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竞聘演讲
  • 会议发言
  • 爱国演讲
  • 就职演说
  • 开业开幕
  • 思想学习
  • 征文演讲
  • 经验材料
  • 述职报告
  • 调研报告
  • 工作汇报
  • 年终总结
  • 申报材料
  • 学习体会
  • 企划方案
  • 活动方案
  • 技巧经验
  • 模板范例
  • 思想宣传
  • 经济工作
  • 工作报告
  • 组织人事
  • 反腐倡廉
  • 慰问贺电
  • 先进事迹
  • 思想汇报
  • 入党申请书
  • 党会发言
  • 先进性教育
  • 入团申请书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调查报告
  • 实习报告
  • 和谐社会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作文范文
  • 自我鉴定
  • 讲话稿
  • 自查报告
  • 提高多高层混凝土厂房抗震性能几种方案

    时间:2021-04-14 18:02:32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抗震 几种 混凝土

    提高多高层混凝土厂房抗震性能的几种方案 本文关键词:抗震,几种,混凝土,多高,厂房

    提高多高层混凝土厂房抗震性能的几种方案 本文简介:提高多高层混凝土厂房抗震性能的几种方案李阳韬(黑龙江省建筑材料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摘要:多高层高层混凝土厂房结构设计无法满足规范要求时,为提高厂房抗震性能达到规范要求或保证有更高的安全性提出几种改进方案,并通过PKPM系列软件进行计算,将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关键词:多高层混凝土结构;厂房;PKPM

    提高多高层混凝土厂房抗震性能的几种方案 本文内容:

    提高多高层混凝土厂房抗震性能的几种方案

    李阳韬

    (黑龙江省建筑材料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多高层高层混凝土厂房结构设计无法满足规范要求时,为提高厂房抗震性能达到规范要求或保证有更高的安全性提出几种改进方案,并通过PKPM系列软件进行计算,将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多高层混凝土结构;厂房;PKPM;周期比;位移比;柱间支撑

    0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和工业生产工艺的不断创新,一大批立体生产线出现在各个行业的工艺设计中。因此当今多高层厂房结构设计已经成为工业结构设计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现在在多高层工业厂房的设计中我们常用到的结构形式有多层钢框架结构和混凝土框架结构两种,而后者凭借其在耐久性和抗振动位移能力等方面的优越性在很多工程中被设计者所采用。在多高层工业厂房设计中工艺设计专业往往要求厂房在平面布置中有较大的使用净空间,而在竖向布置中为满足设备高度要求又要有较大层间高度,结构设计师在考虑满足上述要求和其他专业要求进行结构布置后会发现大多数设计会出现平面布置不均匀对称、竖向布置层高变化较大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常常会造成结构平面不规则和竖向不规则等后果,从而使设计无法满足抗震要求。下面就谈一下多高层混凝土厂房设计中常会出现的抗震问题和能够使其满足抗震要求的几种方法。

    1

    现行规范对多高混凝土结构层厂房抗震能力的主要要求

    目前涉及到多高混凝土结构层厂房抗震能力的要求的现行标准主要有三部规范,它们分别是《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以下简称《抗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以下简称《砼规》)、《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以下简称《高规》)。

    规范对结构的抗震要求可以总结为三方面: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后两者规范要求比较详细全面相信对于每位结构设计师来说都是比较熟悉且能很好掌握运用的,而前者概念设计对于结构的抗震能力好坏起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但有时为满足厂房的使用功能而无法很好地达到规范要求。

    概念设计是指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进行概念设计最关键部分就是合理的构件布置,《抗规》第3.4节建筑形体积构件的规则性和《高规》第3.4节结构平面布置及第3.5节结构竖向布置中都有严格的要求。

    2

    工程实例与分析

    2.1

    工程概况介绍

    此工程为黑龙江省依兰县某粮食加工厂立体加工厂房,根据《抗规》及此工程地质勘查报告可知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分组为一组,该场地为对建筑抗震的一般地段,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

    该工程为混凝土框架结构,轴线距离22.4m×22.2m具体平面布置简图1,建筑高度27.2m(为高层厂房),地上五层无地下室一至五层层高分别为5.2m、6.9m、4.0m、5.6m、5.5m具体立面布置见图2。

    该工程基础采用桩基础基础满足承载力及抗震要求。

    该工程楼板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布置主次梁。框架柱截面:KZ1

    1、2层

    800mm×800mm,3~5层700mm×700mm;KZ2

    1、2层

    700mm×700mm,3~5层600mm×600mm;KZ3

    1~5层600mm×600mm。

    图1平面布置图

    图2立面布置图

    2.2

    结构计算与规范要求对比

    荷载按相关规范要求和工程实际情况及设备自重等布置。

    采用PKPM2010(2012年5月版)系列软件进行该工程的建模计算。

    计算主要结果与规范要求对比分析如下:

    (1)最小刚度比(X,Y

    方向本层塔侧移刚度与上一层相应塔侧移刚度70%的比值或上三层平均侧移刚度80%的比值中之较小者)

    X方向最小刚度比:

    0.7834(第

    2层第

    1塔)

    Y方向最小刚度比:

    0.7638(第

    2层第

    1塔)

    根据《抗规》第3.4.3条第1款表3.4.3-2可知最小刚度比小于1.0为侧向刚度不规则。

    (2)结构整体稳定验算结果

    层号

    X向刚度

    Y向刚度

    层高

    上部重量

    X刚重比

    Y刚重比

    1

    0.953E+06

    0.102E+07

    5.20

    53443.

    92.73

    99.66

    2

    0.154E+06

    0.168E+06

    6.90

    41744.

    25.39

    27.72

    3

    0.280E+06

    0.314E+06

    4.00

    30126.

    37.19

    41.65

    4

    0.162E+06

    0.175E+06

    5.60

    19654.

    46.26

    49.81

    5

    0.153E+06

    0.159E+06

    5.50

    8855.

    94.98

    98.61

    该结构刚重比Di*Hi/Gi大于10,能够通过《高规》第5.4.4条的整体稳定验算

    该结构刚重比Di*Hi/Gi大于20,可以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

    (3)本层与上一层的承载力之比(用Ratio_Bu表示)

    层号

    塔号

    X向承载力

    Y向承载力

    Ratio_Bu:X,Y

    5

    1

    0.2349E+04

    0.2495E+04

    1.00

    1.00

    4

    1

    0.3164E+04

    0.3243E+04

    1.35

    1.30

    3

    1

    0.5648E+04

    0.5966E+04

    1.78

    1.84

    2

    1

    0.4272E+04

    0.4402E+04

    0.76

    0.74

    1

    1

    0.6823E+04

    0.6999E+04

    1.60

    1.59

    X方向最小楼层抗剪承载力之比:

    0.76

    层号:

    2

    塔号:

    1

    Y方向最小楼层抗剪承载力之比:

    0.74

    层号:

    2

    塔号:

    1

    根据《抗规》第3.4.3条第1款表3.4.3-2可知Ratio_Bu小于0.8为楼层承载力突变。

    (4)考虑扭转耦联时的振动周期(秒)、X,Y

    方向的平动系数、扭转系数

    振型号

    平动系数

    (X+Y)

    扭转系数

    1

    1.2185

    179.30

    0.94

    (

    0.94+0.00

    )

    0.06

    2

    1.1629

    88.93

    1.00

    (

    0.00+1.00

    )

    0.00

    3

    1.0852

    173.92

    0.06

    (

    0.06+0.00

    )

    0.94

    由pkpm计算数据可知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1.0852S,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1.2185,Tt/

    T1=0.891。

    根据《高规》3.4.5条Tt/

    T1不应大于0.9,本工程满足。

    (5)楼层最小剪重比

    X向楼层最小剪重比1.34%(1层)

    Y向楼层最小剪重比1.43%(1层)

    《抗规范》5.2.5条要求楼层最小剪重比大于0.80%,本工程满足。

    (6)规定水平力下的楼层最大位移比

    a.X

    方向地震作用规定水平力下的楼层最大位移比

    X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

    1.05(第

    3层第

    1塔)

    X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

    1.06(第

    3层第

    1塔)

    b.Y

    方向地震作用规定水平力下的楼层最大位移比

    Y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

    1.01(第

    2层第

    1塔)

    Y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

    1.01(第

    2层第

    1塔)

    根据《抗规》第3.4.3条第1款表3.4.3-1可知位移的比小于1.2不属于扭转不规则。

    2.3

    分析与总结

    由工程资料可知本工程不存在凹凸不规则和竖向抗侧力不连续的问题,假设本工程不存在楼板局部不连续情况,结合上面计算结果分析本工程存在两项不规则类型虽然本工程可判断为一般不规则建筑但Y方向最小刚度比0.7638x0.7=0.53和周期比Tt/

    T1=0.891都非常接近抗规第3.4.1条条文说明表1的极限值这是对结构非常不利的必须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

    从前面的计算数据可以看出本工程存在明显薄弱层,第二层为薄弱层,加强措施应主要针对第二层。

    3

    提高结构抗震性能的一般措施与效果分析

    这里介绍三种提高结构抗震性能方法并结合以上工程实例分析效果。

    3.1

    加大薄弱层及以下各层柱截面来提高结构抗震性能

    将上面工程中框架柱截面加大,KZ1

    1、2层

    1000mm×1000mm,KZ2

    1、2层

    800mm×800mm,KZ3

    1~2层700mm×700mm,3~5层柱截面不变。

    采用PKPM2010进行该工程的建模计算,主要计算结果如下。

    (1)最小刚度比

    X方向最小刚度比:

    1.0000(第

    5层第

    1塔)

    Y方向最小刚度比:

    1.0000(第

    5层第

    1塔)

    此结果表明不存在侧向刚度不规则问题。

    (2)本层与上一层的承载力之比

    X方向最小楼层抗剪承载力之比:

    1.00

    层号:

    5

    塔号:

    1

    Y方向最小楼层抗剪承载力之比:

    1.00

    层号:

    5

    塔号:

    1

    此结果表明不存楼层承抗剪载力突变问题。

    (3)考虑扭转耦联时的振动周期(秒)、X,Y

    方向的平动系数、扭转系数

    振型号

    平动系数

    (X+Y)

    扭转系数

    1

    1.1265

    0.46

    0.93

    (

    0.93+0.00

    )

    0.07

    2

    1.0692

    90.61

    1.00

    (

    0.00+1.00

    )

    0.00

    3

    1.0046

    3.22

    0.07

    (

    0.07+0.00

    )

    0.93

    Tt=1.0046S,Tt=1.1265S,Tt/

    T1=0.892小于0.9但比原设计变大。

    (4)规定水平力下的楼层最大位移比

    a.X

    方向地震作用规定水平力下的楼层最大位移比

    X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

    1.05(第

    3层第

    1塔)

    X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

    1.06(第

    3层第

    1塔)

    b.Y

    方向地震作用规定水平力下的楼层最大位移比

    Y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

    1.01(第

    2层第

    1塔)

    Y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

    1.01(第

    2层第

    1塔)

    此结果表明不属于扭转不规则。

    由以上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简单同时加大薄弱层柱截面可以很好地解决刚度不规则和抗剪承载力突变问题但对周期比没有太大影响,而且在实际工程中还有可能存柱过大导致设备无法正常安装而不能满足使用功能的问题。

    3.2在薄弱层及以下各层加剪力墙来提高结构抗震性能

    将工程中一层和二层轴间两侧外墙和轴间两侧外墙改为300mm剪力墙,其它按原设计不改变。

    采用PKPM2010进行该工程的建模计算,主要计算结果如下。

    (1)最小刚度比

    X方向最小刚度比:

    1.0000(第

    5层第

    1塔)

    Y方向最小刚度比:

    1.0000(第

    5层第

    1塔)

    此结果表明不存在侧向刚度不规则问题。

    (2)本层与上一层的承载力之比

    X方向最小楼层抗剪承载力之比:

    1.00

    层号:

    5

    塔号:

    1

    Y方向最小楼层抗剪承载力之比:

    1.00

    层号:

    5

    塔号:

    1

    此结果表明不存楼层承抗剪载力突变问题。

    (3)考虑扭转耦联时的振动周期(秒)、X,Y

    方向的平动系数、扭转系数

    振型号

    平动系数

    (X+Y)

    扭转系数

    1

    0.8178

    179.72

    0.98

    (

    0.98+0.00

    )

    0.02

    2

    0.7618

    89.42

    1.00

    (

    0.00+1.00

    )

    0.00

    3

    0.6854

    162.71

    0.02

    (

    0.02+0.00

    )

    0.98

    Tt=0.6854S,Tt=0.8178S,Tt/

    T1=0.838小于0.9且比原设计减小。

    (4)规定水平力下的楼层最大位移比

    a.X

    方向地震作用规定水平力下的楼层最大位移比

    X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

    1.04(第

    3层第

    1塔)

    X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

    1.05(第

    3层第

    1塔)

    b.Y

    方向地震作用规定水平力下的楼层最大位移比

    Y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

    1.03(第

    2层第

    1塔)

    Y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

    1.09(第

    2层第

    1塔)

    此结果表明不属于扭转不规则。

    在薄弱层加设落地剪力墙可以解决刚度不规则和抗剪承载力突变问题还可以减小周期比,剪力墙在外墙处不会影响到使用功能。但加设剪力墙会明显加大工程造价,如薄弱层较低造价提高不太多工程投资方案可以被接受,如果薄弱层较高加设落地剪力墙会使造价提高较大一般投资方很难接受。

    3.3在薄弱层加柱间支撑来提高结构抗震性能

    以原设计为基础只在薄弱层(二层)轴间两侧外墙和轴间两侧外墙加柱间支撑,支撑采用焊接H形钢(H500X500X12X16)按抗压支撑设计。

    采用PKPM2010进行该工程的建模计算,主要计算结果如下。

    (1)最小刚度比

    X方向最小刚度比:

    1.0000(第

    5层第

    1塔)

    Y方向最小刚度比:

    1.0000(第

    5层第

    1塔)

    此结果表明不存在侧向刚度不规则问题。

    (2)本层与上一层的承载力之比

    X方向最小楼层抗剪承载力之比:

    0.97

    层号:

    1

    塔号:

    1

    Y方向最小楼层抗剪承载力之比:

    0.92

    层号:

    1

    塔号:

    1

    此结果表明不存楼层承抗剪载力突变问题。

    (3)考虑扭转耦联时的振动周期(秒)、X,Y

    方向的平动系数、扭转系数

    振型号

    平动系数

    (X+Y)

    扭转系数

    1

    0.8965

    179.70

    0.99

    (

    0.99+0.00

    )

    0.01

    2

    0.8412

    89.53

    1.00

    (

    0.00+1.00

    )

    0.00

    3

    0.7435

    166.89

    0.01

    (

    0.01+0.00

    )

    0.99

    Tt=0.7435S,Tt=0.8965S,Tt/

    T1=0.829小于0.9且比原设计减小。

    (4)规定水平力下的楼层最大位移比

    a.X

    方向地震作用规定水平力下的楼层最大位移比

    X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

    1.04(第

    5层第

    1塔)

    X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

    1.05(第

    3层第

    1塔)

    b.Y

    方向地震作用规定水平力下的楼层最大位移比

    Y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

    1.01(第

    2层第

    1塔)

    Y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

    1.02(第

    2层第

    1塔)

    此结果表明不属于扭转不规则且Y方向位移比明显减小。

    通过计算能看出在薄弱层添加柱间支撑可明显改善薄弱层抗震性能同时又不会发生薄弱层转移的现象,因此工程的总体抗震性能得到提高。从经济性角度来看,只在薄弱层部位加柱间支撑造价较低,经济适用。

    3

    总结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三种提高抗震性能的措施在技术上都是可行的,效果上来看增加剪力墙和薄弱层加柱间支撑效果较好一些,从施工角度来看三种方案施工工艺都比较简便成熟,

    造价上来看薄弱层加柱间支撑最为经济。

    参考文献:

    [1]

    付国顺.多、高层工业厂房计算探讨

    [J].工业建筑,2001,30(5):18-19.

    [2]

    洪慧慧,张巨石.论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结构的地震控制设计[J].

    民营科技,2009,05:212

    [3]

    钟益村.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J]

    .建筑科学,1988,02

    :44-50

    [4]

    张维斌.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释疑及工程实例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

    李国胜.简明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手册(第二版)[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

    篇2:煤矿抗震救灾预案

    煤矿抗震救灾预案 本文关键词:抗震,救灾,预案,煤矿

    煤矿抗震救灾预案 本文简介:煤矿抗震救灾应急预案1、总则1.1编制目的为了使抗震救灾工作能够协调、有序和高效地进行,提高对破坏性地震的快速反应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减轻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维护矿区和社会稳定。1.2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性抗震救灾条例》、《鄂尔多斯市抗震救灾预案》和《鄂尔多斯市

    煤矿抗震救灾预案 本文内容:

    煤矿抗震救灾应急预案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了使抗震救灾工作能够协调、有序和高效地进行,提高对破坏性地震的快速反应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减轻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维护矿区和社会稳定。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性抗震救灾条例》、《鄂尔多斯市抗震救灾预案》和《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白云乌素煤矿井田区域、矿区和所属范围内处置地震灾害事件的应急活动。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抗震救灾预案》和《鄂尔多斯市抗震救灾预案》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1.4工作原则

    地震发生后,各单位和成员立即自动按照预案实施抗震救灾,处置本区域内的地震事件。

    抗震救灾工作在组长、副组长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抗震救灾指挥部在XX地煤矿受灾范围的作用。

    抗震救灾要依靠广大职工及家属并建立广泛的社会动员机制,依靠并充分发挥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在处置地震灾害事件中的骨干作用和突击队作用,依靠科学决策和先进的技术手段。

    2、

    抗震救灾组织体系

    总指挥:闫红世

    副总指挥:白明忠

    成员:各职能机构、矿救护队

    2.1

    指挥机构及职责

    白云乌素煤矿设立“抗震救灾”工作指挥部,负责本矿范围内的“抗震救灾”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白云乌素煤矿“抗震救灾”工作指挥部负责领导、组织全矿的抗震救灾工作,其办事机构“抗震救灾”办公室设在技术部。“抗震救灾”工作指挥部的主要职责是拟订白云乌素煤矿“抗震救灾”方案,组织制订矿区范围类抗震救灾工作组织措施和安全技术措施等,及时掌握矿区范围内地震情况并组织实施救灾措施,做好“抗震救灾”管理工作,组织灾后处置,并做好有关协调工作。

    2.2抗震救灾工作机构与职责

    技术部配合地震局作好抗震救灾的日常工作,负责配合地震局组织实施地震监测、预报、预警和应急准备等项工作,按规定向矿、集团(公司)及上级有关部门提出本级应当进入地震预警或应急状态的建议,并在市抗震救灾预案启动后,作为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办公室,按规定职责组织实施抗震救灾工作。

    3、预警和预防机制

    3.1信息监测与报告

    技术部根据地震局对地震监的测信息进行检测、传递、分析、处理、存储和报送;对地震宏观异常进行观测并及时上报;对全矿各类地震观测信息进行接收、检测和存储,并进行常规分析处理和震情跟踪。

    3.2预警预防行动

    根据中国地震局划定的地震重点危险区,技术部对全矿地震重点危险区组织震情跟踪工作,提出短期地震预测意见,报告矿、集团(公司)和上级主管部门。地震救援指挥部根据地震局发布的短期地震预报,及时做好防震准备。

    在短期地震预报的基础上,技术部配合地震局组织震情跟踪工作,提出临震预测意见,报告矿、集团(公司)及上级主管部门。抗震救灾指挥部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发布的短期地震预报,宣布预报区进入临震应急期。预报区所在矿区范围采取应急防御措施,主要内容是:技术部在地震局的指导下加强震情监视,随时报告震情变化;根据震情发展和建筑物抗震能力以及周围工程设施情况,发布避震通知,必要时组织避震疏散;要求有关部门对生命线工程和次生灾害源采取紧急防护措施;督促检查抢险救灾的准备工作;平息地震谣传或误传,保持矿区和社会安定。

    3.3预警支持系统

    技术部在地震局的指导下负责数据收集、数据管理和地震速报,提供公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公用软硬件平台;负责收集测震和前兆数据,为震情分析预报提供基础。

    3.4地震预警级别及发布

    依据地震的紧迫程度,分为3级:地震重点危险区划分、

    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地震重点危险区划分”对未来一年或稍长时间内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区域作出划分;“地震短期预报”对3个月内将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作出预报;“临震预报”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作出预报。

    地震重点危险区的划分,由地震部门发布;矿区内的地震预报,由集团(公司)、及有关部门发布;已经发布地震短期预报的地段,如果发现明显临震异常,在紧急情况下,地震救援指挥部可以发布48小时之内的临震预报,并同时向集团(公司)及其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报告。

    4、应急响应

    4.1分级响应

    4.1.1、地震灾害事件分级

    特别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300人以上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占本省上年国内生产总值1%以上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7.0级以上地震,可初判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50人以上、30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5—7.0级地震,可初判为重大地震灾害。

    较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20人以上、5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0—6.5级地震,可初判为较大地震灾害。

    一般地震灾害,是指造成2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5.0—6.0级地震,可初判为一般地震灾害。

    4.1.2抗震救灾响应分级和启动条件

    应对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启动I级响应;

    应对重大地震灾害,启动Ⅱ级响应;

    应对较大地震灾害,启动Ⅲ级响应;

    应对一般地震灾害,启动Ⅳ级响应;

    对各级地震灾害,必须在上级部门、集团公司的领导和支持下,全面开展受灾范围的抗震救灾工作。

    确定抗震救灾响应级别的权限:Ⅳ级、Ⅲ级响应由抗震救灾指挥部决定,Ⅱ级、I级响应由集团(公司)决定;Ⅳ级、Ⅲ级响应由抗震救灾指挥部上报集团(公司),Ⅱ级、I级响应由由集团(公司)报上级部门。

    4.2信息报送和处理

    4.2.1震情速报

    矿区震级≥3.0级的地震,抗震救灾指挥部在震后10分钟内向集团(公司),初报地震情况,15分钟内向上级主管部门值班室初报地震情况。

    其它邻近地区震级≥4级的地震,抗震救灾指挥部在震后10分钟内初报集团(公司)。

    4.2.2灾情速报

    地震灾情速报内容包括地震造成破坏的范围、人员伤亡、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等。

    地震发生后,震区各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迅速启动地震灾情速报网,收集地震灾情并进行速报。迅速派人到震中或可能造成较大损失的地区了解震害信息,收集灾害损失情况,汇总上报集团(公司)、地震局。

    4.2.3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灾情报送和处理

    各成员迅速调查了解灾情,由抗震救灾指挥部向上级报告并抄送上级地震部门;重大地震灾害和特别重大地震灾害情况可越级报告。

    4.2.4震情灾情公告

    矿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及时公布震情和灾情信息。在地震灾害发生1小时内,组织关于地震时间、地点和震级的公告;在地震灾害发生后,根据初步掌握的情况,组织灾情和震情趋势判断的公告;适时组织后续公告。

    4.3通信

    矿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通信方式:开通抗震救灾通信网络,保证震情、灾情信息和应急指挥命令畅通。通信部门迅速了解地震受灾范围的通信状况并派出人员进行维护和抢修。

    地震现场的应急通信方式:随时保持灾害现场抗震救灾指挥部的联络,及时采取措施恢复地震破坏的通信线路和设备;必要时,联络应急机动通信设备,确保受灾范围应急指挥通信畅通。

    4.4、指挥与协调

    4.4.1

    、Ⅱ级、I级响应

    抗震救灾指挥部组织领导矿区的抗震救灾工作,同时向集团(公司)报告,并组织人员进行伤员救治和抢险,安抚受灾职工,维护矿区稳定。

    4.4.2

    Ⅳ级、Ⅲ级响应

    在集团(公司)的领导下,抗震救灾指挥部组织受灾范围的抗震救灾工作。

    4.4.3、矿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应急行动

    矿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组织领导、指挥和协调抗震救灾工作。履行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矿抗震救灾指挥部迅速召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和有关部门参加的紧急会议,根据灾害程度和受灾范围的需求,决策和处理下列事项:

    第一、通报震情、灾情,确定应急工作规模、救灾范围和震后应急期的时间。

    第二、协调驻军和武警部队参加抢险救灾。

    第三、调派紧急救援队伍和医疗救护队伍赴受灾范围。

    第四,部署饮用水和食品的供给、伤员转移、物资调运、受灾范围内外交通保障。

    第五,组织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和有关地区对受灾范围紧急支援。

    第六,视情况,建议向有关部门请求援助。

    第七,视情况,建议向上级部门请求实施跨市的紧急应急措施以及干线交通管制等紧急应急措施。

    第八,视情况,建议向受灾范围发出慰问电,派出慰问团。

    4.4.4、各成员的应急行动

    各成员根据震情和灾情开始运作;提出地震趋势判断意见报告抗震救灾指挥部;派出现场应急工作队;应急结束后,向抗震救灾指挥部汇报抗震救灾工作;履行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的其他职责。

    4.5紧急处置

    地震灾害现场实行统一领导、抗震救灾指挥部综合协调、各部门参与的应急救援工作体制。

    现场指挥与协调的主要内容是:收集并及时上报信息,(包括地震破坏、人员伤亡和被压埋的情况、灾民自救互救成果、救援行动进展情况);分配救援任务、划分责任区域,组织接待境外救援队、分配搜索营救任务并协助工作,协调各级各类救援队伍的行动;组织查明次生灾害危害或威胁;组织采取防御措施,必要时疏散井下、地面人员;组织力量消除或减轻次生灾害后果;组织协调抢修通信、交通、供水、供电等生命线设施;估计救灾需求的构成与数量规模,组织援助物资的接收与分配;组织建筑物安全鉴定工作;组织灾害损失评估工作。

    救援队伍要服从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指挥与协调。救援队伍到达受灾范围后向现场指挥部报到,报告队伍实力,了解灾情与救援行动进展;由现场指挥部划定责任区,部署救援任务;必要时向现场指挥部请求大型机械等条件支援;在救援行动进程中报告救援行动进展、新发现的情况、需要请示的问题;与现场指挥部协调转移、撤离的安排。

    4.6人员抢救与工程抢险

    抗震救灾指挥部派遣紧急救援队伍开展受灾范围搜救工作,救护队赶赴受灾范围参与抢险救灾。

    矿医院组织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队伍抢救伤员。

    在地震废墟中进行人员抢救要按照搜索营救程序实施。现场快速展开:现场快速勘察,设置警戒线,建立救援基地;搜索行动:展开人工搜索尽快发现地表或浅埋的受难者;营救行动:采用起重、支撑、破拆及狭窄场地营救,高空营救等方式,使受难者脱离险境;医疗救护行动:由具有急救经验的专业医务人员进行现场救助,迅速转运医疗站。

    不同救援队伍之间要积极进行救援功能的衔接与相互配合;友邻队伍之间要划分责任区边界,同时关注结合部;区块内各队伍之间要协商解决道路、电力、照明、有线电话、网络、水源等现场资源的共享或分配;各队伍之间保持联络,互通有无,互相支援,遇有危险时传递警报并共同防护。

    4.7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对震损建筑物能否进入、能否破拆进行危险评估;探测泄漏危险品的种类、数量、泄漏范围、浓度,评估泄漏的危害性,采取处置措施;监视余震、火灾、爆炸、放射性污染、滑坡崩塌等次生灾害、损毁高大构筑物继续坍塌的威胁和因破拆建筑物而诱发的坍塌危险,及时向救援人员发出警告,采取防范措施。

    4.8群众的安全防护

    现场抗震救灾指挥部制定群众疏散撤离的方式、程序、行动的具体组织指挥方案,规定疏散撤离的范围、路线、避难场所和紧急情况下保护群众安全的必要防护措施。

    4.9次生灾害防御

    对系统处在受灾范围的易发生次生灾害的地段和设施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并加强监视、控制,防止灾害扩展,减轻或消除污染危害。

    4.10地震现场监测与分析预报

    技术部配合地震局加强地震监测和分析预报工作,迅速向受灾范围派出地震现场工作队伍,对震区地震类型、地震趋势、短临预报提出初步判定意见。

    4.11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

    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地震受灾范围的抗震救灾指挥部组织各方面力量抢救人员,组织单位和人员开展自救和互救;受灾范围所在地动员非受灾范围的力量,对受灾范围提供救助;宣传科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对受灾范围提供救助,开展为矿捐款捐物的活动。

    4.12地震灾害调查与灾害损失评估

    技术部配合地震局开展地震烈度、地震宏观异常现象、地震社会影响和各种地震地质灾害等调查工作。

    后勤部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开展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包括人员伤亡、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和救灾直接投入费用构成)。

    4.13信息发布

    信息发布要坚持实事求是、及时准确的原则,技术部、综合部配合地震局、民政局要按照相关规定和本部门职责做好信息发布工作。

    4.14应急结束

    应急结束的条件是:地震灾害事件的紧急处置工作完成;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的后果基本消除;经过震情趋势判断,近期无发生较大地震的可能;受灾范围基本恢复正常生活秩序。达到上述条件,由抗震救灾指挥部宣布受灾范围震后应急期结束。

    5、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置

    及时归还因救灾需要而临时征用的帐蓬、运输工具、通信设备等。对造成损坏或因其他原因导致无法归还的,要进行修复或依法予以补偿。

    5.2社会救助

    宣传科负责接受并安排社会各界的捐赠。

    5.3保险

    综合科负责向保险公司迅速做好震后保险理赔工作。

    5.4调查和总结

    由技术部配合地震局负责对地震灾害进行调查,总结抗震救灾工作并提出改进建议,上报集团(公司)和省地震局。

    6、保障措施

    6.1通信与信息保障

    抗震救灾指挥部建设并完善通信网络,存储并定期更新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和抗震救灾、救灾相关人员的通讯录。尽快恢复矿被地震破坏的通信设施,协助保障抗震救灾通信畅通。

    6.2应急支援和装备保障

    6.2.1地震救援与工程抢险装备保障

    赴地震受灾范围的紧急救援队伍,应装备必要的地震救援和工程抢险装备。

    6.2.2应急队伍保障

    应急队伍资源及其组织方案如下表:

    人员抢救队伍:

    志愿者队伍、

    地震紧急救援队伍、

    邻近地震救援队伍;

    工程抢险队伍:

    矿抢险队伍、

    行业专业抢险队伍、

    邻近抢险队伍。

    次生灾害

    救援队伍

    、消防部队、

    行业特种救援队伍、

    邻近特种救援队伍;

    矿医疗救护队伍

    、当地急救医疗队伍。

    地震现场

    应急队伍

    、矿地地震现场

    应急队伍、

    县地震局现场

    应急队伍、

    省地震局现场

    6.2.3交通运输保障

    运输队、采煤队、掘一队:尽快恢复被毁坏的公路、井下主要运输巷道和有关设施;优先保证抢险救援人员、物资的运输和灾民的疏散。

    6.2.4电力保障

    机电部门,尽快恢复被破坏的送、变、配电设施和电力调度通信系统功能等,与有关部门协调紧急调度电网供电,保证受灾范围用电供应。

    6.2.5矿区基础设施抢险与应急恢复

    综合部、运输队、采煤队、掘一队:组织力量对受灾范围供排水、地面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恢复井下运输的畅通。

    6.2.6医疗卫生保障

    医院、综合部:迅速组织急救队伍抢救伤员;帮助受灾范围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及时检查、监测受灾范围的饮用水源、食品等卫生情况,指导落实饮用水消毒措施;迅速向受灾范围提供所需药品、医疗器械。

    供应科协调受灾范围所需物资、生活必需品的紧急调用。

    6.2.7治安保障

    保卫科:协助受灾范围加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维护矿区治安,维护矿区交通秩序,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6.2.8矿区动员保障

    综合部建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动员机制。

    6.2.9紧急避难场所保障

    结合矿区建设,利用工业广场和其它空地规划设置紧急疏散通道和避难场所。

    6.2.10呼吁与接受外援

    通过正常渠道或由指挥部办公室统一组织宣传,介绍震情、灾情,向社会提供援助,提出紧急救灾物资种类、数量、救助捐款总金额。

    6.3技术储备与保障

    地震现场工作队、地震紧急救援队伍,服务于抗震救灾指挥辅助决策、地震监测和趋势判断、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地震烈度考察、房屋安全鉴定等工作。

    抗震救灾指挥部技术系统是抗震救灾指挥的技术平台,综合利用监测、通信、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实现震情灾情快速评估、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灾害损失动态跟踪、地震趋势判断,为抗震救灾指挥部合理调度、科学决策提供保障。

    6.4宣传、培训和演习

    6.4.1公众信息交流

    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使矿区树立科学的灾害观。动员社会公众积极参与防震减灾活动。宣传和解释抗震救灾预案以及相关的抗震救灾法律、法规和规章,增强社会公众的抗震救灾意识,提高自防、自救、互救能力。

    6.4.2培训

    定期组织抗震救灾管理、救援人员和志愿者进行业务知识及技能培训。

    6.4.3演习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预案要求,协调整合各种应急救援力量,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同形式和规模的抗震救灾演习。

    6.5监督检查

    由集团(公司)会同有关部门,对《白云乌素煤矿抗震救灾预案》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保证应急措施到位。

    7、其他地震事件处置

    7.1有感抗震救灾

    有感地震是指人们感觉到的、但未直接造成人员重伤和死亡以及显著财产损失的地震。

    白云乌素煤矿及邻区等重要设施场地附近发生有感地震并可能产生较大影响时,地震局收集震情与社情,提出震情趋势判断,及时报告集团(公司)及有关部门。集团(公司)指示白云乌素矿做好保持矿区稳定工作,并将应急情况及时上报集团(公司)并抄送省地震局。

    7.2平息地震谣言

    矿区内出现地震谣言并对矿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造成较严重影响集团(公司)及上级部门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分析谣言起因,做好宣传工作,协助矿区做好地震谣言平息工作。

    篇3: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及设计体会

    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及设计体会 本文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抗震,体会,设计

    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及设计体会 本文简介: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的设计体会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应用广泛的剪力墙结构,分析对比新、旧规范对剪力墙的具体要求,结合规范与工程实际,总结了自己的设计体会和一些在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关键词:抗震墙轴压比弯曲变形抗震墙广泛用于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规范规定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中,除框架结构外,其余几种

    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及设计体会 本文内容:

    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的设计体会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应用广泛的剪力墙结构,分析对比新、旧规范对剪力墙的具体要求,结合规范与工程实际,总结了自己的设计体会和一些在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抗震墙轴压比弯曲变形抗震墙广泛用于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规范规定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中,除框架结构外,其余几种结构体系均与剪力墙有关,所以有必要对剪力墙结构作一个重点研究。在受力方面,因为剪力墙的刚度大,容易满足小震作用下结构尤其是高层结构的位移限值。在地震作用下,其变形小,破坏程度低,可以设计成延性抗震墙,大震时通过连梁和墙肢底部的塑性铰范围内的塑性变形,耗散地震能量,在与其他结构共同工作的同时,能吸收大部分的能量,降低其他结构的抗震要求,在设防较高的地区(8度及区以上地区)优点更为突出。抗震墙由墙肢和连梁两部分组成。设计时应遵循强墙弱梁、强剪若弯的原则。即连梁的屈服先于墙肢,连梁和墙肢均应为弯曲屈服。与旧规范相比,新规范在剪力墙抗震设计特别是在抗震构造方面有比较大的变化。主要包括:(1)底部加强区高度的变化;(2)墙肢组合截面的弯矩、剪力设计值和连梁组合的设计值;(3)分布钢筋的最小配筋率;(4)增加了剪力墙的轴压比的限值;(5)将边缘构件分为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两种边缘构件的构造不同,加强了应加强的部位,放松了可放松的部位,使抗震墙的设计更具合理性;(6)新规范取消了旧规范的“弱连梁”和“小墙肢”的术语,代之以“跨高比”和墙肢长度和厚度的比值,应当说在概念上是没有区别,但89规范虽然对“弱连梁”作了规定,但在设计中难以确定什么是弱连梁。在进行抗震墙设计时应注意如下的要求:1、抗震墙的布置要求:作为主要的抗侧力构件,合理的布置是构建良好抗震性能的基础。应遵循“八字方针”即“对称、均匀、周边、连续”外,还须注意:(1)将长墙分成墙段:对于抗震墙结构和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若内纵墙很长,且连梁的跨高比小、刚度大,则墙的整体性好,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墙的剪切变形较大,墙肢的破坏高度可能超过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新规范规定将长墙分成墙段,使墙的高宽比大于2。墙段由墙肢和连梁组成。旧规范也有相同的规定。二者的区别在于连梁。旧规范为弱连梁,而新规范为跨高比不小于6的连梁,其目的是:设置刚度和承载力较小的连梁,在地震作用下可能先破坏,使墙段成为抗侧力单元,且墙段以弯曲变形为主。(2)避免墙肢长度突变:抗震墙和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墙肢的截面长度,沿高度不宜有突变,当抗震墙的洞口比较大时,以及一、二级抗震墙的底部加强区,不宜有错洞布置的剪力墙。2、框支层墙体的布置要求:(1)对框支层刚度的要求:部分框支的抗震墙结构的框支层,抗震墙减少,侧向刚度降低,在地震作用时有可能将变形集中在框支层,框支层是使结构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关键部位。对于矩形平面的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为避免框支层成为薄弱层或软弱层,新规范第规定:框支层的侧向刚度不应小于上一层非框支层侧向刚度的50%(应该说规范的要求并不过分,设计时应尽量避免这种对抗震极为不利的结构形式。与建筑师一起努力,为建造牢固的建筑产品而共同奋斗)。新规范取消了旧规范对框支层落地剪力墙数量的规定,从设计上讲比原规范抽象但却更加合理,所以我建议:在平面布置时可以借用原规范的数量控制作为直观的手段,然后进行量化计算。(2)框支墙落地的间距不宜过大:框支层的水平地震剪力主要由落地剪力墙承担,作用在紧邻框支层的上一层非落地剪力墙的水平力亦通过框支层楼板传到落地墙,为保证楼板有足够大的平面内刚度(传递水平力),新规范规定:落地墙的最大水平间距不宜大于24米,取消了原“四开间”的含糊概念。另外,新旧规范均对框支层楼板提出了具体的特殊规定(详见附录),希望能引起设计者的高度重视。(3)部分落地墙宜设计成筒体,以增加抗扭刚度和抗侧刚度。此条在实践中似较难作到,但须与建筑专业很好协调的话,相信一定会有很明显的效果。3、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布置要求:框架-抗震墙结构在实际工程中运用最多(对高层而言)。布置要点是:位置和数量,抗震墙的数量以满足刚度即满足层间位移限值为宜,位置相对灵活,但应符合规范相关的具体规定。(1)沿房屋高度,抗震墙宜连续布置,宜全长贯通,避免切断,且洞口宜上下对齐,避免墙肢长度的突变。对外墙而言较容易作到,这与上述的“八字方针”相统一,内墙有时相对较困难。(2)不宜开大洞口,避免削弱抗震墙的刚度。虽然取消了旧规范对洞口面积的限值的规定,但在实际中对此条规定较难掌握,由此引起的争执亦屡见不鲜。(3)洞边距柱端(指距柱内侧)不小于300㎜,以保证柱作为边缘构件的作用和约束边缘构件的长度。(4)双向抗侧力的结构形式。且纵横墙宜相连,使彼此成为有翼缘的剪力墙,不但可以增加刚度,同时还能有效地提高塑性变形的能力。(5)对于较长的房屋,不宜在房屋的端部设剪力墙,以避免温度应力对剪力墙的不利影响。(6)对于一、二级抗震墙,其连梁的跨高比不宜大于5。且高度不小于400㎜。连梁有较大的刚度,可保证墙体的整体性能良好并能增大耗能能力。(7)柱中线与梁、墙中线不宜大于柱宽的1/4,以减少地震作用对柱的扭转效应。否则应通过加水平腋的方法或者加强柱内配箍率等方法加以弥补。4、抗震墙及连梁的截面尺寸的有关规定:新老规范基本相似,但具体数值并不相同。主要包括:截面尺寸、最大剪压比、最小墙体厚度等。(1)最大剪压比限值:对剪跨比大于2的剪力墙和跨高比大于2.5的连梁,剪压比不应大于0.2;剪跨比小于2的剪力墙和跨高比小于2.5的连梁,剪压比不大于0.15。原因是:剪跨比小的墙和跨高比小的连梁其剪切变形较大,甚至以剪切变形为主,故对剪压比的要求应更严格一些。实验表明:剪压比超过一定值时,将过早出现斜向裂缝,增加水平筋和箍筋的方法没有作用,在箍筋水平筋未屈服前混凝土即已在剪压的共同作用下破碎。合理的方法是:加大混凝土强度等级,加厚墙梁或加长墙的长度,但不宜加高梁的高度。在计算墙肢的剪跨比时弯矩和剪力均取地震作用下的效应组合的计算值,当楼层上下端计算弯矩不同时,取较大值。(2)抗震墙的最小厚度: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底部加强区不小于200㎜且不小于层高的1/16;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其他部位不小于160㎜且不小于层高的1/20;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墙的周边应设置梁或暗梁与端柱组成边框。其他结构的一、二级不小于160㎜且不小于层高的1/20(其他结构的三、四级不小于140㎜且不小于层高的1/25);其他结构的一、二级底部加强区不小于200㎜且不小于层高的1/16(无端柱或翼墙时不小于层高的1/12)。新规范对二级剪力墙的厚度要求比原规范严格;增加了四级抗震等级下剪力墙的厚度和一、二级抗震墙底部加强区的墙厚的要求。5、墙的水平分布筋起抗剪作用,以防止墙体在斜裂缝出现后发生脆性剪切破坏,同时起到抵抗温度应力防止砼出现裂缝的作用。设计中当建筑物较高较长或框剪结构时配筋宜适当增加,特别在连梁部位或温度、刚度变化等敏感部位宜适当增加。墙的竖向钢筋主要起抗弯作用。在一些多层、低高层剪力墙中电算结果多为构造配筋;但配筋时所取的配筋率有人往往扣除了约束边缘构件或构造边缘构件中的钢筋,笔者认为竖向最小配筋率应该包括边缘构件中的钢筋,墙肢的竖向配筋原则也应该尽量将钢筋布置在墙端部边缘区并保证钢筋间距≤300mm,也应该注意防止竖筋过多使墙的抗弯强度大于抗剪强度,对抗震不利。

    6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