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竞聘演讲
  • 会议发言
  • 爱国演讲
  • 就职演说
  • 开业开幕
  • 思想学习
  • 征文演讲
  • 经验材料
  • 述职报告
  • 调研报告
  • 工作汇报
  • 年终总结
  • 申报材料
  • 学习体会
  • 企划方案
  • 活动方案
  • 技巧经验
  • 模板范例
  • 思想宣传
  • 经济工作
  • 工作报告
  • 组织人事
  • 反腐倡廉
  • 慰问贺电
  • 先进事迹
  • 思想汇报
  • 入党申请书
  • 党会发言
  • 先进性教育
  • 入团申请书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调查报告
  • 实习报告
  • 和谐社会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作文范文
  • 自我鉴定
  • 讲话稿
  • 自查报告
  •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人教版第四单元 社会主义兴起和现代中国政治与外交课时作业15试题

    时间:2021-06-08 15:17:20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年高 作业 课时

     业 课时作业 15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 .(2018· 河南省中原名校联盟高三联合考试)1949 年 年 6 月,毛泽东明确提出 “ 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结成国际的统一战线。

     ” 基于此,新中国实行了(

     ) A. . “ 另起炉灶 ” 的外交政策 B. . “ 求同存异 ” 的外交政策 C. . “ 一边倒 ” 的外交政策 D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解析:

     联合苏联等社 会主义国家属于 “ 一边倒 ” 的外交政策,选项 项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 “ 另起炉灶 ”项 ,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 “ 求同存异 ”项 ,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项 材料体现的是一边倒而非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选项 D 不符合题意,选 排除;故本题选 C 。

     答案:C 2 .(2018· 厦门高三诊断)的 新中国的 1950 年版、1953 年版、1958年版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 年版、1975 年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期因私护照几乎为零;1980 版将 1975 年版的 “ 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 ” 改为 “ 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 ”; ;2005 年 年的 签发的 400 万本护照中,80% 是因私护照。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20 世纪 50 年代护照版本体现了我国 “ 一边倒 ” 外交政策 B .20 世纪 70 年代的中法、英文护照表明中美建交的实现

      C .为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不再注明护照限定范围 D .2005 年因私护照数量大量增加,推动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解析:20 世纪 50 年代,新中国实行 “ 一边倒 ” 外交政策,倒向故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所以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故 A 项正确;中美建是 交的实现是 1979 年,故 B 项错误;不再注明护照限定范围是改革开故 放的政策影响,故 C 项错误;中国是 加入世贸组织是 2001 年,故 D 项 项错误。

     答案:A 3 .(2018· 淄博高三摸底) 日内瓦会议前夕,与会国的会议态度可以分为三类:苏、中、越的主导意见体现为苏联、中国的与会政策,即谋求通过会议达成协议,恢复印支和平;美国坚决拒绝缓和;英、法两国持观望态度。这说明日内瓦会议(

     ) A .被美苏两大国左右

     B .两大阵营界限分明 C .带有强权政治色彩

     D .中国主导会议进程 解析:

     日内瓦会议的召开是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材料反映的 “ 美国坚决拒绝缓和;英、法两国持观望态度 ” ,表明三国不希望问题尽快解决。故答案为 为 B 项。A 项说法绝对,中国对最终结果也有很大影响,排除;C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中国对会议作出积极贡献, “ 主导会议进程 ”除 言过其实,排除 D 项。

     答案:B 4 .(2018· 衡水高三调考) 周恩来总理在一次会议上说:

     “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同时,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我们并不要求个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

     ” 这次会议(

     ) A .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B .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C .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新中国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

     据材料 “ 周恩来总理 …… 求同而存异 ”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万隆会议故 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故 B 项正确;新中国第故 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日内瓦会议,故 A 项错误;第 26故 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 C 项错误;新在 中国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 1953 年底周恩来在接故 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故 D 项错误。故选 B 。

     答案:B 5 .(2018· 秦皇岛高三统测) 有学者评价某次国际会议:

     “ 新 中国外交官第一次在异国集中面对世界各主要大国,参与讨论解决当时世界上最敏感和最重要的地区冲突,为亚洲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 如此评价是基于这次国际会议上(

     ) A .中国政府首次提出了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B .周恩来鲜明地提出了 “ 求同存异 ” 的方针 C .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开始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D .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会议指的是日内瓦会议,日内瓦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项 议》,选项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A 和日内瓦会议无关系,不符合项 题意,排除;选项 B 属于万隆会议,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C选 属于万隆会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 。

     答案:D

      6 .(2018· 延安高三月考)“ “ 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最终形成。

     ” 这里的 “ 它 ” 是指(

     ) A .制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提出 “ 求同存异 ” 方针 C .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D .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解析: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局限,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 ,标志着为 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最终形成。故答案为 A 。

     项。

     “ 求同存异 ” 方针的提除 出,促进了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排除 B 项;参加日内瓦会议,是除 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排除 C项;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是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的除 表现,排除 D 项。

     答案:A 7 .(2018· 开封高三调研) 基辛格回忆说:

     “ 阿尔巴尼亚提案以压倒多数通过了。美国的双重代表权和把安理会席位给北京的提案,却根本没有表决。问题的实质在于,友好国家改变了立场。当美国对北京采取敌对态度的时候,他们害怕投票赞成接纳中华人民共 和国会受到我们的某种惩罚。现在我们戏剧化地要跟中国和解,他们就不再怕这种惩罚了。

     ” 基辛格认为中国外交取得进展(

     ) A .是由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提高 B .关键是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C .取决于欧洲国家对中国的态度 D .受益于中美两国关系趋向缓和 解析:

     由材料 “ 现在我们戏剧化地要跟中国和解,他们就不再怕这种惩罚了 ” ,可见基辛格认为中国外交取得进展受益于中美两国关

      除 系趋向缓和,排除 B ,选 D ;材料没有提到欧洲国家对中国的态度,除 排除 C ;材料没有提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排除 A 。

     答案:D 8 .(2018· 吉林省百校联盟高 三评估) 周恩来在谈到中美《上海联合公报》时说:

     “ 这一突破,使世界上的国家都愿意跟我们来往了,中美来往的收获就在这里。

     ” 这说明中美关系的突破(

     ) A .提高了中国的大国形象 B .推动了中国重返联合国 C .促进了中美间友好交往 D .改善了中国的外交环境 解析:

     根据材料中 “ 这一突破,使世界上的国家都愿意跟我们来往了 ”为 ,说明中美关系的突破改善了中国的外交环境。故答案为 D 项。A 项与材料无关,排除;中国在 1971 年已经重返联合国,排除 B 项;C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答案:D 9 .(2018· 淮南高三联考) 初入政坛, 尼克松曾因激烈的反共行为而出名。1960 年代后期,尼克松突然改变长期以来坚持的 “ 反共 ” 政策,开始主张缓和与中国的关系,并在其担任总统之后实现了访华的目标。尼克松 “ 突然改变 ” 的原因在于(

     ) A .中美两国构筑战略同盟 B .美国改变了遏制中国的战略 C .两极格局下的 “ 苏攻美守” ” D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战略攻势;美国陷入越战的泥潭,中国面临最主要的

      威胁来自苏联,为寻求国际战略平衡,中美关系趋向缓和,C 项正确。A 项说法错误,中美关系 缓和,而不是中美结盟,排除。美国改变对中国的战略是因为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联合中国共同对抗苏联的威除 胁,是改变敌视政策,而不是改变遏制政策,排除 B 。D 项是原因之一,但不是 “ 突然改变 ” 的关键原因,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选 案选 C 。

     答案:C 10 .(2018· 包头高三统测)从 从 1973 年起,毛泽东、周恩来批准动和 用几十亿美元和 200 亿人民币,从西方和日本引进了大型先进成套技术设备,建成了几十个冶金、化肥、纺织大型企业。这表明(

     ) A. . “ 二五 ” 计划期间中国大力引进外资搞工业化 B .文革时期中国工业化加速发展 C .中国与西方经济往来的序幕拉开 D .外交突破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外交有三件大是 事:一是 197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二是 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 年中是 美建交;三是 1972 。

     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关系逐渐正常化。

     了 这一系列外交事件,打破了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 “和 毛泽东、周恩来批准动用几十亿美元和 200 亿人民币,从西方和日本引进了大型先进成套技术设备,建成了几十个冶金、化肥 、纺织大型企业 ”故 体现了外交突破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故 D 项 项符合题意; “ 二五 ”是 计划时间是 1958 ~1962 年,A 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 、C 项说法错误。

     答案:D

      11 .(2018· 成都高三诊断) 上海五国机制最早从建立边界军事信任和裁减边界军队入手,在上海五国机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上海合作组织又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作为重要内容,同时将经济合作列入战略性议事日程。据此,对上海合作组织的表述最为贴切的是(

     ) A .区域间反恐及经济合作集团组织 B .注重安全与发展的多边合作机制 C .新型的军事安全及 经济合作联盟 D .大国间加强军事安全的协作模式 解析:

     材料 “ 边界军事信任和裁减边界军队 ”“ 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 ”“ 经济合作 ” 表明上海合作组织是注重安全故 与发展的多边合作机制,故 B 项正确;A 、C 、D 三项不符合材料。

     答案:B 12. .(2018· 大同高三调研)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推动各种国际交流和合作。中国开展这些外交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是(

     ) A .为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的环境 B .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C .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D .挑战美苏两极格局 解析 :

     一个国家的外交核心是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中国当然也不例外;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需要和平稳定的国故 际环境以及良好的国际关系,故 A 项正确;B 、C 、D 三项不是最主选 要的目的。故选 A 。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题 28 分,第 14 题 题 24 分,共 共 52 分) 13 .(2018· 聊城高三评估) 随着国家 “ 一带一路 ” 战略的实施,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加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次会议是历史上第一次 “ 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的参加下,由渴望掌握自己命运的亚非国家举行的,它反映了占全世界人口一半以上的 亚非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 ” ,被后人誉为 “ 首次被发展中国家宣布进行南南合作的会议 ” ,其意义不仅体现于在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翻开了新一页,在新中国对外关系史上更是意义深远,由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通过此次会议,在非洲大陆打开了外交新局面。

     —— 沐涛《再论现代中非关系》 材料二:

     当世界走进中国时,曾因地理条件所限,长期独立于世界而存在的中国,作出了激烈抵抗,历经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才得以恢复并确保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改革开放,让中国从拒绝世界,转为主动向世界开放。古老国度在 不断适应国际化冲击的过程中,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巨大进步,并因此思路越来越清晰,心态越来越平和。

     —— 顾骏教授在上海大学的演讲 《大国方略:中国怎样走向世界》 (1)合 材料一中的会议指的是什么会议?根据材料并结合 20 世纪50 ~70 年代的史实,概括这次会议对新中国对外关系和现代国际关系的影响。(12 分) (2) 阅读材料二,分别指出 “ 世界走进中国 ” 和 “ 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 ” 的开始标志。从政治和经济角度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走向世界

      的具体表现。(16 分) 解析:(1) 第一小问会议,据材料一叙述分析得出万隆会议;第二小 问影响,从与非洲大陆的关系、第三世界的地位与国际格局方面分析。

     (2) 第一小问标志,据材料二 “ 当世界走进中国时 ”“ 长期独立于世界而存在的中国,作出了激烈抵抗,历经鸦片战争 ”出 得出 1840 年 年鸦片战争,据材料二 “ 改革开放,让中国从拒绝世界,转为主动向世界开放 ”出 得出 1978 年改革开放;第二小问表现,结合所学,从改革开放后的政治、经济两个角度回答得出。

     答案:(1) 会议:万隆会议。

     影响:新中国打开中非交往的新局面,形成与亚非独立国家的建交高潮;极大地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斗争,增进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 ;第三世界国家开始以独立姿态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掀起不结盟运动,冲击了战后美苏两极格局。

     (2) 标志:1840 年鸦片战争,1978 年改革开放。

     表现:政治上,调整外交政策为不结盟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推动新型区办 域合作,如参加和主办 APEC 会议,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经济上,初步形成合理的对外开放格局;成功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14 .(2018· 兰州高三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公民因私普通护照主要版本变 化情况统计表 版本 封面 内页印刷 防伪程度 备注 1949 版 无 无 手工填写 防伪手段几乎为零 中俄文对照

      1953 版 棕色漆 布硬皮 繁体、...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