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竞聘演讲
  • 会议发言
  • 爱国演讲
  • 就职演说
  • 开业开幕
  • 思想学习
  • 征文演讲
  • 经验材料
  • 述职报告
  • 调研报告
  • 工作汇报
  • 年终总结
  • 申报材料
  • 学习体会
  • 企划方案
  • 活动方案
  • 技巧经验
  • 模板范例
  • 思想宣传
  • 经济工作
  • 工作报告
  • 组织人事
  • 反腐倡廉
  • 慰问贺电
  • 先进事迹
  • 思想汇报
  • 入党申请书
  • 党会发言
  • 先进性教育
  • 入团申请书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调查报告
  • 实习报告
  • 和谐社会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作文范文
  • 自我鉴定
  • 讲话稿
  • 自查报告
  • 浙江省杭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时间:2021-04-09 15:08:35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杭州市 浙江省 高一

     市 浙江省杭州市 2020-2021 学年高一 3 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如果我们对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这套行为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礼式”了。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

     法治和礼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节选自费孝通《礼治秩序》,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礼和法律本来没有什么区别,它们都只是一种行为规范,用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

     B.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酷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合式的。

     C.礼是在教化中养成的敬畏之感,但有时也需要一定的外在权力来推行。

     D.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约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先由普遍的看法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再次强调了礼治的特征。

     B.第二段举了旧小说里杀人来祭旗的事例,最终是为了证明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C.文章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人的主动服从。

     D.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为了论证这一中心,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可能受挫。

     C.礼缺乏变化,只能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其效力无从发挥。

     D.如果人们在教养中养成了对礼的敬畏感,就不会出现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象。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总书记指出,“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在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培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推进社会向上向善力量的形成,是人有德而立、国有德而兴的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构建与推进要通过善文化在“个人——家庭——社会”的内化与践行。首先,善是为人之本。孟子作为传统善文化的奠基者及推进者,提出了“四端说”,他强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人启蒙教育及习成做人的基本认知,体悟并践行“良知”是个体道德修为的基础。

     其次,善是知行合一的根本要求。中国传统善文化要求“仁者爱人”,要“泛爱众”:行为上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能做到“民胞物与”,以实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为追求。仁爱主义是集体主义的基础,与邻为善,互利共生,构成了交往的和平主义价值理念。仁爱主义、集体主义、和平主义是善文化谋求人类共同生存、命运一体的道德价值观。

     再次,善的培育、实践的第一场所在家庭。中国传统善文化培育与践行的根本是家国一体,“孝”“忠”合一。儒家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德之本、教之源。对父母、先祖的爱、养、畏、敬,及对兄长的尊敬、友爱,是孝悌文化的基础。要将感恩、敬畏、奉献、责任等基本道德意识、情感、价值作为家教、家风的内涵培育下一代,谋求个人善行与社会善行在价值观上的一体性,追求与实现家庭之善和国家之善在道德践行上的一致性。

     最后,善是人实现“天人合一”、追求永恒的信念维系。中国在文明的“轴心”时代,已经奠基了天、地、人是同源相生、同道相存、同场相在的共同体的信念。所谓“黄天元素,唯德是辅”“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其中的“道”、“天(理)”往往与人的善心、良心相通相连。儒家认为,良知即天理。在现实生活中,《周易》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佛教的因果报应论,道教的“承负”果报论等使中国人有了善恶报应的善信念观,致力于在现实社会谋求“立德”以成就“不朽”。千百年来,善成为中国人成长发展的立身之基、修身之要,追求永恒的信念维系。《中庸》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的根本是觉悟善性、安践善性。

     中国传统善文化的构建与普遍性、持续性传播、承继。促进并形成了中国人向善的自觉性。奠基起中华民族的善文化基因、精神基因、信仰基因,成为民族向上、向善的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营造社会善文化的良好氛围,构筑社会善的规范体系,培育社会善的信念,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是当前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中汲取有益的成分,将民族善文化基因发展延续,是增强文化自信、提高社会软实力的重要方面。

     (摘编自王永智《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

     材料二:

     中国实现由富到强的巨大转变,为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基础。中国的富强得益于文化的强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支撑。富而好礼、强而有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

     要特质,不仅是古人治国理政经验智慧的历史总结,一直以来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也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新气象和新风貌,与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礼义之邦的大国君子形象一脉相承。

     早在春秋之际,我国古人就注意到了国家在实现富强之后接下来该怎么办的问题,并提供了可资镜鉴的解决之道。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来强调的“富而好礼”“强而有义”的宝贵思想。

     据《论语》记载,子路曾经向老师孔子请教“富而无骄”如何?孔子回答说,已经很不错了,但要是能 做到“富而好礼”就更好。这与孔子回答其另一弟子冉有之问“既富矣,又何加焉",而告诉他要“教之”的道理相辅相成。国家在富庶之后该怎么办,古人以其独特的经验智慧给出了“教之”的方案。

     所谓教之,即以礼教之或教之以礼,即按照礼的规范和要求上至治国理政、平定天下,下至日新其德、修身齐家,从而在整个社会上形成一个良好风气。

     在古人看来,“富而无骄”虽然可堪称道,但仍不过是一种被动的不作为,亦可说是没有责任和担当意识,久而久之必然会流于为富不仁。“富而好礼”则展现了一种积极主动的有为精神,更能彰显自身的道德自觉和追求,对整个社会和国家良好风气的塑造和维系大有裨益。“以礼示之,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如果不依照礼的要求治理国家,就好比盲人失去搀扶,在黑暗中寻找东西,必然不知所措、事与愿违。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践行的外交原则和行为,无不折射着一个富而有礼的国家的风度和涵养。

     除了 “礼”,作为国之四维,“义”也是古人治国理政所主张和恪守的一个重要原则。“强而有义”就是从伦理角度对一个强大起来的国家提出的道德引领和规范,“强”既不是“宽柔以教,不报无道”的南方之强——过于追求隐忍、包容,也不是“衽金革,死而不厌”的北方之强 —— 崇尚勇力、果敢,而是孔子推崇的“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君子之强。“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指的是把义作为立身之本,依礼而行事。立身之本亦可化为治国之道。能做到“强而有义”的君子之强的国家,必然不会忘记和改变自身抱有的信念和使命,而会恪守德义的初心,坚定不移地按照道义的要求循礼而动,通过践行道义而最终实现其理想追求。这也就是“勤于道义,则刚健而日新”的道理所在。中国已经向世界庄严承诺,“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就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一贯坚守“强而有义”信念的真实流露。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8 年 4 月 16 日第 2 版)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仁爱主义、集体主义及和平主义呈并列关系,是善文化谋求人类共同生存的道德价值观。

     B.佛教的因果报应论,道教的“承负”果报论等使中国人有了善信念观,希望成为不朽。

     C.富而好礼、强而有义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历代都彰显出新气象和新风貌。

     D.“勤于道义,则刚健而日新”,这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人一贯坚守的治国理政信念。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主要采取了道理论证,特别是对文化典籍的引用,使文章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文化底蕴。

     B.材料一首尾两段都联系现实,指出善文化对国家发展的积极作用,体现了立足当下的创作意识。

     C.材料二中“盲人失去搀扶”的比喻从反面阐明中国外交的风度与涵养。

     D.材料二末段否定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两个极端为的是凸显对君子之强的推崇。

     6.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之所以提出了四端说,是因为其认为善是中国人启蒙教育及习成做人的基本认知。

     B.由“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可看出,当时的人们都有了善恶报应的善信念观,都积极实践善性。

     C.“富而无骄”缺乏责任和担当意识,久而久之就会为富不仁,这是孔子也是作者所抨击的。

     D.循礼而动,依义而行,从而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秩序,会是中国对于人类的文化贡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把锄头被青草削去锋芒

     毛云尔

     ①几乎所有的人都这样认为,锄头是铁匠铺里的铁匠打造出来的。

     ②只有你例外。你认为锄头是从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和一株草一样悄悄地从土壤里生长出来。臂如一株灯芯草,或者一蔸旋伏花。当然,在土壤里悄悄生长的锄头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也不会被人们称呼为锄头,人们只叫它铁矿石。铁矿石在土壤里悄悄生长着,它等待着有朝一日被打造成人们需要的镰刀抑或锄头。

     ③几乎所有的人都这样认为,锄头是铁匠铺里的铁匠打造并使之锋利起来的。

     ④铁匠将锄头或镰刀打造出来以后,再一一磨口。只有磨了口的铁器才变得锋利,才能够最终派上用场。一把镰刀要用上几乎一个下午的时光,它的刀口才能变薄,像一张纸一样薄,而且开始闪光,那是一种让所有的目光都为之变色的光芒。

     ⑤一把锄头就没有一把镰刀那样备受呵护。一把锄头用来磨口的时间大约三分钟,这种马虎了事的结果,就是一把锄头和刚才并没有两样。依然是厚厚的嘴唇,给人一副不善言辞的木讷样子;依然是煅烧过后冷却下来的青灰色,仿佛一个受了委屈的人,心中的不平全都写在脸上。

     ⑥你猜想,锄头心中肯定有怨气啊,同样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铁器,为什么要厚此薄彼地区别对待?但是,也说不定锄头正高兴着呢!

     ⑦一把脸色铁青似乎有怨气的锄头,在某个有着阳光或者飘着细雨的早晨,从铁匠铺里打造出来,一头扎进遍布着砾石、生长着青草的原野。当它抬起头来的时候,已经是春末的某个黄昏。

     ⑧这时,土地已被锄过三遍了。那些疯狂肆虐的青草终于在一把锄头面前妥协了,恋恋不舍地将土地让给了庄稼。这时,人们啧啧称赞着铁匠的手艺,是他打造了一把锋利而且好使的锄头,人们才得以在这个春天取得了暂时...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