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范文大全
  • 古典文学
  • 职场知识
  • 中国文学
  • 公文书信
  • 外国名著
  • 寓言童话
  • 百家讲坛
  • 散文/诗歌
  • 美文欣赏
  • 礼仪知识
  • 民俗风情
  • 谜语大全
  • 名言警句
  • 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内涵、困境与应对

    时间:2024-01-02 16:07:53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高校 心理育人 内涵 困境 应对

    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内涵、困境与应对

    新时代应加强对高校心理育人的顶层设计,遵循心理育人规律,实现心理育人协同发展,优化心理育人环境,不断促进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系统化、科学化、整合化发展。以下是蒲公英阅读网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要求把心理育人纳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大重要育人体系。当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逐渐凸显为主体与客体、诉求与实际、方法与效果等之间的矛盾。学生的需求发生根本性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加强对学生思想、心理、行为精准的研判,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要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要关注青年的所思、所忧、所盼”。因此,新时代心理育人正契合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的诉求,有利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高校“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提供重要的视角;它符合国家战略层面心理建设需要,有利于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有利于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和心理素质发展,为投身中国梦实践奠定良好心理基础。因此,厘清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新内涵、认清新时代心理育人面临的现实境遇,积极推动高校心理育人科学化发展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深度思考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内涵多维解读

      心理育人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心理育人中的“心理”有四重内涵:一是指育人“目标指向”意义上的心理,即育人的核心目标不只是停留在表层意义上掌握心理知识或表现出某些行为上,而是要真正实现人的心理和人格健康发展,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二是作为育人“内容”心理,即培养哪些方面的心理品质内容,要与时代新人标准中应该具备的心理品质或特征相关联。三是作为育人“载体”或“方法”意义上的心理,即通过心理健康教育途径,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或技术来达到育人目的。四是从教育者、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看,教育者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特质等对育人重要作用;作为教育对象的客体,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和心理规律也影响育人成效;营造良好心理环境与氛围也终将对育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心理育人是一种氛围、理念、也是一种方法与技术。“心理”与“育人”具有内在逻辑关联,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与育人过程密切相关,“育人”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心理过程,也体现对学生心理引导的过程,用“心理”达成“育人”的目标,“育人”促进“心理”发展,两者统一于社会实践活动中。

      1.心理育人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主体性以及实现人的价值的马克思人学思想为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提供重要的哲学理论基础。马克思“现实的人”是把握人的思想意识形成发展一般规律的依据,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自身发展的高级形态。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要在马克思人学理论指导下,更加重视人的本质和人的自由发展,重视学生的需求和价值实现,尊重人的独特性和个人的存在,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高校心理育人更应着眼于促进学生的积极发展,以尊重人、关心人和理解人为原则,以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为新的生长点,以实现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终极目标,在了解学生需求,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基础上,不断为学生提供接纳、欣赏与肯定等正向心理支持,注重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与价值观等进行深层次的引导和干预,从心理精神层面推动学生改变与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智力、体力以及思想品德、精神状态的充分自由发展。

      2.心理育人要凸显培育时代新人的价值指向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大战略任务,x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深刻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下功夫,它体现心理育人价值在新时代的价值承载,要注重充分发挥心理育人在塑造时代新人的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道德品德的养成、奋斗精神养成等中的优势作用,发挥心理育人对时代新人的理想信念导向价值、道德人格塑造价值、积极行为激励价值、健康心态调控价值、心理素质提升价值、思想心理问题预防与干预价值,挖掘心理育人在立德树人中的独特价值,促进心理育人价值实现。

      3.心理育人要凸显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

      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过程突出对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价值观是人内在心理结构中最高层次的部分,属于深层信念系统,贯穿在人的整个意识领域和精神活动中,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育人过程是一种具有明确价值导向的教育活动过程。因此,新时代心理育人应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习近平曾深刻指出:“青年是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当代青年成长规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局限性,如阅历不广,容易从自身角度、理想状态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世界,青年存在诸多困扰需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当前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增多,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根源与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迷失密切相关,给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深远影响。因此,新时代高校在心理育人过程中要突出对学生主流价值观引导,要坚持一元价值主导和多元价值取向的统一、坚持尊重包容与明辨是非的统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价值澄清、价值归因、价值选择和价值决策调适心理上的矛盾和冲突,解决思想上的迷茫和困惑。

      4.心理育人要从心理层面向学生思想道德层面问题拓展

      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内容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和特点,回应学生的心中所想,关照个体的心理困扰、精神成长和人生追求,它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高校心理育人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层面的困惑,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更应深入学生的思想、道德、政治和价值观领域拓展,把心理育人融入促进学生发展的各个领域,把学生发展性问题和现实性问题、心理问题和思想道德等问题区分开来。心理育人正是在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生心理、思想和价值层面有效引导,解决学生在心理、思想和道德层面遇到的困惑和问题,推动和促进学生深层次的改变与全面发展。因此,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内容应凸显以下方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完善健全人格,全面促进心理素质发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乐观向上、勇于奋斗和敢于担当的人格品质;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培育理性平和自尊自信的健康心态;学会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促进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等等。总之,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的内容应紧紧围绕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而展开,真正实现“育心”与“育德”有机融合。

      二、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现实困境

      1.心理育人规律认识还有待深化

      习近平对高校育人工作提出:“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41号)也明确指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时代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呈现出新的特征,心理育人规律也随着时代变化而发生变化。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心理育人规律仍然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把握,未能及时关注和回应学生的现实生活、心理世界和精神世界的需求和矛盾,未能准确抓住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特别是未能精准把握心理育人的本质规律,导致心理育人的价值未能完全彰显。因此,对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规律的探寻是一个重要而紧迫的时代课题。

      2.心理育人融入协同育人格局尚未形成

      当前,在高校内部而言,高校心理育人还普遍缺乏全员性、全程性、全方位性的系统化构建,尚未发挥“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的作用,协同效果弱化。首先,缺乏全员性。目前心理育人的主体相对单一,且全员参与意识不强,出现不同程度的角色缺位现象,目前高校心理咨询专职教师是心理育人的主体力量,其他相关人员参与相对较少,导致高校心理育人长期处于“孤军奋战”状态。其次,缺乏全程性。心理育人缺乏一定的连贯性,不同年级和不同阶段心理育人内容未能很好衔接,不同群体的心理育人的重点不突出。第三,缺乏全方位性。心理育人未能真正全方位融入学生发展的各个领域,从心理微观领域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与价值观等领域进行深层次的引导和干预,真正对学生起到应有育人的作用。在宏观层面上,心理育人尚未融入高校教书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服务育人等其他育人体系中,使之发挥协同育人作用,除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和对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外,心理育人在其他学科课堂渗透还鲜有涉及。

      3.复杂环境增加高校心理育人的难度和风险

      当前高校面临着复杂环境,特别是在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的境遇下,学生心理也呈现复杂性、多变性、多样性特点,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化,给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带来严峻挑战。全球化带来西方价值的侵入和中西方价值观的冲突,西方的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严重冲击着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给大学生带来思想迷茫和价值观冲突,增加心理育人的难度;市场化带来生产力发展同时也带来物质异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等价值观对学生心理产生不同程度影响。物质异化是导致人的心理异化的根源,心理异化增加高校心理育人的风险;网络化所带来的开放性、互动性和虚拟性带来信息异化,信息交流与分享模式发生改变,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了解大学生的难度,严重影响学生交往方式和健康成长,这些都给高校心理育人带来严峻的挑战。

      三、多层次推进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科学化发展

      新时代应加强对高校心理育人的顶层设计,遵循心理育人规律,实现心理育人协同发展,优化心理育人环境,不断促进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系统化、科学化、整合化发展。

      1.遵循高校心理育人内在规律,促进心理育人科学化发展

      马克思强调,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和必然的联系。”列宁认为:“规律是现象中同一的东西”,对事物规律的把握是哲学的重要范畴,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遵循。只有遵循心理育人规律,心理育人才能达预期的效果。心理育人规律是指教育者在育人过程中,发挥心理和育人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内在联系。高校心理育人规律应包含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心理成长规律、心理与行为变化规律;育人过程中引导规律、接受规律以及心理育人中矛盾规律等。学生心理活动规律是指育人过程中学生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的规律;心理成长规律是指学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的特征和方面;学生心理和行为变化规律是在随着时代变化学生在心理和行为变化特点和特征表现等。育人过程中引导和接受规律,通过对学生一系列的心理过程施加影响,发挥育人中的心理效应,从而提高育人的效果。心理育人中矛盾规律,包括心理育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心理矛盾规律、心理育人主体与客体的各自的心理矛盾规律,心理育人的主体、客体与心理育人环境之间矛盾规律,这些矛盾的解决过程也正是心理育人规律的揭示过程。当然,在遵循心理育人规律时,应坚持心理育人阶段性与连续性统一原则,既要遵循心理育人阶段性原则,根据学生不同心理发展阶段和心理需求来育人,又要坚持心理育人的连续性,保证心理育人能够贯穿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坚持心理育人规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原则,既要把握学生普遍的共同的心理育人规律,又要注重个体心理差异,因材施教地针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心理育人策略。只有遵循心理育人的内在规律,才能精准为学生成长发展提供育人服务,促进心理育人科学化发展。

      2.构建高校心理育人一体化格局,实现心理育人协同发展

      高校心理育人突出全方位、全程性和全员性,构建起一种协同心理育人大思政格局。首先,立体式全方位心理育人体现在把心理育人全面融入高校教学、管理、实践、服务等其他育人体系中,与其他育人元素相互融合,使之能够最大地发挥协同育人作用;把心理育人渗透到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毕业求职、创新创业、社会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实现心理育人由点到面的全线铺开。其次,全程性心理育人应体现在把心理育人深入学生发展不同阶段,不同年级、阶段、专业和群体学生采用不同的心理育人重点和方法,结合学生需求实现对学生的精准心理帮扶;它也体现在把心理育人融入学生心理发展全过程中,全面引领和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价值观、行为与人格等微观心理的发展。第三,全员性心理育人应包含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一线辅导员、行政人员、专任教师、学生朋辈队伍以及学生个体等,使心理育人主体多元化,不同育人主体各司其职。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主要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一线辅导员应做好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倾听青年学生的心声,做青年学生成长知心人和引路人。学科专任教师的心理育人任务应凸显立德树人的本质,突出教师人格魅力,注重自身师德师风建设,把心理育人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心灵成长;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侧重管理与服务,为学生心理成长的提供重要的外部支持系统,在管理与服务过程中彰显人文关怀;广大党员、学生干部、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等学生朋辈队伍力量中蕴含重要的心理育人资源,朋辈之间相互影响对学生心理成长也起到特殊的作用;对于学生个体而言,积极发挥自我教育在心理育人中的重要作用。构建起全员心理育人良好格局,实现工作无缝衔接,最终形成合力育人良好局面。

      3.注重心理育人环境营造,促进高校心理育人环境的整合优化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可见,环境具有重要育人功能。心理育人环境会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个体的心理行为产生影响,促进育人目标的达成,具有熏陶功能、感染功能、动力功能和引导功能。新时代要重视高校心理育人环境的建设,特别是重视复杂条件下心理育人环境建设,注重从社会心理环境、网络环境和家庭环境入手,不断促进心理育人环境的优化。首先,净化社会土壤和风气,营造良好社会心理氛围。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社会心态、社会舆论等社会心理在很大程度影响着高校心理育人开展,因此,必须加强对社会民众心态的疏导和干预,引导民众形成正确价值取向、调节不良社会情绪、规范社会行为,提高民众的心理健康水平,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社会心态,为高校心理育人提供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其次,积极营造晴朗的网络媒体环境。加强网络媒体综合治理体系的建设,净化网络媒体环境,消除网络拟态环境中的负面信息的影响,建立理性、健康的网络环境,积极传播正能量,使网络环境成为能够促进学生心理成长的绿色空间。再次,重视家庭心理育人良好氛围养成。学生的身心成长深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家庭教育和父母榜样行为奠定孩子一生成长的基础,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心理、品德、行为塑造产生积极影响,因此,需要增强家庭教育的责任和意识,切实发挥家庭教育在实现心理育人中的基础性作用。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