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竞聘演讲
  • 会议发言
  • 爱国演讲
  • 就职演说
  • 开业开幕
  • 思想学习
  • 征文演讲
  • 经验材料
  • 述职报告
  • 调研报告
  • 工作汇报
  • 年终总结
  • 申报材料
  • 学习体会
  • 企划方案
  • 活动方案
  • 技巧经验
  • 模板范例
  • 思想宣传
  • 经济工作
  • 工作报告
  • 组织人事
  • 反腐倡廉
  • 慰问贺电
  • 先进事迹
  • 思想汇报
  • 入党申请书
  • 党会发言
  • 先进性教育
  • 入团申请书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调查报告
  • 实习报告
  • 和谐社会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作文范文
  • 自我鉴定
  • 讲话稿
  • 自查报告
  • 双循环文章汇编(32020)

    时间:2021-01-14 15:07:00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双循环 汇编 文章

      目 录 1.

     罗立彬:

     推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1 2.

     蒲实:

     双循环格局要着力抓好国内大循环 4 3.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宏观经济研究室执行副主任孙超:

     “双循环”之思 6 4.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工银国际资深经济学家钱智俊:

     金融赋能“双循环”的三大维度 8 5.

     熊园:

     推动双循环 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11 6.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

     完整准确理解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 13 7.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副教授、每经特约评论员尹响:

     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助推国际国内经济双循环 17 8.

     刘大山:

     在“双循环”大坐标中找准发展定位 21 9.

     伍少安:

     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3 10.

     湖南省远景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北冰:

     聚焦国内国际双循环建设好岳麓山大科城 24 11.

     孟秋:

     打造双循环格局,提高抵御风险能力 26 1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段炳德:

     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关系辨析 28 13.

     鞠昌华:

     利用双循环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32 14.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邹薇:

     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34 15.

     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梁启东:

     在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中促进沈阳高质量发展 39 16.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

     市场主体活力是“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活力 43 17.

     四川省国有资产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争涛:

     立足农业内外双循环打造省级农业投资平台 45 18.

     浙江省商务研究院院长兰健:

     更好发挥外贸在“双循环”中的作用 50 19.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甄新伟:

     从五个维度深刻理解“双循环”战略内涵 53 20.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张占斌: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 58 21.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负责人蔡普华:

     推动内外双循环实现良性互动 63 22.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主任、副教授韩文龙:

     练好供给侧改革和扩大内需两大基本功以国内国际双循环助力经济高 质量发展 65 23.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室主任、研究员张明:

     准确理解“双循环”推动新一轮区域一体化发展 69 24.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外联委副主任、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王济光:

     加快形成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73

     2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赵晋平:

     重塑“双循环”格局下苏州片区开放发展新优势 76 26.

     朱育漩:

     生态环境保护为“双循环”添薪助能 79 27.

     广西财经学院经贸学院院长、教授唐红祥: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84 28.

     广西宏观经济研究院高级经济师张卫华:

     融入双循环助推我区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 87 29.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常委、自治区工商联副主席邓亚保:

     积极打造链接双循环的重要节点 90 30.

     孟秋:

     打造“双循环”格局,提高抵御风险能力 94 31.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邹蕴涵:

     国内国际双循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必然选择 96 32.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工银国际资深经济学家钱智俊工银国际宏观经济分析师高欣弘:

     新基建:数字经济时代畅通“双循环”的关键 101 33.

     董少鹏:

     构建“双循环”格局更要扩大对外开放 104 34.

     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

     率先形成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双循环为战略支撑的增长方式 107 35.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刘瑞:

     以“双循环”保障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108

     推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罗立彬 (2020年6月25日)

     2020年5月2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他强调,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一、中外经济总量占比此消彼长决定了内需对中国经济会越来越重要 国内市场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改革开放以来,代表外需的商品与服务净出口占中国GDP的比重最高的时候也只在2007年达到过8.9%。不仅如此,中国经济总量近年来在全球比重越来越高。世界银行WDI(世界发展指数)

     数据显示,2005年到2018年间,中国GDP占世界比重从4.81%逐年增加到15.84%, 基本每年递增1个百分点。与此相对的是发达国家经济比重的下降,美国从27.57%到23.91%;欧盟从30.39%到21.85%;日本从10.01%到5.79%。同期人均GDP 方面,中国年均增长率为6.1%,美国为2.29%,日本为1.0%,欧盟发达经济体为1.8%,世界平均为1.84%。中外经济总量在全球经济占比的这种“此消彼长”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经济会越来越依赖国内市场。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只要今后中国经济增长率超过世界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中国经济越来越依靠内需的状况就不会变化。2018年,代表外需的商品与服务净出口占GDP比重已经低至2.59%。随着中国贸易顺差收窄和经济继续增长,内需作为中国经济主要引擎的作用会持续提升。

     二、大规模国内市场带来多重优势 中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大规模经济体,这其中包含多重含义。

     一是指绝对 经济总量大,可以容纳比较完备的产业结构在经济体内部存在,各行业规模足

     够容纳多个企业在不牺牲规模经济效应的情况下相互竞争,从而同时收获规模

     经济效应、集聚经济效应和竞争效应;甚至可以容纳不同区域相互竞争创造更

     为适宜且有差异化的营商环境来吸引优势资源。

     2019年,中国GDP总量99.1万亿

     人民币,稳居全球第二;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

     — 1 —

     类的国家,产业配套能力全球领先;中国在各个产业领域都有规模巨大的头部企业,同时也很难形成垄断的市场结构,多数产业内部竞争激烈,企业可以同时收获规模经济效应和竞争效应。另外,地区间多年来也经历着经济增长等多方面的竞争,区域竞争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制度中的典型特征之一。

     大规模经济体的第二层含义可以是指占据全球经济比重大,有助于在全面开放的格局之下,对全球优势资源产生足够引力,也有利于规模经济效应明显的经济活动以国内市场为基础形成国际竞争力。2019年,中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占全球经济总量比重已经高达16%。此外,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1万亿人民币。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万美元,仍然是中等收入国家,因此具备发展潜力。也就是说中国是同时具备“人均中等,总量巨大”这两个重要特征的经济体,也是全球唯一一个在中等收入阶段就成为大规模经济体的国家。这说明中国既有潜力,又有引力。这样,一方面可以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吸引全球优势资源,在中国形成生产能力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也可以以国内大市场需求为基础,使一些规模经济效应明显的产品在中国产生“本地市场效应”,产生出口竞争力,从而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三、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国内需求对国际要素的引力 要发挥中国国内大市场对全球优势资源的吸引力,从而挖掘中国经济发展的潜能,就需要尽量破除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壁垒,让全球优势资源能够到中国大市场来寻求就业机会,竞争为中国国内市场提供服务,这就需要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目前既有全球第二的经济总量,又有人均中等的收入水平,在很多领域都既具备巨大的市场规模也具备增长的潜力,可以为全球优质生产要素提供就业机会。比如中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球领先,这就会吸引未来全球产品的研发设计、品牌建设、分销以及客户服务等更倾向于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偏好,这些领域的全球优势资源也会向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流动和集中, 形成中国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产业竞争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并最终推动形成国际竞争力。举一个文化产业领域的例子,在去年戛纳秋季电视节上,湖南卫视联合电视节组委会ReedMIDEM,宣布启动“全球飙计划”,面向所有国际制作公司和电视平台,征集节目创意,旨在打造下一个引领中国电视新趋势并具备全球发行潜力的现象级节目模式,到今年3月,“全球飙计划”吸引了来自23个国家及地区的公司和独立制作人参与,共收到60余原创模式提案,最后西

     — 2 —

     班牙AtresmediaStudio的《落地之前》最终被选定为冠军方案。总之,要实现国内需求对国际要素的引力,从而挖掘发展潜力,就需要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当中也提到要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要发挥大规模经济体的作用,首先就要成为一个“经济体”,即商品以及生产要素在内部的各个地区间实现比较充分的自由流动,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可以比较高效率地发挥作用,使得各种行为的投入产出关系比较高效率。近期印发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就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措施,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指出要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并做出了具体安排。

     四、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继续发挥中国经济制度优势 一方面,发挥大规模经济体的作用需要商品以及生产要素在内部各地区间实现比较充分的自由流动。但是另一方面,多年来促进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制度特征是“区域间竞争”,这种独特的经济制度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在过去几个十年当中保持高速增长的重要解释;虽然在促成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 也带来了“地区分割”“区域间产业结构雷同”等负面作用,但是在经济增长潜力巨大的时候,这种“区域竞争”制度的“收益”可能是大于“成本”的。然而,随着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过渡到高质量发展阶段,这种“区域竞争”制度的“收益”逐渐下降,“成本”开始凸显,但是这并不能完全否定这种制度的“优越性”,而是应该对其进行一定的调整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降低其负面影响。其中一个调整方向大致就是将区域竞争过程中的“竞争主体”规模扩大,这就有点像产业经济学理论中的,“某个产业发展到相对成熟期时就会出现企业间的合并”。但是不同之处在于,产业经济学中“产业集中度提高”是“市场之看不见的手”所主导的,而“区域一体化”战略则是在市场力量形成的产业集聚的基础之上,“政府之看得见的手”也要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 应当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通过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既可以加强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国内的自由流动,又可以更好地发挥区域竞争的制度优势。

      — 3 —

     双循环格局要着力抓好国内大循环 蒲实 (2020年7月27日)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如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经济行稳致远、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立足国内大循环,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从外部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流行,引发了全球经济的持续萎缩,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我们深挖国内巨大需求潜力,以国内大循环引领国际循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内部看, 内需是双循环的主引擎。我们立足国内需求有序复工复产,同时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强化“六稳”“六保”措施,我国经济呈现深V型恢复态势,为国内大循环奠定了良好基础。从长期看,我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阵痛期”,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受疫情影响,一些结构性矛盾凸显。实现国内大循环,可以营造一个相对稳定和可控的环境,稳住产业链、供应链和经济运行,有效对冲日益增长的国际风险,促进价值链和需求链转型升级。

     立足国内大循环,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

     14亿多人口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比较优势和我国强大的发展韧劲所在,孕育着巨大的潜力与活力。

     一要进一步挖掘 内需潜力。支持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开拓国内市场,促进国内消费提质升级。积极培育新型消费,加快形成创造国内消费增量的新增长点。

     二要 健全和完善 我国制造业产业链和供应链。

     找准高端产业发展中产业链、供应链存在的薄弱

     环节,开展集成研究、协同攻关,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实力和先进制造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改善外商投资环境,打造先进制造业和关键产业链外商投资高

     — 4 —

     地,更好辐射并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

     三要在体制变革与机制创新中构建

     内需体系的制度架构。

     构建完整的全国统一市场,畅通要素在国内各区域间的

     自由流动,打通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循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投资的营商环境。

     立足国内大循环,还要谋篇国内国际供给需求良性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既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全球经济发展新趋势的客观需要,同时也彰显了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责任担当。为此, 一要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拓展国际间外贸、外资、技术贸易等

     经济层面的合作空间,加快创新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夯实供应链基

     础,提升价值链层次,培育产业链生态,推进区块链应用,在全球产业链价 值

     链深度分工调整和创新发展中作出新贡献。二要进一步增强国内循环与国际循

     环的柔性和韧性,从制度、技术、规则等多方面实现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

     融合、相互促进。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在世界变局中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格局,是党中央根据国内国际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新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以更高效的资源流动和要素配置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血脉”, 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 5 —

     “双循环”之思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宏观经济研究室执行副主任 孙超 (2020年7月31日)

     毋庸置疑,“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当下我国经济最重要战略之一。能否正确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将是把握接下来一段时间所有经济政策的关键。与此同时,在“双循环”这一概念的周边,也仍有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重大命题。

     首先应当明确的是,“双循环”不是闭关锁国。

     正如决策层所强调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 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也就是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国策,依旧是一以贯之的。

     那么,需要思考的是,“新发展格局”新在何处?核心落脚点恐怕还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主体”二字上。与过去较长一段时间的工作重心相比, 侧重点将会放在“国内大循环”上。“既要又要”的辩证法,终究要在资源禀赋的有限性下,做出果断的抉择。“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大国经济体,会更有韧性、更有耐力。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转型的阵痛也值得清醒评估、认真准备。

     虽然“双循环”的落脚点几乎涵盖经济生活的所有方面,但核心线索还是“人”与“钱”。换言之,人力资源与经济资源在新时代如何优化,如何扛过转型阵痛期,将是这份答卷的题眼。

     那么,“双循环”下的人才与科技是否足以支撑新时代的需求? 众所周知,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是我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底气,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也离不开海量的人才储备。然而,在人才与科技领域,量变并不必然引发质变。在当今最核心的基础科学领域和应用科学领域,新型举国体制如何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前行。

     一个基本常识是,前沿的科学发现离不开最优秀大脑的思维碰撞。越是在国际环境趋向保守的艰难环境,我们越是应该鼓励人才——尤其是顶尖科学人才——的顺畅交流、尽情发挥。在这一点上,我国部分优秀的企业家们已经先

     — 6 —

     行一步,纳全球人才“为我所用”,值得充分借鉴与推广。要想成就超大经济体的顺畅的“双循环”,首先应当实现人才与科技的“双循环”。志存高远, 才能有所作为。毕竟,没有哪个国家的世界级科研成果仅仅依赖出生于本国的人才就能完成。换言之,首先要有高质量的人才“双循环”作为基础,才谈得上后续一系列的科研成果转化、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此外,“双循环”下的财富流向与民心所向,也是关键观察点。

     天下没有无源之水。在当下世界范围一些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之下,在全球一致货币宽松的大背景中,国内各类资产的名义价格也许都有望稳步抬升,但真实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才是真正关乎民生的有效变量。无论“双循环”如何做深做实,“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初心永远应当保持。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积累的天量财富、庞大中等收入群体,正是我国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基石。本固邦宁,如何留住这些宝贵财富,引导其充满热忱地投向决定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其他关键领域,是值得思考的核心问题。

     世界范围内,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国民财富外流是极其普遍的现象。这样的国家,只能极其可惜地看到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的外流,而无法形成“双循环”的良性互动。相比之下,我国反复强调“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这正是保障“双循环”顺利实现的基础。

     归根到底,唯有以更高效的资源流动和要素配置、更公开透明的依法行政和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写好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篇章,而我们的国家也才能不辜负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屹立于新时代。

     — 7 —

     金融赋能“双循环”的三大维度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 程实、工银国际资深经济学家 钱智俊 (2020年8月3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基于历史经验和当前国情,笔者认为,金融体系将是构建中国经济“双循环”的战略重器,将在三大维度发挥积极而深远的赋能作用。以金融支持、金融改革、金融开放为关键支点,中国经济有望在“双循环”之中夯实韧性,在全球疫情乱局之下行稳致远。

     维度一:金融支持是“内循环”的稳定器。本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 “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从这一视角出发,虽然当前中国经济的“内循环”已经率先回暖,但是由于全球疫情仍在加速发酵,全球经济“外循环”的压力预计难以消解,料将在金融领域形成两大长期挑战。其一,从总量来看,在全球经济衰退的拖累之下,“内循环” 中的经济周期与金融周期的匹配难度加大,实际利率更易于偏离经济的自然增长率,若不能灵活适度调整,或将延缓“内循环”的长期修复。其二,从结构来看,疫情时代高涨的全球不确定性或将压低风险偏好、抬升信用溢价、扩大交易成本,由此阻滞实体经济循环的正常运转。受此影响,一方面,欠发达地区、中小微企业、低收入居民等将承受非对称的成本冲击;另一方面,“高风险、轻资产、少抵押物”的新经济亦将难以跨越融资成本上的“价格歧视”。

     面对上述长期挑战,针对性地加强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将是稳固中国“内循环”的关键之一,以下举措预计将成为核心抓手。其一,以LPR为“利率锚”,以“促并轨”“破刚兑”“抑套利”“降成本”等改革方式引导融资成本的长趋势下行,将推动金融周期匹配经济周期、金融体系让利实体经济, 由此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有望构建长期良性的共荣共生关系。其二,加速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和DCEP应用,优化金融市场信息匹配效率,从而扩大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普惠性,助力中小微企业等短板领域更便利地接入国内资金融通的“内循环”。其三,扩大直接融资占比,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发挥资本市场风险定价功能,打破新经济在融资环节的“价格歧视”,引导要素资源流向经济新动能。总体而论,这三大举措料将形成“稳经济+补短板+锻长板”的政策集成效

     — 8 —

     应。

     维度二:金融改革是“内循环”的加速器。回顾历史,欧美经济强国夯实“内循环”的深层逻辑,在于长期聚力并以合理次序推动“双升级”:以产业升级为先导,辅之以大规模创造消费新场景的投资,进而激活消费升级,在供需两端同步启动“内循环”的自我强化。聚焦当下,中国金融市场有望通过两大效应推动这一进程。一方面,基于“投资效应”,中国居民财富的配置重心有望逐步从房地产转向金融资产,更有效地转化为经济新动能领域的增量投资, 为供给侧的产业升级打开空间。另一方面,基于“财富效应”,居民财产性收入和消费能力同步扩张,为需求侧的消费升级注入新动力。

     展望未来,发挥金融加速度的关键在于蹄疾步稳地推动金融体系改革。其一,以注册制改革为核心,配合多元退市机制,打造高标准的资本市场体系, 形成上市公司“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循环,强化“投资效应”对产业升级的引导作用。其二,以“零容忍”监管政策加强投资者保护,巩固“财富效应”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其三,发挥金融改革的全局性先导作用,带动土地、劳动力、技术、数据等要素的市场化改革,以金融价格信号优化要素的配置方向和激励机制,以金融市场工具突破要素跨期限、跨区域、跨部门的配置约束。

     维度三:金融开放是“双循环”的连通器。放眼全球“外循环”,保护主义、大国优先主义和民粹势力加速涨潮,持续激化地缘政治冲突,全球经济贸易格局已迎来新一轮重塑。面对百年变局,脱钩自闭只能陷入存量博弈,加速开放才能在新赛道上化危为机。以金融市场的扩大开放为重要纽带,未来中国“内循环”有望构筑与全球“外循环”的新型良性互动模式。

     第一,在疫情时代,基于“内循环”的相对韧性和政策的独立性,人民币

     资产将进一步凸显“高α+ + 低 β ”属性,即在提供超额收益率的同时,保持与全

     球其他资产波动的低相关性。

     由此,人民币资产将在全球视角下呈现稀缺的配

     置价值,吸引国际资本的长趋势流入。在疫情时代全球FDI增速大幅回落的背景下,这一趋势将提供充沛的资本增量,支持“内循环”的持续升级。

     第二,伴随国际资本流入和市场准入放宽,国际金融机构料将提速进入中

     国市场。一方面,全球竞争者的涌入将激活“鲶鱼效应”,加快国内金融行业对资产定价、风险管理、资金融通等核心能力的提升,进而在宏观层面优化“内循环”中的资源配置。另一方面,专业化的机构投资者将逐步成为资本市场的

     — 9 —

     主导力量,长线资金占比亦有望增加,引导交易行为和市场预期趋于理性和多元化,为市场长期繁荣提供微观基础。

     第三,基于金融市场的更高水平开放,中国经济“内循环”亦有望把握“外

     循环”的重塑机遇。

     在全球疫情乱局之中,中国将为全球经济金融提供稀缺的

     “稳定锚”,以“亲诚惠容”的理念与更加多元的国际伙伴共享双赢机遇。以此为契机,中国经济金融有望更加主动地参与全球价值链条、经贸体系和治理格局的重塑优化,从根本上规避脱钩风险、改善外部环境、防范外溢冲击。

     — 10 —

     推动双循环 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熊园 (2020年8月3日)

     最新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透露出信息,下半年我国稳就业稳增长压力仍大,政策宽松并未转向,仍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同发力,也会更注重内循环、促改革和调结构。

     本次会议对短期经济更有信心,对面临的挑战与问题有更加准确深刻的认识。会议认为二季度经济增长明显好于预期,对经济恢复有信心。同时,“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等表述,表明国家已把疫情、贸易保护主义上升、全球经济低迷等问题看得更为长远,这也表明危机意识、风险意识会贯穿至后续的各项政策制定。

     本次会议再提“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且明确了“双循环”的总要求,即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总体看,后续我国改革举措都将围绕“双循环”来展开,可重点关注结构调整、扩大内需、科技创新和提升产业链水平。

     具体到下半年的政策思路,主要有以下几个重点:

     其一,继续强调“六稳+六保”,新增“大力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要求,并提出“采取有效措施缓解疫情对青年人就业影响”,背后反映的还是疫情对民生、就业、市场主体等方面影响仍大。同时,稳增长仍是硬要求,从当前经济表现来看,后续我国经济有望逐步修复,呈现逐步向好的趋势。

     其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提法未变,但更强调落地见效、结构发力、加强协同。财政政策继续强调“更加积极有为”,但新增要“注重实效”,预计发力重心仍是保障重大项目建设资金、特别国债、专项债、减税降费、老旧小区改造等;货币政策继续强调“更加灵活适度”,但新增要“精准导向”, 再结合继续要求“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预示货币宽松并未转向。需要注意的是,本次会议新增“宏观经济政策要加强协调配合,促进财政、货币 政策同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集成效应”的表述,预示货币政策和财政

      — 11 —

     政策有望强化协同效应。

     其三,继续强调扩大最终消费、扩大有效投资以及“两新一重”,预示下半年投资仍是稳增长的主要支撑。鉴于上半年我国生产明显好于消费、供给明显好于需求,消费应是本轮经济恢复的关键所在。

     其四,改革进一步提速,制度红利可期。继续强调“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开放”,并再次强调推进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实施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等。此外,本次会议更重视区域政策,明确“要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由此看,后续可重点关注资本市场改革、国企改革和区域新政。

     — 12 —

     完整准确理解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 管涛 (2020年8月3日)

     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下称“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分组讨论时,进一步阐释了“双循环”特别是国内大循环的主要内容。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下称“7␎30␍ 会议)再次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本文结合学习“7␎30␍会议精神谈几点体会。

     一、扩大内需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核心要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借鉴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的成功经验,逐步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但是,1997年以来,东南亚货币危机逐渐演变成席卷全球新兴市场的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负面影响不断加深。

     1998年2月,《关于转发〈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意见〉的通知》指出,要“立足扩大国内需求,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是中央文件首次将“扩大国内需求”作为一项政策提出来。同年2月底,中共十五届二中全会指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最根本的是要做好我们国内的经济工作,以增强我们承受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要努力扩大内需,发挥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

     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果断将1993年宏观调控以来实施的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转向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努力扩大国内消费和投资。1998和1999 年,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上升,较好对冲了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拖累。1998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 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2002年的中共十六大再次强调,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

     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逐渐消退,外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步恢 复。2003~2008年间,我国外贸依存度达到50%以上,2006~2008年间外贸顺差占

     到GDP的6%以上。200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国际收支平衡主要矛盾已由过去的外汇短缺转为贸易顺差过大和外汇储备增长过快。会议提出,保持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正确处理好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最根

      — 13 —

     本的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当前工作着力点是调投资、促消费、减顺差。

     2008年底全球金融海啸爆发,再次凸显了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性。2010年 底,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扩大内需排在首要位置,同时也是首次在五年规划建议中独立成篇。2012年的中共十八大提出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其中之一就是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扩大国内市场规模。2017年底中共十九大虽然没有提及扩大内需这一概念,但提出要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2018和2019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基本延续了这种提法。

     自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经过二十多年不懈努力,我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经济增长由过度依赖投资出口,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 调拉动。到2019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为31.9%,较2012年回落了13.5个百分点。

     2013~2019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60.5%,较2008~2012年上升了6.4 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9.4%,回落了17.6个百分点;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0.1%,上升了11.1个百分点。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7␎30␍会议在分析 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进一步强调,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大力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

     二、“双循环”战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7␎30␍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 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由此可见,“双循环”已被提到了中长期战略高度,应该会被纳入␌十四五”和2035年远景规划。

     一个战略从提出到落地、见效,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我国制定五年和远景目标规划的做法,本身是一种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优势。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经济内外均衡协调发展的格局。如去年,经济增速较上年回落0.6个百分点,其中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上年均回落0.9个百分点,外需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回升1.2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速同比回落7.5个

     — 14 —

     百分点,其中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回落6.5个百分点,投资和外需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分别仅回落0.1和1.3个百分点。

     今年上半年,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重大成果,二季度经济修复明显好于预期。但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部挑战仍然前所未有。4月8 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做出了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和措施准备的重要 判断。“7 ␎ 30 ␍ 会议进一步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战

     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

     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是要发挥好本土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率先复苏的优势,更好发挥国内产业门类齐全、市场潜力广阔的优势,稳住企业和就业基本盘,降低外部冲击带来的挑战。就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争取对外交往的主动。

     当然,抓住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不是过去的简单重复,而是要巩固和发展2015年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成果,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分组讨论时指出,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笔者认为,这将有助于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一个国内有效投资和有效消费相互促进的循环。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不是要闭关锁国、主动脱钩,而是要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特别是要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走向制度型开放,打开国门搞建设。2013~201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美 国零售和食品服务销售总额之比上升了18个百分点,升至80.6%,国内市场具有

     较大的增长潜力。要继续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在“引进来”的同时“走出去”,在“稳出口”的同时“扩进口”,打造中国“世 界工厂+世界市场”的国际分工合作新定位,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提高中国产

      — 15 —

     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此外,通过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改革与 开放相互促进,以“内循环”支撑“外循环”,以“外循环”带动“内循环”。

     — 16 —

     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助推国际国内经济双循环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副教授、每经特约评论员 尹响 (2020年8月5日)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提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一、国内外局势更加严峻复杂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百年一遇之大疫情,正在深刻改变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局势,更加严峻复杂。

     第一,

     美国某些政客为了摆脱抗疫不力、经济大幅下滑的事实并为即将到来的大选营造“对华强硬”形象,不断升级与我国的冲突与摩擦,在国际社会上不遗余力抹黑、“甩锅”中国,并对华为、字节跳动等具有技术和用户优势的中国科技公司进行全方位的“围追堵截”,试图遏制中国的科技进步。第二,美国试图在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国家中构建更广泛的联盟,企图在经贸、科技等领域与中国“脱钩”,并试图制造“意识形态冲突”,拉开“铁幕”以形成“冷战”

     格局孤立中国。第三,虽然美国围堵、孤立中国的意图在国际社会应者寥寥,

     但澳大 利亚、印度等国正积极向美国靠拢,并响应其提出的“印太战略”,在我国周边制造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印度更是不顾国际形象和市场准则,悍然强制关闭59个中国企业开发的APP,并为中国企业、中国产品在印度的正常经营制造极大障碍。

     虽然国际社会中部分政客为了一己之私不断制造政治、军事、经贸、科技等领域的冲突、摩擦和对立,逆全球化潮流而动,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全球化格局的形成是历史演进的必然选择。受疫情影响,全球经贸、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尽管有所波动,但从长远看,国际社会在卫生、科技、经贸、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将不断增强,通过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应对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人类健康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地联通,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内循环与扩大内 需所必须采取的政策有内在的联系,是国际政治与经济运行相关联而势在必行

      — 17 —

     的抉择。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通过发挥我国14亿人口的巨大内需潜力,不断完善国内市场体系,实现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补链、扩链、强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地联通,内外需相互促进,综合发力。

     二、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当前,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和疫情冲击全球经济的大背景下,形势越困难,就越是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变局中开新局,以高水平开放反制逆全球化、以改善营商环境反制“撤资论”、以超大市场的吸引力反制“脱钩论”,以稳定、一流的营商环境反制动辄以国家安全为由干扰市场主体运转的行为,加快形成国内、国际经济相互促进的大循环体系。

     第一、通过扩大开放实施补链、扩链、强链,为全球提供稳定高效的产业

     链、供应链。为应对疫情对经济造成的严重冲击,美欧日等经济体都通过降息和“印钞”增强流动性,但客观造成了全球流动性泛滥。从全球看,中国是疫情控制最好、资产泡沫最小且增长预期最稳定的地方之一。进一步扩大开放, 流动性过剩背景下的全球产业资本必加速流入中国,不仅部分外资向外转移的计划将泡汤,还将帮中国迅速完成补链、扩链、强链。

     就此,一是要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稳定国际市场份额。要

     用足用好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等合规的外贸政策工具,扩大出口信贷投放, 适度放宽承保和理赔条件。

     二是要运用大数据+ 区块链技术,进一步简化通关手 续,降低港口、检验检疫等环节收费,推出更多外汇便利化业务。三是要围绕

     全球产业链协同,在粤港澳、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四大经济圈,打造一批空

     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规模达万亿元的战略新兴 产业链集群。四是要继续优化软、硬营商环境,各地要加快建设以5G 、大数据、

     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更大程度按照 “ 负面清单 ” 原则,提供公平的

     市场准入环境和 “ 一视同仁 ” 的金融支持政策,为吸引全球产业链提供一流的

     营商硬环境。五是尽全力维护全球供应链和物流链稳定。尽量做到 “ 人停货不

     停 ” 。六是积极扩大进口、稳定出口。

     在国外需求依旧疲软的时候可以通过努力

     营造以国内需求为拉动的产业小循环,保证产业链集群的健康发展;当国外市场复苏的时候,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扩大产业集群规模和发展质量,通过加强区域产业链合作带动全球产业链的大循环。

     第二、核心产业要加快技术攻关,积极填补国际产业链高端空白。从历史

     — 18 —

     经验看,短期应对经济衰退的措施是财政和货币刺激,长期来看,还是靠科技创新带来的技术革命,依靠技术作为内生动力,创造新的供给和需求,带领全球经济从低迷走向新的繁荣。近年来,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在抢抓5G、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量子技术等新技术,以占领下一轮科技革命的主动权。当前以美国为主的发达经济体因疫情大规模隔离和封闭导致经济陷入衰退,总需求和总供给“双降”,国际产业链中的高端供给会出现空缺。我国当前要尽可能快地走出疫情对经济带来的影响, 一是要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新一轮基 础设施建设投资,稳定经济增长;二是在补齐交通等传统基建的基础上大力发

     展 5G 、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教育医疗等新型基建,以改革创新

     促增长;三是要防止大水漫灌,引导资金投入到四大经济圈和九大战略性新兴 产业,加快形成关键产业链领域的集群优势、规模优势和关键技术的创新能力,

     提高应对关键技术被卡脖子风险的能力;四是加快国际产业链高端的科技攻关和产品研发,形成诸多新技术的应用场景和市场化产品,填补因经济停滞而出现的国际产业链高端空白。五是建议选择对外开放基础较好、创新氛围较为浓 厚、产业体系相对健全的地方,谋划建设面向 “ 一带一路 ” 、以合作创新为核心 主旨的示范平台,重点在知识产权保护、市场规则对接等方面先行先试,条件成熟时再复制推广,可对内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对外促进 “ 一带一路 ” 高质量发展,反制科技脱 钩、经贸脱钩。

     第三、加快 FTA ( 自由贸易协定 )

     谈判,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谈判和制定。

     近日,修订后的美加墨协定正式生效,其中的“毒丸条款”是其试图削弱中国在全球贸易和产业供应链中的地位的重要一步。将来,美国很可能会与欧盟、英国、日本、印度等国进行类似的FTA谈判并附加“毒丸条款”,对我国进行新一轮的封锁堵截。我国应抓住当前经济快速恢复活力,而西方发达经济体陷入衰退,且欧美之间矛盾日益加深的战略机遇,尽快落实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的签署,并加快中日、中韩、中欧投资贸易协定、中英投资贸易协定的谈判,适时启动加入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谈判,成熟一个签署一个,一方面努力打破美国在世界范围内“去中国化”的图谋,另一方面,将科技、产业、资本和人才通过FTA规则吸引到中国来,促进更多国家和地区深度受益于中国经济增长。

     第四、以自贸区、自贸港建设为依托,完善我国对外开放的制度建设。

     我

     国当前已形成了18个自贸区和1个自由贸易港为高地的对外开放新格局。自贸区

      — 19 —

     (港)的重要使命就是要围绕贸易自由、投资自由、资金流动自由、运输自由、人员停居留和就业自由、数据流动自由等方面进行先行先试,即要以自贸区(港)

     为依托,培育与国际标准相通的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实力、能力和规则,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要素和大宗商品交易配置平台和国际贸易航运枢纽等,建设开放新高地,拓展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高度、深度和广度。

     — 20 —

     在“双循环”大坐标中找准发展定位 刘大山 (2020年8月6日)

     日前召开的区委书记座谈会上,市委主要领导强调,各板块下半年要集中力量抓好五件事,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的增长方式。其中之一是以实施“四新”行动为抓手,扎实做好“两个循环”的事。

     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双循环”概念后,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调整,既是应对当前复杂环境的必然之策,也为城市提升发展能级、实现加速超越提供了宝贵机遇。

     作为省会城市、特大城市和中心城市,南京在构建“双循环”格局上拥有独特优势,包括地理区位、创新名城建设、产业链发展、城市功能底蕴等自...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