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范文大全
  • 古典文学
  • 职场知识
  • 中国文学
  • 公文书信
  • 外国名著
  • 寓言童话
  • 百家讲坛
  • 散文/诗歌
  • 美文欣赏
  • 礼仪知识
  • 民俗风情
  • 谜语大全
  • 名言警句
  • 小班幼儿角色游戏观察识别案例

    时间:2023-12-14 16:18:49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小班 幼儿角色游戏 观察识别案例

    小班幼儿角色游戏观察识别案例

     相信在不断努力下,我们都能成为富有童心的幼儿陪伴者、心怀策略的教育合作者和具备专业的游戏研究者。以下是蒲公英阅读网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案例一:是“爸爸”还是“修理工”?

      新小班开学以来,孩子们渐渐适应了在园生活,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们的喜好,我们做了一个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自主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事。而娃娃家是自主游戏中点击率最高的一个。每天早上,孩子们来园换好衣服就开始寻找爸爸的领带、妈妈的围裙和发带,去小床上抱起家里的宝宝,忙碌的爸爸妈妈就开始上岗了,来得晚的宝贝只能去其他地方“找工作”。

      xx因为妈妈早上上班时间的缘故,每天都是最早一个来到幼儿园的,所以他有充分的自主选择角色的权利。也正因为这样,娃娃家已经一个月没有换爸爸了。

      对此,班级中已经有一些幼儿对他“独占鳌头”的行为产生了羡慕和嫉妒,于是就想着找到一个合适机会“取而代之”。“老师,xx明明是爸爸,可是他又去做修理工了。”闻声望去,xx的确趴在小司机的“车子下面,拿着榔头敲敲打打着,而头上却带着爸爸的领带”。而此时,身边的“修理工”正忿忿不平。

      【我以为】

      我当时以为小班幼儿的角色意识并不强、游戏的目的性也不那么强。xx无法坚持扮演爸爸这一个角色,在游戏中出现一些和爸爸这个角色不相关的游戏行为也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因为“修理工”的求助,我走到了xx身边,看着他依然很认真地在修着车,似乎并没有要停的意思。

      于是我问了一句“哟,看你带着领带,今天你是爸爸吗?”

      “嗯是的。”

      “那你不回家吗?你家宝宝是不是该喝奶了呀?”我希望通过我的循循善诱能够增强xx的角色意识,强化他做爸爸的使命感,然后会“乖乖”回到娃娃家继续游戏。

      【你以为】

      没想到他却说,“宝宝在家里有妈妈,没事的。我在修车子,要赚钱的呀,因为我是男人呀。”随后就又继续着自己的“修理工作”。

      【悟】

      这句话让我有些意外,听起来像极了一个大人的口吻,这才让我想起来,家访时妈妈告诉过我们,xx的爸爸是在4s店工作的,平时工作很忙,照顾家里的时间不多。所以在他的脑海中,认定了爸爸平时要外出工作、赚钱养家,没有时间“照顾”家里。

      这时,我才恍然大悟,xx的游戏行为是出于对爸爸的模仿,他并不是在变换游戏角色。相反地,他已经有了一个人同时扮演多个社会角色的认知,这其实是远远超出其他孩子的呀。我多么希望,这样的游戏行为可以得到其他同伴理解和认同。

      【行】

      因此,在交流分享的环节时,我也请xx上来介绍了一下自己的游戏经历,当xx介绍了自己要“上班修车养家”的时候,我也邀请了班级里的其他幼儿来说说自己的爸爸妈妈上班是做什么工作的。虽然孩子们都热情地反馈着自己的爸爸妈妈的职业,但是他们对于角色游戏中的多重角色依然是懵懂的。但是这又何妨呢?最起码,大多数的孩子已经开始在潜移默化中尝试接纳xx这个“兼职”修理工的爸爸。

      二、案例二:是“食物”还是“宠物”?

      “老师,xx把龙虾放在地上,我们饭店都不能烧龙虾了”。一个饭店的厨师生气地跑来告状了。

      【我以为】

      龙虾的确是小吃店的名菜,大家都喜欢去小饭店,点上一个大龙虾。小吃店里没有了大龙虾,的确会“流失”很多小客人。我以为xx准是看到大龙虾这么受欢迎,所以想“占为己有”。看到厨师生气和当真的样子,我便跟随过去想一看究竟。我也很想知道,xx是不是又有什么出乎意料的举动了。

      【你以为】

      “龙虾是用来吃的,应该放在小吃店里”。

      “我们家里要养一个小宠物陪着我,但是没有找到小猫、小狗,我只有找这只龙虾了。”

      “可是龙虾有大钳子,会咬人的。”

      “没关系,我可以拿个绳子拴住他,就没事了。”

      “可是龙虾会死的,你这样就太脏了,别人就不能吃了”

      “没关系的,我可以拿个袋子,里面放上水,龙虾有了水就不会死了。”

      【悟】

      我以为,原本只是同伴之间再正常不过的抢玩具桥段,但其中暗藏着悬念与惊喜。对于xx的行为,其实我认为他并不是故意与同伴争抢玩具,只是他将平时生活中的场景和事件进行了迁移运用和模仿。的确,在花鸟市场里除了小猫、小狗、小兔这样常见的宠物,小仓鼠和小蛇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既然这些可以,那龙虾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行】

      就在他们僵持不下的时候,我灵机一动,和厨师说“我想吃一只清蒸大闸蟹,能不能给我蒸一只?”这才勉强“化解”了一场可能的“腥风血雨”。当我天真地以为这个事能“蒙混过关”的时候,在交流分享环节,小厨师又“旧事重提”了。显然,小班的孩子,几乎全部都是站在小厨师这一边的,大家都认为龙虾就应该是食物,xx却始终坚持龙虾也可以是宠物。虽然,xx没有得到更多同伴的认同与支持,但是我为了默默得支持xx,第二天,在游戏材料区,我投放了更多的龙虾和螃蟹,这样小吃店的食材问题得以了解决,而xx也依旧能够非常得意地牵着他的宠物龙虾“散步”了。

      三、案例三:是“搞破坏”还是“喝鸡汤”?

      在一天的角色游戏中,爸爸xx推着推车带宝宝去买菜,在货架上犹豫了半天,终于看到了鸡翅膀,他一把拿走了鸡翅膀,开开心心地回家了。说时迟那时快,刚到家,就看到xx把鸡翅塞进了宝宝的奶瓶里。

      【我以为】

      看到他的行为,我自然而然地把他的举动和小班幼儿喜欢操作摆弄各种材料的年龄特点联想在一起,而塞一塞、扣一扣也都是他们最喜欢的动作,而塞鸡翅可能也只是xx不小心无意识的行为。随着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不断深入学习,我知道要“容忍他们因为探究而弄脏、弄乱、甚至破坏物品的行为”。因此我也开始有了接纳孩子各种行为的意识。

      为了不打扰他的游戏行为,我并没有打断他,而是继续做贴心的观察者观察着他的游戏。

      【你以为】

      可就在这时,娃娃家的妈妈看到了,立刻就开始质问“xx,为什么你要把鸡翅塞进奶瓶里呀?!”

      “因为宝宝生病了呀,他要喝鸡汤的呀。”

      “那么有碗的呀。”

      “宝宝又不会喝。”

      “我可以喂他呀。”

      “那给他奶瓶,他就可以自己喝了呀,我小时候也是喝奶瓶的呀。”

      妈妈听了这句话,转身就走了,而嘴里嘟囔着“可是拿不出来了呀。”

      【悟】

      听到他们的对话,我陷入了沉思,我本来觉得自己能够接纳、认同xx的各种游戏行为而沾沾自喜,原本我以为我能够在指南中找到xx游戏行为的依据。但事实上,即便是在努力接纳和认同,我其实对孩子们的游戏还是缺少了解的,对于孩子的游戏行为我依然没有准确的判断。

      【行】

      看到他们两个用自己的方式“和谐”地解决了问题,我也就不再说什么了。游戏结束后,我帮他们把奶瓶里的鸡翅拿了出来,第二天,我又给娃娃家增添了瓶口大一些的奶瓶,这样所有的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

      四、从“我以为”到“你以为”到“我们以为”的思考和感悟

      1.关于“xx”

      其实,xx是一个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有着充实的生活经历的孩子,同时他也有着想象力和创意,在游戏时,他还非常有主见。在他游戏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他的情绪始终是安定愉快的;他也积极地表达出自己喜欢操作摆弄、喜欢探究。而他的语言表达上也是清晰的,他愿意与让人交谈,也敢于表达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观点;而xx的社会交往能力与水平相比同龄孩子来说,也是比较强的。他喜欢在幼儿园里的游戏生活;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游戏;与同伴的游戏发生冲突时,愿意自己协商解决;与别人看法不同时,非常自信,他敢于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且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个小班的孩子能够知道自己的爸爸的职业,体会爸爸妈妈工作的不容易。游戏让我看到了一个完整的xx,而倾听和等待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xx。

      其实在班级里,“xx”有很多,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我们不能仅凭借自己的工作经验,就对一个孩子的发展水平和行为做出判断,我们必须要走近孩子,真实地倾听、细致地观察,关注他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每一个个体。

      2.关于“我们”

      这里的“我们”是指班级里除了xx外的其他所有孩子。

      长时间的游戏行为观察,让我发现xx和其他孩子之间游戏水平是有落差的。xx的游戏状态和水平可能是老师们都向往的,但是当个体经验和集体经验发生强烈反差时,我们不能强迫其他人朝xx靠拢,我们应该尊重孩子们之间的个体差异。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既能够顺应个体需求,又能够支持群体游戏。

      在这三个事件中,我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来支持孩子们的游戏。

      第一种是介入,因为爸爸妈妈的工作是所有孩子有经验和经历的,所以我认为这是可以和所有孩子分享的话题,即便现在做不到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和xx一样游戏,但是当他的游戏行为能够拥有更多的接纳和认同,我就已经觉得很满足。对于xx而言,我支持了他的多重角色的扮演行为,对于其他幼儿而言,也开始尝试着对xx的游戏行为有了认同和接纳。

      第二个方法我采取了“静悄悄”方式,“帮”了xx一把。在食材短缺时,我用 “要吃大闸蟹”的方式分散了小吃店厨师对龙虾的注意力;同时后期我增加了游戏材料的数量,用材料的数量减少幼儿游戏中不必要的矛盾与冲突。其实对于孩子们心里认定的到底是宠物还是食物这件事,其实没有对与错,都同样值得尊重。虽然我并不强求所有孩子都认同xx的特立独行,但是我也潜移默化地支持了xx独特的游戏。

      第三个方法,我更多的是倾听、是观察,既不出手也不张口。其实在两个孩子的对话中不难看出,两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两个人也都有道理。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去观察、去了解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让他们自己尝试去解决问题,在他们身边,在最合适时候,给予他们最适当的支持。

      3.关于“教师”

      通过xx的故事,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我庆幸,我“看见”了整个游戏过程。我庆幸,我努力“看懂”xx的游戏行为。我庆幸,我为孩子们“雪中送碳”。

      (1)接纳孩子的游戏“视界”

      首先,要认同他们的存在。游戏是幼儿发展的重要途径,幼儿在游戏的世界里,感到轻松、愉快。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自在地发展自己,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在游戏中获得情感的满足。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活生生、处于发展中的独特个性的人。因此,在游戏中每一个幼儿的各种行为都应该得到我们的认同。这些行为都是他们对成人世界的一个反应,是他们内心想法的真实折射,是他们自我表达的体现。我们应该在平等、自由、轻松和愉快的氛围中,认同每一个幼儿,走“近”他们的游戏“视界”。

      其次,要欣赏他们的创意。幼儿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和解释世界,在与周围世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发展和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在游戏的过程中,当我们不再是成人的视角,而是把视线转向幼儿,细致地观察就会发现他们在游戏和探索中的表现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这样的精彩瞬间给我们带来太多的惊喜。只有相信幼儿的能力,站在他们的角度,欣赏他们的创意,我们才有可能和孩子们产生共情,走“进”他们的游戏“视界”。

      第三,接纳孩子的游戏“视界”,要守护他们的童心。我们总说孩童的世界天马行空、天真烂漫,那是因为学龄前儿童正处于喜欢幻想、充满想象的时期。我们都知道想象是创造能力的基础和源泉。正因如此,我们更加应该守护好每一个幼儿的童心,尊重他们的游戏愿望、学习方式、能力和水平,不做过多干涉,让他们做游戏的主人。守护他们的童心,走“浸”他们的游戏“视界”。

      (2)解读孩子的游戏行为

      首先,要及时捕捉有意义的细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抓住孩子看起来不经意间的举动,或许你就抓住了教育契机。”而幼儿的能力和学习方式也有个体差异,当幼儿在游戏、探索的过程中第一次出现里程碑式的表现、异常表现、反复出现的行为、个人或小组探究的兴趣等这些非常有意义的细节时,就需要我们及时捕捉记录,使之成为进一步观察或者制定课程计划的基础。

      其次,要深入了解背后的原因。当孩子出现某一个“特别”的游戏行为时,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诸如社会习俗、家庭教养方式、健康状况、兴趣爱好、情绪情感、学习方式、个性特点、优势领域等等都可能成为幼儿某些游戏行为的关键原因。

      只有将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成长环境等客观因素进行梳理;通过观察与提问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和对事物的理解,才有可能读解出幼儿游戏行为的真正动机,了解一个“完整儿童”, 找到支持、帮助、指导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依据。

      第三,要准确地识别与判断。“幼儿的游戏行为是经常出现还是偶尔发生?幼儿的游戏行为是出于主观还是客观所致?我们是否观察到了游戏的全过程?······”在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时,只有清楚地了解了以上问题,我们才能清晰了解幼儿现阶段的认知水平与兴趣需要,才能更准确地评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更加准确地识别与判断幼儿的游戏行为,了解他们当前学习与发展的状况,为后续的支持行为做好铺垫和准备。

      (3)支持幼儿的游戏推进

      首先,要提供适宜的“硬件”。支持儿童游戏的内核是尽量不要打扰和干涉孩子正在进行的游戏状态,因此“支持”的范围要广,包括材料的提供、场地的安排、氛围的营造、兴趣的调查、动态性的调整等,这些“硬件”的支持一定会助推幼儿的游戏行为与水平。

      当幼儿与幼儿之间产生了矛盾、冲突与求助;当教师了解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当幼儿与教师之间产生了默契的火花,适时、适度的信号也就随之出现了,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些信号提供最适宜的硬件支持。

      其次,要提供适当的“行动”支持。作为幼儿游戏的支持者,我们的初心就是要保护幼儿自由自主进行游戏的权利,满足他们渴望游戏的需求,促进他们在游戏中获得主动的、更好的发展。在尊重幼儿游戏意愿的前提下,利用动作、表情、眼神、语言、行为等方式支持、引导、丰富和扩展幼儿在游戏中的经验,给予幼儿游戏的支持,助推幼儿的游戏行为。

      第三,要适时的“欣赏和放手”。尝试放手,给孩子思考时间,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困难,这恰恰是教师思维前置的体现:知道孩子的需要、了解孩子的发展程度、知道要给予何种支持。我们要相信孩子们的创造潜能,让孩子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思考。

      相信在不断努力下,我们都能成为富有童心的幼儿陪伴者、心怀策略的教育合作者和具备专业的游戏研究者。希望这份温度能够传递给每一个孩子、温暖每一颗童心。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