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竞聘演讲
  • 会议发言
  • 爱国演讲
  • 就职演说
  • 开业开幕
  • 思想学习
  • 征文演讲
  • 经验材料
  • 述职报告
  • 调研报告
  • 工作汇报
  • 年终总结
  • 申报材料
  • 学习体会
  • 企划方案
  • 活动方案
  • 技巧经验
  • 模板范例
  • 思想宣传
  • 经济工作
  • 工作报告
  • 组织人事
  • 反腐倡廉
  • 慰问贺电
  • 先进事迹
  • 思想汇报
  • 入党申请书
  • 党会发言
  • 先进性教育
  • 入团申请书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调查报告
  • 实习报告
  • 和谐社会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作文范文
  • 自我鉴定
  • 讲话稿
  • 自查报告
  • 第课苏联改革与解体教学设计教案

    时间:2020-12-02 15:13:04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苏联 解体 教学设计

     第 第 0 10 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

     教学目标

     1 1 、基础知识:1953 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1956 年赫鲁晓夫做《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报告。1964 年勃列日涅夫上台、1967 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1975 年后,苏联进入经济停滞时期。1985 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决议;苏共“二十八大”召开并通过决议、1991 年 8 月,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12 月 21 日“阿拉木图协议”签署;12 月 25 日,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总统职务。

     2 2 、能力培养: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戈尔巴乔夫改革与中国改革的异同。

     3 3 、思想教育: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不能偏向。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二、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问题情景导入 1 1 ):

      (师):你知道图中人物是谁吗他就是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

     1991 年 12 月 25 日晚,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同时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镰刀锤子红旗徐徐降下,代之而起的是白、蓝、红三色的俄罗斯国旗。至此,存在了约七十年之久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最终解体。

     这一事件震惊了世界。那么,苏联为什么会解体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苏联,探寻问题的答案吧!

     (问题情景导入 2 2 ):

     (课件显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图片。)

      师:红星陨落——当一个伟大的国家退出历史的舞台时,我们仿佛看到它开国时的辉煌,也看到了它谢幕时的凄凉。回顾这段历史,除了建国初期的两大着名领导人物——列宁和斯大林外,苏联的经济改革经历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位领导人时期。苏联没有因自身的改革变的强大而是走向解体,为什么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苏联,探寻问题的答案吧!

     (讲授新课):

      (师):

     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苏联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曾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于僵化的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并随着斯大林晚年身体的逐渐衰弱和思维方式的日趋偏执,他的决策对苏联社会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加深。“斯大林模式”这个僵化的体制已成为苏联社会继续发展的障碍。斯大林逝世后,人心思变,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板书)

      1. 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显示赫鲁晓夫图片)

      (师):1953 年 3 月,斯大林逝世。1953 年 9 月,赫鲁晓夫正式就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此时,苏联斯大林模式引发的问题已日益显露。下面我们来看

     一下苏联当时的情况。(课件显示资料)

      从此可以看出斯大林模式下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经济结构的弊端。这种状况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也不能满足国家对粮食和原料的需要。所以赫鲁晓夫上台后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一系列改革。

     (师问):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学生阅读课本第一部分内容,进行分析归纳)

     (——A.做法:错误地全盘否定斯大林,仅仅把弊端的根源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所以,他虽然从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小修小补。B.后果:不但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反而因为改革激化了各种矛盾,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师: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担当起冲破“斯大林模式”的重任,开始了经济领域的改革,而且首先从农业开始。为了改变斯大林时期,个人崇拜之风盛行,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等等现象,赫鲁晓夫开始了对斯大林的批判。如 1956 年召开苏联共产党“二十大”大会,在大会闭幕日的深夜,赫鲁晓夫突然召集内部会议,做了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所谓“秘密报告”,全盘否定了斯大林,引起了思想上的混乱。报告虽然揭露和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将其根源仅仅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问题,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

     赫鲁晓夫除了对斯大林的批判外,在政治、经济领域,赫鲁晓夫针对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改革带来的各种矛

     盾日益突出。

     2.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1)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工业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教材 p61 介绍了这些措施。

     (2)政治改革。主要是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平反冤假错案,为受迫害者恢复名誉。

     3 3 、赫鲁晓夫改革 的失败

     赫鲁晓夫改革的这些改革措施,对发展农业生产产生了一定成效,但是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而经济改革,只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了小修小补,而这种旧体制在苏联又是根深蒂固的,这就决定了这场改革必然是不彻底的。加上,赫鲁晓夫的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而且主观主义,急噪冒进,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结果造成混乱,导致改革失败。

     赫鲁晓夫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成效甚微。进入 60 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1964 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过渡):赫鲁晓夫之后,苏联又经过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是仍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但是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下面学习第二部分的内容。

     二、苏联的解体(板书)

     1 1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课文的引言部分提供信息:“……国家情况不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在它们的后面”。这种形势用十二个字概括“步履蹒跚,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经济方面,1985 年苏联人均 GNP 为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虽拥有发达的宇航兵器和生物技术等,但整个现代技术领域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15~20年。民用工业品技术非常落后,质量低劣。工业生产中浪费惊人,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不断下降,农业生产长期落后等等。总之,苏联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从 70 年代起已丧失了潜力。政治方面,在长期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干部任命制、职务终身制使苏联形成了一个官僚精英集团,他们中很多人思想僵化,贪污受贿,骄奢淫逸。人民群众对共产党不满的情绪日增。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显示。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只占 4%;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只占 7%;认为代表全体党员的占 11%;而认为仅仅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竟达 85%。由此看来,苏共已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和信任。民族关系方面: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无论是沙皇,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造成很多问题。斯大林之后,高压政策被怀柔政策所取代,民族问题日益显露,地方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国际关系方面:

     “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收入的四分之一,背上沉重的包袱。同时四处伸手,1979年入侵阿富汗,每年花掉几十亿卢布,还使苏联的国际形象大大受损。当 1981 年美国里根总统上台后,采取强硬的态度,苏联再也无力应付,被迫进行全面收缩。

     (2 2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经济改革:1985 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

     还对价格、信贷、税收等体制进行改革,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的结构,使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由于“加速战略”仓促上马,阻力较大,对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对农业体制的深入改革未予重视,对企业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致使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戈尔巴乔夫认为主要是政治阻力太大,于是把重点转向政治改革,以求扫除障碍。

      政治改革及其影响:戈尔巴乔夫在 1988 年首先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实践中主张“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多元化”,这些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混乱。民族主义势力泛滥,民族矛盾激化。苏共内部产生严重分歧,各派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和公开化,苏联的政治经济形势迅速恶化。1990 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从宪法中删去了关于共产党领导作用的条文。同年苏共“二十八大”通过一系列文件对“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了全面阐述,宣布要在苏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等等。由此可见,戈尔巴乔夫是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模式改革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至此,苏联结束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由共产党领导的历史。这次大会后,苏联国内的政治斗争更加激烈,社会环境更加动荡不安,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倾向加强。“学思之窗”介绍了当时社会动乱的一些具体内容。面对混乱的局面,戈尔巴乔夫已无法控制,在 1991 年 8 月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放”。12 月 21 日苏联的 11 个加盟共和国共同签署了建立“独联体”的阿拉木图协议,苏联实际上解体。12 月 25 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的职务,苏联历史结束。

     (教师组织学生“动脑筋”)::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

     A.男生: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也许还会存在下去。

     B.女生: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

     C.想一想,他们谁说的有道理为什么( 女生说的有道理。“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但它只是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 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西方势力的影响;等等。)

     课后学生探究:

     1.如何评价赫鲁晓夫改革解题关键: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客观地评价。思路引领:肯定赫鲁晓夫正确的,起积极作用的一面;同时指出他失误的,错误的方面。答案提示:肯定:赫鲁晓夫是第一个敢于向社会主义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否定:在许多具体问题上强调主观意志,急于求成,忽视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

     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造成了什么后果解题关键:造成苏联的解体。思路引领:改革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错误导致恶果。答案提示:戈尔巴乔夫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模式改革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一个世界性大国消失,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消失。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年被迫下台的苏联领导人是( B )

     A.勃列日涅夫 B.赫鲁晓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2.训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哪些经验教训(改革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从体制上克服僵化的弊端,但必须避免主观主义和急躁冒进,尤其是政治体制的改革必须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稳妥地推进,确保国内安定团结等等。)

     3. 中国和苏联所进行的改革导致了不同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①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②我们在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具有明确坚定的指导思想;③我们在改革中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有效地发挥了国家职能;④我们在改革中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采取了正确的对策,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团结等等。)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