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竞聘演讲
  • 会议发言
  • 爱国演讲
  • 就职演说
  • 开业开幕
  • 思想学习
  • 征文演讲
  • 经验材料
  • 述职报告
  • 调研报告
  • 工作汇报
  • 年终总结
  • 申报材料
  • 学习体会
  • 企划方案
  • 活动方案
  • 技巧经验
  • 模板范例
  • 思想宣传
  • 经济工作
  • 工作报告
  • 组织人事
  • 反腐倡廉
  • 慰问贺电
  • 先进事迹
  • 思想汇报
  • 入党申请书
  • 党会发言
  • 先进性教育
  • 入团申请书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调查报告
  • 实习报告
  • 和谐社会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作文范文
  • 自我鉴定
  • 讲话稿
  • 自查报告
  • 长兴县工业强县建设十三五规划

    时间:2020-11-20 15:26:44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长兴县 强县 规划

     长兴县工业强县建设十三五规划

     长兴县工业强县建设“十三五”规划 (2016-2020 年)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二五”工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1.总量规模持续扩大,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十二五”期间,长兴工业经历了先快速、后平稳的发展态势(如图 1 所示),与“十一五”末相比,实现了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翻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超 80%的成绩,先后于 2013 和 2015 年突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千亿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200 亿门槛,工业经济总量规模跃上了历史新台阶,成为全省首批工业强县建设试点和唯一工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同时,工业发展的质量取得长足进步,“十二五”末,长兴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到 26万元/人,较“十一五”末提高 73.3%;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工业用地、单位能耗、单位水耗的工业增加值较 2011 年 由于2010 年未作该项指标统计,此处选择 2011 年做比较 累计提高 96.5%、40%和 37.4%。“十二五”时期,长兴工业在总量规模和质量提升方面均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图 1 “十二五”期间长兴工业规模增长情况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行业转型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全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新型电池、现代纺织和特色机电三大支柱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 2012 年 三大支柱产业从 2012 年开始统计,此

     处以此做对比。

      的 71.7%,上升到 2015 年的 73.35%,水泥由 7.54%下降到 2.99%,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和信息经济产业初具雏形,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明显。“十二五”期间,长兴还先后开展了蓄电池、粉体、印染、工业炉、耐火、非织造布等细分行业整治和转型升级工作,累计淘汰“低小散”企业 989家、落后装备 6772 台(套),腾出能耗 20 万吨标煤,大部分细分行业摆脱“低小散”格局,初步实现集聚、集约、集中发展,产业层次明显提高,竞争实力明显增强。

      3.企业梯队不断壮大,平台载体支撑增强。

      2015 年,长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 679 家,比2011 年 2010 年规模以上企业的界定标准为产值 500 万元以上,2011 年后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界定标准修改为 2000 万元以上,两者不具可比性,因此此处使用 2011 年数据做比较。

      增加 150 家,其中百亿企业 2 家、10 亿-100 亿(不含)企业 11 家、1 亿-10 亿(不含)企业 195 家统计均仅含制造企业,不包含能源企业。

      ,挂牌上市企业 20 家 20 家挂牌上市企业包括:境内外主板创业板上市企业 4 家,其中国内主板 1 家,香港联交所主板 2 家,创业板 1 家;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挂牌企业 16 家。

      ,涌现出超威、天能、诺力、金三发等中国工业企业品

     牌竞争力百强企业、中国轻工百强企业、浙江制造百强企业、浙江省创新能力百强企业。同时,工业平台不断完善,国家级开发区2015年实现生产总值182.12亿元,占全县15.26%,引领作用明显;南太湖产业集聚区、省际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两大省级平台先后投入使用,拓展了工业发展空间;和平、夹浦、煤山、画溪等强镇(街道)工业产值达百亿以上,实力进一步增强;长兴新能源小镇获批第二批省级特色小镇,进一步优化了新能源产业集聚发展空间。

     图 2 “十二五”期间长兴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亿元企业培育情况

      4.两化融合深度推进,创新驱动不断增强。

      “十二五”期间,长兴两化融合推进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入选首批浙江省两化深度融合综合性示范区。2015 年两化融合发展指数 两化融合发展指数:浙江省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体系基本参照工信部发布的评估体系,由基础环境(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移动电话和互联网应用普及、两化融合政策环境等)、工业应用(含工业企业重要信息系统应用、电子商务应用及装备自动化等)、应用效益(含工业生产效益和水平,创新能力、节能减排等)三类指标构成,权重分别为 25%、50%、25% 已达到 77.78(见图 3),跃升为一类地区,其中工业应用指数得分达到 49.99,排名全省第 6,一批智能制造项目列入国家级、省级试点示范。同时,长兴

     积极引导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每万人拥有工业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和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由“十一五”末的 4.0 个和 21.2%提高到“十二五”末的 11.3 个、34.6%,成为全省唯一省级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试点县,企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图 3 长兴两化融合发展指数对比图

      (二)“十三五”工业需突破的主要瓶颈。

      1.创新支撑能力有待提升。

      尽管“十二五”期间长兴自主创新能力有长足提升,但作为县级城市,对科技、人才、资金等高端要素集聚能力不足,仍难以有效满足创新需求。科技方面,2015 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R&D 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仅为 1.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人才方面,产业人才存在总量不足、层次不高的双创问题,与产业集聚发展直接相关联的企业经管人才、高技能人才占比仅为 32.2%,两高人才占比仅为 18.1%,复合型、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尤其匮乏。资金方面,金融服务业态不新,外来资本对本地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仍有待进一步挖掘。平台支撑方面,太湖资本广场、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建成时间较短,对要素集聚和创新支撑能力尚未显现。

      2.供给体系结构有待升级。

      长兴工业供给体系结构仍不够优,具体体现为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两方面。产业结构方面,“十二五”期间,纺织、

     非金属矿物制品、化纤等高能耗产业和蓄电池、印染等易污染行业占比依然较高,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产业的链条不完整,产业培育亟待进一步加强。产品结构方面,有效供给不足问题较为突出,表现为特色机电行业产品大多智能化水平不高;新型电池产品种类较为单一、利润率呈下降趋势;纺织服装产业产品档次较低、品牌不响,龙头企业缺乏。

      3.企业竞争能力有待增强。

      长兴企业梯队断层问题较为突出,工业发展对核心企业依赖程度较高;而 10-50 亿元企业中,有不少为“两头”在外的生产基地型企业,本地根植性不强,存在外迁风险,培育创新能力强、根植性强、增长潜力大的企业任务紧迫。其次,受区位影响,长兴本土企业现代发展理念相对落后,相较于周边发达城市,对于“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缺乏足够的思想认知和人才储备,推动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战略能力有所不足。

      4.空间布局统筹有待完善。

      长兴各个工业发展平台存在主导产业重叠、相互协调不足的问题,开发区和两个省级园区工业主平台地位不突出,部分项目资源存在平台间内部竞争现象,全县一张图、一盘棋的布局与发展理念还有待增强。从园区经营发展方式来看,国家大学科技园、太湖资本广场、众创空间等新型载体市场化运营程度不够,市场敏锐度、服务灵活性等有所不足,

     亟待创新工作思路和管理模式,围绕企业需求、更好服务市场主体上,深化制度供给创新。

      (三)“十三五”面临的发展形势与挑战。

      1.各国战略调整带来全球竞争重大挑战。

      当前,发达国家通过“再工业化”战略重新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东南亚、东欧、非洲等发展中国家也积极承接国际转移拓展国际市场,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呈前后夹击之势。同时,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大创新与融合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风起云涌,智能制造、软性制造、互联网协同制造等新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随之不断涌现。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技术变革的有利契机,长兴要突破竞争重围,必须不断赋予产品新价值、树立品牌新形象、拓展价值链新环节、开辟产业新蓝海。

      2.重要战略明确产业创新发展重要方向。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十三五发展的主旋律,“中国制造 2025”、“一带一路”等强国战略的正式实施更加明确了“十三五”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中国制造2025”提出以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发展的路径和方向;“一带一路”建设蓝图所倡导的区域合作新模式和开放发展新思路,鼓励

     中国企业从全球价值链角度布局产业,从全球市场角度谋划新增长,以开放发展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3.经济新常态下发展动能发生重大转换。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特殊阶段。伴随着人口数量、土地资源等“红利”逐渐消散,以人才为支撑,以创新为驱动,以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发展为代表,新动能异军突起和传统动能转型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双引擎”。在此背景下,浙江省明确了建设制造强省的目标,湖州市提出了赶超发展的主线,长兴也应主动适应时代背景,加快资源集聚、动能转换,力争跨越发展。

      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倒逼工业重大调整。

      当前经济的主要矛盾,已由“投资-消费比例失衡”逐渐转向过剩落后产能与逐质趋优的消费需求之间的错配。对此,我国提出大力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跃升。长兴作为工业强县,更应将工业领域作为供给侧调整的主战场,加快培育新主体、发展新产业,有效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通过新供给创造新需求,通过新需求推进新消费,通过新消费激发新产业。

      综上所述,“十二五”是长兴工业发展的重要五年,规

     模以上工业产值在湖州地区率先跃上千亿台阶,列入省首批20 个工业强县试点,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新兴产业培育效果初显;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改善、交通网络升级,长兴宜居宜业的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为“十三五”期间集聚高端要素、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端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条件。站在历史的新阶段,面对经济新常态的宏观背景,“十三五”将是长兴加快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效的考验期,是强化创新驱动、实现动力转换的攻坚期,必须以工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创新发展、绿色发展、融合发展、开放发展促进跨越发展,加快高水平全面建成全省领先的工业强县,打造经济转型、生态文明、开放融合、城乡建设、民生改善升级版 二、总体思路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为新使命,抓住国家实施“中国制造 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重大机遇,按照“中国制造 2025 浙江行动纲要”和省、市工业发展具体要求,进一步聚焦效益品质、聚力改革创新,以赶超发展为主线,构筑“321”现代工业发展体系,优化“123”工业平台体系,实施创新发展、智能制造、优质制造、绿色制造“四大行动”,狠抓重点企业、重大项目、重点产业、重大平台

     “四重工程”,全面提升长兴工业发展质量与水平,建成全省工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中国制造 2025 浙江行动”标杆县,为打造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县域典范提供坚强保障。

      (二)基本原则。

      创新发展。全面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协同制造、服务制造,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坚持产业链协作创新,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推动工业的创新发展。

      绿色发展。以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为导向,建立绿色产业体系。坚持化解落后产能、推进转型发展,以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为重要导向,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加强绿色技术研发和产品应用,不断提高绿色精益制造能力,推动工业的绿色发展。

      融合发展。推进产业间跨界融合发展,迸发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推进两化融合发展,积极开展智能制造,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和区域竞争力;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以产兴城、依城促产,建设锦绣新长兴。

      开放发展。坚持把扩大开放作为建设工业强县的重要途径,开放思路、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战略,更深层次融入长江经济带、长三角经济圈、环太湖经济圈、杭州都市经济圈,通过更大空间、更高平台整合更优资源推动工业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 2020 年,基本形成以战略新兴产业为先导、优势产业为支撑、生产性服务业协同融合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发展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工业规模和质量继续保持省市领先,实现质量效益、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智能发展、优质发展、绿色发展六个升级版,成为全省工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中国制造 2025浙江行动”试点示范县。

      质量效益升级版:全县工业规模稳步提高,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力争到 2020 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 300 亿元,年均增长 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达到 20.3%,年均提高 0.5 个百分点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 35万元/人,年均增幅达到 6%。

      结构调整升级版:力争到 2020 年,全县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 31%和 40%,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到28%;基本形成以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高端装备和信息经济为引领,以时尚产业和绿色新材料和特色,以生产性服务业为协同的 321 产业体系,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同时,力争到 2020 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 830 家,十亿元企业达到 18 家 按集团统计 ,挂牌上市企业达到 50家,培育出一大批科创型中小企业,形成更为合理的企业梯队。

     创新发展升级版:力争到 2020 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每年提高约 0.1 个百分点,达到 1.62%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 38%,每百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数达到 45 个,每万人拥有工业有效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 20 项;全县工业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智能发展升级版:力争到 2020 年,全县信息化发展指数 信息化发展指数:浙江省信息化发展指数测评体系是动态调整体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指标测评体系进行调整。2015 年度全省信息化发展水平,由基础设施(电话拥有率、企业每百人计算机使用量、企业拥有网站、付费数字电视普及率、移动互联网普及率)、产业技术(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量、信息制造业新产品产值率、人均软件及电信业务收入)、应用消费(互联网宽带普及率、政府门户网站综合应用水平、全体居民人均通讯支出)、知识支撑(平均受教育年限、成人识字率、人均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每万人口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数)、发展效果(R&D 经费支出占 GDP比重、人均 GDP、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五类指标构成

      达到 1.07 按当前指标体系估算 ,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 90;重点工业企业装备数控化率达 80%、机联网率达 50%;完成 10 个以上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试点项目,50 个以上市级

     智能制造示范试点项目;培育 10 家以上智能制造示范企业,5 家以上工业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智能制造水平明显提高。

      优质发展升级版:以企业为主制定国家(行业)标准 12项以上,新增市级以上名牌产品、著名商标 100 件以上,新增市政府质量奖 5 家以上,全县制定“浙江制造”标准 8 项以上,力争全县有 12 个产品通过“浙江制造”品牌认证;全县工业产品品牌、质量、标准明显提升。

      绿色发展升级版:力争到 2020 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工业用地增加值达到 116 万元/亩,年均增长 8%;规模以上工业单位能耗工业增加值达到 0.9 万元/吨标煤,年均增长5.5%;工业单位水耗工业增加值达到 400 元/立方米,年均增长 3.3%;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到 95%。

     表 1 长兴县工业强县主要指标 类别 指 标 单位 2015 年 2020 年 年均增长(累计)

     属性 质量效益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 207.8 300 8%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 % 17.4 20.3 (2.9)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26 35 6% 预期性 结构调整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 26 31 (5)

     预期性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33.8 40 (6.2)

     预期性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 23.0 28 (5)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 家

     679 830 (151)

     预期性 销售收入超 10 亿元工业企业 家 13 18 (5)

     预期性 挂牌上市企业(包括新三板)

     家 20 50 (30)

     预期性 创新发展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R&D 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 % 1.12 1.62 (0.5)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 % 34.7 38 (3.4)

     预期性 每百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数 个 38 45 (7)

     预期性 每万人拥有工业有效发明专利授权数 项 11.3 20 10% 预期性 智能发展 信息化指数 -- 0.89 1.07 (0.18)

     预期性 两化融合发展指数 -- 77.78 90 (12)

     预期性 重点工业企业装备数控化率 % 63 80 (17)

     预期性 重点工业企业机联网率 % 30 50 (20)

     预期性 优质发展 新增市级以上名牌产品、著名商标 件 20 100 (80)

     预期性 新增市政府质量奖 家 0 5 (5)

     预期性 新制定“浙江制造”标准 项 0 8 (8)

     预期性 绿色发展 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工业用地增加值 万元/亩 78.6 116 8%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单位能耗工业增加值 万元/吨标煤 0.69 0.9 5.5% 约束性 工业单位水耗工业增加值 元/立方米 339.5 400 3.3% 约束性 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率 % 94 95 (1)

     约束性

      三、发展重点与空间布局 根据“中国制造 2025”和浙江七大万亿产业的发展导向,结合长兴工业基础,构筑“321”现代工业发展体系,优化“123”工业平台体系,着力构建以新兴产业为引擎、传统支柱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培育引领未来发展的新增长点,打造工业强县升级版。

      (一)大力培育三大战略新兴产业。

      1.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

      把握产业技术变革机遇,加强项目招引,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以动力电池为突破口、新能源整车为重点、关键零部件为配套,打造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做大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领域。

      新能源整车制造。依托省级纯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发展基地,以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为载体,重点发展以低速乘用车为主的乘用车系列和新能源区域物流车、环卫车、特种装载车、机场专用车、电力施工车等商用车系列,加快整车向轻量化、电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在新能源乘用车领域,重点发展有知名品牌和研发实力的低速乘用车,并积极开发电动化、智能化的高速乘用车。在新能源商用车领域,重点加快开发专业化、便捷化的新能源区域物流车,发展环卫车、工程车等特种专用车。

      动力电池。重点发展高性能动力电池系列、超级电容器、新型电池材料及电池管理系统(BMS)。在高性能动力电池领域,重点发展技术路线较为成熟、安全性高、循环寿命长和能量密度高、适应性强的锂离子电池及其系统,探索发展新型铅碳电池、燃料电池等新产品。超级电容器领域,重点发展具有大容量、更高功率、更长使用寿命、更强环境适应能

     力、更高充放电效率和更高能量密度的超级电容器。新型电池材料领域,重点发展高容量电池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电池隔膜等电池材料。电池管理系统领域,突破电池管理系统关键技术,包括电池管理系统的智能化、动力电池荷电状态的准确估算、电池均衡技术研究及电池组热管理系统研究等。

      其他关键零部件。着力提升发展安全系统、电机、电控及底盘等其他关键零部件,提升全县整车配套能力。安全系统领域,以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等配件生产为基础,布局安全气囊生产,向重量轻型化、体积小型化方向发展;电机领域,加快引进满足纯电驱动的永磁同步电机(特别是稀土永磁同步电机)、交流异步电机、开关磁阻电机和具备高瞬时功率和功率密度(W/kg)的电动机项目。电控领域,加快引进纯电动驱动汽车分布式、高容错和强实时控制系统,高效、智能和低噪音的电动化总成控制系统,电动汽车的车载信息、智能充电及远程监控系统。底盘领域,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用制动系统、转向系统、悬挂系统和传动系统。

      2.高端装备制造。

      根据装备制造业发展导向和长兴当前发展基础,做强现代物流装备,做精特色高端装备,顺应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发展趋势,积极推进服务型装备制造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长兴装备制造产业。

     现代物流装备。依托龙头企业和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发展智能化、高端化物流装备,加强条形码、二维码、RFID等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重点发展无轨新能源自动导引小车(AGV)、自动托盘搬运车(APM)和智能化仓储物流堆垛车等装卸物流装备,以及码拆垛机器人、物流自动输送、自动作业设备、智能拣选设备、智能仓库堆垛机、智能立体仓储等智能仓储物流装备。同时,瞄准现代物流装备集成化发展空白领域,谋划培育发展位置控制精度高和速度控制准确度高的分拣和包装装备。

      特色高端装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以“特色化、成套化、智能化”为方向,加快传感器、嵌入式软件、工业智能控制等技术与传统装备产品融合,做精做强锂电池等新型电池生产线装备,矿物破碎机械、矿物粉磨机械等新型矿山机械,工业锅炉及热处理辅助设备和元器件,工业汽轮机及核心零部件,高性能光伏电池及组件,新型纺纱织造装备和高速数控针织装备等。

      装备延伸服务。鼓励龙头骨干企业积极开展服务型制造模式创新,创新“制造+服务”经营模式,发展培育一批生产体系高效、服务体系健全、核心优势突出、拥有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能力的服务型制造企业,重点开展基于核心装备的融资租赁服务,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智能装备(产品)远程操控、健康状况监测、虚拟设备维护方案定制等远程服务,

     基于海量用户数据的个性化定制服务等。

      3.信息经济核心产业。

      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结合长兴现有信息产业基础、应用需求和发展契机,提升发展电子元器件产业,积极培育物联网及智能终端设备、专用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云计算和大数据三大新兴先导行业,形成“软”、“硬”结合的信息经济核心产业体系。

      新型电子元器件。加快推进电子电容行业转型升级,积极拓宽高铁、风能、核电、新能源汽车等高端应用领域,重点发展高性能薄膜电容、高端电容器、高精度片式电感、高端磁体、中高端分立器件、光纤复合缆等。加快电子元器件集成化发展,逐步延伸产业链,优化产品结构,重点发展工业照明、汽车照明、植物照明、智能照明等用途的 LED 设备,大尺寸 LED 显示屏,高灵敏度触控面板等。

      物联网及智能终端设备。以“微型化、智能化、可移动化、多功能化”为方向,谋划发展物联网产业。依托家电产业基础,以“智能、移动、节能、远程控制”为方向,着力开发智能家居及远程管理平台和应用;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培育需求,积极开发车载智能设备;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以无锡、杭州等城市为重点加快项目招引,积极发展射频识别(RFID)装置、智能测量仪表、导航系统设备、激光扫描器等数据采集设备。

     专用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以全县推进智慧城市和两化融合建设为契机,围绕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重点领域,开发行业专用工业软件,以及电池管理系统软件、车载智能设备控制平台软件等新能源汽车专用嵌入式软件;面向电子政务、城市治理、智慧民生等应用领域,积极发展相应业务软件。同时,大力发展信息系统集成实施、数字化设计开发、信息技术咨询和培训、数据处理和运营、信息安全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等信息技术服务。

      云计算和大数据。以产业应用为导向,以市场需求带动行业发展,开展政务云、社保云、交通云、医疗云等行业应用云建设,培育壮大云计算平台和应用服务产业。围绕数据采集、存储管理、计算处理、分析、知识展现、应用等环节,引培大数据服务提供商,逐步构筑大数据应用产业链。探索发展一批行业大数据应用示范试点,以特色行业为切入点,加快行业性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积极争取全国级、省级工业大数据、行业大数据平台在长兴落地建设。

      (二)提升发展两大特色优势产业。

      加快纺织服装、绿色建材两大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向特种化、高端化发展。

      1.加快纺织服装向时尚产业转型升级。

      以构筑时尚产业链为主攻方向,按照“做精产品、转变模式、升级链条”的思路,重点推动产品向中高端、时尚化、

     专用化方向发展,促进制造方式向智能制造、互联网+协同制造提升,补齐产业链时尚设计和品牌经营的两端,促进长兴纺织向时尚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产品精品化。按照中高端、时尚化、专用化的方向推动产品升级。夯实面料研发环节,立足功能性、环保性、舒适性等特征,大力开发和生产混纺、交织、复合等中高端的精品面料;围绕现代生活品质需求和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强化设计和渠道环节,升级现有家纺产品的品牌质量,大力发展洁净家居纺品、装饰家居纺品、时尚服饰纺品等;以功能性精品面料为基础,紧抓国内外产业用纺织品市场需求空间不断扩大的趋势,积极发展军用、医疗卫生用、户外用、文化用、高科技用等特殊领域和专业用途的产业用纺织产品和非织造产品。

      加快制造智能化。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积极引进新型、先进喷水织机、喷气织机等制造设备和低浴比、短流程、工艺条件自动控制的印染和后整理技术装备,积极发展防辐射、阻燃、拒水拒油、抗菌、透湿、吸湿快干等功能型整理及多功能复合整理技术,推广数码印花、气流染色等先进技术工艺,提升制造能力。以“互联网+”为引领重塑集群形态,积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化纤、纺织、印染、家纺服装等各环节,打造基于互联网的扁平化、柔性化、高效协同的制造网络体系;探索众创、众设、C2B、

     C2M 等协同设计制造新模式,实现个性化定制。

      推进产业链延伸。根据产业高端化需求,积极发展价值链两端生产性服务环节。以特色化、个性化为方向,鼓励企业积极培育设计人才,强化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应用,加强与浙江理工、中国美院等高校合作,提升时尚设计能力;引导企业走品牌化、时尚化、系列化发展道路,强化设计和营销环节联动,从加工“中间产品”向出产“终端产品”升级,从“贴牌加工”向“品牌经营”升级。

      2.加快建材向绿色新材料转型升级。

      围绕“结构优化、产品升级、装备提档、模式创新、形象美化”转型升级方向,加快推进产品升级换代,着力提升工艺装备水平,加快企业联合重组,做大做强绿色建材产业。

      大力发展特种建材。重点开发航天、航空、核电、过滤环保等新领域所需的高性能隔热、高辐射率节能、高导热和高导电、快速蓄热等高附加值的功能性耐火材料产品;Low-E玻璃、超薄电子玻璃和低辐射镀膜玻璃等环保节能、高附加值玻璃。

      着力发展装配式建材。按照新型建造方式发展趋势,重点发展适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再利用型建筑材料、抑制温室效应型建筑材料、生态水泥、家居舒适保健型建筑材料等。鼓励开展预制装配建造工程服务,着力发展建筑的一体化设计、统一工厂化生产、现场拼装的新服务模式。

     积极稳妥“去产能”。化解水泥等行业过剩产能,由依靠装备规模、工艺技术标准,向综合运用工艺技术、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转变,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节约能源、产品质量等相关法律法规,强化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的约束,注重与节能降耗、污染防治相结合,提升水泥等传统建材行业核心竞争力。

      (三)协同发展各类生产性服务业。

      围绕工业转型升级的需求,着力培育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显著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服务化发展。重点发展科技研发与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

      1.现代金融。

      完善金融生态链,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对符合工业转型升级方向的项目给予信贷支持,并建立和完善企业融资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积极引进私募金融服务业入驻太湖资本广场,发展科技金融服务、创业投资基金,构建规范、活跃、完善的创投金融服务体系,打造全省资本市场对接实体经济创新示范区。大力培育金融控股、财富管理、基金投资、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民融服务以及金融中介等金融新业态。加快发展装备融资租赁服务,鼓励装备制造行业龙头开展与主营业务相关的供应链融资服务,引导企业利用融资租赁方式,进行设

     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2.现代物流。

      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利用现代物流技术和理念,打造集铁公水多式联运、电子商务及跨境电商、大宗散货及农产品集散交易等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重点发展工业物流、电商物流、城市配送等生产性服务业。根据工业发展要求完善物流与供应链服务体系,优化物流服务空间布局,整合综合物流园区仓储物流、冷链配套等资源,积极引进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知名电商企业的区域配送中心、分拨中心项目以及有大面积仓储需求的电子商务企业,打造浙北最大的电子商务仓储物流集散中心。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物流行业融合创新,推进综合性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货物配载中心建设,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

      3.科技服务。

      抓住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契机,按照支撑创新链、服务产业链的要求,加快集聚科技服务机构,建设浙北重要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鼓励龙头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政府的合作,建立专业化、开放型的技术研发中心、工业设计基地和公共服务中心;依托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具有国际国内认可资质的分析测试、检验检测、标准推广等技术服务;以科技大市场省试点建设为契机,完善技术中介服务体系,重点培育科技资讯、知识产权评估、专利代理、交易中

     介等服务企业;引培专业化的工业设计企业,促进工业企业与工业设计企业合作;围绕企业品牌培育、丰富产品品种、提高产品附加值,重点培育集产品研发、外观改良、结构设计、平面设计等一体的高端综合设计服务。

      (四)完善优化“123”工业平台体系。

      在原有“三区五园”布局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全县城市化发展进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未来发展潜力和产业发展导向,牢固树立大平台建设理念,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全面提升园区承载力,重点打造“123”工业大平台体系,同时特色发展其他乡镇园区平台,加快工业企业向工业大平台集中,形成产业集聚、特色鲜明、相互协同的产业发展空间。

      1.“1”即国家级长兴经济技术开发区。

      突出开发区在全县工业发展中的主平台地位,进一步强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功能,加快构筑集“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融合的“两园四区”(总部经济园、生态产业拓展园、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滨湖高新区、滨湖休闲区、专业市场区)发展平台,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和信息经济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培育科技服务、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力争到 2020 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 400 亿元以上,培育形成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信息经济三个百亿级产业,建设战

     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和创新集聚区,争创国家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

      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以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信息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加快大企业、大项目集聚;以产业科技化、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为重点,积极推进现有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同时按照一区多园的发展思路和开放发展要求,加快浙江中德(长兴)国际产业合作园建设,着力吸引外资高端制造企业入驻,打造外资企业在长三角地区新的集聚地;根据制造业创新发展需求,围绕制造基地积极发展检验检测、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国家动力电池检测中心、长兴电子商务中心、星网电子商务创业园等平台提升,形成较为完善的生产性服务业配套体系。

      滨湖高新区。利用太湖街道核心区的城市、生态和交通优势,加快建设完善长兴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交大慧谷科技园、复旦南太湖创新基地、浙大国家大学科技园、众创客基地、长兴科技大市场等平台载体,谋划建设长兴智慧产业园,利用平台加快国内外创新创业人才、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本技术引进和集聚,以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科技服务、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打造集“创新研发-孵化-加速”于一体的创新服务平台。

     总部经济园。根据长兴城市化推进的要求和产城融合发展趋势,以总部经济园为重点加快制造基地向创新高地、工业园区向城市新区的提升发展,加快打造集商业、休闲、办公为一体,形象美、配套优、品质高的国际化、高端生态商务区,积极承接知名企业的营销、研发、财务等办公总部;以太湖资本广场为核心,着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打造浙苏皖区域总部经济集聚区。

      2.“2”即南太湖产业集聚区长兴分区和省际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长兴分区两个省级园区。

      (1)南太湖产业集聚区长兴分区。

      利用集聚区水陆交通便捷、无缝对接长兴中心城区的优势,加强与开发区的产业配套协作,积极整合资源,大力发展现代物流、装备制造、时尚三大产业,积极发展电商服务业,努力打造成为全省一流的现代产业集聚区,力争 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 300 亿元,打造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国家级现代物流产业基地。

      综合物流区块。以长兴综合物流园区为龙头,以渤海物流和天地物流为两翼,打造综合型的现代物流产业基地。围绕综合物流园区,以电商总部大楼为主体,重点发展生鲜电商、跨境电商,积极发展电商仓储、快递、快运等配套体系,加快完善城乡电商配送支撑体系,着力引进有品牌、有影响力的“大好高”电商物流项目,打造综合型电子商务物流产

     业园;围绕渤海物流及天地物流,加快打造覆盖全国的精品专线,与综合物流园区形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同时,加快通过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应用促进物流园区智慧化发展,力争建成国家物流产业示范基地。

      先进制造区块。以装备制造为重点,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加快装备制造业产业园建设完善,积极引进高端装备制造领域项目,重点发挥南太湖交通优势引进物流依赖型的大型装备制造,逐步形成特色优势;加快纺织产业转型提升,依托龙头企业整合中小企业,促进产业集中集约发展,重点发展无差别化功能性化纤、产业用布、精品服装等特色领域,促进纺织产业向高端化、时尚化方向发展,力争形成百亿级纺织产业;大力推进废弃矿山用地进行整体开发利用,着力推进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产业高度集聚的现代化新兴工业平台,进一步扩大工业发展空间。

      (2)省际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长兴分区。

      依托湖州省际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省级平台效应,紧抓“浙商回归”的机遇,充分利用省际边界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深度嵌入区域制造分工体系,以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大力引进承接上海、杭州等大城市转移企业,实现协同发展。力争 2020 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百亿,成为长三角承接产业发展重点区、浙江山区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和浙北地区“三化”(生态化、高

     端化、集群化)同步发展先行区。

      泗安区块。结合坡地发展,优化示范区主导产业布局,重点做装备制造、装备基础件、新材料、节能环保等特色细分领域,谋划发展电子信息及通信装备产业,在项目引进过程中强化产业链完善布局,逐步培育产业集群。进一步承接周边地区科技、人才、技术资源,重点加强杭州市西湖区开展战略合作,创新合作模式建设西湖产业园。

      林城区块。加快园区开发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大力推进选商引资,根据示范区主导产业布局,充分利用“浙江省电炉之乡”区域品牌效应,加快电炉制造行业转型升级,鼓励延伸发展环保装备制造业,同时积极发展健康食品等,形成特色鲜明、与其他平台错位协同的产业体系。

      3.“3”即新能源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绿色制造产业园三大特色园区。

      (1)新能源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

      以创建省级新能源小镇为契机,以“差别化、协调化、绿色化”为方向,积极建设新型电池、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太阳能光热光伏、LED 及新光源、新能源关联产业园等五大产业园,加快建设完善画溪智慧创业谷;着力培育新型电池、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太阳能光热光伏产业,同时积极发展 LED、现代纺织、新材料等产业,同时培育发展与主导产业相关联的新能源总部经济、创新孵化、文化旅

     游、信息服务等配套产业,构筑“3+2+X”产业体系,全力打造中国新能源研发创新先导区、新能源产业集群集聚示范区,联合城南工业功能区积极创建省级新能源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2)循环经济产业园。

      进一步加强选商引资,全力构筑以新能源产业、机械制造产业为主导,兼顾先进化工的产业体系。继续做强新能源电池产业,积极发展新兴电池配件,促进新能源电池产品多样化、高端化发展,积极发展电池再制造产业,建设省级电池回收利用示范基地,与画溪新能源小镇共创省级新能源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打造全省绿色动力新能源重要基地。加快新能源产业链延伸发展,向上游延伸发展化工相关产业,利用城南化工产业园,积极谋划石墨烯产业化项目;向下游延伸发展与新能源产业相关联的机械制造行业、汽车零配件产业,持续优化现有产业结构;加快建设和平科技创业园,促进产业创新发展。

      (3)绿色制造产业园。

      根据煤山区域生态发展需要,以打造特色化、精细化的绿色工业体系为目标,加快整合镇域工业平台,推进煤山 301省道沿线转型升级示范带、槐坎电子产业园建设,着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装备制造、新能源电池、新材料等产业,积极引进生态类高新技术产业。依托槐坎电子产业园,促进

     电子电容行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大功率电容、LED、传感器、工业控制专用芯片等新型电子元器件,打造特色鲜明的电子信息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发挥“煤商”创业精神,支持“创二代”创新创业,打造煤山青年科技创业园;以“飞地”模式在开发区谋划建设异地科技园,提升煤山对高技术产业引培能力,积极培育研发设计、智能制造、信息经济等新增长点。

      4.其他乡镇工业平台。

      按照全县一张图思路,优化其他乡镇工业平台的产业布局,应严控平台新增空间规模和园区外新建项目,把改造提升和转型发展放在首位,进一步明晰产业导向,按照“建链、延链、补链”要求和“一乡一品”的思路,以产业链优势集成为重点,加快推进小微企业园建设,促进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发展,加快形成错位发展格局,力争到 2020年,各乡镇园区平台主导产业占比达到 80%以上。

     图 4

      长兴工业空间布局图 四、重点任务 根据“创新、智能、高端、绿色”的发展要求,开展四大行动计划;围绕企业、项目、行业、平台等主要抓手,实施四个重点工程,通过“四大行动、四重工程”全面推进工业强县建设。

      (一)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省级全面创新改革试

     验区和省级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试点建设,加快工业创新发展,促进“长兴制造”向“长兴创造”转变。

      1.提升主体创新能力。

      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推广“企业首席科技官”制度,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支持企业创建国家级及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企业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等载体,到周边创新资源丰富的大城市设立研发机构,建立区域性、行业性产业创新平台。支持企业开展科技项目攻关。鼓励企业积极追踪前沿性技术创新动态,积极承担国家级、省级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实施,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着力突破一批前沿、关键和共性技术研究。提升企业创新设计能力。推广以绿色、智能、协同为特征的先进设计理念和技术,密切关注需求升级趋势,引导企业通过自建或与高校合作,建立创新设计中心,培育一批工业设计示范企业和省级重点企业设计院。

      2.创建高水平创新载体。

      以创新平台建设为支撑,推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区域创新水平提升。积极创建高水平创新载体。引导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校等创新主体,以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重点,推进区域性、

     行业性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着力创建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优化创新服务体系。加强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围绕产业发展重点,提升国家动力及储能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浙江长兴现代纺织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等现有服务平台,谋划建设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服务平台体系。创新科技创新引导模式。深化科技创新券补贴政策,拓展适用范围、便捷使用方式,强化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中介及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服务平台对接,支撑企业创新发展。

      3.推进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

      积极推进工业领域技术攻关及产业化推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龙头企业围绕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的关键环节和技术瓶颈,整合国内外各类创新资源,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创新共同体,着力攻克一批核心技术和共性瓶颈。加快创新成果有效转化。加快科技大市场建设,健全完善科技大市场运营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培育专业化中介机构和技术经纪人,形成集信息展示、成果评估、在线对接、技术交易、经纪培育、数据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综合体”;围绕产业发展和企业技术需求,编制和动态更新高校科技成果、技术合作、院校专家、技术难题四张清单,围绕创新链完善金融链,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化项目。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应用。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司法维权中心力量,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优化知识产权服

     务体系,引领企业知识产权成果转化运用,积极培育知识产权运用标杆企业建设。

      (二)智能制造行动计划。

      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高水平建成两化深度融合综合性示范县,推进“长兴制造”向“长兴智造”转变。

      1.提升企业智能制造水平。

      切实强化工业企业设计、生产、管理过程中信息技术应用,提升企业智能化生产水平。深化“机器换人”行动。总结现有经验,以规模以上企业和主要行业为重点全面普及推广,积极创建全省“机器换人”示范区,全面提升工业企业生产自动化水平。开展智能制造示范建设。以省级以上智能制造示范试点项目为抓手,推进智能制造示范建设,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应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探索智能制造新模式,提升制造过程中全要素数字化、网络化管理和智能化、协同化控制。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引导企业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过程管理机制,形成信息化环境下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新型能力。

      2.推进产品(装备)智能化。

      组织实施百项智能化产品开发行动,加快智能化新产品开发,培育推广一批“浙江制造智能精品”、“机器换人”先进适用装备。加快传统产品的智能化升级。鼓励企业加快嵌

     入式软件芯片、无线传感器、工业控制、故障自动诊断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与传统装备、机电产品的融合,发展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新产品新装备。开展智能化新产品研发。鼓励企业研发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物流机器人、智能化立体仓库、智能环保、智能家电等智能化新产品,重点开发具有远程监测、远程控制、远程运维功能的装备和产品,为客户提供基于互联网的整体解决方案。加快智能化产品应用推广。组织开展智能化新产...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