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范文大全
  • 古典文学
  • 职场知识
  • 中国文学
  • 公文书信
  • 外国名著
  • 寓言童话
  • 百家讲坛
  • 散文/诗歌
  • 美文欣赏
  • 礼仪知识
  • 民俗风情
  • 谜语大全
  • 名言警句
  • 乾县小年祭灶习俗散文范文

    时间:2022-01-25 11:38:01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小年祭灶 习俗 散文

      乾县小年祭灶习俗散文范文

      每年蜡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日,是我国汉族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谢灶、灶王节等。目前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是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南方多数地区是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江浙沪地区人们习惯把除夕前一天称小年,南京地区等则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小年。

      祭灶源自于古人拜火的习俗,在我国传统民俗中有着悠久历史。人类最初接触的火是自然界雷电等产生的“天火”,但苦于无法保存。自1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发明了燧木取火后,人们开始用火取暖、照明、烤食物,后来还用于烧陶、冶炼金属等。据《礼含文嘉》记载:“燧人氏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显然易见,火使人类的生活区别于动物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火在人类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因此也诞生了许多古人拜火的神话传说。

      关于民间祭灶,东汉末年刘熙的《释名》中记有:“灶。造也,创食物也。”传说灶神的职责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又扩大到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人们对灶神的信仰是我国古代民间老百姓追求“衣食有余”梦想的反映。晋代名人周处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载:“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宋代范成大的《祭灶诗》有:“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清嘉录》卷十二《十二月·念四夜送灶》记载:“俗呼腊月二十四夜为念四夜,是夜送灶。”《清朝野史大观·清宫遗闻》载有:乾隆一朝,每年腊月二十四晚上,祀灶神于坤宁宫。由此可见,在清朝中期之前,至少到乾隆时期,我国北方小年和南方小年同在腊月二十四日。传说从清朝中后期开始,皇家就开始于每年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节省开支”顺便也就把灶王爷给拜了。因此,民间也上行下效,从此我国北方地区的老百姓也就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了。

      在我老家乾县,灶神(当地人叫灶爷)就是人们心目中的“司命菩萨”,传说他是玉皇大帝亲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是专门负责管理各家各户的灶火、考察善恶和降福祸的。因此,被人们视为全家人的保护神而备受尊敬和崇拜。在关中农村,家庭五神中其他神位可以没有,但灶神和土地神的神位是一定要有的。而且灶神的神位一定要选在厨房上首位墙壁的正中央。讲究一点的人家的神龛是用木板做的带底的、长宽约几十厘米不等、高约十几厘米的矩形木龛,有的老神龛甚至还穿靴戴帽、雕龙画凤,外面涂有厚厚的一层老桐油。底面固定在墙壁上,内侧正中央贴着灶神画像,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个,有的则有一男一女两个,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两旁书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横批是“一家之主”。神龛底帮上中间有只香炉,两侧有一对蜡扦,中间或前方摆放着各种供品。不太讲究的人家干脆就做一个没底的木框往墙上一挂、更简单的则在窑洞的墙上挖个土龛或直接在墙上贴张灶神像就是神龛了。灶神在古代汉族民间是最有广泛群众基础和备受尊重的,这充分寄托了广大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小的时候天天盼祭灶,但孩子们唯一关心的是一年到头见不到几次的祭灶饦饦和各种供品。在乾县老家,人们祭灶时习惯用的供品主要有祭灶饦饦、灶板糖、芝麻滚子、琼锅糖、麻花等。之所以要有这么多又香又甜的供品,都是为了让灶爷能“醉饱登天门”,“ 上天言好事”。

      祭灶饦饦是乾县老家小年祭灶必不可少的主要供品。那怕有的人家里条件不好买不起其他供品,但祭灶饦饦是一定要烙的。其实在小年早上,家庭主妇们一大早就张罗着发面了,由于北方小年天气太冷,准备好的发面一定要连发面盆一起放在炕,再盖上被子捂着,必要时还要给炕底下烧把火。大约到吃完中饭洗刷结束后,就可以准备烙祭灶饦饦了。先要把准备好的椒叶、小茴香、芝麻、等在锅里焙干,并压碎后备用。把发好的面倒在案上,加适量的食用碱后揉匀,再视其软硬加适量干面粉、倒入压碎备用的香料末揉匀后,饧上约十分钟后再揉,再饧上一会后再揉,约三个回火后发好的面就揉到位了。揪成剂子,揉光滑后擀成约十厘米大小的饼坯放入热铁锅中烙熟。一定要选用北方特有的麦草烧火,因为它火苗高而且火力柔软,文火慢烤,不仅不会皮焦里生,而且会烤得满院飘香。

      灶板糖其实是一种麦芽糖,也叫灶糖、板板糖等。它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麦芽糖的纯手工工艺制作得从五六天前开始,经过浸泡、育芽、蒸煮、发酵、熬浆等九道工序之后,出锅成型、硬化后即可。灶板糖味道香甜、酥脆可口。有健胃、润肠、止咳化痰之功效。它很甜,粘性也很大,把它拉成长条型后切成块就是灶板糖。传说给灶神供灶板糖是为了让灶王吃了嘴巴变得更甜,也有的说是为了粘住灶王爷的嘴,叫他上天光说好话不说坏话,目的都是要确保“上天言好事”。其实,这口味正中孩子们的心意,但是吃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由于它又酥又脆,咬的时候最好要用手接着、小口咬着吃,否则糖渣子粘在衣服上就拿不下来了。

      芝麻滚子是乾县古老的名点小吃之一,距今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芝麻滚子以乾县的优质井水、精细小米、上等大麦芽和白芝麻为原料,经过泡米、烧锅、蒸馏、打浆、发酵、淋汁、熬制、拉条等十多道程序制作而成。金黄酥脆、香甜味美,历来为民间传统的消食润肺、健脾补肾的保健珍品。

      琼锅糖是陕西省民间有名的地方传统特色食品,自古就誉满三秦大地。今富平县流曲镇生产的琼锅糖工艺精良,品质最优,已有800多年的制作历史。相传琼锅糖的产生来源于古代一对夫妻恩爱的佳话。古时的流曲镇有一位家境贫穷的后生叫孙丕扬,自幼志向高远,每日苦读诗书,日久身体便渐显消瘦。其妻印相貌丑陋,人称丑女,但却内秀聪颖、贤惠睿智。丑女很心疼丈夫,便想法设法变换花样用简陋的食材给丈夫做好吃的。她用大麦做成麦芽糖,加上小米、芝麻,制成香甜酥脆的芝麻糖。丈夫非常喜欢吃,且胃口大开,精力充沛,读书愈加勤奋,明嘉靖三十五年考中进士,最终官至吏部尚书。左邻右舍纷纷效法丑女做芝麻糖,后经当地能工巧匠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就成了如今的琼锅糖。因其香甜酥脆、口嚼味美、佐料考究,历来被民间百姓当做消食润肺、健脾补肾之保健珍品和晋献朝廷之珍品。

      麻花是一种普通的风味食品,乾县人习惯叫油果子。以前在乾县农村麻花却往往是寻常百姓家外公外婆看望外孙和外孙女时携带的最好的吃货了。老家乾县的麻花有近一尺长,由于炸麻花的面和的硬、搓成的麻花很精致、花纹很清晰,再用土油坊的菜籽油炸过后颜色金黄、香味诱人,关键是乾县的麻花不仅吃起来又香又爨、还很脆。有心的商家再给面里放点糖,简直就是又油、又香、又脆、又甜真好吃!

      过了小年,从腊月廿五日到除夕这五天,由于家中五神俱已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神煞上天,百无禁忌”,这几天在农村,天天都是适宜嫁娶的好日子,所以汉族的青年男女也多在这几天举行婚嫁。因而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小年祭灶其实就是过年的开始,意味着人们开始忙着准备年货、扫尘、祭灶等,准备干干净净过新年了。充分表达了我国劳动人民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但愿随着小年和壬寅年春节的到来,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能够早日消失殆尽。

      祝愿乾县老家壬寅年春节红红火火、热热闹闹!虎年虎虎生威!龙腾虎跃!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