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范文大全
  • 古典文学
  • 职场知识
  • 中国文学
  • 公文书信
  • 外国名著
  • 寓言童话
  • 百家讲坛
  • 散文/诗歌
  • 美文欣赏
  • 礼仪知识
  • 民俗风情
  • 谜语大全
  • 名言警句
  • 巧用多媒体,领悟诗词的“留白”艺术

    时间:2022-11-14 15:05:35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多媒体 诗词 “留白”艺术

    巧用多媒体,领悟诗词的“留白”艺术

    学习古诗词是一个想象的过程。学习体会诗歌中的“留白”艺术,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以下是蒲公英阅读网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留白,顾名思义,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国画中常用一些空白来表现画面中的水、云雾、风等景象,这种技法比直接用颜色来渲染表达更含蓄内敛。

      文学中的“留白”也如此,尤其是古诗词,往往寥寥数笔就让人回味无穷,吟咏千载。 而对作品中的留白艺术所创造的意境进行感受、领悟、理解,这一直是诗词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认为多媒体的应用能很好的突破这一难点,因为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声像文结合,能更好的启发学生在诗词的留白中去作丰富的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诗词便是很好的范例,这些诗词题材多样、风格各异,都体现了诗词中留白的艺术特色。我在教学中借助了多媒体,对怎样更好的利用多媒体,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快的感悟到诗词留白的意境,进行了一番探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利用媒体切换,体会时空留白

      时空是指一首诗的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发展,这种发展有助于主题的探索与澄清。想象是诗的翅膀,存了想象的自由,诗人就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而多媒体正可以把诗人的想象还原成直观的画面,使学生便于理解。

      以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为例:

      “君问归期末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从时间上看,第一句里的“归期”属于未来;第二句是目前的即景;第三句是展望未来(诗人和妻子重聚之时,西窗之下,烛光之中,如何向她倾诉此刻他乡夜雨的心情);末句的却是指未来,但到了那时,“巴山夜雨”早已成为过去了,实际上成为“未来之过去”,两次“巴山夜雨”本质上起了蜕变,时间上有了纵深感,不再是平面顺序的结构。该诗的空间结构也颇多变化,首句在他乡山之北,指向家中;次句又拉回他乡;第三句回到家中;未句又拉回他乡,但这是回忆中的他乡,空间和时间都应用了留白的艺术,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老师教学时即可抓住这些时空留白的匠心,提出疑问:“两处巴山夜雨”在时间上、地理上有无变化?它们是如何勾联的?是否重复?同学们自然会找时间上的不同。然后多媒体显示男主人公身处巴山,正夜雨绵绵,因思念而难眠的他面对窗外涨满的水池,脑海中却想象着日后的相见情景。通过画面的切换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同学们能更快的领悟该诗在不同时间的回环勾联中形成了独到构思。

      2、利用媒体朗读,感受音韵留白

      “诗中有乐,乐中有诗”(苏轼语)“缺乏意象则诗盲,不成音调则诗哑”(余光中语)一首诗不能句句有意象,却不能一句无音调。诗词的语言,最突出的是抒情性和音乐性。诗的音韵主要表现在押韵,对仗、节奏上,而诗词的音韵既求齐整又求变化,这就构成了音韵结构上的回味空间。从这一特征出发,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发学生反复吟诵,使他们在感情上受到感染,融入美的艺术氛围中。

      多媒体资源非常丰富,借助播放录音,特别是一些著名播音艺术家的朗读,能让同学们尽情地为诗歌的音乐美所陶醉。从而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和无限的遐思。

      教学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先让学生们听媒体朗读,并辅之于画面:一位年迈沧桑的老者走在回乡的路上,路边的行人都投之于陌生的眼光……此时,学生能很快把握诗作内容。然后让学生试着每句删去第六个字,叫他们朗读,他们会发现文意完全无损,却读之无味。原因是文章未变,节奏却变单调了,全是偶数组成,整齐而无变化,这虽符合人的审美心理节奏,但不符合审美心理要求。满足又会感到单调,于是需要变化来打破单调,使期待落空,产生悬念,然后峰回路转,再予以满足,于是完成。“少小离家—老回”与“少小离家——老大回”一字之差却从奇偶变化使之免于单调。再从押韵上看,第二句应了首句起了韵,是满足;第三句不押韵,使期待落空,到未句才予以满足,于是完成,使整首诗,跌宕生姿,韵味十足。明白了古典诗音韵上的这些留白艺术,然后让他们反复听录音朗读,这样让学生充分比较、品味,体会这些音韵上的空白;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

      3、利用媒体交代背景,体味感情留白

      诗词创作往往是“感于哀乐,缘于事发”诗歌常常是诗人经历、思想感情的外观。但有些微妙的思想感情、深层的激越情怀,却不能为语言所直抒尽传,而为读者设置下感情上的空白。因此,我们鉴赏时要把握诗人的生平和诗风诗格,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风貌,这也即“知人论世”。

      多媒体容量大,可以把作者创作时所处的时代背景详尽地展示出来,让学生能对作者及当时的时代大事有较清楚的认识,有助于理解诗歌感情上的留白。

      李煜的《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举头望月,残月如钩。寂寞的实非梧桐深院,被锁的也不是“清秋”,都是作者自己。这种滋味很不好受,涌上心头又难于理清头绪,越想越烦,越理越乱,只好说“别是滋味”了。为何秋色在作者眼中如此清冷?词人的离愁为何“剪不断,理还乱”?因为词人孤独寂寞,愁肠百结,道出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的真切体念。这其中,许多“留白”需要师生结合李煜的身世,利用媒体收集李煜的生平资料:

      李煜(937~978) 五代词人。南唐国君。南唐在中主后期,已称臣于宋。李煜在位时,一直卑屈事宋,岁时贡献,府藏为之空竭。但他仍不思振作,浮华奢侈,迷信佛教,终于为宋所灭。他在政治上是庸驽无能的皇帝,却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工书法、善绘画、精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的造诣,词的成就尤高。

      同时,让学生拓展阅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通过这些资料的补充,学生更能真切体会其痛苦的亡国之情。

      4、利用媒体展示物象,领悟哲理留白

      富有哲理的诗歌,往往是以写物象而寓于哲理,其“留白”更大。因而,更需要借助媒体拓宽知识面,丰富资料。讲授时才能深入浅出,以便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朱熹《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全诗借景喻理,以方塘作比,形象的表达了一种微妙的读书感受。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为了更好的理解诗意,“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 、“云影”,这些物象可利用多媒体很好的组成一个灵动的画面,让学生有个直观的感受: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学习古诗词是一个想象的过程。学习体会诗歌中的“留白”艺术,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利用多媒体教学古诗词,可以方便的参考大量的资料,深入挖掘诗歌的底蕴,从而指导学生切实体会古诗词的意境,学会品诗论诗,使学生具有诗性的审美情趣,乃至形成诗化的人格。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