为构件,尽可能多地构思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并给出最佳的名称,如图就是符合要求的图形,比一比,看谁的构思巧妙。”(两盏电灯)学生兴致很高,纷纷设计出了许多有趣美妙的图案。如有“娃娃脸”“花瓶”“棒棒糖”“舞女”等等许多漂亮有趣的图案,真让人感叹学生想象力的丰富。又如,在教学了轴对称图形后,搜集生活中或自然界中的轴对称图形,进行展示等,使学生发现自己学习的数学是有价值的数学,学到的数学知识能够帮助自己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

    4、游戏活动课

    数学游戏的趣味性强,通过数学游戏,使学生在玩中乐、乐中学,可以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

    数学游戏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是一种极好的益智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游戏活动形式很多,如下数学棋,玩数学扑克牌,猜数学谜语,开设数学诊所、数学游乐园等。在一次数学活动课中,为了让学生能熟练记忆、理解所学过的有关几何定理、推论以及逆命题,我设计了这样的游戏:学生坐在各自的座位上,进行击鼓传花游戏。第一横排的学生传完花,把花交给第二横排的学生,第二横排的学生传完花,又交给第三横排的学生,这样依次传下去。当鼓声一停,花落“甲”同学手中,便叫“甲”起来邀请他的好友“乙”。“甲”说出所学的一个几何定理或推论,让“乙”说出它的逆命题,由全班同学来判断其正误,回答正确各自得10分,有说错的记0分,要求已说过定理、推论不能重复,以小组形式积分,最后评比。学生在兴趣盎然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提高了反应的灵敏度和辨别能力。

    现行义务初中数学教材中编入了大量内容丰富的实用问题,特别是在阅读材料中安排了大量的数学知识应用方面的内容,这为数学活动课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很多可直接取于课本,有的可由课本中的例题略加改编得到,有的则取材于生活实际问题,有的来源于数学问题的猜想。我们根据教学实践将数学活动课分为以下五类进行操作:

    (一)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因式分解时,准备多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片(如下图)

    b

    图1

    图2

    图3

    教师任意写出一个关于a和b的二次三项式,此二次三项式需能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积,且各项系数都是正整数,如a2+2ab+

    b2,a2+4ab+4b2,2a2+5ab+2b2等;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二次式,选取相应种类和数量的卡片,尝试拼成一个矩形;讨论该矩形的代数意义;由学生随意选取适当种类的卡片,拼接成不同尺寸的矩形,回答该矩形表达的代数公式。学生在这一活动中,体会了代数与几何之间的联系,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增加——动手操作的能力

    现行初中义务教材中,存在大量的可进行手工制作的内容,只要教师略加改编,即可给学生提供一个实际问题。这些问题超越了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但通过思考又可得到解决。手工制作又可将数学物化,得以外现,从而使学习数学变得富有趣味,富有创造性,令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例如,用硬质纸进行长方体的制作

    (纸盒),圆柱、圆锥的制作(罐头盒、烟囱帽),制作中心对称的旋转模型(风车、窗花纸)。又如,可进行三角形的剪拼活动,验证三角形内角各定理,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再如,小木条的制作活动:两根小木条,明确对顶角的意义和性质;三根小木条制作三角形,明确三角形的稳定性;四根小木条制作四边形,明确四边形的可活动性等。

    下面以圆柱、圆锥的制作活动为例,阐述此类活动课的设计过程。

    【课前准备】:硬质纸三张、剪刀、双面胶、水彩笔。

    【活动过程】:

    (1)、提出目标

    A、认知目标:明确圆柱、圆锥的展开图是什么,已知底面半径、高,会求其它相关量。

    B、动作目标:制作底面半径为2cm,高为12cm的罐头盒一个;

    底面半径为3cm,高为9cm

    的烟囱帽各一个。

    C、情感目标:树立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观点,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2)、引导图纸设计

    教师提供制作好的模型各一个,提出问题:如何根据实际要求(底面半径、高)制作圆柱、圆锥?首先必须明确所用的材料在卷起来之前的(展开图)形状是什么?(先由学生猜测然后展模型,轻松解决此问。)接下来由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实物的底面半径,高与展开图中待定量的关系,最后落实到实物的尺寸,如何合理下料,完成图纸设计。

    (3)、展现个性,给模型进行图案设计

    (4)、对本次活动课进行总结

    学生代表发言总结本次制作活动中遇到哪些困难,如何克服,通过制作活动明确了哪些知识。老师总结:本次制作关键在于实物尺寸的确定,告别是圆锥制作时母线L与中心角Θ的计算,应当明确公式L=,Θ

    =·360°的由来。

    (三)丰富——数学背景的理解

    在数学活动课中,可采用情景设置法学习数学知识,因为它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图4

    例如解放前,在城镇的大路旁边,有时见到各种碰运气、赌输赢的小摊。其中的一种,叫做转糖摊。我们在教学中,模拟了“转糖摊”小游戏,上了一堂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课,完成了一次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发现过程,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为之用”的道理。

    【课前准备】一块圆形纸板,一根粗铁丝,一根线绳,绳头系一重物。

    【道具制作】在圆形纸板上画12个扇形格子,顺次序编上号,做成一个圆盘;粗铁丝穿过圆盘中心,做成一个可以转动的轴;轴的上端向外垂直伸出一根悬臂(可将粗铁丝折成90°做成),悬臂端吊一根绳子,绳头上有一重物做为指针。

    学生课前就知道要做游戏,一直不知道做什么游戏,心存悬念,充满热情地帮助教师制作道具。

    【虚拟游戏】假设在圆盘的1号、3号、5号、7号、9号、11号格子里放上价值10元的物品,在2号、4号、6号、8号、10号、12号格子里均放上价值5角钱的物品。谁交上1元钱(假设),就可转一下圆盘,等停转后,指针指到哪一格,便根据那格的数,从下一格起,按格往下数这个数,数到哪一格,放在格里的物品就归谁。

    教师边演示边说明游戏规则,学生热情高涨,跃跃欲试,心想:盘子上,单数和双数格子各占一半。数到双数得“5角钱”,虽然亏了;数到单数得“10元钱”,可就赚了。“1元钱”不多,可以碰碰运气。于是争相排队等候,看看谁能得到“10元钱”。

    一个学生摇了个3,其它同学都积极参与,帮他算出是6,“1元钱”换了“5角钱”,赔了。第二个学生马上又摇了个6,结果师生共同算出12,又赔了。这时在众多挤着向前一试的同学后面,就有同学有疑问了,开始动脑了。又几个同学试过了,还是没有得到“10元钱”。只见有几个同学脸上露出了笑容,齐声喊到“没有10元钱,没有10元钱,老师骗人,老师骗人”,而其它同学有的似乎也明白了,有的还想试试,有的却愣住了。

    师:为什么说老师骗人呢?

    生1:按照这样的数法,是怎样也得不到“10元钱”。

    师:为什么呢?

    生2:单数的格子里放着价值10元钱的物品,双数的格子里放着价值5角钱的物品。按照这样的数法,是怎样也数不到单数格子上去的。

    师(及时点拔):单数、双数也就是……

    生3:单数也就是奇数,双数也就是偶数。

    师:为什么数不到奇数格子上去呢?

    生4:我一个一个地试过了,不管我摇得几,最后都数到偶数格子了。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生:……(说不清)

    还有部分同学在皱着眉头不知所向。于是教师边板演边说:假如我摇了个奇数3,3+3=6,6是个偶数;假如我摇了个偶数4,4+4=8,8也是个偶数。

    生(抢答):我明白了,道理很简单,因为: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这就是说,不管指针指在奇数还是偶数,最后数到的总是偶数格,赚的可能性是零。

    全体学生都露出了笑容,同学们明白了。

    师把结论写在黑板上。

    师:解放前,在城镇的大路旁边,经常见到各种碰运气、赌输赢的小摊。我模拟了其中的一种,叫做转糖摊,却被同学们识别了我的“诡计”。说明我们同学学了数学,就会用数学。

    教师及时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热情达到高潮。进一步引导学生回顾小学所学习过的奇数偶数的概念,并运用刚刚学到的代数式的知识,来证明上述结论确实成立;同时又提出奇数+偶数的疑问,并经过证明得出奇数+偶数=奇数的结论。

    师:通过这节活动课,同学们学到哪些知识?还有哪些想法?

    生1:我知道了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还复习了奇数偶数的概念。

    生2:小学的时候,都是老师教给我们一些知识,现在我明白了,有时我们自己也可以发现一些道理。

    生3:不管什么道理,都得经过证明,才能说它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

    生4:老师,我还发现,我们学了数学,要会用数学才行,否则我们不就“上当”了吗?

    生5:我还可以利用奇数+偶数=奇数来改造一下这个游戏。我把价值10元钱的物品放在偶数格子里,把价值5角钱的物品放在奇数格子里。规定指针指在哪一格,便根据那格的数,从这一格起,按格往下数这个数。

    ……

    同学们畅所欲言,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直到下课同学们还在讨论。

    在创设数学知识背景、设置教学情景时,力求以教学内容为主,但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渗透社会、历史、品德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如第四册课本关于赵州桥的例题也可设计成情景性教学,由历史老人(学生扮演)介绍赵州桥的有关情况,由桥梁专家(学生扮演)介绍赵州桥的几大特点,渗透文化历史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良好的文化背景渲染下,对赵州桥的桥拱圈的半径进行计算解答。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从多方位、多角度着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通过创造性的数学活动,让数学应用意识化为信念,伴随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成为终生享用的财富。

    (四)感悟——实践探索的过程

    对实际问题进行观察、思考、探索得出结论,在数学教学中尤为重要。数学活动课可安排学生进行探索性的活动,通过一些具体的操作,亲自实践,然后由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得出数学结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问题的精神。可安排的探索性活动有很多,如提供不同长度的小木条搭三角形,有的可搭成,有的则不行,以此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利用三角形的剪拼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继而探索四边形、五边形、直到N边的内角和。利用小木条制成四边形,探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利用正方形相对的顶点各加一条橡皮筋,又可探索正方形的对角线的性质等等。

    下面以关于地砖的铺嵌活动为例,略谈探索性活动课的设计。

    首先,请学生准备好硬质做的边长相等的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及正八边形各20个。

    课堂分三步进行探索:

    1、使用同一规格的正多边形进行铺嵌,哪些可铺嵌成功,哪些不能,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实践后易得出结论:如果用一种正多边形进行铺嵌,那么共顶点的各个角的和必须等于360度。因此,这种正多边形的角度必须是360的因数,所以只可能是正三角形,正方形和正六边形。

    2、使用不同规格进行混合铺嵌?可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多次试验后发现以下几种组合方法:A)两个正三角形和两个正六边形;B)三个正三角形和两个正方形;C)两个正方形,一个正三角形和一个正六边形(有两种不同图案);D)两个正八边形和一个正方形。

    3、由学生各自设计一种美丽的铺嵌图案。教师提供两种样式作参考。完成后,各小组选择不同的铺嵌图案,进行展示评比。

    (五)体验——小组竞赛的氛围

    开展适当竞赛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好胜心,使学生适应当今社会日趋剧烈的竞争。数学活动课的竞赛要在营造氛围上做文章。可适当借鉴电视综艺节目中的一些形式,如组成方阵、亮牌答题等。这样可提高学生的兴趣,吸引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例如:利用扑克牌计算24点的比赛:同桌两个同学各拿半副扑克,每人每次抽出两张牌,利用四张牌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且每张牌用且只用到一次,最后结果得到24点,其中A计为1,J计为11,Q计为12,K计为13。谁先算出谁赢,这四张牌就归谁。

    [五]数学活动课程评价

    1、用学生优秀作业设计来记录学生数学活动中的学习过程

    利用数学优秀作业有目的地收集、记录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领域、特定阶段内的作品及相关材料,并以此来评价学生的发展水平、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和反省能力。

    学生作品及相关材料

    可以是: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生日礼物、超市购物。

    ●应用数学知识开展社会调查,发现社会问题。如:生活垃圾、水资源的浪费等社会问题调查。

    ●精致、新颖的有关数学方面的小制作。如:年历卡的设计制作、七巧板拼图。

    ●阅读数学读物的体会,数学日记等

    ●收集的数学家的故事,与数学有关的诗词,数学谜语等

    ●收集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

    ●自编数学小报。

    ●可以反映你的数学活动水平的其他特色材料。

    对学生中优秀作品进行橱窗展示,适当点评给予鼓励。

    2、教师做活动公开课,让校内外老师对活动课内容实施评价:

    我们课题组在孟州市范围内开设自主开发的数学实践公开教学研究和展示活动共2人,得到了校内外教师及专家的好评。由于我们对活动课内容的开发运用了过程评价的方法,对我们课题目标的实施和调整有了指导作用。

    十、阶段性成果:

    1.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显著

    根据2007年9月对初中一、二年级12个班的学生进行数学能力测试的结果,每个年级选择了无显著差异的两个班,一个抽实验班开设数学活动课,一个对照班不开设数学活动课,2008年6月底对原一、二年级再次进行数学能力测试,结果如下:

    数学能力测试成绩比较表

    |优秀

    |良好

    |及格|不及格

    普通班|30%

    |16.7%|20%

    |33.3%

    实验班|51.4%|40%

    |2.9%|51%

    根据测试,实验班学生在数学学习能力上与一般数学条件下的学生差异显著或非常显著。很多同学在省数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2.

    学生数学兴趣得到了培养,数学素养得到了提高

    实验班学生对数学活动课具有深厚的兴趣,具有持久的学习动力。我们就学生的学习兴趣问卷调查,97.2%的同学认为活动课很有必要,2.8%的同学认为可有可无;91.6%的同学认为活动课对自己有很大帮助,8.4%的同学认为有时较大帮助;在问及觉得数学活动课每周开设合理次数时,100%同学认为应每周开设2次。

    数学活动课,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有别于学科课的学习形式。这类课不仅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活动的时间灵活,活动的空间广阔,而且没有作业负担,学生完全摆脱了失败的阴影,不仅在活动取得收获和学习取得成功后欢欣鼓舞,单单参加活动本身就给孩子们带来无尽的愉悦。因此,学生兴趣很大,能主动地将数学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主动将数学学习与其它学习结合起来,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用数学的思想去思考问题

    3.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在实验中,全体教师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教学观念得到更新,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实验老师撰写的论文在省级以上获奖,刘大鹏老师所做的《相似三角形的应用》获省级三等奖。

    十二、问题的讨论

    数学活动课的研究仅开展了近三年,获得了初步的成效。尚待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从研究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也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予以关注:

    1.在数学活动课的教学研究中,要进一步重视发展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策略。

    2.在活动课内容的选取上和活动课的组织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3、如何有效实施活动课内容的评价,还有待于我们去努力。

    主要参考文献

    1.高峡、康健等:《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

    2.李臣:《活动课程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1月。

    3.钱巨波:《活动课程简论》,《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年第2期。

    4、《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5、应建军

    新时期实施初中数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若干探索

    《中学数学杂志》

    2002、

    6、陈圣济《初中数学活动课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篇3:“指导学生进行活动记录及方法”结题报告

    “指导学生进行活动记录及方法”结题报告 本文关键词:学生进行,结题,指导,记录,方法

    “指导学生进行活动记录及方法”结题报告 本文简介:“指导学生进行活动记录的方法”结题报告作者:周方华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更新时间:2005-12-15《小学科学新课程的开发与实验研究》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我校按照辽宁省课题《小学科学新课程的开发与实验研究》布署,进行《指导学生进行活动记录的方法》子课题实验研究。经过两年多

    “指导学生进行活动记录及方法”结题报告 本文内容:

    “指导学生进行活动记录的方法”结题报告

    作者:周方华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2-15

    《小学科学新课程的开发与实验研究》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我校按照辽宁省课题《小学科学新课程的开发与实验研究》布署,进行《指导学生进行活动记录的方法》子课题实验研究。经过两年多的实施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达到预期的目的,初步探索了指导学生进行活动记录的方法。

    一、课题研究概要

    我们提出的课题,是关于指导学生进行活动记录的方法方面的研究,它的研究对象是科学课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指导学生进行活动记录的方法。

    科学课的教学要重过程,要重视学生们的观察、记录、收集信息、整理数据,用图画和文字表达他们的收获,组织交流讨论,让他们对过程进行评价。

    我们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在科学课教学中学生进行活动记录的方法。科学课的教学重在“动手做”,必须从让学生“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入手。让学生亲自去种,亲自去养,亲自去观察、测量记录,整理数据,做总结报告,讨论交流,自我评价。只有让他们“亲自”做了,才能发展他们的能力,学会科学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理解科学的含义,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二、课题研究方法和步骤

    为使实验取得较好的效果,我们课题组认真学习了有关新课程的内容,特别是科学课的相关内容,用新理念指导教学工作。实验教师制定了实验活动计划,并注重把实践中取得的材料上升到理论,教师是实验者,又是研究者,这样使课题的研究深入实际,更便于操作。

    本课题的研究运行二年半,共分为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1.成立实验课题组:

    课题组的成员由精通业务、理论的领导,有实际工作经验,有工作能力的一线教师组成。

    2.学习理论,转变观念

    认真学习了《科学课程标准》《课程改革理论》等,研读了教材,领会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培养目标。结合本课题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加强了科研理论的学习,提高了对本课题的内涵的理解,拓宽了教师教育科研的视野,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理论水平,更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

    3.制定了实验方案,确定了实验班

    实验班三年一班40人

    4.对实验班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了解了实验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实验阶段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课题组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理论的学习、培训。

    实验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周二下午的学习时间等学习了新课程的理论,尤其是《科学课》和《实验教材通讯》两本杂志成了教师的好帮手。它贴近教学实际,有很多实验地区的经验,拓宽了教师的视野,武装了教师的头脑,更新了教师的观念。

    实验教师积极参加省、市、区组织的培训,教材辅导等,提高了教师的素质。

    2.实验研讨、交流、深入研究

    我们按照实验方案,进行了实质性的研究。我们定期研讨交流,汇报实验进展情况,做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验过程中,教师收集了大量的学生资料及教师本人写的课堂实录,教学随笔,心得体会等。

    3.进行阶段成果汇报、总结

    2003年10月,在元宝区兴仁小学召开了“元宝区科学课实验现场会”,周方华教师执教了《磁铁的两极》一课,2004年4月在丹东市教师进修学院召开了“丹东市小学科学(自然)教学研讨会”,周方华教师执教了《导体与绝缘体》一课,2004年11月在元宝区八道小学召开了“丹东市首届科学年会”,周方华老师撰写的论文《自然教师如何适应新教材科学》在大会上作经验交流等。受到各位领导、老师的好评。这些成果对实验教师的工作是个肯定,是个提高,也有效地推动了课题工作的进行。

    (三)总结阶段

    这是对实验过程的全面回顾,实验教师将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系统整理上升到理论高度总结分析实验的效果,撰写结题报告。

    三、课题研究成果

    我们进行的课题实验,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研究成果。

    (一)教师初步摸索了学生进行活动记录的方法。

    1.激发兴趣是学生进行活动记录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记录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写活动记录时,重视对学生兴趣的激发。首先,我们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环境,在观察交流时不断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让他们想说就说,想问就问,有不同的认识时允许争辩,只要是来源于学生自己的观察,即使说错了也无妨,我们只负责正面的指点。只有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才敢大胆交流。其次,建立了相应的竞争机制。开始,我们让学生分成小组,小组成员合作观察、记录,比比小组中哪位成员观察最仔细,记录最详尽,最具体,然后小组进行总结,有一人代表本组参加全班的交流,比一比哪一组观察记录得最详尽具体,评比优秀记录员。最后,进行记录的评比活动。我们两周进行一次活动记录的评比活动,让学生把两周内自己最满意的一次记录拿出来进行评选,然后表彰鼓励,这样激发了学生记录的兴趣,也激发他们记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也为其他同学起了示范的作用。对记录不好的学生也需鼓励,增强信心,进行引导,不可挫伤学生记录的信心和积极性。

    2.学会观察是学生进行活动记录的途径。

    观察是进行活动记录的源泉,是获得记录信息的重要途径,所以要想做好记录,一定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首先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带着研究的目的去观察研究对象,在起始年级是一项重要的训练内容。如《我看到了什么》一课,并不是单纯地为了获得关于这棵树有根、茎、叶、花、果方面的知识,我们是把树作为生命体看待的,观察一棵树,不仅要观察这棵树本身,还要从这棵树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观察,体现科学观察的全面性。其次,选择好的观察方法。有时,学生观察某一事物,开始情绪很高,后来苦于没有好的办法,只能半途而废。所以在学生进行观察前,教给观察方法是很重要的,观察方法有:顺序观察法,特征观察法,比较观察法,分解观察法,追踪观察法,验证观察法,循序观察法等。具体观察时,这些方法不是独立的,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的不同阶段和现象,不断选择合适的方法,如对身体的观察可用顺序观察法,按从整体到部分进行,对手的观察可按从外部到内部进行,再次,观察要细致。小学生观察最大的毛病是观察事物笼统,往往满足于表面认识,所以要教给学生从细处着眼,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如对蜗牛的观察,可从身体、壳、吃食物、运动爬行的痕迹等几方面去观察,只有这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最后,观察时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不仅用眼看,还要用手摸,用耳朵听,用鼻子闻,有时甚至可以尝一尝滋味。

    3.教会记录的方法是学生进行活动记录的保证。

    科学活动记录不同于其他文章,它不是以情感人,而是客观地说明事物,它追求的是科学的真实。观察到的对象是怎样的,就必须如实地说成是怎样的。但学生往往对观察到的现象无法用语句等形式表述出来,因此必须教给学生记录的方法。首先明白记录的形式。因活动形式、内容不同,记录的形式也不一样,一般有观察记录,统计记录,调查记录,考察记录,检测记录,测试记录,测量记录,观察研究记录,研究成果记录等。其次,用文字、图画、表格等多种方式记录。学生根据不同的活动可采用不同的形式,可单纯用文字、图画、表格或文字、图画相结合,拍照、制作标本、写观察日记等形式进行记录。在起始年级,教师可以用填空、表格等形式,用“看到了什么”“成什么样了”“发现了什么”等语句去帮助学生记录,久而久之,学生逐渐会自己设计表格等不同形式的记录。最后,善于修改自己的记录。学生的记录会出现不正确或不够确切的地方,在汇报交流时,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教师要做好正面的指点与引导,学生自己去修改,当然也可以请别的组同学帮助完善一下。

    4.坚持记录是学生进行活动记录的好习惯。

    科学活动有一部分在课上完不成需要课后开展的,如凤仙花的种植活动,蚕豆发芽、绿豆发芽、养蚕活动等等都需要学生进行比较长时间的观察记录,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坚持记录的好习惯,也要经常整理记录,这样便可写一篇小论文了。学生在各种活动的坚持不懈地记录中,也经历和体验了科学的过程,了解生命,感受生命,丰富了学习生活,积累了生活经验和写作素材,学生的科学素质,动手能力,写作能力,观察能力等都得到明显的提高。

    (二)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

    1.科学教材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着学生,学生特别感兴趣。每一项探究活动,学生都积极准备,探究的积极性特别高,会设计出很多方案进行探究,如《磁铁的磁性》一课,探究磁铁磁性的强弱,大部分小组的学生方法都差不多,把磁铁放在钉子里,拿出磁铁,或把磁铁悬挂起来,往磁铁上“粘”钉子,有一个组的方法很特别,也是教师事先没想到的,做法是,用一根钉子去靠近磁铁的各部分,用手去感觉磁力的大小,也就知道磁铁哪部分磁性强,哪部分磁性弱。从中看出学生愿意去探究,而且会探究出教师没想到的方法。

    2.在探究活动的时候,学生的发言积极性明显提高。畅所欲言,大胆预测成为课堂上的主旋律,学生敢于表达的想法,不必为说不准确而有所担忧。

    3.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制作能力,创新能力等也都得到了培养,很多学生愿意搞一些小发明、小制作,如:马甜茹同学的小发明“刷得着”在丹东市中小学科技小发明系列竞赛活动中,获优秀科技小发明作品一等奖,王冬媛同学的小发明“升降式烤肉网”在2004年丹东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科技小发明类二等奖,高文慧同学的“患者方便衫”在辽宁省第二届中小学劳技创新作品竞赛中获一等奖。

    (三)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

    1.摆脱以“科学知识”为中心的旧模式,树立以“活动”为中心的新理念

    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本册教材由40多个典型的活动组成,在教学中,活动因目标、内容、资源的不同可采取各种各样的模式,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多种亲身经历作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学习活动,并尽可能地运用自己的感官与认识对象相互作用。如教学《蚂蚁》时,我让每一位学生都采集了一两只蚂蚁,给学生创设一种亲历的机会氛围,学生在选择观察蚂蚁的地方时想了很多方法,有的在透明的玻璃瓶内,有的放一堆白糖,有的用卫生球划一个圈,还有昆虫盒等。然后去观察蚂蚁,最后还设计了蚂蚁迷宫,蚂蚁比赛的小游戏。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中,不仅学到了知识,同时又培养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摆脱“封闭教学”旧模式,树立“开放教学”的新理念

    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爱好,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因此我们提倡: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更广阔天地;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学生对问题已有的经验和认识是重要的教学前提,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要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要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惟一的,要允许学生存有己见,既关注别人的答案又反省自己的答案。三年级上册教材《我看到了什么》我组织学生到操场的大树下进行观察,《寻访小动物》一课可在校园里踏勘一块可供学生进行寻访调查活动的场地,划定一个较小的范围,如一棵树、花坛等,仔细观察一下这个范围的小动物种类和数量,注重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教学,积极把学生学习科学的场所引向大自然和生活。

    3.摆脱“权威教学”旧模式,树立“共同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

    国家《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险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像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体验学习科学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在教学中建议: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表答,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不要轻易给答案,可以问学生,你觉得怎么办?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不要否定学生的回答,哪怕是错的,向正确方向引导学生;相信自己,自己要有自己的想法;多鼓励、多表扬;组织好探究后期的研讨,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主线,采用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代替以知识为中心,以单纯的讲解灌输的方式。

    4.摆脱“知识的传递者”变成“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

    在《科学》课堂上,学生所获得的科学知识不仅来自于封闭的课本,还可以吸收来自科学教师个人领域的知识,更需要吸收来自学习伙伴和探究过程中师生互动而碰撞出来的新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应该只是被教科书统治着,不应该只是传授知识,而应成为学生科学探究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

    按照新《科学》课程的要求,作为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当创设丰富的探究环境,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探究做物质和心理上的支持;作为科学学习活动的引领者,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探究目标,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作为科学学习活动的亲密伙伴,教师应当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5.摆脱“教教材”的做法,树立“用教材教”的理念

    刘默耕教授曾指出:“教师的教学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教师的教学要依据教材实施,即“源于教材”。但如果只是“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学必然落伍。《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提出了这样一条理念:“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教材”的教学是把目标单一的定位于教知识;“用教材教”则是更大程度上把知识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因此,科学课的目标设计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这样才能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

    以往《小学自然教学大纲》统一教学内容,使得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现在新《科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弹性加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也就是说教师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将教材提供的一堆材料创造性地转化为课堂教学,这样才能将教材用好。如在教《蚂蚁》一课时,学生选择观察蚂蚁的地方时,按教材应选择水中放个瓶盖,最后再放两个瓶盖,搭一个迷宫,可能因为学生怕麻烦,却选择了昆虫盒来观察蚂蚁,观察效果很好。准备的瓶盖、纸条、一盆水,怎么利用呢,于是我让学生来个玩蚂蚁的游戏,学生想出了蚂蚁迷宫,蚂蚁比赛等游戏,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另外教师还可以多准备一些教材内容以外的材料,让学生自行探究,可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实验,在探究学习中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们通过两年多的实践研究,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在科学教学中学生进行活动记录的方法还需进一步完善合理,二是学生探究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提高,三是教师还需不断的学习,以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2005年9月,科学课将全面展开。学生进行活动记录的方法,我们还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我们希望通过学生记录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其他能力的提高。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学习,努力探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推进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