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范文大全
  • 古典文学
  • 职场知识
  • 中国文学
  • 公文书信
  • 外国名著
  • 寓言童话
  • 百家讲坛
  • 散文/诗歌
  • 美文欣赏
  • 礼仪知识
  • 民俗风情
  • 谜语大全
  • 名言警句
  • 浅谈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基层治理中的优势、困境及对策

    时间:2024-03-04 14:26:09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社会主义 协商民主 基层治理

    浅谈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基层治理中的优势、困境及对策

     从总体维度看,较大一部分基层治理的主体受自身文化水平有限、政治觉悟不高等局限,并未树立起较好的协商民主意识。以下是蒲公英阅读网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之沿革与优势

      协商民主的基本含义是指协商主体通过自由平等的公共协商参与决策,其实质是协商主义(Consociationalism),是民主政治制度中的一种权力分享的范式,通过权力的共享以体现和维护公意,反对专制,发扬民主。其复兴于20世纪后期,是对自由民主的挑战、纠正乃至超越,在政治生活组织中体现着独特价值和巨大潜能。协商主义起初发轫于西方社会,往往以议会民主形式加以实现;但在中国,经过长期具体探索与实践,通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对西方协商民主思想的学习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更能激发广泛普通公民了解、认识、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积极性,进而实现民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的,富有显著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回顾过去,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对我国协商民主政治实践作出积极探索。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便对协商民主思想有所认识。他创建了“三三制”的政权组织形式、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等都是实际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将政治协商确立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我国的协商民主呈现出多向度发展态势;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创新性地强调城市居民自治和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协商民主制度构想。从一开始的政治协商扩展至基层协商,协商民主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民主形式政治协商进一步规范化,在xx年发布的《中国政党制度》中首次明确出现“协商民主“这一概念;协商民主主体也进一步扩展到基层治理的更大范围。其后,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这一重要论断。

      相较于西方的票决民主或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现出了显著的制度优势。从上层权力组织和决策角度看,其有效地吸收了各政党、社会集体的智慧,有效地保障了决策、执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基层治理层面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真正贯彻了人民主体地位,其立足于中国社会最基层的发展实际,通过协商和说服的设计,排除了“众意”的干扰而凸显了“民意”的导向,排除了程序民主的局限而凸显了实质民主、全过程民主的意义。更有利于各基层治理单位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反映人民需要,实施精准科学治理。通过集民意、聚民智、凝民心,鼓励社乡居民积极发挥国家主人翁作用,彰显其在基层治理的主体地位,提高治理效率,保障民主质量,满足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作为富有显著中国特色的制度设计,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坚持和发展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政治是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尤其着眼于基层治理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进步和社会结构的调整变动,基层治理主体更加多元,利益关系、阶级关系复杂化,在基层治理中完善和发展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更广泛吸纳群众参与政治成为急迫的现实需要。

      二、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基层治理中之困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基层治理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民主恳谈会、居民论坛、村民村委监督委员会等基层协商民主实现形式屡屡创新。以“枫桥经验”为例,其就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和成功示范。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重视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快速解决小范围的内部矛盾,通过协商、讨论以互动式地凝聚各方共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然而,受其自身发展历史短等主观因素和中国现实发展具有高度复杂性等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基层治理的实践中也陷入了一些困境:

      第一,协商民主意识不强。

      从总体维度看,较大一部分基层治理的主体受自身文化水平有限、政治觉悟不高等局限,并未树立起较好的协商民主意识。在城市社区协商民主实践中,受传统思维等影响,大多数城市社区居民容易受功利主义思想主导,对社区的公共事务存在一种旁观者的态度,认为“事不关己”便“高高挂起”。甚至出现在居民代表大会的投票选举中直接放弃选举权利,或随意投票的现象,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不强,协商民主意识不强。在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实践中,村民是主体。文化知识素养欠佳的村民缺乏协商民主意识,对协商民主茫然无知,没有意愿参与公共政治生活;而有能力参与的群体大部分因为外出谋杀而对村中公共事务持有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并未产生对于农村的政治诉求或意愿。

      第二,协商主体整合度不高。

      在城乡基层协商民主治理中,民意的集中反馈和交流需要统一的公共平台,具体表现为城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社区论坛、村民大会等等。然而,由于协商主体利益需求、文化水平、政治素养等方面的参差不齐,导致协商主体的整合度不高。群众的参与热情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统一协商主体的建构。此外,尤其在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实践中体现出来的是协商主体的结构失衡,整合度较差。在农村,村庄精英的话语权占绝对主导地位,而处于弱势地位的一般村民则无法有效地参与协商和利益诉求的表达;另外,受村党支部或地方政府的影响,协商主体的活动容易受到干预,各协商主体联系性不强或实力较弱。在城市协商民主操作中也相类似。总体看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基层治理中的实践主体缺乏良好的互动性,进而导致整合度不高,协商效率低下、功效欠佳,严重者甚至会影响到广泛民意的表达。

      第三,协商机制不健全。

      其一,协商议题设计的制度不完善:对于城乡基层协商民主实践而言,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尤其在农村基层协商中,暴露出了协商议题设计和确定的随意性、主观性较强的问题。实际协商的议题并未真正亟待讨论和协商的议题,未能体现协商民主的功效。其二,程序制度不完善。在部分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协商的过程中,并未设立规范化的程序,如协商会议召开的频次、组织人员、方式等,或者对于协商过程的操作缺乏严谨性,并未形成严谨的程序化运作,容易使协商失序。其三,监督问责机制不完善。这一问题在农村基层协商民主治理中尤为突出,在其发展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系统的,来源于群众和专门机构的监督和管理。村支书、村委主任往往掌握较大权力,以其为主导的协商民主的开展起民主性和公开性会受到削弱。在协商和决策的过程中,缺乏绝对有力的监督和事后的问责制度设计。其四,反馈机制不完善。在进行民主协商进而实现相关落实后,缺乏实时反馈。

      第四,协商结果落实不畅等。

      协商民主在基层治理中体现出的更大意义一般体现在决策这一环节,(包括部分的执行)。但限于基层治理主体和协商主体之间独立性强,交互程度不高,容易出现已经民主协商的结果在现实落实中遭遇其他方面的阻力。深入分析,一是在协商过程中涉及多方利益,使协调各利益主体的过程变得复杂艰难,而是协商结果的执行需要得到更大范围的城市或农村居民的认可,而如果缺乏这一群体的理解和支持,协商结果的落实就会不顺畅。或因基层协商缺乏相应配套实施和监管系统,出现在基层治理中协商民主流于形式,或主导者不作为等问题,使得决策仅仅停留在协商并确定的层面,而缺乏推动其落地实践的现实规范和动力。

      三、应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基层治理困境之策略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基层治理中的发展历史较短,面临较多现实难题是可以理解的。立足其面临的现实困境,本文提出如下对策思考:

      第一,提升人民协商民主意识。

      培养城乡居民的民主意识,提高其参与协商民主的意识和积极性是促使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基层治理有效开展的首要前提。加强思想教育和舆论宣传是重要路径。可以通过组织专家讲座、开展专题展览等,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群众加强有关宣传教育,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舆论氛围。开展相关教育、培训等,打破固有思维,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意识更进一步推向基层最广大群众。还可以在前期通过设置激励机制鼓励群众参与基层民主协商,调动其热情和积极性,其后在正向反馈中逐渐内生出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价值认同,树立起高度的协商民主意识。在这方面工作的推进,政府等有关部门要做好领导和示范工作,而基层治理组织则发挥着主体作用;同时也应吸纳其他非官方社会组织的力量加强相关宣传、教育、培训和组织力度。而立足当下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现实,可以创新性地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形式加强协商民主的宣传教育,拓宽协商民主的参与路径。多措并举,切实提升人民协商民主意识。

      第二,优化参与主体素质和组成结构。

      人民协商民主意识不强,组织效率不高或无序等现象的根本离不开对协商民主主体的认识。首要任务是基于软环境建构话语下的优化参与主体素质,以下分两个维度进行分析。一从短期来看,通过成立相关的培训组织、定期开展集体学习、组织专题培训讲座等方式较快地提升群众的政治参与素养和能力;二从长期来看,则须从社会发展这一根本着眼,尤其是经济和教育方面——(1)农村: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推进乡村振兴,减少农村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才过度外流,避免因“农村空心化”等问题影响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实践;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从根本上提升当地居民的知识文化素养。(2)城市:加强价值引导和人员整合,吸纳更高素质的协商主体参与到基层治理的协商民主实践中。此外,要优化参与主体的组成结构,主要针对协商群体结构失衡,弱势群体“发声难”的问题。协商民主的关键在于体现公意,因此要避免精英群体垄断协商过程中话语权的问题。可以通过程序规定协商主体组成结构,丰富优化参与主体推选方式、建立专家服务制度专门为较弱势群体提供帮助等路径加以探索。

      第三,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建立健全。

      (1)完善议题设计和确立制度。重视相关制度规范,要求在确认协商议题前开展深入、具体的实际调研和意见采集,审慎选取协商议题。完善政策性文件要求,对于可协商议题、不可协商议题、非公开协商议题等概念外延界定明确,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基层治理的实际开展提供基本的方向规引和依据。实事求是,真正实现“民主协商为人民”。(2)建立健全民主协商程序机制。要建立完善的公示制度,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进行协商前,对议题、参与人员等信息进行公示;协商完成后,对最终结果进行公示,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要建立完善的选举制度,避免利益集团勾结等不良行为的发生,选出真正代表民意的人参与到民主协商的过程中;建立完善的监督问责机制,加强对协商全过程的有效监督,如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明察暗访工作,组织更大范围群众开展监督评议活动等,对于流于形式、弄虚作假等不利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基层治理有效运行的现象作出及时有效的纠正,捍卫协商民主的权威性、公正性。建立完善的协商后反馈机制。建立专门的机制或平台对接协商机构和最终实施部门,指派专门人员负责意见收集和信息反馈,做到“事事有落实”,确保协商成果的最终转化,例如xxxx市的“四权”建设工作机制便是生动的实例。

      第四,提升协商民主在基层治理的地位和功效等。

      近年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基层治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党中央多次对其展开理论阐释和指引,各地也积极探索出不同的实践机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新时代,更应进一步提升协商民主在基层治理的地位,发挥出其具有高度灵活性、人民性而对决策制定和实施改进以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功效。接下来,中央层面应充分发挥顶层设计作用,应进一步提高协商民主在基层治理的定位,明确相关原则,释出更多政策性文件支持地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地方层面,各层级党委政府一方面要做好领导和指引工作,通过地方规定、财政支出、人员安排等多维度支持基层民主协商的开展,另一方面要更明确权力行为边界,减少对基层协商民主过程和最终结果的过度干预,充当好“服务者”的角色。若着眼于提升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基层治理的功效,则需在推进协商队伍建设、完善协商程序设计、优化协商全过程等多方面展开。最终目标是实现协商民主在基层治理的可持续发展,强化社会公共理性和自发组织能力。

      四、 总结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基层治理中是行之有效的,体现出了中国特色的制度优势。其充分尊重和保障了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坚持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在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民主实践的形势也呈现高度复杂化,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基层治理维度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现实困境。本文对此展开了一定的认识和对策思考。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社会生产力、教育普及化程度提高,相关理论体系、程序制度设计健全化等综合作用下,未来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将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更大的功效。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