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竞聘演讲
  • 会议发言
  • 爱国演讲
  • 就职演说
  • 开业开幕
  • 思想学习
  • 征文演讲
  • 经验材料
  • 述职报告
  • 调研报告
  • 工作汇报
  • 年终总结
  • 申报材料
  • 学习体会
  • 企划方案
  • 活动方案
  • 技巧经验
  • 模板范例
  • 思想宣传
  • 经济工作
  • 工作报告
  • 组织人事
  • 反腐倡廉
  • 慰问贺电
  • 先进事迹
  • 思想汇报
  • 入党申请书
  • 党会发言
  • 先进性教育
  • 入团申请书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调查报告
  • 实习报告
  • 和谐社会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作文范文
  • 自我鉴定
  • 讲话稿
  • 自查报告
  • 市委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3-07-19 15:30:26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市委书记 生态文明建设 调研报告

    市委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调研报告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统筹做好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文章,推行“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制度保障”治理机制,以下是蒲公英阅读网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xx市作为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交给xx“五大任务”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深度探索“两山理论”的价值实现机制,紧紧围绕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致力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融合推进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初步构建了绿色导向鲜明、生态环境好转、特色产业凸显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一、xx市生态文化资源得天独厚

      xx满语意为“要塞”,位于xx自治区东北部,xxxx中脊中段,xx腹地,山水林草湿地特色突出,区位优势显著,是xx草原向xx林海过渡的全生态原生态地区,市域总面积27590平方公里,占xx市总面积10.91%,拥有独特的森林文化、冰雪文化、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为xx林区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中心。

      “绿色”资源包罗万象。xx市现有林业生态功能区2.19万平方公里,耕地238万亩,草场762.59万亩,林地2.15万平方公里,森林3833.29万亩,活立木蓄积量2.14亿立方米,林下野生动物300余种,野生植物3300余种,风电装机容量已测明100万千瓦,光能空间日照时数3100小时。以绿色资源增量为基,现已形成生态宜居、森林康养、林下资源、农牧业、新能源、碳汇等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格局。

      “蓝色”资源储备丰富。xx市作为中国第三大河xx的源头,额尔古纳河、嫩江两大水系的发源地,有东北亚水塔美誉,市域内183条大小河流呈网状分布,总流域面积2.65万平方公里,水域面积约720平方公里,年平均水资源总量 42.68 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42.53亿立方米,地下水补给量6.04亿立方米。淡水资源丰富纯净,盛产富含钠、钙、镁、钾、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的重碳酸钙型水,以及富含稀有矿物元素“锶”的高锶水,优质的水资源铸造了“北纬48°”“伊霸锶”等优质矿泉水品牌。

      “银色”资源大有可为。初雪早、终雪迟,雪量丰沛,积雪期199.8天,冬季积雪日为全国之首,积雪厚度16.8厘米,极端最低气温为-40℃至-50℃,被评为中国冰雪之都。冰雪“冷”资源为xx举办开雪节、冰雪日等特色冰雪旅游,发展越野滑雪、汽车测试、试乘试驾等冰雪产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已成功举办多届旅游冰雪赛事,成为冬季旅游热点城市。建成中国纬度最高、雪期最长的天然滑雪场、xx唯一的国家级现代服务业冬季汽车测试产业化基地及亚洲测试期最长的冬季汽车测试场,被确定为越野滑雪国家训练基地、冬季两项国家队训练基地、解放军八一冰雪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基地、xx自治区竞技人才后备基地、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并成功入选国家冰雪运动突出贡献奖参评单位。

      旅游资源独具特色。xx市区位优势独特,兴安林海地域特色突出,是自治区打造蒙东草原森林文化旅游带(通辽市—兴安盟—xx市),以及xx市与兴安盟区域合作开发的“乌兰浩特、阿尔山、海拉尔、满洲里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xx国家旅游风景道重要节点。xx市域内地林农铁多系统聚集,具备发展文旅、林旅、农旅、工旅融合和研学旅游优势。被评为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市域内有国家森林康养乡镇5个、森林康养人家6个、森林康养林场1个;多年来已建有占地面积132平方公里,集山、水、林、草、冰等于一体的凤凰山旅游景区;拥有AA级以上景区5个、国家森林公园4个、国家湿地公园8个、国家水利风景区1个;获得了中国森林健康养生50佳公园、中国最美森林宿营地、中国慢生活休闲体验区等诸多称号。xx年、xx年分别编制了《xx国家森林康养基地总体规划》《xx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xx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xx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举措及成效

      特殊的区域位置,决定了xx市生态建设不仅要立足于市域,还要着眼xx乃至xx自治区。xx市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从生态优先中延伸区域绿色发展的生命线,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促进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更重要的是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生态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从绿色发展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理念先行,牢固确立生态优先战略。xx市从生态制度、生态环境、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六大领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有序推进。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坚持高标准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从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到编制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xx市都坚持把生态保护作为第一要素来考虑,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融入《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完成《xx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制度保障。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全市72.7%的区域划入生态红线,91.9%的区域列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将“三区三线”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布局项目建设、推进城乡发展不可逾越的红线和底线。中央环保督察转办信访案件9批12件全部办结,北方药业五效浓缩车间冷凝水氨氮浓度超标、免渡河镇地下水污染两项个性问题完成整改。严格落实“河长制”“林长制”等生态环保制度,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法治化,积极推进“一河一策”目标措施落实,实施天然林保护、公益林管护及森林抚育工程,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草原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等违法犯罪活动,保障国家东北森林带生态安全,xx年,各级河长累计巡查4672次,6个国控断面均达到考核标准,市镇两级林长共巡查81次,整治破坏草原林地违法违规行为53件。xx年xx市取得了国家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全区旗县第一名的佳绩。

      坚持综合施策,统筹推进环境保护。xx市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造林绿化、森林抚育、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重点生态工程项目,森林质量和面积不断提质增量,xx年较xx年,市域森林面积增长0.0037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长498,483立方米;持续推进草地保护,推进“人—畜—草”平衡,xx年较xx年,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由75%提升到80%,正常年份牧草平均高度增加0.5厘米,干草产量由128公斤/亩增加到144公斤/亩。通过退牧还草、草畜平衡、草原生态奖补、天然林保护等政策措施的实施,xx市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实现“双提高”;空气优良率99.8%,负氧离子含量达每立方厘米 2 万个的“特别清新标准”。

      坚持污染防治,持续改善环境质量。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编制完成《xx地下水保护规划》,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工业污水排放监管,实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获评国家第五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取缔散乱污企业7家,完成无组织排放治理6家,淘汰燃煤小锅炉47台,减少燃煤量约12600吨,削减二氧化硫65吨/年、氮氧化物37吨/年、颗粒物150吨/年,能耗总量、能耗强度显著下降。制发《xx年xx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计划》,502.11亩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推进百万亩良田治理项目,全面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机械化率达95%以上,被xx市评为全市第一家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并连续12年获评“粮食生产大县”。

      坚持质量提升,经济转型成效显现。xx市伴随着xx林区开发建设而兴起,因森林工业起步较早被誉为“中国森林工业之都”,也因国家政策调整而转型,与驻在林业、农垦、铁路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方面形成共驻共建、合作共赢的新格局。xx年,xx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9.07亿元,比xx年增长14.85亿元,比xx年增长10.47亿元。xx市坚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两手抓”,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因地制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推动相关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围绕龙头企业、市场、特色和品牌建设基地,延伸农牧业产业链条,构建由农转牧、以牧为主的固农兴牧产业支撑,在发展现代农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建成马铃薯标准化基地,30万亩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获批创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发展,xx年,工业增加值10.79亿元,增速3.6%,工业化集群化程度不断提高,新能源、智慧化、新型建筑等新型工业化产业稳步推进。第三产业繁荣活跃,旅游业提档升级,xx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xx年提高了16.1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的支撑和发展稳步提升。

      坚持产业融合,不断发挥资源优势。xx市围绕林区优势资源形成了农畜产品、林下产品等资源加工、矿产开发、冬季汽车性能测试、康养旅游等系列产业,发展潜力巨大。xx3家省级园区之一的xxxxxx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承接xx林区岭上经济的重要载体,是国内首家以冬季汽车测试为主导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现代服务业汽车测试产业基地”,成为自治区第一家国家级现代服务产业化基地,是唯一国家级高寒机动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不断推进绿色园区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初步形成;产城融合联动发展进展明显,物质流管理实现信息化、精准化,区域生态环境明显优化。

      坚持提质提效,知名度美誉度日益提高。近年来,xx市相继获得中国冰雪之都、中国冰雪旅游十强县、中国冰雪旅游投资潜力区、国家森林康养基地、避暑旅游样本城市、中国天然氧吧、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等殊荣,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xx市的“金名片”。

      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新突破

      当前,尽管生态文明理念已深入人心,生态文明意识已经牢固树立,但少数干部群众或多或少还存在“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思想。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切实引导全社会转变“先发展后治理”的错误观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真正树立起绿色发展观、政绩观、财富观、价值观。

      林区改革影响巨大。xx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境内有xx林管局所辖的6个林业局及xx市所辖的3个林业局。伴随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天保工程”实施,xx市经济发展受到巨大冲击,来自森林资源的税收由原来占财政收入比重的70%降至不足1%。近年来,xx市积极调结构、补短板、强弱项、促转型,千方百计发展生产,但林木经济衰退后转型发展错过了历史最佳机遇期,xx年GDP增速、总量均位居xx市第7位,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完成3.26亿元。从财力构成看,约89%来自上级补助收入,本级财政自给率仅为11%。自2003年起,我市接收企业剥离办社会职能,是xx市乃至自治区接收任务最重、财政压力最大的旗市,共计承接7692人,在接收人员增资和运转方面资金缺口达29.35亿元;按照上级要求,自xx年起,我市开始承接森工集团、地方六局、农垦集团剥离各类离退休人员,共计承接38378人,占我市离退休人员半数,我市需额外拿出资金负担此部分人群社保、增资等系列工作(xx年支出9036万元,xx年支出11212万元),造成财政压力突出,历史包袱沉重。多重不利因素叠加导致xx市发展陷入举步维艰的现实窘境。

      结构调整难以突破。一是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受政策、机制、市场、地缘、生态等诸多因素制约,结构调整难有大的突破和质的飞跃,农业大、工业小、三产弱,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任务艰巨。三次产业结构由xx年29.2:28.2:42.6调整到xx年的28.3:13.0:58.7,第一产业占比稳定,农业经济特征明显;第二产业占比下降明显,规模小层次低,产业优势不突出,到xx年末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2.1%,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和驱动力明显不足,难以拉动经济发展。第三产业比重虽有较大上升,但起步晚,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未形成规模,不足以支撑整体经济发展。二是生态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关键产业链上下游项目的配套,也需要综合性循环经济服务项目做支撑,然而产业发展滞后集聚效应不明显,制约了循环型产业体系的构建,优势特色不突出,同质化、低效化。工业内部资源型产业比重仍比较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节能减排任务重,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大。三是创新后备力量有待加强。能源结构偏煤炭状态尚未完全扭转,新动能培育处于初级阶段,关键技术有待突破,对资源循环、废物利用、清洁生产等循环经济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投入偏低,相关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保障相对滞后,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不够。

      发展美丽经济须加力。一是资源融合程度不高。xx市是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类型较为丰富、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也是xx市发展旅游经济的重点区域,但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旅游资源权属不一,优势特色不突出,且出现同质化、低效化倾向。林地矛盾突出,集中在林地、草地、土地方面,地方和林业没有形成地域经济协同发展大格局,成为制约林下经济发展的瓶颈。二是地缘因素制约影响。xx市与岭东经济圈、环海拉尔经济圈和满洲里经济圈关联程度均比较小,既不能加入任何一个经济圈,也不能与其协同发展。特别是环海拉尔经济圈不仅对xx市经济发展没有明显拉动作用,反而在中心城市聚集效应的作用下从xx市吸纳资金和人口,地缘因素很大程度上制约了xx市经济融合发展、集约发展。

      体制机制创新还需要加大力度。体制机制管根本、管长远、管公平,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常态化、制度化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包括xx市在内,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但总体看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在建立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税收、价格、金融、土地、投融资等政策方面,还没有完全破题;在推进节能交易、生态补偿等市场化机制建设方面,还需要加大改革力度,释放更多红利。

      金融服务力度有限。xx市金融服务地方经济方面不同程度存在信贷投放规模小增速慢、信贷结构不平衡、信贷投向不合理等诸多问题,造成信贷资源过度集中,资金投向不够合理。xx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00.1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92.73亿元,金融存贷比仅为30.9%,信贷资金在“趋利性”因素影响下,xx市的项目和企业难以得到资金支持,客观上造成对全市资金的“抽血”。同时,xx市缺少上级专项资金支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加大基本财力保障十分必要,如推动农牧业、森林康养和服务业发展的专项资金等。另外,按照财权与事权相适应的原则,需进一步厘清事权及支出责任,争取转移支付资金,如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等。

      四、聚力打造岭上林都生态文明建设样板

      xx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统筹做好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文章,推行“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制度保障”治理机制,努力把岭上林都xx建成山清水秀、宜居宜游、经济兴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样板,力争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市。

      加强制度建设,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一是培育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动资源高效利用、节约集约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快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率。切实提高合理用能、科学用能水平,加强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统筹各类各业用地需求,通过土地资源信息储备平台,发布交易耕地占补平衡和增减挂钩结余指标,深化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城镇存量用地,有效激活土地资源资产价值。持续巩固节水型社会创建成果,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再生水利用和城镇节水降损。加大生态宣传力度,弘扬生态文明观,普及生态文明法律规范和相关科学知识,增强公众生态法制观念,引导群众自觉将生态理念厚植于心、落实到行动,营造人人参与监督保护环境的浓厚氛围;完善公众参与、监督等制度,维护公众环境权益;充分发挥各类社会、民间组织和志愿者作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工作,引导绿色消费、绿色出行。

      二是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构筑生态安全体系。筑牢生态保护红线,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及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聚焦“节能减排、降碳减污、增绿扩绿、转型增长”,促进经济、社会、生态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形成疏密有致、布局合理的城乡发展格局,统筹推进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乡村文明建设,持续改善城乡环境。制定出台操作性更强的大气、土壤、水环境污染防治计划,落实重点环境污染问题治理措施,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便捷的交通体系,着力推动环境持续明显改善。统筹绿色生态空间布局,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不断提升地区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扎实做好“河长制”“林长制”各项工作,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力度,积极推进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实施好莫拐堤防建设工程等治理工程,提高尾水生态综合利用等工程PPP项目效益,争取有更多项目能够立项实施,着力打造生态环境多要素治理样板。

      三是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顶层设计、政策引导、严格监管、依法打击等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加大生态环境领域的改革力度,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税收、价格、金融、土地、投融资等政策,积极探索林业碳汇、排污权、水权等交易制度改革,激励、引导各类主体投身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和监管体系,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坚决扛起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等各类反馈问题整改责任,确保问题整改工作按时见底清零。加强环境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强化监测监管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的出路,切实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健全部门联动执法、生态环保公益诉讼等制度,严格落实社情民意反映、专家咨询、社会公示等制度。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大幅提高考核权重,按照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

      四是建立健全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生态目标责任体系。落实自治区“五大任务”和xx市“五大行动”,聚焦做实文旅产业提标提效发展、农牧业增量增质发展、新兴产业集约集聚发展、生态产业乘时乘势发展。结合“五个大起底”整合盘活资源资产,加快“三区三线”“三线一单”成果落地应用,落实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构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积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切实以“双碳”工作,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领域调整优化、绿色低碳转型。推动一产提质、二产升级、三产优化,构建创新引领、要素协同、链条完备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挥xxxx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资源集聚优势,不断优化“一区三园”产业发展布局,明确主导产业,实施错位互补,发挥集聚集约发展优势。着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稳步推进能源替代,促进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打造清洁能源产业链,发展现代能源经济,推进煤层气开发、扎敦水利枢纽并网发电等项目,推动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纳入国家规划,积极做好xx市配套热网工程建设项目、xx市益民污水处理厂尾水生态综合利用等工程PPP项目等公共基础设施实施。五是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体系。严格落实能耗“双控”,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发挥绿色生态优势,加快构建完善绿色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生态农牧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着力打造绿色矿山、绿色制造业、绿色现代服务业。推动绿色建材推广应用、高寒地区新型绿色节能环保墙体建材示范基地项目建设。支持五九集团等工业企业技改升级,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工业发展。推动xx农垦食品集团新建年产15万吨小麦专用粉加工、森工集团桦树汁高新产品开发及兴安岭酒业搬迁等项目达产达效。做优做大xx市马铃薯区域公用品牌,用好“xx马铃薯”地理标志,依托牧原马铃薯科技产业园和国家级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引进马铃薯精深加工和仓储物流项目,打造xx马铃薯产业集群。支持企业开展生态环境监测、水污染防治与水生态修复、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领域的技术攻关,示范推广生态环保、防治污染等先进技术。坚持以自主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围绕两化融合,纵深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逐步实现产业链、技术水平向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发展,推动汇流河发电厂热电联产(350MW+50MW)项目建设,鼓励和支持野老大等老牌工业企业技改升级、增资扩产、新上项目,推进xx森工集团、农垦集团绿色食品和生物医药产业园,现代建材产业园,科技创新产业园建设,切实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步伐,让岭上林都“老字号”焕发新活力。继续加强与中科院、农垦集团的沟通协作,确保智能农机作业监测与大数据应用测试基地项目顺利推进,打造集装备实验、测试体验、智慧农业、研学观光于一体的万亩中国现代农业示范区。

      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治理。xx年以来,国家、自治区、xx市相继印发了一系列促进生态建设发展的重大政策性文件,如《“十四五”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行动方案》《推进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关于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意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xx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规划纲要》《xx自治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xx自治区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实施方案》《xx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具体措施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实施意见》《xx市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文件,xx市结合实际,深研并精准把握上级政策重点支持方向,抢抓政策机遇窗口期和“十四五”规划中期调整机遇,精准对接上级投资导向和产业政策,做优做精项目库,力争更多项目纳进国家、自治区和xx市“大盘子”。

      突出林区资源优势,推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一是充分发展“冰雪+”经济。在冰雪产业方面,支持博世、埃特姆、中汽研发展,推动高端汽车测试量持续增长;推进工业品耐冷性测试及大数据产业发展,向智能农机、装备建材等领域拓展,延长产业链条。在生态旅游方面,坚持全域全季、差异化高端化发展,定位发掘林区特色冰雪文化,打造研学、休闲、文旅、科技、寒地冰雪经济等旅游新业态,不断增加高品质旅游服务供给,优化拓展全域旅游业态,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借助森林文化、森工文化、冷极文化等旅游载体,持续推进农旅、林旅、铁旅、文旅等多点多业融合发展,建设xx地标性生态旅游目的地。树立区域旅游和大旅游理念,与各旗市区联动,推动市域景点串点连线,与周边景区融合搭接,打造精品线路。将旅游项目纳入自治区“乌阿海满”一体化和xx“十四五”旅游发展规划。在赛事运动方面,把握“十四冬”重启机遇,发挥分赛场效应,通过举办赛事、建设培训基地、丰富冰雪健身休闲项目,提高xx市旅游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深挖冬奥赛会经济,推动冰雪运动基地建设,不断提升“中国冰雪之都”“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品牌影响力和辐射力。二是大力发展碳汇经济。xx森工集团争取设立国家级林草碳汇试点,对接全国全区碳市场、碳排放权交易、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等政策,开展CCER造林和森林经营项目储备,努力打造全国最大的国有林碳汇储备基地和碳汇项目储备区;探索“东纳西控碳中和”,建立“场对厂”(碳减排林场对碳排放工厂)的碳中和抵消机制,力争形成东西部碳平衡的区域碳汇交易市场。我市将用好国家“双碳”战略一揽子政策,依托xx林场、免渡河林场生态资源,紧盯目前我市可进行碳汇交易的14.6万亩人工林,积极和国家林科院对接,做好森林碳汇样地监测数据的核查、评估和认证工作,推动碳汇交易取得实质突破,继续开展全面所有自然资源委托代理特许经营试点工作,拓宽生态价值转化途径。三是积极发展康养产业。加强产业融合,将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融入“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突出优势,注重区域一体化发展和特色内涵产品开发,编制具有地方特色的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详规。立足地区全域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需求,通过实施森林抚育,改良树种、林种结构等措施,改善林分结构,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分质量,为森林康养产业打好“森林”基础。重点挖掘特色森林产品,持续做好“森林+”文章,建立森林康养大数据平台,推动形成生态度假、生态疗养、生态养老、森林康养文化、教育培训等多元化、多层次的康养产品供应体系。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吸引企业投资发展,打造龙头企业品牌。积极引导国有企业、国有林场、宾馆、养老机构、森林人家等各类经营主体参与森林康养产业的建设和经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联营、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项目建设。四是加快发展林下经济。推动构建林下经济政策保障体系,科学利用林地资源,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以扩产业、提效益、精加工、建冷链和强营销为重点,培育、引进龙头企业,促进上下游产业融合,带动林下经济产业链条式发展;组建发展行业协会,组建产业联盟等专业化组织,提供产业规划、技术培训、政策咨询、信息发布等服务,推动订单式生产,促进精准生产、精准销售;提高产业标准化水平,制定产品种植、仓储、加工等标准,推动企业标准化生产,健全产品质量送检、抽检、公示和追溯制度;推进特色品牌塑造,支持开展林下经济特色产品推介、营销和宣传活动,打造知名特色区域品牌,积极申报认证森林生态标志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

      多渠道增加可用财力,增添持续发展动力。一是切实增强项目谋划。牢固树立底线思维,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强化生态保护和生态功能。聚焦产业提质增效、基础设施提级扩能等关键领域,围绕生态环保、绿色低碳、“两新一重”、社会民生、森林康养、技术创新和战略性新兴等重点领域谋划一批具有现实优势或潜在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建立绿色生态类项目储备库。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将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打好“招商引资提速增量攻坚战”。开展精准招商,优化创新招商方式,充实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库,做好包装推介。围绕国家和自治区产业政策,通盘考虑、精准确定招商引资方向路径,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合理确定招商产业和招商群体,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产业、人文优势,以xxxx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载体,突出招商专业化、信息化、精准化,开展专业招商、以商招商、驻点招商。围绕产业主导产品及其上下游产品聚集合成,由龙头企业带动引进配套产品生产企业,形成集聚效应,实现由单个项目招商向产业招商转变,带动产业集群式发展。推进传统产业创新创优发展,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项目顺利实施。三是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积极争取上级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扶持;争取自治区在承接企业剥离办社会职能上增加转移支付,减少或免除公共投入和基础设施专项资金的旗县级配套;争取自治区、xx市在项目摆布、大项目启动资金等方面重点向xx市倾斜,使大项目、好项目、强市项目能够真正落地,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促使地方经济发展壮大。四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疏通融资渠道,继续通过退税减税降费直达机制帮扶各类市场主体。按照中央“县域金融机构一定比例存款投放当地”的要求,上级金融机构应明确县域金融机构吸收的存款按一定比例或加大比例用于支持地方经济,以保障地方发展的资金需求,有效发挥政策性银行“当先导、补短板、逆周期”的职能作用。发展绿色金融,对有融资需求的科技创新企业、平台企业、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有效促进环境保护及治理。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