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竞聘演讲
  • 会议发言
  • 爱国演讲
  • 就职演说
  • 开业开幕
  • 思想学习
  • 征文演讲
  • 经验材料
  • 述职报告
  • 调研报告
  • 工作汇报
  • 年终总结
  • 申报材料
  • 学习体会
  • 企划方案
  • 活动方案
  • 技巧经验
  • 模板范例
  • 思想宣传
  • 经济工作
  • 工作报告
  • 组织人事
  • 反腐倡廉
  • 慰问贺电
  • 先进事迹
  • 思想汇报
  • 入党申请书
  • 党会发言
  • 先进性教育
  • 入团申请书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调查报告
  • 实习报告
  • 和谐社会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作文范文
  • 自我鉴定
  • 讲话稿
  • 自查报告
  • 武大建筑风格

    时间:2020-09-25 22:12:49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风格 武大建

     目录

     一

     序言

     作为珞珈学子的一员,我已在武汉大学生活了三年,在这里,校园环境优美,人文底蕴深厚,在这里学习就是一种享受,说实话,我很庆幸自己能在这么美丽的大学校园里度过我的大学生活。刚进校园,我就被校园的群峰翠谷,奇特建筑迷住了,那也是我第一次了解到校园也可以建得这么有特色,这么有艺术。校园的环境很优美,建筑风格很奇特,二者交相辉映,相辅相成,呈现出其特有的独特风格,我曾不止一次地去仔细观察和了解过武大校园里的奇特建筑,他们给我的印象很深刻,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正因如此,我一直都想找机会好好了解这些建筑的历史和特色,而这次的论文写作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会,我就借助于这次机会对武大的建筑风格做一些简单的概要,同时也算是对大学校园生活的一种赞美和纪念。

     二

     武大早起建筑群

     概述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主要是 1930 年至 1936 年间,在珞珈山校园一次性规划设计并连续建成的校舍建筑群,共 30 项工程 68 栋,建筑面积 78596 平方米,耗资 400 万银元。此外还包括部分 20 世纪 40 年代和 50 年代的建筑。现在大部分建筑保存完好,仍在使用,其中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 15 处 26栋,建筑面积平方米。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是中国近代大学建筑的佳作和典范。早期建筑群注重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有机融合,运用对景、借景、造景等手法,体现了中国建筑与自然和谐的特点。专家认为,它们是现代化和民族化的完美结合,在全国高等学校校舍建筑史上,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它们不仅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建筑走向现代和中西文化思想在建筑、美学等领域相互借鉴和交流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环境设计大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德山教授认为,武大的古建筑群属于中国最成功的建筑作品。建筑大师张锦秋院士参观武大校园后说,武汉大学的建筑具有中国传统风范,但又不是复古,而是和现代完美的结合,堪称中西合璧的典范。

     总体规划布局

     校园建筑规划布局科学、合理,李四光先生和建筑设计大师凯尔斯等专家学者根据校园的地形地貌和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在尊重中国古代书院选址、相地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西方古典建筑文明有机融台,从校园功能区分到依山就势的建筑布局, 以及与周边环境协调等方面,无一不体现东西方文化的完美结合。中西合璧,又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与诗情画意般的优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构成了古朴、幽雅、 宁静、舒适的校园,成为造就千万优秀学子的理想园地。

     校园中心区由 2 条南北轴线和 2 条东西轴线相交汇形成两大组建筑群,总体规划因山就势,利用东、南、北三面环山,西侧为低洼地的区域规划校园中心区,低洼地作运动场,看台依坡而筑。建筑群沿看台外面凹形校前大道上侧布置。南山(火石山)建工学院,北山(小龟山)建理学院,东侧山脊规划了大礼堂。形成以运动场为中心,大礼堂为主体的一组建筑群。工学院、理学院分别在运动场中线 400 米的南北端,为大礼堂的左右翼。大礼堂和体育馆在运动场东西轴线上下端正。运动场西向山起箕(东西长 500 米,南北宽 200 多米)地势骤降,为校区下沉式中心园林地。体育馆在其下方。于是形成贯穿工学院、理学院的南北轴线,及由大礼堂延伸至体育场以西的体育馆的东西轴线,空间呼应,地形错落,章法井然却又十分生动而切合地形。中心区西北侧的狮子山从东、北两个方向可远眺东湖,从东湖亦可见狮子山山顶轮廓,形成以图书馆为主体的另一组建筑群,在北山丘陵地带的狮子山,坐南朝北。图书馆居山顶中央突出;东、西两翼为文学院、法学院,相对矗立;南面学生宿舍抱坡而建。飞檐碧瓦掩映在绿树丛中,使山体显得更加郁郁葱葱、错落有致。武大校舍建设的总体统一,又有群组、单体建筑的特色。

     早期建筑群设计图

     武大早期建筑群由李四光等亲自选址,规划并筹资,聘请美国?建筑师开尔斯设计,缪恩钊为监造工程师,汉协盛、袁瑞泰、上海六合、永茂隆等营建厂分别承建。开尔斯的设计按照建筑设备委员会“实用、坚固、经济、美观、中国民族传统式外形”的要求,贯穿中国传统建筑“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思想,采用“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手法,对环境的深刻理解,对地形的巧妙利用。采中西建筑形式之长,集古典与现代建筑之美,开当时建筑风格之先。根据珞珈山的地形地貌和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使校园总体规划具有鲜明的特色。校园建筑物依照各自的功能,采用散点,放射状的布局,又遵循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原则,因山就势,建筑组群变化有序,整个校园在自由的格局中又有严整的片断,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群体。这些建筑群相互构成对位对景,面面相观,最大限度地扩大了环境空间层次。

     代表性建筑物

     武大早期建筑群具体分为:

     一期工程(1930 年 3 月—1932 年 1 月):文学院、理学院、男生寄宿舍、学生饭厅及俱乐部、教工第一、二住宅区、运动场、国立武汉大学牌楼等共 13 项;

     二期工程(1932 年 2 月—1937 年 7 月):图书馆、体育馆、华中水工实验所、珞珈山水塔、实习工厂、电厂、部分生活用房、法学院、理学院(扩建)、工学院、农学院(未竣工)等共 17 项;

     未完成工程:医学院、大礼堂、总办公厅因经费不到位未建;

     这些建筑的基本信息见下表(面积单位/平方米):

     表 1 武大早期建筑基本信息

     建筑名称 现用名称 栋数 层数 建筑面积 竣工时间 建筑类型 建筑结构 设计者 施工方男生寄宿舍樱园一舍至四舍4 4 13773 1931年 科教 砖混结构 F.H.Kales R.Sachse汉协盛营造厂学生饭厅 樱园食堂及及俱乐部大学生活动中心文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1 4 3928 1931年 科教4671 1931年5449 1936年1 3 392 1931年1 3 476 1931年1 - 40.5 1933年 钢筋混凝土结构半山庐 人事部 1 2 507 1933年图书馆图书馆典藏部1 6 4767 1935年 图书馆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F.H.Kales上海六合公司法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1 4 4013 1936年 科教工学院 行政楼 5 4 8140 1936年 科教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F.H.Kales上海六合公司体育馆 老体育馆 1 4 2748 1936年 体育钢筋混凝土框架三铰拱钢架结构F.H.KalesA.Leverspiel上海六合公司华中水工实验所1 1 58.02 1948年1 1 168 1952年六一纪念亭李达故居2197 1936年周恩来旧居郭沫若旧居国立武汉大学牌楼档案馆 1 2理学院 5 5 科教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F.H.Kales R.Sachse汉协盛营造厂1 2 2727 1931年 科教

      国立武汉大学牌楼

     四根八棱圆柱(四柱八方),表示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莘莘学子;柱头上的云纹,表示高等学府的深邃和高尚。上覆琉璃瓦之颜色为孔雀蓝,仅次于皇家的金黄色。其前面写有“国立武汉大学”六字,后面则为由中文系教授刘赜(刘博平)书写的“文法理工农医”六字,表示武大办学的理想规模。

      体育馆

     体育馆又名宋卿体育馆。1936年 7 月竣工,馆长约 35.05 米,宽图 1 武大牌楼

     约 21.34 米。体育馆四周绕有回廊,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柱,屋顶采用跨度三十多米的三铰拱承重,这是当时西方非常先进的建筑工艺,正面看台又有中式的重檐—三檐滴水,馆里还做了只有宫廷或者高规格庙宇才采用的斗拱。里面有看台,外有观景台。屋顶覆绿色琉璃瓦,利用密檐高差采光通风,侧墙框架结构,山墙取巴洛克式,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

      老图书馆

     老图书馆为位于狮子山山顶的皇冠形仿故宫建筑,也是珞珈山麓最高的建筑,武大的精神象征。图书馆外部装饰极具中国传统特色,顶部塔楼是个八角垂檐、单檐双歇山式。上立七环宝鼎,兼有排气之功用。屋顶上有采暖烟囱,南屋角立有粗大的隅石,北屋角立有小塔,其间护栏以左右的勾阑和中央的双龙吻背,造成“围脊”的效果。两副楼屋脊与大阅览室相连,叫“歇山连脊”。在大门上方镶有老子的全身镂空铁画像。正面 5 楹(间)、中间 3 楹(间)为大阅览室,两边副楼,后两角处各有一书库楼。图书馆平面呈“工”字形,由目录厅、检索厅、阅览厅、书库和辅助服务厅五部分组成,其中书库使用面积约 1186 平方米,能藏书近 200 万册。该馆的设计在平面布局和空间组织上突破了中国古典建筑“相沿”的陈式,内廊的四隅切角处设有半圆弧形楼图 3 老图书馆

     梯。南面的主入口为三开间单洞门,既用了西式双联廊柱,又用了中国古典建筑中的雀替、额枋;瓦作、施斗拱,皆参照清代建筑样式,中央主体顶层为八边形,北面的书库地下层外墙有收分,上立勾阑,形成高大的台座。两库间的联接体作如下处理:地下层外墙有以方窗为单元组合的大片玻璃窗,第二层的“围脊”上方中央有以五窗突起的阁楼。该馆是中西建筑设计理论、技艺、手法相互渗透、融会贯通的佳作,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率先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钢筋混凝土矿架和钢桁架混合结构)仿中国古典建筑的成功之作,体现了当时的文化潮流、科学技术和时代精神。

     文、法学院

     位于老图书馆的左右两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左武右”的体现。意为文武相谐、文华武英。两院相对矗立,是一对姊妹楼,平面为方形四合院,立面有 4 层,宫殿式屋顶。文学院的屋顶采用翘角,意为文采飞扬;法学院的屋顶则是平角,意为法力严肃。屋檐上有“仙人骑鸡”,后立七个脊兽,有镇火灭奸人之意。脊兽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屋脊上所安放的兽件。它们按类别分为跑兽、垂兽、“仙人”及鸱吻,合称“脊兽”。其中正脊上安放吻兽或望兽,垂脊上安放垂兽,戗脊上安放戗兽,另在屋脊边缘处安放仙人走兽。

     学生饭厅及俱乐部

     法学院西边是学生食堂,下层是饭厅,在饭厅锅炉房的背后,还供奉着一尊灶神,专门设有神龛。上层为俱乐部(临时礼堂),内部装饰极富民俗特色,房梁上有三层画着戟的图案,称为“连升三戟”,即祝福学子连升三级。雀替上有“蝠(福)在眼前”图,蝙蝠大睁着双眼,看着下巴下的铜钱。

     男生寄宿舍

     宿舍、食堂、老图书馆及文、法学院全景又名老斋舍,是一座仿布达拉宫琉璃瓦建筑。宿舍依狮子山南坡顺山势而建,具有良好的日照条件。建筑主体以花岗岩的灰色为主色调,显得朴素大方,厚重沉稳。入口处平面修建多层阶梯,外形统一,气势宏伟,为了突出其导向性,又在此基础上,将拱门上部垫起一层,作成顶部单檐歇山式亭楼。中间的城楼与图书馆位于一条轴线上。斋舍分图 4 法学院图 5 学生饭厅及俱乐部

     为四个单元,共设十六个出入口,四栋宿舍一字排开,加上三个圆形拱门配以门楼,各层宿舍分别以千字文中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其中,“辰”字误作“晨”字)命名。单个房间尺寸为米宽、米长,使用面积为 13 平方米,内有壁柜,共有 300 多间房。建筑平面采用不同层次的依山组合,巧妙地顺应了自然地势的变化,同时借助山势构成气势磅礴的立面效果。在不同标高处,沿等高线建成不同层次的房屋,各排房屋底层地面在不同高度上,而屋面则在同一平面上,形成“天平地不平”的格局,有曲径通幽之感。钢筋混凝土平屋顶与图书馆前区连成一片,形成一大广场。两单元宿舍依山设有 95 级阶梯(原为 108 级,但底层已被提升的路基淹没)作为自校前路上图书馆的径道,又是宿舍的主要楼梯。

     理学院

     理学院近景位于老图书馆东(左)侧,主楼采用八角面墙体和拜占庭式的钢筋混凝土穹隆屋顶(直径 20 米),与南面的工学院方形墙体和玻璃方屋顶相呼应,体现出天圆(北)地方(南)的建筑理念。同时,圆顶也是为抗东湖边吹来的强风。中部主体为科学会堂,首层有三个阶梯教室(也是中国最早的阶梯教室),二层为理、工学院的教室,三层为生物系的标本室和数学系的模型室。两侧配楼为化学图 7 理学院

     楼和物理楼(实验室),楼高 4 层,单檐歇山式,绿琉璃瓦。会堂与配楼有连廊相通构成整体。

     工学院

     工学院主楼坐南朝北,四面群房面向主体对称布局,融欧陆哥特式风格与中国古典建筑特色于一体,四隅相对,雍容华贵,典雅大方。主楼为教学用房,平面呈正方形,楼内中部有 5 层共享大厅,四廊相通,亦为学生课间活动的公共空间。楼下地下层为科技成果大厅,可由楼前高台下通道进出,阳光可从顶部直射厅内。主楼正方形墙体上带有明显的恻角,这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城墙墙面是斜面的,为了使建筑样式符合传统形式的要求,故采取了削斜墙面四角的方法,利用人们的视觉误差,造成墙体斜面的假象,使这一现代建筑亦带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神韵。攒尖式四角重檐玻璃屋顶,共享空间的玻璃中庭构造,是全世界最早采用空间共享这一建筑风潮的建筑之一。与外围的四座绿色琉璃瓦歇山顶的中式配楼和正前方的两座罗马式碉楼相组配,更显雍容华贵,典雅大方,壮丽多采。其四角的圆盘形水斗,既解决了大屋顶的排水问题,同时又成为美化建筑的装饰。另外它还采用中国传统建筑中罕见的狮面兽装饰,独具匠心。在工学院大楼双重屋顶的四角上,共有 8 处“仙人骑马”的造型雕饰,其 4 个下檐上每个骑马的“仙人”背后,都跟着 8 个“脊兽”(上檐上则为 6 装饰个),其数量比校园内其它几处同样拥有这一装饰的建筑,如老图书馆、宋卿体育馆等屋顶上的还要多。

     图 8 工学院

     半山庐

     半山庐位于珞珈山腰西北,高达7 米,由两个阳台将三栋两层的楼房连缀而成,中间一楼伸出一个装饰性屋檐为入口,八个飞檐毫无雕饰讲究,整栋楼用色简拙,皆青砖墨瓦,外表极显质朴无华之能事,与珞珈山的苍秀山势混为一体。

      十八栋

     十八栋是位于珞珈山腰东南的教工住宅群。建筑风格整体采用英式乡间别墅风格,但每一栋建筑都自有其特点。周恩来旧居与郭沫若旧居即在其中(分别为一区 19 栋27 号、12 栋 20 号)。周恩来旧居是一栋标准英式田园别墅,红瓦青砖,地基开阔,庭前屋后被参天大树环绕,通往山下的是几条石阶小径。别墅由两个哥特式风格的拱形门栋分开,楼栋之间有一精致花园,种有一棵大芭蕉树。

     图 9 半山庐

     图 10 十八栋

     三

     现代化建筑

     概述

     除了上述这些优秀的早期建筑,武大还拥有新图书馆、人文科学馆、文科区建筑群、万林艺术博物馆以及生命科学大楼等富于时代气息和风貌的优秀现代建筑,它们气势雄伟 特色鲜明。

     代表性建筑物

     武汉大学的现代化建筑很多,各种样式的都有,遍布于校园的各个角落。现就其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进行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的简单论述。

     文科区建筑群

     文科区建筑群由法学大楼、商学大楼和外语大楼组成,地处学校东区人文社会学部,东临风光优美的东湖,南靠绿树成荫的珞珈山,与武大早期建筑群相毗邻;其建筑风格既要延续武大早期建筑的历史文脉,又要具有时代特色,还要与东湖景观协调一致,具有相当的设计难度。而最终入围的设计方案,既注重了建筑群的有序性和内聚性,也注重了建筑与自然和环境的和谐统一,采用了“化整为零、高低错落、虚实结合”的设计手法,并融入了中国园林建筑庭院式布局的风格,在建筑体量、层高及造型、色彩上充分考虑与自然山体、水图 11 文科区外语大楼

     景相融合,又与武大早期建筑相协调。三栋教学楼既各有学科特色又整体协调一致,在建筑风格上体现了教育建筑典雅现代的风格和宁静悠远的学术氛围。

     新图书馆

     1985 年建成的新图书馆,是一幢具有仿古的民族风格与现代建筑艺术相结合的新型建筑物。银灰色的水刷石墙体,墨绿色的琉璃瓦屋顶,在绿树从中显得高雅、宁静。它不仅功能齐全,平面布局紧凑、流畅,而且在建筑造型上庄重、典雅,并在屋面构造上以简代繁,和老图书馆的大屋顶基本协调。珞珈山麓巍峨挺拔的新图书馆与狮子山顶雄伟壮观的老图书馆遥相呼应,与紧邻的教四楼、新物理楼、测试中心楼形成新的建筑群,风格协调,浑然一体,使庄重、古朴的校园更增添了时代的气息,显得更加美丽、幽静,令人神往。

     图书馆的设计和全校整体规划和谐统一,设计风格即保持了同老建筑群体形、色彩的一致,又考虑到向现代建筑理念要求的过渡。馆舍的主体建筑呈 U字形,平面为“曰”字形,二层的裙楼环绕主体。使其高高耸立的馆主体建筑似与珞珈山媲美:屋顶、裙楼、墙面,绿瓦飞檐,粉石相嵌,与校园老建筑群体遥相辉映。大楼坐东向西,主体南北朝向。整栋楼宇显得高低错落、层次分明、别具一格。在通风、防潮、 避免西晒等方面都具有较好的效果。馆舍的平面分有两个通风、采光天井。内走廊分割三个庭院,内走廊小径相通,即便于图 12 新图书馆

     分区开放和|管理,又使读者、馆员和运书车辆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第一、二层楼内宽敞的内走廊环绕着庭院、假山、流水、曲径、水池、花坛、小鱼、鲜花、翠竹构成一幅雅致、优美的园林建筑小品,为读者看书学习提供了一个幽雅、安静的场所。

     武大万林艺术博物馆

     该馆建筑成就了“国内第一”的建筑难度—建筑总长度为 78 米,前端悬挑跨度达 48 米,放眼望去整个建筑的大半楼体都处于悬空状态,像一块从天外飞来的巨大陨石,被称作“石立方”、“飞来石”。设计师朱锫介绍,该馆设计遵循“借武大山水之形,写武大人创作之韵”的理念,展现“石形水界”造型的现代艺术美。

     武大万林艺术博物馆具有其独特的力学结构和艺术美:

     1 1 、藏

     · 隐

     · 融 为了最大限度减小和自然环境的冲突,借助地段现状台地、林地的特点,将博物馆大部分功能“藏”在自然地形之下,大大减小了地面上的体量。即使是地面上的体量也采用部分悬挑,留出更多的地面空间为学生活动之用。悬挑提供了阴影,也是天然的雨棚,使夏季户外活动成为可能。整个设计最大限度的保护了主要树林,不仅能提供阴凉,建筑也因为他们的存在而时“隐”时现,人们永远看到的是它的局部而不是整体。

     图 13 武大万林艺术博物馆

     隐的概念还反映在材料的使用上。漫反射的表面材料可以捕捉它周边的自然环境,树林及天空,使建筑自然地“融”入自然环境之中。

     2 2 、

     石韵

      借山石之形,写自然之韵

     “山形水界”是武汉大学校园的自然环境特征, 万林博物馆就坐落在校园的中心。由于被几条不规则的机动车道路所限定,加之地段的形状及周边环境的复杂性:1)地段被各种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建筑所环绕;2)地段中充满了野趣的自然树木及岩石;3)地段形状极其不规则。上述这些自然,原始,野趣的地段特征,都决定了这座建筑不是普通的城市建筑,相反,它的建筑形式应反映整个校园山水特征,地段,地形的自然特征,从而实现平衡周边建筑,树林,山石,地形的诉求。

     3 3 、公共场所

      万林博物馆不仅是建筑,更是场所。

     地段虽位于校园的中心,但由于地段的形状,高差极其不规则,使这里长期以来就不是“中心”。万林博物馆文化功能的注入,使之可以成为校园中充满活力的学生活动中心,因此它的户外空间就变得十分重要。建筑被置于地段的最东侧,以最大限度的保留西侧现存树木,一方面,保持地段的原有特征;另一方面,塑造出以树林,台地,景观共同编制出的户外公共空间。借助自然地形的台地,在主入口方位设置的平缓、舒展的台阶沿地形从下而上,构成自然的室外剧场。再加上坡道的嵌入,使整个户外空间可分可合,自然生动,学生在这里可坐可立,可阅读,可观演。夏季在树林和建筑的阴影之下,冬季可

     享受沐浴着阳光。艺术品也可以延展到户外的平台及其坡地之上,与建筑内部多元的文化艺术活动相呼应,构成自然丰富,形态多样的文化场所空间。

     4 4 、

     内外无边界

      建筑内部空间是外部空间向内延伸的一部分,人们沿着平缓的 Z 字形坡道缓步而上,途经室外剧场,入口前的小广场,门厅,一层展厅,二层展厅,最终到达屋顶,远望珞珈山,图书馆。室内外连续及相似的空间经验,让人们强烈的感知到建筑没有内外边界,展览没有空间边界,活动没有时间边界。

     生命科学大楼

     2002 年落成的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大楼,是目前国内高校规模最大、条件最好的生命科学大楼。这座四合院式大楼由绿色琉璃瓦盖顶,四周正面规整统一、严谨神圣,以其中西合璧的风格,与武大传统校舍建筑群一脉相承,融为一体,不失武大校园特色。

     人文科学馆

     1990 年 11 月 20 日竣工的人文科学馆,由香港着名实业家和爱国人士邵逸夫爵士捐款和原国家教委拨款共建,设计新颖,建造精良,是一座现代化的多功能综合性人文科学大楼。该馆外形呈“山”字形,屋顶为绿色琉璃瓦,内部功能布局合理,立面造型庄图 14 生命科学大楼

     图 15 人文科学馆

     重、朴实,轮廓、层次丰富,线条简洁明快;尤其是利用了自西向东倾斜的自然坡地的地形特点,使建筑物立面由西向东多层次的高低错落,形成了不同层次的屋顶花园;大楼中部设有空廊,可由大楼正面通览远景,将湖面自然风光引进建筑协调呼应,东可俯瞰碧波荡漾的东湖,远眺苍翠的磨山,使人陶醉在风景如画的美感之中,同时西临学校中心区,以气势磅礴、富丽宏伟之形体,与老图书馆和行政大楼珠联璧合,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使校园中心区更加完整,也给校园增添了生机和活力。1991 年 4 月 10 日,由原国家教委组织的邵逸夫先生第二批赠款建设项目评选活动结果在天津大学揭晓,武汉大学人文科学馆荣获一等奖,专家评议组成员之一、清华大学宋泽芬教授称赞其为“全国最美大学校园里的最美的一栋建筑”。

      四

     总结

     欣赏珞珈山校园建筑,不是在“可望”,而是在“可游”,步移景异,韵味无穷。

     武大的建筑物,不论是早期建筑群还是现代化建筑,它们在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建筑形象方面都做得很完美,特别是在建筑形象方面更是突出。武大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有机融合,合理布置、依山就势、敢于创新(当时大量西方建筑界都还处在探索阶段之中的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被成功地运用在武大早期建筑的设计施工上,并且深刻影响到中国后来的建筑,在中国建筑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中巧妙地融入西方哥特式和罗马式建筑的元素,使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体现出中西合壁的经典之作;现代化建筑在与环境和早期建筑相协调的基础上敢于创新,使得现代化

     建筑具有各自独特的特色又整体协调一致,在建筑风格上体现出了教育建筑典雅现代的风格和宁静悠远的学术氛围。

     总之,武大早期建筑和现代化建筑与环境和人文有机协调,二者在空间和时间上相辅相成,从而构成了武大古朴、幽雅、 宁静、舒适的校园环境,成就了培育千万优秀学子的理想园地。

     注释:

     [1]凯尔斯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系,20 世纪 20-30 年代来华,参与许多大型工程设计。1928 年凯尔斯经李四光推荐,担任武汉大学校舍的总设计师,他对武汉大学规划的首要贡献是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与巧妙运用。

     [2]缪恩钊早年进清华学堂,1914 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土木系留学。

     [3]“三滴水”是指屋顶的竖向组合采用“重楼—重檐”的综合构成,两层楼的两层单檐加上上层重檐,重檐增添了屋顶的竖向层次。通常用作城门城楼、钟鼓楼,如北京鼓楼、正阳门城楼。

     参考文献 [1]窦文涛. 武大是全国风景最漂亮的学校[J]. 新周刊,2000(13).

     [2] 李晓虹,陈协强.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

     [3]李传义.武汉大学校园初创规划及建筑[J].华中建筑,1987(07).

     [4] 人 民 网 - 科 技 频 道 .

     武 汉 大 学 20 世 纪 30 年 代 的 早 期 建 筑 群[OL].( 2011-01-29)[2015-05-24].

     徐正榜.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的建筑思想[N].湖北日报,2003-10-30.

     [6] 傅欣. 浅谈武汉大学历史建筑的建筑历史[J].华中建筑,2009,27(10).

     [7] 黄德明.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造园艺术特色.规划师 2003(9 ).

     [8] 康广俊,冯花,盛建荣.岭南建筑与武大古典校园建筑的融合[J].山西建筑,2006(01).

     [9] 郭卫宏 ,王智峰,海佳.武汉大学文科区规划与建筑设计[J].建筑学报,2007(01).

     [10] 杨秉德.从凯尔斯到沈国尧—武汉大学人文科学馆评述[J].新建筑,2000(1).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